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年,我去上大学熊燕①我18岁那年,到离家三百多里的一所大学去读书,还没出门,母亲就开始担忧:你从未离开过家,嘴又笨,上初中还被街坊误认为是“哑巴”,突然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会不会迷路?食堂吃饭时,你能“抢”到饭吗?你有那么多不喜欢吃的菜,如果食堂只有那些菜怎么办?②整理行李时,母亲又开始担心:“你不会洗被子,被子脏了怎么办?你有轻微恐高症,住宿楼高不高?”一连串的问号,让母亲睡不安宁。
总是睡着睡着突然想起什么事,爬起来,跑到我房中,将我叮嘱一番,以至我也睡不安稳。
父亲劝母亲:“树大自然直,她又不是小孩子,会慢慢学会照顾自己的,你只管将心放进肚子里去。
”③终于要出发了,母亲将打包好了的所有衣服和日用品又重新拿出来,一一查看,生怕有什么遗漏。
一路上千叮咛万嘱咐。
说好只将我送到汽车站,可临时母亲又变了卦,非要和父亲一起陪我去学校。
④到学校后,母亲最关心的是我的宿舍,宿舍是上下铺,中间四张桌子,每人都有一个带锁的小柜。
我睡在上铺,母亲担心:“掉下来怎么办?”我说:“睡上铺安静。
”这让母亲想到另一个问题,你喜欢晚上睡觉时听歌,会影响大家休息,怎么办?铺好床,整理好行李后,母亲拖着我去百货商场,要为我买一个小巧带耳机的录音机。
⑤去商场的路上,母亲边走边向路人打听,并大声重复:“哦,从书店向右转。
”“哦,从饭店出来向左转。
”说好只买录音机,最后却另买了一大堆零食,母亲说分给宿舍同学吃。
⑥当我们提着大包小包,准备返回时,母亲对我说:“我忘记了,应该向右转?还是向左转?”父亲刚想说什么,被母亲制止。
我方向观念极差,也不知走哪边。
母亲让我询问商场的工作人员,我低着头,无论母亲怎么催,都不肯去问。
母亲突然向我发脾气说:“让你问个路都不愿意,养你有什么用?问个路又不会割你舌头,你到底害怕什么?”母亲说着说着竟然哭了。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芬芳的蜡梅花秦湄毳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
”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
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
”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
我放心地笑了……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
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
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
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⑤窗外,飘着雪花。
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
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
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
”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
记叙文: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七年级上册)中父亲鼓励、指导我爬下悬崖的事件: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
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
“看见了。
”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时间:暮色苍茫地点:在悬崖上人物:我和爸爸起因:我在悬崖上不敢下来经过:父亲鼓励我、指导我,让我爬下悬崖结果:我成功地爬下了悬崖六要素是记叙文的组成部分。
一般说来,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六要素都俱全,尤其是新闻。
在几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二、考查方向:1、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2、根据记叙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能力提升:1.时间、地点:时间要从大范围答到小范围。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理清记叙顺序,体会表达作用(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五种,其中最为常用的是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通常有三种方法:①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记叙了一批勇敢的探险家探险的过程。
②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③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顺叙的作用: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有三种情况:①看眼前的事,联想到以往的事,从现在的角度去追叙往事。
如鲁迅的《风筝》,“我”由眼前北京冬季天空浮动的风筝,回忆起小时候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的故事。
②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
③先写事情的结局,再叙述事情的缘由。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开头写到“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为什么会记忆的这样清楚?作者在后文叙述了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交待了事情的缘由。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有两种:①插入的内容跟主要情节的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
如《紫藤萝瀑布》,作者由眼前的紫藤萝花想到了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花,插叙了一段对往事的回忆。
②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中心事件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
如《羚羊木雕》一文,在介绍万芳时,就插叙了万芳与“我”的友谊。
二、考查方向: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三、能力提升:1.根据记叙顺序的特点来判断文章使用了哪种记叙的顺序。
