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体积的单位、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
2. 学会使用量筒、量杯等工具进行体积测量,并能正确读取数据。
3. 能够运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概念、体积的测量方法及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难点: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量筒、量杯、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橡皮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量杯、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提问: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2. 基本概念学习:讲解体积的概念、单位及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
(2)如何使用量筒、量杯进行体积测量?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体积测量,并记录数据。
5. 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1)介绍排水法原理。
(2)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讨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单位、测量方法。
2. 体积测量的步骤及注意事项。
3. 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并计算。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数据计算。
2. 附加题目:思考如何提高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实践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体积测量方法,如电子秤、水位升高法等。
(2)了解体积测量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制造业、科研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
2. 实践操作中如何提高体积测量的准确性。
3. 课后拓展延伸,了解体积测量的现代科技应用。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及操作技巧1. 测量方法:排水法原理:通过测量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间接计算物体的体积。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五册第三章“测量”中的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概念;掌握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不同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2. 学会使用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测量技巧。
难点:体积测量的方法、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量筒、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份直尺、卷尺、量筒、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长度和体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情景:小明要给新买的书架涂漆,他需要知道书架的长、宽、高,以及计算需要多少升漆。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以及常用的测量工具。
3. 测量方法讲解:(1)长度的测量:介绍直尺和卷尺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数据。
(2)体积的测量:讲解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方法。
4. 例题讲解:例题1:测量铅笔的长度。
例题2:测量一个规则物体的体积。
例题3: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和体积的概念、单位及换算。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例题及解答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宽、高,并计算体积。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计算。
2.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头、水果等)。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操作是否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测量工具和方法,如电子尺、三维扫描等。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1课时长度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感受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掌握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难点: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三.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刻度尺、教师准备卷尺、皮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四.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有点基础,特别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一些经验,所以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科学化。
按照本节课的特点,共分三课时,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这正是本课时的特点。
五.教学思路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情景:1、你认为自己经过一个暑假长高了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2、你肯定知道篮球大乒乓球小吧,你知道这里的大小指什么吗?学生活动齐答,举手回答,融洽课堂气氛、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活动【提问】长度在生活中我们非常熟悉,你能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测量长度吗?学生活动生:……教师活动说明:总结时强调要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测量。
【板书】一、测量将一个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及其单位换算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用符号是m表示。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1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教师活动认识科学记数法师生互动读图认识长度的不同数量级加强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提出长度的单位是“米(m)”、“千米(km)”等,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略)。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为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长度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体积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单位换算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单位换算。
难点: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测量课桌、椅子等物品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长度的基本概念及单位;(2)使用米尺、卷尺、直尺进行长度测量;(3)体积的基本概念及单位;(4)使用量筒、量杯进行体积测量。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练习。
4. 小组讨论: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长度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放置测量工具;(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2. 体积测量的基本步骤:(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2)将液体或固体放入测量容器;(3)读取测量结果;(4)记录测量数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2)测量家中某一物品的体积,并记录下来。
2. 答案: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如电子秤、温度计等,并尝试进行测量实践。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2. 长度和体积的精确测量;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中的测量步骤;6. 作业设计中的实际操作和记录。
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10 浙教版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励志小木屋】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测量,来精确的去说明问题。
通过测量不仅让我们精确的去了解事物的长度,更让我们知道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需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课时探究学案】【梳理巩固】【探究讨论】1.刻度尺的零刻度不在尺的起点上,这样有什么好处?2.怎样测细铜丝的直径?【自测自评】(50分15分钟)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__,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2.使用刻度尺之前,应该先观察_________的位置,以及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3.用刻度尺测量时,尺的位置要_________,刻度尺的刻度线_________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_________,在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的下一位。
4.填上合适的单位:(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_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5.某人测量一物体长度为 1.568 m,若他测量及记录都是准确无误的,则测量的准确值是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
