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兴盛之成因

合集下载

明朝出版业很发达

明朝出版业很发达



= j


。 ‘
【 风行天下】根据斯 巴迭古代希腊 城邦文化,新娘 在婚 礼时需要剃掉 头发 ,并作 男装打扮 。
6 1 鬻


其 次 ,即便西周 末年 已经 出现烽火 台 ,也应是 类似 战国时 期的原始 形 式 ,不适 用 于 远距离传 递信息 。而西周 末年 ,距 离周都最 近的诸侯 国郑 国,在3 0 0 华里 之外 。即便
0= d
是 只将警 报传 递给 郑 国,也需 要沿途 修建 大量烽 火 台才行 ,而西周 末年 显然是 不具备


此 外 ,当时的 出版非常 自由,看 到好 东西谁 都可 以拿 来 印。这种状 况一直 到 民国
时 期还没 什么 变化 。彼时 的城市 里 ,尤 其像上 海 、北京这 种地方 ,随便 几个 人凑在 一 起就 可开 个 书店 ,出版各 类文集 、诗集 外带 出售 ;并且没 有 出版审查 机构 ,至于被 人 告 发 ,则往 往是在 书印出来之 后了 。
彳 艮 发

清廷 由于顽 固 自守 ,备受 欺 凌 ,签订 了许
广东香 山县 ( 今 中山市) 的一位 乡学先 生 中了头 奖—— 岭南名 园海 山仙馆后 ,为 了
换取现 钱 ,他 把 园子里 的古玩名 器 、假 山 巨石 、用 名贵木 料制 作的 门窗分拆开 来廉 价
蟹 霞 鏊
明朝 时 ,书店 已经普 及 , 儒 林 外 史 中载 ,马二 先 生 出场 时住 在嘉 兴 文海楼
书店 ,其 后又 到杭州 文瀚楼 书坊 ,他还 自称 : “ 杭 州各 书店里 等着我 选考 卷… …没奈 一 何 ,只得 要去 。”那 时 ,参 与 出版 的人 也 多 ,书 中 的马二 先 生 、匡超 人 等 都是 ◎爆料哥 “ 选

试论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兴盛之成因

试论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兴盛之成因
Hit y oe b o s e egig仃0 t ec n iu t no si x ert ga dc m pl g hsor,st eie i be sor n t - o k . m r n m o t ai f h n o way e c pi n o n n in it y i vt l i h n a r s lt a ewrigwa f it r g a h a e d df m o pe i i l i .W i h u p s f tial e ut h th in yo so i r p yh st n e O c m lxt t smp i t t t h o r r yo cy t te p r o eo hc h e e c t n,M ig g v r men ie n rm oe h e eop n fp bihn n hso o e b ok y du i a o n o en tgud d a d po td te d v l me to u l ig i it r n t— o s b s y s p lmenig hso ytx b ok ot e ca sc u pe t it r t o st h ls is. T e p cia ema d f h iis rie e amia in lo n e h r t l a c d n so ecvl evc x t n t sas o si ltdt ec m plt na dp bihn fh it r oe b o s hskn f o k a e nwieycrua e t mua e o h i i n u l igo tehso n t- o k .T i ido o sh sb e d l i ltd a o s y b c
试论 明代 史钞 类图书出版 兴盛 之成 因

明代图书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

明代图书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

明代图书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作者:赵子卿来源:《科技传播》2015年第12期摘要明代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鼎盛繁荣时期,究其原因是纷杂多样的,但与其相对完善的出版管理密不可分。

通过对这一时期出版管理内容体系的探讨,于我们当今的出版管理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而促进现今出版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图书市场;出版管理;版权保护;图书贸易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41-0055-02我国图书出版事业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龟甲兽骨上的刻画和青铜器上的铭刻。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刻、金文以及手工抄写、刻书等,都演变为了出版的雏形。

先秦时期的竹简、木渎也为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到来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同时私人藏书、编书也较为流行,但由于种种因素限制并未形成市场化。

两汉时期造纸术有效地推动了文字出版发展,据文献考证,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书籍贸易,这也是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萌芽。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的繁荣、正式出版物的发行和佛教经文的流行,都为政府主办出版事业打下了基础。

宋代印刷术的改进与繁荣进一步从技术上推动了出版的发展,对后来的官办和民营出版事业全面繁荣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

而到了国势强盛的明朝,可以说万事俱备,图书出版事业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

关于为何选择明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理由如下:首先明朝之前,各朝代的图书出版物并未形成市场规模,并缺乏市场意识和管理意识,并不具备鼎盛繁荣的时代特征。

其次,明代之后的满清王朝,由于文字狱等重大政治原因,书籍出版事业实则并不如明朝兴盛,因此从研究价值来说,相比明代还是缺乏质变性的转折点与承前启后的地位。

再者,明王朝作为历史上汉人最后的中原王朝,具有其他朝代不可比肩的文学高度。

从励精图治的历代皇帝大力倡导图书编辑出版,到掌控内阁权倾一时的文人政治集团和民间文学家们精彩纷繁的创作,再到推动读书情怀的八股取士科举之风以及晚明俗文学的隆盛等一系列文学盛行现象所催生的诸多因素,都使得明代出版物呈现井喷式的激增。

