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社会心态

合集下载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

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

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

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

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

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

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

乐观积极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积极心态

乐观积极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积极心态

乐观积极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积极心态积极心态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精神风貌。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积极心态一直被奉为行为准则,成为塑造中国人性格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乐观积极的中国传统美德中的积极心态,并旨在弘扬这一传统美德。

首先,乐观积极的中国传统美德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

中国的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的内心平衡和和睦相处。

例如,在儒家思想中,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关系,提倡心胸宽广、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这种思想传统使中国人民具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人们面对自然灾害常常要默默忍受并坚持积极面对。

这种积极心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传统美德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至今。

其次,乐观积极的中国传统美德也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喜欢用微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中,中国人民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积极心态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还能给周围的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乐观积极的心态被视为一种品行,受到社会的崇敬和尊重。

乐观积极的中国传统美德还体现在中国人民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上。

中国人民相信,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

他们相信,遇到困难后,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走出困境。

这种积极的心态使中国人民勇于面对挑战,从而创造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和文化。

乐观积极的心态也为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乐观积极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并渗透在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乐观积极的中国传统美德使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勇往直前、不屈不挠。

这一传统美德不仅是中国人民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并传承这一美德,将其发扬光大,以推动中国社会更加乐观、积极和向上。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汇总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

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

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

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

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

如社会焦虑心态、冷漠心态、浮躁心态、弱势心态、仇富心态、怨恨心态、不信任心态、跟风心态、失落心态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跟大家介绍了。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也深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注重和谐、尊重、忍让和团结,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关系的维护。

这些价值观念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国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化。

首先,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被视为最密切和重要的关系。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行为中体现为对家人的忠诚、关心和照顾。

中国人普遍认为,家庭是一个温馨、安全和稳定的地方,为个人提供支持和力量。

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维系和强化家庭关系,并为家庭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

另外,中国人往往在决策和行动时会考虑家庭的意愿和共识,以保持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其次,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反映出尊重和忍让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和社会组织的秩序非常重要。

中国人普遍认为,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他们注重对他人的权益和自尊心的尊重。

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通常表现出谦逊、有礼貌和谨慎的态度。

此外,中国人普遍具有忍让和包容的品质。

他们往往愿意忍受失败、不满和困难,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避免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这种忍让和包容的态度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崇尚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出现,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例如,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人们普遍更加注重个人权益和自由,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幸福。

这种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心理和行为中不断地体现出来。

中国人在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同时,更加强调自我表达和尊重个人权益。

他们更加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意愿,并尽可能地争取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此外,由于社会的竞争和压力增加,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中还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当今社会心态和观念

当今社会心态和观念

当今社会心态和观念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现代社会的不断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

社会心态的变化及趋势,不仅折射着社会变迁过程中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又表达着未来促进我国社会心态良性发展必须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心态变化趋势优化近年来,全国发生了多起针对儿童、女性或其他无辜群众的暴力伤害事件以及其他社会性事件。

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心态的角度来看,心态失衡、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宣泄、悲观厌世、进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心态是其共同的特点。

这些事件频发从一个侧面说明,重视社会成员心理和谐、优化社会心态,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一、关于社会心态的概念和作用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

社会心态具有社会认识论和历史观意义上的中介过滤作用、双向效应影响和自我调节效能。

第一,社会心态一旦形成就有很强的抗变性,从而使社会转型可能出现不必要的滞后;第二,社会心态通常无形地起着社会组织凝结的作用;第三,社会心态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引导作用;第四,社会心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心态正面变化的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形成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三是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

同时社会心态负面变化也有消极作用:一是信仰危机加大;二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大;三是阻碍改革的进程。

二、我国社会心态变化的基本趋向1.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无减。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时常在感受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同样能够感受到一些心理层面上的变化和差异。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分析研究,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竞争意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与此同时,经济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很多人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为竞争的问题。

在这种竞争的大环境下,人们渐渐形成了一种“拼命三娃”的心态,不断追逐着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竞争虽然有助于激发个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但在过度竞争的情况下,这种心态也会引发很多问题,例如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等等。

