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李尔王_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合集下载

《李尔王》800字观后感范文

《李尔王》800字观后感范文

《李尔王》800字观后感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来源于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尔王》800字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李尔王》800字观后感【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悲剧,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

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这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悲剧。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

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

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造就了这个悲剧。

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

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

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

李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

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命运的嘲弄与自我的放逐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中,《李尔王》以其深刻的人性探讨和悲剧色彩,展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伟大国王李尔在老年时,受到Fool 的指引,将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并试图找出谁最爱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尔经历了命运的嘲弄,最终走向自我放逐的悲剧。

李尔王这个角色是《李尔王》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王,然而在老年时,他试图通过分配王国来寻找最爱他的女儿,却没想到这场游戏成了他命运的嘲弄。

他的骄傲和自信使他无法接受Fool 的警告,也无法看清女儿们的真面目,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的盲目自信和父爱使他走向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也使他成为了命运的笑柄。

作品中,李尔王的三个女儿戈纳瑞、里根和考狄莉亚分别代表了权力、欲望和善良。

她们在争夺王国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戈纳瑞和里根为了权力,背叛了父亲和李尔王,而考狄莉亚则始终保持对父亲的忠诚。

然而,即使考狄莉亚最终获得了王国,她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这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李尔王》中Fool 的角色也十分重要。

他是一个看似愚笨,实则智慧的智者。

他试图用他的智慧和幽默来警告李尔王,然而却无法改变命运的走向。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喜剧交织的色彩,也使得李尔王的悲剧更加深刻。

读完《李尔王》,我们不禁为李尔王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为他的人性探索感到震撼。

这部作品展示了命运的嘲弄和自我放逐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黑暗。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国王的衰落,也看到了人性的悲剧。

这使得《李尔王》成为了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命运和权力的经典之作。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描写了英国国王李尔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动人的情节而闻名,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阅读完《李尔王》后,我深受其感染,对其中所揭示的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作为一部悲剧作品,《李尔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剧中,李尔国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个冷酷的统治者。

他的盲目自信和轻率的决定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自负和愚蠢。

另一方面,作品中的角色们也展现出了各自的欲望、野心和复杂的情感,这些都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莎士比亚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的描绘也令我深思。

在《李尔王》中,权力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王李尔因权力的欲望而犯下了许多错误,他的女儿们也因为权力的争夺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贪婪、背叛和阴谋也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主题。

作品中的权力斗争和权力的腐化,使我对权力的本质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权力不仅可以带来荣耀和尊严,更可能导致腐化和悲剧,这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最后,作品中对命运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尔王》中,命运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超越了个人的意志和努力,成为了人们命运的主宰。

在剧中,国王李尔和其他角色们都在命运的安排下遭受了各种磨难和折磨,这使我不禁思考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命运是否真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反复回荡,使我对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哲理的世界,使我受益匪浅。

《李尔王》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书。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解析

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解析

·文艺之窗·183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解析贵州省毕节市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级英语本2班 艾 娅【摘要】《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最骄傲的作品之一,吸引了许多读者进行阅读,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李尔王的遭遇可以称得上是莎士比亚所写过的悲剧人物中最悲惨的一个。

《李尔王》的创作融合了许多因素,这就形成了很好的悲剧文学效应,这样才是真正打动读者的地方。

本文通过对于《李尔王》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悲剧情节进行解读,从而使人们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关键词】《李尔王》 悲剧解析 莎士比亚前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其中通过各种意向手法的运用,对于一些动物和超然的意向的现象的描写,使其中的氛围更加的形象,剧中的冲突变得非常的而明显,这样就使得其中悲剧的主体色彩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本文通过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线索进行分析,使《李尔王》这部作品能够更好地被读者所领悟。

一、《李尔王》中基本的悲剧情节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是以其伦理故事而驰名世界的,主要叙述了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起初,李尔王的血统和地位都非常的高贵。

因为李尔王的生性比较多疑,所以当其迈入年迈的时候,他在给女儿分国土的时候根据的原则就是对于每个女儿的爱。

但是他只能够感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比较夸张的爱,对于小女儿真诚的爱意却无动于衷。

并且在其女儿和其说一些比较真诚的话的时候,他却非常生气,小女儿对于父亲充满了爱意,但是换来的却是被下嫁到法兰西的下场。

最后,小说中傲慢的父亲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逐出了宫门,这个时候国王慢慢的丧失了基本的意识,成为了一个疯子。

在读者的心中,李尔王代表的也许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只能够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的典型。

戏剧的情节主要就是讲述了自古以来阿谀奉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是能够说出心里的话,不会拍马的人却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

在戏剧中,既有一些政治黑幕,例如一些谋权篡位和政协相互争斗,也有一些家庭悲剧,女儿的忘恩负义。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简介《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剧中讲述了英国国王李尔王的故事,他因为对两个女儿的爱与对第三个女儿的误解而陷入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悲剧。

