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五缘文化心理对中国当代社会心理的优化功能_蒋杰

合集下载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中国文化心理学以文化为中心研究人类心理的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是一门文化研究和心理研究的综合学科。

中国文化心理学探究的是中国人的心理,也就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揭示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中国文化心理学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于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各种文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文化现象的解释具有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西方心理学往往只强调个体,较少考虑文化因素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

中国文化心理学则强调了文化因素对于个体心理的作用。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本土化意义。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帮助人们认识到中国的文化特征,并将中国文化融入到世界各国的文化之中,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走出去”。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心理学也有助于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和变迁进行解释。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文化心理学有助于调查和理解新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当前社会和人际关系中的挑战和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在价值,同时也能够解释当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本土化,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十分突出,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其研究和发展。

武心波:“五缘网”与“互联网”联姻

武心波:“五缘网”与“互联网”联姻
五缘 文化 心理 的认 知基 础 , 伦 理 心理 契约 则是形 成 价值层 面 的五缘 文化 心理 的 高级形 态 。 五缘 文化 心理共 鸣场效应 是 社会 个体 与群 体基 本心 理要 素被共 同激活 而形成 的一 种情 状
相似 、 内容 契 合 、 倾 向一 致 的心理 状态 , 是个 体 心 理 、 社会 组 织 心 理 、 五缘 文 化 心理 场 相 互作 用 的结果 。五缘 文化 心理共 鸣场效 应产 生 的过程 , 是一 个循 环往 复 的过程 , 其 可 以不 断促 进个 体 和社 会心 理 素质进 一 步现代 化 , 并 加 速新 的文化 心 理 同构 , 推 动五 缘 文化 心 理 素 内容 的优 化 ,
五缘 文化 心理 场一个 基本 的特征 是会 形成 独 特 的心 理 “ 场效应” , 这 种效 应 是 由五 缘社 会 个 体 心理 与社 会心 理 、 社 会成 员 的心理 与 五缘 文化 环境交 互作 用循 环往 复 的结果 , 而不 是 由单 纯 的心理要 素 简单 的叠 加组合 形 成 的。五 缘文 化 心 理场 一 经 形成 , 又会 对 各 心理 要 素 产生 影
响作用 。正是这种纵横交错 、 循环往复的“ 文化 一 心理” 、 “ 个体 一 群体” 的 良性互动 , 推动了五 缘 文 化心 理 的不断 发展 。 五缘 文化 的社会 心 理现 象相 当复 杂 , 经过 多个层 面 的五缘 文化 心理 的 同构 , 其 结果 是逐 步
形成 一 个 相对 稳 定 的五缘 文化 心 理 内核 , 其 心 理 内核 的基 本 结 构 内容 包 括 : 五缘 社 会 交往 动 机、 五缘情 感体 验 、 五缘 文化认 同感 、 五缘伦 理 心理 契约等 四大要素 。其 中 , 社 会人 际交 往 动机 是 五缘 文化 心 理 产生 的基本 前 提 , 情感 体 验是 凝 聚 五缘 文 化 心理 的 核心 纽带 ,认 同感 是整 合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需要探讨其平衡路径。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表现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纳程度不高,传统价值观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这个方面存在不平衡,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自由与个人权益的态度上。

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普及,人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人权益的尊重程度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人和群体对权益的过度追求,可能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失衡。

平衡个人自由和社会道德的关系,是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变迁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

法律是同全体人民的意志相统一的行为准则,道德是社会共识的基础。

近年来,个别人和群体的追求私利、破坏社会规范的现象不容忽视。

这种现象表明,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在对待道德与法律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的失衡情况,需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加强法治建设,来实现道德与法律的平衡共存。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表现在对待科技和创新的态度上。

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机遇。

一些人和群体在追求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科技的合理应用和社会道德的考量,从而导致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平衡。

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科技创新与社会道德的关系,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文化教育和传媒的力度,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度,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加强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引导个人追求自由与权益的注重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

论中国文化心理学及其本土化意义中国文化心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现代心理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国人在心理方面的特质。

中国文化心理学通过对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心理特征。

在西方心理学传统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思路。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首先在于提高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助于加强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在于促进中西心理学的融合与对话。

中国文化心理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结合,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吸取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

中国文化心理学既重视理性思维,又注重情感体验,既强调个体发展,又重视人际关系。

通过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西方心理学的成果,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为中西心理学的融合与对话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能。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本土化意义还在于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建立的重要素材。