6.在测量时要进行_________,这样就会产生误差,采取________可减小误差。
7.用刻度尺测出一本200页书的厚度是8.5 mm,这本书的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_μm。
8.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43 cm、18.42 cm、18.40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木块的厚度应记作_________cm。
9.用图5—2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图5—2 图5—310.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如图5—3所示是剖面图,请你用分度值为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线圈总长度是__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cm。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章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1章第3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科学探究目标:初步了解科学探究过程3.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细线等教学过程设计:一. 测量的意义1.通过关于测量的小故事引出测量是一个将待测量与同类标准量比较的过程,并举实例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感受一下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引导学生说出各种长度测量方法,如用伸开的双手去量,用脚步去量,让学生知道测量长度也是一个比较的过程,使学生对长度的测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3.提出思考问题:我们的感官对长度的判断可靠吗?分析教材中的插图,说明感官知觉判断往往会产生偏差。
要准确的测量长度,必须借助长度测量工具,还要规定长度“公认的标准量”,即长度单位。
二. 长度的单位1.请同学们目测自己科学课本和课桌的长度,宽度,把目测的数据记录在本子上,择要板书。
分析学生所测数据,指出其中的缺漏,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讲评:如有的学生只写出数而没写单位,单位使用混杂等等。
强调指出,测量结果只写出数字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2.介绍长度的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微米,纳米等单位可以适当介绍,以激发学生兴趣。
3.举出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度的单位4.介绍“北京-杭州”的空间距离,“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等内容,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有一个可比性。
三. 正确使用刻度尺1.熟悉刻度尺:介绍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让学生观察铅笔盒中的直尺,三角尺等,找出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2.练习使用刻度尺:(1)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放,看,读(2)学生使用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分析学生所测数据,加以修正。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5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5 浙教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课前准备]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小石块、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教学思路](一)长度的测量1、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通过举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介绍常用单位及换算。
3、通过多种刻度尺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再通过实例“测课本的长和宽”,归纳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1、简单回顾小学已学过的立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及单位换算2、讨论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介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
3、讲清量筒的正确使用。
最后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实验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目标: 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过程:1、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2、 测量物体的长度(1)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3)正确读数,填入下表中。
3、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刻度,填入下表。
4、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都读出水的体积V 1,填入下表。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倒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教案: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六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该章节主要介绍长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以及体积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体积的测量工具如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工具和方法的掌握。
难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量筒和量杯的使用方法,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刻度尺、量筒、量杯、固体模型、液体容器等。
学具:学生尺、量筒、量杯、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和体积测量场景,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测量书本的长度、测量水杯的体积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场景中,我们需要使用哪些工具和方法来进行测量?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介绍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测量工具和方法,如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使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体积的测量工具如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等。
2. 通过示例和讲解,让学生掌握固体和液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分组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固体模型和一个液体容器。
2. 学生使用刻度尺、量筒、量杯等工具,测量固体模型的长度和液体的体积。
3. 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度和体积测量的例题,如“一根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一个水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等。
2.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工具和方法,解答例题。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关于长度和体积测量的练习题,如“测量一张纸的长度和宽度”,“测量一瓶饮料的体积”等。
2024年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2024年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七册第3单元“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认识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概念;掌握直尺、卷尺、量筒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方法,并能正确使用相关测量工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卷尺、量筒、实验材料(如石块、木块等)。
学具:每组一套直尺、卷尺、量筒,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介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1)测量长度:以直尺和卷尺为例,演示如何测量物体长度,强调注意事项。
(2)测量体积:以量筒为例,演示如何测量物体体积,强调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讲解长度和体积测量的具体应用,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和体积的概念2. 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直尺、卷尺量筒3. 测量步骤及注意事项长度测量体积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张纸的长度和宽度,计算其面积。
(2)测量一个石块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2. 答案:(1)面积=长度×宽度(2)体积=量筒示数差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读数不准确、操作不规范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1.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比较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略有瑕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较为顺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参与。
教学中感觉较好的地方以及原因:
本节课由于设计比较好,学生知识储备也较好,从课堂表现上看学生真正能够掌握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气氛也比较好。
教学中感觉不满意的地方以及原因: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教学课题: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来源出处:
自创
教学对象:七年级1、2班级
