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融化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同时伴随发生物理变化。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磁性、延展性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助燃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毒性3、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在描述变化的语句中加入能、会、可以、容易、难等词语,即为性质的描述。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能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炭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雾出现。

说明有H2O:取下烧杯,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说明有CO2(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以及对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7、药品的存放与取用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试剂放在细口瓶中,气体放在贮气瓶中或用集气瓶随用随制。

1.取用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或气体的气味;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按规定用量取用药品;没说明用量,液体1—2mL ,固体盖满试管底。

(3)处理原则:用剩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

应放入指定容器中。

2.固体药品的取用(1)粉末或小颗粒药品用药匙取用①操作:一倾斜;二送底;三直立;将试管直立。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水分蒸发、玻璃破碎、车胎爆炸等。

(2)伴随的现象: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伴随形状、状态或大小的变化。

2.化学变化(1)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铁生锈、食物变质、蜡烛燃烧、火药爆炸、高粱酿酒等。

(2)伴随的现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是上述现象不能作为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就属于物理变化而不是化学变化。

(3)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

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在变化中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2)联系: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1)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还原性、氧化性等。

三、区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区别: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一种动态过程,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联系: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质。

例如:煤能燃烧就决定了煤可以做燃料,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了煤具有可以燃烧这个性质。

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一、化学实验常用仪器1.反应容器(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2)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等。

加热时,需垫石棉网,使其受热均匀,以防因受热不均而炸裂。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单元主要涉及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

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元素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三个方面来论述相关知识点。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围绕原子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质量几乎相同,且远大于电子质量。

根据质子数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也不同。

在原子的组成上,可以进一步讨论同位素现象。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形式。

同位素之间的质量差异十分微小,但却对元素的化学行为产生影响。

比如,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过程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能源等领域。

二、元素的性质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元素具有独特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原子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反映在元素之间的化学反应中,如氧化、还原等。

化学性质不仅与元素的外层电子有关,还与原子核结构密切相关。

化学性质的差异决定了元素的化合价、化合物的成分以及在反应中的作用。

原子的物理性质则体现在元素的物理特征上,如密度、硬度、熔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测定,并常用于元素的鉴别和分类。

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应用元素周期表是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并提出的,它按照原子核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特点将所有已知元素系统地排列起来。

元素周期表按照电子排布规律,将元素分为周期、族和区块。

周期数代表原子层次数,族数代表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价电子数。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是该单元的重点内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使得我们可以迅速查找元素的各种信息。

通过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电子排布以及化学性质等。

这对于化学实验、元素的分类和化合物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元素周期表还将元素的性质与周期律有机结合起来。

周期律表明,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元素的性质呈规律性变化。

这为我们了解元素间的关系、预测元素的性质以及合成新物质提供了指导。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考点一、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1、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与联系。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区别:变化是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伴随现象:(物):外形、状态改变等;(化)发光、吸热、放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实例:(物)矿石粉碎、水蒸发等;(化)木炭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等。

注:发光、发热、爆炸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2、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区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物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判断:(物)直接或仪器间接观察;(化)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可判断。

在叙述物质化学性质是,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难等。

性质内容:(物)颜色、状态、气味、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度、导电性、导热性等;(化)根据物质的化学变化判断其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如受热是否易分解)等。

考点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2、实验探究要注意:科学取样、对比实验、定量实验、多次实验、实验过程要注意条件控制。

3、开放性实验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考点三:实验基本操作1、药品的取用①固体:块状“一平、二放、三慢立”;粉末状“一平、二送、三直立”②液体:量少用滴、量多用倒(定量用量筒)“瓶塞倒放桌、标签向手心、口口紧相挨、试管略倾斜”2、物质的加热①可加热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前三者可直接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瓶)(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②酒精灯的使用:严禁互点、不可吹灭与燃着添加,灯帽盖灭。

③用试管夹夹住、要用外焰加热、先均匀预热后集中、固体管口略向下、液体管口斜向上45度、液体不超三分一、管口不对着人。

(3)检查气密性导管一端入水、手掌紧贴瓶壁、管口冒泡、手离器壁水升、便知气密良好。

(4)计量①用天平秤称质量:精确到0.1g、左物右码、加码先大后小、腐蚀性药品间接称量。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3单元)

初三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3单元)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构造与变化规律的学科。

2、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会发生物理变化。

注意:电灯通电发光是物理变化3、物质的性质:一般描述用“能、可以、是、容易〞等词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味、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复原性、稳定性等。

4、蜡烛及其燃烧现象的探究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的燃烧既包含物理变化〔蜡烛熔化〕又包含化学变化〔蜡烛燃烧〕。

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5、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一样点:都有水、氧气、二氧化碳不同点:吸入气体:氧气多呼出气体:二氧化碳、水多6、各种常见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漏斗滴管集气瓶水槽铁架台〔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广口瓶。

