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咖啡林在云南朱苦拉村现身

合集下载

中国咖啡原产地云南观后感

中国咖啡原产地云南观后感

中国咖啡原产地云南观后感铁皮卡咖啡品种云南最早种植咖啡的记载是1904年,当时法国传教士田德能在越南取到来到大理开展宗教活动。

随之带来了数株咖啡树种植在朱古拉村,而这些咖啡品种正是铁皮卡。

铁皮卡品种风味表现优秀,拥有丰富的酸质以及很高的干净度。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咖啡品种之一。

云南从一开始就开始种植优良的品种,而广泛种植是在1955年。

这些时候种植的都是铁皮卡种。

后来引进了新品种后,铁皮卡就变得日渐稀少了。

卡蒂姆咖啡品种云南的卡蒂姆主要分为CIFC7963,P系列,T5175、T8667,这些都是卡蒂姆的品系。

1988年,雀巢公司支持云南咖啡农业发展,从葡萄牙咖啡锈病研究中心(CIFC)引进卡蒂姆7963,在德宏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先在海南、保山潞江坝、瑞丽试种。

1991年,雀巢从CIFC引进卡蒂姆P1、P2、P3、P4试种,P即Population(种群)。

其中P4产量最高,随后1994年开始在普洱市推广种植P系列,其中P4占多数。

后来经过专家的调查,发现卡蒂姆P1、P2、P3、P4分别是7960、7961、7962、7963。

T5175、T8667则是1994年雀巢从中美洲引进,这两个品系最先在普洱试种,产量皆低于7963。

经过雀巢在云南的大力发展咖啡农业,云南99%的咖啡都是卡蒂姆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称的云南小粒。

这些咖啡豆原本就是雀巢收购用于制作速溶咖啡豆原料,对于风味的要求不高。

以至于在讨论咖啡风味的时候,云南表现为低酸、坚果、可可、土腥,属于不太理想的风味。

波旁咖啡品种1981年马锡晋教授调查云南咖啡古品种时,发现在朱古力附近的古老咖啡林中,红顶的铁皮卡占31%,绿顶的波旁占据了69%。

有专家认为,当年田神父带到朱古拉村的并非只有铁皮卡种,其中也参杂着波旁种。

波旁与铁皮卡一样也是古老的优良咖啡品种。

目前云南的波旁种咖啡产量比铁皮卡还少。

瑰夏、卡杜拉、卡杜艾近10年来,云南咖啡的种植不断在发展,也包括不断引进外来的品质进行研究。

大山深处有个中国第一咖啡村

大山深处有个中国第一咖啡村

大山深处有个中国第一咖啡村朱苦拉村的梯田。

对面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砂”岩土的大山很是雄伟壮观。

美丽的朱苦拉村,环绕村子的绿色植物就是咖啡树。

两层楼的房子是村子里百年前的教会学校。

在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有一个风景如画,但鲜为人知的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朱苦拉。

因为这个偏远的小村子里有着百年以上的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被外界称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

朱苦拉村民家家都种植咖啡,自种、自磨、自煮,不论男女老少都喝咖啡,他们已和咖啡融为一体,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成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咖啡村。

美丽的田园山水画近日,我们从中南院铁川桥电站项目部(渔泡江梯级开发的第四级电站)三岔河出发,车子沿着左是陡壁,右是江水的山路缓缓行进。

终于,前方没路了,只有渔泡江静静流淌……我们沿着崖边的一条羊肠小道爬了半个小时后,回望来路,悠长的渔泡江蜿蜒在深深谷底,山势险峻,峭如刀削。

而对岸就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大姚县,远眺对岸“红砂”岩土的大山,淡淡的灰红色,很是雄伟壮观。

又爬了好一阵,终于爬上了半山腰。

整个大山像一把巨大的太师椅,我已到了椅座上。

左边是依山而建的青瓦白墙的建筑,右边则是被渔泡江缠绕着的婉蜒曲折的层层梯田,房屋与梯田之间被一道绿色的屏障所包围。

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映入眼帘:层层梯田,三三两两的农夫和他们的孩子,还有悠闲自在的牛、羊、骡子和狗。

看着眼前这生机盎然的图景,我真分不出这到底是凡尘的宫阙,还是天上的人间。

这就是神奇的朱苦拉村,这里一切显得如此轻松、平和、纯净、惬意而又明显地焕发出生机。

神秘的教堂和咖啡从村道往西走不一会就到了村口,村子里的建筑依山就势,大都为砖木结构,朴素清雅,沿着村里的麻石板小道走不远,左边和右边各一栋木结构的房屋,两栋房屋垂直布置,静静地安坐在山坳里,依然是青砖石地,粉墙玄瓦,一派素净。

凭直觉,左边这栋木结构的两层房屋应该是以前的教会学校,而右边的建筑便是法国传教士留下的教堂了。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

百年咖啡经典朱苦拉作者:何文进来源:《旅游纵览》2017年第01期咖啡作为一种优雅、时尚、高品位的饮料早已风靡全世界,被人们列为世界三大饮料(咖啡、茶叶、可可)之首!在国人的记忆中,咖啡是一种“舶来品”。

可是在云南的大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封闭的彝族村寨朱苦拉,却在百年之前,已经是大碗喝咖啡了,这是那里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并传承了一个世纪。

也是村民接待宾客的一种方式,它与情调、品位都没有关系。

在那里,现在还生长着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咖啡的种植,现已遍及全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际贸易中,就交易量而言,咖啡是仅次于石油而居第二位的重要商品。

中国的咖啡消费每年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

显然,咖啡产业“大有钱途”。

源于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树,借西方殖民主义者的足迹,来到了世界各地。

在西方科学、宗教文化的推波助澜下与本土文化发生着强烈的碰撞,逆发出诱人的科学人文文化在世界各地流淌………东方的阿拉比卡乐土这是一些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树,虽几经战乱,沧海桑田,它们倔强地生长,她是神秘东方里的西方贵族,也是茶马古道上的咖啡活化石;她是人与自然王国里的咖啡皇后,她就生长在这片乐土——朱苦拉。

