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雅安“麻城县孝感乡”传说的兴起与传播

合集下载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5|为什么四川人都说是麻城孝感人?同乡移居传说概念从历史记忆的视角来看,一篇历史文献,与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本质上并无区别。

无论正史、野史或民间传说,他们都是有关“过去”事件的一种叙说,都是人们对于过去的集体记忆,只不过经过了不同阶层和群体的选择与重新建构。

从本质上说,历史文献无论它包括了多么丰富的内容,仍然只是记述着个人或群体的历史记忆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记忆,而不同个体与群体的历史记忆呈现和传承的方式可能不同,于是便有了官方的、史家的与民众的历史记忆之分,也有了文献的记忆与口述的记忆之分。

史书之《资治通鉴》。

实际上,文献与传说都是呈现在不同载体上的历史记忆,它们之间也会经常性的发生互动的影响。

不过,专门将“移民”与“同乡”概念引入传说中,则是由日本学者牧野巽(1905-1974)首次提出来的。

牧野巽素以研究中国宗族社会史,著述甚丰。

他在研究中国宗族社会的过程中,注意到一种现象:“中国人的同乡组合非常牢固”,要“证明这种同乡者的组合,不一定是出于实际的同乡关系,常常可能是在传说、观念的基础上广泛发展而来”。

牧野巽的著作。

虽然在他之前,学术界有人提到了“移民传说”或“移居传说”,但不过“仅仅把个别事例作为特殊、奇妙的现象来处理,而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事件出现的范围遍及中国各地,不仅在现在,在过去也有很多类似现象。

”为此,牧野巽撰写了《中国的移居传说》一书。

牧野巽在书中搜集了大量流传于华南、华北地域中有关“祖先同乡传说”,通过研究发现,“这些同乡传说的分布范围大多和方言的分布范围一致,比如广东人、客家人、福建人等,其祖先同乡传说有各自的特有中心,这表明传说的研究使中国人更进一步地变为地方性、即按民系分类时的一个标准”。

山西洪洞大槐树。

归纳这些传说,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构成要素:第一,移民史的背景。

牧野巽指出:“考虑到这些传说都不是虚假的,在其背后也暗示了实际的移居倾向,也可以成为了解中国人移居、发展历史的线索。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5元末江西人“麻城过籍”进入四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

活跃在鄂东、鄂中的西系红巾军,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从而推动了楚人迁川潮流的兴起。

躲避战乱的人们,沿着元初孝感乡军屯民入川,以及元代中后期“襄、汉流民”迁川的足迹,竞相到四川避难。

明玉珍入据四川之后,以鄂东、鄂中为主的众多红巾军部众和乡人,相继跟随其后入蜀定居。

西系红巾军兵起湖北东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元末农民起义在中原大地爆发。

红巾军运动,最终形成两大派系或称之为“两大翼”。

由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以今安徽省淮河流域为中心,向东发展,然后进入河北南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并向西蔓延到河南,史称“东系红巾军”或“北翼红巾军”。

由徐寿辉、邹普胜领导的农民起义,于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在鄂东爆发。

义军“举莲兵为乱,以红巾为号”,一举攻下了湖北东南部的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城,并以此为都城,建国号为“天完”,改元“治平”,建莲台省,分置官属。

这支红巾军主要以今湖北南部为中心,逐渐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史称“西系红巾军”或称“南翼红巾军”。

西系红巾军起义虽然以徐寿辉作为政治代表人物号召起义,但初期的实际领导者和组织者,却是麻城铁匠出身的邹普胜。

可以说,邹普胜和他所在的麻城,在发动蕲黄首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系红巾起义的发动,主要依靠宗教制造舆论团聚群众。

麻城地区有深厚的宗教传统,群众基础良好,并多出奇异高人。

早在至元四年(1338年),邹普胜就在麻城多云山建圣人堂,信奉白莲教,在自己身边团聚了大批当地民众,吸引了大批麻城民众参加起义。

发动首义的誓师大会,就是在邹普胜的圣人堂中举行的。

西系红巾军声势大振,迅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掀起波澜。

一时间湖广、江西、安徽地区的民众纷纷揭竿而起,竞相汇入到反元斗争的滚滚洪流中来。

正当蕲、黄起义向湖、湘和江东、西地区蔓延之际,一个跨地域的移民大趋势也正在中部地区涌动。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

民间族谱与“麻城孝感乡”历史记忆作为历史上八大移民圣地之一的“湖北麻城孝感乡”,一直以来便是川渝民众心目中的故乡所在地。

流传了近五百年的“问我祖先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的民谣,更是反映了移民后裔内心深处浓浓的故乡情结和对祖先居住地的深深追忆。

这种追忆从本质上是移民后裔对于家族迁徙历史、祖先功德的一种历史记忆。

而族谱作为民间记忆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记述家族渊源、历史变迁、祖先事迹还承担着弘扬祖德,约束子孙行为的功能,从而达到“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的目的。

正是基于族谱对于家族历史变迁记忆的记述,从而保存了大量有关家族迁徙历史的信息。

谭其骧先生指出:“移民史使用族谱在乎其族姓之何时自何地转徙而来,时与地既不能损其族之令望,亦不能增其家之荣誉,故谱牒不可靠,然惟此种材料则为可靠。

”移民后裔在追忆祖先迁徙时间、迁徙原因、迁徙地点等问题上所留下的信息,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历史研究的依据的。

