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

合集下载

有色金属矿山上行式开采方法可行性研究

有色金属矿山上行式开采方法可行性研究

现及 巷道 维护 难题 , 采用 下行 式 比较难 解决 , 上行 而
式开采 条 件下 对 于采 区上部 某些 区段 的应力 分 布可
通过 下部 采 动来改 变 , 可通 过 人 工 预 先爆 破卸 压 也
来改 变 。
3 投 资 经 济 效 益
对于 竖井 开拓 , 即使 是 下行 式开 采 , 井筒 等也 其
IS 1 7 —2 0 S N 6 1 90
采矿 技 术 第 1 2卷 第 3期
M i i g Te h o o y n f c n l g ,Vo . 2, . i 1 1 No 3
C 4 — 1 4/ D N 3 3 7 T
21 O 2年 5月
M av 2 2 01
1 生 态 与环 境 影 响
1 1 对 地 表 破 坏 与 沉 降 影 响 .
上 行式 开 采可 将本 阶段 的开拓 或采 准 的废石 就
岩石 的节 理裂 隙都 比较 多 的情 况下 进 行 的 , 即使 采 用充 填法 充填 了采 空 区 , 由于 不是 天然 的岩石 , 但 其 强度 大 大降低 , 随着开 采 的进行 会逐 步下 沉 , 填体 充 无形 中成 了井 下 生产作 业 的危 险源 。
天井 , 进 时的岩 渣 通 过 这些 天井 下 放 到 下 中段 充 掘 填 , 流也 可 以在 清洗 工作 面 之后从 天井 回风 , 风 构成
完 整 的风路 。
2 3 “ 下 ” 深 部 开 采 安 全 . 三 及
相 应作 业 中段 , 然后进 行 回采 , 同矿 山采 用 不 同充 不 填方式 , 下掘 进 的废 石 可通 过 天 ( ) 等 溜 放 到 井 溜 井
下个 中段 空 区进 行 充填 , 里 的天 ( ) 可 以是 独 这 溜 井 头巷 道掘 进时 的通 风 井 , 可 以是其 他 服 务 于 下 中 也

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

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

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的采矿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煤矿开采中,上行式开采是一种常见的开采方式。

本文旨在对煤矿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上行式开采是指从地下向地面进行采矿的一种方法。

相对于下行式开采,上行式开采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我们将从技术、安全和经济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上行式开采在技术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相比较于下行式开采,上行式开采可以更好地解决采场处于下倾斜煤层的情况。

在采掘过程中,上行式开采能更好地控制煤炭的运输,减少了工人在采场中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上行式开采中的支护工艺更加成熟,能够更好地确保工人的安全。

其次,上行式开采在安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比较于下行式开采,上行式开采能够更好地防止煤层冒顶事故的发生。

由于上行式采矿过程中,矿石是由下往上运输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煤层冒顶事故的风险。

同时,上行式开采还能够在采矿过程中提前暴露隐患,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

因此,在煤矿开采中采用上行式开采能够有效地提高采矿安全系数。

此外,上行式开采在经济效益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通过上行式开采,能够有效地减少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比较于下行式开采,上行式开采能够更好地控制煤炭的质量,提高产量。

同时,上行式开采还能够减少煤矿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因此,在煤矿开采中采用上行式开采对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上行式开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上行式开采对于井下设备和施工技术的要求较高。

