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伦理学论文
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论述公务人员
从行政伦理学的视角论述公务人员如何才能实现负责任的行为行政伦理学是一门新型的社会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行政规模及范围的扩大,特别是行政公权人员不断暴露出来的腐败现象,行政伦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和理论界的关注。
实践证明,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是否具有良好的行政伦理道德,不仅关系到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乃至政权存在的合法性。
为了更好的阐述行政伦理与公务人员履行职责的关系,笔者试从二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关于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概述,二是关于公务人员如何践行行政伦理的探讨。
一、行政伦理理论的研究概述在历史教科书上和民间的传说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听到)关于明君与昏君、清官与贪官、好官与坏官的描述,从伦理的角度,主要是对公职人员道德品行高尚者的褒扬或恶劣者的鞭挞,但是这些描述大多是零碎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可谓凤毛麟角。
真正对行政伦理的关注还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关注的焦点是行政的理论与实践如何构建一个富有关怀和正义的社会。
从西方传统的伦理理论来看,其发展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伦理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指的是风俗、行为和性格。
伦理意味着个人或社会能够带来愉悦和正当的价值与道德。
伦理理论是提供引导人们对“正确或错误”以及“好与坏”进行评判的规则和原理。
对公共行政人员来说,伦理学关心的是行政职业的本质及其道德,综合起来,行政伦理可以从二个层面进行审视:一是公务人员的行为,二是公务人员的人格。
关于公务人员行为的伦理包括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公务人员行为的结果,一种观点强调公务人员的责任与法则。
行为结果论者有三种取向:一是道德的利己主义,即一个人应尽最大的努力为自己去创造最大的好处,企业领导人大多属于这一类;二是功利主义,即为自己也为别人谋取更多的好处;三是利他主义,即对他人的利益表现出最大的关怀,谋取最大的好处,这是社会道德的楷模。
责任与法则即义务论者认为,公务人员行为的道德性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其行为本身是否好坏。
行政伦理学
行政伦理学行政伦理学是一门关于规范政府行为和思想的学科,它涉及行政人员的道德行为以及与公众交往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伦理学从根本上讲,旨在通过促进行政权力与社会价值观的一致性,提升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政府形象,以便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行政伦理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因为政府的服务是为满足社会需求而存在的,而政府人员的行为和思想直接影响政府服务质量。
如果政府人员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政府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其次,行政伦理学是一种工具,可以检测和查证政府行为是否符合最高道德标准。
这种能力可以帮助防止非道德或不合法性行为的发生,在行政监督中起到很大作用。
行政伦理学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政治伦理。
政治伦理是政治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行政人员应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法律,不得违反合法规定。
政府人员还应代表了所有公民,不应歧视任何一个群体或个人。
其次,服务伦理。
服务伦理是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行政人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和意识。
政府员工必须关心公众的利益,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公众感受到他们的尊重和支持。
最后,行政行为伦理。
行政行为伦理是行政人员在行使权力时应该注意的义务和责任。
行政人员必须保持公正、公平和诚实,确保政府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并尊重公民的人权和自由。
在行政伦理学的指导下,政府在执行日常任务和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其对社会的影响。
政府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和公正的发展,而不是为了从中获取私人利益。
因此,政府人员必须熟知行政人员行为规范,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慎重使用权力,避免行为上的不当,更好地服务社会。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行政伦理学的实践体系,加强监管和考核。
在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的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推进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行政机关职责体系和人员考核机制,激励公务员遵循伦理行为,营造良好氛围,推进显著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行政伦理学是在全社会多次经验积淀和沉淀,通过借鉴成功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等思想成果而产生的。
行政伦理学论文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公权来源于私权的让渡,来自于公众,它应为公众利益服务,而每一位公民对公权的尊重也就是对他人、对自己私权的尊重。公权作为一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公共权力对于凝聚公共意志、调整和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公共权力所具有的强制性、支配性和控制性是公权能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但同时也使公权具有了自我扩张的内在属性和倾向,只有在恰当地规范和约束下才能被恰当地运用。缺乏有效制约与监督的公共权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出现了对权力的扭曲和滥用,权力异化所导致权力执行与权力本质的相背离,本应用来维护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的行使,结果却损害了公共的利益。“人民是权力的唯一合法源泉和原始权威”,公权的行使必须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基础。本文主要从行政伦理机制出发,通过对公权性质认识以及了解公权行使的责任以及对公权的控制来实现行政正义,提高行政效率及行政合理性。
