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汉族杆栏民居的形成及现代演变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
浅析壮族干栏式建筑形式作者:吴俊杰王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干栏式建筑结构概念、特性以及影响。
通过对于广西地区具有民族特色建筑的研究,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的实际应用。
对于干栏式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结构、文化特色的分析。
探讨了干栏式建筑结构与现代坡地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叙述少数民族建筑,第二章是概述广西民族建筑文化,提出以广西壮族建筑文化为例的南方干栏式建筑。
第三章以桂北地区为例研究了地方文化特色对干栏式建筑风格的影响。
希望对于南方传统干栏式建筑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民族;干栏式建筑结构;坡地建筑;影响一、少数民族建筑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创造除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
衣食住行作为人类最为根本的生活需求,其中住则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因此也形成了各具本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建筑大师梁思成说过‘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千年,互为因果。
’民族建筑,亦称之为风土建筑。
”民族建筑是融合了原始建筑的精髓加之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的。
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纯粹的特定时代的生活形式。
以木、竹、瓦、土作为材料,榫卯作为连接形式,遍布于传统建筑中,这些技艺以建筑的形式保存至今,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历史的见证。
二、广西民族建筑文化壮族干栏式建筑是中国五大古代建筑遗产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结构逐渐流传至云南及东南亚,随之衍生出了各种样式的干栏式建筑。
至今任有地区保留着半楼居和全楼居式的干栏式建筑。
广西地区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仍习惯于依山傍水的生活,建房材料的选择上也多因地制宜。
南方常年湿润为树木和竹的生长提供了温润的环境,大多数干栏式建筑多以全木质或竹制结构,自下而上构建,顶上为防雨会用瓦或杉树皮覆盖,上层居住,底层关养畜牧家禽,放置农具等。
连接上下的则是设立于屋内一侧木制楼梯,楼上多分支三到五间房间,用于会客和居住,堂屋一般在进大门的位置,火塘会设在一头,火塘作为一家的中心,饮食都会围聚在火塘周围。
壮族民居——青山绿水间的干栏式木楼
壮族民居——青⼭绿⽔间的⼲栏式⽊楼 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发展⽽形成的,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最多的⼀个民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结构,外墙粉刷⽩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结构的⽡房或草房,建筑式样⼀般有半⼲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栏,也叫⽊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
下层为⽊楼柱脚,多⽤⽵⽚、⽊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般⼲栏都依⼭傍⽔,⾯向⽥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个寨⼦⼀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体,就像⼀个⼤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栏,以神龛为中⼼,神龛后⾯,居中是家公住房(以⼥主⼈为中⼼),左⾓是家婆住房,有⼩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姑娘房在右⾓楼梯旁,便于她们与⼩伙⼦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喜欢依⼭傍⽔⽽居。
在清⼭绿⽔之间,点缀着⼀栋栋⼲栏式⽊楼,这就是壮族⼈民的传统民居。
⽊楼上⾯住⼈,下⾯圈牲畜。
⽆论是什么房⼦,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的中轴线上。
前厅⽤来举⾏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后厅为⽣活区。
屋内的⽣活以⽕塘为中⼼,每⽇三餐都在⽕塘边进⾏。
壮族民居 - 壮族居住风俗 壮族⼈喜欢把村⼦建在⼭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
后⼭和村边栽上树⽊,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活安全。
壮族称屋为"⼲栏"。
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壮族民居 - 全⼲栏房全⼲栏房属全楼居式,上层住⼈,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是传统的住房形式;这种居俗,过去主要是为了防猛兽和防盗贼偷盗牲畜,现在看来,由于是楼下圈养牲畜,臭⽓上升,很不卫⽣。
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栏式民居已逐渐改变成⼈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式建筑。
广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广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发布时间:2021-11-17T08:19:47.953Z 来源:《新型城镇化》2021年21期作者:韦斯敏[导读] 从而逐渐得到了丰富,创造出了我国所拥有的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摘要:在我国广袤的西南部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长期繁衍生息,面对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这些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来巧妙地应对,并且逐渐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的建筑形式。
