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经济学分析(doc 14页)
国有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形成机制和运行效率分析
0 0
■■—r● 品
当代论坛
【 摘要】 目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一些新兴市场国家 前,
企 业 集 团 的 内部 资 本 市 场 问 题 已 经进 行 了研 究 。 这 些 研 究 表
明, 由于 面 临特 殊 的 转 轨 经 济 环 境 , 国 企 业 集 团 内部 资 本 市 我
行分配 ; 另一方面 , 由于集 团内部 各企业 具有独 立的法人资格 和行为能力 , 也弱化 了集 团因规模过大可能 导致 的管理失效 。
二、 国国有企业集 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机制 我
场 同 时 具 有 效 率 改进 与 效 率损 耗 的 双 重 特 征 , 国 国有 企 业 集 我 团 内部 资本 市场 的 形 成 具 有独 特 的 历 史 背景 与 内在 机 理 。文 章 从 三 个 方 面研 究 了我 国 国 有 企 业 内部 资 本 市场 形 成 机 制 . 就 并
、
内部资本市场(C 理论概述 1M)
内部资本市场即使资金在 企业 内部流动与配置 的市场。由
于企业 内不 同的业务部门拥有 不同的投 资机 会及现 金流 , 了 为
追 求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 企业总部可以根据不 同部门 的投
由于放权让利改革后的企业逐渐拥有了 自身 的逐 利需求 , 求 追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成 为企业实施集 团扩张 的内在 动力 ; 是 三
资机会 , 金流配置 到最 具盈利性 的部门 , 将现 这就形成 了企业
的内部资本 业面 临的国际竞争压力 日 企 趋 上升。 0 2 世纪 9 年代初期以后 , O 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竞争 的 要求 , 增强竞争力 , 成为我国企业集 团发展的重要动 因。
2 企业发展战略与集 团内部 资本 市场形成 、
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经济学解释
On t n he I nue c fEc no i lb f a in n i s n e o o m c G o a z to o Ch ne e i Ec n m i v lpm e ta d u e m e s r s o o c De eo n n Co ntr a u e Gu a yn o M n i
一
制度 经济 学的角度 解释 了中国国有企业 改革 的思路选择 与制度安排 。 关键 词 潜在 利润 政 治成本 政治效 率 杠杆解 中图分类号 F0 文献标识码 A 23 文 章 编 号 10-- 2 ((2 0_ l_ 0 04- 4 9 2 】)6 -7 _ 3 - 6 x 制度 变迁 可 分 为两 种类 型 :需 求诱 致 型 和 供 给 主导 型 : 需求诱致 型变迁指 :由一 个人 或一群 人 在响 应获 利机 会时 自 发倡 导 、组 织和实行 的 “ 自下而上 的制度变迁 ” 。这 与以市场 经济为基础 的分 散决 策体 制相 适应 ,在西 方 发达 国家 的制 度 变迁 中表现 明显 。供 给主 导型 ( 强制 型 )制度 变迁 是 由政 府 通 过法律和命令 导人 而实 现 的 自上 而下 的制 度更 迭。我 国 的 经济体制改革是 在我 们党 领导 下有 秩序有 步 骤地进 行 的 .具 体来说 : “ 不要 改 ,改 什 么 ,如何 改 ”是 由一 个 权 力 中心 要 ( 中央 、国务院 )最后 决定 的。这显然属于 强制性制度 变迁 党 范畴 ,因此本文将 用供 给 主导 型 ( 制性 )制度 变迁 来解 释 强 中国经济制度 的演化 。 供给主导型 制度变迁模 型涉及到 “ 治成本”这 个概念 . 政 政 治成本是从权 力中心 的角度 衡量 某项 制 度安排 及再 安排 的 成 本。如 :权力 中心 权威性 的降低 ,执政 地位 经受 重 大威 胁
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历史变迁及其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最 小 从 而交 易 费 用最 低 的制 度安 排 。 因此 ,财 政 主导 型融资 模式 是符 合 当 时 经济政 治体 制 而形成 的 一种特 殊 的 资本 结构 ,是 符合 当时 环境要 求 的制 度安 排 ,对 当时 的经济 发展 发挥 了重 要作 用 。
全部 由国家财 政 资金拨 款 。银行 只能 以低 息 提 供 小 部 分 的 超 定 额 流 动 资 金, 信用融 资很 不 发达 。 计 划经 济 体制
下 的财 政 主导型 融资 阶段 主要 有 以下
拨 款型逐 步转 为银 行贷 款 型。为 提高
企 业资金 使用 效益 , 增强企 业活 力 , 改 善 经 营管理 。国家 一方 面对 企业 实行 “ 放权 让利 ” 、 “ 利改税 ” 等政 策 , 扩 大企 业 生产剩 余 的 留用 比例 ,提 高企 业 内 部融 资 能力 。另一 方 面实行 “ 拨 改贷 ”
的计划 经济 体制 向市 场经 济体制 转变
业产 权 的 唯一所 有者 .财政 收 支完 全
由国家 统收 统支 ,国有 企 业 的剩 余 所 有 权全部 归 国家 所有 。 当时 , 国有企 业
度 安排 。在 这种 高度 集 中的计 划经 济 体 制和 企业 国有 化情 况下 ,产 品与 生 产 要素 的价 格被 严重 扭 曲 .竞 争 的市 场 已不 存在 。 因此 , 为 了防范 国有 资产
的流失 。就 要最 大 限度 地剥 夺 国有 企
过 程 中形 成 的一 种特 定 的 经 济体 制 。 我 国从 1 9 7 9年 开 始 了计 划经 济体 制 向市场 经济 体制 的转 变 。随着经 济体 制 的改 变 .企 业 的融资 模式 也从 财政
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途径分析
场配置资源的过程就是资源从效率低的企业流向效 率高的企业。效率的高低不仅决定企业的发展, 而 且 决定 国家 的经济 发展 方式 和宏 观经济 效率 。正 如
美 国经 济学 家 所 说 : 有 效 率 的经 济 组 织 是 经 济 增 “
式, 追求 高效率 也应 当是 国有 企业 的行 为 目标 。 近年 来 , 我 国经 济 发 展 过程 中 , 能耗 、 在 高 高污
影响国有企业整体效率 的因素很 多, 就环境 因
素而言 , 响 企 业 效 率 的有 内部 环 境 ( 管 理 体 制 影 如
收 稿 日期 :0 0— 3— 0 2 1 0 1
作者简介 : 郑新成 (9 5一) 男 , 16 , 河南鄢陵人 , 河南工程 学院副教授 , 究方 向为财务理论及会计 实务 。 研
宏观管理体制 、 制度建设、 市场环境等 ) 从企业经 ; 营过程来 看 , 有 投入 与产 出涉 及 企 业 的 整个 生 产 所 经营过程 , 影响企业效率 的因素表现为生产效率 、 交
易 效率 、 织效 率 和 分 配 效率 等 环 节 效 率 。下 面 主 组 要从 企业 经 营的各 环节进 一 步分 析影 响整体 效率 的
长的关键 , 一个有效率 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 正 是西 方 兴起 的 真正 原 因 。 因此 , 入 探讨 国有 企 ” 深
业 的效率及 实 现企业 效率 提高 的途径 具 有重要 的现
实意 义。
一
、
导 言
放 以来 , 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 , 我 国企业 的效 率发 生 了很大 的改 变 , 总体 上说 , 业 的 企
6. 4 5
资料来源 : 中国企业 家协会 , 中国企业发展 报告 2 0 }, 《 07 企业管理出版社 ,0 7 20。
产能利用率与经济效率分析
产能利用率与经济效率分析第一部分引言:产能利用率的定义与重要性 (2)第二部分产能利用率的度量方法与计算公式 (5)第三部分经济效率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8)第四部分产能利用率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分析 (11)第五部分提高产能利用率的策略与措施 (14)第六部分实证研究:行业产能利用率与经济效率的案例分析 (16)第七部分政策建议:优化资源配置 (19)第八部分结论:总结全文 (22)第一部分引言:产能利用率的定义与重要性引言:产能利用率的定义与重要性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生产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其中一个关键指标便是产能利用率,它不仅揭示了实际生产能力相对于潜在生产能力的发挥程度,还对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以及政策制定具有深远影响。
一、定义与计算方法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Rate)是指一定时期内,企业实际产量与设计生产能力之间的比率。
其计算公式为:产能利用率 = 实际产能 / 设计产能× 100%这个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在既定生产设施和技术条件下,有效利用资源的程度。