朱苦拉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的东北角,与丽江永胜县、楚雄大姚县交会的地方,一个名叫平川镇东部崇山峻岭中金沙江支流的渔泡江畔。

离宾川县县城牛井镇约105公里。

2015年才完成从平川镇到朱苦拉村委会之间约40多公里水泥路面的铺设。

而村委会到朱苦拉村之间还有大约8公里左右的毛路至今还未铺就。

朱苦拉与平川镇之间往返一趟需要七八个小时。

过去宾川县城至平川镇之间没有公路的时候,进出一趟朱苦拉更是难上加难。

或许正是因为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以及朱苦拉村独特的地理位置,才让朱苦拉咖啡在历史的长河中,静悄悄地保留下来。

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各大咖啡公司的有识之士,唤醒了沉睡的朱苦拉,让百年咖啡献出了它的优质基因。

2016年10月4日早,两位平川籍年轻人用三轮摩托将我送至朱苦拉村委会的卫生所,然后,再改用双轮摩托将我再送到朱苦拉村。

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研究(1904~2018)

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研究(1904~2018)

朱苦拉咖啡社会生命研究(1904 2018)收稿日期:2018-11-21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2019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CX2019BS01)作者简介:郭周卿(1988-),男,河南洛阳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博士生,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郭周卿(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作为外来物的咖啡自1904年传入朱苦拉至今经历了“商品化、去商品化、再商品化”的社会生命历程。

村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将咖啡本土化处理,创制了咖啡制作工艺并传承百余年,使咖啡的社会生命得以延续。

近些年,随着市场、政府、科研等外力的介入使朱苦拉咖啡成为兼具文化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地方资源,其社会生命得以充分延伸,咖啡与朱苦拉成为互证互构的统一体。

对朱苦拉咖啡的百年社会生命研究丰富了人类学对物的社会生命研究的面向。

关键词:朱苦拉咖啡;物的社会生命;商品化;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TS 97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730(2019)01-0016-06阿帕杜莱《物的社会生命》的论题融合并超越了人类学传统和马克思主义商品分析的文化人类学关于物的研究,拓宽了物的研究视野。

他认为人在赋予物以意义的同时,物也可以阐释人和社会的语境,物不是被动的,和人一样拥有社会生命。

他把“商品”理解为“任何可以交换的物”,并倡导“将商品视为一种特定情境下的物……‘商品情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商品是任何物的社会生命的一个阶段;商品是任何物的候选状态;任何物都可以放置在商品语境中,也就是说,物品的可交换性使得物在社会关系网中不断流动,转变状态”[1]。

从阿帕杜莱那里我们看到商品情境中的物要么是商品、要么处于商品的“候选”状态。

科普托夫《物的文化传记》考察的是物的商品化过程,“在文化的视野中,商品的生产也是文化的和认知的过程:商品一定既作为物质上被生产的物,也是文化上被标记的某种物。

不同的文化情境中物的状态不同,同一物在某一阶段是商品,某一阶段则可能不是;有人认为是商品的物在他人看来则可能不是,物的文化传记研究就是揭示物在文化中不断被标记,不断转换身份,呈现不同的生命状态的过程。

朱古拉存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朱古拉存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朱古拉存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近日,在朱古拉村发现至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这是由云南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派人历尽艰难,徒步进入人迹罕至,偏远的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的朱苦拉村,寻找到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据悉,这是至今为止中国保存下来生长较为完好的古咖啡林。

该村目前保存有13亩咖啡,1134株,其中上百年的咖啡树有24株。

古咖啡林的传奇1892年,一位叫田氏的法国传教士从越南来到了朱苦拉村,由于田神父喜欢喝咖啡,便在教堂外种下咖啡豆。

田神父种植的这棵咖啡树在1997年死去,存活了105年。

但是从这棵咖啡树上掉下来的种子仍生长在教堂外和村子的附近,到现在由这株老咖啡树繁衍的咖啡子孙已经包围了朱苦拉村。

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树还有24株,22株咖啡树分散在13亩咖啡林里,另两株生长在朱苦拉完小校园里。

朱苦拉――中国咖啡第一村朱苦拉全村只有杞和李两个姓氏,共84户人家,378人,现在村里除一个外地小伙子是汉族外,都是彝族。

提起当地的交通状况,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这里是“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只能靠走,而家家户户养的狗则是村民们的“治安员”。

据杞光辉老人介绍,朱苦拉村最早不叫朱苦拉,而是叫“若客来”,彝语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

法国的田神父到了这个地方后,彝族文化与法国浪漫文化的结合,于是这个地方叫作了朱苦拉。

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村里年纪最大的两位长者杞光辉和李福生今年都已经80多岁了,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

杞光辉,86岁,是村里的第一任文书,他的父亲与田神父是好朋友。

李福生,82岁,是村里的第一位老社长。

1948年,出于对咖啡的热爱,李福生发动村民种植咖啡50亩,1983年的一场大雪把村子里的大部分咖啡树都损坏了,最后只剩下13亩,共1134棵,也就是现在这片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现在,朱苦拉村除了这13亩咖啡林外,在各家的小院里基本上都栽种植咖啡树。

云南朱苦拉村

云南朱苦拉村

云南朱苦拉村作者:汪宝龙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7年第08期朱苦拉村现有的13亩咖啡林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其中有24株树龄达120余年的古树,为最纯正的波邦铁皮卡品种,这里堪称“中国咖啡的朝圣地”。