而在这些少数民族长达几百年、上千年的生活中,这种传统建筑形式也被传承了下来。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的成果了解到,壮族干栏民居的“望楼”等构造式样,在功能、构建形式、文化倾向等方面都具有着自身鲜明的特色,所具有的实际应用衍生价值、学术研究价值都较高。
关键词:广西;传统建筑元素;现代建筑设计;创新应用引言在对中国传统古建筑形成的理解中,广义上解释“楼”,就是指在建筑高地上的多层建筑。
在我国古代拥有着许多著名的“楼”式建筑,比如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等等;或者在我国苗族人民所居住的“半边楼”、土家族的“吊脚楼”、广东省江门市开平市的“碉楼”等等,都属于传统的“楼”这种建筑形式。
本文就简要分析了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的构造中的“楼”这一构建形式,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楼”建筑,而是被作为建筑整体构造形式中内部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于我国民间建筑种类而言,因为在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楼式构造,从而逐渐得到了丰富,创造出了我国所拥有的绚丽多彩的建筑文化。
1广西民族传统建筑中“楼”式文化研究的意义在我国古代,汉族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营造法式》一书中,对中国木架结构建筑形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而在木架结构中,我国西南部民族传统建筑则是其中的一个特例和重要的分支,这种建筑形式的存在也显得十分珍贵。
广西民族传统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华夏大地上某一特殊地貌下建筑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力量是非常独特的。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
浅谈壮族民居建筑摘要:龙胜各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自治区东北部,地处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龙胜传统民居有了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干栏式民居是壮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也是壮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不断从壮族文化中提取传统元素,并结合其特点进行一系列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龙胜,民居建筑,形式与特点,保护建议一、概述龙胜各族自治县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垌不侗,无水不壮"生动地概括了龙胜少数民族的基本分布情况。
从古至今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的干栏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并且经过累代的不断改进,使其建筑结构日趋完善。
壮族卓越的建筑成就及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中国南方民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民居建筑的结构、技术、空间取向等内容中,结合当地生活习俗、当地文化传承,对壮族村寨进行考察与研究,并且对周邻诸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得出壮族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及应用。
二、壮族民居形式与特点1.形式与特点:平安寨是梯田景区的核心区域,位于广西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东南部和平乡境内;传统民居因地制宜、灵活多变,有着相对固定的空间结构模式,而干栏式建筑框架使建筑的体量一般一般固定为上下两层和顶层的一个隔层。
灰色的板瓦屋顶多为歇山式,可以通过屋顶的结构合理排水,遮挡日晒并保护木制外立面不受雨水侵蚀。
建筑底层为架空围栏式结构,主要功能是饲养牲畜、堆放柴草、肥料、杂物并作厕所。
顶层为充分利用空间,多设木制铺楼板,或格栅,主要是储藏种子和杂物,并起到隔热的作用。
当地建筑多采用混泥土框架结构;内外墙以木材为主要原料,顶面采用灰色。
2.原始形态特征:对于壮族文化来说,隋末唐初之前壮族是没有文字的,民族历史文化在此之前是通过岩画,铜鼓以及民歌等方式流传。
从记载来看,壮族建筑虽然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是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汉族的汉文对壮族文化进行描述记载。
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
广西传统民居的当代置换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广西传统民居概况以及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进而介绍了对传统民居的改造与更新实践,提出了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要点,以期对未来的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广西民居,干栏,地居,改造1广西地域特征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祖国南疆,(见图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环绕,呈盆地状,属山地丘陵盆地地貌。
广西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冬少夏多,沿海、山地风能资源丰富。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民族有壮、汉、瑶、苗、侗、仫佬、等12个,另有满、图1 广西在我国的位置蒙古、朝鲜、白、藏、等40多个其他民族成分。
12广西地区传统民居概况2.1传统民居的类型广西传统民居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可按以下三方面进行分类:(1)按地域划分:山地型、丘陵型、平地型。
(2)按民族划分:汉族、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
(3)按结构划分:干栏式、半干栏式、砖木地居式。
2广西是个多元文化汇集之地,民居形式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及总结,笔者认为可以将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分为两大主要类型,其分别为:山地干栏式:多处桂北山区,山高林茂,居民们因地制宜的创造出竹木1对广西概况的论述主要参见广西政府网站2对广西民居的分类主要参见雷翔主编,广西民居[M],广西民族出版社,10-13为主要材料的干栏式居住形式。