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我们提供更为贴切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

“五缘”文化研究二十年述评作者:沈永林黄凯锋来源:《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评述五缘文化学说提出二十年来的研究成果。

从五缘文化的理论深化和学科归属、五缘学说与华侨华人研究、五缘文化与闽台研究等角度展开分析,并就新形势下五缘文化研究的生长点、五缘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五缘;研究二十年;文化软实力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0-0140-06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林其锬先生首次提出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五缘”学说以来,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

20年来,经济活动背后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重视,海外华人投资的规模效应渐次体现,两岸经贸往来日益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文化影响力迅速上升。

华人经济文化圈也不再只是一个概念演绎的梦想。

此时,回首老一辈学人在其中的智慧和贡献,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推动两岸统一大业,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有利于研究本身的深化发展。

一、“五缘”学说的初创、发展与影响上世纪80年代,用“缘”的理念概括地域间人际关系,最早见于1987年复旦大学苏东水教授发表的《关于发展泉(州)台(湾)经济关系的设想》一文,他提出泉台“六缘”的观念,即“地缘、血缘、人缘、文缘、商缘、神缘”,但没有进一步具体展开。

1989年4月17日至20日于福建省漳州市召开的“纪念吴本诞辰一〇一〇周年学术讨论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林其锬在宣读《“五缘”文化与纪念吴本》一文时强调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位是群体,强调的是家、族、宗、国,人际关系重伦理”,认为“中国伦理中心主义的文化,一个重要的突出点就是重视人际间的‘五缘’关系”。

随后,1990年2月,林其锬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上发表题为《“五缘”文化与亚洲的未来》;1994年在《福建学刊》第6期上发表《“五缘”文化与世界华商经济网络》;1994年出版专著《五缘文化论》。

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尤其是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变化也愈加快速与复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因此,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心理学研究,既需要关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需要深入探讨个体内在的心理表现与变化。

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群体心理等方向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首先,人际关系研究方向主要关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师生关系等。

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理性地了解人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途径。

同时,心理健康研究方向也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精神病学、情绪调节、压力解决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与学习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群体心理在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群体心理指的是一个集体中个体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群体心理作用巨大,群体决策、社会认知、社会表现等方面涉及了人们的集体意识与集体行为规律。

对于此,心理学研究中需要理解群体心理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效率、传播正确的信息和认知理念。

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多元化方法。

研究心理学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内容分析、实验研究、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内容分析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分类、统计文字、图像等材料数据,进一步了解某一问题的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则适用于对深度研究某一人群的心理状态、心理条件以及特定事件对个体心理变化的影响。

实验研究是用一定的方法控制外界条件来干预研究对象,以对其心理行为产生的变化进行研究。

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心理现象,为解决当代社会心理问题提供科学支持。

五缘文化软实力及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作用

五缘文化软实力及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作用

五缘文化软实力及其对两岸和平发展的作用吴磊(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433)摘要:文化是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凝聚民族的感情乳胶:五缘文化以华人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为研究对象,是华人团体的联结纽带和沟通桥梁。

为了适应两岸和平发展的需要,应充分重视、发挥五缘文化在两岸交流过程中的天然优势。

本文主要以文化软实力的视角,结合近年来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实践,分析论证了五缘文化在两岸互动过程中所独具的亲和力、凝聚力、协同力和创新力,及其在提升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认同和平发展亲和力凝聚力协同力创新力一、五缘解义“缘”字在中国人心中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略带神秘的字眼,其核心是指人与人、人与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又因其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而比关系内涵具有更为丰富、更富情感的含义。

”,上海社科院林其锬教授于1989年正式提出五缘文化的概念,将华人社会的基本人际关系划分为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五种,即以亲缘为纽带的宗族亲戚关系,以地缘为纽带的邻里乡党关系,以神缘为纽带的宗教信仰关系,以业缘为纽带的同学同事关系,以物为媒介的人际关系五种。

在这五种关系的牵弓1下的人际交往行为,逐渐交织成一张五颜六色的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人际关系网,将每一个华夏子孙都牢牢凝聚在这张五缘人际网中,按照中华民族群体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缘文化以华族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为研究对象,既包含着中国传统社会中“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又体现出中华文化在自身发展中的传承、创新,折射出当代中国人对由特定社会关系产生的人际联系的珍视,对建立共谋发展、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期盼。