(1)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只要把握住文章所记叙的事情的脉络就可以正确判断。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01:把握文章内容
【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答题方法。
1.概括内容。
(1)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在文章中的时间、地点是虚化的,经过又不能说时,就用如下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2)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去套用,要求语句通顺、简洁。
公式中的“何人”必须是主人公,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也可用“我”。
2.表达感情。
(1)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重点关注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语句)。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3.概括中心思想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三、答题举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记叙了57年前(时间),“我”(主要人物)和伙伴玩腻了弹子游戏(起因),去爬悬崖(地点),由于“我”的胆怯上不去下不来(经过),最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的故事(结果)。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17分)为希望而生张君燕①“孩子,妈妈不知道该怎么办,是该顺从命运的安排,还是继续抱着一丝可能不存在的希望?”②“妈妈,我不想放弃,我想到世上走一回,哪怕只是看一眼。
”③“孩子,可是这样也许会增加你的痛苦。
”④“妈妈,我不怕。
与其现在就放弃,不如再奋力一搏。
哪怕最终失败,这一切也不会是徒劳,至少我可以用自己短暂的生命给别人带来希望。
”⑤“好,那就让你做个为希望而生的小英雄吧!”⑥这一段对话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
是的,这只是艾玛想象出来的自己和肚子里的胎儿的对话。
但艾玛说:“我每时每刻都在感觉女儿的心跳,我知道,她一定是这样想的。
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3)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的。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就是文章的线索。
(7)以人物某一特征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作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8)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2.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2考点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行文线索原卷版
散文阅读过关测试一、把握文章线索(一)(2021·江苏金坛·模拟)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棉花的味道①棉花的籽儿发芽后,母亲就忙碌起来,锄草、松土、施肥,像照顾自己心爱的孩子一样细致。
两个多月后,棉花长得有几尺高了,翠绿的叶子如张开的小手掌,在风中轻轻摇摆。
母亲说,该给棉花“打顶”了。
她熟练地掐住棉花秆顶部的一部分,稍一用力,“咔嚓”一声将它折断,对着一棵棵棉花“狠下杀手”。
在这块棉地里,母亲不知倾注了多少汗水!可她为何又要毁掉它呢?我着急地大叫:“妈,棉花会死掉的。
”母亲轻轻一笑道:“傻孩子,这时舍不得打顶,以后我们就收不到多少棉花。
”②看到那么多被母亲折断的棉枝七零八落掉在地上,我心痛极了,执拗.()地要求母亲分两棵棉花给我种植,并坚持不给它们“打顶”。
③母亲的抉择是对的,“打顶”后的棉花长得枝繁叶茂,开满了白色、粉色的花,而那两棵没“打顶”的棉花主秆长得太高,阻碍了侧枝的生长,侧枝少而且短,虽然看上去绿叶葱茏,却只有稀疏几朵花开。
母亲指着那两棵棉花对我说:“看到了吧,有时候该舍弃的东西就要舍弃,否则会失去更多。
”④不久,母亲棉田里的花谢了,一个个壮实的棉桃长出来。
八月,棉桃如石榴一般张开了小嘴,煞是好看,几天后,雪一般的棉花灿然盛开在枝头。
⑤午饭后,酷热难忍,母亲却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去摘棉花。
她挽着一个大竹篮,走进棉田里,双手快速地采摘着棉花,汗水湿透了衣衫。
天空湛.()蓝湛蓝,一望无际的棉田如一片无垠的雪地,身穿浅蓝布衫的母亲被白色的棉花簇拥着,如一位神奇的织女在灵巧地编织一张巨大的白毛毯。
⑥一天夜里,我看见母亲站在院里安静地望着天上。
明月皎洁,一片一片的白云层层叠叠,整齐排列在深蓝色的夜空,月光如水一般倾泻而下,母亲的脸显得格外柔美,她喃喃道:“天上的云真好看啊,像棉花一样。
”母亲读书不多,却能用最熟悉的东西、最贴切的比喻描绘眼前的美景,繁重的农活、生活的磨砺使母亲像大多数农妇一样唠叨、凡俗,但她心里却同样有对美的无限憧憬。
中考记叙文专项训练 精析标题,体会主旨(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精析标题,体会主旨(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
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标题的含义标题含义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种。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父亲的去世。
2.标题作用(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5)贯穿全文的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二、考查方向:1.为什么以此为题。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4.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5.给文章加(换)题目。
三、能力提升:1.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答题技法技法一:析标题字词。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
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
