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在容美土司的发展与嬗变

合集下载

桃花扇观后感

桃花扇观后感

桃花扇观后感《桃花扇》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传奇剧,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南唐李煜和孟光为真实历史背景,以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爱情、权谋、宫斗等多个层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深情大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剧作以桃花扇为线索,讲述了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感情纠葛。

桃花扇是李隆基赠予杨玉环的爱情信物,也是二人情感的见证。

从剧情发展来看,桃花扇既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同时也寄托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首先,桃花扇在剧中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剧中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是一段跨越阶级和身份差距的禁恋,因此更显得珍贵和宝贵。

在两人相爱之际,李隆基赠予杨玉环桃花扇,代表了他浓浓的爱意和对她的倾情。

桃花扇在剧中也充当了情感见证的角色。

剧中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经历了起伏和变故,但桃花扇却始终陪伴在二人身边,见证了他们的情感历程。

无论是李隆基的宠爱与温存,还是杨玉环的忧愁与苦涩,桃花扇都承载着他们的爱恋和泪水,成为了他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桃花扇既是情感的象征,也承载了人物命运的起伏。

剧中,桃花扇一度成为李隆基追求权力的工具。

他通过桃花扇控制住杨玉环,达到对权谋的追求。

然而,最终桃花扇的力量无法抵挡住真爱,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桃花扇在剧情中的转变,充分表达了爱情的伟大和权谋的空虚。

此外,剧中还通过桃花扇展现了女性的聪明和智慧。

杨玉环利用桃花扇帮助了李隆基逃出困境,展现了自己的能干和聪明才智。

她通过桃花扇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将自己的智慧进行了表达,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

《桃花扇》通过描绘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故事,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好,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权谋和命运的关系。

桃花扇作为情感见证和象征,为整个剧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情感基点。

它既承载了爱情的美好,也见证了人物的命运变迁。

通过剧中各个人物的表演和情节发展,观众可以深刻感受到桃花扇所代表的情感和象征意义。

谈《桃花扇》的历史反思

谈《桃花扇》的历史反思

《桃花扇》的历史反思《桃花扇》是中国清代小说家汤显祖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明朝中后期大臣唐伯虎的一生展开,描绘了唐伯虎与红楼梦中贾宝玉、西游记中孙悟空等人物一样,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小说在描写唐伯虎的爱情生活、人物性格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桃花扇》是一部在封建时期被广泛批评的小说,主要是因为它对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小说中塑造的官场丑恶、家族斗争、贪污腐败、社会道德沦丧等问题都是封建社会必然存在的问题。

小说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生动的情节,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并通过唐伯虎等人的行动来传达正义、公正、诚实等正确价值观念。

因此,《桃花扇》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反思,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批判。

其次,《桃花扇》在描写性别关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以男性的审美角度为主导塑造的,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且很多人物形象都有些刻板和单一。

例如,唐伯虎的第一任妻子唐氏、第二任妻子孙氏、第三任妻子潘氏等人都是传统的温柔体贴、娇柔弱质的女性形象,而且在整个故事中都处于被动的地位。

同时,小说中的男女关系也呈现出了一些性别歧视的倾向,例如,男性可以娶多个妻子,而女性则不行。

这种性别歧视的观念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识和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位,同时也提示我们,作为当代人,我们需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男女关系,避免性别歧视。

在小说中,虽然作者在写作时力求真实,但是他依然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和自身阶层身份的影响。

在小说中,女性的地位和形象并不高尚,而男性则是光辉的代表。

这种性别歧视思想和价值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非常普遍的,而这部文学作品也不例外。