平原地居式:多处桂南地区,多平原、盆地,加之中原文化影响,本地居民发展出了以泥土、石料和木材相结合的民居形式。
2.2 干栏民居的典型特征2.2.1 总体布局干栏式民居多分布于高山丘陵地区,依山就势,布局灵活,形态丰富多变,民居依山体等高线而建。
2.2.2 平面与空间栏式民居平面组合多三、五开间,一字形平面;布局方式主要有:并列式、环绕式、敞厅式、自由式四种。
3干栏式住宅是独栋建筑,以火塘间作为家庭活动的中心,是家庭成员交往的重要场所,空间上注重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混合。
桂北地区传统干栏式建筑的调查与学习
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学习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团队:蒙丽云广嘉宁张放周柏任谢光泽指导老师:孙保燕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调查与学习(一)课题概述现实背景干栏是壮族建筑文化的精华,壮乡的每一座干栏都是绚烂的民俗风情画廊。
由于历史文化的侵蚀,许多富有壮族特色的干栏已沉埋在荒草之中,如今在大部分的壮族村寨,干栏风情已成为遥远的回忆。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课题意义本调查小组了解到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尚保存有原汁原味的壮族特色干栏式建筑,于是决定前往走访调查,课题小组成员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对于古典建筑有着一份独有的热爱。
我们调查的目的一方面是了解桂北传统民宅的历史形成背景、建筑结构特点、地域特色和环保与节能等特点,另一方面是通过这次走访调查来增进我们对于桂北传统民居的了解,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来宣传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以使这些建筑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二)调查方案调查方式到龙胜县和平乡壮寨实地走访,主要观察当地建筑的风貌和结构、节能、环保等特点;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关于传统建筑与当地生活习惯的关系,建筑特点的形成机理和传统建筑在当下生活中相对于现代建筑的弊端。
调查目的学习了解桂北传统民宅的历史形成背景、建筑结构特点、地域特色和环保与节能等特点。
调查对象广西省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壮寨传统民居和干栏式建筑。
调查内容桂北地区传统民宅的建筑结构特点,具体从地基土质、建筑环境、地基、主要承重结构、屋顶结构、门窗形式、楼梯结构、典型建筑配件、民族特色的装饰配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当地居民对于这种形式的建筑的看法,向他们了解建筑形式与当地气候和地形特点的关系,了解吊脚楼在节能环保方面的表现,了解这种建筑形式的形成原因,以及住进了现代砖混建筑之后他们的心理期望和落差。
龙胜龙脊廖宅(壮族民居)
SPECIAL ISSUE 专刊
大地之居——广西古建筑地图
龙胜龙脊廖宅
(壮族民居)
廖宅(廖仕隆宅)位于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 脊镇龙脊村,距县城 22 千米。
廖宅属于典型的壮族干栏式民居,始建于清同治 至光绪年间,距今有 150 余年历史。廖宅面阔六开间 (其中一间为后来加建),进深五开间。由于桂北山 区冬季寒冷,民居的立面封闭性较强,民居首层架空, 但四面均用木板封闭,内部不设隔墙,仅用半高的栅 栏围出鸡、鸭、猪、牛圈。廖宅采用正面侧入的方式 入户,楼梯设在正面东侧。楼梯上端入户处设三面围 合的门楼,门楼做退堂处理,形成一个明显的凹入门洞。 第二层是典型的前堂后室格局,以竖板拼接的屏风门 为主要维护结构,每开间 2 ~ 3 扇。室内空间轴线明
廖宅采用穿斗式结构,各柱直径有所差别,一般 中柱直径大于其他落地柱。檐部用水串挑出,一般不 做吊瓜,也不做吊柱。屋面有举折和升起的做法,使 得屋面与屋脊线条更为柔和优美。同时,举折做法可 使屋面雨水抛落更远,更好地保护木构建筑主体。
廖宅第二层平面示意图 廖宅剖面图
24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一章 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
第一章广西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设计启示广西干栏式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它具有独特的建筑形式和设计特点。
本文将从干栏式民居的历史背景、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和设计启示四个方面来阐述该建筑类型的特点和价值。
一、历史背景干栏式民居起源于广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唐代以来,广西地区的居民开始采用木质结构和石质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民居,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干栏式民居在建筑设计上也逐渐演化和发展,成为了广西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建筑形式干栏式民居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通过前后两个干栏将房屋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
前干栏作为客厅和堂屋,后干栏为卧室和其他生活区域。
在干栏的顶部,还可以有存放谷物和纺织品的阁楼。
此外,干栏式民居在外观上也有独特的特征,如鸟笼式的建筑檐、斗拱形的穹顶和雕刻的窗棂等。
建筑内部还有精美的荷花、纹龙和花鳞等装饰图案,使建筑更加生动和美观。
三、建筑材料干栏式民居采用了多种建筑材料,包括硬质木材、花岗岩和青石等。
硬质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等特点。
花岗岩和青石则用作砌筑墙体和地面,这些石质材料具有防水、防潮、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湿润的南方地区使用。
四、设计启示干栏式民居在设计上具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干栏式民居注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对空间的精细划分和布局。
其次,干栏式民居注重传统文化和设计元素的运用,通过雕刻,铜器、书画等物件的陈设,让房屋充满文化气息。
此外,干栏式民居还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外表独具特色,内部则注重功能的划分和实用性。
综上所述,干栏式民居作为广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在建筑形式、设计特点、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启示。