课堂人数:32
课堂形式:纵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科学初一上浙教版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2
学生对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体积概念没有太多的认识。说明学生在平常不太关怀生活中的科学,应该指导学生留心观看,更多的摸索,将学习的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也能用科学知识说明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改进的方案:
更多的指导学生做一个留心生活的人,更多的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爱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适应,培养更好的科学素养,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体积单位的讲解及体积单位的换算讲解
体积单位的换算学生表现不行,这部分一定要扎扎实实的让每一个学生把握换算方法
5分钟
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
学生回忆体积的公式,以及组合法测长度的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部分内容
这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明白,但部分学生对圆柱体、球体的直径的测量不能联系到组合法测长度。说明刚学习到的知识并没有在学生的心目中植根。
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教学辅助:
刻度尺、棉线、量筒、水、烧杯、带线的小石块(每桌预备一套)。
教学设
计思想:
体积的概念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对其并没有实际的感受,专门是对体积感受,学生不能正确体会。另外学生对体积测量的重要性和方法不能正确认识,也没有系统的测量方法。本节课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也能够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更多关注差不多的技能和差不多的方法,为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时刻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10分钟
专门的测量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摸索,并学会一些专门的测量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
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反应比较好,进程比较顺利。
3分钟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浙教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米
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单位的关系:
一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00微米一微米==1000纳米一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精品文档
三、正确使用刻度尺
1、零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2、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31517 7B1D 笝, "30262 7636 瘶39554 9A82 骂|024988 619C 憜d27136 6A00 樀'30346 768A 皊
37044 90B4 邴
3、
实用文档。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体积的测量》。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测量方法,能运用排水转化的方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测量方法,特别是排水转化的方法。
难点:如何准确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量筒、水、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橡皮泥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水、不规则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不规则物体(如石头),提问:“如何测量这个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体积的概念及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排水转化法。
3. 举例讲解:以量筒测量水的体积为例,讲解排水转化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4. 学生分组操作:每组学生运用排水转化法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进行数据记录。
5. 随堂练习:解答有关体积测量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体积的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排水转化法3.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并计算。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操作结果,给出标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但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如准确读取量筒刻度等,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更复杂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多面体、空心物体等,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3. 排水转化法的操作步骤讲解;4. 学生分组操作的指导;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精品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测量》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五章《物体运动》中,深入学习第三节《体积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解体积概念,掌握体积测量方法,学习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体积概念,理解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技能。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概念,体积测量方法。
难点:准确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体积测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移液管、各种形状物体(如石头、木头等)。
学具:每组一份量筒、移液管、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个石头体积测量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体积测量在实际生活中重要性。
2. 新课导入在学生思考基础上,引入本节课主题:体积测量。
引导学生学习体积概念和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一个具体例题,让学生解如何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液体体积测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不同物体体积。
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体积概念2. 体积测量方法a. 量筒法b. 移液管法3. 操作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体积。
答案:根据所学方法,使用量筒和移液管进行测量,计算出物体体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体积测量在生活中其他应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如:如何测量一个大型不规则物体体积?是否有其他测量方法?等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过程中,有几个细节是需要我重点关注。
是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是实践情景引入设置,然后是教学过程中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是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1. 使用实物演示,详细讲解量筒和移液管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如读数时要平视,避免视线误差;移液管垂直放入液体中,避免气泡产生等。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设计浙教版学情分析:小学期间,学生已对“长度的测量及部分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有初步的了解。
但对“长度测量”基本操作缺乏规范性,对“米”这个长度单位缺乏概念。
本节课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任务性活动中,领会操作的规范化,同时完善对实验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并拥有成功感。
在体验过程中巩固和提高长度测量的技能;在“估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测量方法的设计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长度的单位——长度单位间的换算长度的测量长度的测量工具——工具的选择,刻度尺的正确使用长度测量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教学用具:米尺、三角板、皮尺、小轮子、螺旋测微器、一段细铜丝、篮球教学过程:一、引入让学生来判断黑板前站在不同高度的两位同学的身高。
通过学生的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人的感官(眼睛)对事物的判断具有局限性,有时会使我们产生错感。
要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可借助仪器或工具。
我们可以对两同学的身高进行测量,那么就能正确知道他们谁高谁低了。
生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需要知道物体的长、高的数值,说明测量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的测量”。
(板书)二、新课〈一〉引导学生回忆测身高的过程,并实践测身高,师生讨论、小结:测量是将待测物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板书)师:长度的标准量——长度单位是什么?生:米、千米……师:长度的主单位(长度单位)——米(板书)、千米、厘米为常用单位。
出示“米尺”,学生感受“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长度。
任务1:请一学生用米尺测讲台长。
进一步感受“米”长。
