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宗教节日与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的宗教节日与习俗传统

中国古代的宗教节日与习俗传统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宗教节日和习俗传统,这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不仅是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表达,也是维系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元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的宗教节日与习俗传统,了解其意义与影响。

一、春节——中国传统最重要的节日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春节源于古代对自然的崇拜,古人相信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刻,所以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上红色的春联、挂起灯笼,并在大门口燃放鞭炮,以驱逐邪灵。

另外,人们还会扫尘、洗衣,以象征新的一年新的开始。

此外,对于中国人来说,春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他们会欢度佳节,共享团圆的喜悦。

二、中秋节——月亮下的团圆中秋节是中国古代一年四大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的出现早在古代时期,起初是追随猎人的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家庭团聚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独特,人们会赏月、吃月饼、互赠礼物。

中秋节最为人所熟知的习俗之一就是赏月。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神圣而美丽的形象,人们会在这个夜晚聚在一起,静静地欣赏明亮的月亮,寄托思念和祝福。

此外,中秋节还是全家团圆的时刻,许多人会远离家乡,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一起分享食物和快乐。

三、端午节——踏浪捉蛟龙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另一重要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始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乃是为了纪念屈原,一个爱国诗人。

端午节的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和挂艾草。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人们将亲手制作的龙船竞渡于水上,龙舟上划船的人们衬着锣鼓的声音顶风破浪,充满热烈和激情。

另外,端午节人们还会食用粽子,这是一种用箬叶包裹的米粒食品,象征着消除恶鬼以保护家人的安全。

另外,人们还会在门上挂艾草,以驱邪避灾。

四、除夕夜——迎接新年的传统仪式除夕夜是中国古代迎接新年的传统仪式,也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繁忙的晚上。

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和庆祝活动,以期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仪式

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仪式

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仪式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仪式。

这些信仰和仪式既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信仰追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仪式,并尝试了解它们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且繁盛,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宗教文化。

儒教是中国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孝敬尊重和和谐共处。

儒家经典《论语》、《大学》等对中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信仰成为塑造中国人道德品格的重要力量。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修养心性,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经典《道德经》对中国哲学、文学和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中国人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指南,以追求身心灵的平衡和和谐。

佛教是中国宗教信仰体系中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与儒家和道家相互融合。

佛教提倡菩萨心肠,关注众生福祉,佛教寺庙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宗教建筑,吸引了许多虔诚信众。

此外,中国还有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少数宗教信仰,这些信仰也在相应的族群或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伊斯兰教在中国西部地区较为流行,穆斯林人口密集,清真寺是伊斯兰教信众礼拜和学习的场所。

基督教则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传播和信众群体。

二、传统仪式中国的传统仪式丰富多样,充满着神秘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新年的到来和家庭的团圆。

除夕的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仪式,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祈求来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燃放鞭炮、舞龙舞狮、拜年等习俗,丰富多彩。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在节日期间,人们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祭拜和留下鲜花,表达对祖先的敬爱和缅怀之情。

这一传统仪式体现了尊重祖先、追忆历史的价值观念。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中国人口分布格局:东南密、西北疏
中国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交错居住
第 二 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 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 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 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 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 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 基督教等。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一节 概论
一、民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的共同体。 习惯上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狭义: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民俗:民间的风俗习惯。一定地域的特定人群 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 和思想的习惯性事象。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交通等 社会民俗:家族、礼节、节日等 精神民俗:信仰、宗教、禁忌等 游艺民俗: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农历正月初一
由来
汉武帝时确定为岁首,延用 至今 第一个月圆之夜
活动
挂年画、贴春联、守岁 拜年、放鞭炮 张灯、猜灯谜、 吃元宵 扫墓祭祖、荡秋千、 打马球 赛龙舟、吃粽子、 饮雄黄酒
农历正月十五
公历四月五日 寒食节 农历五月初五 纪念屈原
端午节
中秋节
农历秋季正中
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 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 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 蛇宴。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人们常把汉族和其 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然 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 区别。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 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 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 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

这些信仰和风俗不仅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首先,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是多元的。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佛教、道教和儒教是最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宗教信仰。

佛教注重修行和解脱,让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道教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和通天彻地的境界。

儒教则关注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三种宗教信仰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体系。

其次,中国的社会风俗深受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在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和正月十五之间庆祝的。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的祭祀信仰,他们希望神灵保佑自己平安过冬并丰收。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燃放烟花爆竹,贴春联,并且互赠红包。

