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的经济学思考
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的是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这不仅
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教育引导。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
到文化体制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教育、媒体、艺术等领域的改革和创新。
其次,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努力。
改变一个成熟的
文化体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个阶段的努力来逐步实现。
在学习过程中,
我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统一的目标和稳定的政策支持,同时还需要不断地修正
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到多个领域的
合作和协调,需要有一支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规划和执行。
在学习中,我了解到文化体
制改革需要有具有担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领导者,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方的力量,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通过学习文化体制改革,我深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文化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我将把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代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
新时代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化已成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对于实现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新时代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内涵文化体制改革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制度创新和改革,完善文化行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政策法规,以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制度创新文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在制度上进行创新,完善文化行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具体来说,需要加强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制定配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从而实现文化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市场化导向市场化导向是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市场化导向,可以激发和引导文化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而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此外,市场化导向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向高端化方向的转型升级。
(三)创新驱动文化体制改革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以创新为动力。
创新驱动是一种引领性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布局,推动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一系列的现状与问题。
(一)制度障碍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制度障碍包括:文化产业的市场准入、发展机制、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也挫败了信心,使得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
(二)体制机制不足目前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效存在瓶颈,主要是因为体制机制尚未得到完善。
具体是:市场化导向不够严格、创新驱动力度不足、组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化等。
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力量和能力。
推进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讨--word范文资料
推进文化创新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讨响,全国平均每天生产电视剧40集左右,观众数以亿计,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电影生产大国和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
2019年年底已建成“农家书屋”2万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解决了近亿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如今落户全球的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已达200多所。
这一连串令人鼓舞的数据,生动地反映了近些年来我国加大文化创新,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可喜成果。
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之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
一般来说,“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
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虽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但它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就像电脑的软件与硬件同等重要一样。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也是硬道理。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文化软实力的积极引领,没有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文化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长期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对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
文化对思想解放起着引领作用,对经济发展起着先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2)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体制改革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详细探讨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问题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随着全球化的蓬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出现了许多冲突。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和灵魂,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面临着快速变化和多元化的挑战,导致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出现偏差。
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需要解决以下问题:1.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变得困难。
如何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鼓励年轻人研究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平衡: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问题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文化繁荣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然而,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1.地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而一些边远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如何扭转地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创新能力有待提升:虽然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手段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将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问题三:文化体制改革的机制创新文化体制改革不仅需要解决具体问题,更需要进行机制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
以下是一些机制创新的建议:1.加强文化扶贫工作:将文化扶贫工作纳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手段,帮助贫困地区改善人民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和社会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
