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既是卓越的理论家,又是激进的政治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柯尔施的重新阐释,深刻地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原则就是革命。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理论,是一种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强调社会变革,强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就在于对权力、财产和阶级制度的根本颠覆。
柯尔施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只有经过革命,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一边,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命。
这一观点对于重塑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延续革命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更应该是一种指导革命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更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开展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
柯尔施主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无产阶级的组织和行动,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他强调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紧密联系于革命实践,才能够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这一观点提醒着马克思主义者,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探讨之中,而是要以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精髓在于它的批判精神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批判和革命的精神。
它要求批判现存社会制度和现实现象,揭露它们的内在矛盾和弊端,同时要求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合理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研究--基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邹剑波;乐见玲【摘要】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哲学学说。
它作为工人阶级的“革命的哲学”,对构成资产阶级社会整体的经济、政治、法律的社会结构以及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进行总体批判。
这种总体革命观要求把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来对待,它的目的在于把消灭哲学作为消灭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现实的一个部分。
柯尔施的这种“反哲学”为我们从本质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也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开拓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Korsch believed that Marxism was a philosophy in nature.As the revolutionary philosophy of the working-class,it should put forward an overall criticism on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bourgeois society which consis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law,and ideology of arts,religion and philosophy.The holistic of revolutionary requires that philosophy should be treated as the concrete reality;its aim is to wipe out philosophy as a part of wiping out the whole bourgeois so-ciety.Thus Marx's theory which is embodied in a kind of non-philosophy,or even anti-philosophy,as an alternative of philosophy occurred repeatedly.So,how could it be an anti-philosophy while it is a philosophy?How could the unifica-tion of philosophy and anti-philosophy be possible?These questions not on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Marxism in nature, but also provide us th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to the totality of Marxism.【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64-67,79)【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总体性;哲学;革命【作者】邹剑波;乐见玲【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东广州510800;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0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吗?究竟是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体,还是以总体性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从而还原它本质的、历史的意义?这不仅仅是一个方法和视角的问题,它还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质是否理解或者是否理解准确的问题。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
重审“柯尔施问题%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互释倪寿鹏*【内容提要】自从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问题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哲学还是科学”就成为国内外理论界持续关注的重大议题!马克思主义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是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是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
它在存在论上主张实践论,在意识论上主张辩证法,在价值论上主张现实的人道主义!【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马克思主义究竟是哲学还是科学?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理论界引起经久不息的争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曾对此有过开创性的讨论。
但是柯尔施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从根本上了结这一学术公案。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此仍然未达成共识。
譬如,在徐长福和邓晓芒之间、段忠桥和俞吾金之间就分别进行过学术论战。
相较而言,徐长福和段忠桥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倪寿鹏,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7Vv-----------------------------------------2020年第1#总第34#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邓晓芒和俞吾金两位先生更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质。
这些讨论使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性质的理解大为深化%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超越了狭义的哲学和科学的二元对立,既不能还原为某种纯粹的批判哲学或实践哲学,也不能简单地视为与哲学无关的实证科学,而是一种兼有哲学批判性和科学实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跨学科理论形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包含经验实证科学于其中的广义的哲学%一“柯尔施问题”的提出与影响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开篇就提到,当时国际理论界左右两翼都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自己的哲学内容%—方面,许多资产阶级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德国哲学中黑格尔主义无足轻重的余脉,没有发展岀有自身特色的哲学。
