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45 承拙斋家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54韩魏公知北都
54 韩魏公知北都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
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
【文章主旨】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的好品行。
启迪我们要宽厚待人,有容人之量。
【文言原文】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
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
乃开醇召漕使显官,特设一卓,覆以绣衣,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
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谓吏将曰:“汝误也,非故也,何罪之有?”公之量宽大重厚如此。
【对照注译】【韩魏公知北都】韩魏公担任没有一丝斑点,一【卓】将曰:【作品赏析】本文通过鲜活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表现了韩魏公待人宽厚,能宽容别人的过错的好品行。
本文描写人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结尾一句,总结全文,简洁有力。
【读后必练】(共30分)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0分)①云耕者入坏冢而得()②公以百金答之()③笑谓坐客曰()④乃开醇召漕使显官()⑤覆以绣衣()⑥俄为吏将误触台倒()⑦坐客皆愕然()⑧何罪之有()⑨玉盏俱碎()⑩云耕者入坏冢而得()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①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非故也,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翻译
承拙斋家传文言文翻译
承拙斋家传
原文:
余家世居承拙斋,自祖父以来,世代传承,家风严谨,家规严明。
祖
父以经商为业,以诚信为本,广交朋友,声名远扬。
父亲则以读书为业,勤奋好学,深得先贤之道,为人谦和,为学不倦。
余自幼受家风
熏陶,深知家训,立志继承祖业,不负家族之望。
译文:
我家世代居住在承拙斋,自从祖父开始,一直传承下来,家风严谨,
家规严明。
祖父以经商为业,以诚信为基础,广交朋友,声名远扬。
父亲则以读书为业,勤奋好学,深得先贤之道,为人谦和,为学不倦。
我从小就受到家风的熏陶,深知家训,立志继承祖业,不辜负家族的
期望。
广东中考5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
广东中考5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广东中考高分突破补充资料版权声明:本稿件著作权归属于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严禁转载及摘抄本稿件内容进行其他出版活动,违者必究。
50篇课外文言文一、邴原泣学①太少贫:幼年丧父。
②书舍:书塾。
③得:能。
④和亲:父母。
⑤愿意:艳羡。
⑥中心:内心。
⑦帝怒:哀伤的样子,此所指仁慈同情的样子。
⑧资:钱财,这里指学费。
1.表述以下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太少贫:②凡得学者:③中心伤感:....④帝怒:⑤不图资也:⑥吾徒相教:....2.译者。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意其乔孤,二则羡其得研习。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念了这段短文,你指出文中的老师就是个怎样的人?答:4.文中的邴原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请问:一、1.①幼年丧父②能够③内心④悲伤,此指怜悯同情⑤钱财,此指学费⑥白白地2.①孤儿难可悲,穷人难伤感。
②一来艳羡他们不孤独,二来艳羡他们能上学。
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白教你,不交学费3.仁慈惜才,无私奉献的人4.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刻苦勤奋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参照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到书声琅琅)不禁大哭了。
书塾的老师反问他说道:“小孩子为啥痛哭?”邴原说道:“孤儿难可悲,穷人难伤感。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自学的人,必然都就是些存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艳羡他们不孤独,二来艳羡他们能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同情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回答说:“没钱交学费呀。
”老师说:“你如立志学习,我愿意白教你,不要学费。
”邴原于是进了学堂读书。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二、匡衡凿壁偷走【注释】①匡衡:乳名鼎,西汉经学家,曾任宰相。
②逮:及,达到。
③邑人:同乡。
④大姓:大户人家。
旧指世家大族、名门望族。
⑤佣作:替人劳作,出卖劳力。
⑥偿:报酬。
⑦解??颐:开颜而笑。
颐,面颊。
⑧畏服:敬服。
⑨质疑:提出疑问。
⑩挫服:折服,屈服。
(11)倒屣:倒穿着鞋子,这里形容慌张、忙乱的样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总复习》材料
中考重点文言文篇目总复习(一)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勤且艰若此。
课文下面注释: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人。
明初文学家。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致:得到。
3、假借:借。
4、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5、走:跑。
6、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7、以是:因此。
8、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9、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叩,请教。