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_程国赋

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_程国赋
有如隐草堂刊八 卷本、乌 程凌 初万 历刻袁 宏
道评5 虞初志6 七 卷本、凌性 德天 启刻5 虞 初志6 七卷本等
文言小说选 本。选唐 人小 说十 五篇、唐 前及宋代小说各一篇、明代小说三篇
文言小说选 本。除南 朝梁 吴均5 续 齐谐 记6以外, 其余皆为唐人传奇
5 续虞初志6 四卷
汤显祖编
明钱塘钟人杰万 历刊
履谦子本另收唐人小说、宋、明小说各一 篇
5 艳异编6 四 十卷
题王世贞辑
有嘉靖间刊息庵 居士序本、隆庆刊本、苏州叶启
元玉夏斋万历四 十六年 刊本 ( 四十卷 ) 、杭州 段 景亭读书坊天启 刊本( 五十三卷) 等
文 言 小 说 选 本。四 十 卷 本 分 十 七 部 ( 类) , 收作品三百六十一篇, 包括唐人小
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
论明代坊刊小说选本的类型及兴盛原因
程国赋
( 暨南大学 文 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小说选本是一种重要的小说批评形 式, 值得我 们关注。明代 坊刊小说选 本是书坊 按照一定的 取 舍标 准进行选择、对原作篇目顺序加以重新编排而形 成的小说 文本, 不 能等同于 总集、丛 书; 明 代坊刊小说 选 本可分三种类型: 文言短篇小说选本、杂志型小说选本( 亦称类书 型选本) 、白 话短篇小说 选本; 明代坊刊小 说 选本 的兴盛与科举的发达、读者需求、传播需要等关系密切, 同时, 不同类 型的小说选 本还有其 独特的兴盛 原 因。
不详
约刊于万历年间
上栏选 话 本 小说5 李 亚仙6、5 女翰 林6 、 5王魁6 、5 贵贱交情6、5玉堂春6 共五篇
5 燕居笔记6 ( 原刻本)
不详
不详
据林近阳、何大 抡、冯 梦龙 等增 补5 燕居 笔记6可知, 必有原刻本, 今佚

论明代图书出版对明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论明代图书出版对明代文化思想的影响

0
1
0
0
万历
16
51
6
3
天启
0
1
0
0
从表1可知:(1)明人陆容(143 6 —1497)云:“宣 德、正统间,书籍印版尚未广。今所在书版,日增月益, 天下古文之象,愈隆于前已。”f其所谓“今”,当指成 化以来、嘉靖与万历年间。此时官刻较多的是史类书 籍而非经类书籍。清代学者王夫之以“玩”字概括明 代史书的特点g。所谓玩,就是喜而弄之,是为了适应 商业化、娱乐化的需求而生产图书。因此,其所生产的 图书质量堪忧。(2)与史类书籍相比,正统以后官方 经类书籍的刊刻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见,明初统治 者制定礼律导民、用历代典范为臣民提供殷鉴等文化 政策的导向功能已逐渐失去效用;也可看出明代统治 者在思想领域的控制力正逐渐减弱。
关键词:雕版技术;泛滥芜杂;经典性;异端;集 大成
一、明代雕版技术、文教政策与图书出版的 兴盛
中国 古代 雕 版印刷 术 的发明,主 要始 于大 规 模 文化复制传播的需求、雕版新技术的发明。随着民间
对历书、字书、佛经等需求的激增,以及隋唐之际笔、 墨、纸等物质条件和锤拓、印章技术等技术条件的成 熟,印章技术实现了向雕版印刷术的过渡a。印刷术发 展至五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官方用它印行儒家经典。 其后,历代政府都以刻书印刷为重要的文化建设。明 朝朱元璋开国后,尤重文化建设。
此外,朱元璋在中央建立国子监,诏令天下府、 州、县设立各级学校,以此形成完整的国家教育体系。 其后,成祖朱棣尤其重视从太子到大臣子弟、平民百 姓等以儒学为基础的文化教育培养k。值得一提的是, 明代在城乡广设社学,以官立社学发展最为迅猛,如 弘治 十七年(15 0 4)规 定,凡民间幼 童十五岁以下者 均可入社学读书。当时书院教育和社会教化思潮的勃 兴,也推动了社学建设的步伐l。明代图书出版的兴盛 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雕版技术的发达、纸墨和 刻书价格的低廉等,为其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是明初 统治者对文教(尤其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建设、科举制 度)的重视、免书籍税等政策扶持,为其提供了精神需 求、经济助力。也就是说,书籍的大量出版、完备的学 校教育体系,普遍、快速地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科 举制度的规范和学校教育队伍的壮大,提高了人们对 图书出版物的迫切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图书出版 的兴盛。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研究

明清时期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因为新兴的出版业和海外贸易的扩张逐渐繁荣起来。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图书出版和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着眼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

一、图书出版的兴起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图书出版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明朝时期,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容易,印刷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加。

同时,由于明代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图书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

明朝时期的图书出版业经历了从个体手工制作到机械化印刷的转变,大大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和传播。

清朝时期,图书出版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清朝政府对图书出版特别重视,大力支持和鼓励图书出版,成立了专门从事图书出版的机构——养正书局。

养正书局从选择图书、审定稿件到印制出版等方面采用理性的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图书印刷的质量和效率。

清朝时期还兴起了专门的书摊、书局和书馆,促进了书籍交流和流通。

这些机构吸引大批文人学士,为书籍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

二、图书的流通与文化交流图书出版的繁荣推动了图书的流通和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图书的流通渠道逐渐多元化。

从个体贸易到海外输出,图书流通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中国本土,书摊和书局是重要的集散地,藏书家、文人学士和社会名流纷纷涌入,通过购买和借阅书籍,掌握各类知识和信息。

通过书局和书摊等机构,图书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形成了类似于现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图书印刷品牌。

这种保护措施使得各地图书之间不存在关联和衔接,导致着一种各地文化独立和萎缩的愚民状态。

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随着扩张而渗透到南洋、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等地,图书逐渐开拓了海外市场。

据节选自欧洲日报的科学杂志说:“形式上,这一图书形式因比新闻传播方式更便宜而迅速发展。

商人经常网罗大量的书籍,带回香料和香烟假球。

”这就是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有很多古代中国书籍的原因。

印刷的技术不断提高,书籍的数量和种类也日益增多。

明朝的纸张革命与出版文化

明朝的纸张革命与出版文化

明朝的纸张革命与出版文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时期仍然比较陌生或者只知道皇帝的名字和一些历史事件。