试论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试论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指导老师:王南湜(杨水兴宗教学专业 0311260)【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了柯尔施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理论背景、发展过程及其主要的内容,具体分析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三个阶段的划分,考察了他对以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的批判和对以苏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指责,指出应该辩证地看待柯尔施的这些批评。
最后以实践哲学的视角分析了这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得失,并进行了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理论实践总体性实践哲学引论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柯尔施,他于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和卢卡奇于同期发表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一起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
因此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柯尔施可谓是与卢卡奇并驾齐驱的关键人物,有论者就认为如果说卢卡奇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至圣”,那么柯尔施也便算得上是“亚圣”了。
客观说来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而且柯尔施在当时所造成的影响实际上远大于卢卡奇1。
这可以从当时《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发表在共产国际中引起的比卢卡奇的《历史和阶级意识》更巨大的轰动得到证实。
从六十年代起,随着他的著作在西德、意大利、英、美等国的广泛出版,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柯尔施思想的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并且掀起了一股研究柯尔施的热潮。
法兰克福学派“最有权威的”研究者马丁·杰伊(Martin Jay)就认为1961年柯尔施死后,在一段长时期对他的压制后,他的著作首先被重新出版且广泛传播,意味着柯尔施的影响实质上被视为卢卡奇的两倍2。
1这与柯尔施在当时的重要身份有关,同时也与事后柯尔施与卢卡奇各自做出的截然不同的选择有重大关系。
20世纪20年代柯尔施和卢卡奇都遭到了第三国际严厉的批评,卢卡奇作了一个一半出于策略一半出于诚实的自我批评,继续留在了共产主义运动之中。
而柯尔施则拒不接受批评,坚持毫不妥协的立场,结果被开除出德国共产党,此后他继续以“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名义从事理论活动。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综述
柯尔施简介:作为德国的著名的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的卡尔?柯尔施正是有意识地从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针对当时第二国际庸俗的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的做法。
在柯尔施的主要作品,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卡尔?马克思》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三篇文章》等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柯尔施(1886一1961)的一生崎岖波折,角色多次转变,这与他的思想的几次大的转变是基本吻合的。
根据他在不同时期对革命的工人运动及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的态度,大致可以把他的思想演变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一)从费边社会主义到列宁主义阶段1917年,柯尔施加入了独立德国社会党。
没有迹象表明他在士兵委员会或1919年的柏林起义中表现积极。
然而,他的确参加了1918年的工业社会化委员会.从这时起他把他的经历汇编成了一本小册子《什么是社会化?》在这本书里,他批评当时德国流行的改良主义和社会民主观念,主张用社会主义的公社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经济,其思想己经基本接近马克思主义。
(二)从列宁主义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阶段1923年,几乎与卢卡奇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同时,柯尔施发表他的最重要的代表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也就是这部著作标志着他的悲剧命运的开始。
此书一面世,就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样,遭到了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党和第三国际在内的猛烈批判,但是与卢卡奇所采取的态度不同的是,柯尔施拒绝接受批评,甚至还在稍后的时间里重版了这本书,还特意增加了一个《反批判》。
(三)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到自由批判的理论家1929年,柯尔施发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系统地批判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的基本观点。
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增加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1931年,他发表了《关于黑格尔哲学与革命的提纲》,重新评价黑格尔哲学。
柯尔施_马克思主义和哲学_的启示
2011年第10期下半月·总第492期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
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
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且认为他们正在说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东西。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互相担保,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正在说出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东西。
”说到底,在这些人的眼里“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缺乏哲学内容的。
”在柯尔施看来,所谓“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否认马克思是哲学的看法也是“有据可查”的,并非凭空捏造。
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著作中都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所以要论证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哲学,首先就要真正解释清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何种意义上说过要“消灭”和“终结”哲学。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反对的哲学并不是“部分的”以德国古典哲学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关于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结论,而是“完全反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前提,这种对前提的反对在此时更为彻底,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终结”和“消灭”的哲学理解为是资产阶级哲学。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对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西方近代哲学最鲜明的特点正在于其主客二分的模式,以柯尔施等人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断言,论述马克思的哲学是如何超越主客二分的模式,也是他们证明马克思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整体上对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超越正是以前的哲学家不曾做到的。
他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特征本来就表现于意识和现实的一致,把意识和现实,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缺陷之一。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摘要: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
这些理论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柯尔施理论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总之,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背景(一)、柯尔施的费边社会主义初期费边社成立于1884年。
它是一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立的改革派,在英国工人运动高涨时推动社会主义思想。
他们主张只有个别制度才能得到改善,才能建立社会主义,而不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1912年后,柯尔施被引入费边社,他的思想倾向于费边社的动态。
此时,费边社强调了思想,社会主义意志和积极的社会主义精神。