五缘人际网络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群体本位”、“伦理中心”核心观念的外化,在整合华人群体面具有巨大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

一种缘便是一根强韧的纽带,一座坚固的桥梁,是联结华东南传播2f113年第12期(总第112期)人群体,构建和谐中华的强力支撑。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当今社会,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修心养性,注重孝道、友善、忍让等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加强对自我认知的理解,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情绪的调控和修身养性,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情绪表达和调控能力。

二、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仁爱”和“忠诚”,鼓励大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社会。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更加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强调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性,培养了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让他们积极投身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中。

三、塑造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思想和智慧也能够帮助大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加坚强和勇敢,提高他们的逆境应对能力。

四、增强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邦,尊重他人,注重人际关系的管理。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注重自己的行为言行,尊重他人,增强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五、提升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形式,提升了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理思想,也为大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与现实中国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社会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文化混搭现象日益严重。

文化混搭是指文化元素之间的碰撞、交融,既有海外的现代化元素,也有传统的本土文化元素。

文化混搭是一个自发的现象,但也受到商业营销、社会影响等外部因素的推动。

文化混搭的出现,是当前中国社会文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现象,不仅为中国的文化进步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心理问题。

文化混搭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价值观差异、情感寄托等。

文化混搭带来的文化冲击与代际冲突,对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随着年轻一代受到更多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改变,而这种改变与长辈们的思想和观念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产生了代际冲突。

此外,文化混搭还带来了人际交往的改变。

对于年轻人来说,语言、行为和着装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与老一辈人的交流出现了困难。

另一方面,中外文化的碰撞使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变得更加复杂且模糊。

在商业营销方面,文化混搭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

商家通过加入一些异国情调的元素,打造出了新生的品牌。

这种商业形象的构建,不仅可以迎合年轻一代对异域文化的热爱,也能吸引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然而,文化混杂的商业营销也会导致堆砌与过度消费的现象,这些不良的心理引导将给社会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那些追求多元的文化氛围的人们,往往选择文化混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

人们发现只有在文化交融和冲突中,才有机会发掘和表达自己的文化个性。

他们认为,文化混搭是一种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途径。

文化混搭让年轻人在接触到多样性的文化中,能够更好地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要避免文化混杂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我们需要重视对青年市场的引导和教育。

领导应重点关注青年的思想引导,鼓励广大年轻人追求多元文化,并建立多元文化的认识。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ざ缘贝?中国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响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ざ缘贝?中国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响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ざ缘贝?中国人格的完善作用及影响【摘要】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格的独特性。

其体系构建和发展历程表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道德观念对人格心理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人格的完善作用体现在个体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的启示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人格的精神内涵。

当代价值观的更新与中国人格的结合,能够赋予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更广泛的当代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人格独特性、体系构建、发展历程、道德观念、完善作用、社会发展、启示、传承、当代价值观1. 引言1.1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的意义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旨在研究个体的人格特点和心理过程,探讨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历史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中国人对人格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们是如何塑造和培养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提升个体的品格和人格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通过学习古代人格心理学,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智慧,提高个人修养,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共融。

1.2 中国人格的独特性中国人格的独特性是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被看作是一个人的灵魂和精神的表现,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根基。

与西方人格心理学强调个体主义和自我实现不同,中国人格更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人格的独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人格强调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被看作是一个整体,要求个体在社会关系中尊重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种强调和谐统一的人格特点也反映在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强调个体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做到内在精神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自信心,缓解挫折压力,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和灵魂。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提升,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稳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逐渐独立生活并经历了一些成长的过程,在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上会出现一些偏差,此时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如“仁爱之心”,“忠诚之道”,“孝道传世”,“尊师重道”,“求实尚功”等,都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建立起和当下社会相和谐的交往方式和人格特征。

二、传统文化的心理调适功能大学生作为成长阶段的人群,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

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人际关系的矛盾,前途和职业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可以缓解情绪和帮助他们恢复心态的方法。

在这个时候,传统文化就可以发挥心理调适的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修身,涵养灵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满足是受到广泛关注的。

如禅宗、道教等宗教在中国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体系与修炼方法,大家可能听过的说法:行禅静坐,打坐念佛,都是以精神冥想的形式来达到服用或调节内心的目的。

它们都依靠于心理冥想以调节和调整人的思维和情绪,这对于缓解压力和情绪也相当有帮助。

三、传统文化的成就感提升大学生正是追求成长与进步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成就感。

