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诗歌情感的理解与表达:学生需要透过文字表面,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并能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出来。
举例: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萧瑟”不仅指秋天的风声,还隐含了诗人的悲凉情绪,学生需通过教师的引导理解这一情感层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观沧海》的基本内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以及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全文的准确理解和背诵:学生需掌握《观沧海》的全文内容,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熟练背诵。
-诗歌韵律与节奏感:通过学习,学生应能辨识并模仿古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音乐性。
-诗人情感与创作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曹操的生平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豪迈情感及其历史背景。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分析并掌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提高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演示、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观沧海》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看过大海的壮阔景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人如何描绘自然景观的奥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说课设计精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说课设计精选1.说课设计之一一、说教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古代诗歌更是中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历尽千百年岁月的淘洗而仍光彩夺目。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套教材按照人与自我、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三大板块来建立整体框架,第三单元属于人与自然的这一板块,要求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自然的审美体验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从这意义上说,本单元在本册课本乃至整套课本中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乘马,赏花观鸟,咏春吟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学习诗歌,一是要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这样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积累优美的诗句。
2.在诵读中熟悉作品,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联系作者的处境,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提高朗读能力。
3.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比较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内容,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比较诗歌作品的风格异同,了解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学方法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沿用“朗读——讲解——翻译——背诵”这样比较固定的模式,因而对古诗词只是停留在知道而缺乏理解、读过而缺乏情感共鸣、能背但不懂鉴赏的层面上。
还有的教师又容易过多分析解释字句,而忽略了作品的整体价值,肢解式的分析使诗歌阅读走进死胡同。
新课改强调“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
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本文的特点是:用词巧妙精准,“枯、老、昏、古、瘦”等词凝结着炼字的精巧艺术。
意象组合精巧,看似简单的叠加实际蕴含着独特的画面美、意境美与丰富的教学价值。
写法精湛,情景交融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其成为该种作品的典型,展现景与情的经典融合。
此外,该文本在学生认识元曲、感受元曲、探索元朝文化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其是学生在教科书中学习的第一首元曲,教学价值丰富。
二、说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本曲中的意象,体会意境,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写作手法把握不到位,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说学情学生需要从中学习到的是:掌握元曲的相关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阅读与审美水平,学习本文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提高感受与写作能力。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正是好奇探索世界的年龄,并且已经具备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定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经过小学阶段古诗词的学习,对文言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与理解能力;其次,在情感上,大部分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住校生活,对羁旅他乡的游子之痛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学生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研习法、审美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方法。
五、说教法学法1.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2.通过讨论,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古代诗歌四首说课课件教学
——
·同学们知道哪一个姓氏的人最多吗?
·自古以来姓王的人就很多,王姓的文人也很多,你 知道哪些王姓文人?
王维、王勃、王昌龄、王羲之、王阳明、王璨·····以及 我们今天要学的王湾。
壹知 人 论 世
诗人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先 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 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官至洛 阳尉;开元十七年(729)仍在职。殷璠 《河岳英灵集》说他“词翰早著,为天 下所称。”但留下的作品仅十首1,其中 以他在吴、楚期间写的《次北固山》最 为人称道。
诗词品读
对偶 旅途之
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起】首联点题。 “青山” 点题中“北固山”, “客路” 即驿道。
诗人此刻正在船上,正驶向“青山”之外的“客路”,表明船到之后, 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这与尾联的“乡书” “归雁”遥相照应。
以小见大
江水之 景
默写常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承】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 “风正”,帆才能高悬。
4、哪句诗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 接表达了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 淡淡的乡思愁绪。
5、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
由于新年刚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 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 到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洛阳在镇江西北 方)
了解作者
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现河南洛阳)人。王湾“词翰早著”,其 诗流传不多。他的诗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写作背景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 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本诗就 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王湾此次出行,应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舟行至 北固山下,目睹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于是吟成了 这首诗。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古代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启示?”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
2.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四首诗歌的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三、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提高文学素养
五、激发民族自豪感
六、传承中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代诗歌四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美景所感动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的美。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以下四首诗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江南逢李龟年》。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首诗歌的朗读、解析、鉴赏和创作背景的了解。通过对这四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此外,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过程中来。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词四首》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3)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4)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三板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1、插页――补充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第二课时:《天净沙·秋思》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多篇古代诗歌类说课稿——《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古诗类详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考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古代诗歌四首》进行解读。
【板书题目】一、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其中《观沧海》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是李白得知王昌龄不幸遭遇以后所写的一首充满同情和关怀的诗;《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前行所见之景,表达王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天净沙·秋思》则借深秋黄昏之境,抒发游子的乡愁。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鉴赏作品,为今后的古诗文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引导学生形成对古诗词较为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从形象入手,体会古诗意境。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自主检索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的建议,紧扣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目标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将做如下设计: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是本课的重点)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运用想象和联想感悟诗歌内容,品读语言,体会意境;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和教法学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说课稿(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
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能背诵并默写全诗。
2、感知本诗的基本内容。
3、感悟诗中淡淡的乡愁,培养爱家、爱故土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且能够培养朗读的节奏感。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说学情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初读课文预习与交流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停留,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古代诗歌四首》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
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
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精品课课堂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4《古代诗歌四首》优质精品课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四篇文章,主要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不同类型和风格,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培养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指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助手段,营造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四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和作者,搜集相关的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四首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遇到的困难做好标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四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四首诗歌,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对诗歌中的生僻字、典故和意象进行探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次北固山下》古代诗歌四首课件教学说课
王 湾
——
·同学们知道哪一个姓氏的人最多吗?