在费边社思想的影响下,柯尔施提出了实践社会主义的理论,认为社会公社是取代资本主义私营经济的最佳保障。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思想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
费边社对柯尔施的巨大影响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使柯尔施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因素之一。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形成阶段柯尔施于1920年加入德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理论。
同时,柯尔施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在书中,他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观点,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具体思想。
它提出了马克思从整体的角度来面对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的危险。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但不久之后,柯尔施的思想受到共产国际的批评,最终柯尔施被驱逐出德国共产党。
(三)、柯尔施自由批判理论阶段被驱逐出党后,柯尔施逐渐退出政治舞台并开始自由批评。
他批判了考茨基、列宁的一些哲学思想。
随后,对黑格尔哲学也进行了重审和评价。
二、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总体理论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整体基础的马克思主义。
人们只有在总体的视角上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理论丰富,其中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
这种总体性就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也就是说涉及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
标签:总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构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理论问题,做为一种辩证的方法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的运用,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一个既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为一个有机整体,又以整体性的方法、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理论与实践统一:总体性的辩证法柯尔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把全部社会历史运动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和思维观念领域共同组成了这个过程的整体。
在这一整体中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实践的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是同一个世界。
它们的统一就是在于这两个部分都是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自己的劳动和思维中不断再产生和发展自己的整个现实。
这样柯尔施就把意识、思想同现实结合起来,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把理论和实践看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因而就提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关联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总体性,并且强调了意识革命在这一总体性中的重要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
在马克思主义那里,“理论上的批判和实践上的推翻在这里是不可分离的活动”,而这就是“新唯物主义原则的最精确的表达”[1]37。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实践的理论。
”[1]38这种总体性就体现为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关于社会生活的一般科学理论,也是改造社会的革命实践。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作者:刘林来源:《知与行》2018年第06期[摘要]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主要是针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庸俗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对马克思的理解。
第二国际和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经济决定论,将社会、历史和文化统统还原为经济关系,列宁主义则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以实证为特征的辩证唯物主义。
柯尔施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批判: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理论,它的基本特征是“作为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活的整体”,这个“活的整体”的内涵既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也包括革命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其将哲学思想、哲学理论运用于变革现实的实践之中。
基于这种整体理论,柯尔施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时期,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是作为“活的整体”,即总体理论体现出来的;第二阶段是从巴黎无产阶级1848年6月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是马克思理论与现实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时期,但是因为第二国际和庸俗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了错误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遭到破坏;第三阶段是20世纪初,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分化和瓦解开始。
虽然列宁和罗莎·卢森堡力图从现实的革命实践需要出发来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但是都没有使马克思主义重新恢复作为整体的理论。
因此,当前马克思主义者的最迫切任务是恢复作为“活的整体”的马克思理论。
柯尔施尝试用马克思的整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和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即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具体、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整体理论;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5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6-0035-05柯尔施是德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2021年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摘要】柯尔施清晰地向我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哲学基拙及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
重温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如何坚持和发展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质(一)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时代真正的社会科学”马克思以黑格尔哲学为出发点,在1 18世纪资产阶级大革命和19世纪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基础上,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分析和推进,创建了既是关于资产阶级社会的理论又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新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其主要内容是对政治经济学的唯物主义批判以及所谓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而这些理论研究所服从的伟大目的则是实际地参与历史运动。
马克思之研究政治经济学是《莱茵报》时期的社会经历所导致的对黑格尔法哲学研究的结果。
柯尔施强调的是在思想史上,黑格尔第一次将市民社会即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研究置于切实确证的基础之上,但他把国家置于市民社会之上以期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而达到与现实的“和解”,这样就使自己成了现存制度及其在当时范围狭小的普鲁士国家内温和进步的颂扬者;与此相对,马克思以黑格尔所提供的市民社会理论为出发点,但从黑格尔的模式中抹掉了国家的观念,而代之以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达到所谓“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的社会科学因此而成为理论上批判的和实践上革命的科学。