一般来说,产能利用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生产活动越活跃,设备和劳动力得到更充分的使用,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宏观经济视角下的重要性从宏观角度看,产能利用率是评估整体经济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都将其视为判断经济周期、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据。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凸显了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性:经济景气度的晴雨表:产能利用率的变化反映了市场需求的波动。
当产能利用率上升时,通常意味着需求旺盛,经济处于扩张阶段;反之,若产能利用率下降,则可能预示着需求疲软,经济面临收缩风险。
通货膨胀压力的预警信号:高产能利用率可能导致供应紧张,推高产品价格,从而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这一指标,以适时调整利率和其他政策措施,防止通胀失控。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及其效绩评价
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国有企业资本运营及其效绩评价姓名:刘文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财政学指导教师:李小萍20040510摘要资本运营是指通过投融资、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等手段,对资本实行优化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资本盈利最大化的经营活动。
我国国有资本的运营是在资本运营原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
有它自身独特的特点及运营目标,即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更着眼于社会效益。
合理、有效的资本运营,有利于实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提高,国有资本结构的优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真正发挥国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解决国有经济中目前存在的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不合理,企业组织结构、资本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应“先混后退”,调整所有制结构:存量重组,调整产业结构;抓大放小,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增资减债,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努力培育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和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高效的国有资本运营基础之上。
要达到高效,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资本运营的效绩评价标准。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涉及资本及资本运营。
第二部分为我国国有资本运营的现状分析,包括其特点t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国有资本运营的战略选择(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第三部分为国有资本运营的效绩评价,包括评价的意义,内容、评价方法和组织管理。
AbstractCapitaloperationisaoperatingactionthatdistributeandusecapitaleffectivelythroughthe^,aywhichincludetheinvestmentandfinanceofthecapital.recapitalizationandequityransactiontocompletethemaximumofearningpower.Governmentcapitaloperationisthe证therextendandexpandonthisbasis,itsowncharacterandoperatingtargetisnotonlypaytttentiontotheimprovemeutineconomicbenefit,butalsoinsocialbenefit.Therationaland,1ffectivecapitaloperationisbeneficaltoaccomplishtheimprovementofthecontrolinstare.)wriedcompany,optimizeeconomicstmcture,buildmodementerprisesystem.cultivatemwerfuleconomicgroup,givefullplaytOgovernmentcapital.Inordertosolvetheproblemineconomy,Weshouldadjustthestructureinsystemof)wnership,thestructureinindustryandthestructureincapital.Thecomplishmentofttlese'bjectivesshouldbuildinaneffectivecapitaloperation,thatmeanswemusthavearational:valuatingstandardoftheeffctivenessincapitaloperation.Thearticlehasthreesections,Thefirstisthetheoreticalbasis,includingcapitalandcapital’peration.Thesecondistheconditionofcapitaloperationincurcountry,Thethirdsectionisheevaluationoftheeriectivenessingovemmentcapital.里查垒些塑查望重垦墨整堕堡堕刖吾一、问题的提出早在几百年以前,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从资本主义生产出发,对资本的概念和性质给出了他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在秉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
国有企业低效原因探析
国有企业低效原因探析" 左辞波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重点,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有企业需要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其效率低下,但如何才能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却依赖于对效率低下原因的分析。
$%&#年以来关于国有企业低效原因的探索文献如汗牛充栋,始终占据着国内改革与经济论坛的主流位置。
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产权低效论,二是管理不善论。
权。
第四,当所有者到位时,内部人的正常控制也可能因其利益超过所有者代表而引发矛盾及文化反抗,从而被指责为内部人控制,解决的办法在于将二者的职业与功能报酬彻底分开(详见下文)。
所以有学者指出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可以正确解释为什么某些企业经营者在产权模糊时创新动力很强,而产权清晰后,创新动力消失或不愿实行进一步的产权清晰改革。
从而产生内生的代理问题,并且理论上签订完全契约成本昂贵,不符合经济理性,因此,对公司剩余控制权的分配问题,即代理问题不能通过签订完全契约而只能更多地依赖于竞争的市场来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由此可见代理问题和不完全契约是现代公司共有的特征。
但我国的国有企业却具有自己的特殊情况,诸如市场信号、信用制度、经营方式,特别是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与所有者不到位引起!"#$国有企业在近!"年的改革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放权让利改革之后,其实,这里的问题根本不是产权清晰改革问题,因为产权归谁所有大的关心度过低是我国国有企业治理模式中控制不力与市场效率低下的企业经营者逐步掌握了企业的控制家都心知肚明,这里缺乏的只是由谁关键。
权和大部分的经营决策权(所有者被来代表所有者实行剩余控制权,解决在我国,由于委托代理链条过长架空或缺位)。
由于所有者不到位,对所有者或其代表的到位问题。