近年来,四川学者在移民史、方言习俗等方面运用大量族谱进行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

笔者在前辈学者研究运用族谱的基础土,通过相关的488部民间族谱,围绕“麻城孝感乡”现象,就湖广麻城尤其是孝感乡的移民后裔是怎样传承家族历史记忆的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一、移民时代的记忆在中国移民史上,元代以来尤其是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开启了自东向西的迁徙流向。

虽然“湖广填四川”作为一句歌谣在民间传唱,少见于正史记载,并未引起当时学者过多的关注,但是大量迁川移民后裔却对于此歌谣一致认同,并通过移民族谱对家族的迁徙时间、祖籍地作了详尽的记载。

由于以“湖广填四川”为背景的湖广籍移民迁川活动从13世纪持续至18世纪,时间长达近500年,以至民间族谱在追忆祖先的历史上,往往存在着时代交混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488部麻城孝感乡移民后裔撰写的族谱所呈现出来的历史信息进行初步整理,发现民间族谱在涉及祖先迁入四川的时间记忆上,有八种表述,故可以细分为八个时段:(1)元代:元代及以前迁川家族。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麻城孝感乡

□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提到根,每个人都会想到自己的故乡,想到祖先的故乡。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千百万移民及其后裔往往已经不知道祖先真正的出生地,只记下了他们迁来的地方。

这些移民的发源地已经被移民的后裔视为故乡,成为他们心中的根。

直到今天,洪洞大槐树还牵动着无数华北人的心,南雄珠玑巷被众多岭南家族视为故里,麻城孝感乡为四川的湖广移民世世代代所纪念,客家人以宁化石壁为发祥地,不少苏北人以苏州阊门为祖先的来源,安徽安庆一带的百姓念念不忘的是江西瓦屑坝。

这些地名,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却早已在地图上消失,空令人梦魂萦绕。

这些地方,有的只是一棵大树,有的只是一座城门,或为一巷,或为一村,如何能有如此多的移民迁出?如,或者询问你的,大概都可以听到“湖广填四川”的故事。

而说到自己的来历,很多四川人都知道是“湖广麻城”,其中大多数人还说是迁自“麻城孝感乡”,甚至有的彝族人说自己的祖先也是从“湖北麻城”迁来。

麻城或麻城孝感乡与移民究竟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600年前的元末明初说起。

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徐寿辉与彭莹玉、邹普胜等在蕲州路、黄州路(今湖北黄冈地区南半部)起义,称红巾军;十月,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称帝。

布王三、孟海马起兵于襄阳(今襄樊市)、汉水一带,称北锁、南锁红军。

十二年正月,布王三、孟海马攻克襄阳、荆门一带,徐寿辉攻克汉阳、武昌、安陆府(今钟祥市、京山县)、中兴路(今荆沙市一带)。

同年四月,元兵攻陷汉阳、武昌,不久又被红巾军夺回。

五月,元兵攻陷中兴路、襄阳,至九月红巾军再克中兴路,但立即又被元兵攻下。

十三年秋后,元军陆续攻陷安陆、武昌、汉阳、蕲州等地,徐寿辉部寻根21□退入黄梅山区和沔阳湖中。

红巾军的起义与元兵的镇压波及今湖北大部分地区,战争激烈而残酷,在一些反复争夺的地方尤其如此,迫使百姓纷纷外逃避祸。

但元兵从北、南两路压来,下游的今安徽、江西也是红巾军等起义军与元兵的战场,只有西迁比较安全,所以大批逃民迁往四川。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1明初湖广移民四川分布地有哪些?经历宋元战争和元代、大夏以及明初的政治、军事诸因素的演变,四川人口数量和分布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元、明官方统计资料表明:元代四川人口的75%-80%,集中分布在川西、川北和川中地区;明初四川人口却集中分布在元代四川人口稀少的川东、川南地区。

明朝洪武年间四川人口密集的东南部地区,正是湖广姓氏的覆盖之区。

拥有人口最多的前6个府州(重庆府、叙州府、成都府、顺庆府、泸州府、夔州府),正好位于流经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长江水系网上。

这样的分布格局,与元朝、大夏和明初湖广地区持续向这些地区移民有着密切的关系。

叙州府(一)富顺县明初政府组织孝感迁民在“富、荣二邑”安置,富邑,即富顺县。

收藏于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的民国《宗氏族谱》证实,宗氏就是明初奉旨填实该县的家族之一:明朝军队前线指挥所。

吾宗氏先祖以来,原自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分派,迁居湖北黄州府之麻城孝感,住高水井历九代矣。

于大明洪武初年,平红巾乱,恢复西川,奉旨填实。

香港学者马楚坚在“族谱所见明平夏后实蜀氏族表”中,列举有来自楚省的汪氏三兄弟之三卯,就是明平夏后迁入安置地区“富邑大山铺”(今属自贡市)的。

大山铺。

民国《南溪县志》在追溯该县姓氏源流时,也提到明末清初迁居三区的甘氏、熊氏,“其祖避乱,自富顺徙此,皆明著姓也。

”以此推知,此甘、熊氏的祖先,也可能如同上述宗氏祖先一样,是明初为“恢复西川,奉旨填实”而迁入富顺县的。

新编《富顺县志》。

新编《富顺县志》根据相关历史资料,对该县湖广姓氏的情况做了这样的记载:明代以前的老居民仅有李、王、范、郭、余、杜、文、黄、甘、韦、唐、尚、聂、陈、罗、刘、黄、朱、杨、景等姓氏,多数是明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移民之后裔,至今大约近30代。

