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 读书笔记
李尔王人物分析
李尔王人物分析————————————————————————————————作者:————————————————————————————————日期: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
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回答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
探析《李尔王》中的三种人性观《李尔王》是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最后一部悲剧,因其无与伦比的崇高和悲剧美,自20世纪以来被广大莎评家誉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首。
作为莎士比亚最伟大的作品,《李尔王》向来被认为是“只可读不可演”的,也许海涅的一句话最能够体现《李尔王》的价值:“天才飞翔到令人晕眩的高度的悲剧”。
《李尔王》是一部社会画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悲剧。
这部戏剧取材于古代不列颠的传说,讲述了两个家庭的悲剧,即李尔的家庭悲剧和葛罗斯特的家庭悲剧,父子相逼、手足相残,作品揭示了恶人作恶的相同动机和目的。
全剧以老迈的李尔王宣布要放弃王位,终老天年,把自己的疆土和财富分给三个女儿开篇,糊涂的是,他按照女儿对自己的敬爱程度来进行分配,更糊涂的是,女儿敬爱父亲的程度,全靠女儿嘴上的说词来判断。
如此感性的决定便是李尔家庭以及葛罗斯特家庭悲剧的开始。
1.纯情感的人性观——“冲动是魔鬼”李尔之所以会做出如此感性的决定是因为他内在的纯情感的人性观。
他完全受支配于那毫无节制的情感,让他的言行背离了常理。
他不是坏人,也不是笨蛋,但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控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感情冲动,在那汹涌澎湃的情感急流面前,他的理智显得无能为力。
开始李尔对分国计划还有个理智的安排,但被小女儿考迪莉娅一句话激怒后,他便毁弃了原有的安排,冲动之下做出了非理性的决策。
倔强的情感早把李尔的理智抛到九霄云外。
这种冲动言行表明李尔完全是一个激情的奴隶。
与李尔如出一辙的还有葛罗斯特。
当看到埃德蒙拿着那封陷害埃德加的书信时,他不加考虑的怒吼:“可恶的混蛋!不孝的、没有心肝的畜生!禽兽不如的东西!去,把他找来;我要依法惩办他。
可恶的混蛋!”这种无理智的言行使他最后遭受剜眼之灾。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二人的悲剧根源让我想到了一句我们常说的,“冲动是魔鬼!”若他们二人遇事时能够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多一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那么他们将不会走上最后如此悲惨的悲剧之路。
2.纯理性的人性观——“名利害死人!”有些人为了在物质世界中取得成功,不择手段,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情义和良知抛于九霄云外。
李尔王人物分析
狄利娅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老实地把心中地想法表达出来;当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她又毅然为自己得父亲讨回公正。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消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哀去世。
她的老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但是考狄利娅又是幸福的,她嫁了个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兰西国王,避开了这些趋炎附势之徒,如果单从这方面来看,她是最幸福的。
这又提出一个问题供我们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权力,还是内心的满足?考狄利娅和整个悲剧答复了这个问题。
剧本通过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等正面形象,宣扬了人和人应该和谐真诚、应该尊重人格、应该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思想。
而与之相对应的爱德伽,也富有这种性格。
善良敦厚,不忍心对自己得兄弟作坏的揣测,也重不放弃自己得的父亲,即使自己处境再艰难。
《李尔王》中的人物形象浅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
李尔王读书笔记5篇《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
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
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
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
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
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
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
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2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李尔王读书笔记
李尔王读书笔记李尔王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李尔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李尔王读书笔记1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通过王国的衰败和所谓的正义无法实现
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背叛和疯狂的主题。
在阅读这部戏剧的过程中,我从中得到了
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权力会导致人性的堕落。
李尔王渴望权力和控制,但他的盲目和高傲最终导致
了他的垮台。
在他失去王位和家人的同时,他也逐渐失去了理智。
这个故事提醒人们,权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它会导致灾难。
其次,背叛是一种常见的人性弱点。
在《李尔王》中,我们可以看到身边的人不断地
背叛主角。
女儿康狄丽亚是唯一站在他这边的亲人,其他人却争权夺利,出卖了自己
的家庭和国家。
这再次让我意识到,背叛在人与人之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弱点,而且
往往是出于私利而产生的。
最后,疯狂是一种以及艺术手法。
在李尔王经历了种种苦难后,他逐渐陷入了疯狂的
状态。
莎士比亚通过他的疯狂揭示了真实世界的荒谬和人性的脆弱。
这让我明白了疯
狂可以是一种逃避现实、扭曲真相的方式,但同时也反映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本质。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深刻体会到权力、背叛和疯狂是无法避免的主题。
这个故事