1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叱()咄():训斥,呵责。
16、至:周到。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48 书谢御史
48 书谢御史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吴敏树,字本深,巴陵人。
为文章力求岸异,刮去世俗之见。
谢御史,谢振定,字一之,号芗泉,湖南湘乡人,乾隆进士,嘉庆初官御史。
著有《知耻堂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表现了谢振定不畏权贵,敢于执法的高尚品格。
【文言原文】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
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
有宠奴常乘和车以出,人避之,莫敢诘。
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饮酒赋诗,名益高,天下之人,皆传称“烧车御史”。
和珅诛,复官部郎以卒。
(节选自清·吴敏树《书谢御史》)【对照注译】先生为御史,巡城遇之,怒,谢芗泉先生担任御史,巡查京城时遇到了他,非常生气,命卒【曵】下奴,【笞】之。
【曵】拖,拉。
【笞】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竹板打。
命令士兵将这个奴仆从车上拖了下来,鞭打他。
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这个奴仆说道:“敢鞭打我!我乘坐我主子的车,你敢鞭打我!”先生【益】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
【益】更加。
【遂】接着,于是,就。
谢先生更加愤怒,将这个奴仆痛打一顿,最后将他坐的车烧掉。
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岂】怎么,难道。
【堪】忍受。
谢先生说:“这辆车怎么还能够让宰相乘坐呢!”【九衢】中,人聚观,【九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
大街上,人们围聚在一起观看,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欢呼道:“这真是好御史啊!”和珅恨之,【假】他事【削其籍】以归。
【假】借。
【削其籍】除去官籍名姓,即革职。
和珅很恨他,借别的事情免去他的官职让他回到家乡。
先生文章名一时,喜山水,【乃】遍游江浙,【乃】于是,就。
谢先生的文章在当时很闻名,他喜欢山水,于是遍游江浙一带,所【至】,人士争【奉】【筇】【屐】迎。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33任末年十四时.doc
33任末年十四时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王嘉(?-390年),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
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滑稽好语笑。
本文选白《志怪小说集》。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乂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文中人物任末,字叔木,蜀郡每(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
他自幼勤奋好学,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
【文章主旨】作品告诉人们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來见证的,而是要靠FI月积累、刻苦努力得來的。
【文言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或依林木Z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观书有合意处,题具衣裳,以记具事。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F1:“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厂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
【负】背着。
【笈(ji)】书箱。
【阻】阻碍。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屮的危险与阻碍。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每】经常。
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
【或】依林木Z下,【编】茅为【庵】,【或】有时。
【编】搭。
【庵Gn)]茅草小屋。
他有吋在树下搭一个草棚,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荆】一种冇刺的灌木。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蒿】野草。
夜晚在刀光下看书,没有刀亮的|_1麻【蒿】以照。
了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书】写。
【题】记写。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吋,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來记述其小的事情。
门徒【悦】其動学,更以净衣【易】之。
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59 匿名谤书
59 匿名谤书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益智编》全书四十一卷,按前后顺序分为帝王、宫掖、政事、职官、财赋、兵戎、刑狱、说词、人事、边塞、工作、杂俎等共计十二类。
王安礼(1034年—1095年),字和甫,北宋政治家、诗人。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王安石同母四弟,官至尚书左丞。
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著有《王魏公集》20卷。
【文章主旨】本文刻画了一个明查暗访,认真剖析案情,秉公执法,机智善断的王安礼的形象。
【文言原文】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
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
”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
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对照注译】弗与,【颇积怨言】【作品赏析】本文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一个明察秋毫、机智善断的王安礼的形象。