此处所称洪武时期由湖广、江西、河南等省籍而来的移民,联系当时历史背景,多与迁川始发地麻城有关,因此,在统计上纳入湖广移民也是可以的。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

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作者:————————————————————————————————日期: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考辨(转载)2011-06-20 10:34元末明初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

从那里源源不断迁出的人众,几乎填充到了四川省的每一个角落。

在西部:民国《简阳县志》卷17“氏族表”中载,麻城孝感乡胡彪等人“明洪武初移民实川,彪与虎、群二人同入川,至简(州)正教乡定水寺插业同居”。

民国《荣县志》:“明太祖洪武二年,蜀人楚籍者,动称是年由麻城孝感乡入川,人人言然。

”仁寿《李氏族谱》:“元末吾祖世居麻城孝感青山,陈逆之乱,乡人明玉珍据成都,招抚乡里,吾祖兄弟七人迁蜀,因与祖一公籍寿焉。

”在南部:民国《泸县志》:“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

”民国《南溪县志》:“今蜀南来自湖广之家族,溯其始,多言麻城县孝感乡。

”泸州《王氏族谱》:“予思我父讳九,母雷氏,亦历风尘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随祖讳久禄于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内,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复阳村居住,新旧未满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凭可据。

由陕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岁八月十四日至泸州安贤乡安十四图大佛坎下居住。

共计老幼男妇二十二名。

”在东部:新修《南川县志》:“湖广移民,尤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

”咸丰《云阳县志》卷2:“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奉敕徙来者,北岸民则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南北人较多。

”忠县新修《叶氏宗族谱》:“明洪武二年,叶端祥之子叶根一偕弟根二,同丁、陈、王、潘、肖、张、毛、莫九姓一道,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干堰铜鼓滩入川落迹(籍)忠县。

”在北部:光绪《李元仁墓碑》:“本籍湖广麻城孝感李家大土坎高阶,缘于元末入蜀,插占巴州。

嗣世祖因贼匪扰逆,始建修楼房,后因号楼房上下营。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博主按:我曾成功地为十多支明未清初时期从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迁居四川的邹氏宗亲后裔找到了祖源,亊实证明他们的祖籍是湖南省,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很多各省徙川人后裔在没找到祖源之前都自称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读了2005年10月14日四川日报的<<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这篇文章后,上述迷团才得以解开。

原来绝大部分徙川人员后裔都有<<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文章中的和著名作家艾芜一样的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

什么是祖籍记忆与“麻城孝感现象”?为使徙川移民后裔在寻找祖源时不陷于“麻城孝感现象”之中,现将<<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转载摘登如下,供全体徙川人后裔寻找祖籍时参考。

寻访我们永远的“麻城孝感乡”-----四川日报> 天府周末(05版)你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好多好多的四川人有同一个回答:麻城孝感乡。

可是,当今中国地图上,麻城、孝感各是湖北的一个市,祖籍中的地名早已为历史的烟云所遮掩,消逝无踪……夕阳渐沉,河流平缓,河边石壁上镌刻的四个大字“楚蜀鸿沟”,红得耀眼,触动心灵。

“楚蜀鸿沟”这四个大字旁,有一行小字,标明它刻于清康熙庚寅年(公元1710年)。

那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高峰期呵!我们的思绪回到了三百年前———那时,正值清朝初期,我们许多四川人的先祖,可不就是经过这里,乘舟西去巴蜀?舟过此处,他们的心情是依依不舍,还是毅然决然,或者兼而有之?此地属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地名叫链子溪,因为两岸石壁上铸有长长的铁链。

这些大概为了助力于纤夫而设的铁链,因风雨剥蚀而锈迹斑斑,同样牵动我们的心襟:我们的先祖,是不是也曾抓握着这些铁链拉纤?当今有很多很多的四川人,家族谱牒上都标注着同一个原籍地“湖广麻城孝感乡”。

可今天的中国地图里,却找不到这个“孝感乡”。

麻城“孝感乡”得名的由来

麻城“孝感乡”得名的由来

麻城“孝感乡”得名的由来麻城明初四乡区域图东汉年间,政治黑暗,自然灾害及战乱频发,百姓流离失所,北方大规模流民南徙谋生。

难民流中,一赵姓夫妻翻越大别山,来到举水河边的西陵县定居乐业、耕读不辍。

其孙赵咨十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十分孝顺。

赵咨从小聪慧,勤奋好学,业有所成,45岁时受聘为五经博士并于京城任职,其时朝政腐败,匪盗频发,民不聊生,赵咨对朝政深感失望,愤然辞职,专心侍奉年近八旬的老母,伴妻教子。

一天深夜,忽传蛮盗进村,村民四处奔逃。

赵咨因老母年高体病,无法行动,只好让儿子、儿媳带着孙子赶紧逃避,自己和妻子则守在家中陪伴老母。

不一会,一群强盗举着火把、手持刀剑棍棒蜂拥而至。

赵咨生怕老母受到惊吓,急忙赶出门外,拱手站在道旁。

蛮酋到时,赵咨一揖到地,诚恳地说:“壮士稍歇,以备薄酒相待。

因老母八旬、重病卧床,若有惊吓,性命难保。

家中财物,有用即取,恳求为老母留些衣粮。

”说罢泪流满面。

蛮酋见赵咨如此轻财重孝,不禁十分感动,对跪在赵咨面前,拱手告辞说:“我家老母高寿八十,卧病有年,然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奉养,遂出此下策。