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
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2.品味标题精妙之处的解题思路(1)揣摩标题含义先看标题的本义再思考深层含义。
(2)分析标题作用表明写作对象、体现内容、贯穿全文线索、提示情感主旨等。
(3)最后分析其效果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等。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六):明确结构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六)弄清思路,明确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记叙文的结构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
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
1.开头和结尾(1)开头的作用:A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其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结尾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深化主题、升华中心)2.过渡、照应(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
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层次、段落(1)常见结构方式:①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②横式结构: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
③纵横交错式:时空交互式④并列式⑤逐层深入式(2)归纳段意: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考查方向:1.划分层次2.概括段意3.划线句子或段落在文章的作用4.过渡、照应三、能力提升:1.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时空转移划分。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时空转移分两部分内容。
②按人物出场情况划分。
③按事件的发展变化划分。
④按画面变化划分。
例:《济南的冬天》第一幅画面面:阳光下济南的全景;第二幅图画:雪后秀美的山景;第三幅图画:济南冬天的水。
记叙文线索作用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
初中记叙文答题技巧及专项练习专项七、文章线索以及作用一、题型1.本文的线索以及作用是什么?2.文章线索有着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指出并说明理由。
二、答题公式1.内容上:整篇文章围绕……(线索)展开叙事;突出了……主题。
2.结构上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使主旨更鲜明。
(注:线索要注意双线问题,一条是明线,以物和人为主;另一条是暗线,以情感态度为主)三、针对性练习1. 生命中的棉袄羊子林我的家在苏北农村,父母是地道的农民。
在我出生的7天前,父母唯一的儿子、我唯一的哥哥、新四军年轻的机枪班班长,在队伍转进大别山的最后一战中牺牲了。
我的出生,暂时减轻了点儿父母丧子的极度悲痛,给这个凄苦的家庭带来了一线曙光和一丝慰藉。
父母将全部的爱倾注在我这个男孩子身上。
在他们眼中,我就是这个家传宗接代的唯一希望。
我的家乡有一种奇特的民俗,若想要家中金贵的独养儿子健健康康地成长,这个孩子10岁前就不可以穿棉袄!因了这蹊跷的民俗,我便被“罚”在每个冬天里都要远离棉衣。
苏北的冬天阴冷彻骨,年幼的我,虽享有父母无限的疼爱,却实在搞不懂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小伙伴们那样穿上厚暖的棉袄!瑟瑟寒风中,我只能将莫名幽怨的目光停驻在小伙伴的棉袄上,羡慕地想象着那神秘陌生的温暖。
于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穿上厚厚的棉袄,享受丝丝暖意,便成了冬日最大的奢望……我在期待中慢慢长大。
10岁的我,除了上学,还必须为家里分担一部分农活,虽说我已长到了穿棉袄“开禁”的年龄,但因家境贫寒,我仍然没有盼来自己的棉袄!14岁那年,我考上了离家50多公里的县中学,每周回家一次。
深冬时节,寒风像锥子一样刺骨。
远离棉衣的我,难耐苦寒,每每被冻得浑身发抖。
实在熬不过寒冷的日日夜夜了,我终于鼓起勇气开口向妈妈要一件棉袄。
妈妈听了我的诉说,略有一些惊讶,继而她的眼睛因酸楚和内疚而湿润了。
6个孩子的贫苦家庭,无疑会将添置一件新棉衣看成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母亲明白,从降临人世就不晓得穿棉袄是何滋味的孩子,如果不是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是绝不会开口向母亲讨要棉衣的!母亲毅然脱下她嫁到这个家时添置的那唯一的一件棉袄,把它穿在了我的身上。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四把握文章线索线索,是贯串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助于理清作者的行文脉络,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命题形式1.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解题思路把握文章的线索可按照以下方法:第一、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转换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第二、关注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往往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四、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文章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第五、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对此要善于分辨。
▲答题格式本文以……(某事/某物/时间推移/地点转换/情感变化)为线索。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在阅读时把握好记叙的人称对于理解文章主题,把握人物情感,理清文章思路都是非常重要的。
义重情深的恩赐从维熙①炎夏七月,年过八旬的我,冒着似火炎阳,从北京飞往汉水之畔的襄阳;后又从襄阳乘大巴寻觅汉水之源,远行至陕南的汉中和安康。
一周的行程虽然大汗淋漓,但“南水北调”的人文情怀,却给我留下无尽的情思。
