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向十一国宣战和八国联军

合集下载

八年级第7-14课)历史课程知识点

八年级第7-14课)历史课程知识点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1、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直隶一带,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性质),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2、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目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

在廊坊被义和团围困。

3、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西、荷十一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内容:①赔款: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以海关税、盐税做担保。

②禁止反帝运动: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驻军: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设立使馆界: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外务部: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地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4、最大危害: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8、9、10、11课知识点一、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革命团体)2、发动广州起义失败3、宣传革命的著作:章炳麟:《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4、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5、1905年,在日本东京建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后解释为三民主义)。

机关报是《民报》6、创办《民报》提出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民生主义:(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贫困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目的: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政治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4、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声望大振)同盟会前期影响最大的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起义虽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鼓舞全国人民的斗志5、过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取得胜利,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三、成立中华民国:1、1912年(民国元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争对象: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3)运动中心:京津地区。

(4)主要战役:廊坊战役。

(5)在清政府和八国联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6)性质及意义:是一场反帝爱国农民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

见课本第21页。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爆发:1900年,西摩尔率领英,发,俄,德,意,日,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镇压义和团运动
(3)结果:清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主要内容;
a赔款白银4.5两。

b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坼毁大沽炮台派兵驻扎要地。

D划定使馆界。

(4)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欢迎大家去阅读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年级上册历史期中复习知识大家好好去品味了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加油哦!
为大家策划了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复习专题,为大家提供了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知识点、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要点、七年级期中考试模拟题、七年级期中考试试卷、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要点、七年级数学期中模拟题、七年级期中模拟题等相关内容,供大家考前复习参考。

华东师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要点
历史期中考试必背:初一年级历史上册复习知识点。

八国联军侵华历史知识点

八国联军侵华历史知识点

八国联军侵华历史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又称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

这场战争是由义和团运动引发的,最终导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

背景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19世纪末中国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起初以反对外国势力和基督教传教士为主要目标。

随着时间的推移,义和团逐渐扩大,其成员开始攻击外国人和中国基督徒,导致国内外紧张局势加剧。

八国联军组成八国联军由英国、美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组成。

这些国家因为在中国的利益受到威胁,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战争过程1900年6月,义和团围攻北京的外国使馆区,导致外国使馆人员被困。

7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军。

8月,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离北京,前往西安避难。

《辛丑条约》战争结束后,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也称为《北京议定书》。

条约内容包括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等。

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巨额的赔款加重了中国的财政负担,延缓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其次,条约中的不平等条款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民族危机。

此外,事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积累了力量。

历史意义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民族屈辱,它揭示了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反思和寻求变革。

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键入文字]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义和团运动是19 世纪末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知识点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

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

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二是社会基础。

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是重灾区。

1895 年初,日军2 万人攻打山东,战火从荣城湾烧到威海卫,之后又占领威海卫达3 年之久。

随后是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 年又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修筑铁路、开矿山,夺占田地,致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铁路的修筑和外国资本垄断沿海航运业,又使大运河上的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以之为生的船户、挑夫、搬运工和小商贩大批失业,颠沛流离。

洋教势力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 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三是中外矛盾的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民众受害告到官府,地方官往往袒护教会,反责受害者,冤屈无以得伸,权益得不到保障,致使矛盾激化,发展成为大规模1。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键入文字]
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
预习对于学生进步是很关键的,接下来看看历史网为大家推荐的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会不会对大家起到帮助呢?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发起。

义和团起因:帝国主义请略加剧,使民族危机空间严重
1900 年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1901 年,11 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赔偿白银4.5 亿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辛丑条约》危害: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另外,我们还为各位老师与同学准备了开学相对应的【2015 开学第一天】的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

仅供参阅!
1。

八年级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键入文字]
八年级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历史的学习主要着眼于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和对历史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小编搜集了这篇八年级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欺压山东人民。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

但是,这个口号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的色彩。

《辛丑条约》的影响:
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打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

改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除了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外,还重新确立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继续充当它们的在华代理人。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的工具。

《辛丑条约》的签订,
1。

初二历册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二历册知识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0—21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 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根据课本21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
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 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 优良传统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 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பைடு நூலகம்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 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 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2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 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

初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是指从1840年至今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事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梳理。

一、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至1842年,是英国入侵中国推动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让领土并支付巨额赔款。

二、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在中国南方掀起了一场农民起义。

这场起义的领导者是洪秀全,他宣扬基督教思想,提倡平等、反对腐败。

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动摇和改革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末年的变革运动,发生于1898年。

这场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旨在推动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现代化改革。

然而,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外国列强的干涉,这次变法最终失败,清朝的命运也进一步走向终结。

四、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反对外国列强侵略的爱国运动,爆发于1900年。

义和团以民间武装组织的形式存在,反对外国传教士、商人和侵略者。

然而,在这次运动中,许多外国人遭到杀害,引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最终导致了中国政府的进一步屈服。

五、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成功革命,发生于1911年。

这场革命领导者是孙中山和同盟会,他们提出“三民主义”思想,并组织各地的起义军。

辛亥革命成功后,清朝被废黜,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六、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反对外国列强的爱国运动,发生于1919年。

这场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中将中国的山东割让给日本。

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发起示威抗议,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新思潮和文化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七、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发生于1937年至1945年。

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初二沪教版历史下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是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初中频道为大家整理了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知识点
 一.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
 兴起原因从三个方面讲。

 一是历史根源。

义和团的前身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最早见于乾隆年间的官方文书中,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

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势力压迫的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二是社会基础。

即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山东是重灾区。

1895年初,日军2万人攻打山东,战火从荣城湾烧到威海卫,之后又占领威海卫达3年之久。

随后是英国强行租借威海卫。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1898年又划山东为势力范围,修筑铁路、开矿山,夺占田地,致使大批农民无以为生;铁路的修筑和外国资本垄断沿海航运业,又使大运河上的传统运输业急剧衰落,以之为生的船户、挑夫、搬运工和小商贩大批失业,颠沛流离。

洋教势力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三是中外矛盾的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知识点总结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时间:1900-1901
1、义和团运动
①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发展而来。

②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③口号:“扶清灭洋”
④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⑤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①时间:1900.6.10—1901.9.7
②成员:英、美、俄、日、法、德、意、奥2000多人
③统帅:西摩尔(英国)→瓦德西(德国)
④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天津保卫战直隶提督聂世成壮烈殉国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签字双方:八国+西、比、荷共11国
②主要内容
【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由帝国主义控制,作为偿付赔款之用。

【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
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外交上】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③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地位】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人教版历史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的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

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

“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阻击战在北京的战斗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3义和团的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4八国联军的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及签订国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辛丑条约》内容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第 1 页。

抗击八国联军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抗击八国联军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

抗击八国联军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记忆历史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前提条件。

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很必要的,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抗击八国联军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抗击八国联军八年级上册历史笔记一、义和团运动1、起因: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2、口号:扶清灭洋。

(说明义和团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3、事迹: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廊坊大捷)4、失败:被清政府出卖,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5、评价:义和团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义和团运动兼具斗争性、落后性、盲目排外性)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侵略者:英、美、法、俄、日、德、意、奥(世界上的强国都来了,记住日本就可以)1、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战役:廊坊阻击战(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3、英烈:聂士成4、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清政府都城第二次被攻陷: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署《辛丑条约》三、《辛丑条约》1、时间:1901年(农历辛丑年)2、内容及影响:(1)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4)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3、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初中历史考试解题技巧一、时间的分配中考历史时间是56分钟(约60分钟),因为中考是政史合卷,所以时间分配要合理。