这些活动不仅表达了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之情,也是人们欢庆新年的方式。

另一个例子是清明节,这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

人们会去祭祀先人的坟墓,扫墓、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和尊重。

这种祭祀活动同样是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人们相信祖先仍然存在,并且需要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关怀和供养。

此外,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也与亲情、友情和婚姻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

婚姻被视为两个家庭的结合和传承血脉的方式,因此婚礼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婚礼习俗,但主要都包括拜堂、交换婚财和举办婚宴等环节。

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尊重和继承。

最后,中国的宗教信仰与社会风俗也与节日和庆典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中国的中秋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赋诗和唱歌。

中秋节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团圆与家庭的向往之情,因此这个节日也成为了家人团聚和亲情表达的重要时刻。

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深受原始宗教的影响,如祭天、祭祖等仪式,以 及风水、占卜等习俗。
原始宗教的起源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 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演变。
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的发展历程
起源: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宗教习 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们对自然 力量的崇拜和祭祀活动的产物。
水葬:将死者 尸体投入江河 湖海中,让其 自然漂流或沉
没。
天葬:将死者 尸体放在野外,
让鸟兽食之, 认为这样可以 使其灵魂得到
解脱。
Part Four 中国古代宗教习俗的主
要内容与形式
宗教节日与习俗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 们会祭祖、拜神、贴春联、放鞭炮 等。
中秋节: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习 俗,人们会举行家庭聚会,共度佳 节。
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的文化背景
原始宗教的影响:古代宗教仪式与 习俗多源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原 始宗教的信仰。
道教的影响: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 教,其思想观念和修行方式深刻影 响了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习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礼 仪和道德,对中国古代宗教仪式与 习俗的形态和内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还在社会公共道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一些宗教信仰主张仁爱、宽容、 慈善等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公正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一些宗教仪式与宗教习俗也存在过度强调神灵、神秘主义等思想,这些思想有时会导致迷信、 盲从和道德败坏等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
中 国 古 P代a宗r t教S仪i x 式 与 宗 教习俗的历史价值与意
Part Six.
中国古代宗教仪式 与宗教习俗的历史 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俗与宗教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古代的中国人民信奉各种宗教,同时也遵循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了千百年,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时期的民俗与宗教习俗,以展示古代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一、婚俗习惯在古代中国,婚姻是一个庄重而庄重的仪式。

婚礼上有许多仪式和习俗,如结婚前的告状、定亲、过大礼等等。

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家庭的联合和两个家族的结盟。

另外,古代中国人还非常注重婚礼的日期选择,根据农历和八字确定吉日吉时,以求婚姻美满幸福。

此外,古代的婚礼中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拜天地、敬拜祖先、喜酒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祈求来世对子孙后代的保佑和祝福。

二、年俗习惯中国的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独有的。

春节是一年的开始,而中国人民始终将它看作是寓意着新年的希望和繁荣的象征。

在春节期间,中国人民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贴春联、贴门神、守岁、放鞭炮等等。

这些习俗旨在辟邪、祈福、迎接新年。

此外,中国人还特别注重给长辈和亲友拜年,这是一种表达敬意和祝福的方式,也是家庭和社会关系密切的体现。

三、佛教与道教习俗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宗教。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它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古代中国的佛教习俗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参拜佛像、念经、焚香、供奉鬼神等等。

这些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宇宙力量的崇拜和对心灵救赎的渴望。

道教也有许多习俗,例如道士们的出山礼、炼丹炉、吊钟馗等等,都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和神仙境界。

四、祭祀与悼念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的一种活动。

古代中国人民相信先祖的灵魂仍然存在,并相信祭祀可以保佑家庭的和谐和繁荣。

所以,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人们会踏上祭祀祖先的旅程,扫墓祭拜,献上食物、酒、烟等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除了祭祖外,中国人还会举办一些纪念活动,如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愿望墓地的纪念等等。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它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这些文化和信仰,正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瑰宝。

一、宗教信仰中华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民间信仰等。

儒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其思想是尊重礼仪和纲常,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并且强调天人合一。

儒教有“一本万利” 的说法,这意味着只要你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可以对你的全部生命产生良好的影响。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强调追求自然和平,注重修身养性。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部分,道教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寻求长生不老的道路,其精华在于追求气、行与形的和谐与统一。

