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伦理学)
论道德的民族特性
民族 固有 的思 维定 势 :作 为 社 会调 控 的规 范体 系 。它 表 现 为 民族 特 有 的 结构 模 式 ;作 为 民族 精 神 和 道 德 人 格 ,它 表 现 为 不 同的 民 族 个性 。从 根 本 上 说 .道 德 之 所 以具 有 民族 特 性 ,是 由道 德 生成 和 发 展 的规 律 决定 的 。 分析 和 研 究道 德 的 民 族 特 性 ,是 了解 和把 握 道
象以来 ,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 ,任何一种道德都是某一特定民族 模式;道德心理与道德价值趋 向在一般情 况下总是 一致的 ,具有 的道德。道德的阶级性和全人类因素的现实状态总是经 由道德的 同向和同质 的意义。这种一致性 ,不仅体现在 道德 文明历史 发展
民族特性表现出来 ,因而总是带有 “ 民族的烙印” 。正 因为如此 , 的轨迹之 中,也反映在现实生活 的各个领域 。
民族意 义上 说的 ,指的是一个 国家在伦理道德问题 上各个 民族所 张长 期教化和浸润的结果 。在世 界民族大 家庭 中 ,中国人是 最富 共 同具有的不 同于别 的国家的 民族风格和 民族 性格 。具 体来说 , 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民族之一 ,这种特性 至今 仍然可以在亲友和
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道德的民族特性。
德的一个重要方法 。
关 键 词 :道 德 ; 民族 特 性 :思 维 定 势 ; 结构 模 式 ; 民族 个 性 中圈 分 类 号 :B 2 8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 5 1 (0 1 1 0 5 一 2 6 1 6 3 2 1 )1 — 0 1 o
道德作 为一类特殊 的心理 现象 , 总是不 民族特性是道德的内在特性 ,也是道德值形态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人类社会 自从有道德现 仅表现为 民族固有的思维定 势,而且表现 为民族 固有的价值趋 向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左玮玉108389 工业C101班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现状与历史上中国的道德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塑造也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研究,重要意义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
“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
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道德有什么作用
道德有什么作用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石之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在塑造个体行为、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道德对于个体行为的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道德准则是人们行为的标尺,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各种选择,用钱贿赂或是守信用、做偷鸡摸狗的勾当或是廉洁自律,每一次选择都涉及到道德问题。
遵循道德的准则,我们能够明辨是非,坚守道义,做出积极的选择。
其次,道德规范能够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一个有序和谐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公认的道德准则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道德规范能够制约个体的个人利益,引导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着想。
举个例子,不打扰他人的安宁和不偷不抢的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安宁与秩序。
如果没有道德约束,人们的利己主义和贪婪行为将会泛滥成灾,破坏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此外,道德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准则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标杆,而且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道德准则推动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公正与平等、追求善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一切的人类文明都从道德中孕育而生。
如果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沦丧,不讲德行,那么这个国家或民族将很难实现真正的进步。
正因为道德准则的存在,人类社会才不断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最后,道德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幸福。
遵守道德准则,坚守良知,能够使人心态平和、心安理得。
相反,如果违背道德准则,无廉耻之心,便会情感问题、心理困扰。
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存在都能够为人们提供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
总之,道德在个体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维持、社会进步推动和精神幸福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够始终坚守道义,做一个讲道德、守公德、重信用的人,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文明。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刻铭记道德的重要性,用道德指导我们的行为举止,为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
中国传统道德在当下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道德,简单的说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义之邦著称,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范围。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被称为传统道德。
中国传统道德学说提出了多种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讲了两千多年,发挥了两千多年的作用。
然而在今天它们并没有过时,它们还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传统道德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首先要说的就是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敬仰。
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深刻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传统道德。
今天中国能逐步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可以说爱国主义的传统道德是其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它同样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而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正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爱国道德作为根基,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作为血液,内涵才会如此丰富,价值才会如此巨大。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还有很多重要的道德规范和道德精神。
它们像爱国主义道德传统一样被传承到今天。
它们在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们中间存在着,发展着。
尽管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具体的道德准则不同,甚至互相对立,但优良的精神却被人们共同接受,成为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
例如,尽管人们对于做人的标准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忠于理想,重视气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精神;重视道德人格,强调学会做人的精神;以义制利,不取不义之财的精神等等,却是人们共同提倡的。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功能-文档资料
3
➢客体论:主要代表是宗教的神启论。把道德 起源归结于神秘的天启和神的意志 .