今天的主题是明朝的纸张革命与出版文化,希望通过本文为大家解开这个时期的神秘面纱。

一、纸张革命在纸张革命之前,中国的文化交流和记录都是依靠竹简、木牍、布帛等材料来实现的。

虽然这些材料使用便捷,但是都存在耐久性差、易于腐烂、重量大等问题。

因此,在向外扩张和内部治理的需要下,明朝开始了纸张革命。

明朝的纸张革命与出版文化首先,明朝使用藤纸来替代竹简等材料纪录文化信息。

藤纸是一种由植物藤科制成的纸,具有轻便、柔韧、防潮等优点,解决了文化信息保存的问题。

其次,明朝推广了造纸技术,使得纸张的产量大幅度提高。

由于造纸工艺的革新和改良,明代的纸张质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时世界顶尖的纸张材料之一。

因此,这个时期也被称为“中国纸”时期。

最后,明朝在制造、储藏、运输、销售等方面都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确保了纸张产品的品质和规格。

纸张革命的推行不仅使得文化信息的保存和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和便捷,也为后来的出版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是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

而在明朝,出版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当时,书籍的种类有文化、艺术、历史、地理等,其中道教、佛教经典的出版比较多。

在唐宋金元时期,书籍的出版大多是由官方或者私人机构负责,但是明朝时期则出现了专门的专业出版机构。

明朝时期出现专业出版机构专业出版机构的出现意味着出版文化进一步完成了商品化、分工化、社会化的进程,这也是明朝的一项重大发明。

这些机构以出版为主,同时还涉及到书籍的印刷、宣传和销售。

在这些专业出版机构中,最著名的便是四大书院,也就是白楼、南华、东林、西泠四大书院。

这些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机构的代表,同时也是出版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在明朝时期,新的出版工具呈现了出来。

为何专制的明朝能诞生那么多名著?

为何专制的明朝能诞生那么多名著?

为何专制的明朝能诞生那么多名著?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发达。

物质的丰富催生了文化的发展,图书出版业开始繁荣,一大批文学名著都在这一时期诞生。

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三国演义》等等。

《金瓶梅》及《三言二拍》等书描述了明朝中后期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以及人们对爱情和平等的朴素的诉求,可以说,反映了当时经济文化之繁荣,是中国最早几部市民小说,开一代阅读风气之先!《金瓶梅》名著的大量出现,除社会经济因素外,自由宽松的出版政策是最主要原因。

只要你写出好作品,就不愁没销路。

苏杭地区、福建建阳、安徽徽州等地都是当时私营出版业的重镇。

南京地区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出版商,当时的南京,至今仍能考证出名字来的私营出版商多达93家,有名的如文林阁、万卷楼、富春堂、广庆堂等。

其次是福建建阳,至今能考证出来的有84家,仅比南京少9家。

《记营销大师余象斗二三事》一文记载了晚明书商余象斗的故事,今天读来不免觉得似曾相识。

余象斗是建阳人,早年立志科举,但直到三十岁也没考上,于是决定放弃,改走“野路子”。

他选择了当时很火的出版行业,主营最为畅销的门类——通俗小说。

余象斗有个长辈叫余邵鱼,写了本讲春秋战国的通俗小说《列国志传》,质量一般,却在晚辈的营销下大卖。

余象斗照猫画虎,迅速写出一本讲上古史的《列国前编十二朝传》,两本书互相配合,又大赚了一笔。

这次的成功经验,使余象斗迷上了跟风。

万历21年,神作《西游记》问世,大批读者为之疯狂---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小说?余象斗也疯狂起来——此时不跟,更待何时!他以最快速度写了《真武大帝传》和《华光天王传》——全是烂书。

又从别人那里买来《东游记》的版权,全都命名为西游记,推向市场后,刚读过西游记原著的读者们兴奋劲还没过去,听说又出了三部,纷纷抢购。

买回去一看,这什么玩意啊,但买都买了,只能无奈叹息。

一年之后,大明又出了本畅销书《包龙图判百家公案》。

余象斗立即决定跟风。

明朝的印刷术与出版业

明朝的印刷术与出版业

明朝的印刷术与出版业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不仅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对印刷术与出版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明朝时期,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了出版业的兴盛。

本文将从明朝印刷术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对出版业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明朝的印刷术与出版业。

一、明朝印刷术的产生背景在明朝之前,印刷术在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早在唐代,中国就出现了木活字印刷术,但由于活字制作困难且成本较高,未能大规模应用。

直到明代,由于明代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书籍需求的日益增长,印刷术得以迅速发展。

二、明朝印刷术的发展历程明代初期,朱元璋颁布了一系列鼓励印刷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印刷术家是刘基,他在《洪武正招军令状》中运用了铜活字印刷技术,成为明代印刷术的奠基人。

之后,明代的印刷技术进一步发展,不仅活字制作更加完善,还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使印刷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雕版画和铅版画,进一步丰富了印刷术的形式。

三、印刷术对出版业的影响明代的印刷术突破了手工抄写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数量。

印刷术的发展使得书籍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价格相对较低,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书籍的需求。

此外,印刷术的普及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印刷术更加迅速地获取各类书籍,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与此同时,出版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书店、书摊等形式不断涌现,完成了出版、发行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总结明朝的印刷术与出版业发展相辅相成,印刷术的兴盛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而出版业的繁荣又进一步促进了印刷术的普及和发展。

明朝的印刷术不仅是中国印刷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世的印刷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明朝印刷术与出版业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出版业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兴盛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兴盛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兴盛一、引言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同时也是文化产业与出版业兴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化产业和出版业经历了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详细探讨明代文化产业与出版业的兴盛原因、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明代文化产业的兴盛1. 文学艺术的繁荣明代是文学艺术繁荣的时代,文人墨客如林,文坛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才子佳人。

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取得了显著进步,代表作品如唐寅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

明代描绘花鸟、山水的绘画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如仇英的《红树图》传颂至今。

2. 手工艺制品的繁荣明代的手工艺制品制作精湛,琉璃、瓷器、漆器、丝织品等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代表。

其中,明代瓷器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巅峰,代表作品如明成化青花瓷、嘉靖五彩瓷等,不仅技艺精湛,还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3. 戏曲的兴盛明代戏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包括京剧、越剧、评剧等形式都开始兴起。