想象力的边界这部戏剧作品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人情世故的揭示。

通过李尔王的形象,莎士比亚展现了一个权力与野心之间的斗争。

李尔王的盲目信任导致了他的毁灭,同时也揭示了权力的腐败和虚伪。

这种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人性的揭示,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思考。

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王权的象征来剖析权力的暴虐。

李尔王的错误决定和对第三个女儿的误解展现了一个腐败的政权。

这使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的例子。

权力在人的手中是非常危险的,当一个人拥有太多的权力而没有相应的约束和平衡机制时,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李尔王》通过王权的腐败揭示了这一点,让我深思。

父爱与亲情的触动除了对权力的揭示,剧中还描绘了李尔王与他的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以及父爱与亲情的力量。

李尔王在对两个女儿的宠爱和对第三个女儿的误解中展现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父爱形象。

这使我不禁思考父爱的定义和亲情的真谛。

剧中李尔王对两个女儿的宠爱和对第三个女儿的冷漠,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复杂性。

父爱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冷酷的。

有时,父爱会被权力和利益所蒙蔽,使父亲失去了对子女真正的关心和爱意。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触动,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父亲的爱。

悲剧的教训《李尔王》是一部悲剧,而悲剧往往有着深刻的教训。

剧中展示了李尔王由荣耀到毁灭的过程,给人们以警示。

真正的悲剧不仅是主人公的毁灭,更是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来警示人们,让人们在生活中汲取教训。

李尔王的悲剧源于他的盲目和自负。

他因为追求权力和荣耀而忽视了亲情和正义,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这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堂,告诉我们在追求权力和成功的过程中不可忽视亲情和正义。

这样的教训让我在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的真谛,引发了我对人生道路的深思。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讲述了一个权力与爱情、背叛与忠诚的故事。

李尔王是一个在国内和家庭问题上犯了巨大错误的国王,他过分地爱护自己的小女儿,却抛弃了更加聪明可靠的长女儿。

这种颠倒黑白、罔顾忠诚、视权力如草芥的行为导致了一个惊天大劫难。

我在读完这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后,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这部作品拓宽了我的心智,让我领悟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真理:权力和自由、忠诚和背叛、辞藻与语言、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

这部戏呈现了一个地位高踞、沉醉于权力的国王,李尔。

他的决策建立在虚荣心和侵略性之上,却忽略了正义和贡献。

这导致了家庭和国家的灾难性后果,使好景不长,百废待兴。

当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法承受的局面时,已经为时晚矣。

他不能恢复以前的不可战胜的地位,也无法重建他与女婿、女儿的关系。

他的困境揭示了滥用权力、缺乏自我认识的痛苦。

《李尔王》突出表现了忠诚与背叛的冲突,侧重于头脑与心灵之间的斗争。

闻名世界的“温和”伊戈尔(一位忠诚的顾问)和反叛者爱德蒙(一个虚荣而腐败的自恋狂)展现了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思想。

这两位人物的角色以及他们的随从——甘纳格尔和爱德蒙的哥哥埃德加以股份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身份来呈现,他们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了忠诚与背叛的重要课题。

这些角色的表现(如这个汉语词的译法可能有错误,请重新表达)释放了人性的极端面向,让读者花费心力去考虑他们与我们的共通之处。

我们会向我们的团队透露我们计划的细节;我们会想要让其余人知道我们的想法;我们会询问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是伊戈尔,我们会牢记我们曾经的优点和失败,我们会不遗余力地为了别人而工作。

如果我们像爱德蒙一样空虚、腐败、自私,恰恰相反,我们可能会危及团队的利益,因为我们会以喜剧方式破坏团队的和谐与平衡。

《李尔王》提供了有关时间、空间、辞藻和语言的深刻见解。

早在17世纪,莎士比亚已经展示了掌握这些技能的重要性。

演员必须在表达对话时从多个视角考虑时间和空间实现,则可以通过语言来呈现能共鸣的感情,有时还需要深入文献,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语言的力量。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范文5篇《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尔王》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便被这名号所吸引,看看这是否是噱头。

而事实证明莎士比亚的博学多识乃我一生所追赶不上,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颗还未成熟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剧烈的撞击!《李尔王》所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她那丰富而令人伤感的情节(请允许我用‘她’来形容),她所展现给人们的知识如实体现出莎士比亚是怎样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爱的,便是《李尔王》中的科第丽尔。

她不失为一位天女,用那颗善良而包含真诚的心去待她那虚荣心极强的父亲李尔。

当她因为不会像她那两个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样说假话来恭维李尔王而被驱逐出国时,我感到深深的愤怒。

科第丽尔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她对她父亲的喜爱,但她所说的话却着实令人感动掉泪。

李尔年老体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虚荣心使他做出了那么愚蠢的错误,使我对为这样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

可看到后面,李尔因先前的错事而被那两个恶毒的女人那样对待时,我却也为他所感到悲伤——落败的凤凰不如鸡,这一句老话果真不假。

而在李尔深造不幸,露宿在风雨之下时,他那深深爱着他的女儿科第丽尔却不计前嫌、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精神令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被她的善良所动容。