➢如:
➢ 基督教《旧约》;奥古斯丁; ➢ 中国儒家主张的“天道论”
4
1、神启论
28
▪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 ▪ 孟子更是强调道德对于人之重要甚于人的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29
▪ 在《论语·颜渊》中这样记载:"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乏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 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 信不立。"在孔子眼中, 一个国家可以没有军 队和生活资料,但决不能没有道德。
▪ 作为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分工,是道 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的关键。
21
▪ 意识水平是道德发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但一经产 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独立性:
▪ 一是表现在它使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经济关 系、社会关系服从于人的需要;
▪ 二是表现在意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所 形成的能动作用。
9
2、天赋论
▪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 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 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转移的内在机能, 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
10
3、情感欲望论
“感觉欲望论”认为道德起源于 人所固有的本能欲望和天然情感之中
11
3、情感欲望论
▪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 利他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霍布斯的利己主义
➢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哲学 家。著作:《利维坦》(1651)。
➢ 近代道德思想的重大变化,是关注如何为 生活于社会秩序中的个人揭示行为准则的 问题。服从法律是基本要求。
➢ “人对人就象狼一样。”自然人生活在战 争状态中,受追求自我保护和利己的欲望 驱使,他人是障碍。人性是恶的,人是自 私的。自然状态是无道德的。
➢ 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宗教改革家的道德假 设,对后世影响最大,时间最长的,是他 们对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区分。
➢ 上帝的恩典最可能呈现在个人行为的领域, 而不是表现在非个人的制度(如教会)或 国家活动中。
➢ “因信称义”。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三)近代 马基雅维里:政治无道德
➢ 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 14691527), 佛罗伦撒政治思想家,历史家。 《君主论》、《佛罗伦撒史》。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基督教三主德
➢ 中世纪的统治意识形态是基督教伦理思想。 基督教三主德:
➢ 信(信仰)相信神会拯救我们,赎我们的 最,人才能求得至善和幸福。
➢ 望(希望)信仰给我们带来希望。 ➢ 爱(仁爱)信仰和希望使我们充满爱心,
爱上帝,爱他人。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宗教改革的伦理思想
➢ 宗教改革,使中世纪关于理性与信仰、教 会与国家的观念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第二讲五种伦理理论
奥古斯丁(354-430)
➢ 早期思想家:既是基督徒,又是新柏拉图主义者。 ➢ 奥古斯丁认为,真、善、正确必定有一个超自然
的起源,从属于变化、时间、空间或物质的任何 德性都不能成为真理的基础。 ➢ 上帝超然于一切尘世条件之外,人的完善只有同 上帝一起才有可能。人类不具有改过迁善的能力。 ➢ 人不能依靠自由意志拯救自己,人不可能达到道 德自足。只有凭借上帝的恩典,人才能得救。
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
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
德性伦理学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哲学思想基础,对于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德性伦理学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应用及作用。
德性伦理学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德性是指个体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的稳定品质,伦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德性伦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与社会规范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道德行为的高度自律和自我完善。
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德性伦理学基础提供了一系列关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责任等的重要内涵。
德性伦理学基础的概念和内涵是理解其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作用的关键。
道德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
德性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它是个体在面临道德抉择时表现出的内在力量。
伦理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评价和判断事物对错、善恶的准则和规范。
德性伦理学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实践案例很多。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政府在国家层面推动了“五大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新加坡还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和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强化德性伦理教育,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
德性伦理学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提供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责任等的重要内涵,而且在实践中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德性伦理学基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应用,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的伦理学思想对西方哲学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他的伦理学中,德性与实践智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德性与实践智慧,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价值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是古希腊阿卡迪亚半岛上斯达奇拉村的居民。
他师从于柏拉图,并深受其影响。
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今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思想道德修养的完善。
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素质。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诞生了灿烂的文明,进入新的世纪,当中国人创造一系列经济奇迹、阔步迈向小康的同时,一些地方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选秀相亲节目泛滥成灾,黄赌毒现象沉渣泛起,一些领域诚信缺失,见利忘义,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问题食品屡禁不止。