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对干栏式民居的研究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推动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作者:唐超龙谢文珊周娜来源:《价值工程》2011年第32期Study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Case Study of Longji VillageTang Chaolong; Xie Wenshan; Zhou Na(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 530004)(Guang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Nanning 530004,China )摘要:广西龙胜县龙脊村是壮族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其壮族传统民居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建筑风格。
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该地民居正面临着民族特色不断流失的威胁。
文章通过实地测绘和采访,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进行解析和比较,总结出该地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建造技术与习俗等特征;通过对比新旧时期建筑的变化而针对现有民居所存在的矛盾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参数化的研究方法,以期对龙脊村壮族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Longji village,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ettlement for Zhuang People. In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the traditional civil buildings there have formed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which is threatened by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functions,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custo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y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puts forwar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es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computer parametric research method is also suggest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 in Longji Village.关键词:壮族民居形式与功能营造技术保护建议计算机参数化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forms and functions;building technology;protection suggestions;computer parametric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11-031龙脊壮族民居历史文化背景广西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的湘桂边陲,位于龙胜县和平乡东北部,是整个龙脊地区最古老的壮族村寨。
广西桂林龙胜地区干栏式建筑热舒适度的研究_薛兴
Research on Comfort Index of Gan-Lan Dwellings in LongSheng Area of Guangxi Province,Guilin City
Xue Xinga ,Wang Mianb ,Ji Linbob
(a.Architecture and Traffic Engineering College;b.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lleg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Guangxi,P.R.China)
11.482
0
141
建 筑 面 积/m2 116.56 85.86 105 94.86 96.9
窗墙比 南
0.359 0.369 0.352 0.389 0.373
2 选 择 与 建 立 建 筑 物 模 型
3 模型内部热环境 CFD 仿真
经过现场实地测量,所测村落 内 干 栏 式 建 筑 物 和 普 通 居 住建筑内部格局基本相同,房 屋 内 部 大 致 为 一 客 厅、两 卧 室, 一神台、一厨房。经过综合分析房间 A 具有典 型 干 栏 式 建 筑 特性,故选取房屋 A 作 为 模 拟 对 象,与 同 一 地 区 居 民 建 筑 E 进行对比。 本 文 选 用 Design-Builder软 件 作 为 仿 真 工 具 ,其 具有3D 建模、温度模拟和 CFD 模 拟 等 功 能[7]满 足 本 文 研 究 需要,因此本文使用其对房 屋 A 和 E 分 别 建 模,建 立 模 型 命 名为模型 A 和模型 E,建立模型如图1和图2所示。
干栏式建筑大 多 南 向 墙 有 窗 ,东 西 北 墙 皆 无 窗 ,这 是 因 为南方时间长天 气 炎 热,减 少 东 西 向 窗,可 减 少 白 天 所 得 热 量降低室内 温 度,干 栏 式 建 筑 多 移 山 而 建 北 部 靠 山 因 而 无
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社群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初探
广西龙胜龙脊壮族社群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初探摘要:明末清初,龙脊壮族由广西南丹等地迁徙至桂北越城岭的龙脊地区后,经过近400年繁衍生息,这一区域逐渐成为桂北地区壮族重要聚居区。
龙脊壮族在根据当地山地环境特征利用其传统的稻作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梯田稻作文化景观的同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龙脊壮族也形成了其适应梯田生产的社群结构,本文尝试对其社群结构进行梳理,并试图探究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龙脊壮族社会结构梯田文化龙脊壮族为广西桂北地区壮族的典型代表,其创造的梯田稻作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其中社群结构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龙脊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的社群结构一直研究成果甚少,本研究以梳理其结构内容和功能为突破口,探究其文化内涵、内在逻辑、形成根源及其与梯田文化的联系。