二、消费观念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人们对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很多人会把衣食住行看成是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这些东西已经不仅仅是“必需品”,更成为了追求舒适生活的必要手段。

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被一些所谓的“潮流”或“时尚”所主导和影响,这些消费习惯看似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背后也隐藏着不少消极的因素,例如攀比心理和浪费资源等问题。

三、物欲和精神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欲望也逐渐增加。

然而,当物质欲望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逐渐被关注。

随着人们素质的提高和文化的普及,人们对文化和艺术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不少人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当然,也有一些人无法获得满足感,缺乏追求和目标,他们变得消极和无所事事。

四、社会关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在以前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关系以血缘关系为主,这种群体意识也让很多人在社会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但是现在,人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倾向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们往往更关注自己的利益,相互间的联系也变得比较单薄。

这种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对人们的心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经验结构及量表编制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经验结构及量表编制

综合上述观点 , 对社会 心态做 出如下操作性界 定: 所 谓社会 心 态 , 是 一定 历 史 时 期 , 社 会 现 实作 用 于社会群体 , 产生的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心 理感受与反应。这一操作性界定突出了社会心态 的 经验性 特 点 , 即社会 心 态 是 人们 对 社 会 现 实各 个 方
会 问题 感六个方面的测量指标 , 选取较 大样本 经过预 测和 正式施测 , 并采 用验证性 因素分 析对量
表 结构进行验证 。结果表 明量表 具有 良好社
会 心 态进 行 量化 研 究 的 测 量 工 具 。
关键词 : 社会心 态; 社会压 力感; 政府信任感 ; 社会 问题 感 中图分 类号 : B 8 4 1 . 2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5 1 8 4 ( 2 0 1 3 ) O 1— 0 0 7 9— 0 5
也关注社会心态建设 ; 既有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的社会 心态 , 也 有针 对 某一 特殊 区域 民众 的社 会 心 态 。概 括 已有文 献 , 社会 心态 这 一 概 念 主要 有 以下 含义 : ( 1 ) 社会主流价值观( 徐胜 , 2 0 0 9 ) ; ( 2 ) 认知状 况 。包括个体 、 阶层和社会三个层面 的认知 ( 王园 园, 2 0 0 9 ) ; ( 3 ) 社会主体 与客 体的精神 中介 ( 程 家 明, 1 9 9 1 ) ; ( 4) 看法与感受 ( 周 东滨 , 2 0 1 0 ) ; ( 5 ) 价 值取向、 社会 共识 、 社 会 情 绪 和行 为 意 向 的总 和 ( 马
会心态视为社会意识 , 在此意义上等同于国民心态、 民族 心态 、 文化 心态 或大 众心态 ; 三是 从哲 学层 面加

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理念研究

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理念研究

社会心态与社会发展理念研究摘要:社会转型期,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越来越理智和成熟、开放和多元、积极和主动。

但也存在着某些与现代性不相容的消极社会心态,最典型地表现:压抑焦虑心态、仇官仇富心态、怨恨偏激心态、虚荣媚洋心态。

这些不良的社会群体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形成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超越物质中心主义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以国民幸福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念,强调个人身心健康、事业满足感、知识精神需要和生态环境,尤其是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良好社会与制度环境。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发展;幸福;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剧变的转型社会。

来自西方的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在和古老传统的文明碰撞中,“从器物层、制度层、观念层冲击着传统文化根基,震撼着长期构筑的精神世界”[1]。

现时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呈现出鲜明的“边际”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的抗衡、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东方与西方的冲突。

但从总体上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理智和成熟、越来越开放和多元、越来越主动和积极,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意识[2]。

比如,市场观念被普遍接受,创新、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理观念日益增强,开放心态、进取心态和求富心态应运而生。

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一些价值观念如民主、公平、人权等也渐渐深入人心。

但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一些不良心态也凸显出来。

但这些不良心态不是中国人固有的本性,而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不良社会心态折射出的,是我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典型的消极社会心态有人认为,在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3]。