先生如此孝顺,令在下惭愧不已!我等所犯,实属无理,不该侵扰贤良,虽是无奈之举,却罪不可恕。

”说完,强盗们面对赵咨纷纷匍匐跪拜,大哭不止。

赵咨急忙让妻子拿出一袋粮食,送与蛮酋,蛮酋无颜以对,率众盗迅速离去。

赵咨“孝感蛮酋赵咨“孝感蛮酋”的故事不几天就传遍四面八方,成为远近闻名的孝子。

郡守将赵咨的事迹上报朝廷,汉灵帝非常赞赏,立即下诏书赐名赵咨所居之乡为“孝感乡” ,以褒扬其孝道,并将赵咨征拜为议郎。

这就是麻城“孝感乡”得名的由来。

附:后汉书 . 赵咨传赵咨字文楚①,东郡燕人也。

父畅,为博士。

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②,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

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官所诛,咨乃谢病去。

太尉赐特辟③,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举高地,累迁敦煌太守。

以病免还④,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4元朝时,四川崇州有两个“孝感乡”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4元朝时,四川崇州有两个“孝感乡”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04元朝时,四川崇州有两个“孝感乡”元代的军队有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四种,他们分别置籍,根据政府的调动指令,在全国各地镇戍、屯田。

在忽必烈所设计的镇戍军事系统中,边疆要害地区由宗王领兵镇守;以河洛、山东为中心的腹里地区,主要由蒙古军、探马赤军屯防;淮河、长江以南,主要由汉军和新附军镇戍。

今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陕西两行省,被视为要害地区,因而有设置于成都的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设置于凤翔(今陕西凤翔)的陕西蒙古军都万户府。

这两个蒙古军单位,皆直辖于中央枢密院,与汉军及新附军隶属于行中书省不同。

成都是省会城市,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和行枢密院的治地,是全省驻军的首脑和指挥机构所在地,自然是戍守的重点。

除有设置于成都的四川蒙古军都万户府外,在四川行省还部署了不少镇戍军队,其中可考有15个万户府。

在15个万户府中,除重庆五路守镇万户府只在重庆路三堆、中嶆、赵市等处屯耕外,其余14个万户府均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成都路创立军屯的活动。

在成都路军屯设置区域,军事机构林立,系统极为复杂;屯军来自天南海北,设屯情况千差万别。

在彼此相邻的地盘上,各军所立的屯号,必然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成都军屯的设点位置根据《元史·兵志》和《经世大典·屯田》,这些军屯的立屯地点和位置,按所属州县列举如下:崇庆州:崇庆州簸箕庄,崇庆州晋原县之金马,崇庆州义兴乡楠木园,崇庆州之七宝坝,崇庆州大栅头,崇庆州之大栅镇孝感乡,崇庆州晋原县孝感乡,崇庆州晋源县义兴乡;江源县将军桥。

灌州:青城县,灌州之青城,陶坝,灌州青城县之怀仁乡,灌州青城县龙池乡。

温江县。

分属于成都路崇庆州、灌州和温江县三州县的22处(个)军屯,真正有明确立屯设点位置的,只有崇庆州和灌州的部分军屯。

其中有具体立屯地名的七处:崇庆州楠木园、簸箕庄、七宝坝、大栅头、金马、将军桥、陶坝。

这些有具体立屯地名的军屯,其屯田所在的位置毫无疑问就设在该地。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 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

麻城各姓氏族谱看湖广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提要:麻城孝感乡移民现象是中国移民史上的特例。

因历代官方文献对此无所记载,来自民间的传闻又常常自相矛盾。

本文试图从麻城120姓160支宗谱所提供的地情信息资料入手,通过对麻城地域社会的分析,破解麻城孝感乡现象之谜。

关键词:随军迁川战乱流离奉旨入川强制迁徙孝感乡都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梅家军山寨兵里仁会奴变孝感厅正文“若问祖籍在何方?湖广麻城孝感乡”,这是川渝两地数千万人民对于祖先的共同记忆。

在世界被称为“地球村”之今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与应用,“环球同此凉热”的趋同性,使人们愈加怀念并刻意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园。

寻根问祖,已成为初步走向小康的诸多中国人(包括海外侨胞)共同的心理需求。

近年来,到麻城寻根问祖的川渝(含由川渝两地又转迁滇、黔等其他地区)移民后裔摩肩接踵,来电、来函、网络寻根,更成为热门。

令人遗憾的是,有关麻城孝感乡的历史遗存,极难在各种文献资料中查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以至于研究中国移民史的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也为难地说:“我们在撰写《中国移民史》时,也以这一重要的移民发源地(指麻城孝感乡)不见踪影为憾。

”①为满足各地人士的寻根需求,近四年来,笔者查阅了麻城120姓(此120姓函盖麻城现居人口90%以上)160支宗谱,对孝感乡移民现象形成两点粗浅认识,简述如下。

①葛剑雄《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原载《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一、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两大移民流基本同步进行,从战乱流徙到奉旨移民,由自发西迁到“徙实填空”,麻城及孝感乡逐渐成为长江走廊上的移民集结地(一)麻城土著流徙四川综括麻城各姓氏族谱的相关记述,元末明初自麻城移民四川有下列几种情况:1、随红巾军将领明玉珍入川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麻城铁匠邹普胜与罗田布贩徐寿辉、江西和尚彭莹玉等人扯旗造反,聚众起义,建国改元。