②归来后,还演绎了一曲连我自己都难以相信的“童话”,那就是我锈迹斑斑的牙齿,昔日刷牙都无法让它由黑变白—回到京城,面对镜子,我惊愣地叫了一声:“啊!五十八年吸烟历史、凝固在牙齿上的黑黄斑痕,怎么一下子变白了?”静思之后,答案终于浮出水面:那就是“南水北调”的汉江之水,对我的恩赐……③到了襄阳,让我勃然心动的是这座城市的风情:一条清波碧浪的汉水,从美丽的城市中间穿行而过;南边是城,北边还是城。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
最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技巧和方法完整版及练习题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锁链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
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
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
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
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
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
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
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
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
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
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
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
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
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 精品文章,拓展延伸(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精品文章,拓展延伸(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1.记叙文的拓展迁移题大体有以下几种:(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5)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2.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
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
先用“我认为……。
”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
二、考查方向:开放性试题三、能力提升:拓展延伸题的答题技巧1.结合文章内容、针对某句话、某件事等谈感悟、感想、启示、心得等。
答题要领:对于这类题应从文章的某个角度某个方面生发开来谈感受。
可根据文章的内容具体而定,如文中的人或事,某一个细节,某一句名言,哲理性的话等等。
总之,所作的答案植根于文章。
具体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从文中到自己。
也就是先概括文意(或引述原文),在联系实际,谈论评说。
答题思路:引述原――简要评析-----联系实际(感悟实例)2.理解某句话并以这句话为落脚点联系实际谈感悟。
答题要领这类题和第一种有所不同,应先从问题的落脚点——句子谈起。
但仍然不能脱离原文,对句子的理解,应结合句子环境去分析。
仍以文章为“踪”。
具体要求从课内到课外,从文中到自己。
结合课文概括理解,在联系实际谈论评说。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偶遇》,回答下列小题。
偶遇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
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
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
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
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
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
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
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
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
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
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
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
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
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
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
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
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
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
我蹲下去,看他捏。
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
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
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
想买。
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
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
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
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
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