一旦所及关心度不够,导致有效的代理变为经营者的约束与监督缺乏原动力,从有者或其代表到位,经营者对剩余的无效的代理,委托经营变为经营者控而不可能真的起作用或有效,导致内全部控制权就会消失,故有国有企业制。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
国有企业改革的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研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有企业数量庞大,占据着国家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国有企业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挑战。
如何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经济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重点从经济学角度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和政策进行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国有企业改革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难题。
在中国,改革国有企业曾历经多次尝试。
19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的国有企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导致了广泛的改革呼声。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重组、股份制改造、引进战略投资者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当时的生产经营状况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竞争格局的变化,国有企业再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中国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率被客观地质疑。
同时,中国政府也在寻求新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以更好的适应当今复杂的市场环境。
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思考。
二、国有企业的经济学理论分析1.信息不对称理论在经济学理论中,信息不对称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国有企业在信息的获得和传递方面,与市场化经济中的民营企业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
这导致了国有企业在企业决策和市场运作中面临着管理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等问题。
因此,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当采取措施,扩大信息披露范围,增强企业的透明度。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和经营效率。
产权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产权的确立和有效保护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包括物质资产权和知识产权。
而对于国有企业改革来说,保护产权的措施应当加强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明确权利人,通过公司制改革等措施实现公司产权的法人化;二是加强市场化交易,建立和完善股票市场,加强执法保护等。
3.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指出,经济、社会、制度三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对我国国有企业规模经济的探讨
规模经济作为微观经济理论 中的一个 概念 , 是指 在给 定技 术 的条 件 下 , 当企 业 的生 产 规 模 逐 渐 扩 大 而 带来产量增加时 , 企业每生产一单位 产品的成本逐渐 下 降 且在 盈 利 上 收 益 递 增 的现 象 , 即 扩 大 经 营 规 模 可 以降低平均成本 , 从 而提高利润水平 。规模经济理论 的提 出受 到 了 国 内外 众 多经济 学 家 的关注 。 那么, 我 国的 企 业 特 别 是 广 受 诟 病 的 国有 企 业 是 否存 在 规 模 经 济 的 ? 郑 京 海 、 刘小玄 ( 2 0 0 2) 、 李 钢 ( 2 0 0 7 ) 、 张 晨 和张 宇 ( 2 0 1 1 ) 等 学 者 都 从 不 同 角 度 探讨 了 国有 企业 的效 率 问题 。但 已有 研究 并 未 得 到 一 致 的 结论 , 并 且 已有 研 究 主要 关 注 国 有 企 业 的总 体 生 产 效 率上 , 缺乏对 国有企业是否存在规模效率 的深入考察 。 对这 一 问题 的 合 理 解 答 , 一 方 面 有 利 于 我 们 认 清 国有 企业 的 经济 运 行 现 状 , 另一 方 面 也 为 合 理 制 定 相 关 政 策建 议 提 供 理 论 支 撑 。为 此 , 本 文拟 使 用 工业 部 门 2 0 0 1 —2 0 1 1年 的面 板 数 据 为 基 础 , 深入 研究 工 业 部 门 的规 模 特征 。
( 二) 变量 的构造及 数 据 的选取
为 了 用 Ma l m q u i s t 生 产 率 指 数 计 算 出我 国 国有 及 国有控股 企业 的 3 6个 分 行业 的规 模 经 济 的 变动 情 况 , 需要分行业 的产 出、 资本 投入和劳动投入 。在数据选 取上 , 选 取按 行 业 分 国有 及 国有 控 股 企 业 的 工 业 总 产 值 作为 “ 好” 产出 ; 选 取 分 行业 的 S O : 排 放 量 指 标 作 为 反 映分行 业 国 有 及 国有 控 股 企 业 的环 境 污 染 程 度 的 “ 坏” 产出 ; 选 取 按 行 业 分 国有 及 国有 控 股 企 业 的 固定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分析内容提要:中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国有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模式等等,这些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学家和政界人士关心并力图探索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对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如各级委托代理人问题、股权问题、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治理结构;国企改革;剩余索取权一、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当前我国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构架——三级授权治理结构。
第一级是各级政府授权给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全部国有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进行宏观上的统一管理与监督。
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不直接经营国有资产,而是通过经营国有资产的产权运营主体来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
第二级是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授权给国有控股公司,专司国有资产经营和产权运作。
控股公司用所投资企业上缴来一定比例的税后利润,通过投资、控股、参股、产权交易等形式来组建和管理国有企业。
第三级是国有控股公司授权给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资产参股、控股公司,他们拥有法人财产权,是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具有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任务。
而在三级授权的经营体制下,委托—代理关系伸出许多具体环节,详细可用下图表示二、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国有企业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效率仍然低下,亏损持续恶化,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国有企业顽症症结何在?下面将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一)各级委托(代理)人问题:1、作为委托人的国家——政府,目标多重,包括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等等,影响代理人行为,破坏企业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逐。
