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分类解析-----理综(化学)非选择题部分(9.水溶液与沉淀平衡)

合集下载

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安徽卷)解析版及详细答案

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安徽卷)解析版及详细答案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

全卷满分30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的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所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120分)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1 C12 N14 O16 Ai27 S32 Cl35.5 Ce140 Pb2077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中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CO2分子中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C.HCHO分子中既含α键又含π键D.没生成1.8gH2O消耗2.24L O2C解析:以除甲醛气体为新的情境,考查了化学反应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涉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分子结构、化学键以及气体的体积等相关知识。

<opt>A</opt>该反应在室温下可以进行,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opt>B</opt>二氧化==,为极性键,错误;<opt>C</opt>甲醛中,含有碳氧双键,故期中既含有σ碳结构为O C O键又含有π键,正确;<opt>D</opt>氧气的体积,并没有标明状况,故不一定为2.24L,错误。

2013高考分类解析-----理综(化学)非选择题部分(15套题按地区精校word解析)

2013高考分类解析-----理综(化学)非选择题部分(15套题按地区精校word解析)

2013高考分类解析-----理科综合(化学)非选择题部分(15套word解析)备注:2013年高考化学或者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统计及顺序(共15套,31地区)1、(1套)大纲版全国卷(广西)2、(1套,9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西)3、(1套,7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I(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辽宁)4、(4套,4地区)4个直辖市各一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5、(8套,8地区)自主命题省份:安徽,山东,四川,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海南。

27、(15分)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 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

A 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

回答下列问题:(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填元素符号);(2)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用化学式表示);(3)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4)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5)单质D在充足的单质E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在不充足的E中燃烧,生成的主要产物的化学式为;(6)单质E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1)Na(1分)Cl (1分)(2)PH3(2分)(3)NH4Cl(2分)离子键和共价键(2分)(4)H3PO4(2分)(5)2P+5Cl22PCl5(2分)PCl3(1分)(6)Cl2+H2O=H++Cl-+HClO(2分)【解析】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A和BDE均可以形成共价型化合物,可知A是H元素,B 是N元素(AB形成化合物的水溶液显碱性),C是Na元素,D是P元素,E是Cl元素。

(1)根据原子半径变化规律,可知Na的原子半径最大;Cl的非金属性最强;(2)H与N、P、Cl形成的氢化物NH3、PH3、HCl,PH3最不稳定(P的非金属新最弱);(3)AE形成的化合物是HCl,A和B形成的化合物是NH3,二者反应的到的盐是NH4Cl,存在的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4)P的最高价是+5价,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3PO4;【试源】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大纲版(广西)28、(15分)制备氮化镁的装置示意图如下:ks5u回答下列问题:(1)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a的名称是,b的名称是;(2)写出NaNO2和(NH4)2SO4反应制备氮气的化学方程式;(3)C的作用是,D的作用是,是否可以把C和D的位置对调并说明理由;(4)写出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请用化学方法确定是否有氮化镁生成,并检验是否含有未反应的镁,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

2013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新课标I卷)解析版(1)

2013年高考真题——理综化学(新课标I卷)解析版(1)

2013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24 S 32 K39 Mn5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化学无处不在,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侯氏制碱法的工艺过程中应用了物质溶解度的差异B.可用蘸浓盐酸的棉棒检验输送氨气的管道是否漏气C。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所以要多吃富含高碘酸的食物D.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有关香叶醉的叙述正确的是A。

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

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C。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

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9.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A。

W2—、X+ B. X+、Y3+C。

Y3+、Z2-D。

X+、Z2—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

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漫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 + 3Ag2S = 6Ag + A12S3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11.己知某溶液中含有C1—, Br-和CrO42-,浓度均为0.010mo1·L—,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0.010mol·L-1的AgNO3溶液时,三种阴离子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A。

C1-、Br-、CrO42- B。

CrO42-、Br—、C1— C. Br-、C1—、CrO42—D。

Br—、CrO42-、C1—【答案】C12.分子式为C5H1O2的有机物在酸性条件下可水解为酸和醇,若不考虑立体异构,这些醇和酸重新组合可形成的酯共有A. 15种B. 28种C。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解析版)

201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1卷(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24 S 32 K39 Mn55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卷共13小题。

每小题6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tRNA可以携带多种氨基酸B.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中合成的C.反密码子是位于mRNA上相邻的三个碱基D.线粒体中的DNA能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答案】D【解析】tRNA的一端有三个碱基外露为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另一端携带一种氨基酸到达核糖体上,通过发生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合成多肽链。

所以A、C错误。

DNA聚合酶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而细胞核内无核糖体,不能合成蛋白质,因而DNA聚合酶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蛋白质类酶,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

