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A s a t: <Ki e r i o e o h ke p a e’ Swe l n  ̄ i b tr c ng L a > s n f S a s e r l —k o vl ta e is Th a e e o i t r e w he t g c am o p e e f r d i rg de. e p p rt st n epr t i r ho t r i t s h r o me n a <Ki g Le r fo t p r c fAr t t n a > r m he a p oa h o i o l s e’ st r e p a h o i swh c h e ly t e re ih ae ‘ r g cf w” r ‘ a i a t l
.
“ t ass’ n Ka h ri ’a d “ rg c p o ” t i l有 着他 那个 时代 的共 同特 色 ,义有 着他 自 己 的独特风 格 ,无论 是在 思想 内容 还是 在 艺术技 巧上 都有 着他 自 己的特 征 。他 的悲剧 所反 映的人 生和 社 会 问题 ,往 往超 出 了他 自 己民族的界 限而 成为全人类共 同关心 的命运 ,它 的典 型意义也扩及 到每一个人 ,它 的主人公 的所 想所做似乎 就是我们 自己的想法和行 为 ,不管是真理还 是谬误,不管 是优点还是 过失 ,似乎我们 人人都 有份 。所 以他的悲 剧特 别能震撼每 一个人 的心弦 ,具有 无穷的艺术 力量 。 《 李尔王》是莎 士比亚著名 的四人悲剧之 ,它给我们 提供 了一个完整 的时代标本 ,一个全面 的社会模型 : 由个人到家庭 再到 国家 的社会 纽带完全断裂 ,正义和美 德受到挑战 ,价值观念受 到怀 伯爵 由于倒 行逆 施 而 自食其 果 。李尔 疯 了,倒 清醒 了 ;格罗斯 特 瞎 了,倒开 了眼 ( 后来 说 “ 他 我有 眼睛 的 时候 倒载 了筋 斗 ”) 。 疑和否定 ,什 么人伦纲常 、道 德法律都无情 地遭到破坏 。 全 剧有 两条 平行 的故 事线 索 。主线 索讲 述 的是古 代不 列颠 国 他 们转 过来 都靠 向了考狄 利娅 ,爱德加 一 边 。这些 故事情 节都 属 王李尔 年老 昏聩 ,要 根据 爱他 的程度 把 国土 分给 自己三 个 女儿 。 于 “ 隐秘发 现 ” 。 “ 然转 变 ”和 “ 突 隐秘 发现 ”是伴 随着 而 来 突然 转变 ”是 “ 隐秘发 现 ”的结 果 , “ 隐秘发 现 ”是 “ 突 长 女高 纳李 尔和 次女 里根 都用甜 言 蜜语 哄骗 老人 ,唯独 小 女儿考 的, “ 狄利 娅 讲 了老 实 话, 说 “ 爱你 只是 按照 我 的名分 , 一分不 多 , 然转 变 ”的基 础 。这 两者 都将 极大地 有助 于 发挥 悲剧 怜悯 与恐惧 我 分不少 ”。李尔 一怒 斥逐 了小 女儿 ,将 她远 嫁法 国 ,把 国土平 的情愫 ,它们是情 节乃 至整个 悲 剧中最 重要 的因素 。 分给 了两 个虚 伪 的女儿 ,结 果 自 己却 受到 两个 女 儿无 情 的怠 慢 , 部 打动人 心 的伟 大 悲剧作 品 ,它 的悲剧 效果 除通 过使 观众 怒 而跑 到 了暴 风 雨 中的荒野 ,与乔装 疯 丐的爱 德 加为伍 。后 来 产 生 “ 悯与 恐惧 ”的 悲剧情 愫 来实 现外 ( 现途 径上 面 已作阐 怜 实 小步 儿从 法 国兴师来 讨伐 ,终于父 女相 见 ,但是 英法 两 军交 战, 述 ),人 物性 格的 设计 与故 事情 节 的铺陈 对悲 剧效 果 的产 生 也具 法军 战败 ,考狄 利亚 被俘 ,不 久被 爱德 蒙密 令缢 死 ,李尔抱 着 她 有 重要 意义 。 的尸体 在悲 愤 中疯狂 而死 。另 一条 次线 索是 葛罗 斯特伯 爵听信 庶 亚 里 士 多 德指 出悲 剧 主 人 公 性格 上 的弱 点 或 与环 境 不 相 符 子爱德 蒙 的谗言 ,放逐 了长子 爱德 加。后 来 由于 他 同情 李尔 , 被 的 优点 ,给 他们 的生 活带 来痛 苦 ,在他 们 的 内心 造成 混 乱并使 他 挖 去双 目,在野 外流浪 时遇 到沦 为乞 丐 的儿 子爱德 加 , 由他 搀扶 们 犯 了错 误 。结 果他 们 的努力 ,他 们 的伟大 ,一 切都 是徒 然 ,尽 前 行 ,却不 知搀扶 他 的就是 被 自己赶 出 门的儿 子 。庶孑 爱德 蒙继 付 东流 ,给人 留下 的只是 怅惘 ,深 思和 无 限沉痛 的悲 剧感 。这 也 承 爵位后 , 同时与 李尔 的长 女 、次女勾 搭 ,害 得她 们争 风吃 醋 , 正是 莎= 比亚 所说 的 “ 美德 的误 用会 变成 罪过 ”而造成 的 悲剧 。 相互 残 杀,最 后次 女被 毒死 ,长 女谋 杀亲 夫 的阴谋 败露 后 自杀 。 本篇 借助 亚里 士多 德 的悲剧 理论 中 的 “ 塔西 斯 说 : “ 卡 ’ 悲剧 的情 爱德 蒙受 到爱德 加 的挑 战,在 决 斗中被 杀 。悲剧 给我 们展 现 的是 节 ’ 和 “ ’ 过失 说 ”对 莎 士 比亚 的四大 悲剧 之一 《 尔王 》进 行分 李 个残 酷 的野兽 的世 界 ,充满 着 阴谋 、恐怖 、残 杀 、混乱 和忘 恩 析 ,从人物 性格 ,情 节环 境和 悲 剧 的社会 作用 几个 角度展 示 《 李 负义 。他 的悲剧 性 强烈 的冲击 着每 一个观 众 的心 灵 ,使其 产生 共 尔 王 》悲剧 感产 生 的途径 及原 因 ,并 力图通 过对 这三 方 面的 分析 鸣,达 到伟大 悲剧震撼 人心 的效 果 。 帮助 读者 对 《 李尔王 》有 更深入 ,全 面 的理 解 。 美 是衡量 悲剧 艺术 价值 的最 根本 的尺 度 。莎式 悲剧 表现 的 是 强 者毁 灭所 带来 的震惊 和恐 惧 ,是悲 壮美 。按 着亚 里士 多德 的理 参 考 文 献 1张泗 洋. 莎士 比 亚 戏剧 研 究 , 第 11 ,时代 文 艺 出版 社 ,19 6页 91 论 ,悲剧 应该 带来 恐惧 和怜 悯 ,莎式 悲剧 人物 象参 天 的大树 ,伟 f『 岸 崇高 ,令 人 敬仰 ,但忽 被 雷 电击 倒 ,何其 悲壮 ,令 人 惊骇 。针 【] 马 斯 ・ 奎 那 . 里 士 多德 十 讲 , 第 1 l , 中 国 言 实 出版 社 , 2托 阿 亚 1页 ) i 对悲剧 所 引起 的情 绪化效 果 ,亚里 士 多德指 出 悲剧 “ 是对 一个 严 2(03. 肃行 为 的模 仿 ” ,在 形象 上 ,这可 以引 中. 出两个 方面 的 内容 :第 【 谈瀛洲. ni s r fS ae er rii 3 ] A Co c eHioyo hk s a C t s s t p e i cm,第3 页,复旦大 8 05 悲 剧 中的人 物必 须是 高 尚的 ,充满 英雄 主义情 怀 ,他 们应 该 学 出版 社 ,2 0 表 现得 比一 般人 要好 :第 二 ,根据 好人 不得好 报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试析《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作者:王孟娟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作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李尔王》广泛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悲惨经历超越了莎士比亚笔下所有悲剧人物的遭遇。
莎翁所创作的《李尔王》糅合了多种因素,形成了难以言尽的悲剧文学效应,闯入了读者心灵最隐蔽的地方。
本文以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悲剧为线索,解读《李尔王》中主角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艺术一、悲剧《李尔王》的基本情节在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以伦理故事而驰名的《李尔王》主要讲述的是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曾经他血统非常高贵,地位极其显赫。
而当这位国王步入年迈,他秉着生性多疑的特点,决定将他的国土按照其女儿对自己的爱来进行划分。
这位国王父亲感受到的只是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极其夸张的爱,并且这位父亲非常喜欢这样的夸张;而当他诚实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亚对他很真诚地说实话的时候,李尔王却因此而发怒,这位小女儿将爱平分给父亲和丈夫,换来的却不是领土和继承权,却落得了一个远嫁法兰西的下场。
