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

2. 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三、教学重点1. 巩固和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简要回顾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及应用的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知识。

3.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以上就是本次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复习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在以上的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尤其是“复习”和“练习”环节。

这两个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关键步骤,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问题的重要时刻。

以下是对这两个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复习环节复习环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本单元的重要知识点,为后续的练习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人教新课标 (2份打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人教新课标 (2份打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数感和符号意识。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 减法的性质3.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4.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和意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定期进行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七、教学进度安排1.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课时2. 减法的性质:2课时3.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2课时4. 减法运算定律的应用:2课时八、教学资源1. 教材2. 练习题3. 教学课件4. 网络资源九、教学策略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5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5篇《商不变的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的内容。

编者意图是在学生学会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知识模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商不变的规律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口算有关除法。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并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索新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合作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发生变化,商不变的规律。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想、概括以及发现规律、探索新知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探索性,体验发现乐趣,增强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掌握规律;(2) 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规律;(3)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引探讨发现规律的过程;(2) 用语言正确表述变化的规律。

学生情况:兴趣是的老师。

而且课标明确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四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喜欢探究新的知识内容。

学生之前已分别掌握了被除数不变,商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和除数不变,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

有了这些认识基础,再利用知识的迁移,他们一定能经过探索,发现并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方法的优化组合。

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与老师的点拨作用,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利用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混淆,对运算规则的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明确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分数加减法运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算规则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运算;通过分析案例,使学生明确运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如小明有2/3块蛋糕,小红有1/4块蛋糕,问两人一共有多少蛋糕?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加减法运算方法进行解答。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

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计划及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江苏名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过画图或列表的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根据基本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条理清晰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2.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4.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展示和讲解相关的知识点。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的内容。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个问题,让学生尝试通过画图或列表等方式,找出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及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掌握不牢固,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时可能会感到困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分数加减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结合多媒体教学,生动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实际问题等。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一些小礼品,用于激励学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如分蛋糕、分配物品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些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加减法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总结出来。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运算规律。

4.巩固(10分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可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应用,如分物品、计算得分等。

教师可适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分数加减法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平面图形,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征,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知识,对图形的分类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图形的判断还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和操作。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分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2.难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以及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图片、视频等。

2.学具: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模型、卡片等。

3.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如电梯、滑梯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呈现(10分钟)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

2.梯形的定义:介绍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如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等。

操练(15分钟)1.让学生分组操作,用学具制作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他们制作的图形,并讲解图形的性质。

巩固(10分钟)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他们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和掌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篇1: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近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近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知道近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 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策略:小组合作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分类感受精确数和近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 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 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

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近的数,是近似数。

4. 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吗?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近似数来表示?了解近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近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全套教案

1.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2.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即平行与垂直(具体包括:认识平行与垂直,画垂线的方法与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及画法,画平行线的方法);二是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3.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四边形的知识,对平行四边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里着重给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的关系。

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梯形在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继续通过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4.教材除教学梯形的特征外,还注意说明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

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在头脑中已初步建立了四边形的表象,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认识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图、推理等手段来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会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进行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这一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平行与垂直,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等知识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平行与垂直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1及其做一做。

●教学目标1.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教学难点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情境启发,明确目标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

你会怎样画呢?试着画画看。

二、合作探究,达成目标(一)初步感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学生独立画两条直线,师选择有代表性地贴在黑板上并标上序号。

2.讨论:两条直线存在着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3.借助分类,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可以把这几组直线分分类吗?(2)出示要求:①请在小组内交流如何分类。

②记录你们组分类的结果和标准。

(3)小组汇报。

(4)这么分类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判断两条线是不是相交的?(5)动画演示几组直线的位置关系,从而明确: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为相交和不相交两类。

(二)教学平行线1.理解“互相平行”的含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学生研讨后汇报,师可举例引导。

)2.平行线的表示方法(1)出示平行线。

(2)直线a与直线b是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直线a与直线b在同一平面内,而且不相交。