最典型地表现有以下几种。

1.压抑、焦虑心态19世纪末,中国人还被西方描述成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人。

但曾几何时,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最不会享受的人、最受压抑、最焦虑的人。

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或面色凝重或面无表情,他们都清晰地感受着生存的压力。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中国人心理解读
1. 家庭观念: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家庭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尊重长辈、照顾家庭成员、维护家庭和谐是许多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

2. 面子观念:面子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反映了个人的社会地位、名誉和尊严。

中国人往往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因此在社交场合中会注意言行举止,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3. 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中国人倾向于重视集体利益,尊重集体决策,并愿意为集体的目标和利益做出贡献。

4. 谦虚和低调:谦虚和低调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中国人通常不喜欢过分张扬自己的成就或财富,而更倾向于保持谦虚和低调的态度。

5. 尊重权威:尊重权威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

长辈、老师、领导等在中国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尊重和权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特点并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特征。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多元化。

理解中国人的心理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经验结构及量表编制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经验结构及量表编制

中国人社会心态的经验结构及量表编制对当今中国社会心态的研究,因缺乏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而难以深入。

为此,该研究在参考已有研究基础上,确定了生活满意感、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社会问题感六个方面的测量指标,选取较大样本经过预测和正式施测,并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结构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且结构与数据拟合较好,可以作为对中国人社会心态进行量化研究的测量工具。

标签:社会心态;社会压力感;政府信任感;社会问题感1.研究背景中国的快速发展所引起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深刻变化,令世人瞩目。

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生结构性转型的同时,中国人的价值观、社会态度和行为,已经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周晓虹,2009)。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心态与社会现实交互作用,是社会现实的产物。

社会现实作用于人,便形成了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现实;同时,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性和弥漫性,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李友发,2009)。

因此,关注和研究社会心态,以帮助政府科学决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者对当今中国社会心态问题的关注,非常热切。

在中国期刊网中以“社会心态”进行题名检索,论文多达数百篇,可谓研究者众多,学科门类庞杂,涉及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学、人类文化学、历史学等,但社会心态的研究绝大多数仅限于理论思辨或质性研究,较少实证研究,且为数不多的调查报告并没有充分运用统计分析技术,去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

究其原因,与缺乏有效的社会心态测量工具有很大关系。

因此,迫切需要编制社会心态量表,以便为今后深入开展该领域的量化研究有所帮助。

文献研读中发现,研究者论述社会心态的论域和侧重点各不相同,既涉及某一特定群体的特殊心理,也泛指大众的社会心理;既分析社会心态现状,也关注社会心态建设;既有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也有针对某一特殊区域民众的社会心态。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篇1. 引言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及方法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有许多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理念,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探讨,揭示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同时提供有助于理解这一主题的具体方法和实践。

2. 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中国人的心理理念主要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尊重传统。

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理中,影响着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2.1 敬重与尊重中国人非常注重敬重和尊重他人。

这反映在他们对长辈、家族和社会中权威人物的尊敬上。

中国人相信,尊重和敬重能够增强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价值观的信仰。

2.2 社会互动和集体主义中国人倾向于重视社会关系和集体利益。

在中国文化中,个人的幸福和成功与社会关系和集体的繁荣息息相关。

中国人通常更加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来维护群体的利益,这反映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3. 中国人的行为理念中国人的行为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与其心理理念相一致。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国人行为理念。

3.1 和谐和谐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追求在所有方面都保持和谐,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会关系。

他们相信和谐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能够带来幸福和成功。

3.2 忍耐与克制忍耐与克制是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之一。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中国人往往选择忍耐和克制自己的情绪。

他们相信通过忍耐和克制,可以避免冲突并维护社会和谐。

3.3 反思与自我修养中国人重视反思和自我修养。

他们倾向于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寻求个人提升和发展。

通过反思和修养,他们能够成长并对自己和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4. 理解与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的方法理解和实践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理念需要以下几个具体方法。

4.1 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学习中国文化和历史是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理念的重要方法。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的表现社会心态是反映人们的利益需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群体心理状态。

有效把握社会心态,从中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并着力加以解决,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

