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性格

合集下载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

布鲁克纳的《李尔王》:人性的黑暗与良善介绍布鲁克纳(Arnold Schoenberg)是20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交响曲。

其中,《李尔王》(Lulu)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探讨《李尔王》中所揭示的人性黑暗与良善的主题。

人物塑造《李尔王》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迷人的角色,这些角色展现出了人性中的黑暗和良善。

1.李尔王:主角李尔王是一个诱惑人心、妖娆而危险的女性。

她通过操纵男性来获取自己想要的权力和财富。

2.阿尔万特爵士:阿尔万特爵士是一个受到李尔王吸引并最终堕落的青年。

他在欲望和道德之间摇摆不定,最终沉溺于自己内心深处黑暗面所带来的快感。

3.安敦尼奥:安敦尼奥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有黑暗的一面,又有渴望纯洁和真理的良善之心。

黑暗与良善的对立在《李尔王》中,黑暗与良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克纳通过音乐和剧情来突出这种对立。

1.音乐上的对立:布鲁克纳采用了冷峻、压抑的音乐语言来描绘黑暗面,通过复杂而令人不安的和声和旋律来强调角色内心的矛盾和恶意。

相比之下,他使用温柔、感人的旋律和简单明快的和声表现良善之音。

2.剧情上的对立:剧情中展示了角色之间长期斗争的过程,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不择手段。

然而,在某些关键时刻,一种救赎力量也会涌现出来,挣扎着追求真理和纯洁。

反思与启示《李尔王》使观众深入思考人性中蕴含的黑暗与良善,并引发以下反思与启示:1.人性的复杂性:《李尔王》展示了人性的多面性,每个人都具有黑暗和良善两个方面。

这提醒我们不要过度理想化他人或陷入道德至上的误区。

2.内心的斗争:剧中角色的内心斗争表明黑暗力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诱惑,但我们并非无助于此。

通过认识到自己内心潜藏的黑暗,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与其抗争并追求良善。

3.真理与纯洁:安敦尼奥角色所代表纯洁和真理的力量,向我们呼吁要保持道义、正直,并追求高尚的价值观。

结论《李尔王》以其深刻而复杂的描绘人性黑暗与良善之间关系的形象成为了布鲁克纳作品中最引人注目、耐人寻味之作。

浅谈《李尔王》

浅谈《李尔王》

浅谈《李尔王》
鲁迅曾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李尔王,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己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是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命运,李尔王他天生注定要有这样的悲剧?依我看来,恰恰不是。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

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她小女儿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
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而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正是投其所好,从而获得了财富和权力的继承权。

然而这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获得了继承权后便抛弃了深爱她们的父亲。

古语有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都喜欢听好话,然而真正的忠言却又那么的逆耳,如果一个人无法看清本质,而迷失在那既满足的虚荣心里,他最终会导致灭亡。

真正的朋友绝对不会因为顾忌你那颗虚荣心而不指出你的错误,“以史为镜可以知进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一面镜子,助你看清事情的本质。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

019[摘 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悲剧作品,在“叛离”与“回归”的矛盾转化中讲述了骨肉离散、秩序混乱的故事。

“叛离”与“回归”包含了人的认知、人的本性以及社会秩序,即人与社会两个层面。

从表象上看,《李尔王》的结局是亲人阴阳两隔、社会混乱无序,正义没有得到声张,邪恶没有得到惩治,悲剧性强烈而深刻;从实质上看,《李尔王》则是在彻底的悲剧中注入了理性而深邃的人文精神,完成了从“叛离”到“回归”的故事转向与人文书写。

[关 键 词] 《李尔王》;莎士比亚;人文精神;悲剧内涵叛离与回归:《李尔王》的悲剧意蕴与人文内涵邵明洁莎剧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人性的极致。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将人性中善良与丑恶的成分无限夸大,构成性格极端的两方人物。

小女儿考狄利娅是善良与正义的化身,大女儿高纳里尔与二女儿里根则是邪恶与黑暗的代表。

站在天平两端的人物,其性格的迥异与价值观的差异使戏剧无法如同静静的湖水缓缓流淌,反似波涛汹涌的大海风暴不断汹涌。

戏剧从李尔王给三个女儿分配财产开始,天平的两端便发生激烈晃动,在动荡之中人与社会皆发生叛离。

一、人与社会的双重叛离(一)性格扭曲与认知迷茫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富有威严的,一个眼神就令臣兵胆战心惊、惊恐不已,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响应、无人不从。