三、公共权力行使责任问题
执行行政公共权力责任包括主观、客观责任。客观责任的具体行使有两方面,客观责任包括职权应尽的责任、法律规定的义务。行政责任的客观方面的履行程度及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具体考核衡量,简单的职责、义务履行对于改善社会效益效率不高。官僚机构内部森严的等级制度、行政成员、行政组织间、组织与外部环境复杂性等原因,使行政客观责任的履行受很大的影响,造成不同的行政效果。
(二)“经济人”假设与行政“人性恶”假设下的公共行政权
公共行政主体公务员是社会人,存在“经济人”的属性,即以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在行政过程中存在利益取向与自利倾向。同样,在行政学中,假设公共行政人员“人性恶”的特点,行政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缺少积极改善服务的意识、公权的行使并不具备主动服务的特点,这为公共行政权利的伦理机制建设要求提出了挑战。道德的要求则表现为他利与自利的结合,体现为一种主动的行为,从“善”出发,为社会创造更大效益的可能。“经济人”与“人性恶”的假设和公权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强制性等特点,当公权无效使用时具有巨大的社会破坏力,所以对公共权力制约是十分必要性的,内在的伦理戒指有必要配合强制的外在机制建立,如强制性的法律约束机制、内外部监督机制与权力制衡机制等的建立以防止权利出于人的本性而使得行政未能达到权利运行的原本目标,反而给社会带来损害。
行政伦理论文
行政伦理论文行政伦理与和谐社会理性诉求的公度与通约在于追求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有机契合,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构成为可能并且持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行政伦理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思考【摘要】本文概述了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了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和完善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对策:加强行政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强调行政伦理立法;建立完善的人事考核制度;建立公众评价互动机制。
【关键词】行政伦理;原因;对策行政伦理不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公共行政主体的行政人员是社会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的维护者,他需要运用其手中所执掌的公共权力去执行调节社会关系的职责,他在要求人们在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时,首先要自己拥有一种为公共利益做出自我牺牲的精神,在具体的行为中贯彻克己利人的原则。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过程中,大量常见的是行政主体无视行政伦理的规范和原则,利用公共权力来满足私利,损害公共利益,这种个体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广泛存在,而且屡禁不止。
本文试从行政伦理失范入手,探讨一下当前我国行政伦理的建设问题。
一、当前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行政伦理建设过于依靠自律,制度性的他律不足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践中,虽然有很多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这样默默奉献,全心全意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好干部好公仆,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这些优秀的干部占干部队伍的总数依然较少。
在实践中,一些领导者采取的管理方式未能做到与时俱进,过分依赖自觉、自查、自纠等方式。
这些做法尽管有其实践合理性,并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在当下的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并不能真正使官员真正提升伦理境界,有些官员将这些自律运动当作程序式的“钟摆运动”,认为其仅仅只是走个过场,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心对于提高伦理素养的冷漠。
长久以来,我国的行政伦理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我们的行政伦理建设偏重于传统的伦理宣教,过于相信人的“自律”意识,少了法律的监督与约束,使一些“蛀虫”有机可趁,危害社会。
行政伦理学小论文格式
责任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如果没有责任感、失去责任心,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那么,谈企业建设、谈企业发展等等都是空谈。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唤醒人的良知。不负责任的人,往往都是那些碌碌无为、鼠目寸光、不思进取、投机钻营的人。逃避责任,也许能够获得一时一地的安稳,但却失去了长远生存与发展的机遇。作为企业干部,不能履行岗位职责,那就不能为企业服好务,更别谈谋什么利益,当领导的,不能履行责任,不仅是误人误事,更会误了自己。
(三)改善薪酬福利制度、考核制度
大小企业首要的本质不同就是人才及用人的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企业靠精明,大企业靠管理”。我们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人才,不能一味地节省工资,用合格的管理团队来经营的企业,建立科学的职位评价系统,解决对内公平性问题。科学的职位评价需要考虑职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工作强度、工作责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通过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确定工资级别,而不是简单地与职务挂钩。
二、目前中小企业中层干部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中层干部的自身素质特点分析
中小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部门不具有独立性,部门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或平行,或交叉,或垂直。无论哪种关系,中小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人事权、财务权,中小企业中层管理干部学历水平参差不齐,自身素养各有所异,均有其自身的素质特点,主要表现在高层的决策靠中层干部去贯彻落实,他们要将决策吃透,体会其要略,要将精神贯彻