·自古以来姓王的人就很多,王姓的文人也很多,你 知道哪些王姓文人?
王维、王勃、王昌龄、王羲之、王阳明、王璨·····以及 我们今天要学的王湾。
壹知 人 论 世
诗人介绍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先 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 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官至洛 阳尉;开元十七年(729)仍在职。殷璠 《河岳英灵集》说他“词翰早著,为天 下所称。”但留下的作品仅十首1,其中 以他在吴、楚期间写的《次北固山》最 为人称道。
因“潮平”才显得“两岸宽阔”,因“风正”帆才有高高直直地悬空的势态,写 景极为传神。此为船上所见景色,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诗歌鉴赏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 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 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课文解读
次北固山下
青山:北固山
词语解释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得与岸齐平
悬:挂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中。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 阔,顺风行船,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课文解读
升起来
进入,降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海上升起 的红日 夜将尽未尽之时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炼字:生、入、残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了它们人的意 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了哲理,表现了诗人对未来 充满希望、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带来一篇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的说课稿。
本课作为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四课,是一篇课文阅读和鉴赏的课程,本文旨在使学生能够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以下三点: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诗歌语言的运用。
2.通过学习四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启发学生对诗歌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和特征。
2.理解诗歌韵律和节奏,感悟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3.从学术角度探究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过程【课前铺垫】1.导入1)通过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了解和感悟,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简单而生动的图片展示,激励学生对于宋词、唐诗等古代诗歌的文化兴趣。
【课中过程】2.新课讲解与预习教师通过PPT、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四首古代诗歌的题目和作者,并简单介绍各位诗人的文学成就和生活背景。
并可以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韵律、节奏和意境。
3.诗歌欣赏与体验教师通过朗读、唱诵、配音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度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 《登鹳雀楼》:进行自由、欣赏式朗读,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眼界。
2) 《将进酒》:针对诗歌的特点和小学段落的英文译文,进行有针对性的鉴赏和理解讲解。
3) 《悯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农民劳动和生活搬到课堂,让学生感悟诗歌之中蕴含的深度含义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抒发。
4) 《春夜喜雨》:通过制作诗歌表情包、小卡片等,让学生互动的体验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任务导入与习作1)场景还原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自由讨论场景还原,初步感悟诗歌之中蕴含的深度含义和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抒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观沧海》古代诗歌四首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课文解读
到达,登上
观沧海
表目的连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到达碣石山,来观看大海。
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àn
耸立
水波荡漾的样子 海水多么汹涌,波浪起伏,山岛高高地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木长得茂盛。
形容风吹树木的声秋音风萧瑟,洪波涌起。 巨大的波浪
一阵秋风吹得树木瑟瑟作响,波澜壮阔的大海上, 大浪汹涌而起。
背景链接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 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 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 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 瑟之际,他的心情象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形成雄浑 苍劲的风格。
景物描写手法
一、采用虚实相生的描写手法, 使诗内涵丰富,意韵无穷。
二、动静结合,使诗歌显得鲜活 生动,富于感染力
情感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抒发统一中 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表达了诗人 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 的抱负
课
肆
堂 小
结
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观沧海》,重点是让大家 掌握鉴赏古诗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情景 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 情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希望大家都能 像曹操那样“胸怀阔大、志存高远”。
文体知识
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 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 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 效庙歌词,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 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汉代乐府诗一 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诗的最后两句“幸 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 联系。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
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 4 古代诗歌四首》一等奖创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这一单元,选入了四首经典古代诗歌,分别是《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和《夜泊牛渚怀古》。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四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此外,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意境,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四首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学,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中国古代诗歌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歌讲解:分别对四首诗歌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3.诗歌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4.诗歌背诵:在讲解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练地背诵四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说课ppt课件
教学流程
天净沙·秋思
知人论世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 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 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 曲——《天净沙·秋思》。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3,深入理解诗人的 漂泊悲恨之感。
教学流程
实景:海波动荡、山岛巍然。 虚景:大海具有吞吐宇宙之气象。
抒发作者欲扫六合之豪情。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设计意图】体会“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的旷达胸襟和昂扬 奋发的精神。
教学流程
观沧海
知人论世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诗人。本诗写作时,他已擒吕布、降张绣、灭 袁绍、平高干、北征乌桓又一举获胜,正准备 南扫孙权、刘备,实现统一。
设计意图: 促成同一主题诗词曲的群文阅读; 促成同一意象诗词曲的比较阅读。
谢谢!
学情分析
已掌握: 1. 初步掌握朗读和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未掌握: 1. 有感情朗读,把握重音和停连。 2. 不同体裁诗词曲的韵律特点。 3. 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4. “杨花”“子规”等意象的文化内涵。
教学目标
1. 初步把握古体诗、绝句、律诗、元曲的特点。 2.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
【设计意图】体会“明月”意象在不同诗句中 的不同情感,提升分析、比较、综合信息的能 力。
教学流程
次北固山下
有感情朗读,想象并描述画面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地辽阔壮美 诗人宽广胸襟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哲理) 升 生命的循环与活力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3:体会炼字特色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的哲理意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第一板块: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
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
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
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一)说教法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
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
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
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
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三板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
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
分两步:(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
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
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
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
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有异曲同工之妙。
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
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
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
”(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
”(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
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
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
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
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
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
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四首诗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