此外,《桃花扇》中也存在着一些政治意味和隐喻。

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很容易被解读为对当时的政治现状的批评和反映。

比如,书中虚构的满洲大帝桑根,可以看作是对清朝政治体制的批评和反映。

《评说〈容美纪游〉》印象

《评说〈容美纪游〉》印象
门, 再转人湖北鹤峰东境 , 二月十九 日由白果坪上大 隘关 , 正式进入容美辖 区; 此后数月游览 了容美境 内 的南府 、 中府 、 山爵府、 平 两行署等处的山川胜景 、 文 化遗迹 , 考察 了容美社会 的文化艺术 、 风俗 民情、 经 济生活和政治制度 ; 六月二十五 日 踏上返程 , 取道五 峰湾潭、 长阳长乐坪 , 七月初五渡长阳柴埠溪出容美 境 , 八 日辰 时 回抵 枝 江 。全 部行 程 历 时 五个 月 零 初
自己认 可 的结论 。但 我想 强调 的是 , 与大 部分史 载 、
的< 评说 ( 容美纪游 ) 即最新一批丛 书中的一部重 》 要 著作 。


顾彩与他的《 容美纪游>
< 容美纪游》 是清初戏 曲作家顾 彩游历鄂西南 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纪游主体的独特身 份, 纪游客体的独特文化呈现 , 使这部游记作 品具有 独特 的审美 意义 和文献 价值 。 顾彩 , 字天石 , 江苏无锡人 , 桃花扇》 是《 的作者 孔尚任的挚友 。孔尚任戏 曲创作的成就无庸置疑 , 但 由于不善于汲取人民群众 口语艺术的营养 , 因此 , 他的作品, 即使像< 桃花扇》 这样 的代表作品 , 在语 言运用上仍然给人 留下 “ 典雅有余 , 当行不足” 王 ( 季思< 桃花扇 ・ ) 序》 的遗憾。也就是说 , 孔剧 中的 曲辞 , 书面上读来文情并茂 , 而搬上舞台演 出, 演员 唱 来未 必顺 口 , 众 听来 未 必 顺 耳 。孔 尚任 知道 自 观
己的不 足 , 因此 他非 常 倚 重 在 这方 面显 为 长 项 的顾
在一起切磋剧艺 , 歌诗唱和 , 翰墨传情 , 互为同调 , 相
处得如鱼得水 , 一往情深。这本身就是我 国民族文 化交流史上一段不可多得的佳话。

罗锦鳞:关于《桃花扇》

罗锦鳞:关于《桃花扇》

罗锦鳞:关于《桃花扇》一、话剧《桃花扇》的作者是欧阳予倩,他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院长,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教育家、编剧、导演……过去对中国的戏曲演员有个说法:“南欧北梅”。

老院长于1946年,根据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编写的。

在这之前,老院长先写了一部京剧在上海上演,那是1937年初冬。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南下,上海沦陷。

老院长深感民族危亡,用了一个月时间,以孔尚任的原作为素材创作了京剧。

可惜只上演了两场,就被当局禁演了。

但观众反映十分强烈。

1939年,老院长在桂林期间,又将此剧改编为桂剧上演。

在桂剧中,增加了对知识分子的软弱和动摇敲起了警钟,对当时国民党“勇于内争,暗中勾结日本……”给了批判。

1946年,老院长随新中国剧社,到了台湾演出,当时演了《日出》等剧目,大家想演一个“历史剧”,就让老院长改编《桃花扇》。

他老人家用了十天时间,把自己关在一个有温泉的旅馆里,写好了剧本,剧团用了七天的时间就排演出来,连演了四场。

这个话剧本与京剧本不同是结构和形式不同了,在字里行间反映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政治的反感,把他们当作暴露和讽剌的对象。

话剧《桃花扇》已成为话剧史上的一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并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在大陆,在海外经常上演,所以同学们这次要排《桃花扇》的片断是非常好的教材。

我们不仅可以学到如何创造角色,还能探索如何扮演古装戏剧。

为此,中北艺术学校马校长和你们的老师请我来给大家讲讲有关《桃花扇》的问题。

一则是好久没有见到可爱的同学们了,很想念大家,有同学从你们的外景地给我打过电话,知道你们在按计划学习,所以我很快就接受了马校长的邀请;二则我是有幸亲自听过老院长课,接受过老院长的亲授的,他对我的教育有两点是很难忘记的。