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结构》指出,“中国现在正继续陷入冲突多发的阶段。

”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

困难群体社会资源匮乏,人微言轻,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

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就会沉淀起“仇富”、“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甚至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

仇富心理的蔓延,表明了多数人对富人阶层致富手段的合法性及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对改革发展中财富分配方式不予认同的社会心态。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

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很多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

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嘻哈”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一个国家光有GDP不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有理性,互相包容。

”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

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传统美德中国人的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

传统美德中国人的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

传统美德中国人的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中国人的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美德一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的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形成和传承。

这种包容与开放的心态不仅是中国人民优秀品格的体现,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中的一项重要文化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中国人思想包容与开放心态的内涵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下的民族包容中国历史上,各个民族和文化相互融合、交流互鉴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民族共存、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

这种包容的民族观确立了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多元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相互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并非一味排斥和对立,而是以和平共处和相互借鉴的态度相待。

例如,唐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这种包容与开放的民族观,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哲学思想的开放与包容中国是一个哲学思想发展较早的国家,儒家、道家、佛教等多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

这些思想流派虽然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但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却具有相对和谐的共存态度。

中国人认为,各种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不同思想体系对于人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因此,中国人有着广泛的智慧开放心态,愿意包容和接纳各种哲学思想。

三、文化交流中的开放心态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开放心态。

中国的开放并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开放,更是对外界文化的接纳和学习。

中国人热爱学习,乐于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并将之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中。

例如,从西方国家引进的音乐、电影、时尚等文化元素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这种开放心态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的重要节点。

四、文化传承中的包容态度中国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其核心价值中体现了包容性。

社会变迁下的中国社会心态

社会变迁下的中国社会心态

社会变迁下的中国社会心态3月5日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这说明对于社会心态问题,中国已逐步重视。

社会心态受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心态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影响传统中国人的经济生活方式、制度结构和文化氛围即农耕社会、封建皇权、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四个方面入手,讨论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传统中国社会的这些基本特征在几千年中确实从不同侧面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在有6000年以上历史的中国农耕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它不仅阻碍了商品或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国民性格中勤俭耐劳和冷漠无知、坚韧和保守的两重性;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使得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权威主义人格,或表现为面对强权时的安命不争,或表现为大权在握时的残忍无情;同样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法家族制度,使得中国人缺乏自我主义的情绪表达和普遍的社会关注,他们讲究人伦关系、推崇忠孝礼义,却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兴趣、缺乏公德心。

在上述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了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伦理,它所宣扬的核心内容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家族制度,而它所推崇的“仁爱观”、中庸之道以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既造就了中国人仁爱慈悲、中庸谦恭、安贫乐道的一面,也使中国人常常摆脱不了虚假伪善、随波逐流、明哲保身以及“君子不器”等恶习的侵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废除科举、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这一件件巨大的历史事件,改变了近代中国的走向。

尤其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宗法制度宣战,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否定,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制度层面,进一步引申到价值观和社会心态层面;在1949-1978年的近30年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这些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制度性变革和广泛的社会运动,在相当的程度上左右了中国人民的期望与选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改变发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也造成了许多消极后果。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原主席叶金生说。

目前,中国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表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重视社会心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社会心态的普遍状况在一些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社会心态的偏差也折射出发展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反映出社会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社会心态建设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修正偏差找到了参照标准和方法手段,还意味着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作出更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重大调整。

重视社会心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发展为民的现实途径,通过实现社会心态的构建与舒解社会个体生存压力目标的一体化,保证社会个体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对社会更有认同感。

一些专家认为,重视社会心态其实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只不过是将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

当代青年与社会心态

当代青年与社会心态

当代青年与社会心态【摘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社会心态青年如何努力【正文】“态度决定一切。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

心态的重要性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不容置疑的。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现代社会的演进,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目前,中国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原主席叶金生说:“当前,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

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表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确实,我国社会这些年来的发展实践表明,健康的社会心态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良的社会心态则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困扰,甚至拖后腿。

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

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如今,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把积极的社会心态作为一个目标写入社会发展规划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社会心态的高度重视。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