一、龙脊社区龙脊地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的东部,分属于龙脊、金江和平安三个行政村,其地理范围涵盖东到白石寨,西至二龙河口,南北两面分别为越城岭山系的金竹山和龙脊山,面积约130平方公里。
在这一区域内,沿着金江河两岸长约8公里,宽约5公里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多个壮、瑶、汉等民族村寨。
其中,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龙堡寨、枫木寨、江边寨、八滩寨、马海寨、金竹寨、新寨等12个壮族村寨和黄洛瑶寨规模较大,又因其在历史上形成了“龙脊十三寨头人会议”的社会自治组织,由此该地区又得名“龙脊十三寨”。
根据龙脊壮族的历史文献记载,“明万历中期以至清朝初年,壮族先民或因瑶民起事,或因族群争斗,或因苗民起义,方渐次迁居龙脊十三寨。
”龙脊地区也逐渐形成一个以壮族人为主体的社区。
二、龙脊壮族龙脊壮族人口近4000人,主要有廖、潘、陈、侯、韦、蒙等六大姓氏,操壮族北部方言,自称“布也”,其义为“也人”,汉语意为“本地人”,当地的汉、瑶等民族称之为“壮族”、“壮人”或“本地人”。
六姓壮族先民迁入龙脊地区后,以父系亲属群体为基础建寨聚族而居。
关于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于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古朴、轻巧的干栏式建筑是广西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巢居式建筑,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整个建筑具有适应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势,在建筑布局、整体结构和功能特征上,能够反映出地方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凝聚壮族先民的生存智慧,能够充分体现壮族先民无穷的创造力和鲜活的生命力,应用大量榫卯和绑扎方式的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主要通过榫卯和绑扎工艺实现节点强化、延长建筑结构的使用年限,利于及时维修,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际需要,只有加强对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保护,才能实现壮族先民生存智慧的传承。
关键词: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引言:干栏式建筑是世界著名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取材和形式均来源于自然环境,干栏式建筑的柱、梁、枋、檩均是广西壮族的民族特色符号,一柱一檩的文化艺术形式折射出壮族先民世代的智慧结晶,是十分优美的人文景观[1]。
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给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提供突破和超越的机遇,众多建筑专家、学者将生态文化、产业经济、永续发展等理念融入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条件解决现存问题,通过挖掘、改良、传承广西壮族传统干栏建筑技艺的内在潜力和文化特质加速建筑技艺的现代化发展进程,通过再生、复刻、重构传统文化,将可持续发展为基点,延续历史文脉、提升民族品质、促进经济增长。
一、干栏式建筑的主要特点干栏式建筑广西壮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一般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木质建筑构架为主,大部分设有三间房屋,富裕家庭五间不等,使用竹子作为柱、梁、枋、檩等,通过榫卯和绑扎连接构件,不使用任何铁钉,外形质朴古拙。
为了迎合地域特征,干栏式建筑通常依坡而建,有效利用拉力与杠杆等原理,通过榫卯、绑扎等木构工艺形成井干式、穿斗式建筑结构,主要功能在于隔离建筑与地面,达到防潮的目的。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
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借鉴探讨摘要:广西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代表了广西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
干栏式民居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稳固,布局合理,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本文将探讨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民居的借鉴以及如何将其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借鉴。
关键词: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现代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引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结构材料,采用干栏式的结构形式,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和借鉴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以期打造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建筑作品。
一、广西传统干栏式民居的特点(一)结构和布局传统干栏式民居是广西地区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布局特点,这种建筑形式通常由两层或三层构成,底层为干栏,上层为起居空间。
以下将详细介绍干栏式民居的结构和布局特点。
(1)干栏式结构干栏式民居的结构主要由柱子、梁和榀构组成。
柱子通常由石头或木材制成,起到支撑屋顶和楼层的作用。
梁是连接柱子和榀构的横梁,起到分散和传递荷载的作用。
榀构是连接梁和柱子的斜杆,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这种结构形式使得干栏式民居能够抵御地震和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1]。
(2)布局特点干栏式民居的布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干栏式民居通常采用对称式布局:整个建筑通常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称为“鼓楼”,后院称为“龙楼”,两个院落通过一条中轴线相连。
前院通常用于举行婚礼、庆典和聚会等活动,而后院则是居住和休息的地方。
干栏式民居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分隔:底层的干栏空间通常用于堆放农具和存放牲畜,上层则是起居空间。
龙胜小寨村聚落与民居研究
种祭祀、庆典的场所。小寨的广场位于
村落入口处。由于广场能产生内向的聚
合力,因此它在村落村
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小寨村民活动的