1892年,法国传教士来到朱苦拉村传教,种下了第一株咖啡树,百余年来,当地已衍生出独特的咖啡文化:用嘴给咖啡豆脱壳,炮制咖啡的方法传男不传女。

随着人来人往,朱苦拉咖啡也香飘远方。

2016年11月,朱苦拉咖啡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上,成为会议期间的饮用咖啡……“当你来到山神庙前的桑杷树下,朝南方的山谷望去,鸟瞰右侧镶嵌在大山脚下、紧紧依偎在渔泡江畔的小村庄,这就是朱苦拉。

”进入朱苦拉村,村口竖立的木牌上如是写道。

朱苦拉村由彝语“若客来”的发音演变而来,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

这个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宾川县平川镇的彝族村寨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但景色秀美,民风淳朴,所以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不过多年来,朱苦拉村鲜为人知,也正因如此,村内堪称“中国最古老的百年咖啡林”才得以完整保留,因而被外界誉为“中国咖啡发祥地”、中国咖啡的“活化石”。

为了揭开朱苦拉村神秘的面纱,我曾多次进入这个村寨,探寻它的原生态风貌,独特的乡土风情,以及传统的咖啡文化。

只有“杞”和“李”两姓的小村中国咖啡的朝圣地从平川镇到朱苦拉村大约有51公里路程,其间要经过30多公里崎岖的盘山路,道路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则是万丈深渊。

村民形象地描述这条路为“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下雨天没有人进去,也不会有人出来”。

此话虽含有夸张意味,但路况的糟糕状况可见一斑。

一路沿着绵延的道路前行,绕山绕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神秘的朱苦拉村终于徐徐呈现在眼前。

朱苦拉村位于楚雄、大理、丽江的交汇之地,海拔1680米,被渔泡江环绕。

要进入村子,首先要穿过一片面积约13亩的古老咖啡林,这片郁郁葱葱的咖啡林由1370多株咖啡树组成,将村寨环抱在中间,而在村寨的一侧,河流静静地蜿蜒而过,一切都呈现出古朴而宁静的原生态之美。

云南咖啡历史

云南咖啡历史

云南咖啡历史一千五百年前,咖啡的香味首先由非洲氤氲而起,一路飘向世界。

几个世纪间,它以其独特的气质确立了至高的地位,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在中国的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

朱苦拉、弄贤寨、保山、滇越铁路等地理名词应该是云南咖啡起源的历史节点和关键词。

它们记录了云南咖啡行走的每一个脚印。

1892 大理宾川朱苦拉(朱苦拉种植咖啡的时间最早可追溯到1892年,但有人认为是1902年,在关于云南咖啡的可考文献中,比较偏向1902年的说法)第一粒咖啡种子在云南生根,应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并入乡随俗地修建了一座当地建筑风格的教堂,这座教堂至今仍矗立在村子中心,成为地标性建筑。

为了满足自己对咖啡的需求,田教父在教堂外种下第一粒咖啡豆。

被种下的咖啡种子第一次在中国云南孕育出咖啡的生命。

田教父教会当地村民种咖啡、喝咖啡、出售咖啡。

从此,当地的村民开始有了自种、自磨、自饮咖啡的习惯,并延续到了今天。

田教父也许不会想到,百年后他在传教事业中为了满足喝咖啡的欲望而播下的咖啡种子,它的影响力远胜天主教在的传播,这粒种子成为了云南咖啡历史之芽,开辟了云南咖啡种植的先河。

朱苦拉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避免了历史上各种纷争波及到这里,使得这些咖啡树得以保留下来。

朱苦拉的村民们对咖啡树有着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的那个时期,村民们也没有砍过一棵咖啡树。

令人惋惜的是,田教父种植的这株咖啡树在1997年(一说是1984年)死于一场大雪中,但从这棵咖啡树上掉下来的种子仍生长在教堂外和村子附近,而现在由这株“老祖宗”繁衍的咖啡树已遍布朱苦拉村。

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德宏弄贤寨相比朱苦拉的咖啡传奇,关于云南景颇弄贤寨咖啡历史则很少有人提及,引种时间也众说纷纭。

《瑞丽市志》和《云南省志》是关于景颇弄贤寨咖啡引种历史可考的文献,两篇文献都指向弄贤寨最早引种咖啡的时间是1914年。

云南咖啡:从原料到品牌

云南咖啡:从原料到品牌

云南咖啡:从原料到品牌作者:崔明理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7年第19期在普洱品咖啡,和人们印象中的画面不太一样——不再是都市白领在遮阳伞下懒洋洋地喝着咖啡赏街景,而是身着民族服饰的佤族大叔一边抽着水烟一边饮着咖啡,还嘱咐小妹别忘记兑点红茶。

在这里,咖啡是悠久的“新生”事物,是“熟悉”的舶来品,正与当地历史碰撞火花,酝酿新的文化。

提起普洱市,你会想到什么?能让“思茅”变“普洱”,普洱茶毫无疑问是这里的第一名片。

然而,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普洱还是我国咖啡第一大市,咖啡种植面积77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17亿元,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出口美洲、欧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普洱,云南还有德宏、保山、临沧等主要产区,全省咖啡总种植面积达177万亩,总产量13.9万吨,占全国的99%以上。

“中国咖啡的世界地位取决于云南。

”中国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陈振佳表示。

目前“云咖”的境遇有些微妙:高产优质种植基地不多,基础设施薄弱,咖啡生产仍以“大路货”居多。

耕种百年却没有叫响自己的品牌,本土企业仍被雀巢、星巴克等国际巨头远远甩在身后。

做原料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并在这里种下第一粒咖啡豆。

时至今日,朱苦拉村仍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建国初期,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咖啡在云南多地小规模试种,主要用于供应国外。

后来农垦系统尝试种植咖啡,几经沉浮,直到1988年,雀巢公司为了避免完全受制于南美咖啡产区,选择进驻与巴西纬度相似的普洱,开启了云南咖啡产业化发展时代。

雀巢在云南引进了咖啡品种,推广了先进技术,引入价格收购机制,客观上对云南咖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雀巢每年的咖啡收购报价也成为了当地产业的风向标。