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

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全新的形势向每一位国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解决好这个课题,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正确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健康的国民心态什么时候都需要,在社会深刻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培育健康国民心态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

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

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

重视自我心态调节。

首先,加强心理认知调节,确立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

个体心理认知调节的核心原则是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合理预期、知足而乐,以此转换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避免走入心理“怪圈”和“象牙塔”。

要学会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读立志之书、交阳光之友、做有德之人,树立奋发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矫正既有的成功观、财富观,通过营造自我“小环境”增强内在精神动力。

其次,加强心理情感调节,确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

同心理认知一样,心理情感同样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

情感疏导和调节的根本目标是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方法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经过不断实践,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

再次,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

确立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最根本的原则是笃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信条,最根本的途径是多行、多见、多闻,与人沟通,遇事商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就会放大心胸、处之泰然。

逆境之时不自卑自弃、怨天尤人,顺境之时不狂妄自大、目空一切,尊重他人、理解差异,这样开放包容的心态最终会确立起来心态决定人生的一切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由生命来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念之差决定了生死.这就是关键时候心态具有的力量.在人的本性中有一种倾向我们把自己想像成什么样子,就真的会成什么样子.所以良好的心态在我们的一生中起着关键的指导性作用. 在我看来在智力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当面对相同的一件事情时,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心理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有些人功成名就,有些人却平平庸庸.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面对同一件事时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态.在我看来心态主要是指功能心理素质和复合心理素质.所包含的诸多种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也是人对外界事物所做出的反应,正是这种心理反应向人的思维;语言;决策和行为产生了支配性的作用.所以对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将这种心理作用向积极的方面做出调整和改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人生并不是一种无奈.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力去把握和调整.我们自身的态度决定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盘也决定着生命的质量一个人若是一生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生活中那怕再小的细节,那么生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生命也会更精彩. 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心态,心态是人的一种思维,也是一种想法,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最终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必须记住的是:一念之差决定着成功失败,要想成功就必须永远都做心态的骑师. 健康的心态包括:信心、决心、恒心、安心、同情心、希望、追求、努力、乐观、忍让、忍耐、宽容、理解、知足、快乐、无畏、镇定、谨慎、自制自律、自尊自爱.............等等消极不健康的心态有:绝望、忧愁、忧郁、忧伤、痛苦、苦恼、苦闷、无奈、自卑、胆怯、恐惧羞愧、厌恶、怀疑、猜忌、惊疑、后悔、虚荣、自大.........等等.参考资料:参考爱问社会心态反映着社会风气、人们的理想追求和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人社会心态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尹锐豪
学号201004054237
专业移动商务
成绩
指导教师王超然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厚影响。

首先向读者解释社会心态的定义,再从近代发展、现代发展历史剖析古时中国君主制度对近现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影响。

提出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个人做起。

关键词:社会心态君主制封建文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主观精神状态,它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社会,社会在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君主制与家长制的传统社会心态。

在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社会心态;在政治上,君主制的不断成熟和加强,使中国人之奴性根深蒂固;文化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依然是为封建君主制所服务。

而在1840年往后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我国各种变革运动的盛行使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心态坍塌。

众多新事物的出现强烈地冲击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然而,当时倡导革命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中完全带领出来。

直到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放。

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经过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其二,经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自保消极走向积极进取,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自然地产生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不能的心理期待。

同一和亢奋的社会心态带来了时代风貌的变化,也成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上走向挫折的起因之一。

一系列癫狂而不计后果的社会运动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性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民公社化,国家借农民的传统平均主义心理,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几乎与此同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之后,各种会议和报刊都开始大谈破除“条件论”,提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工业更是提出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用5~15年的时间“超英赶美”。

这一系列运动一方面带领了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积极进取心态,另一方面却有因为盲目崇拜,僵化的思想束缚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形成了高度政治化与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心态。

1978年后,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逐渐得以松解。

各项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让中国人真正地打开了大门,年轻人萌生了富有现代气息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掀起了一场“现代化”的学习热潮,也使国人普遍经历了“全球意识”、“第三次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等现代观念的冲击。