而这时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恶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双眼的人,葛罗斯特伯爵。

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爱特门导致了今后的惨剧。

爱特门在《李尔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复仇者,他巧言花语,挑拨他的父亲葛罗斯特与他那名正言顺的哥哥,令他被迫装作疯叫子流浪在外。

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大手在牵引着,被爱特门所害的格罗斯特伯爵失去双目流浪在外时遇到了这位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长子,在他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不再执着寻死了。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推荐(3)篇2024年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推荐(3)篇2024年〖李尔王读后感800字第【1】篇〗《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

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李尔王读后感800字第【2】篇〗两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获益匪浅,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错过。

从悖论中看《李尔王》的解构主义色彩

从悖论中看《李尔王》的解构主义色彩
1 5 8 世界 文学评论
第1 7辑
从悖论中看 《 李尔王 》的解构主义色彩
周 娜
内容提 要 : 《 李 尔王 》是英 国文 艺复兴 时期 文 学 巨匠莎 士 比亚 的 四大 悲剧之 一。在 剧 中 、作 品 中,莎 士比 亚通过 刻 画 以爱 特 门、贡 纳梨 和 吕甘为 代表 的残 忍 凶暴 的贵 族 以及 外表 疯 狂实 则清 醒的 李 尔王、 乞丐和 弄人 等人 物形 象 ,向我们 传达 了一 个 显而 易见 的悖论 “ 理智 中的疯 狂 ,疯 狂 中的理智 ” ,有效 解构 了 “ 理 智/ 疯狂 ” 的传 统 二元对 立,用 隐喻 的方 式越过 社会 主流 话语 的束 缚 ,揭 示 出世 界荒诞 混乱 的本 质。 关键词 : 《 李 尔王 》 悖论 解构 理智 疯狂
a n d r a t i o n a l ma n i a c s ,S h a k e s p e a r e s h o ws U S a n o b v i o u s p a r a d o x o f” ma d n e s s wi hi t n r a t i o n a l i t y , r a t i o n a l i y t wi t h i n ma d n e s s ” , d e c o n s t r u c t s he t t r a d i t i o n a l b i n a r y o p p o s i t i o n o f” r a t i o n a l i y/ t ma d n e s s ” , b r e a k s he t b o u n d a r y o f s o c i a l ma i n s re t a m d i s c o u r s e a n d

_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_谢劲秋

_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_谢劲秋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谢劲秋(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收稿时间:2002-08-20作者简介:谢劲秋(1964-),女,安徽合肥人,博士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莎士比亚在其杰出悲剧《李尔王》中,充分运用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对抗与冲突,鞭挞了兽性,弘扬了神性,实现了永恒的“诗的正义”。

关键词:《李尔王》;悖论;莎士比亚;神性;兽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3)01-0018-04 新批评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英美文学界盛极一时,被尊为文学批评的范式。

后虽逐渐衰落,但新批评所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批评方法仍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系列被普遍接受和运用的术语,如复义、悖论、隐喻等。

尤其是被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视为“正合诗歌的用途”的悖论,它所具有的特征使之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并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悖论(Paradox )本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在《Bedford 文学批评和术语辞典》中,悖论被定义为“一个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的陈述,但仔细考察,隐藏在下面的真理便会凸现。

”作为语言技巧,悖论以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以求取得意在言外的效果,暗藏于内的真理需要读者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去捕捉。

悖论的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新批评把这一术语引入诗歌研究,在细读式文学批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然而,他们把目光仅仅关注于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悖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在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等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从悖论出发探讨戏剧等其它文学作品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实践中又一个重要的途径。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李尔王》读后感篇一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

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

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面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该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帮助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

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后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

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己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

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

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

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不过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后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

“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释了。

”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李尔终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不过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国王在年老失去判断力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也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本文将从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以及道德的崩溃三个方面,探讨《李尔王》这部经典作品所揭示的悲剧。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在《李尔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尔王是一个年长的君主,他的所有决策都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

他一开始的错误决策,主要源自他儿女中的两位,冷酷无情的雷根和高傲狡诈的甘纳尔。

雷根和甘纳尔虚情假意地奉承父亲,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王位。

李尔王的另一位女儿科康利亚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但是她的沉默被李尔王错误地理解为不忠。

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正是因为李尔王的错误判断和女儿们的做法,让整个王国陷入混乱之中。

其次,权力的腐败也是《李尔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权力掌握在李尔王这样一个年长的君主手中,然而,他并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反而让其狡猾的两个女儿利用。

雷根和甘纳尔通过虚假的奉承和陷害科康利亚,成功地夺取了王位。

他们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地操纵李尔王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导致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腐败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驱使,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最后,道德的崩溃也是《李尔王》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王权的崩溃导致了道德的崩溃。