政府对人力资本的剩余决策权实行保留,并在企业内设置各种诸如党委、妇联等机构,使得公司的商务管理着力不够。
另外,政府是由有着自身目标的行为人组成,这使得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目标更加分散和多元。
政府或者更为准确的讲,政府官员只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他们并不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并不存在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驱动力,而他们却在这条委托代理链条上很可能谋求分得“一芍羹”。
对国有企业的分析
对国有企业的分析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分析作者:夏丽丽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摘要:当前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许多国有企业的管理都无法和国外成熟市场相提并论。
我国的国有企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能走到今天确实不易。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固有企业也紧随其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就国有企业的定义、特征、发展历程,与大家一起探讨中国的国有企业。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文笔功底有限,仅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企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国有企业的定义国有企业(State 0wned Enterprises,简称S0Es)又名国营事业和国营企业。
主要是指国家拥有、经营或控制的生产经营单位。
在国际通俗定义中,国有企业只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市场经济初期的中国,国有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
广义的国有企业包括三类:笫一类,在中央人民银行的前线之下,由中金公司和银监会、保与此同时,国有企业也是一种特别的企业,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有用两面性,既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一面,也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一面。
也可以说它是一种不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企业。
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身份,国有企业要执行国家计划经济政策,担负调节社会经济平衡的任务。
对于有些国家政府扶持的行业和产品,国有企业明知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创收,由于政策性的引导和国家行政规定,国有企业必须硬着头皮去生产、销售这一产品。
这些,是国家给予国有企业优惠权利的同时赋予的一些特殊义务。
第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国有企业是一个特殊的组织体,它没有董事会和几个大股东,而是只有国家政府一个出资人。
国家作为企业的唯一出资人,一般并不由最高国家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中央政府)直接进行具体的投资管理和经营活动,而是按照“统一管理、分级部署”的原则,分别由各级有关部门机关和其授权分支部门,代表国家政府负责具体的生产、经营和营销等活动。
从公共经济学视角理性看待国有企业
现代国企研究 2019. 6(下)144摘要: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
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当前,在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背景下,业界学界关于国有企业“一股独大”、“效率低下”,乃至“所有制崇拜”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莫衷一是。
本文尝试从公共经济学视角,浅析国有企业存在的合理性、有关矛盾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共经济学;国有企业武友侠从公共经济学视角理性看待国有企业一、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国有企业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物质载体和主要且重要的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的存在,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内在反映和必然选择。
”[1]建国初期,为加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国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力、交通、化工、航空航天等工业体系。
“1952~1978年间,中国每年积累的工业资产就相当于旧中国一百多年积累工业资产的总和,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唯一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发展中国家。
”[2]依靠国有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国才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获得了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
反观苏联、东欧以及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私有化、自由化的教训殷鉴不远。
他们曾经依靠国有化建立了比较独立的产业体系,但后来接受了“华盛顿共识”,主动私有化国有企业,导致产业基础瓦解、资源主权丧失、贫富分化、社会动荡,迟迟迈不过“中等收入陷阱”。
(二)国有企业是实施产业政策、壮大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依靠力量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家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托,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重要国计民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需要,是保证国家政治经济正确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有资本与企业效率——中国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
国有资本与企业效率——中国国企改革的实证分析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一直是社会热点话题。
这一话题的关注度不仅仅在中国国内,全球范围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也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场国企改革的洪流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那就是国有资本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理论分析国有资本是国有企业的经济基础和实现公共需求的手段之一。
在经济学中,资本适当地配置和利用是实现企业高效生产和盈利的重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的利益导向下,资本拥有者会优先考虑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促进经济生产和就业创造的。