佛教则是一种注重人生出世的信仰,其教导是 "四谛"。

佛教的核心理念是 "四大皆空",即一切皆空、无常、痛苦、无我。

佛教强调 "空" 教义,也强调 "慈悲",鼓励人们去关爱他人、尊重生命,向着自己的内心和谐发展。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近千年来,通过传教士和商贸渠道,传入中国的信仰,它们在中国的适应性不错,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礼仪习俗等,是历经岁月沉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产。

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包括婚俗、葬俗、节日习俗等各种方面。

婚俗: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婚姻是人生大事之一,因此,婚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婚俗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

婚礼一般包括三个环节:订婚、请喜、拜堂,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

葬俗:中国民间有着独特的葬俗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葬礼仪式也有一定的变化。

中国古代讲究“生死一线,人间善恶不相忘”,因此葬礼时会按照福德先后、享年大小、亲疏临床截次等等来区分典礼形式和礼仪细节。

近年来的发展,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火化方式葬礼。

节日习俗: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传统节日,主要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各个节日。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中华文化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信仰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而风俗习惯则包括节日习俗、生活习惯等,这些文化元素无疑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一、宗教信仰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之一,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规范。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人的德行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之道,鼓励人们彼此尊重、关心和帮助。

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和谐、和睦的特点,它在中国传承了2000多年,成为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文化。

2.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一种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比的思想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道德自由。

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是“道”,它意味着宇宙的真理、自然的规律、人类的本质等含义。

道家思想认为,人需要顺应大自然的道理,体验自然的美好,而不是去剥夺、破坏自然。

3.佛家思想佛家思想是东方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解脱人类在生命中的苦难和重生、涅槃的过程。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意味着人类存在的苦难、苦难的原因、苦难的解除、解除苦难的方法。

佛教在中国吸收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些元素,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二、风俗习惯1.节日习俗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的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如春节期间的年货买卖、包饺子、赏花灯、贴春联等活动,中秋节期间的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活动。

这些节日习俗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但依然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生活习惯中国的生活习惯也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例如,中国人非常重视饮食文化,讲究吃饭的时间、菜肴的搭配、礼节等。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讲究茶艺又讲究茶道。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文化传承,强调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尊老爱幼、孝道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彼此交织共存,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是古代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而民俗文化则是指民间习俗和传统文化的总称。

古代中国人虔信多种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信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在民间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首先,儒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儒教主张“仁爱”的道德伦理观念,提倡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家族道德。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尊重长辈和孝道等观念,这些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通过民俗文化传承至今。

例如,在中国农历春节期间,家人相聚,亲人团聚的习俗就源于儒家的价值观。

此外,儒家更重视道德修养和教育,敬重先贤和周公,这些信仰和仪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儒教不同,道教强调个体的超度和修炼。

道教重视与自然相融合,追求无为自然的境界。

在古代中国,许多人信奉道教,尤其是在农村地区,普遍风靡一时。

道教的信仰体系将修道和养生结合在一起,强调气功和养生之道。

因此,许多传统的中国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舞龙舞狮以及各种形式的民间戏曲,都与道教相关。

这些活动既是人们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也是通过身体活动来锻炼身体和追求健康。

佛教则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宗教信仰,通过禅修和慈善事业,传播了普世的大爱与慈悲理念。

佛教强调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宫庙建筑、佛教艺术和文学等方面。

许多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作品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此外,许多中国传统节日和寺庙庙会也与佛教密切相关,如元宵节和佛诞节等。

除了宗教信仰外,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庙会和传统节日等,这些民俗传承至今,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生活中。

比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之一,它结合了道教、儒教和民间传说。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

乡土中国每章知识点整理乡土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经典巨著,它以地理和人文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民间文化和社会生活。

每一章都涉及到各种知识点,让我们来一起整理一下。

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本章介绍了中国地理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特征等。

重点了解中国地貌分类、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地理特征。

第二章: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的特点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和重要事件,如夏、商、周等朝代,以及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符号。

第三章:中国家庭和婚姻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家庭和婚姻的传统及现代变化,包括家庭结构、家庭角色、婚姻制度、家庭教育等方面。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家庭和婚姻传统的特点,如三从四德、夫妻恩爱等。