上行式采矿需要使用专业设备进行矿石提升,需要进行复杂的施工工艺。

这需要矿业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资金投入。

其次,上行式开采需要进行更高强度的保护工程,确保井下环境和设备的安全可靠。

这就需要矿业企业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安全意识。

最后,上行式开采相对于下行式开采,需要在地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

某矿井上行开采的可行性预测

某矿井上行开采的可行性预测
r燃 等级 为 Ⅱ级 。 J
3 上 行 式 开 采 可 行 性分 析
1 比值 判别 法 : 用采 动影 响倍 数判 别 : ) 采
K = M =4 3 / 3 H/ 3.5 6.:6.8 r. 8 f 1
2 影 响上行开采 的主要 因素
1 l 距 : 问距 是影 响上 行式 开 采 的最 主要 ) 1 _ 层 J J
层煤 的开采 应 间隔足 够 的 时间 , 则 即使 有 足够 的 否 层 间距 , 开果 上层煤 也会 遇 到 困难 。空 问上 , 解放 被 层 同采工 作线 应在 解放 层采 后 的泄压 带范 围 内。
…稳 定 采煤 层 。 叮
9 煤层有爆炸危 险性 : 9号煤层属 自 燃煤层 ,
于 行开 采 。
含 l 泥岩 夹 石 ,夹石 厚 度多 为 02 层 . 0m~03 . 0
m 顶板 为泥 岩或 砂质 泥岩 , 板为 细砂 岩 。 底
9 l煤 :位 于太原 组 , 。 灰 岩为 其直 接顶 板 , ‘ L石 个圳 柯 02 l 右 的 泥岩 伪 顶 。煤 层 厚 63 1 . I左 0l . 1~ 03 8 9m, 均 70 1最 厚 处 位 于 井 田 中部 D 号 孑 . 5 . 1, 23 L 附近, …北 、 向东 、 向南渐 薄 。含 夹石 1层 ~3层 , 夹
析 , 出通 过 采取 安 全 技 术措 施 先采 9号 煤 层 , 采 7号煤 层 的 上 行 开 采 方式 是 可行 的 。 得 后
关 键 词 : 行 开 采 ; 行 性 ; 测 上 可 预
中 图分 类 号 :1 2 ) 2 F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某 矿 井 主要 叮采 煤层 为 7、 9号煤 层 , 皆位 于 太

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方法

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方法

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方法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是指系统地评估和分析矿山项目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可行性,以决定是否开展该项目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的主要方法。

1. 项目背景调研在开始可行性分析之前,需要对项目背景进行调研。

这包括矿山地理位置、矿区的地质条件、矿石的资源储量、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等。

通过调研,可以初步了解矿山项目的潜力和风险。

2. 技术可行性分析技术可行性分析是评估矿山项目的开采技术方案是否可行的过程。

这包括矿石开采方式、选矿工艺、采矿设备等。

需要评估技术方案在实施中的风险和可行性,包括可获得适当的技术支持、确保人员安全、降低环境污染等因素。

3. 经济可行性分析经济可行性分析是评估矿山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可行性的过程。

这包括项目的投资成本、预期收入、运营费用、利润率、投资回报周期等。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矿石价格波动、税收政策、劳动力成本等。

经济可行性分析有助于判断项目的盈利潜力和回收期。

4. 环境可行性分析环境可行性分析是评估矿山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性的过程。

这包括土地使用变化、水资源利用、废弃物管理、环境污染等。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环境法规和政策、生态保护需求、周边社区的影响等。

环境可行性分析有助于确保项目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5. 社会可行性分析社会可行性分析是评估矿山项目对社会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包括对当地居民、土地使用者、文化遗产等的影响。

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社区受益与受害范围、就业机会等。

社会可行性分析有助于确保项目与当地社区的和谐发展。

6. 综合评估和决策在完成以上分析后,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定开采方案、确定投资规模、制定环境保护措施、规划社会福利等。

最终的决策应该基于全面、客观和可靠的数据和分析结果。

总之,矿石开采可行性分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因素。

通过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可以评估和确定矿山项目的可行性,从而为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新庄煤矿三煤组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

新庄煤矿三煤组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

级舒缓 波 状褶 曲 , 主要 有前 松 向斜 , 中下 部 和东
表 1 新 庄矿 可 采煤 层 特 征
维普资讯
1 4
刘 波 等 新 庄煤 矿三 煤组 上行 开采 可行 性分 析
2 0 第 4期 0 6年
部 背斜 。 水文 地质 。井 田内无大 的地表 水体 . ② 自 北 而南有 曹家 沟 、 引河 、 粮河 等 三条 季节性 人 王 运 工 河流 , 因第 四系有较 厚 的隔水 层 , 气 降水对 井 大
f 距 状网 H j 住 煤摆 煤 厚
, n
0 引 言
新庄矿开采 三煤 组 自下而上有 : 三 煤 层 、 , 三 、 三 、 三 煤层 。三 : 层 为三 煤 主采 煤 层 , 煤 三 煤