但是,在国企中,资本所有权由国家行使,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资本的行为将面对一定的制约和约束。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可以从两方面提高企业效率:一是减少无效投资和无纪律经营,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二是优化资源的配置,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但是,从政治角度来看,由于国有资本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国家在企业决策中扮演的角色往往更多是根据政治目标和国家利益来进行决策,而不是根据企业经济目标来进行决策。
这样可能会引发国企在资源配置、竞争和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二、实证分析国有资本与企业效率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 国有资本与企业效率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2016年末央企共有103家,其中53家盈利,50家亏损,盈亏平衡。
从盈利央企视角看,最靠前的是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石油化工巨头,而从亏损央企角度来看,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类央企是亏损最重的。
在央企中,部分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的效率反差较大。
从国有资本的角度来看,盈利企业的效率较高,亏损企业的效率相对低下,这与国有资本的建制性质有一定的关系。
盈利央企大多是资源型企业,而资源型企业具有资源禀赋、垄断地位和规模效应等特点,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限制较小,因此盈利较好。
亏损企业大都是重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些企业运营较为复杂,市场运作困难,导致效益下降。
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
一、前言相当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效率状况是一个“悖论”,即从微观财务角度来看国有企业不断恶化,是非效率的,但全要素生产率(TFP)却一直处于正增长状态,是有效率的;从微观竞争和经济比重的变化来看是没有效率的,但从宏观经济影响来看却是有效率的;从生存竞争指标来看是非效率的,但从宏观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来看却是有效率的。
中国国有企业的这种效率状况被世界银行称为“效率悖论”。
许多学者对这种效率状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一是世界银行的早期解释,认为是中国市场竞争的加强促使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而产权的残缺和相应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效率的恶化;二是李培林等人的解释,认为是国有企业过高的社会成本导致了这种效率状况;三是《中国工业发展报告(1999)》、诺顿、江小涓、卢获和陈鸿文、张军对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进行的解释,认为是规模经济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宏观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了国有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卢获,2000);四是YoshioWada的解释,认为“管理成本和融资成本的过高侵蚀了国有企业的赢利能力,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与财务效率的背离”(YoshioWada,1998)。
上述四种解释都存在着问题。
第一种解释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竞争既然可以通过压力改变市场主体的行为,使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但是,竞争的效率为什么没有反映在财务状况的改善上呢?产权的残缺使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但为什么产权残缺的资源配置效应只体现在财务绩效的恶化上,而没有体现在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增长上呢?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与财务效率的改善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关系呢?第二种解释可以利用社会成本过高来解释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原因,却无法解释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正增长的原因。
因为社会成本过高并不能构成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第三种解释有它的新颖之处,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否能够完全归结于国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宏观经济的恶化是否是国有企业财务恶化的直接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思考
些竞争性领域退 出。政府 不应该与 民争利 , 应该减少对经济 的干预 , 创造公平 竞争 的市场环境 。 【 关 键 词 】 国有企 业; 竞争性领域 ; 退出
【 中图分类号】 F 2 7 9 . 2 4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 2 7 6 8 ( 2 0 1 3 ) 0 1 — 0 1 5 7 — 0 4
对 中国国有企 业 改革 的一些 思考
胡俊 芳
( 上海金 融学院 , 上海2 0 0 1 3 5 )
【 摘 要 】 经过 3 O多年 的改革 , 中国发展 起来 了一大批大型 国有企 业, 但 国有企业 的垄断地位所 带来 的负面影 响也开始 显现 。 无论 是对 国有企 业产权进行 私有化改革 , 还是在 现有背景下通过完善 国有企 业的制度建设来提高效 率, 在实践 中都是 不可行 的。一个较好 的办法是重新界定 国有企 业与私有企业在经 济发展 中的作用 , 国有企 业应该逐 步从
一
二、 中国国有企 业的经 营效 率和垄 断
( 一) 国有 企 业的 垄 断现状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0 7 — 1 3 【 作者简介】胡俊芳( 1 9 7 3 一 ) , 女, 湖北武汉人, 博士, 上海金融学院国贸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目 前, 在 中国的重要行业和重要领域 , 国有企业都 占据着主导地位 。 自2 0 0 7年以来 , 国有企业正在逐步向 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 、 垄断性和支柱性行业集中 , 国有资产也在不断 向上述行业和领域 的 中央企业 、 大企业集中。 根据 2 0 1 1 年7 月发布的《 财富》 世界 5 0 0强企业最新排名 中, 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 6 9 家, 超过 日本 , 仅 次 于美 国 1 3 3家 。其 中中 国大陆 地 区 比上 一年 增加 了 1 5家 , 台湾地 区增 加 了 1家 。在 年利 润超 过 5 0亿 美元 的中国上榜公司中 , 多数集中在能源 、 银行和通讯等垄断行业 , 如中石化 、 中石油 、 工商银行 、 中国移 动、 建设银 行、 农 业银 行 、 中 国银 行 、 中海油 和 交通 银行 ; 而 民营企 业 ( 台湾 除 外 ) 中达到 此 利 润规 模 的仅 有 华 为 、 沙 钢 和联 想 等 3家公 司。 而《 财富) 2 o l 1 年中国 5 0 0 强排行榜 中, 中石化收入达 1 . 9 万亿元 , 净利润达 7 0 7 . 1 3 亿元 , 再次登上榜首 , 排 名前 9位 的也 均是 “ 中” 字 头 大型 央企 。2 0 1 0年 , 中国 5 0 0强总 收入 达 1 8 . 9万亿 元 , 比上 一年 增长 了 3 8 %, 占 中国 G D P的 4仅在 2 0 1 0年 这一 年 , 公 司 营业 收入 总额 就 相 比 2 0 0 9年 增长 了 3 8 %,净利润总额则增长了 4 7 %。如最近两年均排名第一 的中国石化 ,其营业收入的增长就达到了 4 2 %。另一 方面 , 以央企 为代 表 的 国有 资本 依 然牢 牢把 控着 5 0 0强公 司 的绝对 份额 。在 占据 着 5 0 0强 公 司营业 收入 7 4 %的前 1 0 0家公 司中, 非 国有企业仅有 1 O 家左右 , 如联想 、 美的电器 、 中兴通讯等 , 而在最赚钱 的前 4 0 家公司中, 则仅有腾讯控股 、 中信泰富 、 恒大地产和万科等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 。① ( 二) 国有 企业 的经 营效 率 表1 2 0 1 0年中美两国 5 0 0强企业的数据 比较 尽管 中国大陆有 6 l 家公 司进入世界 5 0 0强 , 但 还 依 旧没有 摆 脱 大 而不 强 的局 面 。这 6 l 家 公 司 的总 中国 6 9 家 9 家 2 1 家 3 9 家 3 3 家 2 9 家 6 7家 3 7 家 收入 为 2 8 9 0 6亿 美 元 ,占 国内生 产 总值 的 4 7 . 8 %, 总 美国 1 资料来源 : 根据 美国《 财 富》 公 布的 2 0 1 0年 世界 5 0 0强企业 的资料 自行统 计而来 。其中 利润为 l 7 6 1 亿美元 。 而与此对照 , 美国 1 3 3 家上榜公 中 国的数据包 含台湾在内 司总收入为 7 6 6 2 8 亿美元 ,占美 国国内生产总值 的 5 2 . 3 %, 总利润 为 4 8 4 4亿 美 元 , 差距 是显 而易 见 的 。② 在 中国( 包括台湾 ) 的6 9 家上榜企业利润额在 5 O 亿美元以上的仅有 9 家, 占上榜企业数的 1 3 %, 多数企业 的利润额都在 2 0 亿美元以下 , 其中在 1 0 亿美元以下 的有 3 9 家, 占上榜企业数的 5 6 %。 而美 国上榜的 1 3 3 家企 业中, 利 润额 在 5 O亿 美元 以上 的有 2 9家 , 占其 上榜 企业 数 的 2 2 %, 利 润额 在 1 0亿 美元 以下 的企业 有 3 7家 , 仅