第四章:中国的宗教信仰本章主要介绍中国宗教信仰的种类,包括道教、佛教、儒教等,以及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的宗教信仰的发展历程,以及宗教信仰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中国的节日和民俗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六章:中国的音乐和舞蹈本章主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特点,包括京剧、昆曲、民族音乐、民族舞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七章:中国的饮食文化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包括各种不同地区的菜系和特色小吃。

读者需要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饮食习俗和文化内涵。

第八章:中国的文艺和文学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文艺和文学,包括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等。

读者需要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内涵。

第九章:中国的工艺和美术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的工艺和美术,包括陶瓷、漆器、织锦、书法等。

第六章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

第六章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

第六章中国的宗教和习俗中国的宗教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态度。

本章主要内容:国内三大宗教和假日、饮食、服饰习俗。

第一节:中国的宗教一、道教简介: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信仰的神灵包括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系统。

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以《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教最基本教义: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发展:汉魏两晋的起源→唐宋的兴盛→元全真教的出现→清以后迅速衰落→改革开放后有复兴发展的趋势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东晋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

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并受其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明代中叶后开始衰落。

清代以后迅速衰落,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二、佛教三大传播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教义基本内容: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第六章宗教与民俗课件

第六章宗教与民俗课件

(二)民俗信仰的类型及其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种类型是源于自然崇拜的民俗信仰。
此类信仰最初表现为原始居民把天体、 气像、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及自然力 神化,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力,这即原 始宗教与民俗信仰的合二而一状态。随 着社会的发展,这原始的自然崇拜逐渐 向自然神人格化和世俗化演变,开始按 照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塑造自然 神。
10.各种文明社会宗教一般都带有大众 化的自觉信仰意识,因而教徒的宗教意 识无论何时何地都相当清晰,并无明显 的功利主义色彩。
而民俗信仰一般无自觉信仰意其信仰人 往往带有极为明显和狭隘的功利主义性 质,其崇拜对象和信仰范围往往根据个 人、家庭或小集团的利益或某一具体需 要或目的所决定;
11.各种文明社会宗教都供奉纯属本教的 神祇。
这句话本意在强调作为社 会意识形来自的文艺和作用 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等级秩 序在政治中的作用,但孔 夫子将“风俗”与“上”、 “民”相提并论,充分说 明他对体察民风民俗的重 视。
(三)民俗学在西方
民俗学作为独立的人文学科的专有名词 首先出现的英国,英语原文是Folklo,是 英国民俗学会(Folk-lore Society)创始 人之一、考古学家、英国议会秘书汤姆 士(W.J.Thoms)于1846年用萨克逊 (Saxon)语的两个词(Folk,lore)合 成的。
其中信仰与习惯包括关于自然现象和无 生物迷信,即草木动物、鬼魂精灵、术 占卜、生死仪式、节日等,这些也大多 与宗教信仰有关。
我国民俗学家乌丙安在他的专著《中国 民俗学》中将中国民俗分为四大类:
经济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 游艺的民俗。
其中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和游艺的 民俗三部分中多数内容都与宗教信仰有 关。
该类型的民俗信仰大致可分为: 一是家神崇拜,祈求“家神”赐神禳灾,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这些信仰和习俗代代相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的宗教信仰非常丰富多元,主要包括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

这些信仰体系融合了华夏文明的智慧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儒教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强调人伦道德、家庭道德和治国理政的理念。

它强调仁德、孝道、忠诚等价值观,对中国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则重视个人修行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提倡顺其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佛教则强调追求解脱和修行,重视人与世界之间的和谐关系。

此外,中国的民间信仰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括拜神、祭祖、求福等各种形式,这种信仰满足了人们对灵魂、神明和命运的探索和依赖。

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的是古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中国人民重视家庭、尊敬长辈、强调亲友之间的和谐关系。

重阳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都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

这些节日往往伴随着丰盛的食物、重要的祭祀仪式和举行传统活动,如登高、赛龙舟、放鞭炮、舞狮子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如结婚习俗、葬礼习俗、生育习俗等。

婚姻被视为家庭的重要事情,结婚习俗中包括了许多独特的仪式和风俗,如婚礼游行、闹洞房等。

葬礼习俗则是中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思考的一种表达,包括了许多仪式和风俗,如祭祀、行殡等。

生育习俗则是对生命的重视和对孩子的祝福的一种表达,包括了新生儿的起名、满月酒等。

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在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既独特又复杂的文化体系。