[1](二)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社会革命理论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本质。
它们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那么,它们必然就像在社会政治实践领域里,作为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处于联系中。
作为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分类号:B0-0 学校单位代码:10446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作为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解读研究生姓名:纪婷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导师姓名、职称:铁省林教授论文完成时间:2013年3 月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硕士□论文《列宁的农民教育思想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曲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根据学位论文类型相应地在“□”划“√”)《列宁的农民教育思想研究》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摘要柯尔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富有洞察力的柯尔施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其主要观点的著作为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本文主要研究了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背景、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基本内容以及意义与局限性。
通过对他的思想背景发展历程的解读,对解析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消灭哲学”问题的思考以及柯尔施对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所作出的努力,分析了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是如何形成的。
浅析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浅析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科尔施作为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开创者,针对他当时所处时代的被曲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做出了批判,在混乱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潮流中发现其所面对的理论危机,正确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道路阶段,提出了以总体性原则为核心的“哲学转折”,以此来坚守马克思恩格斯所走的真正的哲学之路。
科尔施为破解20世纪20年代中,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相互攻击的混乱局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本身即哲学的论断,并运用总体性原则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这一原则成为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经典之一。
标签: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性历史从来都是连续性的,有自身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亦是如此。
其发展源自于对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发挥完成。
理论的发展是呈现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需要接受来自各方的不同解释、批判和完善。
20世纪20年代,各类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学说达到空前。
修正主义、列宁主义、考茨基主义等各种学说相互攻击,造成马克思主义解读的混乱。
在实践领域,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学说占据主流,第二国际等共产主义组织则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用于各国的共产主义实践中,导致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纷纷失败。
科尔施对当时思想界的混乱状态深入思考,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原则。
当科尔施初次提出其观点时,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攻击,但历史不会被遗忘,今天,当人们再细读科尔施著作时,科尔施观点的独到之处不容掩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苏联的解体,似乎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劣势,而最近三十年,我国的异军突起,似乎又意味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始终绕不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至今已经超过一百六十多年,至今仍是社会制度学说中的热点,足见这一理论强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可以更加从容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是并存但依然有差别的两个主体,前者促成后者发展,但是前者又决然不是后者本身。
共产主义的研究进路跟随社会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向前推进,而作为其中重要一派的马克思主义,自然是学界研究的前沿和关注的重点。
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科尔施《卡尔·马克思》一书的文本学解读
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对科尔施《卡尔马克思》
一书的文本学解读
王雨辰
【期刊名称】《南京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6
【摘要】科尔施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揭示了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同资产阶级社会理论的根本区别,阐发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特质和内涵,分析了政治经济批判对于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历史观内在统一的革命理论。
本文最后对于如何理解科尔施后期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总页数】8页(P76-83)
【关键词】科尔施;唯物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历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
【作者】王雨辰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武汉43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1
【相关文献】
1.浅析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蕴含的总体性原则 [J], 周莹
2.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思维方式 [J], 李明慧
3.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J], 胡大鹏;白雪晖
4.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J], 胡大鹏;白雪晖
5.评科尔施对列宁哲学的批判及后期的“马克思主义观” [J], 陈振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
本文二维码单篇扫描下载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㊀㊀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吴㊀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ꎬ上海200433)[收稿日期]2019-07-26[作者简介]吴鑫(1991-)ꎬ男ꎬ陕西商洛人ꎬ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ꎮ[摘㊀要]㊀柯尔施始终坚持某种 革命历史主义 ꎬ即认为革命理论必须随历史发展而改变ꎮ基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处困境的反思ꎬ柯尔施要求对马克思主义本身进行变革ꎬ从而恢复其作为指导理论对现实的效力ꎮ问题在于ꎬ柯尔施超越了革命历史主义的限度ꎬ试图在马克思主义之外寻找一种 新的革命理论 ꎮ柯尔施未能找到应对危机的出路ꎬ反而在种种误读中逐渐放弃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ꎮ 柯尔施方案 的失败既是其个人悲剧ꎬ也折射出历史主义自身的严重局限性ꎮ[关键词]㊀柯尔施㊀马克思㊀革命理论[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1-0004-08[文献标识码]A[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101㊀㊀柯尓施问题 以及柯尔施早期关于 马克思主义危机 的论断曾在学界引起广泛讨论ꎬ但其后期的许多论述ꎬ特别是在反思危机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后文简称 