小说中傲慢的国王父亲,也被大女儿与二女儿逐出宫门,在这样境遇下的国王渐渐丧失了意识,成为疯子。
戏剧主人身上表现出了两种迥然不同的主旨,即普通人的个人尊严和国家的独立主权相互交织在一起。
李尔王其实在读者心目中更是那些忙忙碌碌,为生计奔波的无名小卒的典型。
从整个戏剧情节来看的话,人自古就喜欢甜言蜜语的阿谀奉承之词,而喜欢说实话、敢说实话、不会溜须拍马的人通常都发生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悲剧。
该剧既写了弑君杀主、谋权篡位、正邪相互争斗的政治黑幕;还写了权利偏执引至的儿女忘恩负义的家庭悲剧;同时还包括了李尔王这类的将人格不断异化而最终导致的悲催遭遇。
透过对该剧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莎士比亚向我们充分地展示了悲剧艺术的魅力所在。
二、以艺术性视角去审视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这一角色是莎翁笔下最具悲剧性的人物形象,而最终导致其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昏庸暴戾、理性不断丧失,最终也得不到人们的同情。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019[摘 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悲剧作品,在“叛离”与“回归”的矛盾转化中讲述了骨肉离散、秩序混乱的故事。
“叛离”与“回归”包含了人的认知、人的本性以及社会秩序,即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从表象上看,《李尔王》的结局是亲人阴阳两隔、社会混乱无序,正义没有得到声张,邪恶没有得到惩治,悲剧性强烈而深刻;从实质上看,《李尔王》则是在彻底的悲剧中注入了理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叛离”到“回归”的故事转向与人文书写。
[关 键 词] 《李尔王》;莎士比亚;人文精神;悲剧内涵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邵明洁莎剧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极致。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将人性中善良与丑恶的成分无限夸大,构成性格极端的两方人物。
小女儿考狄利娅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大女儿高纳里尔与二女儿里根则是邪恶与黑暗的代表。
站在天平两端的人物,其性格的迥异与价值观的差异使戏剧无法如同静静的湖水缓缓流淌,反似波涛汹涌的大海风暴不断汹涌。
戏剧从李尔王给三个女儿分配财产开始,天平的两端便发生激烈晃动,在动荡之中人与社会皆发生叛离。
一、人与社会的双重叛离(一)性格扭曲与认知迷茫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富有威严的,一个眼神就令臣兵胆战心惊、惊恐不已,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响应、无人不从。
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令人信服的,肯特伯爵与格洛斯特伯爵都对在位的李尔王充满敬意,对现有的秩序感到满意并且坚定维护。
然而,正是因为出生时便身在高位、在位时能叱咤风云,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李尔王的人性便逐渐扭曲,美好的品质也转变成邪恶的品格,人性的美好发生叛离。
扭曲性格的背后则是自我认知的迷茫。
“国王的两个身体”在英国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
国王有两个身份,一个为政治身份,一个为自然身份。
李尔王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他将政治身份与自然身份混为一谈。
一方面,政治身份的权威延伸到自然身份中,对于女儿更多的是国王的专制而非父亲的慈爱。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根源
文艺理论34摘要: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悲剧的人生必然有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因素,包括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比如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平日里就独断专行,刚愎任性,一意孤行,爱慕虚荣,当自己失去权势沦为平民时还不能够及时认清形势,善恶不分,难辨忠奸,不肯从自己构筑的美梦中醒来,一心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终难免众叛亲离,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关键词:戏剧;悲剧;情节;根源回顾《李尔王》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我们不难判断李尔王之所以落得悲惨凄凉的人生结局纵然有一部分社会原因和人性丑恶的因素,但是不得不说从根本上而言倒不如说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意孤行、偏听偏信、目中无人盲目自大造成的。
与其说他输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的错误判断,更不如说是输给了不理性的自己。
自己的困境是自己一手酿成,所以最终只能自己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剧中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用抹了蜜的言语哄骗他开心,在读者眼里看来也许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在老眼昏花爱慕虚荣的老李尔听来却是极度的自慰和满足。
生性耿直直来直去的小女儿既不懂得花言巧语,也不会溜须奉承,所以直接回答父亲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孝敬父亲。
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一颗真诚的心以外实在找不出可以讨父亲欢心和满意的东西。
剧中与小女儿同样性格的还有朝中大臣肯特,因为直言纳谏而让李尔王不容,所以两个人同样遭到驱逐,这样的两个人非但没有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怀恨怨恨,相反还以德报怨,他们想的是一方面等待李尔王的回心转意,一方面等待时机报效国王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责任。
最终,一无所有的李尔王幡然醒悟,然而一切已经悔之已晚,他的内心里充满屈辱、悔恨和自责,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包括与女儿的亲情和自己的王位、尊严,有些错误也许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的错误一旦铸成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所以在痛苦、无助和无望中老人孤独而凄凉的死去。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悲剧《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
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