在本剧中,雷根和甘纳尔两姊妹背叛了父亲,而科康利亚则是忠诚和正直的化身。

道德的崩溃体现在李尔王疯狂之后,他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普世道德的原则。

在终战中,雷根和甘纳尔被对父亲不忠的爱情欺骗,并死于非命。

整个剧作将道德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展示了权力腐败和个人道德败坏的必然结果。

总之,《李尔王》这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纷争中,权力的腐败则体现在李尔王与雷根、甘纳尔之间的矛盾,而道德的崩溃则由于权力的腐败而带来。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结局的认识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结局的认识

莎士比亚《李尔王》悲剧结局的认识作者:艾娅概要:四大悲剧,尤其是《李尔王》,绝对的可以称得上是最伟大的悲剧艺术成就,即使在今时今日,许多读者都被其中的剧情深深的震撼。

在《李尔王》中,人伦悲剧、道德悲剧和社会悲剧等凝聚成了艺术主体,其中的文艺色彩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莎士比亚通过这样的悲剧,把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出来,对于人性的黑暗进行了讨论,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经久不衰的这部巨作。

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主要是以其伦理故事而驰名世界的,主要叙述了不列颠统治者李尔王悲剧的一生。

起初,李尔王的血统和地位都非常的高贵。

因为李尔王的生性比较多疑,所以当其迈入年迈的时候,他在给女儿分国土的时候根据的原则就是对于每个女儿的爱。

但是他只能够感受到大女儿和二女儿那种比较夸张的爱,对于小女儿真诚的爱意却无动于衷。

并且在其女儿和其说一些比较真诚的话的时候,他却非常生气,小女儿对于父亲充满了爱意,但是换来的却是被下嫁到法兰西的下场。

最后,小说中傲慢的父亲也被大女儿和二女儿逐出了宫门,这个时候国王慢慢的丧失了基本的意识,成为了一个疯子。

在读者的心中,李尔王代表的也许是那些忙忙碌碌的小人物,只能够为了生计一直在奔波的典型。

戏剧的情节主要就是讲述了自古以来阿谀奉承受到更多人的喜欢,但是能够说出心里的话,不会拍马的人却经常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悲剧。

在戏剧中,既有一些政治黑幕,例如一些谋权篡位和政协相互争斗,也有一些家庭悲剧,女儿的忘恩负义。

莎士比亚通过对于戏剧中的各种人物性格的塑造,给读者展示了悲剧艺术的精髓所在。

一、艺术视角下李尔王的形象李尔王堪称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具有悲剧性的人物,但是其悲惨结局是很难得到人们同情的,因为这场悲剧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李尔王的昏庸无道。

这场悲剧也是莎士比亚对于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真实写照。

通过把悲惨的事情集中于李尔王和大臣格罗斯特两个人身上,着重突出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社会的黑暗。

在戏剧中,这两个人都遭受到了儿女的背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说明当时不列颠社会的黑暗。