从中层管理干部的自身素质特点和中小企业本身的问题分析得出,中层管理干部要在自己的职位上干好工作,以致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能所向披靡,解决问题,收到成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及时武装自己,将自身素质炼就成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高超的组织能力,精湛的业务技能,广泛的知识水平和很强的亲和力。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中层管理干部就是要善于观察企业的发展方向、市场潜力、中层干部思想。从中发现不足,寻求解决办法,尤其对于中层干部的技能、性格、优缺点的观察,可以有效加强对于中层干部的管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宜。对于市场的观察可以为高层提供有利企业决策的参考依据,同时也展示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热爱与关心,有利提高中层管理干部在企业中的作用。
行政管理论文-浅谈当代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建设问题
浅谈当代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建设问题论文作者:作者单位:专业:行政管理年级:2014级2016年 4月 20日内容提要:在当代社会行政管理建设中,国家的行政不再是中立的领域,而是一个需要道德判断和伦理选择的领域。
行政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伦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和认同感,同时也形象这政府政策的执行情况。
当代行政管理中的伦理建设就变的尤为重要。
本文先从基本的理论出发,第一章详细解释了伦理学、行政伦理的含义以及行政伦理的传统性、法律性鲜明的时代性的特点。
第二章中提出了当代行政管理伦理出现的问题,其中抓住了现有行政管理中出现的伦理监督问题、伦理权力与行政主体伦理进步的内在动力问题、伦理治理和行政主体伦理素质的实践形成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三章中针对当代行政管理伦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归属感、加强行政主体职业伦理的教育、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和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有效建设方案。
第四章中对行政管理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出总结说明,并且得出结论行政管理中伦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行政伦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通关对当代行政管理伦理建设问题的研究和把握,将会引导行政管理工作走向更加合理、高效、公正、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行政伦理伦理建设和谐社会目录内容提要: (1)目录 (2)第一章行政管理伦理学范畴 (4)第一节什么是伦理学 (4)第二节行政伦理的含义 (4)第三节行政伦理的特点 (4)一、行政伦理的传统性 (4)二、行政伦理的法律性 (4)三、行政伦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4)第二章当代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5)第一节伦理监督问题 (5)第二节行政主体伦理权力的内在根源 (5)第三节行政伦理的实践性问题 (6)第三章浅析当代行政管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 (7)第一节加强行政主体的道德归属感 (7)一、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道德教育 (7)二、提升行政主体行政精神 (7)三、化解行政利益矛盾,树立为民服务的观点 (7)第二节加强行政主体职业伦理的教育 (8)一、职业伦理教育与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相结合 (8)二、以行政主体职业伦理风险教育为核心 (8)三、促进公务人员职业伦理教育的专业化 (9)第三节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 (9)一、行政主体伦理制度化与制度伦理化建设 (9)二、完善行政主体行政伦理监督机制 (10)三、积极把握舆论导向作用 (11)第四节加强行政主体行政伦理法制建设 (11)一、完善行政伦理立法加强法制观念 (11)二、加强行政伦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2)第四章当代行政管理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2)第一节用道德的制高点推动简政放权 (12)第二节遏制腐败、廉政为民 (12)第三节完善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行为 (13)结语 (14)致谢 (16)第一章行政管理伦理学范畴第一节什么是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
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doc
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行政伦理是公共伦理、职业伦理的一种。
依据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其中伦理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
以下是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欢迎阅读。
行政伦理方面的论文1 【摘要】:行政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分析行政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指出当前我国基层行政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加强中国基层行政伦理建设对策。
【关键词】:和谐社会主义行政伦理建设对策一、基层行政伦理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行政伦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
国家公务人员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的重要条件是具有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
如果没有具备较高的行政伦理素质,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于不顾,要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
此外,政府良好的诚信形象,也将促进社会公众对国家的信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和谐社会的政治发展。
具有较高行政伦理水平的政府体现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理念,它要求政府是一个公正、透明、法治、责任、廉洁的政府并体现出平等、正义等进步价值。
政府守信、公正、公平也是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基层行政伦理促进依法行政。
