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意义。
2. 探究新知:(1)介绍比例的概念,讲解比例的组成(两个内项、两个外项)。
(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举例说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例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作业进行点评,总结优点、指出不足。
4.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比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强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探究、练习、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和交流。
课后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比例的应用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指导。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发现比例与其他数学知识(如分数、小数)的联系,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2. 通过举例,展示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3. 介绍比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比例问题。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参与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分别是两内项和两外项。
3.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4. 比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2. 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比例的意义。
2. 采用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比例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比例的概念和组成:用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和组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4. 应用练习: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练习,评价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评价其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建筑、生产等。
2. 比例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引导学生探讨比例与分数、百分数等概念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
2. 练习题: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3. 实际情境素材:收集一些与比例相关的实际情境,如购物、分配等。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学会用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3. 能够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成比例。
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比例的表示方法3. 判断图形是否成比例教学步骤:1. 引入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成比例的事物。
2. 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教授比例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4.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教授判断图形是否成比例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成比例的事物,评估学生对比例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能够求解比例问题。
2. 学会解比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教学内容:1. 比例的计算方法2. 解比例方程3. 比例尺的换算教学步骤:1. 复习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计算方法。
2. 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求解比例问题的技巧。
3. 教授解比例方程的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教授比例尺的换算方法,让学生能够进行比例尺的换算。
5.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设计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解比例方程的技巧。
3. 让学生进行比例尺的换算,评估学生对比例尺换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比例的应用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进行比例分配和比例调整。
3. 能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长度、面积、体积等几何问题。
教学内容:1. 比例分配2. 比例调整3. 几何问题中的比例应用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苏教版比例的教案
苏教版比例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苏教版比例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比例的表示方法和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2.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引出比例的概念和意义;2. 概念讲解:介绍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包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计算方法;3. 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比例计算题目,让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4. 拓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了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图比例尺、食谱配料比例等;5. 实践: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应用比例进行解决,并向全班展示解决过程;6. 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地介绍比例的概念和应用;2. 板书:将比例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方法等重点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3. 实物展示: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4. 计算工具:提供计算器等工具,方便学生进行比例的计算练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比例计算题目,检验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2. 实际应用: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评估其对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发现一些学生在比例计算中存在的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比例的概念及比例的基本性质。
2. 解比例的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比例的灵活运用。
2. 解决实际问题时,比例方程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比例的定义、性质及应用实例。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记录解题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基本概念讲解比例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比例的符号“:”和“/”,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比例的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通过PPT上的实例,自行发现并总结比例的性质。
4. 解比例讲解解比例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性质求解比例方程。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解比例的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8. 教学反思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利用PPT展示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测量身高体重等,让学生体会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比例与其他数学知识(如方程、函数等)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七、课堂互动1.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共同探讨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比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潜能。
九、教学拓展活动1. 举办“比例知识手抄报”活动,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比例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比例的理解。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即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和百分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发现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发现和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房屋建筑中的比例、服装设计中的比例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比例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个性质是如何得出的?它有什么意义?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如:已知比例 3:4=5:x,求 x 的值。
通过操练,让学生巩固对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把按比例分配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师:我们班有多少男同学,多少女同学?根据汇报板书:男女合计师:大家观察一下,你能说出哪些比?师:是呀,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比的信息,在生活中很多地方也会用到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走进比的世界(板书)二、探索研究:为春晚活动做准备师:元旦快要到了,学校组织少儿春晚联欢活动。
出示糖水图片师:说说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如果是你,你选择哪杯糖水?为什么?出示糖果图片妈妈要调制一种什锦糖,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2:5:3混合成的。
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师:如何求出各种糖果的重量,你是怎样想的?(交流想法)出示水果沙拉图片制作水果沙拉拼盘,需要葡萄,草莓,弥核桃按照2:3:4混合而成,现有葡萄,草莓,弥核桃各12千克。
如果将草莓全部用完,葡萄还剩多少千克?弥核桃还需要多少千克?师:草莓用完,你是怎么想的?生:也就是已知草莓是12千克,先分别求出葡萄和弥核桃的重量,再做减法?大挑战六年级140名同学分成3个小组开展游戏活动,已知第一组和第二组人数比是2:3,第二组和第三组人数比4:5。
这三个小组各有多少人?师:两个比里都有第二小组,可以怎么办?提示:第一组:第二组=2:3=():()第二组:第三组=4:5=():()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三、实践应用:出示国旗图片师:学校国旗和班级国旗,一面长15厘米,宽10厘米,另一面长180厘米,宽120厘米。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第一篇: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新竹镇中心学校吴奇栋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⑴ 3:5和18:30 ⑵ 0.4:0.2和1.8:0.9 51⑶ :和7.5:3 ⑷ 2:8 和9:27 84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出示两个三角形)1、根据图中的数据,请写出比例。
3:6=2:4 2:4=3:6 3:2=6:4 2:3=4:62、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3、学生尝试给3:6=2:4的各部分起名。
师介绍:比例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 6 = 2 : 44、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出示:32= 64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二)、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1、分组进行,自主观察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2、交流汇报,探究规律3、提问:在其它的比例里,是不是也有“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样的规律呢?(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解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和组成2. 比例的基本性质3. 解比例的方法4.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方法。
难点:解比例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奥秘。