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5篇

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5篇

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5篇《李尔王》是一部杰出的悲剧,它给了我们一个深入看社会.看世界.看人性的渠道并给予我们足够的警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2《李尔王》约写于__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因为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应该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现在,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到最后不也正是它们害了我们嘛!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灿灿的并不全是黄金!〞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3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爱.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4《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便被这名号所吸引,看看这是否是噱头.而事实证明莎士比亚的博学多识乃我一生所追赶不上,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颗还未成熟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剧烈的撞击!《李尔王》所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她那丰富而令人伤感的情节(请允许我用‘她’来形容),她所展现给人们的知识如实体现出莎士比亚是怎样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我深深所喜爱的,便是《李尔王》中的科第丽尔.她不失为一位天女,用那颗善良而包含真诚的心去待她那虚荣心极强的父亲李尔.当她因为不会像她那两个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样说假话来恭维李尔王而被驱逐出国时,我感到深深的愤怒.科第丽尔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她对她父亲的喜爱,但她所说的话却着实令人感动掉泪.李尔年老体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虚荣心使他做出了那么愚蠢的错误,使我对为这样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可看到后面,李尔因先前的错事而被那两个恶毒的女人那样对待时,我却也为他所感到悲伤——落败的凤凰不如鸡,这一句老话果真不假.而在李尔深造不幸,露宿在风雨之下时,他那深深爱着他的女儿科第丽尔却不计前嫌.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精神令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被她的善良所动容.而这时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因忠心而被那恶毒的女人的丈夫所剜去双眼的人,葛罗斯特伯爵.他因花心而生下庶民出身的爱特门导致了今后的惨剧.爱特门在《李尔王》中是一位出色的复仇者,他巧言花语,挑拨他的父亲葛罗斯特与他那名正言顺的哥哥,令他被迫装作疯叫子流浪在外.而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大手在牵引着,被爱特门所害的格罗斯特伯爵失去双目流浪在外时遇到了这位不善言辞有些木讷的长子,在他的帮助下重新振作,不再执着寻死了.而肯脱,《李尔王》中一位忠心耿耿的下臣,他因为美丽科第丽尔说好话而被当时昏了头脑的李尔王驱出国境,因放不下心中的君王化装成另一个人去服侍李尔,为了李尔挨打.饱受那两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的侮辱,令我着实感动落泪,心受震撼!他塑造成功,在我心中树立了一个忠心奉主的伟大的忠臣形象!而悲剧就是悲剧,《李尔王》的结局令我催然泪下——美丽的科第丽尔死了,李尔王也死了,临死之际醒悟过来的爱特门死了,那两个恶毒的公主也死了,《李尔王》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影响,不失为璀璨夺目的一本著作.读完之后静下心来去仔细思考李尔王疯掉之后所说的‘疯话’:〝你还看见那家伙怎样给那条狗赶走吗?从这一件事情上面,你就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褴褛的衣衫遮不住小小的过失;披上锦袍裘服,便可以隐匿一切.罪恶镀上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作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我说,没有一个人;我愿意为他们担保;相信我吧,我的朋友,我有权力封住控诉者的嘴唇.〞李尔的思想和感受在此刻达到了最高峰.他的〝疯话和正经话夹杂在一起〞,表面上是〝疯话〞,实质上是正经话.他的〝疯话〞,实际上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反映出了人们的理想在现实之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他说,〝我要象一个新郎似的勇敢地死去〞,这种绝望令我所深感震撼.李尔经过痛苦的考验,变为另外一个人了.他由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封建国王逐渐变成一个宽宏大度,举止温和,对不幸者抱同情心,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怜悯的公正态度的人.〝到最后才摆脱了庄严气派,他的沉重的悲伤和激情汹涌的气势〞.他不仅对两个不义的女儿进行了愤怒的诅咒,而且对科第丽尔深深地抱着负疚,直到悔悟自己过去很少想到过不幸的人民.我渐渐对他报以同情,渐渐为他所感到委屈,对他那两个表里不一的女儿做出与他一样诅咒,即使最后其中的贡纳利死了,但这仍不能平息我的怒火与气愤——她是因为毒害自己那正直的丈夫不成功而被曝光才自杀的,这根本不能博得人一丝一毫的同情,我认为她罪有应得.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5《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悲剧,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这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悲剧.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造就了这个悲剧.而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李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最后一句更是全文的经典:世人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吧,含毒的针刺往往隐藏在美丽的花束之中.李尔王读后感高中800字。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篇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贱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贱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

讽刺的是,其悲剧恰恰起源于他基于王权的任意妄为,因为这使其失去了自我世界的根基——王权(分割国土事件),这迫使其自我世界崩塌,也迫使其开始认知真实的世界,而他也正是在悲剧的逐步进展中,逐渐受到教育,摆脱专横、愚昧乃至深入其血脉的宫廷王性。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篇2)从李尔的语言中可见其转变,他开始承认自己不再具有命令自然的能力(在罗马神话中国王是有掌控气候的能力),他是自然的奴隶,但他仍然要反抗自然,因为自然在滥用它的威力;他开始关心正义与邪恶,祈祷神灵发现逍遥法外的罪人、杀人的凶手、伪誓欺人的骗子、道貌岸然的逆伦禽兽;他开始反思自我,虽然其自我评价(并没有犯多大的罪、却受了很大的冤屈)有失公允;他认识到了自己困穷无告,开始珍惜身边微贱的东西。

英语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英美文学考研

英语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英美文学考研

英语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四大喜剧英美文学考研莎士比亚是英语文学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诗人和剧作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的作品。

其中,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更是备受推崇,成为了英语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称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讲述了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因复仇而走向毁灭的故事。

该作品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背叛等主题,充满复杂而深刻的思想。

《奥瑞罗》:是一部关于嫉妒、欺骗和背叛的悲剧,讲述了莎士比亚最为复杂的主人公,摩尔公爵奥瑞罗的故事。

该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呈现出人们在权力、归属和爱情等方面所受到的冲突和煎熬。

《李尔王》:该作品是一部讲述爱、背叛、权力和疯狂的悲剧,主人公李尔王在失去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后陷入了精神崩溃中。

这部作品揭示了权力对人的荒谬和残忍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和无助。

《麦克白》:这是一部讲述野心、权力、欲望和暴力的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在野心的驱使下,杀害了国王并掌握了权力,最终陷入了堕落和毁灭的境地。

该作品表现了人性的黑暗面和邪恶的力量。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十二夜》。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充满妖精和神仙的爱情喜剧,讲述了四组不同的爱情故事,其中包括在森林中发生的冒险和迷惑的爱情故事。

该作品充满幽默和诗意,揭示了爱情中的种种难题。

《威尼斯商人》:这是一部讲述信任与背叛、贪婪和爱情的喜剧,主要讲述威尼斯商人的反犹主义和他的贪婪行为所引发的故事。

该作品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皆大欢喜》:是一部轻松幽默的喜剧,讲述了众多故事和人物的混淆,但最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并带来了完美的结局。

该作品挖掘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并展现了人类团结和友谊的力量。

《十二夜》:这是充满爱情、幽默和奇怪人物的喜剧,讲述了双胞胎姐妹自相想念,以及布满迷情和误解的爱情故事。

外国话剧《李尔王》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外国话剧《李尔王》的个人观后感700字