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没落。
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两种。
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衷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
戏剧《李尔王》中的柯第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很深沉。
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
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
在戏剧《李尔王》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具有缺点与优点。
例如,柯第丽霞虽然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
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
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
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
与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故事。
《李尔王》--一曲人文主义的悲歌
流离失所 , 为 了争 风吃醋 不惜设 计谋 害 自己的 丈夫 , 最后 互相 残杀 。 爱得 蒙为 了 自己的利 益和 欲望 陷害 自己的兄 长和父 亲 ,置父 兄于死 地 而 后快 。这实 际上 间接地 隐射 作者 创作 的英 国现 实伴 随着 社会 矛 盾 的激 化 ,对于 权钱 欲望 的膨 胀一切 都 乱了套 ,一 切都 被颠 覆 ,这 真是 一个 颠倒 ? 昆 乱 的时代 ,一 个多 灾多 难的 世道 。这 时候人 文主 义 宣扬 的平 等 自由博爱 尊重人 的价值 观念 都荡 然无存 。 正 是这些 反面性 的人 物造 就 了反 面性 的环境 和成 全 了李 尔 的性 格 的完善 丰 富。这 些反面 人 物 中的勾心 斗角 让我 们见识 到那 个社 会 比如 悲剧 中的 哈姆莱 特》 、 《 李尔 王》被 誉 为 “ 最伟 大诗 人 的最 的一 隅 ,具体 地说 在剧本 中,真 是这一 群 口蜜腹 剑的 人们大 谈高 调 伟 大 作 品” ( 袁世 美 《 李尔 王》 戏剧 高潮 的艺 术特 色 ) ,就 以 《 李 迎合 了李 尔 的虚荣 需要 ,加 重 了李尔暴 君与 昏庸 的倾 向 ,当他一 无 尔王 》 为例来 分析 其作 品中表达 的 人文 主义理 想 的悲歌 ,即作者对 所有 时他 们对 于他 的态 度 又将其 推到 一个性 格 中的对 立面 ,让 我们 于那 个 多灾 多难 的社 会 的揭露 。下 面我将 着重 从其 作 品 中展 示 的环 看 到不一 样 的李 尔 ,他 那 隐藏着 的未被 发掘 的一 面恰 是高 尚 的人文 境 以及 李尔 王等 人文 主义者 的幻灭这 一 角度来 分析 作 品 中表 现 的人 主 义者 的一 面被 显露 出来 ,真不 能不说 是 时代 的悲哀 。 因为只有 当 你 一无 所有 失去 时 ,你 才认 清你 那难 能可 贵 的品质 ,这 时就是 你想 文主 义 的悲剧性 。 悲剧 《 李尔 王》 讲述 了主人 公李 尔悲剧 性 的一生 。李尔 错误 的 要 重新 夺 回你本 来应 该有 的一切 也是 要付 出惨 重 的代 价 。而且 还不 听信 了两个 女儿 的谄媚 之 言 ,把不 善言 辞 的小女 儿赶 了 出去 ,结 果 定成 功 ,就 如 文 中的李 尔想要 发兵 取 回他失 去 的一 切 ,但是 身体 遭受 两 个大 女儿 的冷 落和 愚 弄 ,沦 落为 疯癫 的乞 丐 。最 后和 小 女儿 已老 已没有 了年 轻 时的气 魄 。时不待 人 ,只能诅 咒 ,尽管 其小 女儿 团聚但 是却 又不 得不 面对 心爱 的小 女儿 死去 的现 实 ,尽 管 看清 了现 发兵 但是最 后还 是 以失败 告终 ,因为 这 时恶 势力 已经强 大到 不是 仅 实 也知道 自 己该拥 有什 么 , 但 是一 切都 已经完 了 。 李 尔拥有 权力 时 , 凭善 良的力量就能对抗的地步。当李尔忏悔时我们又可以间接地推 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 断 出那时 的宫 廷 : “ 他们 像狗 一样 向我谄 媚 ,说我在 没 有 出黑须 以 愎 自用、盲 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 前就 已经 有 了白须 ,我说 一声 是 ,她 们也 说一 声是 ;我 说一 声不 , 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一开始 ,剧 中李尔是一个一人之上的王 ,他 她们 就应 一声 不 ;当雨点 湿 了我 ,风 吹的我 的牙齿 打颤 ,当雷声 不 专制 ,眼里容不得任何人对他的非议 ,耳朵里只喜欢听到赞美 ,甜 肯 听我 的话平 静下 来 的时候 ,我 才发现 了他 们 ,嗅 出他 们 。算 了 , 他们 不是 心 口如 一 的人 , 她 们把我 恭维 的天花 乱坠 , 全然是 个谎 言 , 蜜 的话 语 。也正 如此 ,他看 不 清事 实 ,奠 定 了悲剧 的底子 。 个 发起 烧来 我就没 有办法 。 ” 当失 去王 权后 的李 尔被 两个女 儿拒 之 r - J # b 后 ,他开 始逐渐 地清 醒 ,对 人 类 的绝望 和诅 咒 ,他指 责女 儿 的忘恩 负义 : “ 让 她 的下贱 他 在最后 见到 小女 儿 当着 他的 面承认 了 自 己的愚 蠢并 恳求宽 恕 的 肉体里 永远 生 不出一 个子 女来 抬高 她 的身价 ,要 是她 必然 生产 , 在这 里 把遗 失掉 的父爱 再次 拾起 ,真 是爱之 光 的挥洒普 照 。他 的不
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悲剧意义
论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悲剧意义作者:宋迎旸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莎士比亚作品中,《李尔王》占据了很高的地位,作品以一出伦常悲剧,来展现权力欲望给人带来的残酷与绝望,本文从《李尔王》的悲剧成因,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与家庭因素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并分析这部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人伦颠倒、亲情错位的社会现实,来探讨《李尔王》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伦常秩序[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前言:莎士比亚《李尔王》作品中,通过李尔王的悲惨遭遇,阐述了一个亲情与谎言、真实与虚伪、权力与虚妄,充满了浪漫色彩的伦理故事。
这部作品中,李尔王的遭遇的悲惨是莎士比亚作品中任何悲剧人物所无法比拟的,将世俗的权力与亲情的错位相互糅合,进一步展现人物的悲剧性,这一点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也使得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莎士比亚作品的艺术高峰。
一、《李尔王》的悲剧成因(一)社会因素莎士比亚创作《李尔王》的年代在1605年左右,当时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盛行,王权与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短暂联盟正在逐步瓦解,社会矛盾激化,政治形势与社会经济正在一步一步恶化,这时期的莎士比亚作品,往往更加反映出社会的矛盾,作品悲观而阴郁,一改前期《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皆大欢喜》等作品欢快明朗的风格,转而开始对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批判。