这个文化体系贯穿着中国人民的一生,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宗教信仰给人们提供了对宇宙和生命的认识和理解,给人们提供了安慰和寄托;传统习俗则是人们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把握和感知,是人们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团结和凝聚力的体现。

同时,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播着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

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习俗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间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这些信仰和习俗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反映了中国人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体验。

一、古代民间宗教信仰在古代中国的民间生活中,宗教信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和影响深远的就是道教、儒教和佛教。

道教以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身心为主旨,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力量。

儒教重视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崇尚仁爱和忠孝。

佛教则强调人类苦难的解脱和心灵的修行。

除了这些正式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还有众多乡土信仰,如拜山祭祀、祭祀土地和家族祖宗。

这些信仰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帮助人们对自然力量进行崇拜,并寻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二、传统习俗的起源与演变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习俗形态多样,包括节日庆祝、婚丧嫁娶、纪念活动和民间表演等。

这些习俗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民俗特色。

在节日庆祝方面,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

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也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它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圆和繁荣。

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人们会在这一天去扫墓和悼念逝去的亲人。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

在婚丧嫁娶方面,中国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像喜酒、嫁妆和丧葬仪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这些习俗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哀悼和尊重。

民间表演是中国古代的一大传统习俗,有戏曲、杂技和舞蹈等形式。

戏曲作为中国古代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在中国乡村和城市都有广泛的传播和演出。

杂技则是中国人民熟悉的娱乐项目之一,以巧技表演和技艺高超而闻名。

舞蹈则是中国古代人们表达情感和崇拜神灵的方式,如龙舞、狮舞等。

三、民间宗教与传统习俗的联系中国古代的民间宗教与传统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民间宗教是传统习俗得以延续的一种重要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和习俗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信仰和习俗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教、佛教和儒教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宗教信仰之一,其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奉道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统一和谐。

道教中的道德观念以“无为而治”为主体,鼓励人们追求真我,解放心灵。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中国人会前往道家寺庙祈求健康和平安。

此外,道教的习俗也包括举办祭祀活动,如道教道观会在重要节日或者特殊场合组织祈福和庆祝活动。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强调“修行”和“悟道”,通过对自己心灵的修炼追求解脱和幸福。

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强调人的本性是可改变的,通过忏悔和发心可以修缮自己的业障。

在中国,很多人信奉佛教,他们会在佛教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和福禄。

此外,佛教的习俗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一些人有佛像或者经书供奉在家中,他们每天会念经禅修,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儒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第三个核心信仰,它是一种对人类尊严和理智发展的人类主义思想体系。

儒教强调礼仪、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在宗教信仰方面,儒教并不像道教和佛教那样拥有明确神性对象,而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教的信徒在日常生活中会遵循各种礼仪规范,比如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等。

此外,儒教也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个体通过修身养性来影响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与习俗相辅相成,相互交织。

宗教信仰提供了思想和灵性上的寄托,而习俗则在日常生活中展示着人们对宗教价值观的践行。

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中国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并深深根植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和适应。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更是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

它们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起到了凝聚人心、传递价值观念、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为例,探讨它们的起源、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的起源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而其中一些习俗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是三大主要宗教信仰。

这些宗教的仪式与信仰习俗融合了古代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佛家的慈悲与智慧、道家的自然观念等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体系。

二、宗教仪式的内涵与形式宗教仪式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敬意。

宗教仪式可以分为祭祀仪式、礼节仪式、布施仪式等多种形式。

其中,祭祀仪式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祭祀仪式来向神灵祈福、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等。

例如,春节期间的祭祖活动,清明节的扫墓祭拜,以及中秋节的祭月仪式等。

三、信仰习俗的内涵与形式信仰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宗教信仰所遵循的一系列习俗和规矩。

它是社会传统与宗教观念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信仰习俗包括节日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禁忌与规范等方面。

这些习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四、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的社会影响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们提供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引导人们遵循规范和秩序,维护社会和谐。

其次,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对于心灵寄托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再次,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总结起来,传统宗教仪式与信仰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与智慧,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和社会意义。

