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54185

合集下载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1. 简介本教案旨在介绍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和重要原则。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民族理论的背景、发展和应用,并了解各国的民族政策和实践。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将进一步思考民族政策对于社会稳定、多元和谐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了解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实践•分析和评价民族政策对于多元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团队合作能力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民族概念的定义和演变•民族理论的发展历程•民族关系的基本要素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民族政策的定义和目标•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比较•民族政策对社会稳定和多元和谐的影响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案例•探讨民族政策对于多元社会的重要性•小组讨论并呈现成果•授课讲解:通过PPT等多媒体工具进行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小组讨论:分组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思辩能力•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案例,并进行评价和总结5. 教学资源•PPT课件•民族政策案例分析材料•小组讨论指导问题6. 教学评估•参与度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评估其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积极性•小组讨论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和展示的内容,包括案例分析的深度和讨论的逻辑性•个人反思:要求学生针对课程的学习进行个人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7. 教学安排第一周•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第二周•单元1:民族理论概述(续)•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介绍)第三周•单元2:民族政策与实践(续)•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介绍)第四周•单元3:案例分析与讨论(续)•小组讨论成果展示8. 参考文献•Smith, A. D. (1986). 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Breuilly, J. (1993). Nationalism and the state.•Anderson, B.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原则,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估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

民族理论与政策第一章:导论1.1 课程背景介绍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使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1.3 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定义、内涵和意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二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让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发展阶段2.2 教学内容民族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涵、目标和发展阶段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关系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探讨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关系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三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掌握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2 教学内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案例分析法:分析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教训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各个时期民族理论与政策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掌握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解决现实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和方法4.2 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民族理论与政策在解决现实民族问题中的作用和方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中的民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理论与政策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五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中的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民族理论与政策解决问题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和观点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论文、研究报告,检验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掌握程度第六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6.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民族理论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发展等。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考研知识点归纳在考研中,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的相关知识,然后再探讨民族政策的内容和实施。

一、民族理论1. 民族概念:民族是指在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人群。

民族的形成有地理分布、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2. 民族特征: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特征,包括血缘关系、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

这些特征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3. 民族关系: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包括包容、融合、共生以及矛盾和冲突。

维护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政策1. 民族平等:民族平等是民族政策的核心原则,即各个民族在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平等既是符合人权和社会正义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础。

2. 民族自治:民族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

它既是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自治依法行政,保障少数民族自治区的权益和自主权。

3. 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团结是民族政策的核心任务。

加强民族交流与融合,促进民族和谐稳定,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关系1. 民族理论的基础: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它对于认识和把握民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为民族政策的科学化提供理论支撑。

2. 民族政策的目标: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文化传承,加强民族团结与认同。

只有在民族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

3. 相互促进与落实: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民族政策是民族理论的具体化和落实,而民族理论则为民族政策提供指导和基础。

通过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归纳,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民族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同时也能认识到民族政策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民族理论与政策名词解释

1、中国民族理论: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1分)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历史实际,(2分)并吸收历史上优良民族观营养而创立和发展起来的(1分)。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1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3、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1分)。

4、共同历史源渊: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地缘)(2分)、族体渊源(族源)(2分)等。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族体渊源就成为无本之水,如果没有地域渊源就成为空中楼阁。

5、地域渊源:是形成民族的物质条件之一(1分)。

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居住生活的地区(2分)。

它是民族的生产、生活、繁衍的空间场所(1分)。

6、族体渊源:就是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具有氏族、部落等起源的族共同体(2分)。

是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内聚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分)。

7、共同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经济活动方面的社会联系(1分)、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组织形式(2分)、联系形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分)。

8、共同语言: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交往联系所使用的语言(2分),它是稳定的、表露于外的最明显的特征(1分),是民族统一性和继承性的最重要的反映之一(1分)。

9、共同文化: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2分)的具有自己形式和特点的文化(1分),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分)。

10、共同风俗习惯:主要是指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习俗、惯例(2分),是在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支配下,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实践活动中长期传承的行为心理和行为方式(2分)。

(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完整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本课程采用全媒体教学资源,包括文字、音像、IP、PAD、手机终端等各种不同呈现方式的资源。

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资源,录像教材、IP 课件、PAD资源、手机资源和网上动态教学资源及文本辅导等为辅助媒体资源,向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资源的便利。

1.文字教材本课程文字教材采取“分立式”,由基本教材、辅助教材两部分组成。

基本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辅助教材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的辅助工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开放本科)——辅导讲义◆◆第一部分-------教学实施过程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电大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第一章绪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系统地讲授,使学生全面了解民族理论研究对象和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意义。

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方法第三节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第二章民族学习要求: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全面掌握民族的概念,系统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民族识别。

教学内容:第一节民族概念第二节民族基本特征第三节中国的民族识别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民族与民族问题产生、发展、消亡的一般规律和途径;不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的内容、性质和实质;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民族问题与社会发展总问题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性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内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式等。