民族形象是整个民族历史发展和现代表现的主要环节,这一切都在提醒人们在民族形象的塑造中,伦理道德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形象是民族观念的重要外在表现形式,对民族形象的考察可以使我们对民族观念有一个更直观更正确的认识,而民族观念就是整个民族道德的体现。
所以,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质文明礼仪涉及到国家对外的信用,非常重要的就是整个民族国家的对外形象。
对每一个现存的民族群体来说,其文化是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一套活的生存方式;每一个社会群体或民族都会有因为地域、人种和社会差异而产生的、有别于他者民族的不同特征。
因此,每个民族在价值观念、社会机制、生活方式和文化表述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和实践方式。
民族与文化的共生关系也会引起双方的互动,先进的文化会促进民族的进步与繁荣,而落后的文化会导致民族的衰落与消亡。
为了保持民族的活力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更新与转变也是其自身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形象的建构就是民族文化更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象征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形象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表述”。
当代的民族形象塑造决不是一件随意或简单的事情,这在消费文化日益繁荣的全球化时代更是这样。
当代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应该更多地从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中去挖掘题材和表现主题,从而保证这些文化形象的传承民族历史和展示民族精神的基本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不仅仅是为了一般的历史纪念或文化景观所用,而且还有凝聚集体记忆和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
正是在这些民族形象的文化建构中,现代国家的民族意识与传统文化才能互相促进与更新,并通过集体记忆的不断丰富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历史的认同感。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结合实际,谈谈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结合实际,谈谈道德的作用。
道德的作用是无可忽视的,它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下所述:1.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是个人行为和品德的基石,它引导个人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和决策。
个人秉持良好的道德准则,能够塑造个人品格、培养优秀的品质,并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诱惑。
道德意识和自律使个人在道德选择面前保持正直、正义和诚实的立场,推动自我成长和发展。
2.社会稳定和和谐:道德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促进着公平、正义、诚信和合作。
当个人境遇困难时,道德约束和责任感鼓励人们互相帮助,营造出互助、团结的社会环境。
道德规范的遵守减少了个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共处。
3.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道德是个人行为与公共利益相协调的基础,体现了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道德规范引导个人以他人需求为导向,关注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个人的道德行为影响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4.增强社会信任和合作:道德促进了社会信任和合作。
在道德准则的约束下,人们更愿意相互信任和合作,形成互助、合作的良性循环。
道德行为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有效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5.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道德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地位和声誉。
坚持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礼仪,有助于塑造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总之,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在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推动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进步。
论道德
论道德道德是基于承认和保证人类社会存续的理念,发挥的旨在限制或倡导人们行为的规范。
也可以说,道德是初始的具有柔性特征的法律。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种制约,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
如果你一心胜在博弈,就可能输在道德;你一心想赢得道德,就容易输在博弈。
领导人的行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
博弈是决策优先,道德是对抗默认。
超智慧的领导人知道多少忍让,又何时竞争。
他们总是寻找战略主题,制定规则,让他人竞赛。
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那里的灵魂正将演变成智慧,它不是生也不是死,而是新文明的创生。
其实人类的文化进程无穷无尽,无终无果。
关于近十几年的道德现状评价,伦理学界主要集中在爬坡论与滑坡论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争论上,而忽视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规范缺位与错位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解决道德缺位与错位问题的重要性远远超出对道德爬坡、滑坡的论争,它涉及中国现代道德规范体系多元化建设这一实践伦理难题,关涉到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有效道德支持问题。
笔者不揣浅陋,将自己思考的一些问题坦陈如下,供大家批评。
依笔者愚见,所谓道德爬坡论与滑坡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它们都是基于不争的事实。
大家之所以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是因为双方所持的都是道德一元论──把道德现象视为同一领域中同一性质的存在,没有道德类别范畴的区分。
实际上,道德爬坡和滑坡所集中反映的主要是发生在不同道德领域中的事实。
所谓爬坡,主要体现在政治道德和某些职业道德领域,“文革”期间达到顶峰的那种出卖人格指鹿为马落井下石草菅人命的陷害忠良、迫害无辜行为及其虚假伪善的道德风气已经不复存在了,今日中国人的人格自尊已普遍觉醒并受到法律的保护,民告官的案例也时有所闻;文明经营优质服务作为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越来越成为企业家或商人们的共识,从谋利的动机出发由自发而自觉地形成的这种尊人守信的商业道德,使中国人享受到从来没有过的优质服务──即便这种微笑背后的动机可能不“纯”。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一、什么是道德及其本质道德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的思想灵魂在实际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行为品质,也是人们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反映。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僵化的“精神制约”。
良好的道德是时代的“楷模”,它时刻左右而修正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道德是当代和谐社会之灵魂和思想之精髓。
道德是法制社会的社会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主题。
关于道德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道德的本质问题有很多探讨。
宗教神学认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现。