本文娓娓序来,精致有序。
写出了一个明查暗访,认真剖析案情,秉公执法的王安礼。
语言简洁生动,妙趣横生。
【读后必练】(共30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②都城皆.恐()③和甫不以然.()④因询.其曾有冤家否()⑤尝.有所贷()⑥弗与.()⑦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⑧取谤书字校.之()⑨略无..少异()⑩罪.之()2.翻译句子。
(10分)①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
②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
③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
④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
⑤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
3.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3分)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B.弗与.(给予)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5. 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4分)【参考答案】1. ①谋反,叛逆。
中考语文专项必刷题之课外文言文专题(天津版)
中考语文专项必刷题(天津版)课外文言文专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溥①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②.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斋”。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③.,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注释】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
②沃汤;用热水浸泡。
③就:完成。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如是.者六七始已是:(2)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斋”名: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张溥这一人物的形象。
2.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桂馥,山东曲阜人。
少嗜学,于书无所不读,尤究心小学金石,工篆隶。
乾隆戊子,用优行灵成均①,得交阁学翁方纲②相与考订,所造益精。
已而教习期满,补长山训导。
病后生多空疏,与历城周永年置借书园,藏书万卷,并祠汉经师其中,贫士好学者辄贷与之。
己酉,举于乡。
越明岁,成进士,时年五十余矣。
寻授云南永平县知县。
永平故为滇边邑,卧阁以治,境宇帖然③,政简刑清,遂得以暇自理经生业。
(节选自《清代学人列传》,有删改)【注释】①成均:古之大学。
②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③帖然:顺从服气。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越.明岁,成进士②寻.授云南永平县知县(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贫士好学者辄贷与之。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阿文成公与和相①,同值军机大臣十数年,既薰莸②不相合,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相去十数武③。
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
安南国王阮光平至京,遣其臣馈公土仪④,公取一二物,使人出曰:“中朝公相问陪臣好。
汝国王既诚心朝觐,其优赉⑤厚宠,皆出自皇上体恤远人之意,莫谓中朝公相不识顺逆二字也。
”其陪臣汗流浃背,出谓人曰:“此诚宰相语。
”公有上赐马,一日脱缰去,圉人⑥入告,公方观书,曰:“觅之。
《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陈谨斋家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陈谨斋讳志鋐,字纯候。
休宁有陈村,在县治西南山谷之间,俗尚淳朴,陈氏世居之。
谨斋之曾祖仁琦,以孝悌称,为乡饮宾①。
其子耀然、孙世墱,皆敦厚不欺为长者。
世墱又为乡饮宾,仅一子志鋐,守其家法尤谨,故自号曰谨斋也。
谨斋以行贾往来江上,或居吴,或居六合、江浦。
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既去而守其货者,果失利,其明智绝人如此。
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
姊亡,尽力上请获旌其节。
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②,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③。
其村南有巨溪,越溪道达婺源,而溪涨则阻为人患。
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
在六合、江浦,遇公事所能为者,必以身先,如其在休宁焉。
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
人或欺许之,夷然未尝较也。
人或频以事求索之,辄应,未尝厌也。
暇则以忠谨之道,训其家人,而未尝言人之过。
少时,遇一术者为言:君某岁当少裕,某岁大裕,及他事成毁,后皆奇验。
又言君当五十三岁死矣!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
然寿七十八乃没,人谓其修善延也。
既没,而其家不失长者风,谨斋之教也。
谨斋子四人:有灏、文龙、有泗,皆笃谨为善人,皆先人卒;惟幼子有涵送其终,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
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
姚鼐曰:谨斋生平皆庸行,无奇诡足骇人者;然至今人我称之者,以其诚也。
夫使乡里常多善人,则天下之治,无可优矣。
如谨斋者,曷可少哉!曷可少哉!(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有删改)【注】①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
按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