2. 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体验比例的应用。
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激励评价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组成和基本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比例的组成、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的方法。
4. 实例分析:分析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比例解决问题。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比例概念、比例组成和比例性质的理解及运用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问题解决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比例在几何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几何图形中的作用,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 比例在科学领域的应用:介绍比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化学反应的摩尔比例。
3. 比例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比例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学价值,如黄金分割比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1.1 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即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举例说明比例的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比较价格等。
1.2 比例的表示方法讲解比例的表示方法,包括用冒号“:”或分数形式表示。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写比例。
第二章:比例的基本性质2.1 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验证比例的基本性质。
2.2 比例的变形讲解比例的变形,即如何在比例中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比例的变形。
第三章:比例的应用3.1 比例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测量物体长度等。
举例说明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2 比例的解决方法讲解如何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即设未知数为x,通过比例关系解方程。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利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比例尺4.1 比例尺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即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举例说明比例尺的应用场景,如地图、设计图等。
4.2 比例尺的换算讲解如何进行比例尺的换算,即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比例尺的换算。
第五章:比例的综合应用5.1 比例的综合应用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在综合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数学题、科学研究等。
举例说明比例在综合应用中的具体运用。
5.2 比例的综合解决方法讲解如何利用比例解决综合问题,即通过比例关系解方程、计算实际距离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利用比例解决综合问题。
第六章:比例与分数的关系6.1 比例与分数的联系讲解比例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即比例是两个分数的比较。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比例与分数之间的转换。
6.2 比例与分数的运用讲解如何运用比例与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比例尺的计算、溶液的配比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练习比例与分数的运用。
第七章:比例与方程7.1 比例与方程的关系讲解比例与方程之间的关系,即比例可以转化为方程来求解。
六年级数学下册 比例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例的概念,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 解比例的方法。
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方法。
2. 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黑板、粉笔。
2. 教学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3. 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入比例的概念。
2. 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比例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发现: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教师讲解:讲解比例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让学生明确比例的意义。
4. 典例分析:出示一道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公里,甲地到乙地的客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往返一次需要几小时?5.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比例知识。
6. 拓展应用: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
如:某品牌饮料一瓶500毫升,含糖量占饮料的8%,一瓶饮料中含有多少糖?7.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一些有关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比例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3. 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给予综合评价。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
2. 介绍比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推荐一些有关比例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认识比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师:黄承凤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38、第39页的内容及练习九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和自学等活动,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通过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比的意义。
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以及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教具学具教学用书,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口答:(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怎样算?(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引导学生由找两个同类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引出用比表示的方法。
3、课件出示例1。
(第一副画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放大后长是16厘米,宽是 10厘米)4、出示初学思考题:两幅画的长有什么关系?宽有什么关系?学生: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副画的2倍。
第二幅画的宽也是第一副画的2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缩。
二、教学新课1、教师:第二幅画的长是第一副画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第二幅画的长与第一副画的 长的比是2:1。
谁来说说第二幅画的宽与第一副画的宽的关系?学生:第二幅画的宽是第一副画的2倍,我们也可以说第二幅画的宽与第一副画的宽的比 是2:1。
教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长 度比是2:1,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再次探索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除法关系。
教师:如果要把第一副画按1:2的比缩小,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小组讨论后,集体反馈。
学生:把第一副画按1:2的比缩小,也就是说缩小后的画是原来的21,长和宽应分别是4 厘米和2.5厘米。
教师:长方形对应边的长度比是1:2,也就是说把原来的长方形按1:2的比缩小。
3、教学例2。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定一名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把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有12个小方格,宽有6个小方格。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学会写出比例式并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比例是指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写出比例式并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判断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判断正比例和反比例时的准确性。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教学目标:1. 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2. 学会解比例题,能迅速准确地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学内容:1. 比例的计算方法: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为方程求解。
2. 解比例题的步骤:确定比例式中的已知项和未知项,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项。
教学步骤:1. 导入:提出问题:“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解未知项呢?”2. 讲解: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和解比例题的步骤,通过例题演示解题过程。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解比例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关注学生在解比例题时的步骤清晰度和计算准确性。
第三章:比例尺的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
2. 学会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距离的计算。
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 比例尺的作用:通过比例尺可以将图上的距离转换为实际距离。
教学步骤:1. 导入:提出问题:“在地图上,如何知道两个城市之间的实际距离呢?”2. 讲解: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通过例题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实际距离的计算。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能正确写出比例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比例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比例的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分别称为比例的四个项,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比例式的写法:将比例四个数按顺序写成比例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概念,比例的组成,比例式的写法。
2. 教学难点:比例的识读,比例式的正确书写。
四、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组成,理解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3. 课堂讲解:讲解比例的概念、组成及比例式的写法。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存在,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展示比例的应用,增强直观感受。
4.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化指导。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自主探究:学生自主学习比例的组成,尝试写出比例式。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比例的概念、组成及比例式的写法。
4. 互动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比例知识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数学苏教版6年级下《比例》教案
《比例》教案第一讲: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内容江苏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33〜34页。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
拓展学生认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枋步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出示情境图。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长方形照片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照片,回答。