在明代,不仅戏曲的剧种丰富多样,剧本的质量也大幅提高,如《程婴救孤记》等。

明代戏曲的演出形式和表演技巧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完善,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明代出版业的兴盛1. 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明代是中国活字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金属活字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印刷和流通。

这项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使得更多的人能够阅读书籍,同时也推动了书籍出版业的繁荣。

2. 图书销售市场的兴起明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图书销售市场,很多城市都设有专门的书坊,书籍的销售和流通更加便利。

这些书坊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书籍选择,还为作家、学者、读者等人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加强了学术与文化的传承。

3. 图书刊发的增加明代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刊物,从传统的古籍整理到新发明的科技书籍,内容多样,印数也大幅度增加。

同时,国家也积极在政策层面扶持刊物的发展,例如提供纸张补贴,使得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2、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 1)套版印刷术
出现早,但明代后期(17世纪)才广泛 应用。 明代套印本:常见大部分为万历间吴兴 闵氏、凌氏刻本戏曲小说。另有吴兴茅兆 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 凌濛初刻印图书多为套印且有插图,如 《红拂记》、《琵琶记》、《明珠记》和 《南柯记》。
清代套印本: 康熙年间官刻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 五色本《劝善金科》等; 清道光民间私坊涿州户坤六色印《杜工 部集》。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仿照宁波著名藏书 楼“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七处藏书楼,统 称“南北七阁”。文渊阁(北京皇宫)、文源阁 (北京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 溯阁(沈阳故宫)为“北四阁”,均为皇家藏书 楼,不对外开放。“南三阁”是指文宗阁(江苏 镇江)、文汇阁(江苏扬州)、文澜阁(浙江杭 州),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开放,可以进入其中阅 读抄写。七部《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分 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台湾省图 书馆(文渊阁)、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浙 江省图书馆(文澜阁)。其它三部均在19世纪60 年代毁于战火。
3、民间坊刻的特点 历史悠久,老字号,如建阳郑氏崇文堂开 业近三百年,刘氏日新堂近二百年,叶氏 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一百多年,余氏三 台馆和双峰堂。 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 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 书坊的集中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1、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 清前期的图书官刻主要集中在内府,刻书 的印刷形式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 木活字、彩色套印等方法。 前期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其 缮写刊刻、用纸、校勘、装订集我国手工 业印刷术之大成。清代地方官刻主要是印 刻地方志及翻刻殿本书籍,其他书籍刻印 很少,善本不多见。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

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化产业与出版业蓬勃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出版业的兴盛相互促进,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本文将从明代的文化产业和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出版形式与内容、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明代文化产业与出版业。

一、文化产业与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明代文化产业与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政府的支持。

明初,由于战争的频繁和统治者的政策,社会动荡不安,文化发展比较缓慢。

然而,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国家逐渐安定,政治稳定为文化产业和出版业的兴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明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主要表现在绘画、雕塑、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方面。

明初的绘画以工笔花鸟画为主,后来发展出了以人物题材为主的山水画,代表有沈周、文征明等画家。

雕塑方面,明代石刻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明代的“明代的文化产业与出版业” 为例,展示了明代文化产业与出版业的重要成就。

此外,明代书法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代表有董其昌、董其昌等书法家。

音乐方面,明代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音乐曲目,如《广陵散》、《阳春白雪》等。

出版业的兴起与发展与明代的文化产业密不可分。

明代初期,由于文字的传播渠道有限,书籍较为罕见,大部分是由官方编纂的政府文件、官方史书等。

然而,明成祖朱棣推行了一系列的出版政策,如设立翰林院负责编纂、刊印书籍,出版文化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

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民间出版业逐渐兴起,许多书籍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

二、出版形式与内容明代的出版形式主要包括刻印、手抄本以及金石拓片等。

刻印是明代最主要的出版形式之一,通过将文字刻在木版上,然后用墨水浸湿,在纸上印出文字。

手抄本是指由人工抄写的书籍,不需要刻版,往往质地较好,而且出版速度较快。

金石拓片则是通过拓印的方式将金石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印在纸上,以保存和传承。

明代出版的书籍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如下是有关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人们常把小说作为明代最具时代特征的文学样式,特别是长篇小说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繁荣局面。

总体来说,明代长篇小说繁荣的原因主要有:(1)明代安定繁荣的社会经济,为明代小说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政权以后,吸取了元统治者覆亡的历史教训,在明初采取了恢复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的方针。

历百年左右,出现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中叶以后,工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要求在文学中得到反映,因而在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便受到他们的欢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

(2)明代小说的繁荣是宋元时期说话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明代小说,是在宋元时期的说话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称为“拟话本”,就是直接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长篇小说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部分由宋元说话中的讲史、说经演化发展而来。

嘉靖以后,文人独立创作的反映现实的长篇小说如《金瓶梅》,亦取资于讲唱文学的写作经验。

(3)小说理论的推动由于宋元以来通俗小说创作的实践,显示了这一文学形式不可忽视的社会作用,因而受到明中叶以后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文人的重视,在理论上给予高度的评价,阐明其社会的和文学的价值,为小说争得了文学地位。

如李贽就将《西厢》、《水浒》与秦汉文、六朝诗相提并论,同称为“古今至文”;袁宏道称《水浒》和《金瓶梅》为“逸曲”。

而《古今小说》绿天馆主人序更指出话本小说比儒家的经典《孝经》和《论语》具有更强烈的感人力量。

(4)印刷技术的进步明代印刷术的进步,刻书业的发展,也为小说创作的刊行流布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促进小说创作的繁荣。