0 2 1 3 以粉粒状为 主,少量 的碎 块状 , . -. 4 9
两层 煤 间距 2 . 55 m。层位 柱 状 图如 图 1 示 。 7 所
() 3 构造 及水 文地 质 。 地质 构造 。 ① 主要有 F、 4
F 逆 断层 , F F。 ( 庄) 断层 落差 均 大 7 F 玑F : 王 正 于 2 0m。采 区内褶 皱 构造 不 甚发 育 , 仅有 发 育 次
图 1 煤 层 柱 状 图
12 煤层 赋存 特性 .
() 1 三煤 组煤 层 赋存 特性 如 表 1所示 。
() 2 瓦斯 、 尘 、 层 自燃 。 三 : 层 生 产 以 煤 煤 煤
1 煤 层 赋 存 地 质 条 件
11 煤 系地层 .
来, 瓦斯 含 量 一 般保 持 在 O4 /m , 斯 相 对 量 .9gc z瓦
1 l 20 /之 间 , 对 量 l.5mT n 属 低 瓦 . ~ . m3 0 4 t 绝 37 mi , 斯 矿井 。三煤 组 具有 爆 炸危 险 。煤层 不具 有 自燃 性。

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与确定

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与确定
中 图分 类 号 :D 2 . T 8 3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8 8 8 (0 10 — 0 9 0 1 0 — 8 12 1 )4 0 2 ~ 2
山西省第二 轮煤炭资源整合 和煤 矿企业兼并 重组使许 多矿 井的开采范围和煤 层层数发生 了变
化 , 批 采 下 组 煤 的矿 井 生 产 系 统 已形 成 , 于 采 原 处 掘 生 产 阶段 , 加 上 组煤 后 面 临着 是 采 用 上行 开 采 增 顺 序 继续 生 产 , 是 先开 拓 开 采上 组 煤 再采 下 组 煤 还
( ) 煤 高度 。一 般 情 况 下采 高 越 大 , 出的 二 采 采 空 间越 大 , 覆 岩 层 的下 沉 量 越 大 , 种 变 形 值 也 上 各
与下 煤层采 高 M 之 比值 K为采 动影 响倍 数 。 当井 田 下 部 开采 多个 煤层 时 , 合采 动影 响倍 数 称 为 K ’ 综 。
的问 题 。采 用 由上 而 下 的下 行 式开 采 方 式 , 下 组 则
采方式。
( ) 三 采煤 方 法的选择 。采 用 的采煤 方法 其顶 板
管理方式决定着上覆岩层破坏的空间形态和高度 。 当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采场上覆岩层形成 的“ 三带” 即冒落带 、 , 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 , 其顶板
下 沉量 大 , 随采 高增 大而 “ 且 三带 ” 围会 增大 。 范 如采
煤 生 产 将 停 止 , 新 建 上 组 煤 开 拓 系统 , 需 当上 组 煤 层 赋 存 条件 不 适 用 下组 煤 开采 设 备 时 还需 新 购 置
用倾斜长臂采煤法 , 上覆岩层的位移变形量较小 , 破 坏程度也较轻 ,但煤柱及附近围岩容易出现应力集 中现象 。采 用充 填法 时会 大大 减小 上覆 岩层 的位 移 变形量 , 但矿井生产成本会增大 , 工艺会变得复杂。

煤矿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煤矿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