中心它是村内外的缓冲空间。
寨前广场
重要节点——道路交叉口
寨中街道交叉口处常常有一小块缓冲空 间。除了有引导交通的作用,其开敞 的尺度与街道的封闭空间形成对比,增 加了道路的节奏感。面积不大,却有着 宜人的尺度,位置灵活,更适合几个人 在一起商量事情,交流信息。交叉路口 还能充当临时的交易场所,也是游客驻 足观赏古寨建筑景观的最佳场所。多设 在溪流、木桥、风雨桥、古树、公建的 附近。
文化特点
语言多元化
区域发展不平衡
佛教遗存石碑
岭南百越文化为主体,汉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为补充的多源结 构,是壮族文化的特点所在。
区位状况
龙胜县全称龙胜各族自治县,它位 于广西东北部,隶属于桂林市,界 于东经109°43′28″至110°21′14″,北 纬25°29′至26°12′之间。县境南北 最大纵距78000米,东西最大横距 60000米,全县总面积为2538平方公 里,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 五个民族.小寨村位于广西省北部, 隶属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龙胜地 处高山区,全县海拔1500米以上的 高峰有2l座,平均海拔为700一800 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 沛,全县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8.1度, 气候宜人。
街道系统
道路叶脉状扩散
如果说皇城在总体布局上通过强调中 心与序列,遵守严格的轴线对称来反映封建 社会的专制制度,那么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为生的传统村寨则使其在总体布局上相对 灵活自由。整个小寨就以中间的溪流为命脉 如叶脉般向周围发散开来,最终发展为完整 的聚落。
重要节点——村口广场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摘要】本文探究了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的建筑与装饰设计。
首先介绍了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的特点,接着分析了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的发展现状。
然后深入探讨了桂西北新农村干栏民居的设计理念,并对干栏民居的装饰元素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还揭示了现代干栏民居建筑设计的趋势。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究,旨在揭示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该文章从传统到现代,从建筑到装饰,全面探讨了干栏民居的设计理念和趋势,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关于干栏民居的全面指南。
【关键词】桂西北、新农村、干栏民居、建筑设计、装饰设计、传统特点、现状、设计理念、装饰元素、趋势、创新与发展1. 引言1.1 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探究在这一探究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的特点,探讨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的发展现状,并重点研究桂西北地区新农村干栏民居的设计理念。
我们将对干栏民居的装饰元素进行细致的分析,探讨现代干栏民居建筑设计的趋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桂西北新农村综合型干栏民居建筑与装饰设计的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传统干栏民居建筑特点干栏民居是传统中国农村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地区。
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简单:干栏民居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前层是厅堂空间,后层是卧室,中间是走廊,各部分相互连接,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空间。
2. 建筑材料独特:干栏民居的墙壁多采用夯土砌筑而成,屋顶常用竹、木梁结构搭建,墙体厚度较大,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
3. 屋顶形式独特:干栏民居的屋顶多为坡屋顶或者单坡屋顶,坡度较大,能有效排水防止雨水渗透。
4. 建筑风格朴实:干栏民居外观简洁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和雕刻,主要体现实用性和耐用性。
5. 空间利用灵活:干栏民居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分割和调整,满足不同家庭的居住需求。
地域的永恒魅力龙胜壮寨
著名的桂林画家罗克中也在这里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闻名于世的艺术佳品。 地域因素成就了艺术流派 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线条的灵动性更能表达画家的真情实感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假如我是小画家
要求:根据壮寨的地域特点以及结构特点来画出你心目中的壮寨美景
拓展
北京四合院:
自然因素:北方日照时间相对 较短,因此,四合院的开阔布局 能尽可能的加大光照面积,保 证室内的光线充足. 人文因素:封建家长制的思想 严重泛滥,北京是中国的古都, 是天子脚下,这种思想更加严 重,反映在建筑上,就是北京四 合院的布局,长幼有序,各居其 室. 地理因素:我国北方多平原,所 以建造的房子占地相对较大,
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显得大气 的原因.
拓展
•
草原的蒙古包
拓展
福建的土楼
安徽的宏村
• 92年国家把龙胜金竹壮寨列入科教文组织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 注重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今后我们也要做好传承,保护好我们的文化 遗产。让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壮寨焕发出新的魅力。
谢谢观赏
杆或阳台,三楼仓库堆放粮食、木材等干货;
2、建筑材质:( 石板地基 木质房屋 )
3、与环境的关系: 依山而建 就地取材
外部特征:根据地形就地取材,整个木楼不用一颗钉子,全 部用榫卯契合而成,中间的横梁是关键。具有防潮防雨通 风等特点。
壮寨民居内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号 称“三局”。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 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 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于潮湿炎热的中国亚热带地区非常的适用.