柯尔施方案 )则较少受到关注ꎮ同样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ꎬ卡尔 柯尔施的国际关注度远低于卢卡奇和葛兰西ꎮ除去早年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所产生的有限影响ꎬ柯尔施的一生都在沉默和孤独中度过ꎮ当前ꎬ在国外学术界乃至德国本土ꎬ关于柯尔施的研究仍显得极为荒芜ꎬ这种情况虽然与柯尔施的理论本身的特质有关ꎬ更重要的则是文献的匮乏 柯尔施研究所能利用的一手资料仅有其生前所发表的部分文字以及20世纪60年代再版的少量书目ꎬ21世纪以来英语学界与其直接相关的研究论文甚至未能达到两位数ꎮ[1]不过ꎬ道格拉斯 凯尔纳[2]和英国学者帕特里克 古尔德(PatrickGoode)在20世纪70年代先后发表了两部关于柯尔施的著作:传记性质的«卡尔 柯尔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文集性质的«卡尔 柯尔施:革命理论»ꎬ为我们完整了解柯尔施的生平及理论提供了较大帮助ꎮ上述两部著作虽未有中译本问世ꎬ但由于凯尔纳在中国国内的关注度日益上升ꎬ其所编辑的柯尔施文集也逐渐进入相关研究者的视野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卡尔 柯尔施:革命理论»一书并不是一部立场客观的柯尔施文集 凯尔纳在编4排时融入了自己的观点ꎬ乃至对柯尔施的部分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ꎮ该书的第一部分«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与其说是柯尔施生平及思想变化历程的叙述ꎬ不如说是凯尔纳对柯尔施思想的归纳和重新解读ꎬ极其突出的一点是ꎬ他将柯尔施的理论定义为 革命的马克思主义 或革命的历史主义 ꎻ该书的第二部分«柯尔施的政治论文»同样是凯尔纳有意安排的结果ꎬ这部分选择性地收入了柯尔施关于法西斯主义㊁社会主义㊁列宁与苏联㊁革命实践等问题的政论ꎬ并加入了凯尔纳本人关于柯尔施的研究论文ꎮ«卡尔 柯尔施:革命理论»一书在论述和解读上具有很强的导向性ꎮ不过ꎬ由于凯尔纳的解读本身也是较为中肯和切实的ꎬ因而被国外学者逐渐接受ꎮ所谓 革命的历史主义 即是指ꎬ革命理论必须随着历史变革而更新或改变ꎬ并不存在一种绝对的㊁超历史的革命理论ꎮ 革命历史主义 既是对柯尔施思想实质的把握ꎬ也是揭示柯尔施悲剧命运的关键ꎮ柯尔施始终主张ꎬ真正的革命理论必须是现实的ꎬ即必须体现在一种现存的政治运动中ꎮ正是基于这一点ꎬ柯尔施敏锐地洞察到了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之间的断裂ꎬ进而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种种质疑ꎮ遗憾的是ꎬ柯尔施的批判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误读ꎬ他既不能恢复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效力来挽救危机ꎬ也无法给出新的有效的革命方案ꎬ最终只能走向自我放逐和孤立的绝境ꎮ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革命的困境㊀㊀在1931年的«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一文中ꎬ柯尔施指出ꎬ马克思主义的危机在于它已经 失去了对现实的效力 ꎬ这体现在它 对法西斯主义反革命既无力在理论上进行分析ꎬ也无力在实践中进行反对 ꎮ[3](P27)而这一危机的解决是任何私人研究都无法完成的任务ꎬ它 必须是对革命运动的真正的苏醒的反映 ꎬ[3](P17)即马克思主义必须重新与革命现实结合起来ꎮ20世纪30-40年代ꎬ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最大阻碍是法西斯主义ꎬ不断失败的斗争经历以及国际革命前景的渺茫使柯尔施陷入极度焦虑之中ꎮ这一时期ꎬ柯尔施写下了大量关于法西斯主义的研究文字ꎬ如1939年的«国家与反革命»㊁1940年的«法西斯主义反革命»等ꎮ在这些论述中ꎬ柯尔施的笔调是悲观的ꎬ他认为ꎬ今天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毫无希望了ꎬ马克思的 世界革命 口号已经失败了ꎮ他绝望地指出: 与过去一段时间的历史不同ꎬ今天的时代在更广范围内不是革命的时代ꎬ而是反革命的时代ꎮ [4]在这种背景下ꎬ革命已经退居幕后ꎬ因为帝国主义战争的主体是资产阶级国家ꎬ工人阶级的利益㊁地位以及参与ꎬ与战争毫无关系ꎮ对于未来ꎬ柯尔施自讽道ꎬ 我们不知道赛马场上哪匹马会赢ꎬ但我们能确定赢的必然是马 ꎬ同样ꎬ在法西斯占领地区爆发的反抗本身也是一种法西斯式的反抗ꎬ而在整个欧洲ꎬ 无论哪个政党㊁无论战争中的哪一方获胜ꎬ未来都会是法西斯的未来 ꎮ[4]柯尔施很早就认识到ꎬ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ꎬ而过去所有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完全失败的根源ꎬ在于工人的革命运动被消化㊁转化为了资本主义内部发展的动力ꎮ一战爆发时ꎬ各国的工人政党纷纷转而支持自己国家的战争ꎬ这种情形在二战中再次上演ꎬ而在纳粹的支持者中ꎬ工人群众同样占有很大比例ꎮ柯尔施曾经对工人委员会寄托了极大的希望ꎬ但现实的发展却是ꎬ革命的确导致了工会及工人组织的发展壮大ꎬ但工会很快变成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一部分ꎬ变成了反过来压迫工人的工具ꎻ工人长期斗争赢得的结社权虽被资产阶级国家合法化ꎬ但实际上却是 合法的接管 ꎬ从而 阉割和撤销了工人组织的自主性 ꎮ[3](P134)例如在俄国ꎬ进行谈判的权利仅限于(在政府那里)正式登记的工会ꎮ对于罢工权ꎬ法律也将这种承认局限于那些只提出经济要求的工会ꎬ即那些不会把斗争延伸到质疑整个政治和制度框架地步的工5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会ꎮ总之ꎬ正是因为无产阶级 仍然是资本主义运动规律的客体ꎬ尚未成为那些规律的打破者ꎬ因而尚未能成为历史发展的自觉主体 ꎬ[3](P134)革命才被资本主义社会吸收㊁内化ꎬ为反革命力量所利用ꎬ从而间接推动了法西斯主义的到来ꎮ柯尔施的论断的确触及了问题关键ꎮ当时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蜕变为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制度框架内开展的 合法斗争 和 孤立斗争 ꎬ从而使工人群众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附庸ꎮ结合时代背景来看ꎬ这种现象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已经初露端倪ꎮ俄国十月革命后ꎬ欧洲各国爆发了多次起义ꎬ却无一例外地遭遇了失败ꎬ第二国际教条主义指导方针固然要对此负责ꎬ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当时工人阶级令人担忧的现实状况 对自身处境的无意识和麻木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依赖ꎬ使得作为个体的工人丧失了自主性ꎬ作为阶级的工人则丧失了阶级意识ꎬ因而很难再作为一个革命的整体组织起来ꎮ在工人阶级的总体性和革命性逐渐丧失的同时ꎬ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和反动性却在日益增长ꎬ并最终通过极权主义㊁法西斯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ꎮ如果说ꎬ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自我完善克服了危机ꎬ并通过政治㊁经济㊁文化上的总体宰治 将一切原子化的个人当作齿轮纳入其所建立的世界秩序之中ꎬ那么无产阶级所缺乏的正是这种总体化的能力ꎬ并且在这一进程中连基本的抵抗能力都未能表现出来ꎮ在这种情形下ꎬ不仅世界范围内的总体革命无法实现ꎬ一国之内的武装起义也往往因为缺乏支援而不能发展成全国性的革命浪潮ꎮ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总体性的强调ꎬ其缘由即在于此ꎮ无论是卢卡奇所渴望的阶级意识ꎬ还是葛兰西所倡导的文化领导权ꎬ其意图都是唤醒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的革命阶级的内在意识ꎬ以抵御资本主义的侵蚀和整合ꎮ然而ꎬ卢卡奇等人的观点很快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声中被淹没ꎬ这一正确主张也被指责为是 将现实的革命引入文化意识领域 的妥协行为ꎮ柯尔施早年虽然同样看到了总体性的重要性ꎬ但由于对现实革命实践的过分看重ꎬ他随即走上了与他所批判的第二国际相似的道路ꎮ在革命斗争不断失败的事实面前ꎬ柯尔施虽然做过各方面的反思ꎬ乃至得出马克思主义本身 已经失去对现实的效力 的悲观结论ꎬ却始终没有回到问题的根源上 他没有看到ꎬ法西斯主义的胜利以及资本主义对工人革命的成功内化和整合ꎬ正是无产阶级丧失总体性㊁自主性与革命性的必然后果ꎮ二㊁反思与误读:革命历史主义的限度㊀㊀绝不妥协的批判立场是柯尔施的一贯作风ꎬ他曾对考茨基㊁卢森堡㊁列宁乃至马克思本人都发出过诘难ꎬ并为此长期承受来自各个阵营的压力ꎮ面对革命的危机ꎬ柯尔施再次将批判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本身ꎬ在他看来ꎬ马克思主义对现实失去效力ꎬ原因在于其自身存在着种种内在缺陷ꎮ(一)革命理论的性质柯尔施认为ꎬ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不断失败ꎬ是由于作为革命指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出了问题: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带有很强的资产阶级色彩ꎬ因而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纲领ꎮ在«黑格尔与革命»«国家与反革命»等文中ꎬ柯尔施不止一次指出ꎬ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不是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ꎬ相反ꎬ是从资产阶级革命中诞生的 ꎬ[5](P176)这种革命理论 在很多方面 依然带有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即雅各宾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胎记 ꎮ[4]柯尔施认为ꎬ马克思的革命理论(以及其他很多理论)都受限于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环境ꎬ马克思一方面深刻地批判资本主义ꎬ但他本人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资6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产阶级传统的影响ꎮ具体来说ꎬ马克思的革命㊁政治理论很大程度上是 基于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而形成的 ꎬ马克思仍然 深受雅各宾专政 强大的国家集权被视为革命的工具 以及布朗基通过革命的精英造反赢得国家权力的策略的影响 