第六章 宗教礼仪 《旅游交际礼仪》PPT课件

第六章 宗教礼仪 《旅游交际礼仪》PPT课件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 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主要分布在西亚、 北非、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伊斯 兰教在发展扩张过程中,形成了逊尼和什 叶两大教派,确立了以“六大信仰”为中 心的基本教义,并为穆斯林规定了严格的 制度和礼仪规范。
6.3.2 伊斯兰教教义
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就是信仰安拉是唯一的 神。安拉,我国穆斯林称之为 “真主”, 它是主宰一切的神。人的一切都是由安拉 决定的,即所谓“前定”的思想,伊斯兰 教徒不仅无条件地信仰“安拉”,还要无 条件地信仰安拉的使者——穆罕默德。
6.5.1 道教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中国古代 的巫术和秦汉时的神仙方术,又吸收了道 家学说,形成于东汉晚期,相传为张道陵 所创,奉先秦老 聃(老子)为教主和最高 天神。
6.5.2 道规
道规即道教要求道徒遵守的规则。 道教的主要道规是“三皈五戒”。三皈即皈
道、皈经、皈师。其作用是:皈依道,常 侍天尊,永脱轮回;皈依经,生生世世, 得闻正法;皈依师,学以上乘,不如邪念。 五戒是:一不杀生,而不偷盗,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五不酒肉。此外,还有“八 戒”“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戒条 最多者达1200条。凡出家道士都要受戒, 遵守道教。
6.3 伊斯兰教礼仪
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 默德(公元570-632年)创立的一神教,主 要分布在西亚、中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 伊斯兰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逊尼和什 叶两大教派,确立了“六大信仰”为中心 的基本教义,并与穆斯林规定了严格的制 度和礼仪规范。
6.3.1 伊斯兰教起源
6.4.1 基督教起源
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当时犹太人 由于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屡次起义而遭到残酷镇压,于是在巴勒斯坦 和小亚细亚等地区出现一些传递者,他们说有一位救世主会来拯救苦 难的人民,救世主就是耶稣,他奉天父(上帝)之命前来拯救世人。 初期基督教大多是贫民和奴隶,对统治者极端仇恨,因而受到罗马帝 国的残酷迫害。公元2-3世纪间,分散在各地的社团开始走向统一, 教会逐渐形成。基督教亦由于中上层人士加入并逐渐取得领导权而改 变其早期的性质。早期的基督教反映当时的奴隶和贫民对奴隶制度的 憎恶,但又主张今生要忍耐、顺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 3世纪中期 基督教为罗马皇帝所镇压,被称为“教难时期”。公元3 1 3年罗马皇 帝君士坦丁大帝颁发《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 325年召开帝国全境基督教主教会议(尼亚西会议),对基督教从政 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加以控制。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 世正式承认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民俗和宗教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来源。

本文将从民俗和宗教两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

一、民俗传统中国的民俗传统丰富多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

在这一天,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一系列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除了节日,中国的婚礼习俗也是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婚礼注重家族的团结和传承。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新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拜堂、敬茶、交杯酒等,以示对双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恩。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的婚礼习俗,如闽南地区的“过大礼”、广东地区的“抢亲”等,这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宗教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教多元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佛教和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宗教传统。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和追求解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峨眉山、普陀山、少林寺等,这些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传统,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修炼身心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提倡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名山,如武当山、嵩山等,这些山脉不仅是道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除了佛教和道教,中国的宗教传统还包括伊斯兰教和基督教。

伊斯兰教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是中国最大的穆斯林民族。

基督教则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有一定的信徒群体。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教科书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其中传统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科书旨在介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历史发展和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第一章:民俗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民俗文化1.2 民俗文化的分类1.3 民俗文化的重要作用第二章:风俗习惯与节日2.1 婚俗文化2.1.1 婚姻制度与仪式2.1.2 婚姻习俗的演变2.2 葬礼习俗2.2.1 中国传统葬礼的起源2.2.2 葬礼仪式与习俗2.3 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2.3.1 春节2.3.2 清明节2.3.3 端午节2.3.4 中秋节2.3.5 元宵节2.3.6 其他民俗活动第三章:宗教信仰与民俗3.1 佛教与民俗文化3.1.1 佛教与寺庙建筑3.1.2 佛教与传统节日3.2 道教与民俗文化3.2.1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3.2.2 道教与养生文化3.3 儒学与民俗文化3.3.1 儒家思想与传统道德观念3.3.2 社会礼仪与传统节日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4.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4.1.1 传统音乐与戏曲4.1.2 传统民间工艺与技艺4.2 保护与传承4.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规4.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第五章:传统服饰与美食5.1 传统服饰的演变5.1.1 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5.1.2 传统服饰在现代社会的应用5.2 传统美食与烹饪技艺5.2.1 北方传统美食5.2.2 南方传统美食5.2.3 中国茶文化第六章:中国传统民间艺术6.1 中国传统绘画6.1.1 国画6.1.2 水墨画6.2 中国传统音乐6.2.1 传统乐器6.2.2 中国民歌6.3 中国传统剪纸第七章: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7.1 公众民俗意识的培养7.1.1 学校与社区的民俗教育7.1.2 传统文化产业与旅游经济7.2 传统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7.2.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7.2.2 社会多元化与民俗文化结语通过本教科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国的宗教和习俗
中国的宗教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态度。