)(3)讲解:直线a与直线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3.生活中的平行。

(1)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行的例子吗?(2)出示图片。

从下图中找平行线。

(三)教学垂直1.理解“互相垂直”的含义(1)相交这类中有种特殊情况,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关系吗?(相交成直角)(2)怎样判定是直角?(3)讲解: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4)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垂直的例子吗?2.“互相垂直”的表示方法(1)出示垂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会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和性质产生混淆,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方法。

3.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图片和实物模型。

2.准备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判定方法的教学卡片。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课堂练习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的概念。

2.教师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如对边平行、对角相等等。

3.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和三角板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用教师提供的教学卡片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纠正错误并讲解原因。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课时教案+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1。

【教学目标】:理解垂直与平行这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的概念。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行与垂直的特点。

难点:对平行与垂直两种位置关系的描述。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教师将两根小棒随意丢在讲台上。

提问:想一想这两根小棒落在讲台上会形成哪些图形呢?你能把这些图形画出来吗?2.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二、探究新知1.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了解情况。

2.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

3.讨论探究。

(1)你能对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可能会按以下几种情况来分类:①②③④(2)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会怎样?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用课件演示把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让学生继续观察,引导学生认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情况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

(板书:相交、不相交)4.构建新知。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出示三组平行线图:图中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平行线。

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说一说,然后分小组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平行的例子。

如:电线、窗子、栅栏、门两侧、轨道两边等等。

(3)在同一平面内相交的两条直线所组成的角会是多少度?(90°或不是90°)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课件出示:上图中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

(4)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垂线。

三、实践应用1.教材第57页“做一做”。

同桌或小组中说一说,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第一题。

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指名上台指一指。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分数的加减法”,这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之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分数运算的内容。

本单元通过实例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数的基本认知,对分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会和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会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4.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实际应用问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1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情境,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z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购物情境,掌握混合运算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教学准备例3的教学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一、前题诊测1、提问:不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2、计算:24+480÷6205÷5×8432-23+5525×18-400先指名口答运算顺序,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

出示例3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意。

问:从图上你能知道了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用分步式独立解决“儿童衣服多少元一件”这个问题,组织全班交流,说说分步式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组织讨论“213-78÷3”这个算式是否符合解决此题的顺序,进而探讨出用小括号“()”来帮忙。

③引导归纳出: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式题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练习。

让学生完成课本第4页中的“算一算”。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反馈矫正。

三、巩固深化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提问: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作业布置练习一第7页第4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2教学内容课本第5—6页例4、例5,课本第6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学画垂线》(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学画垂线》(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第02课时_学画垂线》(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要学习了图形的运动和位置。

第02课时《学画垂线》是该单元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垂线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画图技能,对图形的运动和位置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垂线的定义和画法,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垂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垂线的定义,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垂线。

2.难点:学生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垂线的知识。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直尺、三角板、白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垂线现象,如建筑物、电线杆等,引导学生关注垂线。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垂线吗?”让学生初步感知垂线。

2.呈现(10分钟)教师在白板上画出一个矩形,然后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条垂线,并解释垂线的定义。

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尝试画出垂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用直尺和三角板在白纸上画出各种垂线,并尝试找出生活中的垂线。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垂线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集体讲评,巩固所学知识。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现在你有什么问题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6.用集合图表示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刚刚认识的梯形,你能用这个集合圈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7.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的每组对边分别平行,就能确定它的每组对边相等。因此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提问:
①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它们的外形像什么?
②这些图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是什么图形?
③这几个四边形有边有什么特点?
④它是平行四边形吗?
⑤你们在量这些图形时,是否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有,是什么?
教学难点
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媒体
直尺或三角板
教学实施过程
课前(个性)调整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2.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你能找到哪些四边形?
梯子的侧面-梯形
3.画出你喜欢的一个四边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展示学生画出的四边形,请学生标出它们的名称。
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正方形
4.小组交流:
从四边形的特点来看,四边形可以分成几类?
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新知
1.归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准确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 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图形,如三角形、圆形等。

(2)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这么多图形,今天我们要学习两种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

2.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1)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征。