徐寿辉当了农民皇帝,邹普胜为太师,国都圻水,国号“天完”,全盛时拥有百万军队。

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麻城孝感乡展开全文湖广填四川 <wbr>麻城孝感乡湖广填四川湖广填四川是川渝鄂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清朝初年由政府组织的以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陕西为主的向川渝地区的移民运动。

有不少四川人的后裔遵祖训称自己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乡”,来孝寻根问祖。

湖北麻城孝感乡,即为当年移民集散地,是众多川渝民众心目中的圣地。

今建有“湖广填四川”移民博物馆。

“江西填湖广”,曾有几百万江西移民按“四口留一,六口留二,八口留三”的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从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踏过波涛滚滚的鄱阳湖,走向荆楚大地。

“湖广填四川”,那更是一条延走了六百多年的悲壮乡情路:回望大别山,泣别举水河,溯长江,穿三峡,踏蜀道……凄风苦雨,抛别故土,他乡繁衍。

而那辈辈相传的追亲寻祖之念,更是至今绵绵无尽期!麻城孝感乡移民“麻乡约”清初期以来,为表达思乡之情,移居川渝的麻城人自发选派专人,在川渝与麻城之间传递书信、物件,并逐步形成代代相传的习俗,史称“麻乡约”。

麻乡约开创了中国邮政之先河。

麻乡约大约创立于清咸丰中期(1855年左右),延续到1949年结束,约有100年历史。

麻乡约的主要业务是客运、货运、送信。

经营客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轿行”,经营货运的招牌叫“麻乡约货运行”,经营送信的招牌叫“麻乡约民信局”,三者合称“麻乡约大帮信轿行”。

发展壮大后的麻乡约以“管得远、管得长”著称。

在业务上,无所不运,无所不揽,近至西南三省的村村落落,远抵京、津、沪、汉、滇越等地。

麻乡约的首创者叫陈洪义,又名陈鸿仁,外号陈跑通,四川纂江县号坊陈家坝人。

曾在纂江、重庆抬轿子,在川黔道上当伕子,因勤恳卖力、公正无私、疏才仗义而成为“小伕头”,并适应市场需要组建麻乡约,很快以信义取信于麻城孝感乡籍四川人,生意越做越大,享誉一方。

麻城市常务副市长李柱阳在推介会上的演讲麻城,原名柏举,因吴、楚两国在此进行了著名的“柏举之战”而得名。

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川始末及麻城孝感

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川始末及麻城孝感

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川始末及麻城孝感历史上的两次湖广填川始末及麻城孝感一、元末明初的(第一次)湖广填川南宋偏安一佰伍十年,前一百年抗金,后几十年抵蒙。

金和蒙相对于中原和华南,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他们打到哪里就破坏到哪里,抢掠杀戮。

四川是南宋抗金、抗蒙的钱粮主供地,所缴赋税和军米占南宋整个收入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抗金抗蒙的主战场之一,四川军民不仅多次击败蒙军,而且还杀死了蒙古的第四代君王蒙哥;特别是当蒙兵已攻破临安,灭了南宋以后,四川人还在抗击元军、收复失地,旺苍就有农民杜铁镰在元仁宗时代(一三一六年)聚众起义抗元,失败后元军在周围剿杀二十余里,杜铁镰合族遭到诛杀,且累及当地的李、何、宋、孙、张等姓氏,造成尸骨成山,血流成河、十户九空的惨状。

更为甚者,元军还掘了杜铁镰的祖坟,将杜铁镰的坟墓浇注生铁水封闭,挖断当地杜姓人祖坟的山脉,形成“断垭子”。

南宋时四川有人口六佰多万,到元世祖忽必烈时四川人口锐减到六十万。

元朝从一二零六年建国,一二六零年忽必烈继蒙哥之位,一二七九年灭南宋,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朝统治一百六十年间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多次发生农民起义,以山东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最为著名,由山东发展到河南,聚众十余万人,南方各省响应者甚多:有安徽郭子兴、安徽凤阳的朱元璋、湘汉间有孟海马、湖北有徐寿辉等。

其中徐寿辉一三五一年从湖北靳春、黄岗起兵,后在浠水建立“天完”政权,占领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其下属明玉珍号称南方红巾军征虏大元帅,他奉命进川筹粮济沔阳一带灾荒,率一万人入川,进驻重庆、大败元军,占领全川,当元朝最后一位皇帝(元顺帝二十年,即公元一三六零年)时明玉珍称陇蜀王,一三六二年称帝,在重庆建大夏政权,大夏北尽汉中、东踞夔门、南达贵州遵义。

徐寿辉旧部大量入川投靠明王珍、加之明玉珍所部均是湖北人,因此又吸引了大批来自黄岗、安陆一带的湖北民众,总数近四十万人。

公元一三六八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元朝灭亡(也是杜赞父子击釜为执,各奔东西之年),一三七一年明玉珍被朱元璋击败。