外国话剧《李尔王》的个人观后感
700字
我最近观看了外国话剧《李尔王》,这部剧本是由莎士比亚所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悲剧,讲述了以李尔王为首的王族家族的纷争。

整部剧分为五幕,地点主要在英国和法国,通过李尔王的故事揭示人性的缺陷和权力的荒谬。

故事开场,李尔王向两个女儿询问了关于他晚年权力的分配,结果,在最后一幕,他变成了家破人亡的可怜。

故事的情节令人捉摸不定且紧凑,使人对故事的发展十分好奇。

在剧中,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出色,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活力和情感。

特别是在剧的高潮部分,演员们的演技非常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我还注意到,配乐和灯光的运用也很出色,给故事带来了精彩的视听盛宴。

另外,虽然故事中的冲突和混乱看起来很悲惨,但是这些事件的背后也有着重要的教训。

例如,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如何处理权力和家庭纠纷。

同时,我们也应该像绿叶王子那样对善良和公正保持底线。

总之,整部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思考了自己对家庭和权力的看法。

在总结中,我觉得这出话剧是非常成功的。

它的故事情节和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故事还向观众传达了切
实可行的教训。

我相信这部话剧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

李尔王读后感800字《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著名悲剧,它讲述了英国国王李尔在权力斗争中的悲惨命运。

这部戏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震撼人心的故事情节而闻名,让人们深思权力与野心之间的博弈,以及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震撼,对其中的一些深刻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首先,这部戏剧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权力的腐蚀和毁灭性。

在《李尔王》中,李尔国王因为自私和盲目的权力欲望,不顾一切地将王位分给了两个女儿,并且将最小的女儿科迪莉亚赶出了家门。

结果,他最终失去了一切,不仅失去了王位和权力,还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的诱惑是如此强大,它能够让人失去理智和判断力,最终导致自己的毁灭。

这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权力斗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其次,这部戏剧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在《李尔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丰满,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动机。

比如,李尔国王的狂妄和自私,埃德蒙的阴险和狡诈,科迪莉亚的坚毅和善良,这些形象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矛盾性。

同时,戏剧中的悲剧命运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性的脆弱,当面对权力、利益和欲望的诱惑时,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和良知,做出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良知和人性的善良一面,也更加理解和宽容他人的过错。

最后,这部戏剧也让我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李尔王》中,李尔国王因为两个女儿的奸诈和背叛而失去了一切,而最终唯一支持他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迪莉亚。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亲情的珍贵。

无论在何种境遇下,家人永远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也是我们最大的依靠。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家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多一些关怀和陪伴,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

总的来说,《李尔王》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深刻思想的戏剧作品,它通过对权力、人性和家庭的描绘,让人们深刻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人性的复杂和脆弱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自己的良知和善良。

《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
谢劲秋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03(000)001
【摘要】莎士比亚在其杰出悲剧<李尔王>中,充分运用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对抗与冲突,鞭挞了兽性,弘扬了神性,实现了永恒的"诗的正义".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谢劲秋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3
【相关文献】
1.再论李尔王悲剧根源和悲剧意识 [J], 廖金罗
2.感官与真相的悖论——简析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李尔王》 [J], 刘焕朝;赵莹
3.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和考狄利娅的多重性格及悲剧成因 [J], 马思琦
4.一部没有真相充满悖论的戏剧 [J], 王海边
5.一部悲剧色彩浓厚、充满社会批判意识的严肃作品——评容嵩长篇小说《股惑》[J], 阎文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总第92期)《李尔王》———一部充满悖论的悲剧谢劲秋(河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收稿时间:2002-08-20作者简介:谢劲秋(1964-),女,安徽合肥人,博士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摘要:莎士比亚在其杰出悲剧《李尔王》中,充分运用悖论这一手法,通过在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匠心独运的矛盾设置,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对抗与冲突,鞭挞了兽性,弘扬了神性,实现了永恒的“诗的正义”。

关键词:《李尔王》;悖论;莎士比亚;神性;兽性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3)0120018204 新批评在20世纪40至50年代的英美文学界盛极一时,被尊为文学批评的范式。

后虽逐渐衰落,但新批评所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批评方法仍是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

更重要的是,它还给当代文学批评留下了一系列被普遍接受和运用的术语,如复义、悖论、隐喻等。

尤其是被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 )视为“正合诗歌的用途”的悖论,它所具有的特征使之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并在当代文学批评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悖论(Paradox )本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在《Bed ford 文学批评和术语辞典》中,悖论被定义为“一个表面上似乎自相矛盾的陈述,但仔细考察,隐藏在下面的真理便会凸现。

”作为语言技巧,悖论以一种旁敲侧击的方式,以求取得意在言外的效果,暗藏于内的真理需要读者展开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去捕捉。