传统文化中具有悠久历史和较高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感受到自身归属感与自信心。

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使大学生培养一种快乐和感恩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增强自我价值感。

释放五缘文化心理场正能量——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研究视角

释放五缘文化心理场正能量——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研究视角

释放五缘文化心理场正能量——基于国家、民族和个人三位
一体的研究视角
文诚
【期刊名称】《东南传播》
【年(卷),期】2015(0)11
【摘要】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说起源于中华大地.其核心理念从初民的自然人伦进而宗法五伦,再到五缘,发展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五缘文化心理场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和中国地大人多的国民心态息息相关,本文借鉴勒温的心理场理念,论述了五缘文化心理场在形造大国成熟心态中的具体应用.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文诚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上海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因解析与教育场域调试--基于非民族院校的视角 [J], 周玉琴
2.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r思想史的视角\r——基于梁启超的思想转变对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所做的审视 [J], 李武装
3.民族旅游社区居民生计方式转型与传统\r文化适应:基于个人建构理论视角 [J], LIU Xiangjun;SUN Jiuxia
4.基于民生帮扶视角下新闻媒体正能量释放探讨 [J], 张益晓
5.五缘文化与改革开放
——五缘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J], 林其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引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被重视,其对中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传统价值观的塑造、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以及心灵寄托的提供等角度来探讨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对塑造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家族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倡导崇尚孝道、忠诚和诚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提醒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个体更加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支持的网络,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减轻压力,增强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

因此,传统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对中国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传统文化对社交支持系统的建立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关系和家族观念为中国人建立了强大的社交支持系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亲情、友情和师徒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社群的凝聚力。

这种社交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使个体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感到被理解和关心,从而缓解负面情绪,提升心理健康。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社交规范和礼仪也使人们具备了良好的交际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因此,传统文化为中国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支持。

三、传统文化对心灵寄托的提供的影响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寄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促进心理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例如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等。

这些信仰和思想为人们解决生命的意义和归属感提供了灵性上的寄托。

在个体面临困境和挑战时,信仰能够赋予人们希望和勇气,激发内在的力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冥思默想、太极等实践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心理健康。

五缘文化:跳出美式软实力的窠臼

五缘文化:跳出美式软实力的窠臼

92 ┸ 文化乱弹定阶级、社会集团或国家的立场和认识。

而且意识形态倾向于追求思想权威、文化话语权,甚至是文化霸权,如果坚持把软实力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作用,就会落入奈的国家软实力概念的窠臼,在实践中会陷入与超级大国争夺文化霸权的局面。

我们在打造中国软实力时,要防止因为意识形态的政治性而引起世界各民族的猜疑。

我们的软实力不是服务于国家特定的、狭隘的政治目的,与其说是国家的软实力,毋宁说是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即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追求仁爱、正义、公平、和平的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对他人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真、实、亲、诚的态度。

显然,所有这些都有益于外部世界,自然会获得他们的尊敬。

如由缘分观念发展而来的重视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的情感,萌发于民族的心灵,目的在于以情义为基础建立互尊互爱、互惠互利、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显示了天下华人对内对外沟通心灵、缔造友谊、寻求谅解、合作和团结的民族软实力。

五缘文化不是国家的手段,它有益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不带有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的意味,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应为人们所欢迎。

因此,五缘文化能够使我们避免落入美式软实力的窠臼,不至于陷入与超级大国争夺文化霸权的局面,既为中华崛起积聚最大力量,又不至于引起国外对中国走向世界、向外界辐射自己能量的疑惧。

不应把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古代传统文化割裂开来把软实力归结为意识形态态作用的另一弊端是贬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有学者针对当今主张弘扬传统文化软实力的倾向,强调中国现代意识形态“主要是”“吸取西方近现代文化传统,特别是接受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

我们不应把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古代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其实,中国人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吸取西方近现代文化传统、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并且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创造,而这种独有的方式和创造恰恰是由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传统所决定的。

尤其美国战略家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强调意识形态和制度的作用,他的软实力理论实际上为美国的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理论依据,目的是把其他国家变成美国的思想附庸和文化附庸,可见其软实力形软而实硬。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平衡社会文化心态的路径。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主要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密切相关。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接触到了更广阔的社会资源和文化信息。

这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过去,人们注重的是温饱问题,现在则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个人价值的追求。