揭开麻城孝感乡移民发源地之谜

揭开麻城孝感乡移民发源地之谜

揭开“麻城孝感乡”移民发源地之谜核心提示:在四川,湖北‚麻城孝感乡‛这个地名也让千万人魂牵梦绕。

一名普通的退休学者,自费研究多年,找到了四川人之根。

近日,孙晓芬出版专著披露了‚湖广填四川‛真相。

2008年11月,由知名作家孙晓芬参与创作的《麻城祖籍寻根谱牒姓氏研究》正式面世。

这是我国首部研究著名的移民发源地——麻城孝感乡的专著。

她以穿越6个世纪的历史眼光,大胆提出‚麻城孝感乡是明清两季的移民发源地,具有双倍的历史效应‛。

这一全新观点一经抛出即惊世骇俗,一时间引起海内外舆论广泛重视。

孙晓芬,一名退休学者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此沉醉于对明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发源地——湖北麻城孝感乡进行了研究及实地考证。

孙晓芬的研究成果,为川鄂两省的亲情梳理出遥远的记忆。

她的书,被众多川渝移民后裔称为‚寻根指南‛。

300多年来,无数四川人自问:‚我们的根究竟在哪里?‛而孙晓芬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最终的答案锁定在‚麻城孝感乡‛。

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教说:孙晓芬是全国最早出版‚湖广填四川‛专著的学者。

她最先提出的‚湖广麻城孝感现象‛新论点和大量论据,目前已在学术界取得了共识。

12月25日,本报记者与她进行了对话。

(小)偶然机遇:研究作家发现‚湖广填四川‛的秘密长江商报:四川人的祖先来自‚麻城孝感乡‛。

然而,麻城和孝感同属湖北下辖的两个市,相距百余公里。

翻遍各种版本的地图为何找不到‚孝感乡‛这个地名?孙晓芬:(笑)的确有不少人怀疑:难道四川人的根原本就不存在?如果你看了我的‚移民三部曲‛,很多疑问就能迎刃而解。

长江商报:您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孙晓芬:我1939年出生于湖南衡阳,自考入南充师专后,一辈子与四川结下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在四川省文化厅工作。

1983年秋,我被调到四川省地方志编委会,从普通编辑到副编审、省志总编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为四川人寻根的目标,似乎有一股魔力牵引着我不远千里远涉湖北。

长江商报:退休之后,您为何不辞劳苦地投入为四川人寻根的研究?孙晓芬: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作家或演员,对四川籍的著名作家非常崇拜。

“湖广填四川”,为何那么多四川人说自己的祖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呢?

“湖广填四川”,为何那么多四川人说自己的祖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呢?

“湖广填四川”,为何那么多四川人说自己的祖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呢?所谓“湖广填四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有名的迁徙活动。

从时间上看,先后有两场移民活动,一次是元末明初时期,一次是清朝初期,两次都是由中央政权组织的移民活动,主要就是为了填补四川地区的人口空白,开发四川富饶的资源。

史籍记载:“四川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康熙还曾颁布诏令:“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荒者,准其入籍”。

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鼓励老百姓迁往四川,给予很多的优惠政策。

久而久之却产生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这些移民到四川的人,他们的后代从家谱当中发现自家标注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孝感的,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有这种发现。

所以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好像很多移民都来自湖北麻城孝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四川总志》卷十就曾记载“查川省孑遗,祖籍多系湖广人氏。

访问乡老,俱言川中自昔每遭劫难…见存之民,祖籍湖广麻城者更多”冒充户籍最初从湖北麻城孝感曾迁入四川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在四川各地迅速扎根,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

而我们中国是一个讲究地域认同的国家,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安身,如果有了老乡的帮助肯定会容易很多。

所以后来迁入四川的人,一部分比较的聪明,他们冒充自己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然后利用这个身份来寻求“老乡”的帮助。

久而久之,他们对外谎称自己就是麻城人,谎言说的久了就成了事实。

数代之后,知晓真相的人都没了,后世子孙就把这当成真相,认为自己的祖籍就是湖北麻城。

从众心理在四川的移民当中,绝大部分都是没有文化的老百姓,数代之后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来自哪里。

而社会上又讲究修家谱,正出身。

所以编制族谱的时候,很多人就随大流,看到很多人都说自己来自湖北麻城,于是也声称自己的祖先是从这里迁来的,成功为自己造了一个老家。

实际上他们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来自何方。

根据能够找到的史料记载,确实有一部分人是来自湖北麻城孝感的。

《郭氏族谱》记载“公讳孟四,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人,明洪武初年避乱入蜀。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6|明清换代时,移民后裔“忘”了祖宗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6|明清换代时,移民后裔“忘”了祖宗

揭秘“麻城孝感乡”真相16|明清换代时,移民后裔“忘”了祖宗明末清初四川经历了一场罕见的社会动乱。

在从明天启元年(1621)到清康熙二十年(1681)的60年间,四川社会陷入严重的冲突、对立与危机的状态中: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武装叛乱频仍不断,揭开四川迭遭兵祸的序幕;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反抗明朝的民众运动此起彼伏,最终颠覆了明王朝在四川的统治;明清易代之际,各种势力交相争斗,犬牙交错,四川社会局势长期动荡不安。

这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演变,使得四川历史继宋元战争后,又一次跌进万劫莫复的深渊中。

战场中的清军部队。

明清易代背景下的集体失忆生活在这一背景下的四川姓氏家族,大多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颠沛流离乃至死里逃生的岁月。