文化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的距离,与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的趋势还不相适应。
这些情况说明,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创新、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仅凸显了特殊优势和特殊功能,而且有了加快发展的新的突破口,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
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促进由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由市场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从文化体制改革的现实情况来看,改革深化了人们对于文化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人们对于要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区分经营性文化单位和公益性文化单位以及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体制改革原则有了更明晰的认识;确立了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和“发展要吃文化饭,文化要吃市场饭”的思想;确立了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依法管理的观念。
近些年来,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单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深化内部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市场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
正文《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我的读后感《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一书主要阐述了我们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成和变化、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及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指明了方向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制度在改革和发展中确立必须毫无动摇地坚持和完善。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两个方面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它必须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制度的本职规定必须对市场的形成、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体现我国生产关系和国情的特点而具有特殊性。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我国原来实行的计划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从书本上看《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
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阅览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探析作者:李珊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4期【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在我国坚持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在同步进行。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弊端进行分析,找出解决的对策,使我们深刻明确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体制恢复阶段,摸索发展阶段,深入拓展阶段。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文化体制依然存在体制不完善等弊端。
为了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现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我国文化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文化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以往文化市场的区域壁垒和政府主导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逆转,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以前行政主导的文化管理体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文化体制的管理权力分散较广。
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相反,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管理权较多制约和影响文化生产的解放和发展,无法适应和满足文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人员思想观念比较落后,认识不够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面对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越来越需要我们不断的扭转落后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便于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许多人担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会逐渐弱化文化主流意识和改变文化产业的性质,我们会渐渐失去文化领域的主导权,从而造成文化体制改革缺乏有利的动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相关配套措施无法适应改革发展进程文化体制与经济发展、政治体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很多方面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
改革配套措施主要有:第一,改革体制能够为其提供潜在的空间;第二,改革体制需要巨大的平台支持;第三,改革体制需要相关人员的扶持力度。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景与挑战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景与挑战近年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多进展。
许多新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而且它们的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讨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景与挑战。
1.前景1.1 文艺创作受到更多关注在过去,许多文艺作品的创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但是,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国家开始注重文艺创作,不断增加对文艺的投入,缓解了文艺创作者的经济困境。
这使得更多的作品得以涌现。
而且,许多作品都是针对当下社会与人民生活的,深刻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主题与问题,这些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1.2 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多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得到了更多的发展。
这也使得经济的发展乘更上了文化的发展。
例如,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并且,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欣赏和消费愿望也在不断提高。
1.3 文化传承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国家扶持了许多传承人。
传统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应的传承工作也是必须的。
同时,国家加强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许多文物得以得到保留和修复。
2.挑战2.1 缺乏创造力和创新力尽管国家不断推进新的文化产业,但社会上似乎缺乏足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例如,大多数流行的音乐作品并没有足够的原创性。
还有,社会对于新兴艺术形式的认可度也不高。
这都是我们要面临的挑战。
2.2 文化产品质量不够高在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艺产品的质量并不是很高。
许多作品都是浅显的、没有深度,或者是过度商业化的产品。
这不仅是文艺创作者的问题,更是整个文化产业的问题。
现在市场上需要的不仅是数量,还有更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2.3 文化商业化的危机文化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并不能直接带来资本收益。
在市场中,需要将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从而形成盈利的商业模式。
但是,如果纯粹追求资本收益,将文化产品商品化或者过度商业化,最终会使艺术家流于肤浅,作品缺乏深度,这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文化体制改革也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改革前的问题在改革前,文化体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问题。
首先,文化内涵单一,文化产品过度商业化。
在文化市场中,不太注重文化本身的独特性,往往以商业化的角度来看待文化,导致了市场的失败和文化的降级。
其次,文化产业不够成熟,缺少创新和高品质的产品。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优秀的文化产品和创意越来越缺少,文化产业也没有足够的投入和管理。
再者,文化体制不够市场化。