这种变化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多元化和个体化。

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还与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沟通的速度。

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挑战。

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成长在数字化时代,接触到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这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

在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境,需要寻找平衡的路径。

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可能导致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碎片化。

人们在面对各种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时,很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不知该选择何种价值认同。

这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价值取向的混乱。

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可能会引发传统文化的丧失和文化认同的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忽视和淡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减弱。

这可能导致文化的断裂和社会的失衡。

为了实现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我们需要寻找一条中庸之道。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尽管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变迁,但我们仍然可以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及其平衡路径研究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我国社会文化心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既表现为一些积极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研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平衡路径,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体现在人们对于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的重视程度上的提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个人发展的需求和追求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们追求个人的高收入、高学历和职业地位,同时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幸福感和精神追求。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

人们对于自由选择的需求也逐渐提高,个体的自由化和多样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我国社会文化的心态变化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过度攀比和虚荣心也开始蔓延,导致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

我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淡化,人们对于共同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下降。

社会道德风气和公德意识也出现明显的衰退,导致社会秩序和社会信任度下降,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构成一定的威胁。

针对这些变化和不利因素,我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平衡路径研究非常重要。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平、道德规范等核心内容,这些价值观念是我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基石。

要通过各种途径,如教育、媒体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度。

要加强公共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是社会和个人文化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城市和农村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要加强对于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通过扶持和引导发展文化产业,为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五缘文化与现代文明”笔谈——施炎平:五缘文化与中华文化精神

“五缘文化与现代文明”笔谈——施炎平:五缘文化与中华文化精神

五缘 文化 主要按 照两 种方式 表 现其软 实力 : 一是 内 向 , 二 是外 向。 内向是 凝聚个 体 、 群体 、 社 会和 全 民族 的力 量 , 增 强 民族 的 向心力 , 提升 民族 各 个层 面和 方 面 的实体 的活力 和 实力 , 加 深 民族 的认 同感 , 促 进 民族 的团结 , 从 而使 中华 民族 能 够 以越 来 越 大 的动量 和速 度崛 起 , 具有 更 强大 的力量 和能力 在世 界上做 出伟 大 的贡献 。外 向是 向世 界 传播 中华 文 化 的价 值 , 辐 射其 能量 , 扩 大其 精神 的吸 引力和感 染力 , 赢得 外 界 的信任 、 友谊 和 支持 。内 向的作 用 是外 向 的软
因为五 缘文 化观 念 的酝 酿 , 具有 两个 基本 的考 虑 : 一 是 对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关 于 经济 发 展 与
文 化开 拓 、 人 际 沟通 之互 动关 系 的思考 ; 一是 意识 到现 代 物质文 明建 设需 耍追 溯传 统文化 精 神
的支撑 , 因而需要有一个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 , 以及对其精神特质和价值资源的梳理 概 括 。五缘 文化 一说 的提 出 , 正是 这种 思考 和概 括 的一个 积极 成果 , 由此 也形 成 了五缘 文化 的 两个鲜 明特 点 : 一则 , 力 图 以人 际缘 分 的 网络框 架 , 整 体上 、 系统性 地理解 和把 握 中华文 化 的体 系结构 , 概 括和 阐述 中华 文化 精神 的 价值资 源 ; 二来 , 设计 一个 五缘 网络 下 的文化发 展轨 道 , 探 索 中华 传统 文化 的 现代转 化 , 推进 传统 资源 和 现代精 神文 明建设 的结合 。
《 东南学术 } 2 0 1 3年 第 5期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