整个木楼没有地基不用一 颗钉子,全部用榫卯契合而 成,中间的横梁在建筑学上 也是建房屋的关键。
形成原因:高山、潮湿的气候、交通的不便利、多树木等因素造就了独特 的壮寨民居
广西的特色民居
广西的特色民居广西的特色民居建筑特点:干栏壮、瑶、侗等民族传统建筑形式。
又称麻栏,意为楼居。
《魏书·僚传》记述壮族先民的住房时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最初只是在树桠上架木搭棚,构造简单。
后发展到地面立柱架楹,铺板为楼。
上层四周以竹、木或篾席、草帘遮挡,供人居住;下层架空。
后来,下层四周用木板或砌石为墙,用于饲养家畜。
现代干栏建筑主要有全楼居和半楼居两种形式。
全楼居即典型的全木结构高脚干栏,主要分布于龙胜、三江、融水、忻城、龙州、田林、隆林等县的边远山区。
半楼居多依山而建,劈坡为平台,后半部以屋基平台为居住面,前半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形成半边楼。
这类干栏主要是分布在河池地区。
三合院广西乡村的传统院落住宅。
分封闭式和开口式两种。
建筑材料或砖或木,因地制宜。
一般坐北朝南。
北面正中为堂屋,左右分别为客厅和粮仓;东厢房作厨房和餐厅,西厢房为卧室。
四周有围墙或仅筑墙将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并在围墙同堂屋相对处开门的为封闭式三合院,无围墙的为开口式三合院。
中间的空地主要用作晒场,也有在周边种植花草果木。
吊脚楼侗族楼式住宅。
起源早。
晋代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
”吊脚楼是巢居的一种。
特点是屋柱分主柱和副柱。
主柱落地,承受重力。
副柱从第二层塔式而上,附挂于主柱,承受拉力,不落地。
各层悬空附挂于主柱的塔式副柱,俗称“吊脚”,故名。
工艺特点是相应榫口对准,直穿斜套,衔接大小不同的木柱,桁条。
檐分四面,上宽下窄,为塔式逐层而上。
各楼层用木板开槽密镶,隔间为房。
建筑的优点:古朴典雅,能充分利用空间。
通风采光均佳。
防潮湿。
家人起居多在上层,楼下多为安放石碓、饲养家畜、家禽和放杂物等。
最底一层,一般只有排柱,放空不围。
禾廊农民晾干农作物的场地。
又称“禾晾”。
主要流行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融水苗族自治县。
一般以两条直径70厘米,长4米左右的圆木,对称凿10余孔直立为柱,用桁条横串柱孔。
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_以龙脊古壮寨为例_唐超龙.pdf
DOI:10.14018/13-1085/n.2011.32.055Value Engineering ·11·广西龙胜壮族民居的研究及保护建议—以龙脊古壮寨为例Study and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Case Study of Longji Village唐超龙Tang Chaolong;谢文珊Xie Wenshan;周娜Zhou Na(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南宁530004)(Guangxi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Nanning 530004,China)摘要:广西龙胜县龙脊村是壮族人民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其壮族传统民居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特建筑风格。
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该地民居正面临着民族特色不断流失的威胁。
文章通过实地测绘和采访,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案例进行解析和比较,总结出该地民居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建造技术与习俗等特征;通过对比新旧时期建筑的变化而针对现有民居所存在的矛盾提出保护和发展建议。
同时,提出了计算机参数化的研究方法,以期对龙脊村壮族民居的发展提供参考。
Abstract: Longji village, Longsheng County, Guangxi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ettlement for Zhuang People. In the past several hundred years, the traditional civil buildings there have formed the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 which is threatened by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field survey and interview,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functions,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custom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by explanation and comparison, and puts forward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esent traditional dwellings through contrasting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computer parametric research method is also suggest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 in Longji Village.关键词:壮族民居;形式与功能;营造技术;保护建议;计算机参数化Key words: traditional dwellings of Zhuang people;forms and functions;building technology;protection suggestions;computer parametric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11-031神圣的空间,家庭中所有重要的祭祀活动都在此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ors & Windows
广西龙胜汉族杆栏民居的形成及现代演变
杨宇婧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