民族的形成:一、民族形成的基本途径和一般规律民族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一般是经过血缘部落到地域部落的过程和部落联盟的阶段,部落联盟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是与民族最近似的东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课内36学时,2学分,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我国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和我国的民族政策等,具体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民族发展、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等方面的理论,介绍了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现状,着重讲述了我国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民族文化教育发展政策、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

二、课程的基本任务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与进步,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字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具体政策规定。

2.采用远程教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授课中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一、媒体资源的使用说明在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突出趣味性、直观性、便利性,资源内容具有模块化、碎片化等特点,同时非常注重用户体验。

6.手机资源智能手机终端也是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其上呈现的教学资源的主要功能与PAD终端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特点。

手机终端在资源设计上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短信、电话等功能,更应是当作一个简易版掌上电脑,PAD 中的核心内容可以以APP的形式在手机中呈现。

6.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是随时为学生提供的上述资源之外的动态性、补充性、参考性信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施方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施方案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施方案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理论教研部开课时间:春季学期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课程名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编号:130410020使用教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丁龙召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修读方式:必修周学时数:16周学分数:2学分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基地)班总学时数:32学时(课堂学时:22学时其他10学时)一、课程的地位、目标与任务(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地位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中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以该学科研究对象为主要内容,适用于在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中,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宗教观,并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教材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

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是这一学科的一大特点,是集理论性、政策性和现实性、针对性于一体的学科。

自1981年以来,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大中专院校政治理论基础课的一门必修课,内蒙古大学率先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

二十多年来,对青年学生确立无产阶级民族观,认识和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从而自觉地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宗旨:1.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2.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3.宣传中国各民族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4.为使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服务5.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6.为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谐、团结进步事业服务,也就是为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教学内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现实性、知识性和导向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编码:〔〕承担单位:马列教研部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12月5日〕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12月11日〕批准〔〕批准日期〔2022年12月11日〕(一)课程性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国家规定在民族地区及民族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

通过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及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我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二)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1、基本理念《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一门理论性和政策性很强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理念。

2、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以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为线索,以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为主线,讲授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理论,增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提升“四个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

(三)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后续课程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学,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掌握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提高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分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基本状况。

(2)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知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成果。

(3)理解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发展道路。

2、能力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

(2)自觉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3)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民族观。

3、价值目标(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

一、填充题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苟芳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民族学专业学习的价值(1)

苟芳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民族学专业学习的价值(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对民族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指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学科,是我国民族学研究中以民族和民族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深刻认识到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自己所学专业的的价值。

意义与价值之一:为民族学专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我国的民族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指导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而且继承了密切为党的民族工作服务、密切与党的民族工作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广泛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展开的。

民族学者研究民族问题,是为国家统一,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富强服务的,民族学者在研究民族问题时必须要以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为基础,为研究的指导理论。

意义与价值之二:是民族学专业研究的内容之一现在我国流行的民族理论体系实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基础理论的内容,民族的形成发展规律问题,民族问题的变化发展规律问题以及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原则和政策问题,全都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最基本的观点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首先必须回答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民族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服务,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民族学经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我国的各民族发展情况,为国家促进各民族发展,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服务。

参考文献:[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陈德.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08[3]杨圣敏.民族学是什么[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2,01:1-12.[4]孙振玉.民族学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75-85.[5]金炳镐.施正一先生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学的学术贡献[N].中国民族报,2015-03-06008.[6]刘大友.试谈民族理论与民族学[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01:13-19.[7]张敦安.把民族理论纳入民族学体系略说[J].民族学研究,1990,00:119-128.。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分布、特点和关系的学科,与之对应的则是民族政策,即国家为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介绍民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深入探讨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过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是对不同民族形成和走向的理性解释和认识,其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包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以及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等。

其中,民族起源与发展理论主要探讨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原因,涉及到人类祖先的迁徙扩散、环境适应与自然选择等问题。

而民族的基本特征与划分理论主要关注民族文化、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划分为不同的民族分类。

此外,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理论则研究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在民族理论的基础上,民族政策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主要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间的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民族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平等权益和发展机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实施民族政策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保障各民族的法律权益,即通过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不同民族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排斥。

其次,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即通过经济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减少区域差距和贫困。

再次,加强民族团结与交流,即通过教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政策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

最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即通过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民族关系和谐以及减少民族冲突等方面的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总结起来,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而后者则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政策措施,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对不同民族共同繁荣和和谐发展的要求。

民族参考资料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参考资料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的研究内容:⑴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⑵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一般规律;⑶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⑷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3.民族理论的研究重点:民族发展研究为重点,以经济发展研究为中心,以民族现实发展研究为主要内容。