煤矿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摘要:上行开采是一种特殊顺序的开采方法,进行上行开采时,若下部煤层采用长壁采煤法进行开采,由于采场较少留设煤柱,老采空区上覆岩层垮落比较充分,如果上下煤层的开采时间间隔足够长,且上部煤层的连续性不受到破坏,即可进行上行开采;若下部煤层采用部分开采方法,如房柱式开采或条带式开采,此时采空区遗留较多的留设煤柱,老采空区上覆岩层一般不垮落或垮落不充分,则此时在上部煤层开采产生的采动压力的影响下,可能造成下部煤层老采空区保留煤柱的失稳,引起上覆岩层的垮落破坏和长壁工作面底板岩层失稳,威胁上部煤层采煤工作面的生产安全。

因此,有必要研究4-2上、4-3煤层上行开采所引起的采动覆岩及层间岩层移动变形,确定层间岩层应力再次分布特征、卸压范围及岩层移动变形演化过程,科学分析煤矿上、下煤层开采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评价上行开采可行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上行开采;采动压力;煤柱;岩层失稳;移动变形;卸压;影响某煤矿剩余可采区域,临近5-2煤层房柱式采空区,存在蹬空开采问题,针对某煤矿5-2煤层房柱式开采完成后,需上行开采4-2上、4-3煤层的工程实际,通过科学类比、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实验的方法,分析5-2煤层房柱式开采过程中煤柱稳定性、层间岩层运移规律及上部4-2上、4-3煤层连续性和完整性,研究上行开采时上下煤层开采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评价上行开采可行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鉴于煤矿赋存条件和开采现状,在5-2煤层房柱式采空区上部自下而上依次存在4-2上、4-3煤层需进行上行开采,已有研究成果表明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为下部煤层采高以及上下煤层间距和层间岩性,因此煤矿上行开采主控条件为4-3煤层的可行性研究,即只要4-3煤层上行开采可行则4-2上煤层一定安全可行,因此主要研究4-3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

煤矿上行开采可行性研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 5-2煤层房柱式开采完成后,5-2煤层留设煤柱及其上覆岩层的稳定性;(2) 4-2上、4-3开采时的采动效应对5-2煤层煤柱及其上覆岩层的稳定性的影响;(3) 5-2煤层留设煤柱失稳破坏时层间岩层失稳破坏对4-2上、4-3煤层开采的影响。

福兴煤矿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分析

福兴煤矿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分析

e c fa jc n n s f 'l o cu e h t t sfail omief s h hr em h nt es cn e m y n eo dae tmie , ia yc n ld dt a e s et n i tt et i s a t e e o dsa b nl ii b r d h
采 高 3 3 . 6m。为 大部 可采 的较 稳 定 煤 层 。
岩层 的平 衡 状 态 , 着 时 间 的推 移 , 随 围岩 之 间 从 产 生 裂 隙 到裂 隙 闭合 压 实 , 工 作 面 支 架 的支 撑 作 用 下 , 后 又 重 在 最
新 处 于 平 衡 状 态 , 再 发 生 台 阶式 的错 动 。 不
福 兴 煤 矿 技 改 区 内 主 要 可 采 煤 层 从 上 而 下 为 2 3煤 、 层 , 于 山 西 组 中 下 部 , 井 准 备 同 时 对 2 3煤 层 进 行 开 位 矿 、 采 , 了减 少 准 备 时 间 , 少煤 炭 损 失 , 可 能 多 回 收 煤 炭 为 减 尽
岩 层 稳 定 性 的 一 个 重 要 因 素 , 着 采 高 的 增 加 , 采 后 的 随 开 采 空 区 也 就越 大 , 部 岩 层 破 坏 逐 渐 严 重 , 据 淮 南 、 北 上 根 淮 地 区矿 井 、 庄 柴 里 等 矿 井 的 实 际 测 量 资 料 , 单 一 煤 层 枣 在

西




21 0 2年 第 3期
NO. 3 201 2
JANGXICOAL S ENCE LTECHNOL I CI 8 OGY
福 兴 煤 矿 上 行 式 开 采 的 可行 性 分 析
徐 驰 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煤矿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
作者:郭雷鸣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年第16期
摘要:在以往传统的煤矿开采中,大多数采用下行式开采的方式进行,而近些年来,煤矿开采的实践以及相关实验证明,煤矿上行式开采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很大的可行性,并且能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 探讨了上行开采机理, 说明了上行开采技术的判别方法, 从而深刻地剖析了该论题。