作品中,李尔所统治的王朝独裁而专制,有着腐朽的社会秩序,莎士比亚利用李尔王以国土等政治利益,强迫女儿们表達对他的爱,来阐述这样混乱、离散而又荒谬的世界。
在作品中,李尔王将国土与权力分给大女儿和二女儿,导致自己大权旁落,随后李尔王在两个女儿封地上所遭受到的冷遇,也正是这种混乱秩序的表现。
可惜的是,直至最后的疯癫而死,李尔王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导致这样遭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社会因素在人物角色上的映射[1]。
(二)心理因素作品中,李尔王的心理因素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
李尔王论文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价值——伦理秩序的解体与人性趋向的迷失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是一部社会面广阔、理想光辉强烈的的剧作。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迷失,因为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剧中主要人物的剖析,分析老一辈与新一辈之间的爱恨情仇。
由两个家庭的的悲剧来反映当前人伦颠倒的社会现象,人性价值的迷失。
由此唤起人们的觉醒,共同去创造一个充满亲情、爱情、友情的美好世界。
伦理秩序的解体与重构、人性趋向的迷失与复归正是《李尔王》的悲剧价值。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王》、人性问题Abstract:"King Lear"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 tragedies of Shakespeare, is a social ideal glory broad, strong plays. Shakespeare reveals the social moral decay and humanity lost in "King Lear", because it is not affected by time, place restrictions, making it more soci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play, analysis of the older generation and the new generation between love and hate. The social phenomenon of human upside down by two families of tragedy, humanity lost. This aroused the awakening of people,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full of affection, love, friendship and better world. Losing and returning the disinteg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humanity ethical order is"King Lear" tragic value.Key words: Shakespeare、King Lear 、Human nature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英国戏剧之父,世界戏剧上的泰斗,被认为是古往今来少数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结局的认识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结局的认识作者:艾娅概要:四大悲剧,尤其是《李尔王》,绝对的可以称得上是最伟大的悲剧艺术成就,即使在今时今日,许多读者都被其中的剧情深深的震撼。
在《李尔王》中,人伦悲剧、道德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凝聚成了艺术主体,其中的文艺色彩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悲剧,把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出来,对于人性的黑暗进行了讨论,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这部巨作。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是以其伦理故事而驰名世界的,主要叙述了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起初,李尔王的血统和地位都非常的高贵。
因为李尔王的生性比较多疑,所以当其迈入年迈的时候,他在给女儿分国土的时候根据的原则就是对于每个女儿的爱。
但是他只能够感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比较夸张的爱,对于小女儿真诚的爱意却无动于衷。
并且在其女儿和其说一些比较真诚的话的时候,他却非常生气,小女儿对于父亲充满了爱意,但是换来的却是被下嫁到法兰西的下场。
最后,小说中傲慢的父亲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逐出了宫门,这个时候国王慢慢的丧失了基本的意识,成为了一个疯子。
在读者的心中,李尔王代表的也许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只能够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的典型。
戏剧的情节主要就是讲述了自古以来阿谀奉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是能够说出心里的话,不会拍马的人却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
在戏剧中,既有一些政治黑幕,例如一些谋权篡位和政协相互争斗,也有一些家庭悲剧,女儿的忘恩负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于戏剧中的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给读者展示了悲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一、艺术视角下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堪称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有悲剧性的人物,但是其悲惨结局是很难得到人们同情的,因为这场悲剧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李尔王的昏庸无道。
这场悲剧也是莎士比亚对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
通过把悲惨的事情集中于李尔王和大臣格罗斯特两个人身上,着重突出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戏剧中,这两个人都遭受到了儿女的背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当时不列颠社会的黑暗。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悲剧成因的相似之处
浅析《李尔王》和《高老头》悲剧成因的相似之处《李尔王》和《高老头》都是著名的悲剧作品,它们描绘了人类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剧。