只有政府信守"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承诺与行政理念,依法行政,维护法律的最高权威,才能有力地推动依法治国,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二、当前我国基层行政伦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广大国家公务员的道德风貌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他们不仅保持和发扬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道德宗旨,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而且,一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也正初步形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基层行政伦理仍存在一些问题:1、政府信用缺失。
论析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发端哲学论文_1
论析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发端哲学论文关于《论析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发端哲学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文关键词]行政伦理思想;儒道墨法;历史发端;理论内核[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其产生的逻辑。
生产力张力的释放、政治结构的重塑、多元地域文化的交流,以及“士”阶层作为思想主体的崛起,是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萌生的社会土壤。
在百家争鸣时期,儒道墨法成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源头,并形成了与中国历史发展相契合的理论内核。
20世纪70年代,行政伦理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在西方才得以诞生,但行政伦理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梁漱溟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特点有过精辟的总结:“政治之根本法则与伦理道德相结合,二者一致而不分,而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学问—这是世界所知之惟一国家。
换言之,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色彩非常浓厚的政治国家,因此,也孕育着丰富多彩的行政伦理思想的典范之作。
原始氏族社会有诸如“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平等互助”、“讲信修睦”等自发、朴素的原始道德风尚;夏、商、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也逐步建立起一套诸如三公、六卿等官吏制度,并提倡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主动践行“修德配命”的道德生活,形成了“敬德保民”的“德治主义”雏形。
尽管原始社会有零星的行政道德风尚,夏商周也出现了古典的行政伦理思想火花,但系统的行政伦理思想博弈场所,则是在“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之时,即中国社会历史进人一个崭新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才得以展开。
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诸子蜂起的“思想博弈时代”,儒道墨法等诸子继承、批判与发展了前人的行政伦理思想,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建构起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成为随后数千年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不断生成、演绎、深化之源泉,也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行政伦理的历史根基。
展开来看,中国传统行政伦理思想的历史发端,根源于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催生出内涵着行政伦理阐释的诸家思想的争鸣,经过历史的锤炼而形成了支持中国行政伦理思想的儒道墨法的理论内核。
行政伦理学论文(5篇)
行政伦理学论文(5篇)第一篇:行政伦理学论文浅谈现代行政伦理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儒家伦理思想十分注重个人修养问题,《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自身光明的德性,并推己及人,使得天下人都能革旧布新,振作起来,从而达到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故指出了为人之道。
儒家十分关注为政者自身修养在行政中的示范作用。
孔子以“正”释“政”,把统治者自身的“正”作为“政”的前提。
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为政者以德行政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自己身正,端正了自己,则处理政事就自然没有什么困难了。
儒家的修身思想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主张修身成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成人达己,成己为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他认为“仁”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内心所固有的,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这一崇高的精神境界。
公共伦理论文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有效抑制行政腐败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有效抑制行政腐败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转型期,权钱交易、权力交易等违背责任的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法治,践踏了行政伦理秩序,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巨大危害。
要从根本上抑制腐败,必须不断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一、产生行政腐败的原因行政腐败的原因错综复杂。
归结起来主要由主客观两大方面引起:1、主观方面:广大行政人员的道德伦理修养不足行政人员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极易受权力、经济等因素的诱惑,当其政治意识或者公共道德意识无法战胜个人私欲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开始滋生,法制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渐渐淡薄,最后疏于自律,走向腐败。
2、客观方面:法律、制度建设的不足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有的一系列法规制度不适用了,而确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法规制度尚需时日。