ꎬ[5](P43)这种思想在列宁那里变成了事实ꎬ即无产阶级暴力夺取政权以及无产阶级专政ꎮ柯尔施强调ꎬ法国大革命终究只是资产阶级革命ꎬ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革命理论与资产阶级的历史联系过于紧密ꎬ因而这种理论并不是无产阶级自己的革命理论ꎮ柯尔施的上述指责是缺乏说服力的ꎮ就第一个方面来说ꎬ法国大革命确实对马克思产生过深刻的影响ꎬ马克思 不断革命 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法国大革命的经验ꎮ但马克思对法国大革命的高度评价ꎬ是对革命精神本身的赞颂ꎬ而绝非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迷恋ꎮ此外ꎬ马克思经常将法国大革命与德国革命并提ꎬ原因在于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ꎬ软弱的资产阶级迟迟无法彻底扫除封建贵族势力ꎬ马克思寄希望于德国资产阶级掌权后ꎬ无产阶级革命能够迅速获得现实条件ꎬ因此在叙述中常常给人一种对资产阶级革命充满期待的错觉ꎮ马克思在评价法国大革命时明确提到: 人民的流血牺牲只是给资产阶级扫清了道路 ꎬ而工人 同资产阶级的斗争只有在资产阶级胜利之日才能开始 ꎮ[6](P346)在别的地方ꎬ马克思也曾多次指出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区别ꎬ指明后者消灭阶级本身㊁解放人类的特殊目标ꎮ柯尔施的第二点指责可以由历史事实本身来反驳ꎮ马克思与布朗基曾两度发生短暂的联系ꎬ但最终未能走进同一阵营ꎮ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反对布朗基的冒险主义以及 革命的炼金术士 的少数人密谋夺权的行径ꎮ与布朗基不同ꎬ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运动看成是 绝大多数人的自觉的㊁独立的运动 ꎬ这种运动完全依靠工人阶级的联合行动ꎮ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ꎬ马克思写道: 资产阶级革命ꎬ例如18世纪的革命ꎬ总是突飞猛进ꎬ接连不断地取得胜利 每天都充满极乐狂欢ꎻ然而这种革命为时短暂ꎬ很快就达到自己的顶点ꎬ而社会在还未学会清醒地领略其疾风暴雨时期的成果之前ꎬ长期沉溺于消沉状态ꎮ相反ꎬ无产阶级革命ꎬ例如19世纪的革命ꎬ则经常自我批判往往在前进中停下脚步 它在自己无限宏伟的目标面前ꎬ再三往后退却ꎬ直到形成无路可退的局势为止ꎮ [7](P474)这即是对二者本质区别的明确表述ꎮ诚然ꎬ在马克思与恩格斯早期的一些著述中ꎬ的确表现出浓厚的布朗基倾向ꎬ但这绝不能代表他们的成熟革命理论ꎮ至于雅各宾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ꎬ学界至今尚无定论ꎮ十月革命后ꎬ列宁曾将俄国革命看作雅各宾派革命事业的继续ꎬ并指出: 雅各宾主义 将会是革命阶级即无产阶级的统治 无产阶级不仅能够做出18世纪雅各宾党人做过的伟大的㊁不可磨灭的㊁令人难忘的一切ꎬ而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把劳动者引导到永久的胜利ꎮ [8](P347)柯尔施对苏联政治现实向来不满ꎬ这也许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提出尖锐批评的一个缘由ꎮ然而ꎬ俄国革命只代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种可能ꎬ由此指责马克思革命理论本身带有雅各宾主义ꎬ这与将列宁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做法一样不妥ꎮ(二)辩证法与革命斗争的形式柯尔施对马克思和列宁的另一项指责ꎬ是他们对辩证法有一种 黑格尔式的依赖 ꎬ即将革命与反革命理解为辩证法的双方ꎬ并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理解为同一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双方ꎬ正是在这种纠缠不清的怪圈中ꎬ革命者虽不断斗争却始终无法找到出路ꎮ在«国家和反革命»中ꎬ柯尔施写道: 面对(1848年革命)失败ꎬ马克思选择了黑格尔的辩证法 马克思相信ꎬ革命现在可以通过统一的反革命取得进展ꎬ辩证法将使统一的反革命与失败的革命者相互斗争ꎬ并使后者在斗争中变得更加强大 ꎬ[3](P305)这样做的结果却是ꎬ 反革命在理论上被合法化为革命政党的辩证发展的必7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然进步的组成部分 ꎮ在 黑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 看来ꎬ革命和反革命是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双方ꎬ反革命的力量可以被革命所运用ꎬ反之ꎬ革命力量也能被反革命所利用ꎬ而这正是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事 无产阶级的斗争被资产阶级吸收并转化为发展动力ꎮ为了清除马克思理论中 隐藏的反革命因素 ꎬ柯尔施认为ꎬ必须将革命与反革命理解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形式ꎬ他指出ꎬ辩证法不是存在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ꎬ而是存在于无产阶级自主的革命与反抗活动中ꎬ无产阶级本身就代表着辩证法的力量所在ꎮ如前所述ꎬ1848年革命有着其特殊的社会背景ꎮ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一文中ꎬ马克思指出ꎬ普鲁士的革命不应该和1648年的英国革命及1789年的法国革命混为一谈ꎮ在后两次革命中ꎬ 资产阶级都是实际上领导运动的阶级ꎮ无产阶级 不是还没有与资产阶级截然不同的利益ꎬ就是还没有组成独立发展的阶级或阶层 ꎮ[7](P76)而1848年普鲁士的情景则是ꎬ 德国资产阶级发展得如此迟钝㊁畏缩㊁缓慢ꎬ以致当它以威逼的气势同封建制度和专制制度对抗的那一刻ꎬ它发现无产阶级以及市民等级中所有那些在利益和思想上跟无产阶级相近的集团也以威逼的气势同它自己形成了对抗 它降到了一种等级的水平ꎬ既明确地反对国王又明确地反对人民ꎬ对国王和人民双方都采取敌对态度ꎬ而在单独面对自己的每一个对手时态度都犹豫不决 ꎮ[7](P79)如果说马克思认为反革命的资产阶级能够被革命所利用ꎬ也完全是在社会经济层面来讲ꎬ即资产阶级革命将加速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经济社会的转型ꎬ从而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历史条件ꎬ而绝不是柯尔施所认为的 作为矛盾的㊁此消彼长 的双方对彼此的利用ꎮ在«法兰西内战»中ꎬ马克思同样指出ꎬ 在现代最惊心动魄的这场战争结束后胜败两军联合起来共同杀戮无产阶级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事件ꎬ并不 证明正在崛起的新社会被彻底毁灭了ꎬ而是证明资产阶级旧社会已经完全腐朽了ꎬ旧社会还能创造的最高英雄伟绩不过是民族战争 ꎮ[7](P179)显然ꎬ无产阶级本身就是一种新时代的力量代表ꎬ它既不会屈从于旧社会的斗争逻辑ꎬ也不会陷入革命与反革命的阶级斗争怪圈ꎬ因为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阶级ꎬ这和柯尔施的诉求无疑是一致的ꎮ詹姆斯 沃森认为ꎬ柯尔施与马克思的根本区别在于ꎬ柯尔施强调 无产阶级的生产力与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分离的 无产阶级的社会现实和使它成为一个阶级的历史关系完全不是一回事 ꎮ[9]柯尔施似乎认为ꎬ要将无产阶级革命从它与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的辩证法中分离出来ꎬ唯一正确的做法是将无产阶级看成是独立的㊁脱离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种力量ꎬ而不是(像马克思那样)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看作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对立的二者ꎮ也许柯尔施真正期望的是ꎬ无产阶级能够凭借某种自身的力量(生产力)ꎬ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㊁社会制度和国家中超越(解放)出来ꎮ其初衷虽好ꎬ但这种缺乏基本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的论断ꎬ已经倒退回了马克思之前空想社会主义的水平ꎮ(三)分权㊁专政与国家形式在公社问题上ꎬ柯尔施批评了马克思主义者将公社视作革命实践以及 无产阶级专政 的典型的做法ꎬ认为巴黎公社是 建立在普鲁士联邦制模式上的分权的人民政权 ꎬ[5](P42)与专政完全扯不上关系ꎮ柯尔施甚至认为ꎬ按照今天的考察来看ꎬ巴黎公社能否算作无产阶级革命都是成问题的ꎻ而对马克思本人ꎬ一方面他高度赞扬(实行分权的)公社ꎬ但另一方面他却是国家集权的推崇者ꎬ这其中有着明显的矛盾ꎮ柯尔施何以会得出上述结论?鉴于当时的历史条件ꎬ柯尔施未能读到马克思的重要文本ꎬ乃至他本人选择性地忽视了马克思的一些关键性论述ꎬ都是可能发生的ꎮ在«法兰西内战»中ꎬ马克思清楚地讲道: 一般说来ꎬ全新的历史创举都要遭到被误解的命运 所以ꎬ这8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1期个新的㊁摧毁了现代国家政权的公社ꎬ就恰恰被误认为是 中世纪公社的再现ꎮ公社体制被误认为是企图把各大国的统一 化为孟德斯鸠和吉伦特派所梦想的那种许多小邦的联盟ꎮ公社与国家政权的对抗被误认为是反对过分集权这一古老斗争的被夸张了的形式ꎮ [7](P156)柯尔施恰恰在无意中成了马克思所预言的 误解公社 的人ꎮ实际上ꎬ 巴黎(公社)所要的是以法国社会本身通过公社组织而取得的政治统治去代替曾起过反封建作用的中央集权制ꎬ这种中央集权制现在已经仅仅表现为一个人为机体的统一 而真正主张破坏法国统一的是乡绅们ꎬ他们反对统一的国家机器ꎬ因为统一的国家机器损害了他们在地方上的权势(领主权利) ꎮ[7](P214)另一方面ꎬ出于对当时苏联现实的不满ꎬ柯尔施指责马克思和列宁都夸大了政治和国家的重要性ꎬ而忽视了经济和社会的维度ꎬ这与雅各宾主义和布朗基主义有着内在的一致性ꎮ在国家形式方面ꎬ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与共产主义国家的消亡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矛盾ꎬ这种情形生动地反映在苏联现实中:在苏维埃专政中发生的种种压迫和暴行与人类自由㊁解放的理想形成鲜明对比ꎬ斯大林则通过声称苏联仍然处于第一阶段而无限期推迟建设更高的社会主义阶段的目标ꎬ从而杜绝了这种专政国家消亡的可能性ꎮ柯尔施做出上述种种论断的根源在于他对专政㊁暴力夺权的排斥以及对 分权 的乌托邦式的迷恋ꎮ柯尔施反对专政ꎬ但他却不明白在革命之后ꎬ任何临时性的政局下都需要专政ꎬ并且是强有力的专政 [7](P69)这一重要的革命策略ꎮ柯尔施认为专政有碍于国家形式的废除ꎬ是因为他没有弄清无产阶级专政与布朗基式专政的本质区别ꎮ对于这一点ꎬ恩格斯说得很清楚: 由于布朗基把一切革命想象成由少数革命家所实现的突然变革ꎬ自然也就产生了起义成功以后实行专政的必要性ꎬ当然ꎬ这种专政不是整个革命阶级即无产阶级的专政ꎬ而是那些实现了变革的少数人的专政ꎬ而这些人又事先服从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专政ꎮ [6](P589)三㊁柯尓施方案:无解之解㊀㊀据柯尔施的妻子赫达描述ꎬ柯尔施在一切场合都是一个偏好分权的人ꎬ他曾对加入德共抱有疑虑ꎬ同时ꎬ他也怀疑一个集权化的工人阶级政党的必要性ꎮ这种取向使得柯尔施在早年的政治生涯中处处受挫ꎮ1917年ꎬ柯尔施加入独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党ꎬ该党分裂后他又参加了德国共产党ꎬ并一度担任党的机关刊物«国际»的编辑ꎻ1926年柯尔施被德国共产党开除出党后ꎬ试图领导左翼反对派继续抗争ꎬ但该组织很快也陷入分裂ꎬ出于对党派的失望ꎬ柯尔施开始寻求与独立的工会组织并肩奋斗ꎮ希特勒上台后他离开德国ꎬ辗转于英国㊁丹麦等地ꎬ最终迁居美国ꎬ直到1961年因病离世ꎮ基于自身的政治实践经历ꎬ柯尔施认为ꎬ工人委员会(工人组织自治)是无产阶级革命未来唯一合理的出路ꎮ他的早期理论论述也大多关注工人组织问题ꎬ例如ꎬ1921年的«德国政治工人委员会问题的发展»㊁1922年的«工厂委员会的劳动法»㊁1929年的«革命委员会»等ꎮ柯尔施甚至将工人委员会看作20年代各国革命浪潮的最高成就ꎮ柯尔施指出ꎬ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委员会(即苏维埃)使得工人能够掌控工厂㊁士兵掌握军队㊁人民掌握政权ꎻ在随后的几年ꎬ欧洲几乎每个国家都成立了工人委员会ꎬ并且在每个地区都有分会ꎬ自下而上的工人民主成为一种浪潮ꎮ在德国ꎬ由于工人阶级的领导政党社会民主党的改良主义ꎬ委员会势力较弱ꎬ并且社会民主党也 有意不让委员会发挥出在俄国的那种作用 ꎬ尽管如此ꎬ工人委员会在革命时期仍然不断壮大ꎬ也 确实开启了一种工人夺权的可能性 ꎮ[10](P225)俄国革命后迅速走向专制ꎬ以及工人委员会在欧洲各国相继 变质 让柯尔施感到失望ꎮ但1936年的西班牙革命让柯尔施发现了一种 新的委员会 存在的可能ꎮ柯尔施写了«革命9革命历史主义及其限度 评柯尔施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误读。
浅谈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及其当代意义内容提要:本文认为,柯尔施通过对第二、第三国际理论家和资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观的批判,主张恢复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的原始关联,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的超越性和实践性,这对于克服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哲学观层面上的知识论和教条化倾向,在当代意义上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柯尔施安德森在总结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时指出,“哲学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又重新占据统治地位,是1920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化发生普遍变化的迹象之一”〔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心不再像马克思那样从哲学转向政治学和经济学,而是相反,“取而代之的是哲学的讨论本身的复兴。
”〔2〕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强调最具有开拓性和代表性,正因如此,柯尔施的思想日益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
那么,柯尔施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柯尔施所谓的哲学是指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一种哲学?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对于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柯尔施哲学观的挖掘、分析和梳理,彰显其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有没有哲学柯尔施认为,资产阶级理论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第三国际理论家对哲学问题的轻视和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关系的否定性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危机的重要根源。
尽管这些理论之间有很多矛盾,甚至第三国际的列宁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重视,但在柯尔施看来,由于对理论和实践统一的辩证法的遗忘,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问题上是一致的,都否定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内在关联。
因此,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性的捍卫是首先是通过对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批判来进行的。
柯尔施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之间关系上的这种纯粹否定的观点……起因于对历史和逻辑的非常肤浅和不完整的分析”。
〔3〕对此,柯尔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
(一)对资产阶级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批判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在费舍、宇伯威格和朗格等资产阶级哲学史家那里是不会得到重视的,在这些哲学史家的著作中,很少提及和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面”,因为,“对于资产阶级教授们来说,马克思主义充其量不过是19世纪哲学史中一个相当不重要的分支,因而把它当作…黑格尔主义的余波‟而不予理睬。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阐释作者:刘璇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簡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不同政治学家的理解阐释,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进步发展当中。
其中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重新阐释,并基于马克思的整体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和相关原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柯尔施柯尔施,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富有洞察力的柯尔施以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代表其主要观点的著作为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他试图依循他自己的理解而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新兴的发展上去。
一、对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批判?在第二国际中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社会实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经济决定论来理解,并将当时全部社会、历史和结构统统用经济关系来解读,并把经济关系当成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他们还将社会存在分为“经济”、“法和国家”、“意识形态”三个方面,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经济理论和政治斗争的理论的观点首先就是遭受到了柯尔施的批判。
他在1923年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说到“自从 19 世纪以来,全部资产阶级哲学,尤其是资产阶级的哲学史著作,出于社会经济的原因,已经抛弃了黑格尔哲学和辩证的方法。
它已经返回到这样一种哲学的和写哲学史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它几乎不可能从像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样的现象中得出任何‘哲学的’东西来。
”从中可以看出柯尔施认为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完全曲解了马克思理论的哲学价值。
他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应该是哲学思想以及哲学理论在变革现实的应用实践当中,同时其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能够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
此外,柯尔施还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的颠倒,将存在由“精神”变为“物质”,把“认识”变为“反映”,把辩证法由历史领域变为自然领域,改造就完成”的这种说法嗤之以鼻,柯尔施更加倾向马克思主义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社会历史理论这一说法,也就是从历史辩证法这一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认识-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
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认识-外国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柯尔施,出身于德国土托斯推托的一个银行家庭。
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法学、哲学与经济学,参与自由学生活动,也撰写过一些有关社会变革与女性解放的论文。
1919年,任耶那大学教师,比较认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理念。