利用好有限的答题时间,以免顾此失彼。

二、历史解题方法(一)单项选择题必须要保证选择题的准确率,这是得高分的基本前提。

▲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1、答题时必须抓住重点字句,如时间、年代、人物、事件、区域地点等,明确试题要考查的是历史的现象、本质、或是因果关系、影响。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
⑵、时间:1900年;
⑶、侵略者:奥、俄、德、美、法、意、英、日八国;
⑷、重要事件: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⑸、签订的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
⑹、条约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对列强的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和统治工具);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铁路沿线;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居住;
⑺、影响、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⑻、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知识点归纳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是与以往侵华战争的不同之处)
二、义和团运动
1.最早兴起在:山东。

2.时间:1898年。

3.兴起的原因是:反对外国教会的压迫。

4.性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
5.口号:扶清灭洋(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6.发展:1900年发展到京津地区。

(了解主要原因是由于清政府想利用义和团打击外国侵略者,同时削弱义和团,所以扶持义和团有关)
7.抗击八国联军的重要斗争:廊坊大捷
8.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第二次占领北京,时间发生在:1900年。

(第一次占北京: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

)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要求会背)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辛丑条约》的影响)(见书22页)
六、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开始沦为的标志: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2.进一步加深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大大加深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

4.完全沦为的标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

有了上文为大家总结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归纳,大家及时提前复习,在考试中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归纳:第3课收复新疆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第1课鸦片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 新人教版

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的兴起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

2义和团的性质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3义和团的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到“招抚”,并承认义和团合法地位。

实际目的是利用义和团。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4义和团的口号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

“扶清”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灭洋”反映出了义和团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知识点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在西摩尔的率领下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而发动侵华战争。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廊坊阻击战在北京的战斗天津保卫战(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3义和团的失败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义和团失败(慈禧下令剿杀,请八国联军”助剿“)4八国联军的罪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出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沉重的打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知识点三《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及签订国1901年(庚子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辛丑条约》内容①“钱”: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③“兵”: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④“馆”: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简介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简介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简介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事件、庚子事变,或贬称为拳匪、拳乱、庚子拳乱等,是19 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

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 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 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根据教会方面的统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有统计。

义和团进据北京时也有奸淫据掠的劣迹。

义和团事件通常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这两件事合在一起。

义和团的参与者被称为拳民。

义和拳本来是长期流行在山东、直隶(今河北)一带的民间秘密会社,清人有人认为与白莲教等传统民间秘密团体有关,这一观点为现今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义和团源于一种勤王的民团组织。

他们利用设立神坛、画符请神等方法秘密聚众,称为义和拳,其中掺杂有大量教授信众刀枪不入的愚昧成分。

最初义和拳同当时清朝大部份秘密团体一样,反对满族统治,以反清复明为口号,遭到镇压。

随着中国近代史形势的发展,以帝国主义侵略为先导的西方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历史矛盾,义和团开始支持清朝抵抗西方,改名为虎神营,口号也改为扶清灭洋(1898 年由赵三多首次提出)。

教案一般指清朝末年中国境内牵涉基督宗教教会的社会事件(常引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义和团运动之向十一国
宣战和八国联军
6 月20 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KlemensFreiherrvonKetteler)代表各国前去总理衙门要求保护,途中被清兵伏击(由于克林德曾经枪杀义和团众,此次行为被认为是报复);酿成战争的导火线。

6 月21 日,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
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

清廷向各国宣战的同时,也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

义和团及朝廷军队围攻各国在北京的使馆。

使馆
区内被围人数约3,000 人,当中约2000 为寻求保护之华人;400 人为外国男性平民,147 名妇女及76 名小童。

另有士兵、水兵及陆战队共409 人,武装有3 挺机枪及四门小口径火炮。

各国在准备以武力解救使馆的同时,各使馆
筑起防御工事,由英国公使窦纳乐负责指挥抵抗。

6 月25 日,清廷当权派载漪、载勋、载濂、载滢四兄弟率义和团六
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弑光绪,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