悖论的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新批评把这一术语引入诗歌研究,在细读式文学批评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然而,他们把目光仅仅关注于诗歌研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事实上,悖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在丰富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的思想深度等方面,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从悖论出发探讨戏剧等其它文学作品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实践中又一个重要的途径。

本文拟从情节、人物、对话等方面入手,探讨莎士比亚是如何在其悲剧《李尔王》中运用悖论来刻划悲剧人物形象、深化悲剧主题的。

(一)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而他的戏剧世界也是一个充满悖论的世界。

“他(莎士比亚)似乎表现了文艺复兴思想中那种复杂对立的特点,肯定和否定,热情和忧郁,信念和怀疑。

”运用悖论实现其创作主旨是莎翁戏剧创作的惯用手法。

他的著名喜剧《威尼斯商人》的主题就是一个悖论———它既可看作是一出反犹太人的戏剧,也可以视为一部替犹太人伸冤的作品;而在《麦克白》中,悲剧主人公麦克白既是英雄,又是弑君篡位的野心家,他做了最没有人性的事,但恰恰在这个没有人性的人身上,我们发现了人性的光辉。

莎士比亚戏剧的丰富性、深刻性、包孕性由此可见一斑。

而《李尔王》在运用悖论方面堪称范例。

在莎士比亚写下著名悲剧《李尔王》之前,李尔王和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

但莎翁打破传说的老格局,把主人公的遭遇写成巨大的悲剧,赋予剧本全新的意义。

它描写了一个最基本的人类世界,超越了时空,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故事一开始,李尔王把王国一分为三,想通过“考试”,把国土赠与三个女儿。

结果由于他的刚愎自用,虚荣骄傲,斥逐了真诚善良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而把国土分给了两个花言巧语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但却遭到了她们无情的怠慢和抛弃。

与此主要情节平行发展的还有一个次情节,即李尔王的大臣同时也是他的“影子”葛罗斯特和他的两个儿子的矛盾冲突。

葛罗斯特受他的私生子爱德蒙欺骗,要抓住并惩罚他的亲生儿子爱德伽。

李尔王和葛罗斯特违背自然秩序,颠倒善恶,混淆黑白,酿成了一系列的灾祸,他们都被赶到野外,受暴风雨的侵袭。

在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后,在与疯子、乞丐、大自然的狂风暴雨为伍相伴的苦痛经历中,他们开始反省自己,否定过去。

最后,葛罗斯特失掉双眼后才看清事实真相,李尔王发疯后方才彻底觉悟。

不难看出,《李尔王》的情节中隐藏着一个巨大的悖论———疯狂中的理智,理智中的疯狂。

悲剧的大幕一拉开,展现在舞台上的便是一个乾坤颠倒、人兽不分、秩序混乱的世界:“亲爱的人互相疏远,朋友变为陌路,兄弟化成仇雠;城市里有暴动,国家发生内乱,宫廷之内潜藏着逆谋;父不父,子不子,纲常伦纪完全破灭。

……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在我们的背后,把我们赶下坟墓里去。

”统一的王国被分割,善良的女儿被抛弃,正直的儿子被迫流亡行乞。

正常的道德秩序被颠覆:想在这个世界立足要先学会伪善,如果真纯,必遭斥逐。

这是一个疯狂世界的活生生的写照。

貌似威严,至尊至上的李尔王是这个疯狂世界的最高代表。

接着,其他人物次第登场,虚伪无情的高纳里尔和里根,阴险狡诈的爱德蒙,凶狠残暴的康瓦尔等,在对金钱、权力、地位的追逐中,他们把自己变成了疯子。

高纳里尔和里根在电闪雷鸣的狂风暴雨之夜,把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赶到了野外,逼疯了李尔;在对情欲的贪婪追逐中,高纳里尔毒死了里根,随即自杀身亡。

爱德蒙为了实现个人野心,把一切美德视为枷锁,同高纳里尔等狼狈为奸,残害父兄,最后死在爱德伽的正义之剑下。

康瓦尔丧失人性,挖掉葛罗斯特的双眼,但却被勇于抗暴的仆人杀死。

他们确实得到了权势和财富,得到了一切为非作歹、放纵情欲的机会,可是却失去了人性和生命。

这是他们为自己的疯狂所付出的代价。

如前所述,《李尔王》这出戏所展现的是某种普遍事物———世界上善恶力量的撞击。

与此组代表“恶”的人物形成强烈对照的是另一组人物———考狄利娅、弄人、爱德伽、肯特等,他们代表着“善”,体现了无私的爱。

在这组人物中,弄人和爱德伽的形象是最值得玩味的。

一个是貌似痴傻的宫廷小丑,另一个则是为了保存自己不得不装疯的“可怜的汤姆”,但恰恰是这两个“疯子”却清醒而富有理性。

弄人(The F ool)是莎翁精心塑造的一个角色,他来自社会底层,没有人身自由,在宫廷中供人玩弄。

然而正是他,在危难时刻毫不犹豫地追随李尔王走向旷野,在“人类的精神禁受不起这样的磨折和恐怖”的暴风雨之夜,陪伴李尔王,给他以信心、温暖和爱。

他是一个洞察时事、世事、人事、表面疯癫而内心清醒的“智慧的傻子”。

威严自信、高高在上的帝王,愚蠢可笑,而来自社会底层的弄人却傻而多智。

弄人在剧中除了陪伴李尔王外,还承担着教育他的任务。

他说了很多使他的主人不舒服的话,但字里行间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当李尔王问他:“你叫我傻瓜吗?孩子。