《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而《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弗拉基米尔·马拉穆的代表作品。
两部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情节和人物性格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都为作品的悲剧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对《李尔王》和《高老头》悲剧成因的相似之处进行浅析。
从主题上来看,《李尔王》和《高老头》都探讨了权力与野心之间的矛盾。
在《李尔王》中,国王李尔被自己的女儿莱尔琪和其丈夫康沃里尔的阴谋所陷害,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而在《高老头》中,主人公高老头则因为自己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欲望而导致家庭的破裂和悲惨的结局。
这两部作品都体现了在权力面前,人的道德选择和人性的弱点,因而呈现了悲剧性的主题。
从情节上来看,《李尔王》和《高老头》的情节都表现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
在《李尔王》中,李尔与他的三个女儿之间的矛盾、康沃里尔对李尔的背叛和李尔对自己的判息等情节都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
而在《高老头》中,高老头与他的妻子、儿子以及家庭下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充分表现出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
这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节冲突都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性。
《李尔王》和《高老头》都是具有悲剧性的作品,它们的悲剧成因有很多相似之处。
两部作品都探讨了权力与野心之间的矛盾,呈现了人的道德选择和人性的弱点。
两部作品的情节都展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
两部作品的人物都具有极端的性格特点,造就了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从主题、情节和人物性格三个方面来看,《李尔王》和《高老头》在悲剧成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两部作品成为经典悲剧作品的原因之一。
考狄利娅之死:对《李尔王》悲剧性的再探究
考狄利娅之死:对《李尔王》悲剧性的再探究作者:顾然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5期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06级文科强化班 210016摘要:百年来,关于考狄利娅之死的争论一直不休,从托尔斯泰到奈茨,无一不对考狄利娅之死的必然性提出过自己的看法。
本文从探究《李尔王》的悲剧性这一角度出发,来考察考狄利娅之死的必然性,揭示出作者思想的矛盾,从而得出“有且只有一种结局”的结论。
关键词:考狄利娅死悲剧性【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5-0023-“Unhappy that I am, I cannot heaveMy heart into my mouth: I love your majestyAccording to my bond; nor more nor less”当李尔将其荒谬无稽的问题(说说你们有多爱我?)抛向考狄利娅时,她这样说道。
没有华丽的赘饰,没有虚空的言语。
这看似冷漠的表达却真真切切地让千万读者体味到了她的诚实、勇敢、善良、纯真与孝顺。
可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具有神明般美德的女孩,最终会走向死亡的命运?一个看似费解的命题,却隐藏着太多的必然。
首先,就一部悲剧而言,毫无疑问,考狄利娅之死是最能产生悲剧美的。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我们在考狄利娅的身上看到了太多有价值的东西:她无私的爱与宽恕,她的正直、诚恳与善良,在她的身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的缺点。
她是如此的完美,她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因而,当她突然死去,让每一位读者都猝不及防的时候,这种美的毁灭是多么的令人心痛、不忍与同情啊。
且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考狄利娅没有死,那么整部剧最为悲情的人物又将是谁呢?肯定不会是李尔,虽然经过暴风雨的洗礼,他幡然醒悟,虽然我们可怜那个在风雨中发了疯的“老头儿”,但那毕竟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至多也只是一声叹息,当然也不会是葛罗斯特,那剩下的只有肯特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摘要:《李尔王》是当今被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悲剧。
认知语言学并非一门语言理论,它是一种研究范例,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理论。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来品读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以李尔的悲剧形象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和语言的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通过这些分析,希望可以使人们对于认知语言学有着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李尔王》这部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的从里面的人物的背景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悲剧,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有着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李尔王》;认知语言学;悲剧一、引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受到英国古代传奇的启发,其情节既令人沉思,也令人伤感。
李是大不列颠的统治者。
老李在退位前,让三个女儿用言语来表示对他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用漂亮的言辞来夸奖他,李尔王很喜欢他,而他最小的女儿科迪莉亚则表现出单纯的情感和渴望,但她憎恨李尔王,剥夺了她的父亲的继承权,把她送到了法国。
不过,科迪莉亚也被法国的国王所欣赏和喜爱,她的真挚和仁慈。
但是,因为两个女儿的贪心和私心,李尔被两个女儿逼迫到了野外。
科迪莉亚知道了她父亲的遭遇后,马上组织了一支部队去支援她的父亲。
但是,这场战争对他来说是一场灾难,科迪莉亚阵亡,高纳里尔给里根下了毒,李尔在他最疼爱的女儿的遗体旁边死去。
这部戏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和欲望和伦理的矛盾。
在这个故事中,权力与利益所引发的悲剧是一个重要的故事。
因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从两个角度分析李尔王这一悲剧形象,第二部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二、李尔的悲剧形象1.在父爱下的形象李尔王久居高位,深得千百人敬仰与爱戴,却也渴望与子女一起分享快乐。