唯心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或者把道德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内心活动;或者把道德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善的理念”。
旧唯物主义中有的从人的感性需要、生理本能、自然属性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这些观点对道德的本质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蕃篱。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道德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但并不是直接受物质生活水平制约。
道德是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科学、艺术相比,它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实践精神的方式。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所谓非制度化的规范,是指那些不以制度面貌出现的行为规范。
上层建筑中的法律规范、政治规范都是制度化的规范,它们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以法律条文、章程、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道德规范则不是这样形成的。
有些道德规范也可能被写进国家的宪法、法律之中,但道德规范不是靠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出来的,也不是作为制度被权力机构颁布的。
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或精髓(一)
“道德”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或精髓(一)唯此为大的“德”文化中华民族对道德的认同、重视,广泛而又深刻,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祖先传道德。
《易经》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进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概括和总结,正式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内涵和“道德”文化,加上儒家、道家和佛家等的“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数千年传承不断,一脉相承到今天。
家家讲道德。
组成家庭者,“道德”,如“相亲”,女求男条件是“德才”,即有德有才;男求女条件多“贤淑”,即贤德和漂亮;要“明媒正娶”,即名正言顺合道德;支撑家庭者,“道德”,如有德行之父母、子女,以德性为基础的相亲相爱、互亲互爱等;维系家庭者,“道德”,如爱情、亲情、情感、诚实、品性等;延续家庭者,“道德”,代代相传、代代传承,必有道德内涵,不管大家、小家、富有或贫寒,无不希求其子女、子孙重德行,有操守,即使“恶人”也不例外。
人人言道德。
最为赞美的话:品质好、德行好、有道德等;最为恶毒的话:缺德、损德、无德、必遭报应等。
道德,国家民族的核心中华民族历史的历代统治者多重视道德,并作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子孙承道德。
代代传承,发扬光大(“文革”之前)。
民族文化之魂:中华民族小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大到国家、社会,莫不讲究道德,是中华民族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文化基因”,体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方方面面,进而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明的“神韵”,比如:做人,讲究品德的美;做事,讲究协调的美;建筑,讲究对称的美;艺术,讲究和谐的美;文化,讲究高雅的美;交往,讲究守诚的美;家庭,讲究和睦的美;社会,讲究和谐的美;追求,公平正义的美;向往,和谐社会的美等。
就连小至“八方桌”、“太师椅”等家用器物,大到象征国家或政权的“鼎”等,莫不如此,讲究的是端庄、稳定、协调、持重的美。
所以,中华民族已打下了数千年深深的道德烙印,流淌在历朝历代中国人的血液中,弃之便已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国人,就是“异化”或“变异”!中国的“中”字,无论字形或字义,莫不体现“中正”、“中道”、“均衡”等之内涵。
浅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
浅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时代价值摘要: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由此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信仰的多方面冲突与变化,而中国又有着五千年悠远流传的文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与今天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正确对待它们会给中国带来无穷的力量。
关键词:道德传统道德建设时代价值中华民族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而注重人生、长于伦理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伦理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秩序和自我人生规范的自觉理性约定,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主宰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里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含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源泉和内容,今天社会所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从我国优良的文化道德中找到渊源。
如“夙夜在公”、“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奉献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节约精神;“满招损,谦受益”、“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谦虚谨慎好学的精神;“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信美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待人处事原则;“克已”、“内讼”、“养心”、“慎独”的道德品质要求等等,都是我们应加以推广的优良传统。
无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迁,也无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文化内核都会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坐标和导向作用,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兴旺、人民富裕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拜金主义、坑蒙拐骗、黄赌毒等消极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沉渣泛起,本只限于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原则,却被一些人当作基本的人生信仰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方式。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
论道德教育的民族性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以民族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其民族性或民族精神,“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
1民族性就是每一个民族的特点和传统,就是“每个民族由他的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特点”,2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一个民族保全民族之自我的共同性向,它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民族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它促进民族本身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中继续不断向前发展。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是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随着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传递而传递,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