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权力、减少背叛行为,以及更加理性地面对现实。
同时,莎士比
亚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这些体会和心得对
于我个人的成长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
李尔王经典名著阅读笔记(锦集5篇)篇1:李尔王名著阅读笔记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莎士比亚的戏剧。
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因为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
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
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
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
因为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我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我错在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仅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
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皮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明白是因为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
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
《李尔王》的悲剧意识分析摘要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考狄利娅的矛盾始,以李尔王与小女儿的情感守护为终,通过言语活动和心理的距离、个体的分裂与迷失和疯癫的终结,来演绎人的命运悲剧、人性的悲剧乃至人类的悲剧,并从感情这“唯一的言语”入手为人类悲剧的自我和解做出探索。
关键词:《李尔王》悲剧意识分析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威廉·莎士比亚生活于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
但是,这个时代“在自然观、历史观、与伦理道德观等诸方面都与基督教文化观念有着关联”。
这是一个不断发生“人的状况的变化”的时代。
在雅斯贝尔斯眼里,这种变化“是历史上生活方式的富有意义的连续运动”,交织着新与旧的交替,而“新旧交替便是悲剧的领域”。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就产生于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作为反映时代状况的作品,挟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像是一道明亮的闪电划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天空,在人们用各种语词编织的阐释之网里变换着形状,与时代共存并延续至今。
一言语和心灵的距离:命运悲剧的起源迈克尔·莱恩认为,只有借助“语言”这一“间接或中介的形式”才能使人“能够被直接认知或被按照他们的本来面貌认知”,但“语言只是一种没有任何内在的真实的保证的媒介,它能够引起认知上的错误,而且它也可能被有意地用来引起这种错误。
……它可以是肯特的简单、朴实、充满忠诚的情感的直接表达,也可以是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夸张但没有任何实质内容的爱的宣言。
这一间接呈现的程式就这样产生出将居于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问题或观念。
”据此可以认为,悲剧意识作为《李尔王》“剧本关注的核心的主题”直接形成于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对话。
李尔王深感自己老迈,“决心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把责任交卸给年轻力壮之人,让自己松一松肩,好安安心心地等死。
”“为了预防他日的争执”,于是,他以“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为标准把国土“划成三部”,算是把三个女儿的嫁奁。
李尔王分析
在悲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
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
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
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
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
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
小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
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
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
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
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
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
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
“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
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
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
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李尔王》分析
大学生亲情教育
《李尔王》的悲剧启示读者,人性 的贪婪、极端的利己主义常常会造成 亲情的遗失。大学生和父母之间应当 建立以人为本的亲情观,鼓励大学生 多和父母进行沟通,提高亲情意识和 感恩意识,这样才能使得《李尔王》 中给我们展示的亲情悲剧不再重演。
双线结构的应用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了双情 节的发展形式,双重情节中存在性别、 地位、心理及生理上的几种二元对立, 不仅避免了主次情节的重复,而且使 二者成为有机统一体。这个手法的运 用也使得该剧的悲剧意义更具有普遍 性,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强化了人文主义主题。
自然情节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对暴风雨的应用上,剧本 开始时天气晴朗宁静,自然界安宁有 序,而当李尔被逐出家门时天气骤变, 狂风大作,整个自然界仿佛失去了控 制,悲剧就便在狂风暴雨中展开。这 里天气由晴好到暴风雨的变化与剧情 从开端到高潮的发展相一致的,不仅 推动了剧情还使全剧主题得到了深化。