关键词: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煤矿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传统的煤矿开采的过程中,若煤矿是多煤层,则大多数采用的是下行式开采。

原因是:依据我国的传统理论,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是上、下煤层间的层间距以及下位煤层的采高。

采用下行开采,是先开采上煤层之后再开采下煤层,上层开采对下层的扰动较小,若采用上行开采,则先开采下煤层,则较容易引起其上覆岩层的变形、断裂或崩塌,破坏上部煤层的完整性。

然而,实践及科学研究证明,在某些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上行式开采有着自身的优势,尤其是在安全、开采技术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以某矿区煤矿的开采为例,对影响上行开采的主要因素做了介绍,阐述了上行式开采原理,并对现行的上行开采可行性方法进行了分析。

1煤矿概况。

某煤矿地处丘陵地带,地面高低起伏,地层多为单斜构造与水平构造。

矿井地质储量丰富,在不同的地质层其开矿的环境不同,如土质、土壤的黏性、煤层的厚度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其中一个含煤地层为例,共含煤12层,全区共分为两层:M8和M14煤层。

煤层的特征是,M8煤层为突出煤层,其平均厚度为2.5米,煤层的平均倾斜角为15度,顶板的直接顶是粉砂岩,厚度约为3.5米,老顶为灰岩,厚度为4.0米。

而底板的直接底为粘土岩,老底为灰岩。

M14煤层的平均厚度为1.2米,煤层平均倾角为19度,顶板的直接顶为炭质页岩及粉砂岩,厚约6.2米,老顶为硅质燧石灰岩,厚度为5.4米。

底板的直接底为粉砂岩,老底为石灰岩。

两个煤层的煤间距均为45~55米之间。

总体而言,该矿井的储煤量大,瓦斯含量也较高,整个矿井地质构造较单一,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2上行式开采机理。

(1)采场上覆岩层裂隙场发展规律。

上行开采容易造成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失衡,导致岩体应力的重新分布。

当应力超过岩层的承受范围时,必定会引起上覆岩层的变形甚至是破坏,进而产生大量的采动裂隙,并且
破坏煤层,但在一段时间之后,此采动裂隙会再次闭合、压实。

煤层的台阶错动,使煤层结构被破坏,这是阻碍上行开采的根本因素。

因此,采用上行式开采,控制层间岩性错动、保持岩层结构的平衡是其关键之一。

(2)围岩平衡机理。

上覆岩层体可分为垮落带、断裂带和弯曲下沉带。

从围岩平衡的角度来说,可分为非平衡带、部分平衡带以及平衡带。

根据走向可分为离层区、原始应力区、重新压实区、稳定区及煤壁支撑区。

其中,在煤壁支撑区内的压缩变形最剧烈。

在离层区,由于垂直方向受到拉伸作用,因此,上下离层的变形最充分;断裂带岩层在下沉的过程之中,由于岩块间的相互咬合进而平衡岩层结构。

所以,在上煤层在与下煤层的平衡岩层距离较近时,适合上行开采条件。

(3)围岩平衡高度。

下煤层顶板与平衡岩层顶板之间的高度称为围岩平衡高度。

围岩平衡高度受到下位煤层采高以及煤层间岩层的性状的影响,此外,还与矿山压力等有关。

也就是说,煤层间平衡结构与煤层间的岩性、下位煤层采高以及上位煤层覆岩条件都有关系。

在进行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分析时,要综合考虑。

3影响上行式开采的主要因素。

(1)采高的影响。

影响上覆岩层的破坏状况以及其高度的根源在于采高。

采高越大,开采的空间也越大,变形越大,上覆岩层的结构越不平衡,必然会导致采场上覆岩层受到严重的破坏,且随着煤层开采数的增加,其稳定性也逐步下降,因此,采用上行开采难度就越大。