“每个民族注定要在历史上起它的特殊作用,如果它忘记了这个作用,就必须离开历史舞台”。
3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
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
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
”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每个民族都应有它自己特殊的国民教育制度和特殊的教育体系,因此,如果脱离民族的实际杜撰教育,必将是徒劳无益的。
教育是与民族性一起产生、一起成长的,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品质,民族性是新生一代赖以成长的土壤,“每一个民族的教育都深刻地渗透着民族精神”,4“教育可以永恒地指望于它”,“民族性可以给教育一把开启人的心灵的可靠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人的活跃而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
5民族性教育对民族的发展,对于它的民族性的完善也有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民族性教育是民族发展历史中有生命力的工具”,“它可以加强和发展人民的民族性”,并且能够“对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有力的良好的影响”。
论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伦理学)
论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美国,最穷的人才买“中国制造”,厕所里用中文写上“用后请冲洗”,餐馆设置中国人专区。
我们国人的形象如此卑微。
前段时间在中国社会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引起轩然大波的“小悦悦”事件,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脑海中拂去。
中国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冷漠,可以粗制滥造、可以在食品里放添加剂、可以贪赃枉法,最后连孩童的生命这个底线都突破了,难道我们要用“冷漠”去拿“诺贝尔奖”?这个令中华民族汗颜的事件传到西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不耻随之而来。
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国人为何像一条紧随的警犬一样,中国人的价值观一旦引起他的不满,就疯狂地扑过来。
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
正是每个人都在上演悲剧,中国才会变得如此卑微。
所以今天我想谈道德,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被各种危机所包围,人们喊出了“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的口号,甚至把民主和科学当成了信仰。
一百年前的民主诉求尚未有结果。
今天的中国同样被各种危机所包围。
然而,中国在未来十年面对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我看来,中国在未来十年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更是信仰与道德的问题。
所以,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根本危机是道德危机。
这个危机不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的真空,而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我们成了道德的鸡肋,让别的国家品之无味。
有位学者说道: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人尊敬、效仿,靠的不是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文化修养。
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道德感染力、生命力。
一、道德是文明程度的指示灯,是反映民族形象的一面镜子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吸引着众多外邦前来顶礼膜拜。
在唐朝,东瀛就派遣唐使来中土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至今保留着优秀的中土文化。
尊老爱幼、谦逊礼让、敬岗爱业等,而在中国,我们渐渐疏远了这些道德品质。
说食品安全、官僚腐败、人情冷漠的话题在社会上司空见惯,我真不知道中国人如今凭什么样的勇气站在国际舞台上谈文明、谈未来。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
浅议道德教化在人类社会文明的地位与作用一、什么是道德及其本质道德是一种人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的思想灵魂在实际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行为品质,也是人们的理想、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品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而具体的反映。
道德不仅仅是一种僵化的“精神制约”。
良好的道德是时代的“楷模”,它时刻左右而修正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现代道德是当代和谐社会之灵魂和思想之精髓。
道德是法制社会的社会基础,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和主题。
关于道德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道德的本质问题有很多探讨。
宗教神学认为,道德是上帝、神的意志的表现。
唯心主义否认道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或者把道德归结为人的情感意志、内心活动;或者把道德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善的理念”。
旧唯物主义中有的从人的感性需要、生理本能、自然属性解释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这些观点对道德的本质的理解不正确,没有超出历史唯心主义的蕃篱。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道德与人的物质生活紧密联系,但并不是直接受物质生活水平制约。
道德是受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相比,它是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与科学、艺术相比,它是一种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即实践精神的方式。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与法律、政治规范相比较,又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它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所谓非制度化的规范,是指那些不以制度面貌出现的行为规范。
上层建筑中的法律规范、政治规范都是制度化的规范,它们是在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以法律条文、章程、制度的形式加以确认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
道德规范则不是这样形成的。
有些道德规范也可能被写进国家的宪法、法律之中,但道德规范不是靠国家机构或政治团体制定出来的,也不是作为制度被权力机构颁布的。
道德规范是被社会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行为准则,它是处于同一环境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活秩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道德的来源与价值
道德的来源与价值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决定了人们在相互交往和行为规范上的选择。
那么,道德的来源究竟是什么,它的价值又在哪里?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道德的起源人类的道德观念最早来源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互动。