一是,他要求一个在中国从事导演的人,必须懂得戏曲艺术,否则不能做中国的导演。

二是,他认为话剧表演必须重视台词语言,为此他亲自给我们班上了一个学期的台词课。

《桃花扇》早已成为了我们中央戏剧学院的教材,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排过此剧的片断,好多班还以此剧做为了实习或毕业剧目。

论《桃花扇》及其改编的美学意蕴

论《桃花扇》及其改编的美学意蕴

作者: 梁燕
出版物刊名: 戏剧之家
页码: 2-7页
主题词: 桃花扇 美学意蕴 李香君 孔尚任 侯方域 悲剧意识 改编本 兴亡之感 爱情 女主人公
摘要: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大戏剧家、诗人孔尚任三易其稿、惨淡经营了十余载的《桃花扇》终于脱稿了,一时名噪京师。

拂去三百年的岁月风尘,这部古典名著以其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华,再次激发了当代众多剧作家、导演、演员的创作热情。

于是《桃花扇》题材的地方戏、影视剧作层见叠出。

它们使这部古典名著由案头和课堂走上了现代的舞台、银幕和荧屏,为普及古典戏曲名著作出了贡献。

本文试图从美学的角度对《桃花扇》及其改编进行多维观照,旨在探讨其中的美学意蕴。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

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

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

“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

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

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

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

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

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

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

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

世界坡立谷,土司文化的最后守望者

世界坡立谷,土司文化的最后守望者

恩施日报:世界坡立谷,土司文化的最后守望者文章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2日杨秀武2010年7月,中国科学院洞穴首席专家、世界洞穴旅游学开创者之一的陈侍才,慕名来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考察,一个惊世大发现出现在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董家河的坡谷发育成熟,多达九重,比目前发现世界最大的坡立谷——南斯拉夫坡立谷还要多三重。

坡立谷是一个地质专用名词,是一种大型的封闭洼地,也称溶蚀盆地,是岩溶作用充分的后期产物,面积有几平方公里到上千平方公里不等。

坡立谷再发展就成了溶蚀平原。

在坡立谷或溶蚀平原内有湖泊、沼泽、峡谷、天坑和湿地等,底部经常有残积洪积层或河流冲积覆盖。

简而言之,坡立谷实际上就是由洞穴、坡地、谷地构成的组合体。

溇水河与董家河在一个叫九峰桥的地方汇合。

两条河的切割,形成了22.2平方公里天造地设的自然风光,这个地方就是屏山。

屏山的地形地貌,如一艘巨轮,停泊在一片绿色的海洋。

溇水峡谷和桃源峡峡谷像一双粗糙的手,将屏山捧在手中。

铁锁桥是通向屏山的唯一通道,站在桥上俯视龙渊峡,这一条10公里地缝里的蓝色的净水,看久了眼珠也会发蓝。

拥有刺激和悬念的地缝,看一眼也是需要勇敢、需要精神的。

从杜宇楼,沿步游道,经过隧洞步游道下到龙渊峡,然后乘船逆水而上。

龙渊峡水之清,清得令人心旷神怡,4米多深的水,彩色沙粒闪闪烁烁,在水的荡漾中,是炫目的彩色珍珠。

透明的游鱼五脏六腑一目了然,在透亮的水中来往穿梭。

龙渊峡之幽,幽得让人不可思议,大有莫名其妙、岂有此理的感觉。

泛舟留连,触手可及石壁,青苔软绵绵的、水灵灵的、绿油油的,那种弹性会让你浮想联翩。

于是笔直之崖,奇树悬挂,古藤悠悠,线泉晶莹滴得狂草遒劲,有阳刚之气,仰望一线天也是支离破碎,如繁星点点。

一句山歌唱出口,应得峡谷全是歌,半时不绝于耳。

龙渊峡之奇,乃游人皆知。

悬棺如横空出世,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一种悲壮的意念冉冉升起。

桃源峡的树桥,也是天人合一的其绝佳景,一座长不过5米小石桥,在300多年的风雨剥蚀中,已经是老态龙钟,完全被一棵棵丈余粗的青冈树挤在岁月的深处,远远望去,弄不清楚是人工所建造,还是古树自然生成。