但是,因为他多年来积累的性情,他却想出了一种非常荒唐、不合常理的战略,那就是用金钱换来家人、换来快乐的人生。
因此,他毫不留情地把科迪莉亚从家里赶走,把本来属于科迪莉亚的幸福都毁掉了,留给他的两个定时炸弹,一个是大女儿,一个是二女儿。
《李尔王》
《李尔王》作者:田绪岩来源:《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年第11期【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之一,他的悲剧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人文主义的特点,当然这与他所处的时期——文艺复兴有直接的关系。
《李尔王》中塑造了李尔这一人物形象,他一开始非常的顽固,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小老头,但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他的性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使读者逐渐对他产生一种特有的喜爱,本文就以李尔王为主着重阐释莎翁对人文主义的悲观。
【关键词】莎士比亚;李尔;人文主义【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李尔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李尔王》的主人公,也是该剧的主要悲剧性人物,通过其性格的不断变化发展,透露出作者对于社会的批判。
实际上,作者就是在唱着一曲曲当时时代的人文主义的悲歌。
虽然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落不到人文主义者的身上,但作者还是选择了中间力量如奥本尼、爱得珈等人,这也就反映出作者对理想的实现怀有一定的希望。
因此,莎士比亚的作品绝不仅是在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他忧国忧民,把当时的时代因素融入其戏剧中,表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比如悲剧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被誉为“最伟大诗人的最伟大作品”(袁世美《李尔王》戏剧高潮的艺术特色),就以《李尔王》为例来分析其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理想的悲歌,即作者对于那个多灾多难的社会的揭露。
下面我将着重从其作品中展示的环境以及李尔王等人文主义者的幻灭这一角度来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人文主义的悲剧性。
悲剧《李尔王》讲述了主人公李尔悲剧性的一生。
李尔错误的听信了两个女儿的谄媚之言,把不善言辞的小女儿赶了出去,结果遭受两个大女儿的冷落和愚弄,沦落为疯癫的乞丐。
最后和小女儿团聚但是却又不得不面对心爱的小女儿死去的现实,尽管看清了现实也知道自己该拥有什么,但是一切都已经完了。
李尔拥有权力时,人性丧失;当李尔失去权力时,人性复归。
即从一个昏聩无知、刚愎自用、盲目轻信、残忍无情之人转变为一个成熟的大智慧的洞察世情的可敬可亲之人。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士比亚《李尔王》解读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士比亚《李尔王》解读
在文学的长河中,爱的拯救主题始终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从古老童话到 荒诞寓言,这种主题反复出现,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而在这些故事中,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则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诠释了爱的拯救主题。在本次演 示中,我们将探讨这一主题在古老童话和荒诞寓言中的呈现,以及莎士比亚如何 赋予《李尔王》新的生命力。
爱的拯救从古老童话到荒诞寓言莎 士比亚《李尔王》解读
基本内容
在文学的海洋中,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无疑是一座矗立着的丰碑。这部创 作于1608年的戏剧,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沉的主题,一直以来吸引着无数读 者的目光。它既是英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
《李尔王》是一部以悲剧收尾的文学作品,但它的内核却充满了爱的拯救。 从古老的童话故事到荒诞的寓言,莎士比亚用他的笔,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各种 面向。在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追求爱和尊严的人如何在 生命的暮年发现自我和爱的真谛。
总的来说,《李尔王》是一部深刻诠释了爱的拯救主题的伟大作品。通过对 比古老童话和荒诞寓言,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莎士比亚在诠释这一主题时所 展现出的独特之处。无论是从情感表达、人物塑造还是故事结构上,莎士比亚都 让观众感受到了爱的力量。
《李尔王》中的爱不仅仅是单纯的亲情或爱情,而是一种博爱,它涵盖了人 性的所有美好面。正如剧中所呈现的那样,爱能够化解仇恨、抚平伤痛,让迷失 的人找到方向。爱的力量无法被财富、权力所衡量,却可以在最黑暗的时刻为人 们带来光明。
《李尔王》中的爱与拯救,也并非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道德的说教。 它更是一种对生活意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在生 活的压力和困境下,如何坚持对爱的信念和对尊严的追求。这种坚持并非一种固 执己见,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尊重。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悲剧,讲述了英格兰国王李尔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既有着高贵的王者风范,又有着人性的软弱和错误。
在剧中,李尔王因为自私和骄傲而犯下了错误的决定,导致了家庭的破裂和国家的混乱。
他的悲剧性命运令人唏嘘,也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我看到了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弱点。
李尔王因为自私和骄傲而将自己的王国带入了混乱之中,他的错误决定导致了无数人的苦难和牺牲。
这让我深深地反省了人性的弱点,以及权力对人的腐化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类似的情况,权力的滥用和人性的弱点导致了许多不幸的事件。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自己的弱点,谨慎行事,避免重蹈李尔王的覆辙。