(2)层间距的影响。

上、下煤层的层间距越大,上覆煤层的移动就越平缓,变形越小,越适合上行开采。

如果层间距过小,则会导致上覆煤层产生很大的变形,但在一定的技术改善的条件下,仍可采用上行式开采。

(3)采煤方法的影响。

采煤方法是控制覆岩破坏的高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采煤方法中,其煤层顶板的管理方式决定了覆岩破坏的空间形式及高度。

若采用垮落法来管理顶板时,常常会导致覆岩的开裂性破坏,顶板下沉量随采高的变化而变化。

(4)岩性及层间结构的影响。

冒落带及裂隙带的发育程度随着顶板岩层硬度的增大而增高,采空区空间高度也高,冒落越充分,所以,岩层主要是用断块来补充采空区,若采空区高度不足,冒落不充分,则岩层以岩层弯曲来补充采空区。

当上覆岩层在下沉中形成平衡岩层结构,其上部的煤层会缓慢下沉,这非常有利于上行式开采。

4上行式开采可行性分析。

(1)比值判别法。

目前,比值判别法是较为常用的上行开采判别法之一,所谓的比值判别法,即:当下部开采一个煤层时,可比值K 的大小判别,K=H/M,其中,H表示冒落带高度,M表示下煤层采高。

上行开采的实践和研究证明得知: 当上、下煤层之间为坚硬岩层时,K≥6.3,为中硬岩层时, K= 6.0,为软弱岩层时,K≥5.5。

只有当综合比值K大于或等于6.3时才适合上行式开采。

此种方法简单、实用,但数据比较保守,只适宜作参考数据。

(2)“三带”判别法。

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比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小时,上煤层的形态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于是不可进行上行式开采;当上、下煤层间距比断裂带高度小或两者高度相当时,上煤层的形态会受到些许破坏,但采取一定的有效安全措施之后,即可进行上行开采;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比下煤层的断裂带的高度大时,上煤层会出现整体移动的现象,而形态未被破坏,因此,可进行上行式开采;当上煤层在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垮落带内时,其上煤层的结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下位煤层先采后上煤层就无法进行开采。

岩层以及覆岩不同,其移动和破坏规律也不同。

在缓斜煤层,当顶板覆岩之内是坚硬、中硬、软弱以及极软弱岩层时,垮落带的最大高度可依据分层开采时的垮落带高度进行计算;当下煤层的垮落带在上煤层范围之内时,此时上煤层的断裂带最大高度使用该煤层的厚度来计算;而下煤层的断裂带最大高度应取按上、下煤层的最大开采厚度计算,作为上、下煤层的断裂带的最大高度。

"三带"判别法的公式是统计而来或者是由破断岩体的碎涨系数反推而来,但实际上,在下位煤层开采之前,是无法准确测出其垮落带高度及碎涨系数的。

(3)围岩平衡分析法。

上行开采会导致上覆岩层的原始应力失衡,进而引起上覆岩层的横向和纵向的变形甚至是破坏,产生采动裂隙。

此时,上行开采需遵守的基本准则是: 当上覆岩层中存在坚硬岩层时,上煤层与下煤层的平衡岩层距离最近时,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而当上覆岩层为软岩时,上煤层位于断裂带之内,上煤层的开采在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稳定之后进行方可。

结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分析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在特定的条件下,上行式开采在技术上及经济上都是合理可行的。

具有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以及提高效率的优点。

此外,在上行式开采的过程中,需根据计算所得的有关参数值,只有均满足上行开采的要求才可,为了安全起见,应该上行开采营造良好的开采条件,上煤层开采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尽可能保障开采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付金强. 鑫运煤矿采用上行式开采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5).
[2]杜计平,汪理全编著.煤矿特殊开采方法[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清通,王大尉. 矿权重叠矿井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J].煤矿开采.2008(04).
[4]艾顺岭.下保护煤层的开采强度对上解放煤层影响程度的分析研究[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7(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