国企改革产权效率问题论文
浅议国企改革中的产权与效率问题摘要:当前我国国企改革面临着道路选择问题,大家对产权与效率的争论越发激烈,如何科学规划国企改革,划定未来国企发展道路,在争议中前行,本文提出改革的关键是建立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国企改革效率市场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公地理论”,讲的是原来的公共草地上,许多居民养了大家的羊,没有人管理草地,导致羊把草地上的草吃完,羊无法生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也受到影响。
但将这一片草地划归个人进行管理,每个家庭都养护各自的草地和羊群,最终实现了羊和草地和谐相处的故事。
这个故事给我许多启示,那就是在这片草地上如果要建一条公路会怎么样?如果要在这片草地上修一条公路,这时这条公路会经过许多人家的草地,这就涉及到征地的问题,就需要与许多人家进行协商和谈判,到家家户户去做工作,势必影响工程的进度,效率不一定很高。
但如果这是一片公共草地就不一样了,可能经过大家召开会议共同商议,通过“简单多数”原则,就有可能通过方案,那么修一条公路的愿望就实现了。
这比第一种情况的进度,可能要快得多。
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修路时他们的草地产权是私有的,公共草地的产权是公有的。
同样是一片草地,在养羊和修路两件事情上,私有产权不一定比公有产权效率高,公有产权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比私有产权效率低。
所以说,产权和效率的关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
那么产权和效率是什么关系呢?国外学者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英国私有化改革成果的分析,或许能给大家一个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马丁和帕克曾对英国各类企业私有化后的经营成效做了综合广泛的比较,最终得到结论,市场的竞争越激烈,企业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也就会越好;而在垄断市场上,企业私有化的平均效益并不是很好。
所以他们认为:企业产权与效益的归属变化之间并不是一种必然的关系,而与市场竞争程度有关,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企业就会更加努力地提高效益。
通过以上经济学家们的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效率和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存在显著关系,而与产权关系不大。
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经济学分析
内两个市 场 的竞 争 日益激 烈 , 我国企 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转换。主要 业集 团做 为市 场 与政府 之 间 的一 可 F 业 集团 成为 与 外国 企业 尤 其是 大集 表 现在 : 首先 , 济体 制改 革使 企 业 中间状态 , 以通 过资 源共享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开 始具 有一 定程 度 的生 产 经营 自主 C ae1 3 ) 为 企业 与 市 场是 权 。 o s (9 0认 据国家体 改委的调查 ,9 4年 , 18 企 相互替 代的二 种机制 , 交易 成本决 定 业 生产 的指 令性 计划度 ( 令性 计划 指 了二者 的边界 。 rh 1 7 ) 为当一 产量 占实 际产量 的比重) 2 .2 , Not (9 1 认 为 59%
维普资讯
国作 为经 济 体制 改革 过程 中的一 种 个社会就 是一个 大企业 , 会经济运 也 向着 多 渠道 、 社 少环 节 、 放式 自 开
崭新的企业 联合组 织形式 , 是社 会生 行的交易成本非常大。出于 经济 发展 向转变 。由于我 国长期处于高 度 这 产力 、 市场经济 发展 的必然产物 。实 和 降低社 会 经济 运行 交易 成 本 的需 计 划体制 , 种转变必 将逐步也 计划体 制仍然 在各个领域, 施大公 司、 大集 团战略是我 国国有大 要 , 国开 始 了经 济体制改革 。我 国 长的 , 我 中型 企业 改革 和 发展 的一 项 重 大选 企 业也 由仅 仅做 为 国家 经济 计 划执 存在 。例如 , 中央对生 产资料价} 择, 尤其是 随着经济 一体化进程 的加 行 的一 个部 门 ,开 始 向具有 自主 经 控制在 1 9 9 0年仍达到 5 .%。 36 快和 我国顺利加入 WT O,国际和 国 营 、 自负盈 亏 自我发展 、 自我约束 的 wiimsn(9 5 1 8) ua o 17 、9 4 指
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研究——论国有企业生产率提高与利润率下降的事实冲突
、
我 国国有企业 “ 效率悖 论” 的实证证 明
为 了说 清楚 “ 悖论 ”悖在 何 处 , 们需 要 强调 我 全要 素生 产 率 的概念 。全要 素 生产 率 (o l at Tt co aF r
Pou t i ) rd ci t :衡量 单位总 投入 的总产量 的生产 率指 vy
标。 即总产量 与全 部要 素投入 量之 比 。 全要 素生产率
( 以下 简称 T P 的提高 意 味着 同样 的劳动 和资本投 F)
人可 以得到更 多 的产 出 , 产 品价格 和要 素不变 的 在
情况下 , 意味 着剩余 的增 加 。而利 润是企 业所 有 这 者 以所 有者 身份取 得 的收入 , 润率 的大小 就是 利 利
润在剩余中所 占的比例的大小。因此 T P对利润率 F
本 文 选 取 了 中 国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所 C S A S样
l. , 官方 汇率 计算 的话 我 国是 全 球第 四大经 48倍 用 济体 , 用购 买力平 价计 算 则是第 二 大经 济体 ; 外 对 贸易平 均年 增 长率 为 1. 72 %,2 增加 了 18 ; 9年 0倍 现在我 国是世界 第三 大 贸易实体 、 二大 的外 资吸 第 引国、 第一 大 的外 汇储 备 国。但 是 , 为 我 国改革 作 开放 的关 键领 域—— 国有 企业 的改革 , 不像 其他 却 方面那 样乐 观 ,甚至 出现 了 “ 率 悖论 ”—— 国有 效 企业在生 产率上 升 的同时其利 润率却 在下 降 。
国有企 业 的成本 ,而且 非 国有企 业 的进入 和 资源 的
电、 日常必需品( 改革后的中小企业大部分都在从事
这 一产 业 区段)和重 工业 中需要 较 多劳 动力 投入 的
中国经济转轨期国有企业的退出效率分析
【 E期1 20 一 一3 收稿 l 06 叭 1
【 作者简介1 徐世江(9 3 ) 男, 宁辽 阳人 , 17 一 , 辽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讲 师, 宁大学经济 学院博士研 究生。 辽
・
31 ・
维普资讯
如果 新 的利益 分 配格 局不 符合 帕雷 托改 进 的要求 , 那 障和再 就业 问题 无 法妥 善解 决 , 一方 面来 自于 职工 则
使这 种或有效率转变为现实效率的前提条件则是 国
有企业退出过程本身必须是有效率的。 国有企 业 退 出的资 源配 置效 率
一
一
切流动性特征,科斯定理” “ 所揭示的资源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 , 从劳动力角度看 , 既然计 划经济体制
也会 随之 合理 化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退出是指“ 一个厂商从 下的国有企业按照国家政策吸纳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 那么国有企业退出过程 自然就同时成为高素质人才 原来的业务领域中撤出来 , 即放弃生产或提供某一特 定市场上的产品和服务”杨蕙馨 ,o o 。 而由于国 .( ( 2o ) 然 包括 优秀 的经理人 员 和技 术人 员 )向非 国有企 业 流 进而可促进非国有企业管理效率和技术效 有企业之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企业特性使我们 动的过程 ,