因此在转型期,不完善的新体制以及相关的法规、章程、制度造成许多管理上的“空档”和制度上的“真空”,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行政伦理建设与行政腐败的关系行政伦理指行政主体(行政人员和行政组织)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国家社会公共事务中应遵循的具体行为标准,是内在道德的外在化。
由于行政人员对行政伦理认识的不到位,没有形成正确的行政伦理观,缺乏对自身行为的约束,造成行政伦理失范,从而导致了腐败行为的出现。
也就是说行政伦理建设与行政腐败之间是因果关系,有因必有果,正是因为行政伦理观的缺失才使得腐败得以生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才会横行。
只有树立正确的行政伦理道德观,大力加强行政伦理建设,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思想的滋生三、中西方对比,探寻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特点1、中西方传统行政伦理核心观念的差异导致的中西方行政伦理建设的不同特点。
中国是人情社会,并且受到“人性本善”的人性认识的影响。
“道德人”这种人性认识根深蒂固,人们以“至善境界”来要求所有行政人员,希望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在行政伦理建设方式上,重在研究怎样把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
行政伦理法制建设论文
行政伦理法制建设论文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行政伦理法制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行政伦理法制建设作为行政管理的基础,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重点探讨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及对策建议。
一、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对于现代行政管理至关重要。
首先,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是实施良好行政的基础。
实施良好行政是行政管理的根本目标,而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是实现良好行政的根本保证。
其次,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是维护行政合法性的保障。
行政合法性是行政机关合法行使权力的必要条件,只有行政机关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准则,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
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作用,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行政伦理上与法制上的保障才能确保行政行为的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二、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行政伦理法制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行政机关对行政伦理的认识不够深入。
部分行政机关只重视使用权力,忽视行政伦理的约束作用,导致行政行为不够公开、公正、透明。
其次,行政机关有时会忽视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行政机关人员不能仅仅只知道法律条文,还应该认识到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并将法律精神融入到自身行为中去。
最后,行政伦理的约束机制体系不够完善。
在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缺乏制度、制度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三、行政伦理法制建设的对策建议为了推进行政伦理法制建设,有必要采取具体措施和建议。
首先,行政机关要加强行政伦理的培训和教育。
深化行政机关人员对行政伦理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以形成良好的行政伦理氛围。
其次,行政机关应当改进法律意识,注重法律约束,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同时强化行政法制建设,制定更完善的制度保障。
最后,行政机关应严格执行行政伦理约束和法律法规规定,落实好“阳光行政、公开透明、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
行政伦理问题研究论文
行政伦理问题研究论文摘要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机遇与挑战交织在一起,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水平已成为行政管理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行政学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
社会的发展,无论是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还是文化形态的建设,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行政伦理水平的高低就必然对政府效率产生深刻的制约和影响。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的影响,行政管理领域出现了大量行政伦理失范的现象,如何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行政伦理道德体系并应用到现实的行政管理领域中提高行政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效能政府视域下的行政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说,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基础理论概述。
对行政效率和行政伦理的概念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第二章,根据行政伦理的构成分析了行政伦理对行政效率的影响。
即行政人员的道德素质对行政效率的影响、行政组织的道德属性对行政效率的影响、行政运作的道德控制对行政效率的影响。
第三章,依据行政伦理对行政效率的影响,概括了我国当前行政伦理失范的表现,并分析了这些现象的成因。
第四章,对如何进行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效率提出了对策。
即加强行政伦理教育与培训,建立行政伦理制度,完善行政伦理监督奖罚机制。
关键词:行政效率行政伦理行政伦理建设第一章基本理论概述1.1行政效率1.1.1行政效率的概念效率(efficiency)一词在英文中一般理解为“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一般也称为机械效率或技术效率。