除了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剧中,李尔王因为对女儿的误解和冷漠而失去了她们的信任和爱,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这让我意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依靠,我们应该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和睦。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情感需求,多沟通、多理解,避免因为误解和冷漠而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李尔王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弱点,珍惜家庭的温暖和和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李尔王的覆辙,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李尔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反思,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悲剧性的情节而闻名,读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李尔王的故事的思考,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弱点和家庭的重要性,这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希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学习,我能够更加成熟地面对人生的挑战,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道德荒原上的伦理悲剧——《李尔王》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威廉 ・ 莎 士 比亚作 为英 国文 艺复 兴时 期 的文学 巨 匠,
他试 图用 王权 管制 女儿 ,在退位 之 后又试 图 以父亲 的身份 插手 国家 事务 ,这种 身份 认 同上 的混乱 与偏差 是悲 剧 的根 在第 一幕第 一场 中, 李尔 王要求 女儿们 表达对 他的 “ 天
调 回到历 史 的伦理 现场 , “ 站在 当 时的伦 理立场 上解 读和 作为对 她 的惩罚 。 反观科 迪利娅 , 她 的真诚 与勇敢 固然可贵 , 但 单就 “ 大 阐释文 学作 品,寻 找文 学产生 的客观 伦理 原 因并解释 其何 以成立 ,分析 作 品中导致 社会 事件和 影 响人物 命运 的伦理 厅 ”一场 而言 ,她 的行为 言语 也有 失当之 处 。科 迪 利娅对 因素,用伦理 的观 点对事件 、人 物、文学 问题等给 以解释 , 自己身份 的定位 是最 受父 王宠 爱 的小女 儿,但 她没 有意 识
父王 ”不仅 是父 亲 ,同时还 是 一位威 严 的君王 。 并 从 历 史 的角度 作 出道德 评 价 ” ( 聂珍钊 2 0 1 0 : 1 4 ) 。本 到 的是 “ “ 我爱您 只是 按照 我 的义务 ,一分 不 多,一分 不少 ”这 样 文 拟就 《 李尔王 》悲剧性 的伦理 根源展 开分析 与探讨 。 的话 ,在 一个 女J L  ̄ I J 将 出嫁 离开 自己 的老父 耳朵 听来 ,未 2 . 李尔王的伦理困境 对 于李 尔王 这一形 象 ,著名文 学批 评家杜 勃罗 留波 夫 免 感到伤 心失 望 ,而这位 父 亲恰恰 又是 一 国之君 ,这样 的 曾有过 精彩 的评 论 : “ 开头 我们会 对这 毫无节 制 的专制 暴 语 言就变 成 了对王 权 的蔑视 与挑衅 。在 科迪 利娅 以为 ,父 从 嘴里 说 出来 ”,然 君觉得 痛恨 ;可 是 ,跟 着戏 剧 的发 展 ,我们 却越来 越会 把 女 天伦源 自血 缘 的纽 带,并 不需 要 “ 他 当做 一个 人而 加 以谅 解 ,而到 了最后 ,我们 就 已经不 是 而 她之 于老父 ,还 有 臣民这 样一层 身份 ,而 臣下 侍君是 必 对 他 、而是 为 了他 ,为 了整 个世 界—— 对那种 甚至 能够 把 须 时 时表 白 自己的忠 心的 。李尔对 自己君王 身份 的认 知与
《李尔王》的悲剧成因及大学生亲情教育价值
年 的国王 。 他 统治的时期正是封建社会 末期。在政治 上 ,这一 时期 既是皇权专 制和封建 割据势力统 治时 期, 也 是封建制度开 始瓦解 , 资产阶级 开始上升并 极 力想登上历史舞台之际。与此相关 , 资产 阶级 以个 人 主义 为中心 的世界观 日益 深入人心 ,新兴的 资产 阶 级强 烈地希 望建立新型 的社会关 系和伦理思想 。李 尔王拥有广袤 的国土和对 大不列颠 国的至高无上 的 王权 , 在李 尔王统治 的几十 年 间, 他形成 了强烈的伦 理意 识和根深 蒂固的王权伦理 。王权伦理 以王权定 义人 的尊卑等级 。 并将人强制纳入其 中加 以控制 。王 权 内部的财富分配 以尊卑等级 为依 据进行 ,成员 的 尊卑等级 须按照和 “ 王” 的伦理 关系加 以确定 。王权 结构 内部成 员都重视和追 求提高尊卑 等级 ,王权 伦 理中具有话语决策权 以及财富分配权 的是 “ 王” 。
真诚的考狄 利娅 出于道德 的名义不说李 尔所要 求的巧言媚语 ,被视 为对李 尔权威 的不可饶 恕的挑 战, 从 而失 去了父亲的宠爱 和国土继承权 , 并受到 了 诅 咒。李 尔王原准备把最 好的土地 留给 考狄利娅也
是 因为他 觉得 这个小女 儿是绝对服 从的。而花言巧
不完美之美———论《李尔王》的悲剧性
不完美之美———论《李尔王》的悲剧性[摘要] 悲剧是把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懂得运用语言和欣赏美是人类最值得骄傲的两种特质。
《李尔王》让我们看到了语言的硬伤,并把属于人性的不同类型的美一一毁灭,从而达到了悲剧效果。
[关键词] 悲剧;语言;美;善;恶;毁灭人类有两大值得骄傲的特征:其一,人会运用语言;其二,人懂得欣赏美。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以它锐利的锋芒刺破了“语言”神圣的外衣,又把这世上的美一点点毁灭给人看,人类的骄傲也就成了人类的悲哀。
于是才有了那句话:“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一、语言使人蒙蔽卡西尔在《人论》里旁征博引,煞费苦心论证出“人是符号的动物”。
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出他作为人的骄傲:我们是动物,但因为会使用符号而变得与众不同,成了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最值得我们骄傲的当然是语言符号,我们用它来思维,用它来交流,用它来表情达意。
我们因为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和理性,仿佛比别的动物更聪慧了;因为语言,人与人之间可以畅快沟通,仿佛彼此之间互相了解、亲密无间。
人们把语言与上帝的力量等同,《圣经》里,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上帝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神就造出空气——人对语言有着难以抑制的崇拜,把语言看得高于一切,而忘了它是符号的,它的本质是功能性的,并非一个实体。
只有上帝才能“说”什么便“有”什么,而对人来说,“功能性”的语言是与“实体性”的行动或效果有很大差距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人们却再三犯同样的错误:把语言等同于实在,认为语言就是真。
他们意识不到,美丽的语言如果不与真诚的心和真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只会造成一种结果:蒙蔽人的心智。
看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被不实的语言愚弄,连万人之尊的李尔王也逃脱不了。
瞧瞧他用什么方法验证女儿的孝心吧!他说:“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最爱我?”他对语言是多么虔诚啊!在他心中,语言可以代表一切,他把语言等同于事实,当他的两个女儿巧舌如簧地说出对父亲的爱无人可比,胜过一切时,他便确信无疑了,以至于因为几句阿谀奉承便把大好的江山拱手让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按两条线索发展故事。
主线是李尔王放下王权感悟亲情,最终才懂得小女儿的爱。
暗线是爱特门设计陷害兄弟埃特加和父亲葛罗斯托,却自取灭亡。
故事开头是李尔王欲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分封他的国土。