②取用:粉状药品—药匙或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2〕液体药品的取用:①存放:细口瓶。

②取用:瓶塞倒放;标签朝手心;口对口紧挨着慢倒;试管略倾斜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防止药液污染蚀桌面和防止试剂受到污染2.倾倒液体时,细口瓶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防止药液流出试管外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试剂挥发和防止试剂受到污染〔3〕量筒:①无‘0’刻度;②正确读数: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4〕酒精灯:①考前须知:制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制止“灯对灯〞点燃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熄灭酒精灯,制止用嘴吹。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九年级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的主要特点:基于实验,通过实验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 化学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帮助理解化学概念,掌握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3. 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安全、规范、严谨* 常用实验操作:取用、称量、研磨、溶解、过滤、蒸发等4.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化学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周围数字的意义:表示微粒的数目、化合价等二、重要知识点1. 空气的组成及性质*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 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可被压缩、有一定体积等2.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 氧气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不易溶于水等* 二氧化碳的性质: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能溶于水等* 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3. 水的性质与净化* 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等* 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主要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4. 有机物与无机物的概念及区别* 有机物: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甲烷、乙醇等* 无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水、硫酸等* 区别:有机物大多能燃烧,无机物大多不能燃烧且比较稳定5.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写在等号的左右两边,反应条件写在等号的上边,还应注意选用适当的化学式和配平反应方程式。

例如:C+H2O=H2+CO2。

这个反应方程式表示1个碳原子和1个水分子在高温下反应生成1个氢分子和1个二氧化碳分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知识点一、化学研究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它们的本质区别是变化时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同时发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3.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的用途由性质决定。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4.蜡烛燃烧实验:蜡烛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熄灭后有白烟,白烟是凝华的石蜡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6.药品取用的总原则①取用量: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7.固体药品的取用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8.液体药品的取用①液体试剂的倾倒法:取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倒入试剂,倾倒完毕,盖上瓶塞,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9.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

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精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要用到的仪器是量筒和胶头滴管。

10.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2)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11.用于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等。

其中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需要垫上陶土网再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

初三化学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石蜡的熔化等。

判断依据是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可能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化学变化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

-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 药品的取用。

- 固体药品: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块状),“一斜二送三直立”(粉末)。

- 液体药品:较多量时直接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少量时用胶头滴管吸取(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定量量取时用量筒(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物质的加热。

- 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1/4。

-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使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先预热,再用外焰加热。

- 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 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 仪器连接: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时,先把玻璃管的一端用水润湿。

- 仪器洗涤:洗净的标准是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 空气的组成。

-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物质的构成一、原子和分子1. 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围绕核的电子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 原子的性质:- 原子具有特定的原子序数,代表核中质子的数量。

-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4. 分子的性质:- 分子保持了组成它的原子的化学性质。

- 分子的质量是其组成原子质量的总和。

5. 原子和分子的区别:- 原子是单一的元素,而分子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不同或相同的原子组成。

-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而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其所在的分子环境。

二、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的定义:-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2. 元素的性质:- 元素不能通过化学手段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 化合物的定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以固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

4. 化合物的性质:- 化合物具有与组成它的元素不同的性质。

-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5.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别:- 元素是单一类型的原子,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

- 元素具有一致的化学性质,而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其组成元素和结构。

三、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1. 周期表的定义:- 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所有已知元素的表格。

2. 周期表的结构:- 周期表由行(周期)和列(族或组)组成。

- 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 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3.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如原子半径、电负性、离子化能)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呈现周期性变化。

四、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定义:- 化学反应是原子或分子之间的化学键断裂和重新形成的过程,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

2. 化学反应的类型:- 合成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知识点小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化学是一门从分子原子的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了解)2、物理变化与物理性质【物理变化】(1)定义: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2)特征: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3)形式: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熔化、升华、吸附、干燥等(了解)。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等。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化学变化】(1)定义: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2)特征:生成了其它物质(3)常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泡发光是物理变化。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与什么物质能反应、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4、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判断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二、走进化学实验室1、药品取用的基本原则。

⑴“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⑵“节约”的原则:①取用药品应严格按规定用量。

②若无说明,应取最少量,即: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⑶“处理”的原则: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废液要倒在废液缸中。

2、固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固体药品的仪器: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可用镊子夹取。

⑵取用小颗粒或粉末状药品,用药匙或纸槽按“一平、二送、三直立”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取用块状或密度大的金属,用镊子按“一横、二放、三慢竖”的方法送入玻璃容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⑴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垂直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以免腐蚀橡胶头。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小结绪言1、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3、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分别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4、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5、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氮气和稀有气体可以做保护气。