除雀巢之外,星巴克也在2010年进入云南,与当地企业爱伲合作采购咖啡。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只扮演着原料供应的角色。

据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统计,2015-2016年采收季,每公斤咖啡豆田头收购价平均在13元-14元之间,市场贸易价维持在16元左右。

中国人的咖啡流行史

中国人的咖啡流行史

中国人的咖啡流行史作者:王月来源:《时代邮刊·下半月》2017年第05期外国人带来了咖啡树,也带来咖啡馆人类饮用咖啡已近千年,不过咖啡真正传到中国,还是在19世纪。

1884年,一位叫劳伦斯的英国曼彻斯特茶商,穿越中法海军的隆隆炮火,来到了中国的宝岛台湾。

他发现,台湾的气候类似盛产咖啡的加勒比海岸,于是动起了开垦咖啡园的念头。

他从菲律宾马尼拉运来了100多株咖啡树,开始在台湾种植,揭开了咖啡在中国发展的序幕。

至于中国大陆,最早的咖啡种植始于云南。

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受命前往大理宾川县传教。

他酷爱喝咖啡,于是他的行李中,便有他经过越南时购买的咖啡豆和咖啡树苗——大约100年前,法国人已经在越南和老挝种上了咖啡。

他来到宾川县的朱苦拉村,建起了教堂,并在教堂的边上种下了一片咖啡林,也就是保存至今的、堪称中国咖啡的“活化石”的朱苦拉村咖啡林。

起初,这里产的咖啡只供教士饮用,但慢慢的,当地的村民也跟着神父一起喝上了咖啡。

经过百年时光,在朱苦拉村,喝咖啡早已经成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

1905年,另一个法国人则在云南最早的通商口岸蒙自开办了“滇越铁路酒吧间”。

这其实是一间咖啡馆,那为什么取名酒吧间?原来,这是法国特色的咖啡馆,不仅出售咖啡,还出售酒精饮料,是咖啡馆与小酒馆的混合产物,也是欧洲咖啡馆的主流模式。

酒吧间一建好,就吸引了到此修建滇越铁路的法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光顾。

当地百姓对此十分不解:“真奇怪!老洋咪(过去蒙自人对老外的俗称)不喝茶,而是喝一种苦得像中药一样的东西。

”不过,蒙自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蒙自本地的士绅开始与外国人打交道,到洋人府上做客,没茶喝,只能喝咖啡,喝多了,也就上瘾了。

去咖啡馆,还真不是为了喝咖啡上海的咖啡馆,则要来得更早一些。

上海早期的咖啡馆,都由外国人经营,是特别为19世纪中期那些满怀乡愁的水手而设的。

顺理成章的,咖啡馆的第一批常客,就是那些专门做水手生意的妓女。

tesco咖啡豆国际贸易培训课程一

tesco咖啡豆国际贸易培训课程一

依标高决定等级
10
过滤网和标高的衡量标准
过滤网筛孔
海拔
11
国际贸易中的生豆和熟豆
生豆和熟豆区别: 生豆:没有经过加工的是生豆,生豆只是干燥挑过的。 熟豆:是烘炒过的,可以磨碎直接饮用。 颜色不同 2 生的不可食用 3 生的没有经过烘焙没有香味 4 生的重 熟的经过烘焙水分有流失所以轻
12
13
14
20
国际咖啡巨头竟购云南咖啡豆
伊卡姆
21
22
印尼咖啡之麝香猫咖啡
• 靠捡猫大便做出的咖啡听起来很恶心,但这是真的。麝香 猫吃咖啡豆,在消化过程中,它们消化道里的酶分解了咖 啡豆中被认为是苦味来源的蛋白质。因此,麝香猫咖啡的 口味更加柔滑。麝香猫咖啡是印尼独一无二的特产,并且 每年产量最多只有1000磅,售价高得吓人。 每磅800美圆
29
30
31
9
咖啡豆等级、规格、标准
等级、规格 目前各生产国都有其各自独立的标准。最常被采用的标准如下: A:水洗式/非水洗式; B:平 豆/圆 豆; C:过滤网 如巴西、哥伦比亚、坦尚尼亚等多数国家皆采用C种分类法。虽说咖啡 豆的大小与品质未必有绝对关系,但可以使生咖啡豆的大小一致。
依过滤器号码与咖啡豆的大小
15
TESCO咖啡豆贸易-云南咖啡豆
云南咖啡主要产区:思茅、 版纳、文山、保山、德宏等 地区。 小粒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拔 800~1800米的山地上,若海 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 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100 米左有的干热河谷地区,所 以酸味适中,香味浓郁且醇 和。云南的不少地区有适宜 小粒种咖啡生长的独特环境, 出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
16
TESCO咖啡豆贸易-云南咖啡豆

咖啡产区中国云南咖啡种植历史和产区介绍

咖啡产区中国云南咖啡种植历史和产区介绍

咖啡产区中国云南咖啡种植历史和产区介绍▲云南咖啡种植历史云南作为现今中国最大的咖啡产区,星巴克,雀巢等大型咖啡企业都嗅到了它巨大的潜力。

史可追溯到1892年,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田德能神父在大理市宾川县朱苦拉村栽下了第一株咖啡树——这一般被追溯为咖啡传入云南的最早记录。

之后的100 年时间里,咖啡树并没有在这个地区生长开来,直到跨国公司在1980 年代末先后进入云南,这个舶来品才被重新种植和利用了起来,出口世界。

1930年后,著名侨领梁金山先生又将咖啡带到蒲缥、罗明种植,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1952年后在保山热经所马锅晋专家的指导下,潞江等地开始大量种植咖啡,大规模种植历史至今已近60年历史。

1997年末,全省咖啡种植面积已达7800公顷。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70%,产量占全国的83%,无论是从种植面积和咖啡豆产量来看,云南咖啡已确立了中国国内的主导地位。