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

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

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

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

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

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

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

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

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

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

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

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

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

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

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缘文化情感建立在心理需要的基础上,是 五缘社会群体成员针对自身五缘文化交流精神需 求的满足状况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人际关系的 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即对人的喜欢与厌恶。”〔2〕 “它是人 际 关 系 中 最 本 质 的、 具 有 决 定 性 影 响 的 因素,是衡量人际关系好坏的晴雨表。”〔3〕亲缘文 化情感就是亲缘人际间一种天然的高级情感状态。 亲情是一种 “戒不掉的爱”,因其中掺杂着割不 断的血缘关系。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 庭就好 比 社 会 的 细 胞。 家 人 间 亲 情 的 融 洽 相 处, 是一切社会关系融洽相处的基础,是建立和谐社 会的必 然 要 求。 人 类 的 亲 缘 文 化 情 感 是 伟 大 的, 其具有 不 求 回 报 的 特 点, 当 然 也 不 排 斥 自 发 的、 无偿的报恩行为,亲缘文化情感还具有高度的可 信赖性,可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缘文化认同是对五缘人际交往活动的一种 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它体现了人们对五缘人际 互动认识趋同和情感互通的一致性。包括对共同 的民族节日、习俗和社会价值观的认知等等,其 对促进民族凝聚有重要作用。比如对 “仁爱” 和 “孝顺” 的认同,是儒家思想千百年来植入我们 骨髓的精神信仰,也是五缘群体得以发展壮大的 根本保 证。 对 父 母 尽 孝, 对 同 胞 怀 有 仁 爱 之 心, 是五缘人际交往的信条,是构成五缘群体互动的 精神支撑,正是五缘人际交往活动的这种肯定的 文化价值判断,成就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 凝聚力。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五缘群体及其成员间彼 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 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
·125·
式的相互利益、义务和责任。五缘伦理心理契约 是成员彼此关系秩序及交往行为的一种规范,是 形成价值层面五缘文化心理的高级形态,是五缘 社会群体成员根据社会群体内部的伦理道德行为 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心理趋向。无论是 亲缘、地缘关系,还是物缘、业缘、神 缘 关 系, 五缘伦理心理契约都是普遍存在的,可能由对某 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 并对五缘社会群体及各成员间相互交流的道德行 为有迅速的定向作用。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对于五 缘社会群体及其各成员间的交往活动起着重要的 规范和调控作用,如师生之间能所形成特殊业缘 的行为准则,父子之间则能形成亲缘文化特有的 孝道观念,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对于社会心理的优 化和社会 风 气 的 改 善 具 有 直 接 的 重 要 影 响 作 用。 良好的五缘伦理心理契约可以激发和引导积极的 五缘文化心理需要,优化五缘文化情感,促进五 缘文化认同。因此,五缘伦理心理契约是在五缘 社会群体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群体 中人际关系秩序,提高群体中人际交流效能的重 要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创立的心理场论认为: 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在外部环境的包围 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 E ( 心理环境 Environment) 和 P ( 人 Person ) 构 成 的 个 人 生 活 空 间 ( Life Space of Person,简称 LSP) ,这个空间是一 个心理动力场 ( Psychodynamics Field) 。人的各种 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 ( P) 和心 理环境 ( E) 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 力场而发生的。为此,勒温专门提出了一个公式 来说明这一现象,即: B = f ( P,E) = f ( LSP) 。 也就是说: 行为是环境与人的函数,或者说行为 是心理生活空间的函数。〔4〕五缘文化心理场是由五 缘文化心理动力场和五缘文化心理活动空间所构 成,是五缘社会群体成员独特的心理活动发生的 场所。五缘文化心理场包含五缘文化心理相互依 存的基本要素。五缘文化心理场对五缘社会群体 成员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具有动力作用。心理 场力是五缘文化心理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缘 文化内部环境对群体成员心理活动及行为倾向的 一种客观影响力。五缘文化心理场力由内部驱动 力和外部渗透力所构成,五缘文化心理场力内部 驱动力是由人际吸引力和群体向心力所组成,五 缘文化心理场外部渗透力主要是由文化辐射力和 心理同化力所组成。
五缘文化 高 度 重 视 人 际 间 的 情 和 义〔1〕, 这 是 其凝聚社会心理的基因,表现为善于发现和利用 人际间 的 天 然 联 系, 积 极 倡 导 建 立 人 际 间 互 爱、 互利、互惠、共赢和守约的新型人际关系。所以, 五缘文化心理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具有天然的凝 聚作用,其根本原因是由五缘文化心理各要素中 蕴含的重情、重义、强调群体与个体一致性等本 质属性所决定的。五缘文化心理主要由四大基本 要素组成,包括: 五缘文化心理需要、五缘文化 情感、五缘文化认同和五缘伦理心理契约,这四 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了一