《李尔王》开幕,老国王李尔在分 割国土时要求三个女儿表白对他的爱 并作为分割土地的标准,这个开头是 典型的童话故事,整个改编保留了童 话所具有的哲理性结构和抽象性演绎 的套路。这场戏表明:爱只能发自内 心,不可强求而得,也不可以以物换 取。对于这一传奇式的场面,我们要 当做一个预言来看。
神话思维也带来戏剧情节的诸多不合理
《李尔王》给我们的启示
1.面对金钱、权力不可迷失自我 2.大学生亲情教育
面对金钱、财富不可迷失自我
李尔的悲剧从本质上来看是金钱、权 势和财富的牺牲品,从她两个女儿面 对财富时露出的谄媚而虚伪的丑态中 我们应当学到用平常心对待财富权势, 不能为了获得物质生活上的富足而放 弃对精神家园的耕耘。所谓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之处,例如:李尔王和三个女儿生活了一 辈子,没理由听信两个大女儿而不相信小 女儿;葛罗斯特竟然相信笨拙的骗局而驱 逐了爱德加;李尔没有认出旧日随从肯特 等。托尔斯泰就曾批评过《李尔王》的悲 剧结局具有偶然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莎 剧在改编神话传说还时带有明显的原始印 记,在形式熔铸上是不完整的和不纯粹的。
《李尔王》读后感9篇
《李尔王》读后感9篇《李尔王》读后感1最近拜读了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部《李尔王》。
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我觉得这是很写实的戏剧,不是剧情的写实,而是对于人性的刻画。
谁敬爱我,我就把王位传给谁;就算现今的社会新闻仍是时常可以看见;分了家产的父母流落街头;我一直很不了解这项的子女,或者是这样的父母内心就竟有着怎样的想法。
当然如果说孝顺父母是必须,是天经地义,是不可违背的祖宗之法,也太过于教条式,说法也或许过于中国。
所以在这剧本e我看到的都是人性,非常鲜活的刻画;两个姊姊为了权力,拚命的连结起与父亲的亲情,却又在得到之后急于破坏;然而却又双双为了爱情而死,这不是相当矛盾吗?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有形的.权力欲望,而辗断了亲情;最后却又为了无形的爱情吸生了生命,虽然相当的矛盾,但这就是人性。
人活着就不断的会被这两股力量所拉扯,甚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天秤,在天秤上有着不同的平衡。
很喜欢这个剧本,不要局限在孝道,也不局限在亲情,他的确是一场悲剧,每个人在被不同的力量拉扯,作出不同的选择之后,走上的悲剧之路,虽然结果不让人满意,但都是自己选择的人生。
李尔王是,两个大女儿是,小女儿也是。
《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迈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
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骗取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流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利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恶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最后甚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思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面对考狄利娅。
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艺术特色
1、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结构布局并行交错:
《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3、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采用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这就为整部戏剧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使其更加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
4、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大量使用民调、比喻、谚语、双关语、谐语和成语,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性。
《李尔王》读后感
从《李尔王》看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性回归——《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取材于英国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15世纪初经莎士比亚改编,成为其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老国王李尔想要将其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谄媚逢迎,赢得国王宠信而平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被迫离家,嫁给慧眼识人的法兰西国王。
李尔王离位之后,两个女儿顿时原形毕露,极尽虐待之能事,终将父亲弃之荒野。
考狄利娅知情后,大为激愤,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诚然,李尔王昏庸轻信,愚昧天真,甚至说出:“像你这样不能在我面前曲意承欢,还不如当初没有生下你来的好。
”但是,当我们读下去,却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这一个是真的李尔王吗?正如他自己所不解的:“这儿有谁认识我吗?这不是李尔。
是李尔在走路吗?在说话吗?他的眼睛呢?他的知觉迷乱了吗?他的神志麻木了吗?嘿!他醒着吗?没有的事。
谁能够告诉我,我是什么人?”事实上,李尔王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当他高高在上,俯瞰着这个世界虚伪的臣服,他获得的,是极大的满足;当他想要证明他所拥有的,却因极度膨胀的虚荣践踏了他唯一所有的一点真心;当他真正想享受他自以为拥有的,却只落得被唾弃,被嘲弄,被羞辱的下场……权利、金钱、地位、名誉,曾一度让李尔王迷失了本性,丧失了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理智、情感、伦理、道德早已销声匿迹,剩下的只有一群没有灵魂的躯壳,一个“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的世界。
当李尔王被弃荒野,露宿于暴风骤雨之中时,我们却似乎隐约看到他逐渐回归的人性,所值得庆幸的是,此时,他所想的已不是个人的悲哀与不幸,而是为同样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哀痛呼号,在雷电交加中,李尔对穷苦的人们喊道:"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至此,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的口充分表达了他对无家可归的民众的同情,对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批判和指斥.紧接着上面那段话之后,李尔又说道:"安享荣华的人们呵,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人性的关怀与同情,已让李尔王本已丧失的本真逐渐复苏,当他还在疯疯癫癫指责上苍,怒斥一切丑恶时,我们却在暗自庆幸,为他已苏醒的灵魂。