B错。

线粒体中不仅具有自己的DNA,而且还有核糖体,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一部分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核糖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D正确。

【试题点评】本题不偏不难,正面考查了有关蛋白质合成的基础知识,DNA聚合酶是在细胞核内起催化作用的,部分考生可能会误选B。

本题主要涉及的知识点是化合物的本质及合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有关概念及特点。

旨在考查考生对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关于同一个体中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者前期染色体数目相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不同B.两者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同,染色体行为和DNA分子数目相同C.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不同,DNA分子数目相同D.两者后期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相同,DNA分子数目不同【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裂期过程的最大区别是染色体的行为不同。

有丝分裂前期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联会,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被纺锤丝拉到赤道板位置排列整齐,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并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此时染色体数目暂时性加倍,DNA分子数不变,分裂的结果是分裂前后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与分裂前一样。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II理综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

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II理综化学试题word解析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理科综合(化学部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框。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N 14O 16 F 19Na 23Al 27S 32Cl 35.5K 39Ca 40Cr 52Fe 56Ni 59Cu 64Zn 657.在一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方程式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B.生物柴油是不同酯组成的混合物C.动植物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D.“地沟油”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答案:C解析: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C选项错误。

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 ℃反应生成硝基苯B.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C.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答案:D解析:甲苯与氯气光照主要取代—CH3上的氢原子,D选项错误。

9.N0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0 L 1.0 mol·L-1的NaAlO2水溶液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0B.12 g石墨烯(单层石墨)中含有六元环的个数为0.5N0C.25 ℃时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OH-的数目为0.1N0D.1 mol的羟基与1 mol的氢氧根离子所含电子数均为9N0答案:B解析:A选项,水也含有氧元素,错误;B选项,一个六元环中含有6个碳原子,1个碳原子被3个六元环共用,所以应该1个碳原子可形成12个六元环,1 mol碳原子可形成12mol六元环,正确;C选项不知道溶液体积,错误;D选项,1个氢氧根离子含有10个电子,错误。

2013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和答案解析[全国卷I]

2013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和答案解析[全国卷I]

2012年高考(全国Ⅰ卷) 理科综合能力能力测试化学部分试题及答案第Ⅰ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S 32 Cl 35.5 Fe 56 Cu 64 Zn 65 Br 80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医用酒精的浓度通常为95%B.单质硅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9.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总数为N A的NO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2N AB.28 g乙烯和环丁烷(C4H8)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为2N AC.常温常压下,92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6N AD.常温常压下,22.4 L氯气与足量镁粉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 A10.分子式为C5H12O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A.5种B.6种C.7种D.8种11.已知温度T时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 W,该温度下,将浓度为a mol·L-1的一元酸HA与b mol·L-1的一元碱BOH等体积混合,可判定该溶液呈中性的依据是( )A.a=b B.混合溶液的pH=7C.混合溶液中,c(H+)-1 D.混合溶液中,c(H+)+c(B+)=c(OH-)+c(A-)12A.C7H16714281881813.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W的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与X、Y、Z原子的核外内层电子数相同。

2013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解析

2013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解析

2013年北京高考理综试题解析2013的北京化学高考题,整体上难度有所降低,但新课标的大方向还是坚持体现,从细节上着眼来体现区分度。

具体分析如下:一、三年高考分值分布: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值明显下降,是恰好在选择题中没考察热化学方程式相关题型,26也仅考察了一个小问。

2、电化学出现了两道选择题,分值有所上升。

3、今年无专考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考题,26题提到了金属的递变性,分值明显下降。

4、无计算问题。

5、因26题未考察化学平衡与速率基本题型,而考察了一个环境问题的综合处理,因此归入实验综合题,实验题分值有所上升。

6、有机化学虽然出了一道选择题,但并未考察有机成键断键的本质,只涉及基本反应产物,更多的是倾向于考察实验问题,因此不计入有机分值了。

整个试卷的各个知识模块分值分布是稳定的,只是有所微调,符合新课标的大方向。

比如淡化计算问题,强化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题型等。

二、试卷特点分析:1、从小处着眼,继续考察学生对"化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如例10,产生了AgCl沉淀后再加I-看沉淀转化,本题进行了一个较为新颖的操作:先把AgCl沉淀过滤出来,再拿I-溶液来分别处理溶液和沉淀。

在溶液中加I-溶液,就考察了同学们对难溶物溶解平衡的基本理解:①虽然原溶液Ag+和Cl-形成了沉淀,但只是超出Ksp(AgCl)部分的离子沉了,溶液中一定剩有Ag+和Cl-。