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女儿吕甘和贡纳梨竭尽敬爱之词来向父亲李尔王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小女儿科第丽霞听到姊姊将她们对父王的爱说得天花乱坠来讨好父王,选择默默地爱着。
李尔王十分愤怒,和科第丽霞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
肯脱为此事进谏,也被驱逐出境。
李尔王带着一百位士兵去到贡纳梨处居住,但贡纳梨要求减少他的扈从的人数。
李尔王知道贡纳梨并非真心孝顺自己时,懊悔之前如此对待科第丽霞。
他打算到另一个女儿吕甘那,结果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怠慢。
李尔王愤而出走,葛罗斯托不忍心他流离失所,给予他帮助。
先前设计陷害哥哥埃特加的爱特门得知父亲帮助李尔王,决定告诉贡纳梨和吕甘,企图继承葛罗斯托的爵位。
科第丽霞得知父王的现状,率法国军队拯救父王。
不料,父女俩双双被俘虏。
爱特门暗传命令杀死科第丽霞。
李尔王得知科第丽霞的死,悲痛万分,抱着科第丽霞死去。
爱特门同时勾引贡纳梨和吕甘,两姐妹互相残杀,贡纳梨毒死妹妹吕甘后,绝望自杀。
而爱特门在与兄弟埃特加的决斗中死去。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李尔王对权利与爱的错误理解。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坚持最正义的事情,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他的决定和所作所为绝对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利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这样一个办任何事都极其容易的国王,他的决定无疑是灾难性的。
他分国土时表示,谁最能表示对他的爱,就能得到最大的优惠。
此时的他希望用权利的给予来换取女儿们的爱,但他得到的不过是表面敷衍的尊敬。
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他在处理国家之事时说一不二,他以为失去权利后的他仍能享受作为父王的尊荣。
得到国土后的贡纳梨和吕甘撕下面具,卸下浮在嘴边的爱意,无理地怠慢李尔王。
其实不奇怪,一直拥有话语权的李尔王认为权利当然能换来爱,致使权利旁落,敷衍做作的女儿得到了想要的自然不再花费力气装出敬爱父亲的模样。
只是刚愎自用的李尔王甚至不允许女儿说不好听的话
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
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科第丽霞的这番话激怒了李尔王,怒火中烧的他决定与她断绝一切关系。
李尔王迷信王权,更迷信父权,他不允许别人挑战自己至高无上的王权,无法相信科第丽霞说这番话的真实含义。
悲剧性也在于在爱恨争夺中有人性的毁灭,也有人性的光辉,这充满了对人性的拷问。
在欲望得到填满的同时,欲望也在壮大,以至于淹没了他们。
贡纳梨和吕甘以谄媚的姿态讨好李尔王,得到好处后,想减少李尔王的扈从的数目,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他无所容身。
姐妹俩对爱特门产生好感,背叛丈夫的她们从暗中相斗到最后姐姐毒杀妹妹后自杀。
权利与爱的争夺中,她们失去了理智,突破了底线,“非人”也。
人性泯灭的除了她们还有爱特门。
爱特门是私生子,从小就没能享受和哥哥埃特加同等的权利,还经常被别人在背地里指手画脚,他的憎恨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设计陷害哥哥决心让哥哥死去不禁让人心寒,当他发现父亲葛罗斯托帮助李尔王并向贡纳梨和吕甘举报他,企图借他人之手杀死父亲,夺取一切时,毫无疑问,他已是“非人”。
在他看来,“人性善和一切伦理道德都是迂腐的枷锁”,人“只应遵循本能和无止境的欲望办事,已大胆的智能去超越障碍,实现野心”。
莎士比亚将人世间
的丑恶暴露出来,对人性进行拷问,呼吁人们对孝道的重视。
每一事物都是按其特性而发展的,它因为原因而起的活动表明了这一特性。
每个人都按他是怎么样的人而行动,而据此每次都是必然的行为中不可能看到的自由,必须寓于存在之中。
科第丽霞是戏份不多的角色,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她在这场悲剧中始终保留了真善美。
她在父亲面前捍卫个人尊严,在父与女,姐与妹,权利与爱之间的道德挣扎中,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科第丽霞的存在使得那些道德沦丧的家伙更加面目可憎。
在莎士比亚看来,死亡不是个人的解脱,而是人性的升华。
我们看重科第丽霞高贵优雅的灵魂,也正是因为这个,当科第丽霞被杀死,我们感到痛苦,批判当中丑恶,渴望人性的美好。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人往往在经历巨大的痛苦后才幡然醒悟。
其中曲折体现了悲剧性。
葛罗斯托轻信爱特门的言辞,使得埃特加不得不伪装成“苦命汤姆”以求取活命,后来他失去了双眼,此时他才醒悟爱特门的阴险诡计,为赶杀埃特加而苦痛不堪。
李尔王被贡纳梨和吕甘的表面肤浅的爱与至高无上的权利蒙蔽,无法忍受小女儿的不顺从,与她断绝关系。
失去权利的李尔王不再受到女儿的敬爱,开始懊悔对科第丽霞的苛责。
当他身处险境,科第丽霞率法国军队拯救他时,他懂得了谁真正敬爱父亲,只可惜,相见的时间短短,科第丽霞就死去了。
当初被李尔王驱逐出境的肯脱,一直伪装留在国王身边陪伴他,鞠躬尽瘁,但当他明白肯脱是位尽忠的臣子,他已疯癫。
故事发展曲折婉转,阴差阳错。
悲剧性还在于《李尔王》意蕴具有“社会性”。
《李尔王》的伦理道德意义还在于以家庭、亲子之爱和忘恩负义为中心,但它却从家庭的范围横向扩展到社会、王国、大自然和“宇宙”,同时纵向地从王室贵族、暴发户、骑士、绅士下伸到仆从、佃户和无家可归的最贫苦的“疯乞”、“流浪汉”。
故事以李尔王与三个女儿,葛罗斯托与两位儿子为基点发展故事。
李尔王的身份是父亲也是国王,其中伦理挣扎涉及权利斗争,可以说故事不局限于一个家庭,它扩展到社会、王国。
由此,使我们知道《李尔王》的悲剧就远远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的范围,具有更广阔的社会画面,带有更多的社会性质。
无家可归的穷人呀……
可怜你们赤身裸体的穷鬼呀,
没处可躲,逃不了狂风刮、暴雨淋,
头上没一片瓦,肚里没半粒米,
披衣片,挂一块,千疮万孔,怎对付
眼前这天气?唉,我几曾想到这许多!
荣华富贵,把这剂苦药吞下去;
到外面来领受一下穷人受的罪吧,
也好把你们多余的散布给他们,
好显得上天还有些公道。
有人说:“莎士比亚是把伦理道德方面的冲突同政治斗争与哲学思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时,才增加了悲剧的深度。
”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表达了对当时英国政治斗争的批判。
1601~1607年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加速进行,王权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的暂时联盟正在瓦解,社会矛盾深化,政治经济形势日益恶化。
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和倒行逆施,更使人民痛苦加剧,反抗迭起。
在此情况下,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古往今来,朝代更迭,政治斗争大多腥风血雨。
文中李尔王疯癫、两位公主的相互残杀和爱特门的死的根本原因无不是权利以及它带来的虚荣和欲望。
莎士比亚看到现实中王权斗争的残酷,拷问人性。
孝道是一种美好的道德伦理义务。
人在
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理性审视,用外在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所行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