五缘文化情感对国家认同心理具有重要的影 响作用。研究表明,五缘文化情感能够加深共有 的历史记忆,促进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激发人们 强烈的归属感; 通过促进人们对国家历史发展的 了解和肯定,提升人们对国家历史发展和现状的 积极评价; 通过配合促进民主意识,培育和谐精 神,强化统一观念,形成人们共同的政治价值观, 进而使人们的国家认同心理得以强化。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五缘文化心理各个要素 所具有的重情、重义、强调群体与个体一致性等 根本文化心理属性,才使得五缘文化心理成为中 华民族心理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和天然纽带。
二、锻造强国心态的助推功能
对锻造大国心态的强力推动作用,是五缘文 化心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优化的最现实的功能。
一个强国的崛起,既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军 事等硬实力,也需要相应的文化、心理等软实力。 强国心态是从上到下整体上对本国的国际地位与 发展战略的理性认知和信心,以及面对国际重大 突发事件时积极的态度和从容的心理反应。一个 国家一 旦 拥 有 睿 智 大 度、 自 尊 自 爱、 敢 于 担 当、 乐观向上、宽厚友善等积极肯定的国民心态,这 个国家往往就有了从容应对国内外一系列挑战的 底气。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 “中国梦” 的实现,需要民族主体的自觉和理论的自觉,但 也更需要文化的自觉。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强大国 家,我们的国民既要摆脱百年来由于特殊际遇而 形成的对西方文化体系的依傍,也绝不能妄自尊 大、惟我独尊,重蹈西方霸权文化的老路,国民 也应树 立 与 其 他 国 家 民 众 平 等 相 待、 友 好 相 处、 互利共赢、共圆世界梦的心态,要使我们的国民
五缘文化心理要素是实现强国梦的重要软实 力。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 的重要 内 容 突 出 强 调, 对 正 在 崛 起 的 中 国 来 说, 是在关键时期进行的一次宏大战略筹划。人类社 会是在 不 断 竞 争 中 实 现 优 胜 劣 汰、 文 明 进 步 的。 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 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的更多是 优势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 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 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
五缘文化认同心理也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具有 重要的影响作用。研究还表明,五缘文化认同心 理有利于促进国民对中华民族血缘地缘关系的认 定,激起对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共鸣,增强对中 华民族价值观念的积极情感,从而对于强化人们 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依恋感具有积极作用; 五 缘文化认同心理也有利于提升国民对中华民族文 化的自觉、自信和自豪,从而对于增强自己中华 民族身份的积极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五缘文化认 同心理还有助于激发满足中华民族社会心理需要 的行为倾向,引导互帮互助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 促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活动,从而对于自觉维护中 华民族利益的行为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五缘文化心理; 当代社会心理; 强国心态; 民族心理成长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6) 04 - 0124 - 06
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 五缘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结构和人际网络 文化现 象, 既 是 传 统 中 华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又深深地扎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土壤里。它既是 中华民族 “群体本位”、“伦理中心” 核心理念的 外化,又与时俱进,经历了从原生封闭型到次生 过渡型,再到再生融合型的发展过程,从而对当 代中国社会心理产生重要影响。挖掘五缘文化心 理特殊的社会正能量功能,是利用传统文化服务 于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对民族社会心理的凝聚功能
对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的凝聚作用,是五缘文 化心理对当代中国社会心理优化的最基本功能。
当代中国要实现强国梦,支持国家安定、民 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社会心理因素都是不可或缺
〔作者简介〕 蒋杰,南京政治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124·
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诸多凝聚民族心理的方法和 途径之中,文化的力量无疑是最具感染力和渗透 力的。因而,当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能够促成同 心同德、凝神聚魄、齐心协力的社会正能量文化 心理的强化与引导。
个凝聚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的天然纽带。 五缘文化心理需要是产生社会凝聚力的心理
根源和基本前提,是人们对五缘人际交往的主观 要求,是促成五缘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条 件。五缘文化心理需要既可以表现为人际交往的 需要,也表现为人们寻求精神家园的需要,既在 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中得到体现,也融入群体之间 的交流中。不论是亲缘文化中对上慈下孝的追求, 还是地缘 文 化 中 同 乡 之 间 协 同 互 助 的 利 益 需 求, 亦或是物缘文化中以物承情、以物传情的美好愿 望,都可以反映出多层面特殊人际交流的心理需 要。在这种人际互动的需求作用下,实现着人们 精神的满足、利益的共享,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社 会文化需要,为五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原 动力,这是中华民族社会心理凝聚力产生的源头 活水。
·126·
更加热爱祖国、重情守义、开放包容、仁和友善、 认同优良传统、勇于社会担当。挖掘并激发五缘 文化心理基因中的社会正能量,培育一个强大国 家应有的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这是当代中国社 会所迫切需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