中国经济转轨期国有企业 的退 出效率分析
徐世 江
( 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 辽宁 辽阳 1 10 ) 10 4
【 要】 现有理论倾 向于认 为国有企业退 出市场等价于经济资源的配王效率能够 白 j 童 然地得到提 高。 实际上 , 国有 企业作为
一
种社会经济制度 。 其退 出市场的过程也就等 同于制度 变迁过程 。这样, 对长期 意义下“ 促进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 高” 只能理解 , 【 关键词】 经济转轨 ; 有企 业退出; 国 配王效率 ; 交易效率 【 中图分类号】 F 2 I f 文献标识码】 A f 文章t  ̄ l 17 - 0 2 2 0 )3 0 3 - 2 l ' 6 2 6 2 (0 6 0 - 0 1 0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经济学分析国有企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其效率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经济效率。
改革以来,随着各项企业改革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效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总体上说,国有企业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增长。
这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给国有企业自身运行机制带来的可喜的变化,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发展使配置效率提高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促使其提高产出效率;尤其是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崛起所形成的国有、私营以及三资企业平分天下的局面,对国有企业以及我国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那么,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到底如何?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引起效率增长的源泉在哪里?与非国有经济成分相比,国有企业的效率水平是高是低?这些问题值得分析。
一、企业效率的经济理论基础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企业的理论集中在“厂商理论”部分。
所谓厂商是指能做出独立生产决策的单位,主要包括个人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在研究生产者行为时,一般的理论假定是,企业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下实现成本最小,或者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
厂商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生产理论。
主要研究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如何配置资源,使生产要素既定时产量最大,或者说使产量既定时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
(2)成本理论。
主要研究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厂商只有在扣除成本后,才能谈得上利润的最大化。
(3)市场理论。
市场有不同的结构,即竞争与垄断的程度不同。
它研究的是当厂商面对不同的市场时,应该如何确定自己产品的产量和价格。
企业只有处理好以上三方面问题,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
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是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假设。
实际上,现代经济学家的进一步分析认为,厂商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例如美国经济学家W·鲍莫尔分析了厂商以销售量最大化为目标的行为;美国制度学派经济学家K·加尔布雷斯则把稳定与增长作为大公司这样的厂商的目标,它们追求的是适度利润。
但是,在一般的微观经济理论中,仍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假设,本文的分析也不例外。
在研究企业问题时,国内普遍使用的“效益”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并没有对应的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一般使用的是“效率”概念。
虽然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等主要关注的是实物量,但关注的不是总量,而是比率(ration)以及比率的变化率。
例如,关注的不是总产量,而是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关注的不是总收益,而是边际收益和平均收益;关注的不是总成本,而是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关注的不是总劳动量,而是劳动生产率等。
因此,研究企业状况时使用“效率”作为指标顺理成章。
在生产理论中,假定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影响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
以Q代表总产量,L、K、N、E 分别代表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则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Q=f(L、K、N、E)一般把土地作为固定的,企业家才能难以估算,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Q=f(L、K)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进一步表述为:Q=ALαKβ在生产函数中,各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称作技术系数。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技术系数是各不相同的。
一般的分析中假定技术系数不变,如果技术系数可以变动,则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的原则是:应该使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单位货币无论购买何种生产要素都能得到相等的边际产量,达到生产者均衡状态。
生产理论分析了影响企业效率的各种要素及其配置比例,主要考察的是企业的技术效率。
但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技术效率反映的是企业的投入产出组合,而经济效率则是在考虑价格因素情况下的最低成本组合,它要求投入价格与产出价格的比率等于生产边界的斜率。
因此,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还要考虑收益与成本的关系,这就涉及到成本理论。
成本函数可以表述成下列公式:C=f(Y、W、T)其中,C为企业的总成本,Y为企业的产出变量,W是企业的投入价格向量,T为企业的制度结构。
通常T被定义成“虚拟变量”。
从该成本函数看,在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率进行评估时,人们所选择的指标主要不是通过工程成本研究来给定的一个绝对效率值,而是一种制度性的相对效率。
因此,这一方法所考察的是技术效率和经济效率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如,国有企业生产成本比私有企业低,这可能是由于前者技术效率比后者高,但经济效率并不一定高。
当然,现实的市场结构由于竞争与垄断程度不同而是不同的。
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收益与成本变动的规律也不相同,因而,企业对最大利润的追求要受到相应的市场环境的制约,只有面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决策,才可能提高效率。
二、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分析微观经济分析中所涉及到的效率主要是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