行政效率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行政工作人员在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实现行政职能和行政目标活动中所得到的结果与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空间等要素之间的比率关系,即政府的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从一个政府的产出来讲,行政效率可以分为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微观行政效率可以用特定政府机构或公共组织提供相同单位的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相对成本来解释,即具体行政单位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产出和投入之间的比率。
行政伦理建设分析论文
行政伦理建设分析论文一、视角比较:制度论、环境论与主体论一般而言,所谓制度是指约束与准则及制定约束与准则的活动。
[1]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准则体系和特定群体、行业、部门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的、要求大家公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程序,包括宪法、法律等正式法规和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约束。
二是指人们制定、完善并执行准则、规章的活动即制度建设。
在“制度论”的意义上,制度主要是指法规制度及其建设活动。
制度具有群体性、他律性、强制性等特点,对行政主体的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
制度作为一种“底线伦理”,它为行政人员规定了最基本、最起码的义务,通过社会权力机构和其它措施强制行政人员遵照执行。
没有制度化、形式化的力量的约束,即便是个体真正崇高的德性也难以长久坚持。
应当说,在公共行政领域,依靠制度性的强制力量来建立和维系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公共秩序,是公共道德区别于私人道德的一个根本特征。
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新旧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十分模糊,这就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公共行政道德规范,让行政人员知道什么是应当做和什么是不应当做的,引导行政人员确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
然而,“制度论”者基于对道德良心的怀疑甚至恐惧,为了防止可预期的“恶”,总是将有限的理性认识制度化为行为戒律、自由底线,但往往因为凸现由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底线伦理而排斥行政人员的德性,不可避免地陷入责任困境之中:“我们实际上奉行着某种法制主义的逻辑,企图利用法律之圆圈住行政人,殊不知圆圈越大圆周线越长,理性所触知的圈外之不可预测就越多。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行政制度不断地繁杂、细密,而我们却感到行政自由裁量权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可控制的缘故。
似乎冥冥之中有某种东西在与我们作对。
理性总想追杀这种幽灵,却无异于与自己的影子搏斗。
”[2]在制度主义者看来,行政人员不过是代议民主制下政治家们的执行工具而已,它要求的行政责任只是一种法律责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责任。
行政伦理学论文
从伦理道德方面研究对行政权力的约束摘要:当今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约束主要是依靠法律和制度的约束力。
但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监督体制的不健全,法律和制度对行政权力的约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对行政权力的道德约束就成为了可供选择的一个方向。
本文将研究对行政权力的道德约束,探讨对建立行政权力道德约束机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行政权力伦理约束可行性必要性公共伦理就是用以规范公共管理的主体的行为,以保证公共事业的公正性,合理有效地实现公共事业的目标的价值准则体系。
它能对公共管理主体及其人员祈祷道德约束作用。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由人民赋予,政府有人民的代表组成来管理国家,因此政府的权力应当受到人民的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应当得到人民的认同和符合人民的利益。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受到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
但是由于法律法规并不能够完全覆盖行政权力行使的整个过程,在行政权力的行使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行政权力滥用的现象。
这造成了许多十分严重的后果。
目前中国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屡屡发生,这些都对我国的执政党和政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行政权力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由于使用过度或不及,从而给社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这就是权力滥用。
在现实生活中权利滥用表现为枉法裁判、办事推诿、职责不明、没有程序等,具体归纳起来,有如下类型:行使权力的范围过大,权利行使的手段不正当,权力行使不能正确到位,权力行使的目的错误。
由于法律主要是凭借其一强制力来保障社会和国家对权利滥用的制约,它通常对权力滥用者采取行政处分,限制人身自由,剥夺公民权利,甚至消灭肉体等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从而给权力者一巨大的震慑,从而使其因畏惧而不敢滥用权力。
然而强制性的法律虽然凭借严厉的惩罚给权力者以巨大的震慑,但它对权利的制约毕竟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并不能消除权利滥用权力的动机。
因此,为了更为有效地遏制权力滥用,还必须注重以道德机制来制约权力。
略论我国传统行政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浅谈我国传统行政伦理及现代意义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农业文化以自然经济为基础,重在“治国、平天下”。
行政伦理作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传统行政伦理的历史回顾,揭示其现代意义,以期推进我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道德建设,特别是官德建设的发展。
一、我国传统行政伦理的基本内容我国传统行政伦理作为我国历史上统治阶级行政的道德规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对行政伦理基本问题的处理中坚持以民为本。
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官与民的关系问题。
我国传统行政伦理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大体有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坚持以官为本,即在官与民的关系中,坚持官是更根本的,官决定民。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更根本。