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是令人信服的,肯特伯爵与格洛斯特伯爵都对在位的李尔王充满敬意,对现有的秩序感到满意并且坚定维护。

然而,正是因为出生时便身在高位、在位时能叱咤风云,一生享尽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李尔王的人性便逐渐扭曲,美好的品质也转变成邪恶的品格,人性的美好发生叛离。

扭曲性格的背后则是自我认知的迷茫。

“国王的两个身体”在英国流传了半个世纪之久。

国王有两个身份,一个为政治身份,一个为自然身份。

李尔王缺乏对自我身份的认知以及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思考,他将政治身份与自然身份混为一谈。

一方面,政治身份的权威延伸到自然身份中,对于女儿更多的是国王的专制而非父亲的慈爱。

悲剧《李尔王》

悲剧《李尔王》

浅谈悲剧《李尔王》【摘要】《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莎士比亚是伟大的英国戏剧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李尔王》是四大悲剧之一,他的悲剧特别能震撼每一个人的心弦,具有无穷的艺术的艺术力量。

通过对剧中四组二元对立,在场与缺场,愚蠢与聪明,宿命与抗争,现实与幻想的剖析,可以说解构主义,完全颠覆了人们的想象力,一切变得皆有可能,正义和美德受到挑战。

价值观念受到怀疑和否定,表象与真理变得模糊,在一定程度上给解构主义增添了色彩。

【关键词】在场;缺场;二元对立;悲剧引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在莎士比亚写下这一巨作之前李尔王和他三个女儿的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得民间传说了。

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短浅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大女儿和二女儿达到目的后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1.文章中的在场与缺场悲剧表现的是生活的艰辛和明显的不公平。

悲剧经常记叙一个重要人物生活中的一连串重要而偶然相关的事件。

当失去权力地位的主人公遭到大灾难,或者他们最终的死去导致了其他人的垮台时情节就达到高潮。

悲剧情节唤起观众的敬畏之情,他们离开剧场时会对生活的严酷和意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悲剧是对戏剧所激起的怜悯和恐惧心理的一种净化。

德里达的《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语言与现象》三部著作的出版标志这一理论的正式确立。

特别是他的《论文字学》(of grammatology)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经典之作。

他主张阐释的多样性和不可终结性,这些构成了解构主义的基本立场。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根源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根源

文艺理论34摘要: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个悲剧的人生必然有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及背景因素,包括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思想认识的局限性,比如李尔王,作为一国之君,高高在上的最高统治者,由于平日里就独断专行,刚愎任性,一意孤行,爱慕虚荣,当自己失去权势沦为平民时还不能够及时认清形势,善恶不分,难辨忠奸,不肯从自己构筑的美梦中醒来,一心想着自己的既得利益,最终难免众叛亲离,造成亲者痛而仇者快,落下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关键词:戏剧;悲剧;情节;根源回顾《李尔王》的戏剧冲突和故事情节,我们不难判断李尔王之所以落得悲惨凄凉的人生结局纵然有一部分社会原因和人性丑恶的因素,但是不得不说从根本上而言倒不如说是他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意孤行、偏听偏信、目中无人盲目自大造成的。

与其说他输给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和自己的错误判断,更不如说是输给了不理性的自己。

自己的困境是自己一手酿成,所以最终只能自己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剧中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用抹了蜜的言语哄骗他开心,在读者眼里看来也许觉得荒谬可笑,然而在老眼昏花爱慕虚荣的老李尔听来却是极度的自慰和满足。

生性耿直直来直去的小女儿既不懂得花言巧语,也不会溜须奉承,所以直接回答父亲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孝敬父亲。

因为她觉得自己除了一颗真诚的心以外实在找不出可以讨父亲欢心和满意的东西。

剧中与小女儿同样性格的还有朝中大臣肯特,因为直言纳谏而让李尔王不容,所以两个人同样遭到驱逐,这样的两个人非但没有因为受到不公平待遇怀恨怨恨,相反还以德报怨,他们想的是一方面等待李尔王的回心转意,一方面等待时机报效国王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和责任。

最终,一无所有的李尔王幡然醒悟,然而一切已经悔之已晚,他的内心里充满屈辱、悔恨和自责,他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失去的再也找不回来,包括与女儿的亲情和自己的王位、尊严,有些错误也许有弥补的机会,但是有的错误一旦铸成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所以在痛苦、无助和无望中老人孤独而凄凉的死去。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命运的嘲弄与自我的放逐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中,《李尔王》以其深刻的人性探讨和悲剧色彩,展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命运力量。