区分了初中沉淀的简单概念和学完平衡后的深入理解。

②有定量的考虑,形成AgCl沉淀后,溶液中Ag+浓度明显下降(请习惯从Ksp分析,而不仅仅是理解到Ag+被消耗了),而加入与Cl-等浓度的I-后,又形成了黄色AgI沉淀,证明了Ksp(AgI)<KSP(AGCL)。

重点在于形成沉淀的CL-和I-浓度相等,得出KSP逻辑才严谨。

在AgCl沉淀中加I-溶液,观察到沉淀的转化,要理解到并不是AgCl固体直接和I-反应,而是Ag+和两个阴离子难溶物溶解平衡的相互影响,是平衡移动的结果。

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

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部分

2014年高考模拟系列试卷化学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l Cl2 N14 O16 Na23 Mg 24 A1 27 S 32 C1 35.5 Fe 56 Cu 64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l3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脚印”等焰火让全世界为之欢呼、倾倒,这主要是利用了化学中“焰色反应”的有关知识B.神七宇航员所穿航天服是由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连续纤维增韧”航空材料做成,其主要成分是由碳化硅、陶瓷和碳纤维复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腌制食品中应严格控制NaNO2的用量D.从海水中可提取Mg,用惰性电极电解熔融的MgCl2或其水溶液都可制得Mg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①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的Na2O2②常温下铝制容器可储运浓硫酸或浓硝酸③盐酸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④Fe(OH)3、FeCl2、H2SiO3都不能直接用化合反应制备⑤ SO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它具有漂白性A.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9.常温下,下列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加入金属镁能产生H2的溶液中:Na+、Fe3+、SO2-4、NO-3B.含有大量Fe2+的溶液中:K+、Mg2+、ClO-、SO2-4C.能使Al3+生成沉淀的溶液中:NH+4、Na+、SiO2-3、HCO-3D.水电离产生的c(OH-)=1×10-10mol/L的溶液中:Al3+、SO2-4、NO-3、Cl-10.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当X、Y选用不同材料时,可将电解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氯碱工业中,若X、Y均为石墨,Y附近能得到氯气B.铜的精炼中,X是纯铜,Y是粗铜,Z是CuSO4C.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中,Y是待保护金属D.电镀工业中,X是待镀金属,Y是镀层金属11.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分类解析---理综(化学)非选择题部分(9.水溶液与沉淀平衡)
备注:2013年高考化学或者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统计及顺序
(共15套,31地区)
1、(1套)大纲版全国卷(广西)
2、(1套,9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内蒙古、宁夏;黑龙江、吉林、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江西)
3、(1套,7地区)新课标全国卷II(西藏,新疆;青海、甘肃、贵州、云南、辽宁)
4、(4套,4地区)4个直辖市各一套: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5、(8套,8地区)自主命题省份: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安徽,江苏,海南。

7.(14分)X、Y、Z、Q、R是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Q与X同主族: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写元素符号)。

(2)X与Y能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且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写分子式)。

(3)由以上某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A、B、C、D有如下转化关系:(在水溶液中进行)其中,C是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D是淡黄色固体。

写出C的结构式:;D的电子式:。

①如果A、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B为两性不溶物,则A的化学式为;由A转化为B的离子方程式为。

②如果A由三种元素组成,B由四种元素组成,A、B溶液均显碱性。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A、B浓度均为0.1mol·L -1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常温下,在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中性时,溶质的主要成分有。

【答案】Na>Al>C>O>H(2)C2H2(3),NaAlO2,AlO2-+2H2O+CO2=Al(OH)3+HCO3-或2 AlO2-+3 H2O+CO2=2 Al(OH)3+CO32-,
CO 32-+H2O HCO3-+OH-, c(Na+)>c(HCO3-)>c(CO32-) >c(OH-)>c(H+),
NaHCO3、NaCl、CO2或者碳酸。

ks5u
【解析】该题以周期律和周期表为基础知识,考查元素推断、重要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用语、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等重要知识。

(1)根据短周期元素、X、Y元素的X、Y两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均为0;推知X Y 元素分别为H和C,Q与X同主族推知Q为Na元素,Z、R分别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推知Z为O元素,R为Al元素。

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Na>Al>C>O>H
(2)C和H形成的物质是有机化合物,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分子质量最小的只能是C2H2
(3)C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只能是CO2,D是淡黄色固体,只能是过氧化钠

①B为两性不溶物,A B均由三种元素组成,根据转化关系A为NaAlO2, B为Al(OH)3由A转化为B的离子方程式AlO 2-+2H 2O+CO 2=Al(OH)3+HCO 3-或 2 AlO 2-+3 H 2O+CO 2=2 Al(OH)3+CO 32-
②A 由三种元素组成,B 由四种元素组成,A 、B 溶液均显碱性,A 是Na 2CO 3,B 是NaHCO 3.A 显碱性的原因是CO 32-的水解。