《李尔王》赏析
《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因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李尔王离位,大女儿和二女儿居然不给其栖身之地,当年的国王却流浪荒野,最后饮恨而死。
得知情况的考狄利娅率队攻入,父女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历史。
葛罗斯特受到作为冒险家、阴谋家的儿子陷害后所说的“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这番话,正点出了封建主义解体、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剧本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苦难。
莎士比亚通过时空、环境及条件的前后对比,衬出鲜明的反差,使得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描述与表现更加生动,更具说服力。
对李尔的人物塑造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尔远是一国君王,代表最高权力。
他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内,习惯于群臣的顶礼膜拜、阿谀奉献之中,这种环境使李尔认为,神权至高无上,而他则代表神权,他是宇宙中心,他的意志即是主宰宇宙的法律。
但是无情的现实将李尔从宇宙中心,扔至现实的尘埃中,被女儿抛弃在荒郊,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
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
李尔王(中英双语珍藏版)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人们最爱用这一种愚蠢思想来欺骗自己,往往当我们因为自己行为不慎而遭逢不幸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我们 的灾祸归咎于日月星辰,好像我们做恶人也是命运注定,做傻瓜也是出于上天的旨意,做无赖、做盗贼、做叛徒, 都是受到天体运行的影响,酗酒、造谣、奸淫,都有一颗什么星在那儿主持操纵,我们无论干什么罪恶的行为, 全都是因为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冥冥之中驱策着我们。
目录分析
第二场格洛斯特伯 爵城堡中的厅堂
第一场李尔王宫中 大厅
第三场奥尔巴尼公 爵府中一室
第四场奥尔巴 尼公爵府中一场格洛斯特伯爵 城堡内庭
第二场格洛斯特城堡 前
第三场荒野的一处
第四场格洛斯特城堡 前
第一场荒野 第二场荒野的另一处
第三场格洛斯特城堡 中的一室
第四场荒野茅屋之前
第六场邻接城堡的 农舍一室
第五场格洛斯特城 堡中一室
第七场格洛斯特城 堡中一室
1
第一场荒野
2
第二场奥尔巴 尼公爵府前
3
第三场多佛附 近法军营地
4
第四场同前帷 幕
5
第五场格洛斯 特城堡中一室
第六场多佛附 近的乡间
第七场法军营 帐
第二场两军营地之 间的原野
第一场多佛附近英 军营地
“不忍卒读”。 终于知道用哪句话或者哪本书来描述对三体热的持久的反感了 “没有过誉?那先看遍《李尔王》吧”。 很精彩,莎翁对人性的描写非常真实。 科迪丽娜说:“虽然我不会刻意逢迎,唯其如此,我格外尊重自己的人格。 李尔王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和格洛斯特形成了互文,忠诚、善良、高尚,和人性根深蒂固的黑暗,构成 了一个整体,格洛斯特的失明也是李尔的失明。 四大悲剧最后一本,确实不错。"小女儿科迪莉亚如是说。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 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有感
读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有感篇一:《莎士比亚戏剧》《莎士比亚戏剧》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代为帮忙。
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这能化解两家的矛盾的一个途径。
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
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
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
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
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
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
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
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
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
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
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
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
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
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
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
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
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
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
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
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篇1李尔王叙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议把疆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防止往后的纷争。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疆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肯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练的表达开罪了李尔王,然后失掉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疆土的两个女儿很快显露冷漠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戎行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晦气,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身沉痛地死去。
李尔王这个人,我个人以为他是个有一点愚笨的人,还有他的那两个女儿是暴虐、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性,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非常的悲伤。