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文化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文化的多元化。
政府应当适应市场需求,引导市场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
改革中的问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还需要面对许多问题。
1.文化市场失衡问题。
虽然市场快速发展,但竞争不充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环境。
同时,文化市场上企业的承担能力不够。
2.对于文化要素和文化人才的不重视。
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文艺、出版、影视等等领域的人才逐渐受到忽视,文化人才供需不平衡,导致大量的才华埋没。
3.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没有相应的区域均衡,省市之间文化产业不同步,导致了文化产业的居民收入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平衡,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缺乏创新发展。
4.对于文化事业领域的过度管理和干预,政府一开始的干预虽然促进了此领域的发展,但长期过度管理和干预会带来文化产业的不稳定和缺乏可持续性的问题。
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于以上问题,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1.通过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和逐步建立市场化管理机制。
促使市场环境的真正落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管理,强化市场行为和舆论监督的角度去积累市场信任,最终达到文化市场的失衡问题得到缓解。
2.对于文化产业要素,要重视其核心创新,提高文化市场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和激励优秀人才。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体会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里,我结合工作实际,就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谈几点体会。
51-免费论一、兴起新高潮需要增强新认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党的十七大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须增强对文化和文化发展的新认识。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确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价值观、文化发展观,切实增强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开创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是当之无愧、独一无二的。
古今中外太多的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标志,不在于一时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是否拥有持久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优异的文明素质,能否占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
正因如此,文化的发展,能带来民族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先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人们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引领人们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引领人们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与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与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文化和创新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资本,而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源泉。
本文将探讨文化与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谈谈如何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首先,文化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国家往往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尊重,为国家创造更多的经济机遇。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为旅游业的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其次,文化还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文化的繁盛不仅仅在于保留传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传统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和突破。
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才能够发现问题、重构问题,进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带来多元的思维模式,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
二、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改变世界的力量。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的进步,更是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对问题的敏感和解决的能力。
首先,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和竞争力。
例如,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创新的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其次,创新能够带来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
在全球化的今天,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使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创新,企业能够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例如,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正在改变各行各业,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三、文化与创新的协同效应文化和创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协同效应。
文化能够为创新提供源头性的灵感和创意。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帮助人们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创新也能够带动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创新的成果为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展示方式,使得传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最新版】
目录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三、解决文化体制改革问题的策略
正文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繁荣发展,民族精神的传承以及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然而,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首先,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我国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然而,当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我们的文化产品供给侧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供给侧仍然以传统的、官方的文化产品为主,缺乏多元化、创新性的文化产品。
这不仅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还可能导致文化市场的萎缩。
此外,文化体制改革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
尽管我国文化产业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产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等。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解决。
首先,我们应该鼓励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元化、创新性的文化产品。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完善文化产业的产业链。
最后,我们
应该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以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十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十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学习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谈到我所得到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十大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变化,文化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也必须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注重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不断完善文化的传播形式和手段,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其次,文化建设要注重多元化。