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CO 32-+H 2O HCO 3-+OH -,二者等浓度的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 c(HCO 3-) c(CO 32-) c(OH -) c(H +),碳酸根的水解程度比碳酸氢根的水解程度大。

在滴加盐酸至中性时,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NaHCO 3,NaHCO 3和盐酸反应生成NaCL 、H 2O 、CO 2、若果溶质全是NaCl ,由于有CO 2,溶液就显酸性,所以溶质是NaHCO 3、NaCl 、CO 2。

【试源】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天津)
29.(15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 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
TaS 2(s )+2I 2(g ) TaI 4(g )+S 2(g )△H ﹥0 (I )
反应(I )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K=1,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I 2(g )和足量TaS 2(s ),I 2(g )的平衡转化率为
(2)如图所示,反应(I )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
T 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 2粉末和少量I 2(g ),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 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的TaS 2晶体,则温度T 1 T 2(填“﹥”“﹤”或“=”)。

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3)利用I 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

做法是将钢铁中的硫转化为H 2SO 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 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 ,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25℃时,H 2SO 3 HSO 3-+H +的电离常数K a =1×10-2mol/L ,则该温度下NaHSO 3的水解平衡常数K h = mol/L ,若向NaHSO 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 2,则溶液中
c (H 2SO 3) c (HSO 3—)
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c (TaI 4) c (S 2) c 2(I 2)或[S 2][TaI 4][I 2
]2,66.7% (2)<,I 2
(3)淀粉溶液,H 2SO 3+I 2+H 2O =4H ++SO 42-+2I -
(4)1.0×10-12,增大
解析:(1)c (TaI 4) c (S 2) c 2(I 2)或[S 2][TaI 4][I 2
]2,通过三行式法列出平衡浓度,带入K 值可以得出转化率为66.7%。

(2)由所给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通过题意温度T 2端利于反应正向进行,为高温,温度T 1端利于反应向左进行,为低温,所以T 1<T 2。

I 2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
(3)因为I 2遇到淀粉会变蓝色,所以可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离子反应:H 2SO 3+I 2+H 2O =4H ++SO 42-+2I -.
(4)Ka =[HSO 3-]·[H +][H 2SO 3],HSO 3-+H 2O H 2SO 3+OH -,Kb =[H 2SO 3]·Kw [HSO 3-]·[H +]
=1.0×102×1.0×10-14=1.0×10-12,当加入少量I 2时,溶液酸性增强,[H +]增大,但是温度不变,Kb 不变,则[H 2SO 3][HSO 3-]
增大。

【试源】2013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山东)
19.(15分)柠檬酸亚铁(FeC 6H 6O 7)是一种易吸收的高效铁制剂,可由绿矾(FeSO 4·7H 2O)通过下列反应制备:FeSO 4+Na 2CO 3=== FeCO 3↓+Na 2SO 4 FeCO 3+C 6H 8O 7 === FeC 6H 6O 7+CO 2↑+H 2O 下表列出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 按金属离子浓度为 1.0
-1)
(1)制备FeCO 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是 (填字母),原因是 。

a .将FeSO 4溶液与Na 2CO 3 溶液同时加入到反应容器中
b .将FeSO 4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Na 2CO 3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c .将Na 2CO 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 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2)生成的FeCO 3沉淀需经充分洗涤,检验洗涤是否完全的方法是 。

(3)将制得的FeCO 3加入到足量柠檬酸溶液中,再加入少量铁粉,80℃下搅拌反应。

①铁粉的作用是 。

②反应结束后,无需过滤,除去过量铁粉的方法是 。

(4)最后溶液经浓缩、加入适量无水乙醇、静置、过滤、洗涤、干燥,获得柠檬酸亚铁晶体。

分离过程中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是 。

(5)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从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为Fe 2O 3、SiO 2、Al 2O 3 ) 出发,先制备绿矾,再合成柠檬酸亚铁。

请结合右图的绿矾溶解度曲线,补充完整由硫铁矿烧渣制备FeSO 4·7H 2O 晶体的实验步骤(可选用的试剂:铁粉、稀硫酸和NaOH 溶液):向一定量烧渣中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 ,得到FeSO 4 溶液, ,得到FeSO 4·
7H 2O 晶体。

【答案】19.(15分)
(1)c 避免生成Fe(OH)2沉淀
(2)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滤液1~2 mL 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 2溶液,若无白色沉淀产生,则表明已洗涤干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