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记叙文一,文章内容要点概括(1)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事件)+干什么(怎么样)(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答题公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应该概括在内。
二、理清文章结构(1)补充故事情节找出划分标准,仿照示例的句式作答。
(2)思想感情的事变化画出表示情感的词语,按照词语出现的顺序整理出答案。
三、把握记叙的线索和顺序(1)线索线索类型:A.以时间的发展变化为线索B.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C.以人物为线索D.以某个具体的事物为线索E.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F.以某个核心事件为线索线索的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动情节的发展。
(2)记叙顺序及作用A.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B.倒叙:作用: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答题公式】顺序名称+作用四、记叙的人称及作用人称作用:第一人称: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便于直接抒发感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第二人称:便于作者与文中的人物或读者感情交流,显得特别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的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宽广的活动范围。
(1)次要人物的作用第一人称:“我”,是贯穿全文的人物,其作用是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方法及作用A.肖像(外貌、神态)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xx经历以及xx 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B.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XX品质。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 归纳中心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归纳中心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
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
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
“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
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1.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2.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道理)”。
3.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二、考查方向:1.归纳文章主旨或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根据文章主旨谈感悟及收获。
三、能力提升:1.怎样归纳中心思想:(1)看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文章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
(2)看开头。
文章的开头是各种各样的。
有的文章开头总起全文,直接了当地点明了中心思想。
(3)看结尾。
文章的结尾如果是总结性的,中心思想也较明显,较易归纳。
(4)看主要人物。
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和主要事件的意义来分析中心思想。
(5)看重点段落。
文章的重点段是表现中心的重点部分。
(6)看中心句。
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它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抓住这些句子分析,能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7)看议论和抒情部分。
(8)看文中的对比和衬托。
文中有时常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它能更鲜明、有力地反映现实,揭示文章的中心。
(9)看文中的关键词句。
文章里的词句,有的带有赞许、肯定、喜爱、拥护的意味;有的带有贬斥、否定。
厌恶的意味。
我们应反复体味,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021原创)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考点针对训练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考点针对训练考点句子含意、内容概括理解.原因分析、标题作用、内容概括、词语赏析、标题赏析、句段作用、情感变化考点针对训练(2021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真题训练)我所怀念的孙茂①时光踏着碎步急促走来,拂去岁月的吻痕,于时光深处漏下记忆。
记忆中最愉悦的时光,就是最怀念的时光。
②一年里,我最怀念三个时节。
一是开春,清明刚过,布谷鸟咿呀咿呀成天叫喊,嗓子像是不会干。
万物生辉的时节,清明鸟也来凑热闹,“清明,酒醉;清明,酒醉”,闹哄哄的,像是催促农人,该点种谷物了。
心里虽生躁动,可春天是一年的大好时节,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仿佛一夜春风,满山的草木都绿了。
草木葳蕤,山峦复活,乡间洋溢着春的气息,让人有种“久旱逢甘霖”的舒服感。
③二是盛夏,我喜欢夏天,尤其下雨的时候,心里莫名激动,因为下雨天人不用上山干活。
下雨天,雨水给那些禾苗浸润和滋养,给大地冲洗身子。
顽皮的我通常会趴在窗幔数雨滴,看瓦楞上落下多少雨花,雨花砸在地面又成了什么模样,我看到雨水开心地在地面滚来滚去。
那一刻,我的内心也无比开心。
观雨,实在是一件开心的事,两只手杵着下巴,呆呆注视,像是给雨行大礼。
有那么一瞬间,想要为雨写一首安静的诗,送给某个心动的人。
那时候,空气很好,时间很慢,雨滴刚刚好。
④三是冬天,尤其怀念冬天农人在田间焚烧地物,炊烟七扭八歪缓缓升起,被风吹散,婆娑的样子,赏心悦目。
我喜欢闻这种烟雾,很亲切。
⑤冬天最令人激动的就是下雪。
雪,是世界的精灵。