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不应该只有单一的内容和形式,而应该充分考虑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多元化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第三,文化传承要注重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社会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标志。
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强化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同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第四,文化体制改革要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大批专业的文化人才来推动实施,因此,需要有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
这些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文化艺术、文化管理、文化市场开发等技能,以实现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第五,文化产业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各项文化业务。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薄弱的国内市场、对文化市场的科学规划等,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第六,社会资本应该投入到文化建设中。
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来自社会资本。
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的投入,使其在文化产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七,文化建设需要加强规范管理。
在文化建设中,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以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规范文化产业的行为,确保文化的正常发展。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政策学和经济学思考
展 ” 战 略 方 针 , 体 措 施 是 “ 展 服 务 业 要 面 向城 的 具 发
发 出 了 《 于 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的若 干 意 见 》 这 是 关 ,
一
乡居 民消 费 ” “ 导 文 化 娱 乐 、 育 培 训 、 育 健 ;引 教 体
身 、 生 保 健 等 产 业 发 展 , 足 服 务 性 消 费 需 求 ” 卫 满 ; “ 动信 息 产 业 与 有关 文 化产 业 结合 ” 推 。在 次 年 3 月 的十五 计划纲 要 中 , 文 化产业 发展 的认 识和提 对 法 仍 然 主 要 包 含 在 服 务 业 和 信 息 业 之 中 。 当 年 的 政府工 作 报 告 中对 文 化 产 业 的发 展 只有 一 句 话 : “ 化文化 体制改 革 , 善文 化经 济政策 , 动有关 深 完 推
经 济 条 件 下 繁 荣 社 会 主义 文 化 、 足 人 民 群 众 精 神 满
、
文化产 业体 制改 革的政 策 学思考
任 何 产 业 的 发 展 , 和 这 个 国 家 和 地 区相 应 的 都
政策有 着密 切 的关 系 , 化产 业 的发 展 也不 例外 。 文 从 中 国近 年 来 出 台 的 文 化 产 业 相 关 政 策 中 , 们 可 我 以发 现 , 家 的 文 化 产 业 政 策 逐 步 升 级 , 且 产 生 国 并
识 , 断 增 强 深 化 文 化 体 制 改 革 的 自觉 性 和 坚 定 不 性 。 要 牢 牢 把 握 先 进 文 化 的 前 进 方 向 , 极 稳 妥 地 积
显 的提升 , 明确提 出了“ 深化 文化体 制改 革 , 善文 完
化经 济政策 , 动 有关 文化 产业 发展 ” 推 。当 年 1 1月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引言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它涉及到社会经济、人民生活以及国家形象等方方面面。
然而,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可忽视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必要的建议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面临的问题1. 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体制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培养文化人才、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
然而,在当前的财政体制下,文化事业的投入仍然不够,无法满足改革的需要。
2. 文化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产业结构不合理、版权保护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都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3. 文化政策不够完善当前的文化政策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过于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文化市场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乱象频发等。
这些问题需要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得到解决。
建议1. 增加文化事业的投入政府应当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提高财政支持力度。
可以通过增加文化事业的预算、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行。
2. 建立健全的文化产业体系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规范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通过加强版权保护、推动文化企业创新等方式来促进文化产业的成熟和发展。
同时,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 完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文化政策和法律法规,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可以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管,打击盗版、侵权等违法行为,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
同时,需要重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制定相应的文化评价标准和指标,引导和规范文化的发展。
4. 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和管理文化体制改革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来指导和推动。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部门和地方的合作,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加强对改革进展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措施。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十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十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在切实推进文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文化制度和管理体系,才能够实现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我对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如下:一、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成果,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建立更加包容、开放、多元的文化格局。
二、加大文化投入发展文化事业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投入。
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文化支出。
同时,多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向文化事业投资。
提升文化事业的资金支持,才能够让社会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三、推进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
要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机构的科技创新,引导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推动实现文化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加强文化管理同样的,文化管理也要得到加强。
文化事业发展是全社会参与的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共同参与,显示出更好的管理力量。
加强文化立法,提升文化管理与监管水平,既能够维护文化事业的正常运转,也能够让更多的文化精品脱颖而出、精彩呈现。
五、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建立更加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将有助于促进文化创新、文化资源共享。
同时,也要更加注重文化的多元性,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表达得到充分尊重和展示。
促进文化的交流互鉴,是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多元的文化生态的必要条件。
六、注重文化的国际传播推广中国文化,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与认知。