这虽然不包含化学变化,但利用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区分物质变化和性质常用到的词:易、可以、能、会…..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用手在瓶口轻轻地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走进化学实验室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1)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能使仪器受热均匀)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2)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量筒1、不能加热;2、不能用作反应容器;3、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择合适的量筒;4、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5、不能俯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大);也不能仰视读数(会使读数偏小)。

6、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胶头滴管1、滴液时,滴管应垂直悬空放在试管口的上方,不要接触容器壁,以免玷污滴管或造成试剂污染;2、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3、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试液倒流,腐蚀橡胶头。

(4)加热器皿——酒精灯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可吹熄。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

- 定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冰融化成水、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等)、胆矾的研碎等。

- 特征: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态、固态)等发生改变。

- 化学变化。

- 定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蜡烛燃烧(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

-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还伴随着能量变化(吸热、放热、发光等)。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时,蜡烛先熔化(物理变化),再燃烧生成新物质(化学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

- 物理性质。

- 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例如:铁是银白色固体(颜色、状态),水在100℃沸腾(沸点)。

- 化学性质。

- 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 内容: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酸碱性等。

例如:氢气具有可燃性(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氧气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

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 点燃前。

- 观察蜡烛的颜色(白色)、状态(固态)、形状(圆柱状),闻气味(略有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将切下的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

- 点燃时。

- 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最明亮,温度最高,用一根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1 - 2秒后取出,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变黑;蜡烛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有水生成;迅速将烧杯倒转过来,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化学这门学科就像一个神秘的魔法世界,而九年级的化学学习则是我们打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

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开始了这场奇妙的探索之旅,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总结一下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

一、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等发生了改变。

比如水的蒸发,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它的本质还是水。

再比如铁块被压成铁片,形状改变了,但仍然是铁。

化学变化则是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例如,铁生锈,铁锈不再是铁,而是一种新的物质。

燃烧、发酵等都是化学变化。

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比如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

但要注意,有这些现象出现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比如灯泡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也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比如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这就是氧气的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则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比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腐蚀性等。

氢气能燃烧,这就是氢气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非常重要。

在实验中,我们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要注意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则。

比如,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在给物质加热时,如果被加热的玻璃仪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擦干,否则会使仪器炸裂。

加热时,应该先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四、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

它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

化学九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一、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它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身边的物质都有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规律。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包括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者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组成和性质。

而混合物则由两种以上的纯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性质可以变化。

三、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元素和化合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特征。

四、化学符号和化学式化学符号用于表示元素,化学式用于表示化合物。

化学符号可以是拉丁文首字母大写或者小写,而化学式则由元素符号和表示原子个数的下标组成。

五、能量与物质转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能量的转化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同时也会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六、化学反应的研究方法化学反应可以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测量温度的变化、观察气泡的产生或消失等方式来研究和判定。

同时,化学反应还可以通过电子天平和密闭容器等实验器材来进行定量分析。

七、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在封闭系统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这意味着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和种类都不会发生变化。

八、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反应过程的象征式,它用化学式和符号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可以用来预测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产生量以及化学反应的产物。

九、物质的氧化与还原氧化与还原是一个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而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这种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十、电子结构与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其电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原子中的电子分布在能级上,并遵循一定的填充规则。

电子的分布可以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能力。

综上所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转化规律。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3、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4、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5、结论: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第一单元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中考生务必掌握!初中化学1-12单元知识点总结,全部都是重点,考点一定要吃透。

一、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纯净是相对的,不纯是绝对的。

2.冰水共存物是纯净物,洁净的空气一定是混合物,纯净水是混合物,食盐是混合物。

3.干冰不是冰,水银不是银。

4.燃烧和爆炸都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5.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导电导热是物理变化,生锈和腐烂是化学变化,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气体是物理变化。

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通常情况下氮气不活泼,但那是通常情况,氮元素很活泼。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

3.氧气性质“较活泼”,不是“很活泼”。

4.稀有气体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气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个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均为分解反应。

7.不是所有生物都需要氧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任何时候大量呼吸纯氧气都有利于健康。

8.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

9.氧在地壳中不止以单质存在。

10.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动态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变的。

三、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中子数可以为0。

2.相对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没有单位,是一个比值。

3.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不为1,而是比1稍大。

4.由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量,部分化合物如二氧化硅、碳化硅没有分子量,其化学式的意义仅仅说明了原子的个数比。

5.C02、S02、Ti02中均没有02分子。

6.食品和饮料的标签中标有X(元素符号)的含量,这个X指的是元素而不是原子,更不是单质。

7.大部分金属单质常温常压下是固态,但汞是液态,铯、镓熔点接近室温且容易处于过冷状态。

8.地壳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气中不是。

9.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铝而不是铁,人体内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钙而不是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是钠而不是钾。