附录:云南咖啡结缘大事纪第一阶段: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被迫与法国签订条约结束了中法战争,并开放蒙自(红河州蒙自县)为通商口岸。

1889年,蒙自海关开关,拉开了西南边陲与外互通的序幕,顿时外商云集,洋行接踵而至。

第二阶段:1902年,一位中文名叫田得能的法国传教士从越南将咖啡带到云南省大理宾川县一个叫作朱苦拉的山村种植。

时至今日,依然有那批咖啡繁衍的后代存活着,古老的咖啡树林在晨露晚霞中诉说着百年的过往。

第三阶段:1952年,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将80kg咖啡种子分发到保山潞江坝的农民手里,数年后又大规模指导种植,这才有了此后滇缅公路沿线婆娑摇曳的咖啡树。

由于供应苏联的巨大需求,云南的咖啡种植获得了一次迅猛发展。

第四阶段:1988年,雀巢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启动咖啡种植项目等方法开始在云南支持当地咖啡产业发展,云南咖啡再次崛起。

1992年起,雀巢成立咖啡农业部,专门指导、研究云南咖啡的改良与种植,并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

云南咖啡的故事

云南咖啡的故事

云南咖啡的故事
云南咖啡的故事起源于1892年,当时法国传教士田徳能到宾川朱苦拉,并从越南带入了咖啡苗进行种植。

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这里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从最初的一棵咖啡树,慢慢的衍生成一大片咖啡树林,密密匝匝地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

这片古咖啡林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在干热河谷最贫瘠地区咖啡树引种,并在原地传承一百多年至今的农业形态,是世界咖啡业最为鲜活而完整的范例。

1952年,科技人员将鲜果带回保山试种,保山成为产业化种植最早的地区。

1978年,农垦系统摸索种植咖啡。

1988年,雀巢公司将目光从巴西转移到普洱,此后二十年云南咖啡稳定发展。

2012年,星巴克在云南普洱建成咖啡种植者支持中心。

2018年8月,《纽约时报》的美食专栏对云南咖啡进行专栏报道,美食作家盛赞云南咖啡“带有饱满的醇度,和令人愉悦的黑巧克力口味”,云南咖啡再次引起了世界关注。

如今,云南全省咖啡原料豆及深加工产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55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咖啡豆及相关制品5.61万吨。

以上只是简要介绍,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可以阅读相关书籍或查询相关网站。

朱苦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朱苦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朱苦拉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朱苦拉,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大山深谷中一个很不起眼的彝族小村庄,一个中国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在2008年夏天,因咖啡,而成为了国内外许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里,因一百多年前,一株咖啡老树繁衍而独木成林;这里,发现了被认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成为中国最早的咖啡来源地之一。

从平川镇出发,汽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驶,我们来到朱苦拉村委会所在地罗西村。

走进村委会,等候我们的村委会副主任给我们煮了一壶咖啡。

我们很诧异,中国人饮用咖啡还不像西方那么普遍,而在这么偏僻的一个小山村,村里人招待客人用的居然是咖啡。

村主任给我们介绍说,朱苦拉村每家都有咖啡,当咖啡成熟的时候,村民们采摘咖啡果,晒干后用杵臼脱壳,再剥去咖啡豆上的绒皮,用鸡油或者猪油将咖啡豆焙炒,再用石磨碾成咖啡粉,之后用纸包好保存,供家人喝或者招待客人,这已经是当地的一种饮用习俗,正如我们喝茶一般。

喝过咖啡,我们急匆匆想要看到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村主任老杞告诉我们,到朱苦拉村还有10多公里的山路,得走上2小时。

在杞主任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朱苦拉完小简陋的校园里,目睹两株十分古老的咖啡树,这两株咖啡树历经风霜,枯了又发,断了又长,坚强地活到现在,居然还挂满果实,据说树龄超过百年了。

领略了两株古咖啡的风采后,我们开始沿着鱼泡江流经的峡谷,在半山腰艰难地向朱苦拉村前行。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忽然峰回路转,我们看到了人间仙境般的一个美丽村寨,村寨依山而建,远远望去,被咖啡林环抱的小村寨格外静谧,仿佛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更添古咖啡林的神秘。

沿着崎岖山路,我们走进了朱苦拉村,走进了古咖啡林。

朱苦拉彝语叫“若客来”,意思是弯曲的山路。

据介绍,200年前,一位姓杞的男子,带着他的妻子来到位于金沙江支流鱼泡江畔的山谷里,选择这半山腰的人间天堂,搭建了茅草房,开始了他们与世隔绝的生活。

后来这里又来了一李姓人家,再后来发展到现在的杞、李两个家族,共84户人家,378人。

“咖啡女王”万雪君

“咖啡女王”万雪君

精彩创业ENTREPRENEUR编辑 姜学霞“咖啡女王”万雪君文/王 丽当上超级地主,陷入困境万雪君是位宁夏女孩,16岁时就从家乡的小山村来到北京,她知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一定要努力。