师生共同或学生完成:千米、分米、厘米、毫米与米的关系师:介绍微米、纳米1毫米=1000微米 1米=106微米1米=109纳米生:练习(巩固各单位换算关系)一学生身高1.5米= 分米;教室高310厘米= 米;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千米,一粒米长4毫米= 微米。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浙教版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册第十章《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长度和体积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实际操作步骤以及数据记录和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掌握测量长度和体积的基本方法,并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以及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
2. 教学重点: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以及数据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测量工具。
2. 学具:每组一套测量工具,包括米尺、卷尺、直尺、量筒、量杯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讨论如何进行测量以及测量工具的选择。
2. 讲解长度和体积的概念,介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使用米尺、卷尺、直尺测量长度,以及如何使用量筒、量杯测量体积。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5. 数据记录和处理:学生记录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和体积测量的概念及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测量自己的身高、课桌的长度和宽度,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2. 作业题目:用量筒和量杯测量不同物体的体积,并记录数据。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熟练,数据记录和处理是否准确。
2. 拓展延伸:研究其他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电子秤、温度计等,并了解其原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 数据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3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1.3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教案浙教版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3)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科学思考]为什么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要选择最小刻度、量程不同的刻度尺?为什么在使用量筒时在平视,而不是俯视或仰视?[解决问题]学会用累积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的方法,能利用量筒液体的体积及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树立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养成严谨的实验风格、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实验技能,如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技能.涉及的工具和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天平、秒表、温度计、显微镜、电流表、电压表、地图和地球仪、星图、普及型天文望远镜等.长度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体积的测量是学生使用基本工具和仪器(量筒)进行测量和观察的科学探究基本技能.[内容分析]《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是教科书9~13页第3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教科书较详细地说明了长度的测量、长度的单位、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长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及测量方法的设计等.设计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能保持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学习纳米有助于学生了解“纳米技术”的概念及意义.长度测量中有许多难点,如单位换算,一些间接的测量方法等.特别是间接的测量方法,由于不是利用常规的思维,而现实生活中又需要经常用到,所以必须强化练习.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一种的,所以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从实践简便、准确、是否符合实践要求等角度去取舍其中最佳的方案进行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固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单位,并用实物展示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关于体积测量教科书讲授了测形状规则的物体,如长方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量筒或量杯是常用的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测量时要把它们平放在桌面上,并使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实验设计对学生要求较高,但这种方法是以后学习“测固体密度”的基础.教学重点是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通过练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学会测量液体体积的正确读数(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学情认识]长度的测量是学生第一次学习运用工具进行测量. 几乎每一位学生都使用过刻度尺,但能正确使用的却很少,特别是要求做到“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所以,除了严格的测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实践体验使用刻度尺,尽可能地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学生对于物体的体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科书是在叙述了长度的相关知识后,叙述了体积的单位、测量液体体积的常用仪器量筒或量杯的正确使用方法,测量形状规则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对体积相关知识的“规范与梳理”.而特殊法测体积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法点拨](1)身边实例,实用激趣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基础,尝试在生活中“解决关于长度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尝试操作,不断修正刻度尺的正确操作是本节的难点,利用尝试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合作交流的方法,互相之间彼此订正.(3)设计方案,思维创新特殊长度的测量有许多方法,不局限于某一种,所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多种不同的方案解决问题.[经验介绍]从身边的事例入手,通过要求解决身边的问题而必须掌握利用刻度尺,并让学生尝试去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通过多次测量等方法体会刻度尺使用的方法。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体积的测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第五节《体积的测量》。
教学内容包括: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以及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体积的概念,了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能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体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积的概念、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及计算公式。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及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量筒、天平、直尺、计算器、多媒体设备。
学具:每组一套量筒、天平、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 新课展开:(1)介绍体积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
(2)讲解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如排水法、称重法等。
(3)推导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公式计算简单物体的体积。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测量给定物体的体积,并计算结果。
六、板书设计1. 体积的概念2. 测量物体体积的方法3. 计算物体体积的公式4. 实际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一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如石头、水果等。
2. 答案:(1)根据实际测量结果填写。
(2)长方体体积:240cm³;圆柱体体积:785cm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掌握较好,但在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时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更复杂物体的体积,如多面体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及计算方法;3. 实际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案10 浙教版【励志小木屋】
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所以我们需要进行测量,来精确的去说明问题。
通过测量不仅让我们精确的去了解事物的长度,更让我们知道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我们需要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课时探究学案】
【梳理巩固】
【探究讨论】
1.刻度尺的零刻度不在尺的起点上,这样有什么好处?
2.怎样测细铜丝的直径?
【自测自评】(50分15分钟)
1.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__,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
2.使用刻度尺之前,应该先观察_________的位置,以及它的_________和_________.