(2)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 学习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1)画长方形:步骤一:画一个任意大小的正方形。

步骤二:在正方形的一边上,从两个端点分别向一侧画出两条相等的线段。

步骤三:连接这两条线段的另一端点,形成一个长方形。

(2)画正方形:步骤一:画一个任意大小的长方形。

步骤二:在长方形的对边上,从两个端点分别向一侧画出两条相等的线段。

步骤三:连接这两条线段的另一端点,形成一个正方形。

4. 实践操作(1)让学生动手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画图的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否符合特征。

5. 总结与拓展(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画法。

(2)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的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五、课后作业1. 画5个长方形和5个正方形,并标注出它们的特征。

2. 思考:如何用直尺和圆规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六、板书设计1. 长方形的特征:四条边,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整理与复习教案一、知识概述在本单元中,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主要内容包括:1. 平行四边形•定义:具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称为平行四边形。

•性质:具有相对边平行的性质,对角线异面且互相平分。

2. 梯形•定义:至少有一对平行边的四边形称为梯形。

•性质:底边平行,上底和下底平行。

对角线交点连线长度等于两底之差。

二、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和性质。

2.能够识别并辨认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1.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2. 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梯形的定义;•梯形的性质;•梯形的判定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平行四边形1.通过实物展示和讨论引入平行四边形的概念;2.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3.练习判断图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第二课时:梯形1.讲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2.通过实例分析梯形的性质;3.练习计算梯形的面积。

五、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图形中是否为平行四边形,若是请说明理由;2.计算下列梯形的面积:(给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题目;2.课外拓展:寻找身边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记录下其性质和特点。

七、复习与总结本单元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知识,包括性质和判定方法。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巩固,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用方向词和数对来确定位置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位置确定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用方向词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如前后、左右、东南西等。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方向词的含义,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
-强调方向词的相对性,使学生明白不同观察角度会导致方向词的改变。
(2)学会在平面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讲解数对的表示方法,让学生理解数对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平面图上找到对应点,并正确表示为数对。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方向和距离信息来解决问题。
-强调解题步骤和方法的正确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
(1)理解方向词的相对性。
-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方向词的相对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位置确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小组的讨论方向偏离了主题,没有聚焦在位置确定的方法上。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者是学生在理解上存在误区。为此,我需要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加明确地提出讨论要求,并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

第五单元5.1 去图书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5.1 去图书馆(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5.1去图书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能根据路线图描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具体路线,体会方向与距离对确定路线的重要作用。

在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的探索与应用中体会方向与位置知识的价值。

2.学习内容分析:教科书呈现了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道路以及沿途主要的参照物的平面图,并据此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根据平面图讨论如何才能清楚地描述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平面图画出从笑笑家到图书馆的路线图,并能描述所画的路线图;第三个问题是根据第二个问题所画的路线图,描述从图书馆返回笑笑家的路线。

经历这三个问题的学习过程,达到能描述简单路线图的学习目标。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大胆尝试、精心操作、互动交流的体验式学习,主动获得新知。

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准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地画出并描述路线图。

2.难点: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交流行走的路线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抓住方向、距离和途经的地方三要素,学会描述行走的路线。

三、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1)填一填。

(2)看一看,填一填。

2.导入新课师:周末笑笑要独自一人到图书馆借阅图书,可妈妈只给了她一张路线图,你们愿意帮任务一:笑笑从家去图书馆,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课件出示:师:请大家认真观察,在图的右上方出示的是什么?学生:方向坐标图。

师:方向坐标图是怎样规定方向的呢?学生: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师:笑笑从家去图书馆,她应该怎么走?想一想,怎样才能说清楚她要走的路线?学生1:先看朝哪个方向。