古典名著赏析《桃花扇》

古典名著赏析《桃花扇》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在掌握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实人实事”而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传奇。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

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中,人们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首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看到了明代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原因。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

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

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截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

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桃花扇_

桃花扇_
气部是表现背景历史“兴亡之感”的人物,又分为以史可法为首的忠臣的“奇部”和以马士英等为首的奸臣“偶部”,鉴于历史上不敢骂皇帝,将弘光皇帝分在奇部,共12人。
总部只有两人;“经星”张瑶星道士,“纬星”南京太常寺老赞礼,作为全剧幕中穿插,介绍背景,以情节外人补充交代叙事的人物。
[编辑本段]【情节梗概】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城破投河自尽等。
[编辑本段]【历史影响】
桃花扇一剧形象地刻画出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剧本脱稿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在舞台上经常演出。康熙皇帝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品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二、出仕阶段:1684年康熙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三十九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岁无虚日”,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连“万山中,阻绝入境”的楚地容美(今湖北鹤峰县),也有演出(《桃花扇本末》)。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命薄忍遭文字憎,缄口金人受诽谤”(《容美土司田舜年遣使投诗赞予〈桃花扇〉传奇,依韵却寄》),从这些诗句看,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容美土司搬演《桃花扇》考

容美土司搬演《桃花扇》考

容美土司搬演《桃花扇》考
赵先正
【期刊名称】《四川戏剧》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名戏剧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在京城上演后,旋即被禁演。

同年四月,孔尚任也因《桃花扇》被罢官去职。

康熙四十三年(1703),孔尚任挚友、著名戏剧家顾采(字天石)应邀访游湖广容美土司,竟然发现《桃花扇》在地处西南“万山丛中”的“楚地容美…‘盛演不衰”,且“容美土司女优,最工《桃花扇》”,不禁感叹“宁知一曲《桃花扇》,正在桃花洞里逢”。

【总页数】4页(P76-79)
【作者】赵先正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
【相关文献】
1.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与《桃花扇》 [J], 王亚楠;
2.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与《桃花扇》 [J], 王亚楠
3.\"燕行录\"视域下的关公戏搬演考述 [J], 华云松;赵旭
4.近代辽宁关公故事搬演考 [J], 华云松
5.东北大鼓关公段搬演考 [J], 华云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桃花扇》上演看土家族早期戏剧活动

从《桃花扇》上演看土家族早期戏剧活动

作者: 黄柏权
出版物刊名: 民族艺术
页码: 89-92页
主题词: 桃花扇;鄂西土家族;戏剧活动;孔尚任;剧作家;万山;少数民族地区;清初;容美土司;鹤峰县
摘要: <正> 清初伟大剧作家孔尚任(东塘)在其《桃花扇本末》中写道:“楚地之容美(今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在万山丛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

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

予友顾天石(顾彩)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

每晏必命家姬秦《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孔先生提出这一疑问是很有道理的。

桃花扇

桃花扇

《桃花扇》赏析作者:slsxwyc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4909 更新时间:2006-12-27《桃花扇》赏析大丰三龙三小吴玉春《桃花扇》是孔尚任经过十余年的长期酝酿,在掌握大量史实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实人实事”而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传奇。

《桃花扇》的思想意义在于:明朝灭亡以后,孔尚任第一个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了明末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评价了南明的历史,艺术地总结了这一段历史教训。