建立和完善文化交流平台,组织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正式机构和非正式活动,加强文化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新制度经济学——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问题不断涌现,其中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当下很重要的议题。
然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并非易事,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为此,人们需要新的思路和理论来引导这一过程,而新制度经济学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关于经济制度的理论体系,强调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性,认为经济制度能够引导和影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它的发展是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协商,逐渐形成的。
而这种制度不仅包括法律规定和政策措施,还包括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因此,改革社会经济体制需要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全面分析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化和作用,探索一种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体制改革方案。
一、引入市场机制,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可以使得经济体系高效地运转。
因此,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引入市场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在人民币汇率、利率、土地、资源等重要市场上的改革。
首先,在汇率方面,我们应该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促进人民币汇率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其次,在利率方面,应该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最后,在土地和资源方面,可以探索逐步实现土地流转的市场化,降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保护生态环境。
二、引入竞争机制,优化经济结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机制是一种能够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企业效率的力量。
因此,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中,可以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首先,应该设置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政策,强化竞争监管,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其次,在行业领域,可以通过加强竞争、减少行政干预的方式来优化经济结构。
最后,在企业内部,可以促进内部竞争的机制,引导企业向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方向转型,提高企业管理效能。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学习心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文化体制改革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改革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变化,更是一种深入的思想和文化的改变。
此次学习文化体制改革,我深感有必要对自己进行一番检视,同时也希望能够客观地分析这个问题。
文化体制改革必须纠偏偏向性。
当前在文化体制中存在一些偏向性,比如央视影视剧的频道份额不断增加,有些栏目内容浅显,不够深入,却依然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段,这就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必须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
针对问题进行创新。
必须换一种思维去看待问题,要融入更广泛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让更多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给予更多灵感和启发。
同时,需鼓励独立的文艺机构参与,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文艺创作的发展。
改革需要信仰。
如果没有信仰,任何改革都是徒劳。
信仰这个核心,是贯穿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
文化体制改革不仅仅是制度的建设,也更是一场关于信仰的改革。
我们必须相信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才能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
加强文化关注的科技力。
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互联网文化建设和社会图书馆建设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
总的来说,文化体制改革是一场千年大计。
我们应该发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保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发挥国家文化标志性项目的引领作用,加强文化产品的开发和科技创新,实现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为创建未来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经济学思考申远国管2012本2012201009摘要本文首先将文化体制划分为公共文化体制和市场文化体制、考虑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并行发展,兼顾到产权制度对文化体制的影响,效率与公平等经济学因素,对文化体制的经济学特点进行阐述,梳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目标与改革历程,说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建议。
关键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产权制度问题建议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通过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新的建议。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文化体制的性质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讨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及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文化体制与经济学(一)文化的定性有关文化,存在许多问题,如文化究竟是公众的还是个人的?作家是否应该由国家出资供养?作家对社会的效益究竟如何?海子需要国家供养吗?郭敬明需要国家供养吗?作家作为文化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述问题的疑问也可以衍生为对整个文化体制的疑问:文化是否需要政府供养?什么样的文化需要政府供养?对此,很多学者提出了相关看法。
向勇(2009)提出根据文化内容管理和文化安全的需要,逐渐提高文化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价值环节的市场化程度。
赵进等(2011)提出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类改革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
王彦林(2013)认为,应将把文化体制分解为公共文化经济体制(公益性文化产品供给体制)和市场文化经济体制。
具有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如地质公园,图书馆等归为公共文化经济体制,而私人物品特征较明显的如书籍、报刊等归为市场文化经济体制,公共文化体制由政府负责,市场文化体制由市场负责。
据此,针对不同情况下的文化主体,更合理的文化分类方式应当是将文化划分为具有较强公共物品性质的公共文化主体,如图书馆等,由政府负责管辖,另一种则是具有较强私人物品性质的市场性文化主体,如书籍、报刊出版等,由市场负责运行。
这也自然体现出了文化事业部门与文化产业部门的功能所在:一部分负责具有较强外部性文化主体的正常运行和作用发挥,一部分负责具有较强营利性的文化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行。
(二)文化体制中的产权问题诺斯和他的合作者(1973)曾经为西方世界的增长做出简明的结论:有效的经济组织(产权)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这点同样适用。
文化部门的分权对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部门的分权主要在与政企分开,建立新型企业制度。
解学芳(2007)认为:在文化管理和文化投资方面, 政府与文化经营单位间的责权尚未理清,存在文化事业经费统包制及非法制化,政府职责和市场作用划分不明确,文化服务大众的公益性与文化产业经营性的关系不明确,导致文化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傅才武等(2009)认为需要从体制设计上理顺文化管理体制中的党委与政府、政府与行业部门、文化行政部门与直属单位之间的关系,分离文化行政部门的“三重角色“;郑世林等(2012)认为整个文化产业尚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模式下,政府仍然采用计划的体制来管文化,文化产业的低效率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此可以看到,产权划分不够明确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问题之一。