学生2:要说清楚在哪里转弯。

师:还有吗?学生:还要说清楚每一段要走多远。

师:那么要描述行走的路线,必须抓住哪几个要素?引导学生得出:要描述行走的路线,需抓住方向、距离这两个要素。

用点表示每个地方。

只需要画出每一段路的起点和终点(标明相应的实际长度),省略图中经过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摆一跟绿色的和一根红色的使它们互相垂直,再摆一根红色的小棒使它和绿色小棒垂直,看看两根红色小棒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生活中、操场上、几何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四、全课总结,完善认知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P65 1、2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 第2课时
三、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以及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用画平行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法,那么你能结合这两种方法画长方形吗,课后同学们自己练习,下节课来我们汇报。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 第4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平行四边形与梯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把作品编号。
小组合作交流,哪几号作品分成一类,老师巡察指导。
小组代表上黑板进行分类。
2、说明理由:不同分类方法,说明理由。怎样判断相交还是不相交?
3、引入平行概念
同一平面内,永远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什么?学生总结归纳平行的概念。
分析概念,怎样理解互相平行?垂直概念。
相交的两条直线形成了什么?出现了哪些角?
(1)、过直线外一点,可给这条直线作无数条垂线。()
(2)、在同一条直线上作两条垂线,这两条垂线互相垂直。()
3、智慧屋: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有没有最短的?
六、板书设计
垂线的画法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作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第3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第五单元第一课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平行与垂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垂线。
2、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精神得到和谐发展。
3、在比较分析、综合的观察与思维中渗透分类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那么我们研究过的这些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课件演示: (一边演示一遍讲解)我们用椭圆形的圈表示四边形,它包含着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包含着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着正方形。
教学反思: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平行线与垂线的画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熟练地画平行线。
2、会使使用工具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使用画图工具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
1、学画平行线: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和三角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看仔细了,等我画完后,你来说一说是怎么画的。(学生描述老师的画法)学生练习画平行线。指明板书
二、动手操作,探索方法。
1、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
探究发现(一)里试一试。不用老师指导你能过直线上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吗?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此处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请一学生板演且讲述操作步骤,要求条理清晰。同时,老师温馨提示操作步骤。)
三步曲:重合 平移靠点 画线
(2)探究垂线的性质和过直线外一点给这条直线画垂线的画法。
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中标出重点号。
四、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请你判断一下好吗?点击课件呈现题目:下面的图形中平行四边形的画“√”,梯形的画“O”。
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五、明确关系,提升认识。
2.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来自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新课: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把它看成一个平面,想象平面内有两条直线,想象两条直线什么样子?
二、探索比较,掌握特征
(一)动手操作,反馈展示: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把可能出现的图形用彩笔画在纸上,画完后,大家把可能出现的图形展示黑板上。
(二)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图形特征。
探究发现:过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画线段,你能画多少条?有没有最短的?
如果有,你是怎么画出这条线段的?
板书: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距离
三、方法运用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对老师和同学们说的?
五、课堂检测
1、画一画过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你能吗?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哪些作品形成了直角?怎样知道它是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相交形成直角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相交点叫什么?同一平面,研究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
(三)摆一摆
1、拿出一根红色的和一根绿色的小棒,摆一摆使它们互相平行,再摆一根红色的小棒使它和绿色小棒平行,看看两跟红色小棒发现了什么?
2、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教师在一组平行线上画一条垂线,边画边讲画垂线的方法、步骤,在一组平行线之间画出几条这样的垂线段,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导出结论: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长方形的画法:我们学习了垂线的画法和平行线的画法,那么我们能用在这些知识画一个长方形吗?指明说一说。学生自己练习画长方形。
2.通过观察和辨析,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
3.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对比建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具:直尺,三角板,粗水笔,课堂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好,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谁想来?面向全体、面向猜者。准备好了吗?开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课题: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一)
教学目标:
1、掌握垂线的画法,能灵活运用绘图方法来画图。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认识垂线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垂线和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难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垂直线段都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教师出示用三角尺验门框邻边是否互相垂直和用铅垂线检验墙壁与地面是否垂直的生活实景图。我们能不能利用工具来给一条直线画垂线呢?
二、联系生活,感知图形:其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物体的表面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这是一张“校园一角”的图片(课件出示),请看屏幕找一找。
三、自主探究,建构概念。
那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梯形呢?要想研究它们,观察是个好办法。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种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概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抓住关键词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