本章主要内容:国内三大宗教和假日、饮食、服饰习俗。

第一节:中国的宗教
一、道教
简介: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信仰的神灵包括尊神、俗神和神仙三大系统。

其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垂法济人、无量度人,早期以《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教最基本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发展:
汉魏两晋的起源→唐宋的兴盛→元全真教的出现→清以后迅速衰落
→改革开放后有复兴发展的趋势
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
道(天师道)。

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东晋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

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备受尊崇,成为国教。

宋末元初,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

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并受其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

而同时,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

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明代中叶后开始衰落。

清代以后迅速衰落,满清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二、佛教
三大传播圈: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教义基本内容: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一般认为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白马寺”。

东汉传入→魏晋南北朝传播→隋唐鼎盛→唐末受重创→宋元明清走下坡路(只有禅宗比较有活力,“南能北秀”“南顿北渐”)
“顿”:识心见性顿悟成佛
藏传佛教:
红教:宁玛派
白教:噶举派
黄教:格鲁派(影响最为深远)
四大石窟:敦莫、洛云、大龙、麦积山。

四大名山(道场):五文普峨观陀地九
三、基督教
唐朝传入→唐末株连→元朝复兴→明朝消失,明末再来→康熙废除→鸦战后发展景教武宗灭佛也里可温利玛窦中国礼仪之争教案
建国后,依“自治、自养、自传”三原则成立了三自爱国委员会。

在中国共有神学院13所,最大的是南京的金陵协和神学院。

四、伊斯兰教
唐永徽二年大食使节朝贡传入→蒙元发展→明清形成回族
新中国成立后与1953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全国性的穆斯林组织)。

信仰穆斯林的民族有10个。

中国穆斯林在信仰上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遵从哈乃斐学派。

朝觐之路的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活动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需要穆斯林学者主动介绍自己。

第二节:中国的习俗
一、节庆假日
春节:“元旦”、“年夜饭”、“守岁”、“恭喜发财”、“压岁钱”。

元宵节:上元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

赏灯游园。

吃元宵(汤圆),“团圆”意。

清明节: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时间在4月4-6日交节。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拔河、野餐会)。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纪念屈原。

习俗:赛龙舟、包粽子和吃粽子+喝雄黄酒、插艾蒿、系新丝。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内容: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每年农历九月九日。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踏秋”和“登高”,又称“登高节”。

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老人节也是这一天。

冬至:重要节气+传统节日。

习俗:北方大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

(谚语:冬至到,吃水饺)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牛郎织女”的传说。

习俗:少女乞巧,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另有广西壮族歌婆节,又叫“三月三”、“歌圩/wéi/节”,是壮族盛大的传统文娱活动节日。

瑶族的达努节:“达努”是瑶语的音译,意为“不要忘记”,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二、饮食习俗
中国人饮食以米、面为主食,菜肴原料主要来自鱼、肉、蛋、乳和蔬菜。

八大菜系:鲁、川、苏、粤+ 浙、闽、湘、徽等地方菜。

(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逐渐出名)
茶:绿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庐山云雾),红茶(云南滇红、安徽祁红),乌龙茶(大红袍、铁观音),黑茶,属于发酵茶,中国特有的一种紧压茶,云南普洱)。

茶水以山水为上,江水中,井水下,自来水最次。

茶具:以景德镇陶瓷、江苏宜兴紫砂壶为佳。

酒:杜康。

喝酒在中国是一种文化。

中国人吃饭喝酒讲究座次。

三、服饰习俗
民间服饰四类:衣着、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两种基本形式: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汉服(华服)→胡服,清朝马褂和旗袍。

北方气候寒冷,衣着以皮、棉为主,突出厚实,要求保暖;南方气候温和,一般以纱、绸为主,强调轻薄,讲求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