有效的产权不仅仅能够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对于某一特定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活力,文革时期对人民思想的禁锢,政治的管束也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我们的文化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不断开放转变,思想和文化不断走向开放,那么文化管理体制在合理分权的情况下走向市场化的进程,必将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一直是各学科讨论的重点,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也不例外。
向勇(2011)从文化市场、公共政府和精神道德三个不同的领域探讨文化体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强调在文化市场领域注重效率,在公共政府领域注重公平,在精神道德领域要求大力发展文化。
此外,他说明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对效率与公平的不同着力点。
公平并不等于平等,打着平等旗号的“平均主义”实际上是对公平的一种损害,适度的公平对于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否则就会因为贫富差距过大,有效需求不足等影响到市场的效率,而效率则会促进文化,特别是市场性文化主体的发展繁荣。
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时,对公平和效率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主体进行划分,同时强调产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对文化体制发展的影响,要求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那么事实上的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如何?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分期,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三段式分期,另一种是两段式分期。
(一)三段式分期及依据韩永进(2005)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划分为三个阶段:1978 年至1992 年为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目标,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进入到了新时期,同时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四人帮”的粉碎,我国的文化体制也到了新的阶段,可以说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1992年至2002年为第二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时候藏经济,我国的文化体制走向市场化。
一方面在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健全“三项制度”的竞争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在文化管理部门转变职能,立法保护文化产业。
2002年以来为第三阶段,十六大首次提出将文化划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公益性文化产业事业单位的发展,实行试点改革和后续推进工作。
(二)两段式分期及依据霍步刚等(2007)认为以2005年为分界线,2005年之前为“体制内”目标和路径探索阶段,2005年之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成,进入全面性的深化和拓展阶段。
周全华(2011)等:以2002年为分界线,20年“从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和新世纪的“主动式”文化体制改革,前20年的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配合经济改革,可以说是被动地受经济改革的牵引而实行的。
2002年以后,则从公益性文化事业领域、垄断性文化商品和政治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以及经营性文化产业领域三方面进行改革,真正实现了文化体制的市场化进程。
(三)两种分期的对比三段式分期和两段式分期的主要区别在与是否考虑到经济体制变化对文化体制的影响。
三段式分期参照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中央宏观层面文化管理政策和体制的前后变化,然而却存在一些问题:划分标准不同,经济与行政两条准则并行,此外将作为经济基础的政策变换用于反映文化体制改革,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两段式分期主要以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入为分界线,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是否把文化改革的试点阶段纳入到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时期。
尽管试点阶段并不完善,但是文化改革的试点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的转型阶段,应该纳入文化改革全面推进阶段。
(四)文化体制改革的现状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新阶段,主要向市场化进程迈进。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也在持续进行。
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架初步形成,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对于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到达了新的高度,各级政府主要承担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职责。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要支撑,我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在不断提高。
文化部2010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国家大剧院、天津音乐厅、国家图书馆等的建成也标志者公共文化体系服务的不断完善,此外,还有乡镇综合文化站项目、乡村图书馆项目也在不断推进。
政府在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私人物品性质的文化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我国对于文化企业实行了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优惠,同时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高速发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2004-2013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1万亿,约占GDP比重的3.77%,但是相比于美国的27%,英国的11%,我国的文化产业仍需进一步发展。
从产权制度的转变来看,我国的经营性文化事业的单位转企也在不断推进。
从2009年起,各省就开始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进程。
2014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修订完善一系列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要求,保留和延续原有给予转制企业的的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社保接续、人员分流安置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提出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督的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同时,对农村有线电视、城市电影等实行税收优惠。
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转企过程。
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看,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文化产业市场化的迅速进行,对农村等文化落后地区实行的“家电下乡”、“乡村图书馆”等项目的推进也对文化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五)文化体制改革的问题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文化事业来看,尽管我国的文化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较来说仍然严重不足,与国际文化事业供给状况相比,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在文化事业建设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重视文化产业的投资与扶持,而轻视文化事业的投入。
或者政府投入过度重视预算,轻视效果,存在严重的“面子工程”现象。
政府的乡村文化站建设工程早已展开,然而,事实的情况究竟如何?村民是否真正受益,或者有多少村民愿意去读书?我们不得而知。
从文化产业看,在政策方面,无法形成系统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之前大幅引进外国电视剧、电影等文化,到如今广电总局禁止部分美剧、韩剧要求播放完毕才能转播等,对于外来文化,呈现出先允许后禁止的态势,未免让人觉得不知所措,反应过度。
其次,在法律法规方面,对于知识产权、专利等的重视程度不够,侵权等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创作者的积极性,从于正事件后琼瑶怒封笔可见一斑。
还有,文化产品的质量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从技术进步上,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相应的监管技术等仍需进一步提高。
从产权制度看,我国长期采用了与计划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事业制,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混杂,管理不力,导致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不足,文化产业的产业属性缺乏,长期游离于市场体制之外,文化的发展受到限制,尽管我国在不断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加快其市场化进程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还是存在文化市场的政府越位和文化事业的政府缺位现象,即产权制度的表面明了其实并未彻底贯彻执行,国企的改革仍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