一夜寒风,大雪如约而至,白雪把整个村庄裹挟起来,即使之前多么污秽,大雪飘来,村庄瞬间净洁了,连空气都掺杂一丝丝的甜。
清早起来,村庄被弥漫的炊烟和薄雾所覆盖,窗台上漫灌着好看的窗花,凑近头对着玻璃哈一口热气,花纹晕染开来,开成一朵不知名的小花。
一声鸟啾,叫醒了世界。
木圈里的雄鸡照常哼着起床歌,歌声是村庄的定点闹钟。
下雪的天气,整个世界很静,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空灵。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养蜗牛梁晓声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
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
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
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
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
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
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
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
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
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
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
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
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
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1.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一文,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2)以空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如《登上地球之巅》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是:在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第二台阶处→在“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3)以人物为线索。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我”在村公所外看布告→到教室后发现教室情况不同寻常,上课时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4)以一事为线索的。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这一中心事件。
(5)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如《羚羊木雕》一文的故事情节是围绕“羚羊木雕”展开的。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有一些文章没有中心事件和具体的故事情节,这一类文章就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记叙的线索。
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就是文章的线索。
(7)以人物某一特征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以“背影”作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8)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2.线索是结构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手段,为了作品结构的完整统一,一篇作品的主要线索只能有一个,并且应贯穿始终。
实际上,除了抒情作品和一些内容、情节极其简单的叙事作品外,很多作品都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多重线索。
我们常常把只有一条线索的作品,称为单线《伟大的悲剧》;把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称为复线,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线索的作品中,主要的线索一般只有一条,叫做主线,其余叫副线,副线是围绕主线展开并服务于主线,副线可以贯穿全文,也可以局部点缀。
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以爸爸的花为线索,开头的“襟上别着粉红色的夹竹桃”引起回忆探视重病的爸爸;到后来写爸爸种花、爱花,交代爸爸生病的原因,用花的不够红艳映衬爸爸生病;最后夹竹桃败落预示爸爸的去世。
这是主线。
“我参加毕业典礼”这条线写我现时的活动是副线。
线索除了主线和副线的区别外,还有明线和暗线之分。
如《最后一课》明线是“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暗线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爱国情感”。
3.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内容,掌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主题。
二、考查方向:1.找文中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三、能力提升: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如《羚羊木雕》;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
四、针对训练冰窗花(2017·天津)任随平①冰窗花盛开在冬日的窗棂上,是一道绝美的风景。
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
②于是,每到冬日,我会有意无意念起熨帖在冬日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
冬日的居室里,总会生了炉火,白日里,落了雪,一家人和和暖暖地或斜倚、或平躺在温热的土炕上。
母亲选了废旧的布料,熬了浆糊,炕头置一炕桌,安安静静地做着鞋垫。
父亲借了炉火,熬着罐罐茶,火苗间或跳出来,舔舐着茶罐,茶水滋滋地发着声响,茶香随着响声氤氲开来,整个屋舍内顿时茶香弥漫,即便是不常喝茶的人,浸淫在如此的茶香里,也会有几分迷醉,几分品咂的热望。
而我,总是斜倚在墙角,捧了热爱的书籍,一页页,在缓慢流走的时光里,细品一份恬美与温馨。