作品暴露了南明小朝廷的昏庸和腐败,揭露上层统治集团及其军事首领间的尖锐矛盾,刻画了马士英、阮大铖一伙迫害清议派和无辜百姓的凶残面目,鞭笞了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的投降主义本质。

在表现正面人物时,孔尚任描写了史可法抗击清兵的决心,表现了他在“江山易主”以后沉江殉国的英雄气概。

作者赞扬了李香君关心国家命运、反抗邪恶势力的可贵气节,肯定了民间艺人柳敬亭、苏昆生为挽救国家危局不惜奔波以及他们和其他歌妓、艺人、书商等下层人民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

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强烈对比中,人们看出了明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桃花扇小引》)这一幕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激发当代人的故国情感,唤醒了潜在的民族意识。

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

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首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看到了明代三百年基业覆亡的原因。

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

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

浅谈《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

浅谈《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

浅谈《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作者:吴医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作为传奇名篇,《桃花扇》别具匠心,反国人之乐天精神,“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即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又给予现实以启发。

孔尚任用雄浑的笔力写出了美的破灭以及这种破灭的不可挽救性,同时在破灭的挣扎中对美进行重建,显现出崇高美,恢宏而凄凉。

文章从美学的角度分析《桃花扇》对“美”的破灭与重建。

关键词:《桃花扇》;孔尚任;美学;崇高;悲剧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1-0020-01《桃花扇》者,清初孔尚任之所作也。

为作此剧,孔老先生四方考据,历经十余载,三易其稿,呕心沥血,最终完稿。

《桃花扇》自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现实表现力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深受民众喜爱,与洪昇《长生殿》合称“传奇双璧”。

《桃花扇》按照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在《试一出·先声》中即以副末开场,引用张道士《满庭芳》一词叙述了故事梗概:“公子”侯方域和“南国佳人”李香君情投意合,但受谗言被迫分别,又因处于混乱年代,“党祸起奸臣”,冤入狱底。

多亏苏昆生和柳敬亭等多位义士相救,最终团聚。

然而国破家亡,亲友忠烈已逝,“桃花扇、斋坛揉碎”,心生无限感慨。

最终在张道士的指点下顿悟红尘,双双入道。

《桃花扇》的特殊魅力不仅仅在于“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更在于“《桃花扇》比中国戏剧史上其他悲剧都更自觉地写出了灭寂的必然性。

作者用非凡的笔力,写出了美的破灭,以及这种破灭的不可挽救;同时,也写出了这种在破灭中挣扎的美如何显现崇高。

高水平的悲剧,不是要观众面对着一对情人的尸体而痛苦,而是要他们面对着一种无可逆拗的必然而震惊。

”①《桃花扇》写恋人分离与入道,写奸臣恶霸迫害,写江山动荡易主,写忠臣无奈殉国,写小人物善良却无善果……一切几乎是对美的彻底破灭。

然而,就是在这种破灭、挣扎中,显现了崇高美。

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

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

二十世纪《桃花扇》研究
桃花扇是清朝乾隆年间著名作家金圣叹的代表作之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形象以及文学艺术性的刻画,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之一。

二十世纪以来,桃花扇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国内外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在文学领域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主要从文学史、小说文学、文学批评等角度对该作进行解读,对其主旨思想、艺术手法、语言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此外,桃花扇也在历史和社会学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者以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从人物、情节、文化背景、价值观等方面,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人文精神、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艺术领域,研究者们从绘画、雕塑、曲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桃花扇的艺术研究。

其中,以戏曲为代表的研究,成果突出,包括创作新版本、考证出版等方面,大大推广了桃花扇的传播和研究。

总体而言,二十世纪对桃花扇的研究,使我们对这部具有代表性和意义的文学作品和个性独特的作家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对我们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戏曲故事桃花扇读书笔记