而在二者的较量中,后者占居主导地位,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关民本思想的论述,譬如:《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所谓:“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和《淮南子·汜论训》中“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等都表述了行政伦理上的民本思想。
其二,在行政的内容方面强调明道善策和举贤任能。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行政的内容不外乎“处事”和“用人”两个方面。
我国传统的行政伦理把这两个方面联结起来,强调明道善策,即强调治理国家必须择善人,行善政。
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
务三而巳,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可见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选拔贤才以从政,根据民众的意愿而为政,顺从天时而执政的重要。
关于 行政伦理
我看行政伦理行政伦理是以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是行政权力的重要制约机制。
作为公共行政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行政伦理涉及了行政学中的制度建设等问题,还涉及伦理学中的道德风险等问题。
我想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理解的行政伦理:它们是行政伦理观、行政制度伦理和行政责任伦理。
行政伦理观规模要大、建筑要新、马路要宽,这种思想已经成为和多官员获取政绩的形象工程。
这些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何以衡量政绩?由此觉得行政活动中要秉持科学观和伦理观才能避免这种形象工程。
科学观中第一个就是效率观,在公共行政体系设计和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贯彻行政效率的价值理念,是一种通过最低的行政成本消耗来获得最大的行政产出的主观追求。
这就要求行政人员在行政活动中要充分和有效率的利用手上资源,不搞不实用的形象工程不铺张浪费。
同时需要行政人员的编制和管理体制也要体现效率的原则,不冗杂、充分发挥每个人员的作用。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各事业单位实行的科层制管理,使人们各负其职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但是由于严格的等级分层也使下层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
这就引出了科学观的第二层法制观,行政组织和机构必须依法建立,行政程序必须具有法的合理性,行政权力必须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必须依法开展。
科学观的第三层是权力观,行政人员关于行政权力的来源、性质、服务对象和行使方式的认识和观念。
行政人员始终秉持科学观的三个含义,就能够更科学的行政,为人民服务。
行政伦理观是行政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体现,也是贯穿与行政体系中的实质性价值理念,主要包括正义、公平和民主。
正义指的是合乎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道德、原则和准则,是人类群体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最直接的表述,因而也是行政伦理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伦理现象。
诺齐克说正义即个人权力;马克思说正义是一种理念,来源于社会现实;我觉得正义应该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使人的行为围绕着正义而行。
行政伦理学概论范文
行政伦理学概论范文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行政行为的道德性质、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行政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政伦理评价等。
其中,行政行为的道德性质是行政伦理学的基础问题之一、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实现法律目标的具体行动,它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的实现。
因此,在行政行为中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以保障公平、公正、诚信和透明的原则。
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是行政伦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行政人员是执行行政事务的主体,他们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举止直接影响行政工作的效果和形象。
因此,行政人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服务公众,维护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
行政活动的道德规范是行政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行政活动的道德规范是对行政行为的制约和规范,它包括行政行为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道德义务等。
行政活动的道德规范不仅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还要求他们具备廉洁奉公的意识和能力,拒绝贪污腐败,维护公众利益,做到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
行政伦理评价是行政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行政伦理评价是对行政行为、行政人员和行政机关等的道德标准和道德水平进行评价,以提供决策参考和改进建议。
行政伦理评价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量化指标可以从行政行为的效果、行政人员的行为表现等方面衡量,定性分析则可以从行政行为的道德性质、道德要求、道德规范等方面进行评价。
在现代社会中,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和实践愈发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行政行为的道德标准要求也越来越高。
行政人员和行政机关应该具备高度的道德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推动行政行为的伦理化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以保障公正、公平、高效和廉洁的行政管理。
综上所述,行政伦理学是一门研究行政行为及其道德规范的学科。
它涵盖了行政行为的道德性质、行政人员的道德要求、行政活动的道德规范和行政伦理评价等内容。
行政伦理学的研究和实践对于推动行政行为的伦理化发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现代行政伦理