总之,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明代小说才得以出现繁荣之貌。

在明代各类文学体裁的发展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

特别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

试论明代图书发行流通兴盛的政治原因

试论明代图书发行流通兴盛的政治原因

先朝图书的管理, 因为他很明白图书的教化作用。这也说 明, 他与一般的草莽英雄有所不同, 他不会像项羽, 攻下秦富
后就放一把火来消除所有 的愤怒 。 朱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其子孙还编写了不少用来“ 教化” 后妃王子、 文 武百官等人 的书 。如洪武六年 (33成 《 训录 》垂训 子孙 17) 祖 ,
明朝 的开国皇帝朱元 璋是 位极有 远见 的君 主 。据 明朱
国桢《 明大政记 》 一载 : 至正 二十 四年 (34 )朱元 皇 卷 元 16 年 , 璋发兵攻灭 陈友谅 , 即下令 访求遗 书。《 明史 》 九 十六《 卷 艺
了卷帙浩繁的《 永乐大典》并启用了当时皇家图书馆——南 , 文志》 也记载;明太祖定元都, “ 大将军收图籍, 致之南京, 复 京文渊阁的全 部藏书 , 指派官员分 赴各省 州县去采购私 家 还
写的图书 I宗藩 昭鉴录 》 永鉴录 》 《 、 《 等书籍则 是采汉 、 以来 唐 藩王宗室善恶 以为借鉴, 来颁赐给诸王}相鉴》《 《 、历代 臣 总之 , 明代历时 20 7 多年 的时 间, 自洪武 至崇祯 历十 七 帝, 从明太祖到 明成 祖 、 再到 宣宗等 几代 皇帝对 图书事业 都
大致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 分 :

名每 减一等 , 无者 每加一 等 , 在 臣民熟观 为戒 。可见朱 元 所 ”
明朝历代皇帝对图书事业的浓厚兴趣
璋是在告诫老百姓要熟记他颁布的法律, 要人手一本。 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 , 就向解缙询问南京文渊阁藏书的 情况, 解缙答以“ 上多缺略” 朱棣却说“ 。 士庶家稍有余资, 尚 欲积书 , 况朝廷 乎?成祖 时期还花了五六年 的时 间组织编 撰 ”
无论价格 贵贱 。在 前朝 所遗 藏书 的基 础上 , 面向社会 , 诏求 四方遗书, 设秘书监丞, 寻致翰林典籍以掌之。明王世 藏书 , ” 贞《 明将征讨考》 则云 :徐达人北京 , “ 封其库 府 图书宝物。这 大力征购, ” 不计较书价高低, 这无疑是对图书流通的一大促

试析明代史钞繁盛的原因

试析明代史钞繁盛的原因

余部 , 其量之大 , 所未有 , 前 以致影响到对有 明一 代学术水平 的评 价。明清学者对明代史钞 以批评 为主, 四库全书》 如《 批 评《 史纂左编》 妄 为升 降 , 倒乖错 之处 , 可胜 言” 批 评 “ 颠 不 ,
《 四史鸿裁 》 无所 发 明 , “ 批点尤 为 弁陋 ” 批 评 《 史快 编 》 , 读
我 而 已 。 [ ] ’J叙 ’8
印刷术和造纸术 的发达 、 推广 , 使得更 多 的史 钞得 以刊 刻, 提高了印刷数量 , 扩大 了传播范 围。短小便 捷 的史 钞最
为受 惠 , 绝大部分史钞得 以付梓 、 推广。据粗略统计 , 自明代
嘉靖 、 万历以后直至 明末 , 以刊刻 的史 钞远 超过一半 的数 得 量, 已成繁荣之势 。值得 一提 的是 , 明代 史钞也 出现套 印版 本, 如凌稚隆的《 记纂》 史 为万 历朱 墨套 印本 , 茅坤 的《 阳 欧
见 明人 的好 学 、 史 之 风 。 读
代 出现 , 经两 宋 , 历 技术 提高 , 明代得 到 推广 。除雕 版木 刻
外, 明代 还有木 、 、 、 铜 铅 锡等活字版 。木活 字发明于元代 , 明 代普遍使用。明代锡活字技术成熟 , 、 活字发 明于明代 , 铜 铅 还 出现 了套色印刷。正德 以后 , 朱墨套印被推 广。明代的刻 书坊增多 , 不仅官方刻书 , 也有私 家刻 书坊 。据胡应麟记 载 ,
作者简介 : 刘云霞 , , 女 河南 商水人 , 新乡学院经济师 , 士。 硕
从 中国古代史 学 的发 展历程 看 , 统史 学到 了明代 , 传 进 入 了最低谷 。人们一般 认为 “ 明一代 , 有 史学 不振 ” 抄 袭成 ,
风, 成书最多 ; 或语 “ 若有 明一代之人 , 其所著书 , 非盗窃而 无 已” 6 , 10 足见明代史钞 之繁 丰。这 是一 个学术 发展 的销滞 7 时期 , 少有学术创新 , 高压 的氛 围使 人们 的视线 自然 转移 到 “ 无聊 ” 的甚 至“ 俗” 庸 的学术 摘抄上 , 些史钞 在原 有史 书 这 的基 础上进行 改编、 节选 。删削后 的史钞 , 行文 明快 , 叙事凝

明代文学与出版业的繁荣

明代文学与出版业的繁荣

明代文学与出版业的繁荣明代文学和出版业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明代,文学创作和出版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

本文将从文学创作、出版业、读者和志怪小说四个方面来探讨明代文学与出版业的繁荣。

文学创作:明代文学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学,诗歌、戏曲、小说、杂文等文学形式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其中,文学的流派非常丰富。

诗歌鼎立,咏物派的徐渭、蒲松龄,田园派的袁枚、邵雍,还有五言绝句的杨基、徐再思和七言诗的唐寅、文征明等都是杰出的诗人。

在明代,戏曲也开始流行。

那个时期,戏曲演员和唱腔的变化让戏曲成为了一个高质量的艺术形式。

徐渭的《风流冤孽白洋淀》,李时中的《汉宫秋》,汤显祖的《牡丹亭》和《寻梦刻》等戏曲作品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此外,小说也在明代大量涌现。

《金瓶梅》、《双城记》、《浮生六记》、《类说》和《聊斋志异》等小说成为了明代杰出的作品。

其中,《金瓶梅》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丰富了清代文学,也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

出版业:明代可能是中国出版业最早的繁荣时期之一。

在明代,出版业逐渐形成,各种出版机构和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些有名的书店和印刷厂如“天一阁”“鹏图书馆”“玄武酒肆”“筠门印社”和“花庵”等都在明代成立,在中国成为文化中心。