在改革和开放这两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但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暴露出来,比如提倡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获益的自然是权势阶层,这样就使另一部分阶层社会心理失衡,滋生各种矛盾。

到了1980年,社会形成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复杂社会心态。

然而,重新审视这一社会心态,其实是国人公民意识的发展。

相反,谴责人民“骂娘“的官员人才是封建思想深重。

改革开放的成果,包括百姓碗里的“肉”,都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汗换来的,而不是官员们恩赐的。

“吃肉骂娘”成论者,首先认为“天下是皇帝的天下”,而不是老百姓的天下;对所谓“天下为公”,他们是没有概念的。

在他们看来,老佛爷赐你肉,你应当大喊万岁,又怎能“骂娘”呢?“吃肉骂娘”说明老百姓不再像猪一样,吃饭时不思考,吃完后就睡觉;说明老百姓关心,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物价飞涨,关心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等等了;“吃肉骂娘”,说明老百姓缺乏有效的表达渠道,说明人大政协公检法司官方媒体,还不能真正体现民意、表达民意,老百姓不得已也就只能用“骂娘”这一粗俗非理性的表述方式了。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社会矛盾暴露,百姓的公民意识却在上升,表现我们的社会正在进步。

反观这一部分官员的心理,却向我们反映着官僚心理和封建思想在他们心理已根深蒂固,不然,怎敢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的国家大骂人民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呢?
如今,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强。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

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化,也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明显增大,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观念差异和冲突、各种心理行为障碍及疾病、社会结构矛盾及问题等诸多的不和谐。

当前,我国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浮躁、喧嚣、炫富、暴戾、冷漠充斥着中国现代社会。

无论“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让我们愤慨,却又无奈。

当善良的代价太大,人们只好选择冷漠。

也许最让人们寒心的并不是老人的欺骗,而是法律的判决。

因为缺乏切实的证据,法律的判断只能依据常理。

然而,何为常理?难道看到老人摔倒,好心相扶这不是常理?难道伤者家人未带钱,好心为其垫付医药费不是常理?那么,我们所谓的传统优良品德是什么!当这一类似案件不断被曝光,当越来越多的人做好事被污蔑得不到公正的判决,人们该何去何从。

如果说善良不是常理,那么难道恶才是常理吗?这无一不反映着我们充斥了不公,也就导致了“小悦悦事件”的发生。

这一切还要归咎于东方文化的劣根性与大机器生产经济模式和现代高科技经济的巨大冲突。

君主制的不平等所产生的阳奉阴违的游戏规则下,没了真诚和信任,模糊、朦胧、中庸、水清则无鱼、掺沙子、搞平衡等,这些都是独裁者用以愚弄和驾驭臣民的所谓“君王权术”,但也成了下属应付“伴君如伴虎”,用以自保的双刃剑,整天在猜测、疑虑、揣摩圣心的忐忑不安中生活着,根本没有了自我和自尊。

更谈不上独立创造能力和什么“先天下忧而忧”了!整天违心的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人性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天下是君一个人的,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天下臣民还得“先天下忧而忧”,这种天大的不平等,严重的违背人追求平等,自尊,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天性。

社会规则应该是客观合理、公正平等,而旧中国的政治制度带来的封建文化,缺乏真诚与信任,这不正是人们弱势心态产生的根源吗?
尽管社会心态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应理性地看到,它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归要到底,社会心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
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

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需要正视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失衡现象。

一、做好社会心态的监测,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

建立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并进行社会心态调查。

通过这类机构,及时对社会舆情进行汇集和分析,准确把握社会心态,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前提。

二、不断完善制度和社会建设。

通过建立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缩小贫富分化,完善社会管理制度。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核心价值体系入眼、入口、入心,成为国民的行为准则和毕生追求;做好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引导人们理性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

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的思想和行动中。

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01]作者:黑洞007;文章题目:“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才是真正的公民”发表日期:2011.02.18;
资源路径:/publicforum/content/no01/1/431088.shtml [02]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