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长和宽的数据。
左图: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右图: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学生对例1中两幅长方形照片进行观察,分析数据。
数据比较:两幅长方形照片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照片按怎样的比放大了?学生先讨论,并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放大后的照片的长是原来照片的2倍,宽也是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照片和原来照片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尝试练习:把原来照片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练习,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②展示:缩小后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5厘米。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椹图按3:1的比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应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学生读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教案苏教版第一章:比例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 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讲解、实践、探究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比例的概念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比例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
第二章:比例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进行合理决策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应用场景:购物、行程、分配等。
2.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步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讲解、实践、探究等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比例应用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应用。
2. 讲解:讲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解题步骤,让学生举例说明。
3. 实践:让学生进行比例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行程等。
第三章:比例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定义: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2.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比例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
《比例的意义》(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本节课中,我将带领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比例的意义,让他们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出自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比例的概念,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的应用,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练习题。
2. 学具:笔记本、尺子、圆规、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以一段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应用为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意义。
2. 讲解比例的定义: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3.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并证明比例的基本性质。
4. 练习与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例的定义2. 比例的基本性质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家和学校之间的距离是1.2千米,小明以每小时400米的速度骑自行车去学校,请问小明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学校?答案:小明需要0.3小时才能到达学校。
2. 题目:某商店举行促销活动,买5本笔记本赠送1本,小华买了8本笔记本,实际支付了多少钱?答案:小华实际支付了12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拓展延伸环节,我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比例在几何、物理等学科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情景引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比例概念的兴趣和理解。
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教案
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下数学《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计算比例尺,并能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对图形的比例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教师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应用方法。
2.难点:比例尺的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比例尺模型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比例尺模型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比例尺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例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让学生计算比例尺,并进行讲解。
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巩固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地图,让学生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比例尺的实际应用。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方法。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校级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构成,以及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本节课将比的概念延伸到比例,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例的意义和应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到陌生,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构成。
2.让学生学会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构成。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构成,并学会用比例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构成、比例的应用等内容的图片和文字。
2.实例材料:包括商品打折、行程问题等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应用实例。
3.分组讨论材料:包括卡片、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比的概念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么比例又是什么呢?它有什么作用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的构成,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比例由哪几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比例的应用,如商品打折、行程问题等,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比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 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教学例11、认识图形的放大分析题意: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 8 厘米、宽是 5厘米。
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教学例21、出示例2引导尝试: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再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3、教学“试一试”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三、练习提高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交流五、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2、化简比:12:4 8:183、求下面比的比值:12:4 8:18 5.4:0.9 4.4:4二、新授教学例3(1)观察、分析: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
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2)比较、发现: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师:你是怎样发现的?(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明确概念: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 6.4/4=9.6/6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1、做练一练读题分析、说明理由2、做练习九第3、4题。
3、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学生交流五、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页例4,“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找找比比:(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 18:30 0.4:0.2 1.8:0.95/8:1/4 7.5:3 2:8 9:27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 3 :5 = 18 :30 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 :5 = 18 :30内项外项(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出示:3/5=18/30(4)已经知道了比例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2、教学例4(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2)、学生写不同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3)、学生探索规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 :1.8和0.5 :0.25”。
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提问:2.6 :1.8和0.5 :0.25能组成比例吗?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 4:()=():53、做练习十第1、2题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交流五、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练笔: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4 =():12 4:()=():6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新授出示例5,前面我们学习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李明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长是13.5厘米,你能求他的宽吗?(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老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
(4)、板书过程,总结思路师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
指名板书。
师问:第一步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师生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5)、练习提高,再说思路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8题。
学生交流四、小结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把你掌握的解比例的方法在小组里介绍一下,交流。
五、作业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板书设计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 页例6,“练一练”,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演示:出示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二、新授1、出示例6。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
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
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