从人类祖先的部落生活开始,人们渐渐地发现彼此合作比单打独斗更有利于生存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因此,人们开始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即道德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包括对待他人的原则,还涉及个体内心的转变和自我约束。
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与文化和宗教密不可分。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宗教的引导,人们对于善恶、对与错的判断逐渐得到明确。
例如,佛教强调慈悲和无我,儒家注重仁爱和孝道,基督教强调爱与宽容。
这些思想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了道德的基石。
二、道德的价值道德在人类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道德可以建立和谐社会。
道德准则提醒人们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当每个人都能够恪守道德准则时,社会就能够建立在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大家都能够享受到公平和正义的待遇。
其次,道德可以提升个人品质。
通过道德修养,一个人能够养成谦卑、严谨、诚实等美好的品质,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道德准则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自我完善,而非盲从和利己主义。
同时,道德的约束和规范还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外界的诱惑,坚守正直和品德,使自己不轻易堕落。
再次,道德对于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影响。
行为合乎道德的人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此外,秉持道德准则的人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感情和情感的支持。
三、道德的现实挑战然而,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经常面临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的追求和利益之间的冲突日益严峻,一些人可能会放弃道德原则,甚至做出违背伦理的行为。
此外,道德观念也会受到文化多样性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同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对于道德的认同和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因此,维护和弘扬道德要求我们付出不懈努力。
中国传统美德在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和贡献
中国传统美德在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美德一直以来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美德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了道德和行为准则,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在这些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传统美德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
这些美德包括“仁爱”、“礼仪”、“忠诚”、“孝顺”等等,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些传统美德在民族文化自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首先,中国传统美德成为民族自信的重要支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竞争。
传统美德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成为了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认同的基础。
通过坚守传统美德,中国人民能够坚守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保持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中国传统美德在国家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仅与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相关,也与其文化和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化内涵,构建起中国国家形象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魅力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和认可,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形象。
二、中国传统美德对外交往的影响和贡献中国传统美德对于国际交往和外交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贡献。
这些美德突显了中国人民对于和谐共处和友好合作的重视,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首先,中国传统美德促进了相互理解和友谊的建立。
在国际交往中,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顺”等概念强调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接纳。
其次,中国传统美德在国际合作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合作是解决国际问题和推动共同发展的关键。
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忠诚”、“礼仪”等内容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坚守承诺、重视国际规则以及以礼待人的行为准则,使中国在国际合作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和信任。
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四川文理学院
(二)道德进步旳评判 原则
所谓评判道德进步旳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原则,是指评判某种类 型道德是否进步旳原则,
主
而不是评判详细旳道德
讲
:
品质或行为是否进步旳
曹 红
原则。
梅
四川文理学院
(二)道德进步旳评判 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说:道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讲
:
曹
红
梅
四川文理学院
第二是从客观方面衡量,
详细考察特定旳道德规
范是否比以往更能增进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旳发展。
主 讲 : 曹 红 梅
四川文理学院
3、从根本上说只能是 生产力原则。
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旳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人旳全方面发展和自我 完善是道德进步旳尺度
四川文理学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曹 红 梅
3、劳动力旳生产和再生 产也是道德产生旳根源 :
四川文理学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曹 红 梅
第二节 道德旳发展 一、道德旳历史演变 二、道德在发展方向上是
进步旳 三、道德发展进步旳规律 四、道德遗产旳批判继承
1、劳动过程是道德产生旳 源头:
社会关系旳形成是道德 赖以产生旳客观条件;人 旳自我意识旳形成和发展 是道德产生旳主观条件, 这些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实 现旳。
四川文理学院
《伦理学》 第三章 道德 起源本质和作 用
主 讲 : 曹 红 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美国,最穷的人才买“中国制造”,厕所里用中文写上“用后请冲洗”,餐馆设置中国人专区。
我们国人的形象如此卑微。
前段时间在中国社会上讨论得沸沸扬扬、引起轩然大波的“小悦悦”事件,依然没有从人们的脑海中拂去。
中国人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冷漠,可以粗制滥造、可以在食品里放添加剂、可以贪赃枉法,最后连孩童的生命这个底线都突破了,难道我们要用“冷漠”去拿“诺贝尔奖”?