3.用刻度尺测量时,尺的位置要_________,刻度尺的刻度线_________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线_________,在读数时,要估读到_________的下一位。
4.填上合适的单位:
(1)教室每层楼高约32_________;(2)课桌高度大约70________;
(3)一张纸厚度约75_________;
5.某人测量一物体长度为1.568 m,若他测量及记录都是准确无误的,则测量的准确值是_________,估计值为_________。
6.在测量时要进行_________,这样就会产生误差,采取________可减小误差。
7.用刻度尺测出一本200页书的厚度是8.5 mm,这本书的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_μm。
8.用刻度尺测量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的结果分别是18.43 cm、18.42 cm、18.40 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木块的厚度应记作_________cm。
9.用图5—2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_cm。
图5—2 图5—3
10.将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25圈,如图5—3所示是剖面图,请你用分度值为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线圈总长度是_______cm,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cm。
11.图5—4是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长度的示意图,下列所记录的测量结果中,
正确的是[ ]
图5—4
A.7.25 cm
B.2.25 cm
C.2.3 cm
D.2.251 cm
12.有一支mm的刻度尺,起端因磨损短缺0.2 cm,若用此尺对准起始端量得某物体的长度为28.54 cm,则该物体的实际长度是[ ]
A.28.54 cm
B.28.74 cm
C.28.34 cm
D.28.56 cm
【综合·拓展·创新】
【基础中考】
1.(xx5镇江)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小明的身高是1.68()填上适当的单位)。
2.(xx江西)“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或部位进行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例如:利用手臂的长度可以估测一个物体的长度。
你还可以利用身体上的()估测()。
【综合提升】
1.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数时________要与尺面垂直;
(3)记录测量结果时要记上________和________ 。
2.测量的误差是指:()
A. 准确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
B.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C. 测量值与估计值之间的差异;
D. 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3.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原因:()
A. 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B. 刻度尺没有紧贴课本;
C. 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D. 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4.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读数正确的是:()
A.2.4厘米;
B.2.41厘米;
C.2.411厘米;
D.24厘米。
5.一个同学测量一物体的长度,三次测得的数据为1.41厘米、1.43厘米、1.41厘米,则测量结果应该是:()
A.1.416厘米;B.1.43厘米;
C.1.42厘米;D.1.426厘米。
6.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使测量结果的误差较小,下列方法中最佳的是:()
A. 用刻度尺仔细地测量硬币地厚度;
B.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C. 用刻度尺测量10个1分硬币叠加起来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的一个1分硬币的厚度;
D. 用刻度尺分别测量10个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求平均值。
7.决定测量准确程度的因素是:()
A.被测物体的大小;
B.测量技术的高低;
C.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D.测量环境的优劣。
8.一位同学用刻度均匀的米尺测量一张小桌面的边长为0.98米,在将这把米尺跟标准米尺校对,发现此米尺的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这张小桌面的实际边长约为:()
A.1.002米;
B.0.982米;
C.1.020米;
D.0.978米。
【拓展创新】
9.给你一张纸、一只大头针和一把刻度尺,怎样测量一个圆柱体的周长?
【课外链接】
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1)仪器误差。
各种测量仪器不都是完美元缺的,即使最精密的仪器,也会有一定的误差。
所以,尺子标记的长度,量得的长度,均不是真长,还有仪器轴系之间的公差导致盘偏心,几何关系不真正垂直或不真正水
平等等,都会给观测值带来误差。
(2)观测者的影响。
由于观测者的感觉器官的鉴别能力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不论在仪器的安置、照准、读数等方面,都会使观测值产生误差。
(3)周围环境的影响。
观测时的自然界,如温度、湿度、风力、大气折光等因素,都会使观测值产生误差。
参考答案:
【探究讨论】
1.因为尺的角经常用会被磨出圆角!没多久你就找不到起点了!
2.把细铜丝紧密地排绕在铅笔上若干圈,测出这个线圈总长,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
【自测自评】
1.刻度尺;米(m)
2.零刻度线;测量范围;最小分度值
3.放正;尽量靠近;正对(或垂直);分度值
4.dm;cm;μm;
5.1.56 m;0.008 m
6.估读;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7.85
8.mm;18.42
9.mm;1.60 10.略
11.B 12.C
【基础中考】
1. 刻度尺;米(m)
2.合理即可
【综合提升】
1.(1)量程、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2)视线(3)数据、单位
2.B
3.C
4.B
5.C。
6.C
7.C
8.D
【拓展创新】
9. 提示:用纸包住圆柱体,然后用大头针在纸重叠的位置扎个孔,把纸
展开用刻度尺测量两空之间的距离,测得的结果就是圆柱体的周长。
25957 6565 敥28358 6EC6 滆26126 660E 明26934 6936 椶38459 963B 阻 30953 78E9 磩" zafw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