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但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同时提高了印刷品质和数量。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发明促进了书籍的传播,使书籍的价格逐渐降低,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享受文化盛宴。

读者:在明代,文学的读者群体也逐渐扩大。

富有的人可以购买奢华的文化硬皮书,穷人则会购买印刷劣质的简易版书籍。

此外,一些书贩和租书店也出现在了城市的街头巷尾。

明代书法品很高,读者甚至可以借阅藏书数万卷的巨型书库,并在那里留下唾沫水、涂鸦、写下真情。

这样的读者也迅速增加了。

志怪小说:除了普通的文学,《红楼梦》及《聊斋志异》系列等志怪小说在明末清初风行一时,成为了另外一个文学类型。

明代文化繁荣原因探析

明代文化繁荣原因探析

明代文化繁荣原因探析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那么导致明代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1. 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时期,国家的经济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明朝时期,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为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社会稳定也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环境,人民生活安定,文化创作得以蓬勃开展。

2. 文化保护与支持在明代,朝廷对文化的保护与支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朝廷设立了许多书画院、文友坊等机构,为文化人士提供了研究、创作与交流的场所。

同时,各级官员也积极支持文化人士,赞助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

这种政府对文化的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当时文化人士的创作热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3. 教育兴盛与人才培养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兴盛的时期,朝廷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各级学府和私塾逐渐形成,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这批人才在文化繁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学识和才华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社会变革与启蒙思潮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洗心革面的时期,社会变革和启蒙思潮的出现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思考社会问题和改革方案,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这种思潮的涌现为文化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思想触角,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5. 文化交流与融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与融合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明代之前的元代文化,以及来自外国的文化与明代本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明代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与融合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

总结来说,明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文化保护与支持、教育兴盛与人才培养、社会变革与启蒙思潮,以及文化交流与融合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相互促进,为明代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试述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5篇范文》

《试述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5篇范文》

《试述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5篇范文》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特点:1.分回立目,有开场诗散场诗,有“话说”、“欲知后事如何”等套语。

2.艺术表现日趋成熟:3.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立创作;4.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关注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生活琐事;5.人物塑造,从英雄到平民、从特征化到个性化;6.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小说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繁荣的原因:1.君臣文士对俗文学的爱好,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小说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2.李梦阳、王慎中、李贽等人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地位;3.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市场需求促进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4.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书坊、印刷业发展,促进了长篇小说的快速印制和广泛流播。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概念【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

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

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体制:⑴章目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初期目录单句为主、字数参差,后为双句对偶、渐趋工整;⑵正文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⑶结构保存了宋元话本开头用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首尾开合照应;⑷叙事以“话说”(却说、且说)起首,中间穿插诗词、韵散结合,在情节关键处收束,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试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见文学史(卷四)115—116页)内容仅供参考。

明代的典籍生产

明代的典籍生产

明代的典籍生产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我国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领域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而典籍生产也是当时的重要特点之一。

本文将从明代典籍生产的历史背景、典籍的种类及制作方式、典籍的保存与传承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代典籍生产的历史背景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它统治了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从1368年至1644年期间便是明朝的统治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书籍的生产和出版更是达到了一个井喷的时期。

明朝对书籍的发展、保护和出版制度进行了许多的促进,对于知识分子的聚集和繁荣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明代,典籍生产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无论对于当时还是对于后世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典籍的种类及制作方式在明代时期,各类典籍的种类非常之多,从古籍到百科全书都有其对应的制作方法和版本。

其中,石刻版印刷、木版印刷、活字印刷都是非常常见的几种制作方式。

1. 石刻版印刷石刻版印刷是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汉代。

在明代时期,石刻版印刷也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

石刻版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文字或者图案镌刻在石板上,然后再进行印刷。

2. 木版印刷木版印刷是一种相对较为传统的印刷技术,它的制作方法是在木板上刻上文字或者图案,然后再用墨水进行印刷。

木版印刷在明代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

3.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是一种比较新的印刷技术,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明代时期,活字印刷得以大规模的应用,它的制作方法是将铅字或者铜字按照规律组成一整页,然后再进行印刷。

三、典籍的保存与传承明代的典籍生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

同时,明代的典籍传承也成为了后代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1. 典籍的保护与维护明代时期的典籍,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和传承,也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为此,明代时期便开始了对典籍的保护维护工作,比如:在印刷典籍时,尽可能采用优质的印纸和印刷材料来保证典籍的品质。

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兴衰与变革

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兴衰与变革

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兴衰与变革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之一,其出版业的兴衰与变革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和介绍,以及对其兴衰的原因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历史发展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术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和中心,而书籍成为了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工具。

因此,由于需要,书籍交通和出版也随之出现。

在很早的时候,版权的概念就已经存在了。

最初,颁发著作权是国家的权利,为了维护著作人的权益,对于侵犯版权的行为也实施了严格的惩罚和制约。

在明代中叶,书籍出版业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当时,積雪楼、承天楼、知书局等书局都已经成为了当时的大型出版机构。

明代书籍的流通范围已经迅速扩大,而书籍的主要终端消费者也开始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阶层,而是逐渐扩大到社会各阶层。

在这一时期,书籍的发展如火如荼,书籍种类也进一步丰富,出版业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二、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兴衰然而,在明代中期后期,图书出版业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市场竞争激烈,一些书商为了赚取更多利润,采用低成本、劣质的印刷方法,降低了书籍的品质,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其二,书籍的数量过剩,有些书籍甚至是重复出版,导致对读者不再有吸引力。

在这一时期,明代图书出版业不断陷入萧条,书店纷纷倒闭,书籍市场也陷入了混乱。

尽管加强了对于出版行业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版权和出版的法令,但是治标不治本,限制了出版者的业务,使得出版社无法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限制了出版社发展的空间。

三、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变革明代图书出版业的变革,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创新,二是组织的改革。

由于版权的保护和技术的普及,书籍的印刷技术逐渐得到改进,印刷方法也逐渐由手工印刷发展到了木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先进的印刷技术。