及至清初生活安定下来,有条件记录下这段难忘经历的人们,无不对往昔的苦难遭遇感叹唏嘘,恍若隔世。

然而,每当提及自己祖先的来历时,又往往缺乏清晰的记忆。

“用进废退”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法则。

生活中充满活力的文化通常被珍惜,而经常不用的文化则难免消失。

明清战争。

史上大多数极端时代——“黑暗时代”恰好为奥秘的“集体失忆”布置了舞台。

这是因为,这一时代不仅使人的生命朝不保夕,陷入危机,而且更使传承文化的机制出现断裂。

明清易代中巴蜀社会中的集体失忆现象就是在这一历史场景中发生的。

早在明代中后期,巴蜀社会中的湖广居民对祖籍记忆早已模糊,经过明清易代社会巨变后,人们又大多失去了传承记忆的主要载体——族谱。

资阳《徐氏支谱》。

重庆涪陵《徐氏家谱》所称:“明清交际,世运否极。

由楚达蜀,道途遥遥,仓皇奔走,或彼时未暇携谱,或携谱而失于中途,亦乱世人民之常识。

”明代所修谱牒的散佚,使得清代后人无法考证明代祖先的往事,于是,对自己祖籍的记忆,只能从清代记起,而对明代以前祖籍则只能依靠模糊的口头传承记忆。

明清易代所造成的社会集体失忆,为清初苟全归里的湖广姓氏后裔恢复和建构记忆创造了条件。

由于麻城孝感乡作为明代社会公共资源的效应,在清初持续发酵,祖籍记忆因此得以沿袭传承。

“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

“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

“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麻城过籍”与孝感人的福主情结刘少峰现在的孝感人多半是从“麻城过籍”而来的,是故“麻城过籍”的传说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据传,元朝末年,朱洪武和陈友谅争天下,频繁的战争使湖广遍无人烟。

百姓无处逃生,哭声连天。

这事感动了南海观音,她赐给每人一根柳条护身,指引他们逃到麻城避难。

四方逃难的人聚集麻城,被朱洪武的大军团团围住,形势十分危急。

这时候,玉皇大帝派了张七相公去搭救麻城全城人的性命。

张七相公来到麻城后,坐在城墙上,他的身子有八丈高,脚上穿着两丈五的大草鞋,并用脚伸到护城河里戽水玩,手里还端着一根三丈长的旱烟袋,正点火吹烟。

士兵看见他就不敢进城,忙去禀报朱洪武。

朱洪武见张七相公两个巴掌像簸箕,两只脚像门扇,连说:“好大的人!好大的人!”张七相公一笑:“我只是个小伢,我家大人还在家里睡瞌睡哩。

”朱洪武一听,吓得浑身起鸡皮疙瘩,急忙撤兵走了,这样,才保住了全城人的性命。

麻城解围后,百姓就迁往人烟稀少的孝感各地。

第一批是年前来的,来的时候正逢天上下雨,雨一直下到年三十,所以,有很多人家没来得及盖房子,只好戴着斗笠吃年饭,这种习俗在有的地方一直流传至今;有的人家迁来时已经过了年,至今云梦胡金店一带就有初一吃年饭的习俗;还有的人家来后没有房子住,就挤在一堆堆的刺树林子里,至今孝感一带现在还有许多村名叫张家刺林、李家刺林……。

不管是年前来的,还是年后来的,因为麻城是老家,所以有些人家过年时总忘不了在神龛前供两个神位:一块是救了他们的“张七相公”牌位,一块是“麻城土主”,以示自己的祖籍在麻城。

(萧放编著:《荆山楚水的民俗与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5年,65页。

)其实,张七相公就是麻城土主。

这些传说虽不足信,但反映了移民变迁的痕迹。

明洪武初,徙黃(陂)麻(城)人充实之。

于是凡麻城过籍来者,均于堂屋塑土主张七相公祀之。

(出自《孝感市志》,新华出版社。

1992年,104页。

)民居堂屋龛中供奉的神位,既有天地君亲师、历代高曾祖,也有九天司命、七曲文昌、赠福财神、麻城土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9 12 )升为雅州府 。明清两代 的水东乡包 括今天 雅安市
雨城 区上 里镇 、中里镇 和 下里 镇。水 东 乡东 西广 2 O里 ,
南北袤 4 0里 , 四 面 环 山 ,东 面 罗 绳 山 是 水 东 乡 与 名 山 县 的分 水 岭 ,南 面 碧 峰 峡 、西 面芦 山 岗是 水 东 乡 与 芦 山县 的

l 7・ 6
前 民间 口头语 中还 称 之 为 “ 罗绳 凼 ” 。

义” ( 与思 恭 同辈) 一支世 系至迟 在光绪 年 间亦加 入到
《 氏宗 谱 》 里 了 。 杨 二 、传 说 由碑 入 谱 的 过 程

中里 杨 氏考
今 天的中里杨氏族人 ,主要聚居于中里镇建强村。《 杨 氏宗谱》 载 ,杨 廷富 万历 十 四年 (56 ① 18 )第 一次 修谱 , 其后一共编修了十四年次。 目前看到的 《 氏宗谱》 的规 杨 模 是 由 杨 正 远 ( 立 程 ,号 靖 斋 ) 于 道 光 二 十 六 年 名 (86 14 )所编订。《 氏宗谱》 现存三种抄录本 ,一种是虫 杨
履 泰 ,字衷介 ,其先 湖广麻城 人 ” … “ ; 南溪 经 明季 丧乱 , 土虚无人 ,康雍 之际 ,粤 闽湘赣之 民纷来 占插 ,而 以湖广 麻城县 孝感 乡为最 夥 ” ; “ 我始祖 赵公 讳 芳 ,本湖 广 黄 州 府麻 城县孝感乡之大族世家” “( 阳县 )张 氏,其 ; 德
社 会历 史 ,也有 利 于重新观 察全 国各地 不 同时代 的传说 传 播 机制 和 区域 社 会 的历 史 内在 脉络 。
对 四川雅安 水 东 乡有 关 “ 城 县孝 感 乡” 传说 由碑入 谱及 其扩 散过 程 的探 讨 ,可 以 为此提 供 麻