冬日的白天总是很短,像兔子率性的尾巴,一甩,一天的时光就溜走了。
而冬日的夜晚,唯有恬静与安谧。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屋舍之内,炉火正旺,壶水呼呼地散发着热气,木格窗棂的玻璃上,热气凝结而成的水珠簌簌流泻下来,洇湿在墙壁上,像梦呓的印痕,烙着时光的印记。
③晨曦微亮,不必急于晨起,和衣而坐,望向邻近的窗棂,你会惊喜地发现,整个窗玻璃上冰窗花葳蕤①如春,轻轻地凑近鼻息,似乎能嗅出冰窗花散发着馥郁的馨香,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
手指轻轻抚摸上去,冰窗花棱角分明,如一朵朵雪花,被夜神的手指悄悄安抚上去,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不是俗世那一双巧手能够裁剪得出的。
面对如此精美的自然神物,又有谁忍心去擦拭呢?但又有谁能长久地屏息凝视,而不凑近鼻息呵气顽皮呢?于是,悄然撮圆了嘴唇,凑上前去,吹灰般轻吹一口气,冰窗花随着热气消融开来,逐渐地四散开去,这个过程,是多么的美妙而悄然无声。
④就这样,冰窗花伴随着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冷的冬天,而今我已走过而立之年,故园的老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老去,像一个人的暮年,正在经历着风吹日晒的剥蚀。
而盛开在木格窗棂上的冰窗花,还依旧长久地驻扎在我的梦中,每每半夜惊醒,我都在与冰窗花相视而笑,彼此言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⑤冰窗花,你盛开在故园窗棂上的,不只是花,更是人生路上愈走愈远的梦幻,带着我深深的牵挂和思念。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注释】①葳蕤(wēiruí):形容枝叶繁盛。
1.请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说说冰窗花具有哪些特点。
2.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雪花簌簌地落着,风安静地睡去,村庄被夜色围拢而来,婴孩一般安卧在远山近水阔大的臂弯里。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一“冰窗花”为线索,回顾作者早年的故园生活,着力描写了盛开在冬日窗棂上的冰窗花。
B.第①自然段“尤其是在久居乡下的那些日子里”一句起强调作用,并自然地引领下文。
C.第②自然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描写父亲煮茶的情景,极富表现力。
D.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冰窗花秘密的好奇。
E.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惋惜之情。
4.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葳蕤如春;冰洁,剔透,令人心灵震颤;棱角分明,灵动而又精美(既有花之妩媚造型,亦有花之悄然神韵);消融过程美妙而悄然无声。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冬日雪夜,风停夜静,山野村庄一片恬静安谧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
3.DE(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④自然段写多年以后,冰窗花依旧长久地驻扎梦中,表现了作者对作者对美好温馨故园的喜爱之情,所以D项错误。
本文中,作者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了对悄然消融的冰窗花的牵挂和思恋而不是惋惜之情,所以E项错误。
)4.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故园那种恬美温馨生活的深深怀恋。
你让我成为最好的自己(2017·新疆乌鲁木齐)张亚凌直到今天,我依旧最喜欢一个姓,高;最喜欢一个字,翔;超喜欢一个词儿,高翔。
抬头:天蓝云白,鸟儿高翔,再没有比这更美的意境了。
回眸,凝视,三十年前清晰如昨。
记得是个午自习,我们刚升入初三的第二周。
正在做作业,突然听见几声响亮的击掌,——用脚趾头想想都是老班。
抬头,果真。
连续响亮击掌是老班训话前的招牌动作,现在想起都会咧开嘴巴笑出声来,相当于古时官吏升堂前众衙役用棍棒敲击地面喊“威武——”。
却见老班旁边站着一男生:高而瘦,是瘦才显得高,还是高才显得瘦?洁净、整齐到让人觉得失真,我们班那些傻小子呀,裤带耷拉下来当潇洒,拖着鞋走路以为成熟。
可是从那目光里,我只看到一个词,冷傲。
老班指着他介绍了一句“高翔,从北京转回来的”,而后给安排了个座位就离开了。
每每下课,我们像终于盼到了放风时间的囚犯,推着搡着冲向教室外面,尽情尽兴似乎又很无聊地蹦着喊着。
而高翔,总是静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
阳光透过玻璃刚好落在他的脸上,细碎的阳光也化不开他一脸的沉郁。
马上有好事者就打听出来了:高翔的爸妈都是搞什么研究的,爸爸因为辐射太大,病故了。
妈妈要改嫁,只有一个儿子的奶奶硬将高翔从北京带了回来。
高翔的作文总被语文老师当范文。
也记得语文老师的评价总是一成不变,什么“语言、思想深度远远超出你们”,什么“那种好是你可以读出,可以捕捉到,就是说不出”。
倒是我自己,每每老师读高翔的作文时,就闭了眼,游走在高翔的文字里:牵挂着我的衣衫不能快步前行的,是字里行间泛滥着的淡淡的哀伤;羁绊着我的脚步不能匆匆而过的,是排山倒海般席卷而来的无助无奈;偶尔让我的心儿舒展一下的,是间或蹦出的小小的欢喜,——小小的欢喜也显得很是寂寞。
我喜欢用那种方式去感受,我甚至跟着那些文字熟悉了高翔难以割舍的过去。
他的奶奶又来学校看他了,我突然觉得,她真的很像很像老巫婆,——将一个高贵的王子抹去了一切光环后残忍地丢弃在悲苦人间的老巫婆!我开始讨厌起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他原本可以跟着妈妈在北京继续好好生活,而不是在这里,在这里,他连文字中的悲苦也走不出。
高翔的各门功课都是无可挑剔的好,好到让我们所有人只能望尘莫及,——他每一次的总成绩都比第二名高出几十分!第二名是固定的一个男生,他的勤奋几乎可以说“废寝忘食”加“悬梁刺股”了。
我开始写日记,日记里似乎也笼上了一层忧伤,处处都是高翔作文的影子。
每晚,在舍友都睡着了时,我点着蜡烛,趴在床上涂写着自己的心情:看一眼他的背影与侧影,都觉得是一幅很美很美的画;听他回答问题,比老师还标准的普通话很有磁性;他皱一下眉头,也是忧伤的美……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是高翔的点点滴滴。
是早恋吧?可谁有资格去爱他呢?或许,我只是希望自己的名字跟他的名字一起被老师表扬。
这个念头都有些贪婪,我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写出那么美那么好的作文罢了。
我们班的很多大大咧咧的女汉子都是在高翔出现后迅速收敛回归女孩,并开始用功的。
那时,一个班级一个宿舍。
在女生宿舍里,每天晚上永恒的话题就是高翔,只是从不说出他的名字,这与老班每晚在外面查宿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