”他回答:“你把你所有的尊号都送了别人,只有这一个名字是你娘胎里带来的”;“你这光秃秃的头顶连里面也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点脑子,所以才会把一顶王冠送了人”———批评李尔王不负责任,愚蠢荒唐,随意分割王国。

“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老父满囊金,儿女尽孝心。

命运如娼妓,贫贱遭遗弃”;“你一尝到她的滋味,就会知道她跟这一个完全相同。

正象两个野苹果一般没有分别”———抨击时弊,揭露高纳里尔和里根本质一样,忘恩负义,丧失人性。

弄人还经常用反话点拨李尔王:“那些女儿们是会叫你做一个孝顺的父亲的”;“老伯伯,回到那所房子里去向你的女儿们请求祝福吧”。

在第三幕第六场中,弄人看到李尔王在苦难中逐渐学会忍耐后,他说完了他在剧中的最后一句反话:“我一到中午可要睡觉哩。

”便抽身而去。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考狄利娅不在的场合,弄人代表了她;而当弄人下场后,爱德伽也有接替他来代表考狄利娅的补缺作用。

爱德伽为了躲避迫害而装疯,但他同时又是个冷眼旁观的批评家。

他启发李尔,给葛罗斯特引路,最终完成了考狄利娅和弄人留下的尚未完成的任务。

(二)《李尔王》是一部偏重写意的大悲剧。

它的内在行动,即李尔王的内心演变过程远比其外在情节更为丰富、深刻。

李尔王在经历了大自然的暴风雨和心灵的暴风雨后,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作威作福的君王到一无所有的乞丐和疯子后,他终于学会了忍耐、爱和同情,获得了人生的智慧。

在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中,悖论得以深刻展现———他清醒时,正象个疯子;当他的神智开始错乱时,他却悟出了真理。

苦难是一所学校。

李尔王从生杀予夺者沦为一无所有者,他只能从头开始学习做人,在痛苦中去分辨和弄懂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从一个愚顽、傲慢、任性的暴君变成了一个对于世上一切受苦受难的人极为同情的老人。

他控诉社会,呼唤正义。

他的疯话里充满了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因为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

“一条得势的狗,也可以使人家惟命是从。

你这可恶的教吏,停住你的残忍的手!为什么你要鞭打那个妓女?向你自己的背上着力抽下去吧;你自己心里和她犯奸淫,却因为她跟人家犯奸淫而殴打她。

那放高利贷的家伙却把那骗子判了死刑。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李尔在落难的最低点,即在暴风雨场面和濒临疯狂的一刻,达到了以穷苦大众为怀的清醒境界的最高点。

”他说:“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的腹中饥肠雷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啊,我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安享荣华的人们啊,睁开你们的眼睛来,到外面来体味一下穷人们所忍受的苦,分一些你们享用不了的福泽给他们,让上天知道你们不是全无心肝的人吧!”在经历了精神上的炼狱之后,李尔王终于获得了新生。

他再次成为一个富有者———精神上的。

他的死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胜利。

同样,他的“影子”葛罗斯特也走过了精神的炼狱与净化之路。

李尔疯了,倒清醒了;葛罗斯特瞎了,却睁开了眼睛。

当葛罗斯特看得见的时候,全然不明是非,不辨善恶,盲目听信爱德蒙的谗言,立意迫害长子爱德伽。

因此,当他处于顺境时,他有眼却似无眼;恶运成全了他,使他在被挖掉双眼后又有了“眼睛”,看清了世上的一切。

他含笑死在与爱德伽团聚的巨大的喜悦中。

悖论在这部最悲怆的悲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得到集中体现。

(三)《李尔王》不仅在情节设置、人物刻划方面运用了悖论,在台词方面也不例外。

对话中的悖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悖论式台词,很多对话本身就是悖论,在表面上矛盾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真理。

如:“你因为贫穷,所以是最富有的;你因为被遗弃,所以是最可宝贵的;你因为遭人轻视,所以最蒙我的怜爱。

”———法兰西王认识到考狄利娅的美德和价值;“要是你这做臣民的,也像那个做国王的一样穷,那么你也可以算得真穷了”———李尔王不负责任,破坏自然秩序;“老伯伯,你不能从没有意思的中间,探求出一点意思来吗?”———李尔王在“一切没有”,从物质财富到人生智慧都落到了最低点的情况下,他会怎样?会脱胎换骨吗?全剧最深刻的三段悖论是“我没有路,所以不需要眼睛;当我能够看见的时候,我也会失足颠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