摘要:在数千年的政治实践过程中,孺家伦理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其影响不仅在古代,对于现代行政伦理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作用,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儒家行政伦理思想现代行政伦理学习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儒家文化注重个人修养
儒家伦理思想十分注重个人修养问题,《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宗旨在于彰显自身光明的德性,并推己及人,使得天下人都能革旧布新,振作起来,从而达到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故指出了为人之道。
儒家十分关注为政者自身修养在行政中的示范作用。
孔子以“正”释“政”,把统治者自身的“正”作为“政”的前提。
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也就是说为政者以德行政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自己身正,端正了自己,则处理政事就自然没有什么困难了。
儒家的修身思想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主张修身成仁,达到内圣外王的境地,成人达己,成己为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他认为“仁”德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内心所固有的,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达到这一崇高的精神境界。
从消极方面讲,“仁”指不损害别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积极方面讲,“仁”指成己成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三、用现代视觉看传统的儒家行政伦理
每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实力环境和条件,社会道德从来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我们不能一直以一种思想看待一种观点和思想。
一、行政伦理概念探源
行政伦理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完善个体人格,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在运用公共权力行使职权、履行职务时应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
行政伦理不仅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且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伦理是不同于普通行政法规的政府伦理道德规范的总和。
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行政伦理道德规范、行政伦理价值观及行政伦理机制。
其次,从行政主体道德意识缺失和道德行为缺失两个方面论述了转型时期我国行政领域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并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即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行政
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传统行政伦理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
再次,根据公共行政职业的特殊性、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治国理念的变化和行政方式的转换,总结概括了我国行政伦理建设价值选择的取向。
当前行政伦理建设的价值取向应主要包括公共利益取向、公平正义取向、公共责任取向和公共效率取向。
最后,论文探析了我国行政伦理建设的实现路径。
主要从加强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强化对公务员的德性培养和行政伦理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探析。
加强行政伦理的理论研究,应设立行政伦理的研究与管理机构、依循科学的研究路径进行伦理探索并且要加强行政伦理研究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尽管伦理与道德二者常常通用,但也有些区别。
“道德多指对人的行为的判断标准,它按照风俗习惯和观念直接判定正当的行为。
伦理多指行为判断标准的理由,它要通过对风俗习惯和观念的检验和反省来对行为进行判断。
人们可以说某人或其行为是道德的,但不能说是伦理的。
对一个行政人员的行为的评述离不开道德的或不道德的价值取向,对一项政府的政策评述也离不开合乎伦理或不合乎伦理等概念。
道德是对个体内心世界的规范和调整,是属于个人层次的低级范畴,而伦理则是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规范和调整,是属于社会群体层次的高级范畴。
作为当代人,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民众的力量,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工作中处处为民着想,想法设法为民众谋福利。
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行政伦理思想不仅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而且又赋予它新的内涵。
执政为民的执政基础与伦理基础与儒家民本思想不可同日而语,执政为民中的“民”有全新的伦理含义,它不仅包括“亲民、爱民、富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对人的关怀、珍惜,重视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因此,今天公务员的行政伦理建构必须做到:
第一,忠实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开展本单位、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过程中,在每一次制订方案、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凡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就要坚决去办,并且想方设法办好;凡是不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情,就要坚决抵制。
第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
“群众利益无小事”,指的是对群众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
公务员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工作,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往往就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群众利益是具体的,有些事情就整体而言或许是小事,但具体到群众本身都是大事。
因此,政府作出决策、制定政策时,必须切实把群众利益作为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群众各方面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