其次的主角便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能够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
正是她在父亲流离失所之时期兵征伐两个不孝的姐姐,可是悲惨剧总是这样,把夸姣的工作消灭给人看,小女儿终究失利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沉痛逝世。
她的诚笃能够说是关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独爱父亲的女儿,仅仅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
仅仅由于这样,导致了终究的悲惨剧成果。
悲惨剧不同于喜剧,我以为能够使人想得更多,考虑更多。
关于人道,关于美好,关于善恶,这部悲惨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咱们考虑。
当他失掉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此康复了人道,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最初他沉迷的宣赫的气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最初被他驱逐出宫遭到他咒骂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逝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慈的热心了,正由于这种种的遭受他懂得了最名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购的人世真情。
李尔王是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李尔王读后感篇2《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凄惨剧之一,向来很受推重,它取材于一个众所周知的陈旧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公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恶家的斥责;一起也能够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杂乱的现实日子中得出的经验经验:现象与实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距离:“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
李尔王读后感读书体会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读书体会推荐(3)篇2024年〖李尔王读后感读书体会第【1】篇〗李尔王,相比哈姆雷特逊色太多,主要讲述了几种矛盾的社会关系:老人与子女、私生子与继承权、畸形的爱情,同时通过对两个家庭的纠葛,利用谎言与真相,把矛盾推向了高峰,形成了最后的悲剧效果。
老人与子女李尔王老来昏聩,喜怒无常,喜欢听奉承的话,并引以为真,不能通过理性去判断是非,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甜言蜜语把自己的国土和权力分给了两人,并与拒绝逢迎、一心真诚的小女儿断绝了父女关系。
作为老国王,放弃了权力,却保留了一百人的强大武装,再加上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的性格,让获得权力的两个女儿没有安全感,担心惹他不顺心的时候,给她俩带来生命危险,所以想方设法的削弱这一百人的武装力量,这也是李尔王与女儿们的矛盾焦点,成为了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动机。
李尔王的决策,无疑是昏庸的,纵观中国历代王朝,除非死亡,没有一个君王会在自己有生之年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因为在这个位置上,权力意味着自己生命的保障,即使像乾隆帝做了太上皇,也仍然通过和珅把持着国家权力。
包括现代社会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处理,类似的例子也层出不穷,很多子女都是为了老人的遗产而去孝敬老人,当老人的资产如果已经到手,就会变得不能相处,恨不能老人早日归西,正所谓: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
父母子女的关系,不应该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该是在从情感和伦理上,这才是符合人性的,动物尚且懂得反哺,作为父母和子女都不应该唯物质论,这样才能和谐,才能共享天伦之乐,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美好。
私生子与继承权私生子,自古就不是一个光彩的名称,由于父母的不负责任,私生子得不到公正的人权待遇,世俗的排挤与世人的歧视,让他的成长中充满了压力和障碍,最终导致性格的偏激和扭曲,在对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尤其不公正。
这也是格罗斯特伯爵的私生子爱德蒙,一心想要得到公正的权益,抛弃了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通过欺骗、告密等卑劣的手段去谋求自己想要的地位和财产。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李尔王》读后感篇一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
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
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面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该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帮助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
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后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
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己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
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
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
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不过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后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
“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释了。
”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李尔终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不过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有感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最喜欢也觉得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属《李尔王》了。