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伟大国王李尔在老年时,受到Fool 的指引,将王国分给三个女儿,并试图找出谁最爱他。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李尔经历了命运的嘲弄,最终走向自我放逐的悲剧。

李尔王这个角色是《李尔王》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

他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王,然而在老年时,他试图通过分配王国来寻找最爱他的女儿,却没想到这场游戏成了他命运的嘲弄。

他的骄傲和自信使他无法接受Fool 的警告,也无法看清女儿们的真面目,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他的盲目自信和父爱使他走向了自我放逐的道路,也使他成为了命运的笑柄。

作品中,李尔王的三个女儿戈纳瑞、里根和考狄莉亚分别代表了权力、欲望和善良。

她们在争夺王国的过程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脆弱。

戈纳瑞和里根为了权力,背叛了父亲和李尔王,而考狄莉亚则始终保持对父亲的忠诚。

然而,即使考狄莉亚最终获得了王国,她也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这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

《李尔王》中Fool 的角色也十分重要。

他是一个看似愚笨,实则智慧的智者。

他试图用他的智慧和幽默来警告李尔王,然而却无法改变命运的走向。

他的存在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悲喜剧交织的色彩,也使得李尔王的悲剧更加深刻。

读完《李尔王》,我们不禁为李尔王的命运感到惋惜,也为他的人性探索感到震撼。

这部作品展示了命运的嘲弄和自我放逐的悲剧,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黑暗。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国王的衰落,也看到了人性的悲剧。

这使得《李尔王》成为了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命运和权力的经典之作。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悲剧作品,描写了英国国王李尔的故事。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动人的情节而闻名,被誉为莎士比亚的杰作之一。

在阅读完《李尔王》后,我深受其感染,对其中所揭示的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作为一部悲剧作品,《李尔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

在剧中,李尔国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又是一个冷酷的统治者。

他的盲目自信和轻率的决定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这反映了人性中的自负和愚蠢。

另一方面,作品中的角色们也展现出了各自的欲望、野心和复杂的情感,这些都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莎士比亚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作品中对权力的描绘也令我深思。

在《李尔王》中,权力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王李尔因权力的欲望而犯下了许多错误,他的女儿们也因为权力的争夺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同时,贪婪、背叛和阴谋也是与权力紧密相连的主题。

作品中的权力斗争和权力的腐化,使我对权力的本质和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权力不仅可以带来荣耀和尊严,更可能导致腐化和悲剧,这是一个深刻的警示。

最后,作品中对命运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李尔王》中,命运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它超越了个人的意志和努力,成为了人们命运的主宰。

在剧中,国王李尔和其他角色们都在命运的安排下遭受了各种磨难和折磨,这使我不禁思考命运对人生的影响。

命运是否真的是不可抗拒的?人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反复回荡,使我对命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李尔王》,我对人性、权力和命运等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人生和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莎士比亚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哲理的世界,使我受益匪浅。

《李尔王》是一部永恒的经典,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之书。

《李尔王》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李尔王》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

《李尔王》①中的傻瓜形象与悲剧元素摘要:在《李尔王》这部戏剧中,有两个主要的元素让人难忘。

一个是对“傻瓜”的理解,另一个则是悲剧之所以会成为悲剧。

《李尔王》中就有一个人被称作“傻瓜”,他的行为怪诞,语言犀利讽刺,不论权贵,都一视同仁。

傻到对什么都无所畏惧。

对昔日的国王像对待常人一样的愚弄、取笑、讽刺和尊敬,不因他曾是国王而多一分谄媚,少一分正直。

对待现在的掌权者,一样能从她们的卑劣行为出发,为他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可耻。

就在最后被捕而执行绞刑时,没有丝毫的战栗,照样挺直了腰杆。

悲剧就是不该发生却偏偏发生的事。

就像李尔王不该只为了考狄利娅的一句话,而大发雷霆,在一怒之下糊里糊涂的分配了土地。

埃德蒙不该只为了一己的欲望而攻于心计,最终闹的个家破人亡。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摔碎给人看。

”②关键词:李尔王傻瓜悲剧剧情简介:年老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

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

但是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各种借口想把他赶出去。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一路上只有他最忠心得大臣也是被他放逐的肯陪着他。