这个令中华民族汗颜的事件传到西方,铺天盖地的指责和不耻随之而来。
以自由、民主自居的美国人为何像一条紧随的警犬一样,中国人的价值观一旦引起他的不满,就疯狂地扑过来。
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的。
正是每个人都在上演悲剧,中国才会变得如此卑微。
所以今天我想谈道德,道德在民族形象形成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被各种危机所包围,人们喊出了“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的口号,甚至把民主和科学当成了信仰。
一百年前的民主诉求尚未有结果。
今天的中国同样被各种危机所包围。
然而,中国在未来十年面对的最大危机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在我看来,中国在未来十年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民主与科学的问题,更是信仰与道德的问题。
所以,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根本危机是道德危机。
这个危机不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的真空,而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我们成了道德的鸡肋,让别的国家品之无味。
有位学者说道:一个民族之所以为人尊敬、效仿,靠的不是发达的经济、强大的军事力量,而是文化修养。
某种程度上,说的就是道德感染力、生命力。
一、道德是文明程度的指示灯,是反映民族形象的一面镜子
中国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吸引着众多外邦前来顶礼膜拜。
在唐朝,东瀛就派遣唐使来中土学习中国文化。
日本至今保留着优秀的中土文化。
尊老爱幼、谦逊礼让、敬岗爱业等,而在中国,我们渐渐疏远了这些道德品质。
说食品安全、官僚腐败、人情冷漠的话题在社会上
司空见惯,我真不知道中国人如今凭什么样的勇气站在国际舞台上谈文明、谈未来。
我们还义不容辞的伸出援助之手,向离我们千万里远的国家捐善款,而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老百姓还生活在持俭拮据的日子里。
GDP以每年破纪录的速度增长着,多数人没有享受到所谓经济发展的成果,工资没涨,物价涨了,绿化少了,房地产多了,国库充实了,人民艰苦如故。
中国民族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民族,却拿的是最少的工资,这是为何?
贫富差距在拉大,共同富裕能实现吗?有了钱的拼命移民,没钱的只能干巴巴看着房价在涨、物价在涨,股市专家说,低收入者不适合炒股;教育部说,低收入者不适合上大学;经济学家说,低收入者不适合创业。
中国低收入者占了八九成,这么说来,只有一个说法正确:低收入者不适合生活在中国。
中国给外国的形象就是“自以为跑得很快的瘸子”。
经济增长速度无人能敌,文化建设无暇兼顾。
2010年以前,国家对于经济的期望是“又快又好”,之后顺序换了下,“又好又快”。
我们总是要摔了一跤才懂得步子走的不对。
国人太过功利化,信奉“实用主义”,当社会没有一个先进的价值体系指导时,任何先进理论和制度都只能被庸俗化理解。
尤其在经济高速发展时候,“一切向钱看”就会成为实际指导思想;市场经济变成了“唯GDP论”、“唯市场论”。
结果是许多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推诿掉了,而各种审批特权却一点不肯放弃。
甚至连医药卫生、教育这样本应由政府出资为广大民众服务的“市场失效”领域,竟然也推向市场,结果出现了以药养医、择校费等人类闻所未闻的邪门歪道,神圣的道德领域成为腐败多发领域,让纳税人二次付费,广大民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
现代化是一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建设四个轮子组成的汽车,而不是单独发展经济的独轮车。
而各种平衡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由大家分享发展成果。
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经济发展时,如果没有相应的道德建设,这样的社会将是危险的。
罗马帝国的覆亡,北宋王朝的迅速衰败就是典型例证。
我们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不能碰着石头不停歇、不思考、不转弯。
应该看到的是,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危险的,我们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做筹码,去赌国家的未来,最后必然是得不偿失。
得民心者得天下,发展不是为了
面子,只有造福于群众,才是硬道理。
中国的发展欠人民的太多了,不仅是物质上的反馈,还有精神的巨债。
不是国人不给面子,是国家不给环境。
文革让文化断层、法制践踏、道德沦丧,中国一直忘了给自己补上一课,一堂“文明复兴”的课。
二、道德是文化延续发展的产物,是民族形象形成的一本史书
道德是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共同遵守的准则。
这些“潜规则”的确立,是为了更好的融入社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如同自然界有生态平衡一样,一个民族也有它的人文生态平衡。