《李尔王》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使得李尔王陶醉在这种夸奖奉承中,醉得飘飘然,醉得不知所以,于是决定把国土分给这两个女儿。
然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驱逐。
但东边不亮西边亮,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国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
于是两个女儿开始虐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李尔王,最终李尔王终于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经过这件事情,李尔王总算看清了到底谁好谁坏,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
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两人为了埃德蒙而互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好结果。
但不幸的是,讨伐的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而在李尔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
李尔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这部剧成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而我看完这部剧的原著,最重要的感觉就是的的确确是悲剧,而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部剧里面每一个人的情感、本性和善恶。
所谓“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点儿不错,所以在这部剧中,针对每个人的人物性格本性分析,我有我自己的愚见。
首先来看看贯穿全剧的男主人公,年迈的不列颠国王李尔。
看过许多针对《李尔王》的评价的文章,大抵都是如此: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形象。
他的致命的错误是虚荣心。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总是被人赞赏常会导致虚荣心,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其实在我看来,
这样子的评价不是很客观,但无可否认这样的评价也有其合理之处。
就我个人认为,喜欢受到表扬,被赞美,是我们人类的本性,但这如果过度的话就是一种缺陷一种病,但也许会是全人类的通病,而不是仅仅针对戏剧男主人公李尔王,我承认,李尔王最终有如此凄凉的下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是喜欢溢美之词,虚荣心过强,不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这个缺点几乎我们整个人类都或多或少有点,更何况人家李尔王是堂堂大不列颠之主,君王大抵如此,功成名就之后尽是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所以,这个还是值得原谅的。
再看李尔王流落荒郊时,饱尝暴风雨袭击的苦楚,随着地位的改变,他不由联想起成千上万无家可归的穷人。
他激动地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这段话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圈地运动中失地农民流落异乡、饥寒交迫的惨状,但从李尔王的角度看,这件事有间接反映其实李尔王还是一个爱人民、善良、淳朴的君主的。
总之,最后李尔王的悲剧绝对不是他一个人的主因,而是与当时社会背景、人品行不端、个人自我崇拜膨胀而成。
然后看看李尔王的三个女儿。
首先,李尔王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绝对是两个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人而毁灭自己的家,更是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而他只是在不断地利用她们罢了,或许是因为她们是
国土的拥有都而对待依附她们的丈夫不屑一顾,甚至骂自己的丈夫是懦夫,可怜的两个男人,因为权利而葬送了自己的幸福一生。
她们根本就没有一个为人妻、为人女的样子,可能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或许这是第她们的报应吧,针对这两个女儿,和所有评价一样,绝对是差评,无需多说。
同样,针对美丽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依然没有任何话好说,她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不计较,如此的美丽,这是所有看了《李尔王》作品的人都认为的。
真挚诚实的考狄利娅,有着一种不畏的精神,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她深深地明白如何做人,如何才算真正爱一个人,所以,她一点儿不害怕自己被驱逐,她只是在坚持着自己认为对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而不是和两位所谓的姐姐臭味相投沆瀣一气,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我们现代人必须好好学习。
再来,值得深讲的便是最坏的最耍手段的格罗斯托的的私生子埃德蒙,为了家产、为了更高的地位同样是迫害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更是害了一直把他当作孝子的父亲,这些对他来说还不够,居然用自己的相貌和花言巧语把所有的人哄得团团转,最终有两个女人因为他的虚情假意而死于自己的手中,而他自己到最后一无所有,还葬送了自己,对于这种人表示鄙视不多说,或许因为他是私生子受了别人的白眼,心有不甘,可是这种不甘绝对不是以这种形式表现的。
再来是最忠诚、忠心耿耿的人应该属肯脱这位老臣了,他因为自己的真言而被李尔王放逐,可他没有因为李尔王的昏慵而怀恨在心,更没有因此而离开这位可怜的老国王,他知道李尔王是一位好君主,只是太容易
被花言巧语所迷惑罢了,所以他要不辞辛苦地陪伴在他的身边,就在李尔王最艰难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时候都没有离开过他一步,甚至为这个从前的老国王而奔波,为他向善良的考狄利娅求救。
应该说肯脱是一个聪明灵活的人,他知道自己该如何改变自己,最后李尔王的得救与小女儿的相识都是多亏了他,他真的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人,可是,扪心自问,现当代,这种人还有吗,很是寥寥无几啊。
针对这部戏剧,我感触最深的几位人物即是上面列举的,或许还有感动我的人物,比如埃德加等等,但是个人认为最具现实意义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是上述人物,我们,现代人,据对不要像李尔王那样虚荣心过度,绝对不要像两个女儿一样没有根本没有人性可言,更不要像大奸大恶的埃德蒙一样,害人害己,我们应该向美丽可爱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一样,坚持自我原则,懂得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