摘 要:龙胜地区因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至今该地偏远山区居民的住宅仍以传统干栏式建筑为主。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道路的通畅,龙胜山区汉族居民开始自发性的对传统干栏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从而当地干栏民居呈现出丰富的形式特征。
2 龙胜汉族杆栏民居的形成 2.1 适应自然环境
(1)调节气候。长期的气候环境适应中,人们学习运用建 筑改善自身居住环境。龙胜属夏热冬冷且潮湿地区,当地汉 族通过加强室内通风,遮阳及材料运用等手段进行室内小气 候的调节。
龙胜山区汉族干栏建筑常背山面谷,四季有山谷风。同 时建筑底部架空,减少围合,设置围廊、堂屋、小天井等,加速 室外冷空气的流入与内部热空气的排出,从而达到调节温度 的目的。为减弱太阳热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龙胜地区汉 族干栏民居常采用屋檐出挑、加置偏厦、开设外廊等方式阻隔 光线射入。
(2)文化习俗。龙胜由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聚居而 成。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冲突中,本族文化或被延续或被 同化,从而形成了该地区居民丰富的文化习俗。龙胜地区汉 族村落至今仍保留儒家文化的祭祀习俗,于堂屋供奉“天地君 亲师”牌位。当地居民对祖宗、自然、图腾的崇拜与风水的信 仰,仍体现在日常的婚嫁、生死、乔迁等活动中。
(3)生产生活方式。龙胜地区因森林资源丰富,居民可依
2018.06
赖于自然资源自给自足。当地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打猎采摘 为辅,主食水稻,饲养牛、猪、鸡等牲畜。随着科技的发展,临 江的居民因地势平缓,交通便利等因素,脱离农耕而步入商业 社会。部分山区因交通不便,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其建筑结构仍为传统干栏式。
(2)延续本族文化。汉族人民即使迁入岭南地区后,仍时 刻保持强烈的文化自信,从而同化土著民族,如龙胜地区各民 族至今仍在建筑的堂屋中央供奉汉族儒家文化的祭祀对象 ——“天地君亲师”。且该地区汉族民居的空间布局仍为秦始 的“一明两暗”形式,即中央为堂屋,两侧各设厢房。
炎热夏季,当空气湿度过高时,人的体感温度将高于实际 温度。龙胜地区常年潮湿,而木材为多孔材料,具有吸湿解湿 的作用,且蓄热系数低、导热散热快,因此成为当地民居的建 筑主材。
(2)适应地形。迁入龙胜山区的汉族为适应环境,选择居 住干栏式建筑。建筑常依山而建,人们通过挖、填、堆叠等手 段对山坡地形进行处理。建筑底层以木柱作为支撑,整座建 筑全悬空或半悬空,被称为全干栏或半干栏。龙胜地区汉族 建筑形式以半干栏为主,居民可由室外直接进入二层生活空 间,同时保留干栏建筑底部空间的功能。
(5)水文水资源。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水源的丰 富成为人们择居的首要条件。龙胜地区水系发达,大小溪流 达 480 余条,总长约 1535km。境内主流桑江自东向西集县境 之水于一渠,横贯县境中部。境内高山深谷凉泉丰富,平均每 平方公里有 5 处,且一年四季常流不断。丰富的水资源为人们 提供了优质的居住条件,当地居民常临水而居或引泉山居。
1.2 人文历史
(1)历史沿革。自古以来,龙胜地属岭南,为南蛮之地。 自秦经略岭南始,汉族共经历五次入桂迁移大浪潮。起初汉 族因随军、流放、强徙等原因被迫入桂。而随着北方战乱不 断,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大量汉族为避乱主动移居岭南。各朝 代为强化管理庞大的人口入迁,于岭南各地增设郡县,并派遣 汉族官员赴任。因而,至今汉族成为龙胜地区民族构成的一 部分。
2.2 文化交流
人口的迁移,使具有文化差异的不同族群生活在同一区 域范围内,从而导致文化的冲突或融合,漫长的交流过程使汉 文化或被延续或被土著文化同化。
(1)效仿土著文化。龙胜由多种民族聚居而成,入迁的汉 族需要学习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以适应当地自然与人文环 境,因此山区汉族选择接受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的居住文化。 从而,至今龙胜地区不同民族的干栏建筑呈现出相似性。中 原汉族民居建筑朝向为坐北朝南,而龙胜地区汉族则为背山 面谷。
本文立足于上述问题,从历史学、地理学、建筑学等多视角出发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搜集并整理相关资料。试图总结龙 胜地区汉族干栏民居的形成原因,分析并归纳民居现代变迁的基本特征。以期为干栏民居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汉族民居;干栏建筑;形成因素;现代演变 基 金 项 目 : 本 文 系 广 西 研 究 生 教 育 创 新 计 划 项 目《桂 北 干 栏 式 传 统 民 居 建 构 全 息 化 数 据 保 护 研 究》( 项 目 编 号 :XYC⁃ SW2018039)研究成果。
1 龙胜地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背景 1.1 自然条件
(1)区域范桂边陲,界于东经 109°43′ ~110°21′ ,北纬 25° 29′ ~26°12′ 之间。县境南北最大纵距为 78km,东西最大横距 60km,全县总面积为 2370.8km2。
(4)森林资源。2014 年龙胜县林地面积为 17.8 万公顷,森 林覆盖率达 79.03%,包括马尾松、樟树、杉木、松木等。以当地 乔木类树种结构特点分类,杉木类面积占 25.03%。丰厚的森 林资源为该地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木料。杉木因生长周 期快、易干燥、易加工、耐腐蚀性强等特点而被当地民居用于 房屋建造。
(2)地形地貌。龙胜地区山脉纵横,地势三面高而西部 低 。 境 内 平 均 海 拔 700m 以 上 的 山 地 占 全 县 土 地 面 积 的 47.26%,16°~46°以上的陡坡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 87.2%,地势 陡峭且地形复杂。当地居民为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形择干栏式 建筑,依山而建。
(3)气候条件。龙胜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山高谷 深,四季有山谷风。据 2014 年统计,全县平均气温为 18.8℃, 全年最高气温 37.6℃,最低-1.3℃。历年降水量冬少夏多,为 1171mm~2444mm 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80%。境内因阴雨 天多,高山遮挡致太阳晚出早落,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535 小 时。因此,龙胜居民需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