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
②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
③贤祠:供奉先贤的祠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明智绝人如此绝:超过B.尽力主请获旌其节旌:表彰C.设为条制甚备备:完备D.及他事成毁毁:诽谤【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精选精练系列之古代散文阅读精粹 拙效传素材
拙效传(明)袁宏道①石公曰:“天下之狡于趋避者,兔也,而猎者得之。
乌贼鱼吐墨以自蔽,乃为杀身之梯,巧何用哉!”夫藏身之计,雀不如燕;谋生之术,鹳不如鸠。
古记之矣。
作《拙效传》。
家有四钝仆:一名冬,一名东,一名戚,一名奎。
冬即余仆也。
掀鼻削面,蓝睛虬须,色若锈铁。
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归失道,往返数十回,见他仆过者,亦不问。
时年已四十余。
余偶出,见其凄凉四顾,如欲哭者,呼之,大喜过望。
性嗜酒,一日家方煮醪,冬乞得一盏,适有他役,即忘之案上,为一婢子窃饮尽。
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
冬伛偻突②间,为薪焰所着,一烘而过,须眉几火。
家人大笑,仍与他酒一瓶,冬喜,挈瓶沸汤中,俟暖即饮,偶为汤所溅,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
尝令开门,门枢稍紧,极力一推,身随门辟,头颅触地,足过顶上,举家大笑。
今年随至燕邸,与.诸门隶嬉游半载,问其姓名,一无所知。
东貌亦古,然稍有诙气。
少役于伯修③。
伯修聘继室时,令至城市饼。
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
日晡不至,家严同伯修门外望。
至夕,见一荷担从柳堤来者,东也。
家严大喜,急引至舍。
释担视之,仅得蜜一瓮。
问饼何在,东曰:“昨至城,偶见蜜价贱,遂市之。
饼价贵,未可市也。
”时约以明纳礼,竟不得行。
戚、奎皆三弟仆。
戚尝刈薪,跪而.缚之,力过绳断,拳及其胸,闷绝仆地,半日始苏。
奎貌若野獐,年三十,尚未冠,发后攒作一纽,如大绳状。
弟与钱市帽,奎忘其纽,及归,束发加帽,眼鼻俱入帽中,骇叹竟日。
一日至比.舍,犬逐之,即张空拳相角,如与人交艺者,竟啮其指。
其痴绝皆此类。
然余家狡狯之仆,往往得过,独四拙颇能守法。
其.狡狯者,相继逐去,资身无策,多不过一二年,不免冻馁。
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主者谅.其无他,计口而受之粟,唯恐其.失所也。
噫!亦足以见拙者之效矣。
【注】①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②突:烟囱。
③伯修,宏道兄宗道之字。
1.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尝从余武昌,偶令过.邻生处过:经过B.一日至比.舍,犬逐之比:邻近C.而四拙以无过,坐.而衣食坐:因为D.主者谅.其无他谅:原谅2.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家去城百里,吉期已迫,约以.三日归而四拙以.无过B.其.狡狯者,相继逐去唯恐其.失所也C.失手堕瓶,竟不得一口,瞠目而.出戚尝刈薪,跪而.缚之D.煮酒者怜之,与.酒如前与.诸门隶嬉游半载3.从文中下列事件的前因后果看,能体现作者或其家人对拙仆们关爱的事件是(3分)①冬仆迷路②冬仆饮酒③冬仆推门④东仆市饼⑤戚仆缚薪⑥奎仆市帽A.③⑤B.②⑥C.①②④D.①⑤⑥4.下列对这篇文章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冬这个仆人很健忘,他随作者到燕京,与门隶们玩耍,有时人们问他的姓名他都回答不上来。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33任末年十四时
33 任末年十四时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本文作者王嘉(?-390年),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
是当时的一个方士,滑稽好语笑。
本文选自《志怪小说集》。
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
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
文中人物任末,字叔本,蜀郡每(今属成都市新都县)人,东汉学者和教育家。
他自幼勤奋好学,通晓《五经》,对西汉齐人辕固生所传《诗经》特别有研究。
【文章主旨】作品告诉人们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文言原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非圣人之言不视。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
【任末】东汉新繁人,少习《齐诗》,学识渊博。
【负】背着。
【笈(jí)】书箱。
【阻】阻碍。
东汉的任末十四岁时,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到处拜师,不怕路途中的危险与阻碍。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每】经常.他经常说:人如果不学习,将来凭什么去成就事业。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或】有时.【编】搭.【庵(ān)】茅草小屋.他有时在树下搭一个草棚,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荆】一种有刺的灌木。
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燃麻【蒿】以照。
【蒿】野草。
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
观【书】有合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书】写。
【题】记写。
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来记述其中的事情。
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45承拙斋家传【含答案】
45 承拙斋家传一、美文精读【文学常识】张惠言(1761年—1802年),原名张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幼年贫困,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
善长于骈文辞赋,提出“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人称常州词派始祖。
著有《茗柯文》五卷。
【文章主旨】《承拙斋家传》写出了承拙斋博览群书,身体力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教诲子孙,乐此不疲;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勤奋著书,热情好客的好品质。