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也有它绵延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华五千年文明始终以孔孟儒家思想为精髓纵贯其中。
自汉唐到宋朝中国都是文明输出国,经济发展水平世界第一。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在近代落后了。
面对西方文明,中国人失落自卑,进而掀起了一场批判传统文化的浪潮。
五四时期人们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也有人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
即使在那时,学校也没有停止教授古代经典,也没有取消国学课。
传统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是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前后。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被恶意的批判,孔子、孟子被丑化。
从此儒家思想从中国人的心里连根拔除。
文化传承,演进,发展要一步一步的来。
一下子把自己民族的伦理道德文明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其结果就是没有了伦理道德文明。
一切的文明,文化的发展都要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
人为的阻断,大幅的跳跃,外来文化过多,过猛都会使人文生态失衡。
中国大陆断了文化传承,代之的是媒体上没有实质内容的空洞道德呼吁。
电影,电视剧按固定的套路演出虚假无聊的故事,失去了教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节日不放假,人们也不知道,也不传颂其中的典故。
道德意识形态真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
直到近几年才有少数人呼吁复兴传统,恢复国学。
半个世纪以来,大陆的中国人是在巨大的文化断层中度过的。
五十年,足以使两代人对传统一无所知。
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知“孔子孟子”这四个字而已。
至于他们的教诲和哲学无人知晓。
更有人对自己的先贤圣哲戏虐诋毁。
毁林伐木要遭到沙暴和洪水的报应。
对大自然的掠夺,付出代价的还是人类自己。
中国人对自己文明的破坏,其恶果已经越来越显现出来。
只不过看出其中原由的人很少而已。
三、道德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潜力股,是提升民族形象的软实力
当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的国家陷入道德丧失的漩涡时,回头看看,是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的发展策略,经济发展把速度和数量放在首位,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教育把升学率放在首位,个性发展严重受阻;政治生活把功绩放在首位,忽视客观事实和群众的需求。
所以我们不再敢轻易说资本主义丑恶的本质,不得不承认美国比我们自由、民主,更尊重人权。
他们有权利参与政治,有权发表言论,有途径发泄不满。
中国人太压抑了,在偌大的土地上,找不到泄愤的沙包,找不到幸福的出口,找不到温暖的归属。
那我们该怎么做?如何把道德建设的巨债还清?
首先,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营造安稳的道德环境。
贫富差距拉大和国富民穷的的趋势必须得到遏制。
应该积极调整分配制度,让老百姓真正从改革发展的成果中得到实惠。
最根本还是必须在全社会建立先进的道德风尚,尤其对于官员,必须以道德作为选拔任用的根本条件。
其次,宁要质量,不要泡沫,经济发展不能以道德建设为牺牲品。
中国政府现在表现出来的就是“以GDP为纲”,我们的计算方法是只要有交易就能进入GDP,那么,当其他办法无法高校地拉动GDP,卖地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地价越高,GDP越高。
“水涨船高,就使得真正需要买中低价的社会大众买不起房了。
”(郎咸平说)我们老师开了句玩笑:日本宁愿把情色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也不会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
经济发展不能单看数字,急于求成只会劳民伤财。
必须大力改革教育制度,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兼顾。
最后,向世界敞开大门。
不要一味的排斥西方的思想文化,坚持“以为我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学习先进的文化。
加强国际交流,真正用文化感染别国。
发展经济如果不进行道德建设,生产力将不可能正常发展,整个社会诚信缺失,尔虞我诈,无德者勾结官吏,强取豪夺,社会分配严重不公,诚实劳动者贫困无购买力,不可能依靠内需正常发展经济,而主要依靠投资、外贸和政府开资来推动经济,社会危机四伏,群体事件频繁。
所以,我认为,道德对于民族形象的塑造举足轻重,中国走到这一步,应该停歇脚步,回望走过的路,再展望前面的风景。
重拾道德建设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