10.注意区分粒子、离子、分子和原子,粒子是后三者的合集,如:有两个电子层,外层8电子的粒子不一定就是Ne原子,也可能是02-、F-、Na+或Mg2+等等。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2、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11 物质的变化11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水的蒸发、蜡烛的熔化、玻璃破碎等,只是物质的形态、状态发生了改变,但其本质没有变化,仍然是原来的物质。

112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例如,铁生锈、木材燃烧、食物腐败等,在这些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化学变化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有这些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113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12 物质的性质121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12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13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131 药品的取用固体药品的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放入平放的容器口,再慢慢竖起容器,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取用,先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法: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倒入。

滴加法:使用胶头滴管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

132 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的使用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给液体加热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1/3,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 45°角,且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在初三化学学习的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点,包括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分类以及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特征的言辞,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或大小等,如溶解、升华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燃烧、腐烂等。

二、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1. 纯物质:纯物质是由同种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铜、非金属碳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固定比例结合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分子或离子组成的物质,可以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分离。

根据混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均匀、性质各部分相同的混合物,如盐水、空气等;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不均匀、性质各部分不同的混合物,如沙水、油水混合物等。

三、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为了获得纯净物质,我们可以利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分离。

以下是常用的分离纯净物质的方法:1. 过滤法:过滤法适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利用滤纸或滤器将固体颗粒截留下来,只让液体通过。

2. 蒸发法:蒸发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将溶液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留下。

3. 结晶法:结晶法适用于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加热或减少溶剂浓度,使溶质结晶出来。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能量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主要涉及了化学基础知识、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一、化学基础知识1.物质的分类:可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种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可进一步分为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可分为均匀混合物和非均匀混合物。

2.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由物质内部所固有的特点决定的,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可燃性、腐蚀性、稳定性等。

二、元素和元素周期表1.元素: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半金属元素。

2.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

质子的电荷为正电荷,质量为1,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也为1,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3.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升序排列的分类表。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周期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层。

元素周期表可以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是指元素的元素壳层数,而族是指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目相同的元素所组成的一列。

三、化学反应1.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反应中最开始存在的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物质。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不能创造或者毁灭,只能通过化学反应转化。

2.化学反应的类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和酸碱反应等。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原子团取代。

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与还原剂发生反应,将一种物质的氧化态和还原态发生转变。

化合反应是指两种或更多种原子之间发生互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物质。

分解反应是指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物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
绪言:知识点1:化学与绿色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的基础科学。

2.绿色化学:又称____________,主要核心是。

知识点2:化学发展史:
1.近代科学家和提出了物质是由和构成的;分子中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由此创立了
和,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2.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使学习和研究化学变得有规律可循。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物质的变化(回顾课本相关实验)
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两者的本质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挥发性等。

2、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_____性、_____性、_____
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实验一】:蜡烛燃烧的实验:(回顾课本实验)
(1)火焰:焰心、______(最明亮)、______(温度最高)
(2)如何检验产物? H
2
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熄灭后:有____烟(为石蜡蒸气),点燃,蜡烛。

【实验二】: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比较(回顾课本实验)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
2
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2和H
2
O的量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证明:
课题3:走进化学
1、识别各种常见仪器的名称:
2、药品的取用
(1)药品取用“三”原则:
①“三不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节约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处理原则:。

(2)药品取用方法(往试管里加固体药品或倾倒液体药品)
固体药品:①块状:用夹取;操作要领是:“一、二、三”。

②粉末状:用(或)取用;操作要领是:“一、二、三”。

③固体的称量(天平):“一调二放三称量”“左物右码”,若放反,则实际称
量质量为:
液体药品:
①倾到法:操作要领是:“取下瓶塞放,标签缓慢倒用完
盖紧原处放。


②用量筒量取液体的方法:①读数时,应将量筒放,并使视线与处保持,②应根据量取液体体积的多少,选用大小适当的量筒。

(仰视偏小,实际体积;俯视偏大,体积)
③少量取液——胶头滴管
3、给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禁止向的酒精灯里添加乙醇;②要用火柴
点燃,禁止用点燃另一只酒精灯;③用加热;④熄灭时,用灭,不能用嘴吹;⑤万一不慎碰倒酒精灯,应_________________。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及注意事项:①酒精不超过容积的②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加热时先均匀,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旁人,要用焰加热
4、玻璃仪器的洗涤:
判别仪器干净方法:仪器上附着的水。

5、连接仪器装置:
连接玻璃管与胶皮管、橡胶塞等
左手拿,右手拿玻璃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在稍稍用力将其旋进胶皮管、橡胶塞等
练习:
1、有10ml、50ml、100ml三种规格的量筒,如果要量取28ml的水,选择哪种量筒较好?。

某同学量8ml的水时,读数时仰视,则该同学实际量取的水是大于8ml还是小于8ml ?
2.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反了,待平衡时称得药
品的质量为9.5g ,(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