【文言原文】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
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
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
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指趣如此。
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
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选自清张惠言《茗柯文四编》)【对照注译】原文注释译文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事在郡志】从事编写地方志的工作。
他的父亲叫承兑,因为孝顺闻名乡里,从事编写地方志的工作。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承拙斋在宜兴向杭生老师学习,精通五经四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5 承拙斋家传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张惠言(1761年—1802年),原名张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
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幼年贫困,仁宗嘉庆四年(1799年)中进士。
善长于骈文辞赋,提出“比兴寄托”,主张“意内言外”,人称常州词派始祖。
著有《茗柯文》五卷。
【文章主旨】
《承拙斋家传》写出了承拙斋博览群书,身体力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教诲子孙,乐此不疲;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勤奋著书,热情好客的好品质。
【文言原文】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
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
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
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指趣如此。
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
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选自清张惠言《茗柯文四编》)
【对照注译】
中的问题
作为地基,用身体力行来登堂
趣】乐趣。
指,通“旨”
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八股文。
拙斋
【作品赏析】
本文没有非常具体的事例,只是娓娓道来,概述了杨承拙“以躬行为务”,身体力行,教育子孙,热爱读书的美好品行。
“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的教导儿子的话语,对我们也应该有所启迪和教益。
【读后必练】(共27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
①九试于乡,不得举.()②客有至者,则延.入()
③常语.学者曰()④于身心何所益.()
⑤然以躬.行为务()⑥日.与辨析疑义()
⑦点笔以为
..()
..乐()⑧以身体力行为堂奥
⑨盖不足为外人道.也()⑩行已有耻.()
2.翻译。
(10分)
①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②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③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⑤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拙斋家贫仅有“破屋数椽”,九次乡试都不中,但他仍然达观奋进,不仅教授学徒和子孙,自得其乐而且著书立说,颇有成就。
B.承拙斋认为读圣贤书目的在于懂得如何立身行事,而不只是学习“文词小伎”。
儿子进京会试,临行前,他还告诫儿子要有羞耻心,慎重对待得失。
C.承拙斋忠厚仁义名扬乡里,十三岁为母守孝,父亲死后,教育抚养异母小弟,还把失明的老师侍奉了八年,先生死后还禀告掌官褒扬师风。
D.承拙斋在待人接物上主张“宽恕”,到了晚年终于意识到这样做不对,应如孟子所说,对自己经常反思,这得益于他在学问上的“求之于心”。
4. 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4分)
【参考答案】
1. ①任用,选拔。
②领,邀请。
③告诉,对……说。
④好处。
⑤亲自。
⑥每天。
⑦把……作为。
⑧登堂入室。
⑨说。
⑩羞耻。
2. ①爱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②让儿孙写作诗歌文章,以圈点批改为乐趣。
③处在这个地方就心思安宁,进入(房屋)就怡然自得,这些都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
④精通五经四书,广泛地涉猎诸子百家,写诗歌、八股文等,并且把亲自做事当作自己的追求。
⑤立身行事要有羞耻之心,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3.D
4. ⑴博览群书,身体力行。
⑵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⑶教诲子孙,乐此不疲。
⑷凭借读书授课,意在修养身心。
⑸勤奋著书。
⑹热情好客。
二、趣文泛读
一蟹不如一蟹
艾子行于海上,见一物圆而扁,且多足,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蝤蛑。
”既又见一物,圆扁多足而差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螃蟹也。
”又于后得一物,状貌皆如前所见而剧小,问居人曰:“此何物也?”曰:“彭越也。
”艾子喟然叹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
【译文】
艾子来到海滩上,看见一种动物体圆而扁,有很多的脚。
便问居住在海边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回答说:“这是蝤蛑呀。
”接着又看见一种动物,扁圆多脚,而形体略小。
又问居住在海边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呀?”回答说:“这是螃蟹呀。
”后来又看见一种动物,形体状貌都和先前所看见的动物一模一样,只是显得更小,问居住在海边的人说:“这又是什么东西呀?”回答说:“这是彭越呀。
”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道:“为啥一蟹不如一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