这使书籍的造价大幅度降低,品质得到提升,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书籍制作提前了方便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兴盛之成因作者:杨军来源:《出版科学》2012年第04期[摘要]明代史钞类图书出版颇为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史钞类图书的产生是抄撰著述方式的余绪,也是史学著述方式由繁冗趋于简省的必然结果;明政府以史辅经的伦理教化意图,对史钞类图书的出版起了导引、促进作用;科举考试的现实需求刺激着史钞类图书的编纂、出版;明代尤其是中后期史钞类图书之所以得到广泛流传,也得益于图书生产市场化的推波助澜。

[关键词]明代出版史钞类图书明代文化[中图分类号]G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2) 04-0101-04史钞是我国古代史书编纂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撰著者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对前代史著进行节选、摘录、重编而成。

相对于依据删编的原著来说,史钞类图书内容较为简洁、通俗,易于向社会基层流播。

明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环境形成史钞类图书较之前代名目繁多、数量庞大,并广泛地传播于社会,客观上满足了普通民众了解历史知识的需要,具有普及性史书的性质。

探寻其产生的历史原因,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明代的史学发展和图书出版活动。

一《四库提要》依据编撰方式不同将图书分为“离析而编纂之”“简汰而刊削之”“采摭文句而存之”“割裂词藻而次之”四种。

离析而编纂之。

撰著者仿照类书的形式,对原著进行分门别类的改编。

如唐顺之的《史纂左编》《廉吏传》《历代守令传》《儒学嫡派》等。

简汰而刊削之。

撰著者依据某一原则有选择地节选旧史成书。

因所节略史书体裁不同,分别有通史、断代史、史论的节略本。

通史性质的,如马维铭《史书纂略》,采摭二十一史本纪、列传,依通史体例汇成一书;姚允明《史书》,撮取自三皇迄元代史文,节缩成书。

断代史性质的,如茅国缙《晋史删》、钱士升《南宋书》、王思义《宋史纂要》、张九韶《元史节要》等,都是依据原书节选的。

史论性质的,如项笃寿《全史论赞》、彭以明《二十一史论赞辑要》、沈国元《二十一史论赞》等,都是节选历代正史史论汇辑而成。

采摭文句而存之。

就是摘录史著中的词藻汇编成书。

如谢肇淛《史觿》,即是摘取十七史中生僻字句,一史一卷,标列成编。

其他如凌迪知《〈左〉〈国〉腴词》《太史华句》《两汉隽言》等,均属此类。

割裂词藻而次之。

摘录史著中奇闻异事编辑成书。

如赵维寰《读史快编》,从《史记》至《新唐书》中摘录新异之事,虽有“割裂翦裁,漫无义例”的弊端,但体现出摘录者尚奇的旨趣,也颇能迎合广大民众对史实通俗化的需求。

据笔者统计,《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未收书目》《四库存目存书》等著录明代史钞类图书260种左右。

据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史钞类的统计,今留存的明代史钞著述142种,其中正德以前刊行的10种,嘉靖、隆庆时期14种,万历至明末78种,另有40种无法确定年代。

刊本源自家刻(藩刻)、坊刻、官刻,但坊刻占绝大多数。

以射利为目的的众多书坊大量编纂、镌刻、售卖,反映出当时史钞类图书购买、阅读人数众多,并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出现了一股别具特色的出版潮流。

史钞类图书的许多撰著者不仅有一般的史学爱好者,还有一些地位相当高的官员、学者,甚至宪宗皇帝也亲自为这类书写序,足见明史钞类图书在当时“颇投时好”[1],备受重视且社会流传广泛。

范理在《读史备忘》的“自序”中谈及产生于宋、明代仍为流行史籍的《通鉴节要》时说:“史学之繁,浩乎不可胜记,少微先生《节要》所以述也……《节要》固已家传而人诵之矣”。

《读史备忘》郭休序说:“诸家全史非学士大家尚不能有遍,州下邑乡闾里巷之士谁得与观之?所得观者盖不过少微《节要》尔。

”其中已透露出以《节要》为代表的各种史钞类书总的流行状况。

《读史备忘》即欲同《通鉴节要》相比附,以期取长补短。

弘治间河间知府顾左偶得无名氏《分类通鉴》,抄录带回准备刻印。

顾左对《新集分类通鉴》仔细校勘:“此书病其鱼鲁帝虎之未正,手自研校。

复捐俸赀翻刻,毕工乃走价”[2]。

史钞类图书以对前人史著的节选、摘录、重编为撰著手段,淡化了过于专业的历史知识,因而在内容(史实)上没有胜出原著之处,不为治史者看重,因而这类图书的畅销流行引起正统之士的忧虑。

史学家郑晓对学子普遍喜用由《资治通鉴》节略而来的书坊刻本颇为不满:“方今学校试士,乃用书坊小鉴。

事迹脱略,何以考治乱得失之故?论断芜杂,适以增枝蔓邪僻之谈。

识者欲请于朝,凡制科之学,惟用御制之书,……一切书坊陋本,聚而焚之。

不可谓无见也。

”[3]“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则批评当时学界说:“今人自幼则以近人所类故事等,迨为学业”,“若所谓《少微通鉴》《史略》之类”[4],都撺掇士子读史走捷径,不足取。

这从反面印证了当时史钞类图书流行之盛。

二史钞类图书在明代长时间反复刊刻,影响广泛,产生这种出版文化现象的历史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代史钞类图书的兴盛是史学著述方式由繁冗趋于简省观念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社会的史学历来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文辞古奥、行文典雅、义微旨远的正史非一般人所能问津,于是史书撰著厌繁尚简的观念渐渐萌生,史钞正是因此而产生。

东汉时,卫飒“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杨终“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万余言”;荀悦奉献帝诏删削《汉书》而成《汉纪》等,其目的就是为了统治者阅读方便。