1920 年,加入德国共产党。
1923 年,成为图林根工人政府司法部长。
希特勒掌政之后,开始逃亡。
1936 年,开始在美国生活,此后在各个大学与研究机构进行相关教学与理论探究活动。
柯尔施是初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版奠定了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该书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在本书中,柯尔施基于辩证的视角讲述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并通过对于这种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在实际中的运用。
并根据这种运用,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这一理论特征,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和完整性进行分析。
一、关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柯尔施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1]38.这种总体性,是柯尔施强调的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涵和重要标志。
相反,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认识之间本质的区别是,柯尔施更加强调理论和实践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柯尔施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包括对于认识论的整体性,历史观的整体性以及观的整体性。
(一)认识论的整体性柯尔施认为从哲学的逻辑来看,整体优于部分。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只有把握住总体的东西,才能把握住最真实、稳定、可靠的东西。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
在柯尔施看来,这一观点会产生较为严重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指出马克思主义自身哲学逻辑欠缺,本质上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与整体性进行,将唯物史观简化成一门实证科学,这是很浅显的。
浅析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浅析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作者:秦凯健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12期摘要:柯尔施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大体为总体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三个阶段理论和社会革命理论,这些理论对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当今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理论背景研究,总结出他的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
但其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总的来说,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的马哲学习具有长远意义。
关键字: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社会革命;总体性;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7)12-0129-03一、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观的背景(一)理论背景1.柯尔施早期费边社会主义思想阶段费边社于1884年成立,它是在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况下,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创立的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改良主义团体,他们主张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不彻底改变社会制度,而只是对个别制度加以改良建立社会主义。
1912年后,柯尔施加人费边社,思想上倾向于费边社的能动主义。
这时费边社强调思想、社会主义意志、积极的社会主义精神等。
在费边社思想的影响下,柯尔施提出了实践社会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公社是取代资本主义私人经济的最好保证,从这方面来看,他的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较为接近。
费边社对柯尔施影响较大的一方面在于突出社会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也是使柯尔施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因素之一。
2.柯尔施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阶段柯尔施1920年加入德国共产党,秉持着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理论。
同时,柯尔施出版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
在这本书中,他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几股思潮,进一步阐述了他的具体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面临的危险,并从整体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
此书的出版是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形成的重要标志,此书也是其代表作,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柯尔施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一系列过程。
_理论_与_实践_的统一和断裂_论柯尔施对_正统_马克思主义的反思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断裂———论柯尔施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吴友军[ 摘要] 柯尔施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他提出没有纯粹抽象的实践,认识并不是对现实消极反映的现实副产品,理论为实践提供着前提和动力,观念革命不仅是整个社会革命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经济革命和政治斗争的策源地。
据此,柯尔施提出,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而导致的观念革命的缺失,是无产阶级思想被禁锢、国际工人运动屡屡受挫和失败消沉的主要原因。
然而,柯尔施通过强调“理论”一方,把“唯心主义的能动性”还给了马克思主义,但另一方面,他又必然导入“实践”的优先性,葬送掉理论的独立性和反思性。
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柯尔施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卡尔·柯尔施( K arl K orsch) 与卢卡奇几乎并驾齐驱。
柯尔施在反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实证化和意识形态化倾向中,与卢卡奇共同开启了与正统派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即西方马克思主义。
他们两人秉持着不同的思考视角,得出了观念立场一致的理论判断和结论———意识批判和观念革命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首要意义。
与卢卡奇相比, 他们两人的反思主旨是一致的, 但柯尔施比卢卡奇走得更远, 表现得也更为激进。
在针对对象方面,卢卡奇仅仅针对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而柯尔施则指向了几乎所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包括晚年恩格斯的解释体系、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和第三国际的苏俄马克思主义; 在理论内容方面, 卢卡奇的立论基础是主体人与客观历史现实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侧重于主体人的能动性方面, 强调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柯尔施的立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仅重申革命理论之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重要意义,而且探讨了革命理论必须反对庸俗化、实证化和非意识形态化的基本特征;在理论阐述方面, 卢卡奇经常借用一些较比抽象的哲学命题和叙述, 如“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 自然必然被人的活动所中介”等,从而比较隐晦地表达自己区别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另类诠释,而柯尔施的命题和叙述则清楚直白,直言不讳地列上自己所反对的具体观点和具体人物,其中明确包括列宁、斯大林、考茨基、梅林、普列汉诺夫、希法亭等等; 在对待来自“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态度方面, 面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对他们“唯心主义”和“修正主义”异端邪说的严厉斥责, 卢卡奇作了策略性的让步,公开做出检讨, 而柯尔施拒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被开除党籍, 但又毫不妥协地进行理论活动,捍卫自己1923 年的立场,最终选择了流亡和定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