戏曲故事桃花扇读书笔记

戏曲故事桃花扇读书笔记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

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

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

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

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

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

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

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

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

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

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在鲁迅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

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

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

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

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

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一曲竟成绝唱——品评《桃花扇》王孙涵之清人孔尚任的《桃花扇》不遑说是有清一代最佳、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了。

无论是内容、构思,《桃花扇》已经完全走出了明传奇的风气与影响,独树清代传奇之一帜。

《桃花扇》以其体大精思的结构,颇有蕴藉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清代戏剧中的一朵奇葩,但同时,传奇的创作也以《桃花扇》为结点,逐渐走向衰落之路。

因而本文尝试分析《桃花扇》的成功之处,并揭示其背后思想风气的转变,令得传奇最终走向没落的缘由。

《桃花扇》最显著、最成功之处,便在于其自出机杼、不落俗套的剧情布置、戏剧排场,完全一反之前传奇的传统。

并且,在完美的结构中,把晚明的衰亡之史,天衣无缝的嵌合进去。

使得历史与戏剧想象如盐、水般相融,历史的必然,最终成就了戏剧的或然。

首先,作者在晚明历史中下了许多功夫,特别在剧前列《考据》一篇,并在每出之始,标以年月,令人感到仿佛在读史书一般。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说:“《桃花扇》于细心搜罗明末史实以构成此剧之一点言之,辟前人未辟之径,最为著名。

……艺术虽无须如此,然史实正确而结构亦佳者,不可不以之为最合理想之剧。

”[1]的确,艺术上无须如此,但孔尚任为何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在这些无关紧要的地方呢?毕竟,这是一部传奇,而不是史书。

我们可以说,这是作者为了契合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所作出的努力,也正是这种细致,才最终使《桃花扇》得到成功。