2000年,万雪君在一家照明企业做销售员,为了省钱,她骑着自行车跑工地拉订单。

有时为了能多跑一个工地,她甚至为了节省上厕所时间,不敢大口喝水。

朋友说,她是工作狂,标准的女汉子。

就这样,吃着常人无法想象的苦,万雪君的业务越做越大。

2006年,她和人合伙在北京郊区开了一个照明设备加工厂。

靠着做销售积攒下的人脉,万雪君拿下北京很多地产项目的订单。

随后,她抓住北京奥运会的机会,把产品送进鸟巢、水立方。

2011年时,万雪君拥有3家公司,每年销售额超过2个亿。

但这时候,朋友们发现她突然消失了。

直到9个月后,她才再次出现,不仅人一下子老了十岁,而且一回来就卖房卖车,劝都劝不住。

一时间,亲朋都说她是个“不可理喻的疯子”。

原来,万雪君的母亲自从几年前患上老年痴呆后,生活就几乎无法自理。

2011年,她决定在阳光明媚、气候温暖湿润的云南大理给母亲买栋别墅养老。

在交谈中万雪君得知,卖房的是一个姓吴的归国华侨,种咖啡还有600万的资金缺口。

吴总懂管理和技术,万雪君不缺钱。

她想在大理既能陪着母亲,还能种种咖啡,于是当即就拿出600万元入了股。

2011年她又投资在这里承包了2万亩荒山种咖啡。

这座山在她来之前,已经荒了很多年。

由于土质差又是遍地乱石,种什么都很难生长,曾有人提出将这座山白送给那些种咖啡的企业,没想到企业来此考察后都连连摇头。

原来,改造这些光秃秃的荒山,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搞不好就会血本无归,所以,谁也不愿担此风险。

咖啡对土壤、水源的要求很高,山上全是乱石,根本没法种,了解到这一切后,万雪君这才大吃一惊,知道自己看走了眼。

可这山一包就是60年,想反悔都来不及了。

但地不能闲着,她决定多花点钱对土壤进行改造。

但这改造的成本,简直高得吓人。

云南小粒咖啡

云南小粒咖啡

味道:云南小粒咖啡入口时候,先品尝到一丝清甘苦味,鼻端全是一种类似花香的咖啡香气,在舌的两侧有一丝淡淡的酸味,继续品尝,酸味会扩散到两腮,但是很淡很幽,如果喜欢喝浓一点的咖啡,这时会出现太阳穴和心脏的有力悸动,让人兴奋。

喝云南小粒咖啡,最好不加糖,本来就不苦,另外糖会掩盖咖啡本来的香气和酸味。

而这正是云南小粒的特色。

但可以加上一点奶精,又滑又香。

地理:云南小粒咖啡,是国产的仅有两种咖啡之一,另外一种产在海南,产量也不大。

云南的咖啡,生长在海拔1000到1400米的无霜期较长的高原山地,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

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100米左有的干热河谷地区。

生长期长,土质略为贫瘠,空气纯净,阳光充足。

这样的咖啡,果实饱满,风味独特,绝对绿色产品。

最为独特的是云南小粒咖啡的咖啡豆,比一般的阿布比拉种咖啡豆略为小一点,所以称作云南小粒咖啡。

但目前有的庄园已经改良了品种,也有部份正常大小的咖啡豆生产,这种咖啡豆香气和口感更好一些,但还是沿用了云南小粒咖啡的称呼。

据我所知,雀巢速溶卡咖啡的组成中,70%都是云南小粒咖啡的豆,一是取起便宜,二是因为云南小粒咖啡香气足、苦味淡、略呈酸味的原因。

历史: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在云南一个叫朱苦拉的地方试种咖啡成功。

至今朱苦拉乡仍生长着有90多年树龄的咖啡树24株。

朱苦拉村的咖啡林朱苦拉是一个神秘、传奇、美丽的自然村寨,隶属于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这是一个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市3地交界的地方。

100多年前,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

1892年,由于法国传教士田神父的到来,将彝语的精华与法国人的浪漫结合,于是有了朱苦拉这个名字,后人把朱苦拉译为“人间天堂”之意。

据介绍,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为了自己喝咖啡的需要,用咖啡果在教堂门外繁殖了第一株咖啡树,之后又培育了更多的咖啡树,栽种在教堂周围。

云南保山新寨咖啡庄园

云南保山新寨咖啡庄园

2019年第6期墙材网2019.6云南保山新寨咖啡庄园Coffee manor in Yunnan云南保山的潞江坝,高黎贡山挡住了印度洋过来的暖湿气流,让这里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咖啡产区。

2014年开始,北京建筑师华黎用四年时间,把这里的一个荒废院子,改造成了一座咖啡庄园。

有咖啡储存、加工空间、咖啡厅,以及正在筹备中的咖啡博物馆。

整个建筑用76万块砖打造,面积2000m 2,柱廊、拱券贯穿,细节精巧,气质古典。

身处其中,还望得见远处壮阔的怒江峡谷。

2010年,建筑师华黎在云南腾冲建成了一座造纸博物馆,因此常到云南,通过朋友认识了谢先生。

谢先生在云南保山的潞江坝种着近一千亩的小粒咖啡林,在高黎贡山脚下的坝湾村,他买下了村中心一块地,想做一组房子来储存、加工制作咖啡豆,还有一个展示当地咖啡文化的博物馆。