4.民族问题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5.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⑴.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⑵.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⑶.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第二章1.是谁最早把民族定义翻译介绍到中国?梁启超2.民族定义:⑴.斯大林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⑵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3.构成民族的六要素:①共同历史渊源。

②共同生产方式。

③共同语言。

④共同文化。

⑤共同风俗习惯。

⑥共同心理认同。

4.从民族自然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

从民族社会属性角度来说,民族划分为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

5.民族识别的重要性(意义):⑴民族识别是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是少数民族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平等一员的需要。

⑵民族识别是顺利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

⑶民族识别是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条件。

6.民族识别的依据:民族特征、历史依据、民族意愿和就近认同。

7.个人能够恢复、更改民族成分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其民族成分在其18周岁前由父母或养父母商定,18周岁由本人决定,20周岁是不再更改民族成分。

第三章1、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到原始社会末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发生第一、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产生了私有制,出现了产品交换、阶级分化,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填空1.*(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名族问题》一文中提出。

2.*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民族的常态发展、民族的异态发展,民族的跳跃式发展1.民族素质的各要素中,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要素,因而对民族发展的关系重大2.*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3.*四个维护: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尊严;坚定地各民族人民的利益4.*(填空或名解):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

5.用蒙古文创作的《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是蒙古三大历史文学名着6.*5个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7.*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p298民族性、群众性、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8.*三多三少:人大政协多党委政府少,非职能部门多职能部门少,事业单位多企业部门少9.*“三支队伍”是指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名词解释:1、*民族:(斯大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民族定义是斯大林1913年在《马克思主义与名族问题》一文中提出。

他认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共产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4、*强迫同化,就是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民族同类化的社会现象;5、*自然同化,是指不同的民族在社会长期交往相处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影响下,一方民族在完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接受另一方民族的特征,改变自己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方民族的现象。

6、*民族分化:是指一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6*、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7*、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8*、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特征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将往联系状态。

9*、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资源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社会民族关系的另一特征。

10*、民族互助: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11*、民族和谐:是指在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各民族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各民族现出和睦关系融洽。

12*、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13*、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首要问题。

是少数聚居的地区建立起来一级国家行政单位,其行政地位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14*、自治机关的自治区: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根据本民族、本地区的情况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的权利。

15*、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通过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接物等内容表现出来。

16*、民族利益:是民族关系中的基本问题,是指民族正当的、合法的、应该得到的利益。

17*、民族权利:指的是法律赋予的、各民族应有的各方面的平等权利、民主权利。

18*、民族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形成的特点在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有着很强的稳定性,是维护该民族的重要因素。

19*、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20、两个大结局:即东部地区利用有利条件,先发展起来这是大局,大家都要服从;到了一定时候(20世纪末),应当使西部加快发展,这也是大局,大家要服从这个大局21*、四个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各民族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述or简答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有什么意义?P23第一,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第二,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研究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中国民族理论有哪些特点?P211.科学性100多年的世界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是真理。

1.实践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社会活动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继承性中国民族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因此,在它的一些基本观点上乃至语言表述上,都是相互贯通、一脉相承的1.创新性继承并不是固守,更不等于教条主义。

1.*中国民族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P1-p274、*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论述或简答)p55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因第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阶级斗争是影响民族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三,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动因5、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论述或简答)p80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③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6、*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p77论述①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②各民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③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④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⑤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7、*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原因 (论述或简答)p80①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强的政治因素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P91论述①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自身发展的规律,民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民族的发展是受发展规律制约的,社会的发展决定和制约民族发展。

②这是由民族发展规律决定的。

民族有产生、发展、消亡的自身规律。

民族只有充分发展繁荣后才会走向消亡。

社会主义初期,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小时,各民族人民住在自己的命运,主导自身的发展。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废除了历史上的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真正实现了平等,奠定了各民族繁荣共发展的基础。

9、*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p95论述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②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米之怒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⑤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规律,指明了做好民族工作、处理好民族问题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0、*国家对民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p109①家能提供有利于民族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②国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③家为民族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机制。

总之国家为民族发展所提供的的各种条件、政策、措施等,对民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11、*民族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p112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12、*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p114①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是民族不平等、民族冲突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产生民族问题的根本社会原因;②民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③要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实现民族平等和团结,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实行无民族压迫、剥削的社会制度。

总之,国家政治权利和社会制度的阶级性质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是民族问题产生的社1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产生民族问题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自然原因: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民族交往中因民族差异引发民族问题;各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因素之一。

社会原因: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族压迫是一切剥削制度所奉行的民族政策的本质,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对立的;消灭民族压迫和剥削,消除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民族问题产生的两个根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还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

14、*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p123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在一起。

会根源之一。

15、*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p175①主张一切民族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②主张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平等,并对少数民族的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③主张通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来实现各民族的真正平等;④主张民族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法律上,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真实的社会关系;⑤主张实现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民族联合、民族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