个具 体 的案例 。
[ 关键词] 湖广填 四川 ;“ 麻城 县孝 感 乡”;雅 安水 东乡;由碑 入谱
先 湖北 麻 城 孝 感 乡 人 ” 川 北 仪 陇 县 的 大 量 族 谱 也 有 这样 。 记 载 。4祖 籍 “ 城 县 孝 感 乡 ” 固然 包 含 有 部 分 的 历 史 事 【 麻
谱》 、宗支碑及墓碑 ,讨论 “ 麻城县孝 感乡 ”传说 从兴起
到传 播 的过 程 。雅 安 在 明 代称 为 雅 州 ,清 代 雍 正 七 年
现 的 时 间 较 晚 ,留下 相 对 多 的材 料 ,我 们 有 条 件 把 “ 城 麻
个很 小的地方 , 种现象 在全 国较为普 遍 。粤东 地 区很 这
多客家姓 氏谱牒都称 自福建 宁化 石壁来 , 东珠江 三角洲 广
县孝感乡”传说看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扩散过程 ,注意这

地 区则广泛 流传 着源 自南雄 珠 玑巷的传 说 , 北地 区则广 华 泛流传 源 自山西洪洞 大槐树 的传说 。这些传 说包 含 了部分

学 研 究
2 1. 0 03
清代四川雅安 “ 麻城县孝感乡" 传说 的兴起 与传播
陈志 刚
[ 摘要]
“ 城县 孝感 乡” 传说 应该 被 看成 一 个具 有 连 续性 的扩散 过 程 。通 过 对 “ 城 麻 麻
县 孝 感 乡”提 法兴起 的 时间、形 成 与 传播 的 具 体过 程 的讨 论 ,有利 于 我们 重 新 审视 明 清四 川
[ 中图分 类号 ]K 4 [ 29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4 6 (0 0 3 17~ 5 00— 7 9 2 1 )o —06 0
有 迁 徙 历史 的人 群 中 , 量 人 群 的 后 代 多 声 称 来 自同 大

占据主流位置。6事上 ,由于 “ 【 麻城 县孝感 乡”传 说 出
蛀 旧本 ,残 缺严 重 ,估 计 是 光 绪 二 十 一 年 (85 抄 录 本 19 )
杨 氏族人墓 地有一通 《 字祖公墓志》, 该 墓志 的 翰 ③ 落款为 “ 明隆武丁亥孟冬蒙邑举人钦考知州通家眷 弟晏 大
炜 撰 功 授 阁刮 都 司 佥 书衔 盟 弟 范 应 乐 书 ” 。现 抄 录 墓 碑 文
实 ( 实还 有待讨 论 ) 然 而在 四川更 多却 具有 传说 的 其 ,
性 质 。 过 去 探讨 这 一 传 说 形成 的 原 因 时 , 冒籍 说 与 从 众 说
分水岭 ,北面天台 山是水东 乡与邛州 的分水岭 。因为有 罗
绳 山 ,文 献 中又 称 之 为 “ 绳 ” 罗 纯 ” 或 “ 城 ” 目 罗 、“ 罗 ,
族谱 中的说法时 ,首先应考虑 到族谱 的产生 过程 。 这种 过程研究 ,有利于我们重新 审视 明清 四川社 会历史 ,也有 利于重新观察全国各地 不同时代 的传说传播机 制和 区域社
会 的历 史 内在 脉 络 。
本 文 以 四川 雅安 水 东 乡 为 例 ,主 要 根 据 《 氏宗 杨
① 佚名 :《 阳县 乡土志 ・ 德 氏族》,清末修 ,民国刻本 ,转引 自鲁子健 《 清代 四川财政史料》 ( ) 上 ,四川省社会科 学
院 出版 社 ,18 9 4年 ,7 7页 。
( 作者简介] 陈志刚 ,中山大 学历 史 系博 士研 究生 ,广 东 广 , 50 7 。 r J 125 1

段如下 :
钦命督师阁部 、加升游击团练 、镇抚名 山县事杨
公 、讳 秀玉 、 号翰 宇者 ,其 先世 楚人 ,避 乱 入 蜀 , 卜
居 雅 安 水 东 乡,公 派 为 长 ,业 创 罗绳 实 家 焉。
或光绪二十八年 ( 92 10 )增订抄本 ,一种是 “ 民国二年癸 丑春 日看抄 录”本 ( 即本文 使用 本 ) ,一 种是 19 96年 编
的历史 事实 , 然而更多的却带有传说性质的虚构 历史记忆 , 其形成 与流播的具体过程 , 因为材料不够 , 常 很难实证 。 如果 翻阅四川的方志和家谱 ,则常会 遇到追溯祖籍 为
“ 城 ” 或 “ 城 孝 感 乡 ” 的 情 况 ,如 : “ 生 严 姓 ,讳 麻 麻 先
传说什么时候在 哪里开始兴起和具体如何传 播 ,在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