但不容否定的是,由清初便逐渐走向征实、考据的学风,影响了孔尚任。

而考据也不是为考据而考据,考据最终追求便是义理,便是思想的制高点。

因而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踏实、严谨地来考据研究。

因而,作者在《纲领》中把人物分类定性,用传奇来象征宇宙之“道”,正如书中所言:“名曰传奇,实一阴一阳之为道矣。

”[2]借由这种严肃的征实考据,作者在戏剧背后的历史批判才能有力地说服读者。

并使传奇在文体的地位大为提高,由市井之俗走入士族之雅,使得“传奇之尊,遂得与诗文同其声价矣”。

散文《容美土司遗址追寻记》

散文《容美土司遗址追寻记》

《容美土司遗址追寻记》从五峰直奔鹤峰,沿途群山起伏,天空蔚蓝,白云悠悠。

驰骋鄂西的山路十八弯,穿越在梦幻般的崇山峻岭,就为了追寻到鹤峰容美土司城遗址去实地看看它现在的容貌。

即便它原真的建筑容貌历经数百年风雕雨琢,已坍塌颓废,荒无人烟。

鹤峰县城所在地就在容美镇,而容美土司城遗址则在鹤峰最有名的屏山景区之内。

抵达鹤峰屏山景区时,太阳正依稀下山。

行客都知道屏山大美,可鲜有来看容美土司城遗址的。

我们驱车来这里时,恰逢诸多四面八方的旅行车辆纷纷从屏山离去,待到了容美土司城遗址附近停车驻足,目光所及之处就显得非常空旷,熙熙攘攘的喧闹声也已渐行渐远。

舍车驻足屏山一条幽静的山路上,在问询了几位当地知情人后,步行约两百余米,就到了这声名远播的土司城遗址近处。

原来“铁打的营盘”,也不过是如此这般萧条残破,当年那些坚守土司城的“流水的兵”也早已散落尘土。

没有了从前的凛凛威风,也没有了从前的地盘争夺,曾经的显赫人物都已远去,多少乡愁遗恨和悲欢离合都已归于深山野岭。

眼下,只有围墙残壁,一片片石块垒砌的墙基尚存,野草和瓜藤在这里疯狂生长,墙基边依稀结出了一串又一串大大小小的南瓜和野豆角。

这里,就是昔年盛名鄂西、一度辉煌的容美土司城城池所在地。

自古文墨流芳,文以载道,江山亦靠文人捧。

李白的一首诗就让黄鹤楼和扬州享誉天下,苏东坡的一篇短文就让九江湖口石钟山成为中华名胜,范仲淹完成藤子京的一篇私人书信“约稿”竟让岳阳楼闻名遐迩。

伫立在屏山,静观眼前的“容美”,不论这沉睡的土司城过去是谁主沉浮,随着岁月长河的流逝,它的建筑物虽然已经颓废,土司城的使命也早已销声匿迹,但它历经大浪淘沙,已经渐渐沉淀为一个地方独有的文化。

这里面很大程度上应感谢清代一个名叫顾彩的文学家,是他给后世留下了极有价值的文字《容美纪游》。

我以为,当今鹤峰人和容美人都要为顾彩对容美的特殊贡献而喝彩。

没有顾彩的文字记述,容美土司城就留不了如今这么多生动精彩的容美故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评 价 : 他生于明清交替社会动荡之际, 长 于 神
尚任 写 给 “ 神 交 ”的 朋 友 容 美 土 司 田舜 年 的 诗
句, 这不 得不 让 人有 些诧 异 : 孔 尚任 是 孑 L 子后人 ,
以文 立 于世 , 住 繁华 京都 里 , 立 帝 王 将相 旁 , 而田
舜 年乃 土 司政 权 继 承 人 , 以权 贵 立 于 土 民之 上 , 1 1 日 嚣 嘲 圜 一 陈 琼 , 杨 容^ 桃 花 扇 ) | 在容 美土 司 的 发 展与 嬗 变 偏安 万 山丛 中一 角 , 天 高皇帝 远 , 自由 自在 , 身份 和 境 遇如此 迥 异且 素未 谋 面 的二人 , 是什 么让 他 们 相识 、 相知 , 继而成 为 “ 神交” ?其 实 , 孔 尚任
进 。为 了迎 合 容 美 土 民 的 审 美 意 识 和 演 唱写 了一本 《 南 桃 花
扇》 , 揉 进 了 当地 流 传 已久 的柳 子 戏 、 南 戏的部 分唱腔及 其他 元素等 , 被 顾 彩 自称 为 “ 巴曲” 。改 土 归 流 后 ,
此剧被禁演 , 却 由此 衍 生 出一 个 新 的 曲 艺 形 式 “ 长 阳南 曲 ” 。 孔 尚任 传 授 《 桃 花 扇 》, 田舜 年 引 进 《 桃 花 扇 》, 顾彩到容美移植 《 桃 花 扇 》, 这 一 切 对 容 美 戏 剧 整 体 水 平 的提 高 做 出 了 巨 大 贡 献 , 为 土 汉 民 族 文 化 交 流 谱 写
了一 曲动 人 的 乐 章 。
关键词 : 《 桃花扇 》 ; 顾彩; 巴曲; 田舜 年 ; 容美 土司 ; 长 阳南 曲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3 7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0 1 2 ( 2 0 1 4 ) 0 1— 0 0 1 7— 0 6

《 桃花扇》 在 容美土 司的发 展与嬗变
陈 琼 , 杨 容
( 1 . 三峡大学 艺术学 院 , 湖北 宜 昌 4 4 3 0 0 2 ; 2 . 绿萝路小学 , 湖北 宜 昌 4 4 3 0 0 2 )

要: 孔 尚任在《 桃花扇 》 中“ 借离合 之情 , 写兴 亡之感 ” 的 思 想 与 容 美 土 司 田舜 年 不 谋 而 合 , 继 而 被 其 引
视他为“ 知音” 的情 意 , 二人皆因一曲《 桃花扇》
而成 为“ 水乳之交 ” , 成 为 土汉 文 化 交 流 史 上 的