这块地位于整个村的高处,开车进去要沿缓坡先在村中心兜上一圈,途经一个小学、一个中学,很热闹。

抵达后,整块台地地势向着西北方向跌落,俯瞰怒江峡谷,视野所及都是连绵的青山。

咖啡庄园的地是以前乡政府的办公地,乡政府迁出去后,8000m 2的地上散落着一圈曾经的办公楼、房舍,还有一座两层高的电影院。

电影院前的一棵250年树龄的老榕树,是这里的“镇院之宝”。

2014年的6月份,华黎第一次来,便被这块地本身吸引了,“这儿有着强烈的历史感,十分宁静,尤其这个八十年代的老影院,甚至有种穿越感,气场很强大,很吸引我。

”四年后,华黎在电影院的一侧并排修建起两栋新建筑,一共1800m 2。

一栋红砖砌筑的两层咖啡厅,另一栋有三层高,外观上看由灰砖包裹,是咖啡的加工厂和储藏间。

从下沉庭院进回廊,从回廊进红砖砌筑的咖啡厅。

咖啡厅紧挨着的就是咖啡庄园的主体建筑。

主体建筑三砖瓦纵横142019年第6期墙材网2019.6层高,一层是咖啡豆的储藏空间。

储藏需要恒温恒湿的物理环境,红砖砌筑出十字拱的结构,阴影之下甚至有些幽暗,像酒窖一般。

这儿地面比户外的中心庭院地面低一大截,更像一个地下室的空间,厚重的柱子密集地扎入地里。

情醉朱苦拉

情醉朱苦拉

DALI CULTURE文化·大理旅游早就听说朱苦拉是遗留在尘世之外的一处秘境!春天,与几位友人相邀,驱车前往。

汽车驶出宾川县城,翻过三十五里坡,再下四十五里箐,到达平川后,一路往东,向更偏远崎岖的山路驶去。

友人说,村庄的彝语名为“客若来”,意为弯弯曲曲的山路,世人便诗意地称之为“朱苦拉”。

经过这次亲身经历后确实如此,说不清经历了多少时间的山路颠簸,不过在友人轮番对朱苦拉的介绍下,心中对这神圣净土的向往便愈加迫切。

尽管眼前的山越来越高,脚下的路越来越陡。

从罗溪村进入朱苦拉的这一路更险!笔陡的山处处突兀着险峻的崖,奇诡的毛石。

进村的路挂在云端,小村悬在山腰上。

逼仄的土路仅容得下一辆越野车通行,若是遇上对头车,得找一处大的弯道来错让。

不由得感叹:朱苦拉的确名副其实!翻过最高的山顶,终于可以一览朱苦拉的全貌了!这一带地形地貌粗犷,似乎大自然的刀斧只进行了最初的开凿,而并未精细打磨。

这时早春的信使还未到达这片土地。

目之所及,处处是凛冽的朔风切割山梁的剜痕,干涸与贫瘠并存。

青瓦黄墙的老式房屋和垛木房随山势错落有致,紧密挨在一处较平缓的山坳。

村庄往下便是一片更为平缓的坡地,一大片茂密的咖啡林在这里自由生长。

再往下,便是渔泡江。

从远处看,村庄像一位老者悠闲地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左右山梁为扶手,背后的山是椅背,大片的咖啡林便是碧玉雕饰成的椅座;又像是一位劳作归来的彝家女人换上碧绿的长裙,背靠大山,把脚伸进渔泡江戏水呢!我们惊叹,看!清风拂过,起伏的咖啡林不正像彝家女飘舞的裙裾么?在渔泡江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带,有如此一大片碧绿的咖啡林,不得不令人惊叹,不得不令人神往!无数摄影家、旅行家、文学创作者、咖啡文化研究学者纷至沓来,慕名前往。

中国境内,咖啡品质最好的是云南德宏的厚谷咖啡,经研究考证,朱苦拉咖啡林便是厚谷咖啡的源头,为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因而有“中国咖啡发源地”“中国咖啡活化石”等美名,朱苦拉村也情醉朱苦拉●董黎霞80DALI CULTURE文化·大理旅游当之无愧地拥有“中国咖啡第一古村”的美誉。

云南朱苦拉村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和咖啡圣地

云南朱苦拉村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和咖啡圣地
从平川镇到朱苦拉 村大约有 5 1公 里 路 程 , 其 间 要经过 3 0多公 里 崎 岖 的 盘 山 路 , 道 路 一 侧 是 悬 崖 峭
来 鲜 有 外 人 进 入 朱 苦 拉 。
同时,朱苦拉 村还沿 袭着远古 彝族人 刀耕火种
4 0 0人 口。全 村 只有 “ 杞”和 “ 李 ” 两 个姓 氏. 相传
明 末 清 初 , 一 对 彝 族 夫 妻 来 到 此 地 繁 衍 生 息 , 男 子
姓 杞 , 女 子 姓 李 , 他 们 成 为朱 苦 拉 村 的始 祖 。 多年
只有 “ 杞 ”和 “ 李” 两姓 的, J 埘 中国咖 啡的朝圣 地
的 农 业 生 产 模 式 , 在 一 个 多世 纪 里 , 村 民 们 都 过 着
7 2 C U L T U R A L G E O G R A P H Y

漤 j

I 蔷_ i 蠢



1.
~ 州

: + 、

| . -
r l 1





妻鼋妻

I ; 1 1 1 ( 1 ( ) I 、 C( ) I e i 1
文 汪宝龙 图 章治萍 梅 利彬 陈德 新
; 麦 誊
{ ≤。 誊 ■一
1 考
≥爹爱
“ 当你 来 到 山 神 庙 前 的 桑 杷 树 下 , 朝 南 方 的 山谷 望 去 , 鸟 瞰 右 侧 镶 嵌 在 大 山脚 下 、 紧 紧 依 偎 在 渔 泡 江 畔 的小 村 庄 ,这 就 是 朱 苦 拉 ”进入朱苦拉村,村
壁 , 另 一 侧 则 是 万 丈 深 渊 。 村 民形 象 地 描 述 这 条 路

中国的主要咖啡产地

中国的主要咖啡产地

中国的主要咖啡产地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神父为了自己喝咖啡的需要,用咖啡果在教堂门外繁殖了第一株咖啡树,从那时在云南朱苦拉村开始了咖啡种植。

至今云南朱苦拉乡仍生长着90多年树龄的咖啡树24株。

据了解,村里年纪最大的两位长者杞光辉和李福生今年八十多岁了,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的形成。

云南朱苦拉朱苦拉,朱苦拉叫“若客来”(彝语),彝语的意思是“弯曲的山路”。

朱苦拉是一个神秘、传奇、美丽的自然村寨,隶属于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是大理州、楚雄州、丽江市3地交界的地方。

朱苦拉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

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现在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

朱苦拉村接待宾客是用当地的咖啡和核桃,用土罐罐煮出来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这种原始喝法却体现了朱苦拉村民对咖啡的热爱,也是对来宾的最高礼仪接待。