前者主要是投入产出效率,后者则为资源配置效率。
技术效率是把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加以综合的生产率指标,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综合效率水平。
测定技术效率的方法通常采用生产函数,主要是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然后运用OLS方法(普通最小二乘法)和随机前沿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技术效率的角度研究中国国有企业的效率。
Groves、Hay和Gordon等人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认为改革以来国有企业的效率的确取得了一定的增长,增长主要来自于奖金的激励、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的改善。
刘小玄、郑京海(1998)在此基础上对1985~1994年中国国有企业的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影响国有企业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留利。
即企业在完成既定的基数利润后留给自己的部分,由于上交的基数利润是既定的,因而留利是一个变量。
留利对产出效率的作用表现为,边际利润或留利的增长,会使边际产出也相应增长。
他们认为,企业真正追求的是留利或剩余的最大化,而不是利润。
(2)浮动工资。
浮动工资由奖金构成,来源于留利,以浮动工资占总工资的比例来测定。
浮动工资是直接对职工的激励,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产出效率。
(3)经理(或厂长)的工资。
这是对经营者的激励因素,而经营者对企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在中国的企业中,在缺乏资本的真正所有者、企业主要依靠企业家才能来推动和发展的情形下,经理(或厂长)的工资对企业效率的提高作用重大。
(4)企业年龄。
一些研究生产率的经济学文献都证实了企业年龄对于企业的效率具有显著作用,然而,究竟是年轻的企业有效率还是年老的企业有效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是不同的。
据Pitt和Lee(1981)的研究,年轻的企业比年老的企业更有效率。
而另外的看法则是,年老的企业更有经验,在其市场经营和组织管理和工人的技术操作方面积累了较多的信息,具有相应的信息和人力资本的优势。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年龄对企业效率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研究。
(5)教育程度。
这是一个标志企业人力资本质量的变量,以企业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来测定。
通常认为,企业的教育程度对企业的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应。
在Gordon和Li(1995)看来,在8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中大约有一半得益于劳动力教育程度的改善。
虽有高估的可能,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和人力资本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6)其它的解释变量。
如开工率、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时间、地区、规模和产业等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可以作为“虚拟变量”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如下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Y=α+β1㏑L+β2㏑K+β3(㏑L)(㏑L)+β4(㏑K)(㏑K)+β5(㏑K)(㏑L)+ βiXi其中,α为残差,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效率的近似值,并可以为各种政策变量、制度变量、企业特征变量所解释;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投入要素;Xi为添加的各种解释变量。
这里主要关注的是由Xi所代表的各种解释变量与企业效率的关系。
对于上述生产函数,分别运用OLS方法和随机前沿模型的极大似然方法(过程复杂,这里略去介绍)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留利对企业效率有着积极的正效果。
在OLS分析中,留利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10%;在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中,留利对产出增长的解释大约8%;在残差模型中,留利每增长一个单位可使效率增长约5%。
看来,留利是企业发展和提高效率的源泉之一,也就是说,剩余权对于企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浮动工资比例也对企业效率有着显著的正效果。
在OLS分析中,该变量大约可以解释产出增长的8%;在另外两个模型中,效率约可增长5-6%。
企业年龄变量对企业产出增长的作用也是积极的和显著的,其解释程度达到12%;即使排除了随机误差项干扰的其他模型中,效率的相应增长也达到7-9%。
经理(厂长)工资变量对企业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正效应,但这种效应似乎不太大,在前沿生产模型和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分别为3-5%。
教育程度变量对于企业的产出增长率的作用相当稳定,其在OLS和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中都能保持在10%的正效应水平上,而在残差模型中其解释程度也不低于9%的水平。
在其他变量中,除开工率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决策权、市场竞争程度、预算约束、产业变量等虽然都对企业的效率有不同侧面和程度的影响,但效应有的不明显,有的不清楚。
另外,运用前沿随机生产函数模型还对国有企业的平均效率进行了测定,它大约在0.5左右。
这表明国有企业的效率普遍不高,只能达到生产可能性的一半的水平。
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中国企业改革过程中,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规模、资本装备率等由技术性规定的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是产权(决定留利,进而决定经理和职工的工资)、人力资本(如教育程度)和市场竞争。
虽然市场竞争因素在上述模型中效应不明显,但这说明国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效率很低,与乡镇企业、合资企业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恰恰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的放开程度。
三、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效率比较为了更全面地透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有必要在以上对国有企业本身效率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与非国有企业效率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此,刘小玄(2000)从所有制结构和企业隶属等级制的角度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姚洋(1998)则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对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刘小玄以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为基础,从全部75万家企业中选择了20余个产业,共计大约17 万家具有竞争性特点的企业进行了效率测定。
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生产函数模型和OLS计量方法,分别对普查数据中提供的所有制变量和企业隶属等级制变量对于企业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就所有制变量的影响看,国有企业在全部测定的行业中效率最低,这个结论相当稳定,并且在所有测定的行业中表现得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