内院 , 次 年 新 春在 梨 园演 出 , 继 而 轰 动 整个 北 京
城 。孔 扇 “ 是 我 国文 学 史 上 闪 烁 着 爱 国 主 义 光
芒 的 一部 优 秀剧 作 , 它 反 映 了 南 明 兴亡 、 改 朝 换
州烽 烟弥 漫之秋 , 立 于各 派政 治 军 事力 量 激烈 斗 争 的夹缝 之 中 , 雄踞西南于康熙鼎盛之时 , 开 发 特 色经济 于 千 山万 壑 之 内 , 修 路 架 桥 于 深 沟 高
岭之间 , 学习 、 交流 、 著 述 于 武 陵五 水 之 源 , 大 演 《 桃花扇》 于古 桃 源 之 中 , 把 容 美 土 司推 向 自己 历 史 的巅 峰 。 的确 , 田舜 年 是 历 代 容 美 土 司

美 育 学 刊
¨ 0 年 第 期
第 卷
总 第 0期
0 占 u T n a 1 0 1 Ae ∞ t h 墨o Ed u c ∞ 孑3
在《 长 留集 》 中的一 首 诗 名 就 给 出 了最 为 明确 的 答案, 此诗 的名 称 为 《 容 美 土 司 田舜 年 遣 使 投 诗
中最具 文 韬 武 略 、 且 能 广纳 异 同之君 , 作 为 清 初
赞余 ( 桃花 扇) 依 韵 却 寄—— 舜 年 诗 文 亦 甚 富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一l O一 2 1
时期 最 具 影 响 力 的 “ 孔 扇 ”, 不 可 能 不 引起 对 戏
基金项 目: 湖 北 省 教 育 厅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周 友 金 演 唱 鄂 西 山歌 艺 术 风 格 研 究 》 ( 2 0 1 2 Y 0 6 9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 陈琼 ( 1 9 6 9一) , 男 , 湖 北 浠水 人 , 艺术学硕 士 , 三峡 大学艺术学 院音乐 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 声乐演 唱与教 学 、 歌 剧 方 向 的 研 究; 杨容 ( 1 9 7 7一), 湖北宜昌人 , 文学学士 , 宜昌市绿萝路小学教师 , 主 要从 事 语 文 教 育研 究 。
代 给 士 人 遗 民所 带 来 的 巨 大 创 痛 。 ” 因该 剧
段 佳话 。
有“ 借离 合之情 , 写兴 亡之感 ” 的情 怀 和“ 反 清

复明” 的思 想 , 于 当年 四 月 份 被 禁 演 , 却在 万 山 丛 中的 容美 土 司盛 演 3 0年 而 未禁 , 无 论 在 当 时
孔 尚任 的《 桃 花 扇 》( 下称 “ 孔 扇” ) 于 康 熙
三 十八 年 ( 1 6 9 9 ) 六 月脱稿 , 秋 天 迅 速 传 人 皇 宫
亦 有 传奇 数 种 》 。 田 舜 年 喜 欢 孔 尚任 的 《 桃 花
扇》 , 孔 尚任感 激 田舜 年在 《 桃 花扇 》 被禁 演 之 时

田舜 年 引进 《 桃花扇》 的原 因
田舜 年 ( 1 6 3 9 -1 7 0 6 ) 于 康 熙 十 四年 ( 1 6 7 5 )
还 是 在 当下 , 这种“ 别 出一 格 ” 都 是 一 种传 奇 。
“ 从今水乳神 交切 , 只 乞 容 阳数 茶 饼 ” 是孑 L
世 袭 宣慰 使 职 , 成 为 田 氏掌 管 容 美 土 司 的第 1 9 位 土司 。土家 学 者 高 润 身 等 对 田舜 年 有 过 这 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