独特而浓郁的原生态咖啡文化,让每个认识朱苦拉的人都不得不心叹,这里不愧为中国咖啡第一村。

生长期云南小粒咖啡3~4年生结果树。

小粒种咖啡在云南花期2~7月,盛花期3~5月。

咖啡的开花受气候,特别是雨量和气温的影响较大。

咖啡花寿命短,只有2~3天的时间。

小粒种咖啡一般在清晨3~5时初开,5~7时盛开。

咖啡果实发育时间较长。

小粒种咖啡果实成熟需8~10个月,一般在当年的10~12月成熟。

小粒咖啡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上,若海拔太高则味酸,太低则味苦。

小粒咖啡多数植于海拔1100米左右的干热河谷地区,所以酸味适中,香味浓郁且醇和。

云南的不少地区有适宜小粒种咖啡生长的独特环境,出产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

保山潞江坝气温平均为21.5℃,最高达40.4℃,终年基本无霜,是公认的最佳小粒咖啡产地。

这里培育的小粒咖啡以浓而不苦、香而不烈,颗粒小面匀称,醇香浓郁,且带有果味而驰名中外。

无论是1892年,还是2016年,无论在车水马龙的都市,还是安静祥和的村庄,无论是凌晨四点钟等待黎明,还是在下午三点半午睡后的清醒,这里咖啡的香气总是不变的。

朱苦拉古咖啡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朱苦拉古咖啡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朱苦拉古咖啡林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张晓芳李亚男刘航秀黄健吕玉兰武瑞瑞黄家雄来源:《热带农业科学》2017年第09期摘要对中国现存的最古老朱苦拉古咖啡林的基本情况、保护管理现状和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宾川朱苦拉村的实际情况和古咖啡林自身的生理特征及生长立地条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朱苦拉古咖啡林;保护;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S571.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7.09.020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rotection ofOld Coffee Trees in ZhukulaZHANG Xiaofang LI Yanan LIU HangxiuHUANG Jian LV Yulan WU Ruirui HUANG Jiaxiong(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Cash Crops Institute, YAAS, Baoshan, Yunnan 678000)Abstract The basic situation, protection status and problems of old coffee trees in Zhukula Village were analyzed, and reasonable protec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owth conditions of old coffee trees in Zhukula village.Keywords old coffee trees in Zhukula ; protection ; problems ; countermeasures朱苦拉是中国咖啡发源地之一,位于金沙江支流渔泡江畔,是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是中国咖啡文化原地传承沿袭100多年至今的唯一典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载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在云南朱苦拉村现身
(图)
2008年07月30日 22时19分00秒来源:云南信息港
据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志记载: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在该县平川镇的朱苦拉村。

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那现状如何?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为何会在偏远的朱苦拉?2008年7月26日,后谷咖啡的代表历尽艰难险阻,步行进入人迹罕至的朱苦拉村,寻访到史载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相关链接:后谷立言五大举措保护朱苦拉古老咖啡林)
古咖啡树依旧挂果
史载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现状:目前有13亩咖啡林
据朱苦拉村86岁的杞光辉老人介绍:1892年一位叫田氏的法国传教士从越南来到了朱苦拉,由于田神父喜欢喝咖啡,便在教堂外种下咖啡豆。

田神父种植的这棵咖啡树在1997年死去,存活了105年。

但是从这棵咖啡树上掉下来的种子仍生长在教堂外和村子的附近,到现在由这株老咖啡树繁衍的咖啡子孙已经包围了朱苦拉村。

其中100年以上的咖啡树还有24株,其中的22株咖啡树分散在这13亩咖啡林里,另两株生长在朱苦拉完小校园里。

目前13亩咖啡林正遭受病虫害的侵蚀,急需保护。

古咖啡林里自然生长的咖啡幼苗
古老的咖啡树
古老的咖啡树
与世隔绝的朱苦拉村
苦拉村
朱苦拉村是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全村只有杞和李两个姓氏,共84户人家,378人,现在村里除一个外地小伙子是汉族外,都是彝族。

提起当地的交通状况,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这里是“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村民们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只能靠走,而家家户户养的狗则是村民们的“治安员”。

朱苦拉村村貌
据当地的杞光辉老人介绍,朱苦拉村最早不叫朱苦拉,而是叫“若客来”,彝语的意思是弯弯曲曲的山路。

法国的田神父到了这个地方后,彝族文化与法国浪漫文化的结合,于是这个地方叫作了朱苦拉。

朱苦拉村民自制的咖啡粉
杞光辉,86岁,是村里的第一任文书,他的父亲与田神父是好朋友。

李福生,82岁,是村里的第一位老社长。

1948年,出于对咖啡的热爱,李福生发动村民种植咖啡50亩,1983年的一场大雪把村子里的大部分咖啡树都损坏了,最后只剩下13亩,共1134棵。

村民煮好的咖啡
现在朱苦拉村除了这13亩咖啡林外,在各家的小院里基本上都栽种植咖啡树。

咖啡林里的1134棵咖啡树,人均3棵,按人头来分的话,分到户最少的有7棵,分到户最多的有48棵。

1892年法国传教士刻下的路标
朱苦拉虽然贫穷落后,但它是一个与咖啡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

除了全民种植咖啡,村民们都有喝咖啡的传统:自种、自磨、自煮,村里年纪最大的86岁的老人杞光辉说他就是喝咖啡长大的,现在村子里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喝咖啡的习惯。

李福生还介绍,村里的村民
们对咖啡树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即使咖啡豆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村民们也不舍得砍掉一棵咖啡树。

村民这样煮咖啡
虽然用土罐罐煮出来的咖啡味道不是最好,但这种原始喝法却体现了朱苦拉村民们对咖啡的热爱和景仰。

在朱苦拉,13亩咖啡林紧紧围绕着这个村寨,种咖啡、喝咖啡已经成为村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可以说朱苦拉村民已经和咖啡溶为一体,咖啡成为了村民的一种精神信仰。

(徐冬琴图片提供:胡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