魏晋南北朝时更是抄撰之风日盛。

唐代逐渐出现了一些通俗性的历史著作,如高峻的《小史》,姚复康的《统史》,都是采撷诸史而成的通史,但文词简朴,便于初学,成为许多文士习史的启蒙读物。

宋代雕版印刷术广泛用于史籍的刻印,但史书繁多不便阅览的问题依然存在。

欧阳修撰修史著因此提出“事增文省”,即便宋代流行的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因“士夫鲜有遍读者”[5],而欲删繁就简,便利读者。

宋元时期,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一种为市民村夫讲史为谋生手段的职业通俗讲史者,使史学在传播上打破了此前被统治阶级垄断的局面,历史知识开始走入民间,初步呈现出一种大众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史钞类图书的读者市场。

南宋时,书名颇具广告意味的史钞类图书已成为坊间书商牟利的商品,这说明史钞类图书已有了较为普遍的社会需求,成为士民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媒介,且这种情形经历元、明,未尝或减。

元代也编辑了一些史钞类图书,其中《十八史略》流播域外,影响更为深巨。

迨至明代,社会文化进一步发展,印刷技术日臻成熟,但一般士大夫“专以《纲目》《性理》为课,其好为博综者,不过《左》《国》《史》《汉》”[6]。

普通士人能读到正史全编也非一件容易的事。

《史要编》的编者梁梦龙为嘉靖末年进士,其《刻〈史要编〉叙》自述他花了近二十年时间靠四处借阅才得以遍观全史。

嘉靖年间,受“前七子”复古思潮影响,史学古籍重刊风起,并带动了对史学名著的评价。

“前七子”之首李梦阳遍论前史,主张“其文贵约而赅”,因此史汉之后的史书均为“必修之书”[7],从而开启了嘉靖以后改编前史的风气,史钞类图书数量较之前期大增。

抄撰就是融抄写与撰著于一体的著作方式。

古人重要的著作方式——抄撰,对史钞类图书多采用的节选、摘录的编纂方式有深刻影响。

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抄撰而成的著作。

古文献学家张舜徽在《汉书艺文志通释·儒家言》中认为《儒家言》《道家言》《法家言》等“皆古人读诸子书时撮抄群言之作”,并将“抄纂”列为古代三大类文献之一。

东汉之后,抄撰之作除了子书之外,也有不少史书。

南北朝正式出现“抄撰”一词,官方甚至设置“抄撰学士”之官主管抄撰工作,抄撰之书既获睹了全书精华,又节省了读者时间,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一时期出现大量抄撰之作,也使得这一撰著形式因此保留下来。

宋代史钞发达,学术地位也有所提高,自《宋史·艺文志》史钞成为史部中的一个独立门类。

明代书籍的生产虽然主要靠雕版印刷,但由于交通不甚发达、图书不易得等原因,抄撰仍然被许多文人学士视为一种有效的图书生产方式和传播途径,并欣然从事,乐此不疲,抄撰之作依然有增无减。

其次,明朝政府以史辅经的伦理教化意图,对史钞类图书的兴盛起了导引、促进作用。

明皇帝崇尚风俗教化,十分重视历史的鉴戒作用。

太祖登基伊始即宣布:“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8],并有针对性地说:“公卿贵人子弟读书多不能通晓奥义,不若集古之忠良奸恶事实,以恒辞直解之,使观者易晓,他日纵学无成,亦知古人行事,可以劝戒”[9]。

孝宗皇帝也看重“《通鉴纲目》并《续编》深切治道”的功能,但“患其繁多,特敕翰林儒臣撮其要略”,撰成《历代通鉴纂要》[10]。

编纂的史鉴书基本都是依照一定的主题,从前人的历史撰著中分类摘取各种史实纂集而成,实际上也是抄撮其要的史钞类书。

明政府史鉴书编纂伦理教化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对史钞类图书的兴盛起了引导、促进作用,民间史钞类图书的编辑正是循此而行。

如成化时丘浚的《世史正纲·自序》中说:“愚为此书,直述其事,显明其义,使凡有目者所共睹、有耳者所共闻,粗知文义者,不待讲明思索,皆可与知也。

” 嘉靖时顾应祥编撰《人代纪要》,其“自序”言及编纂宗旨云:“政事之有关于治乱兴亡之大者,则隐括其语而明白书之,……穷乡下邑之士,无书可考者,一览而得其概矣”。

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向民众进行封建伦理教化的意图。

第三,明代科举考试的现实需求刺激史钞类图书的编纂、出版。

明政府兴办教育,奖掖读书,形成了“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11]的局面,学生人数激增;众多学子汲汲于科举考试,以期进入仕途,为此应对科考的备考史书需求量大增。

坊间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延请文人“采取史集要义之言”而成,且“特以科举之习,不容不纂取其要”[12],有针对性地编辑出版举子需要的史抄类书。

明前期流行《通鉴节要》《通鉴节要续编》,即以其简编易记而颇受士子欢迎,被称之为“小鉴”;嘉靖以后流行“纲鉴”,也是应举子的需要而产生,被认为是“举业家”的“捷径”。

彭以明编成《二十一史论赞辑要》,流传亦很广泛,所谓“从此,二十一史有《辑要》,经生学士家传户诵,可尝全史一脔”[13]。

唐顺之、冯梦龙、陶望龄等有名望的文人学士因对学子颇具号召力,都是出版商紧盯的目标。

坊刻“纲鉴”类史书不仅简明扼要,文中还多附句逗、注音、释义、圈点、考异、批评等,内容丰富,广受士子青睐,书商见这类书销路好,竞相出版,彼此竞争,“择其最善者而刻之”[14]。

这类书的书名也颇具广告意识,如杨九经《精摘古史粹语举业前茅》、张崇仁《新镌鳌头历朝实录音释引蒙鉴抄》、严时泰《新刊通鉴纲目策论摘题》等。

有些书商为牟利更至擅改书名,足见编纂者颇能揣摩读者的需求。

第四,明代尤其是中后期史钞类图书之所以广泛流传,也得益于图书生产市场化的推波助澜。

首先,明代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为史书的大量印制提供技术支持。

明代全国已形成吴、越、闽三大刻印中心,全国性的图书市场如北京、南京、苏州和杭州业已出现[15],江南甚至出现流动的图书市场[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