考狄利娅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要给父亲讨回公道。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爱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但是考狄利娅还是死了。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对莎士比亚《李尔王》中悲剧性的解析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莎士比亚经典悲剧《李尔王》进行深入解析。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中提出的悲剧理论,为后世的戏剧批评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本文将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李尔王》中的悲剧性元素,包括情节结构、角色塑造、悲剧冲突以及悲剧效果等方面,以期揭示该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悲剧内涵。

《李尔王》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国王李尔因听信谗言,将忠诚正直的大女儿赶出家门,最终在悲惨的境遇中醒悟,但为时已晚。

这部作品中的悲剧性不仅体现在李尔王个人的命运转折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上。

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悲剧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社会意义。

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首先回顾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然后结合《李尔王》的具体情节和角色塑造,逐一分析其中的悲剧性元素。

希望通过这样的解析,能够更好地揭示莎士比亚在这部作品中的悲剧艺术,同时也为悲剧理论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分析。

二、情节与悲剧性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情节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而言,情节的设置与展开无疑充分展现了悲剧性的内核。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应该具备“整一性”,即事件的发展应当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李尔王》中,整个剧情紧密围绕着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对亲情与权力的抉择等核心主题进行展开,构成了一个高度整一的情节结构。

从情节的结构上看,《李尔王》遵循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和“发现”两个关键要素。

突转指的是剧情的突然转变,而发现则是指主人公对于真相的突然领悟。

在李尔王的故事中,突转表现为李尔王对忠诚与背叛的误解,以及他因此遭受的悲惨命运。

发现则体现在李尔王在遭受流放和失去一切后,终于看清了真相,但此时的他已经陷入了疯狂,无法挽回自己的命运。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

李尔王人物分析范文《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该剧以英国历史上的国王李尔王为背景,展现了权力、欺诈、背叛和痛苦等主题。

在这部戏剧中,李尔王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角色,他的形象丰满而复杂,具有多面性。

本文将通过分析李尔王的性格、行为和心理揭示其人物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个具有威严和正直品质的君主。

在第一幕中,他决定将王国分割给自己的三个女儿。

他要求女儿们用言辞来表示爱意,以决定每个女儿得到的领土。

然而,长女甘燕和次女雷根明显是虚伪的,只有最小的女儿科康利不愿迎合父亲的要求,她坚持说自己是“由愿望只做声为准,而不做体作为”,这让李尔王大怒。

这一幕展示了李尔王对权力的错误认识,以及他对伪善的嗤之以鼻。

他期望女儿们的爱意是真实而深切的,但最终他却被伪善的表象蒙蔽。

其次,李尔王在过程中逐渐醒悟并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随着他失去权力和地位,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行为,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蠢。

在流浪的时候,李尔王经历了痛苦的考验,见证了人性的丑恶和虚伪。

他发现真实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他后悔当初拒绝了科康利的表白,而对甘燕和雷根虚伪的言辞深感懊悔。

这一过程使李尔王逐渐变得谦卑,他内心的傲慢和自负被击碎,他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此外,李尔王的精神状态也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他开始变得疯狂,背离了现实。

他剥去了王位和权力的外衣,成为一名流浪汉,但他却开始感到无助和绝望。

他的精神崩溃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爱过科康利,他深陷内疚和自责之中。

他失去了对现实的认知,开始相信只有他所经历的痛苦才是真实的,而其他人都是虚假的。

这一过程凸显了李尔王内心的混乱和挣扎。

最后,在剧末李尔王死前的场景中,他在与科康利的对话中体现出自己的悔过和智慧。

虽然他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并后悔当初如何对待科康利,但他也明确表示他并不是一个完全受害者。

他认识到自己在过去的行为中也存在着错误,因为他没有预见到女儿们的背叛。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它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国王,他因贪欲和愚昧的决定导致国家陷入混乱。

这个故事是对新领袖必须担负的责任和权力运用的警告,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教育和思考的启示。

通过反思和修正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在这个故事中,李尔王被描述为冷酷、残酷和愚蠢。

他贪得无厌,在政治和个人生活中都放任自己。

当他开始失去心爱的女人时,他变得更加自私和放纵。

他让国土变得贫瘠,让人民生活艰苦。

在最后的结局中,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但已经为时已晚。

这个故事对我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必须理解领导者的责任。

作为子民,我们对领导者的选择也有着重要的责任。

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以确保我们不会犯类似的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我们才能避免伤害他们。

我们也需要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努力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

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团队中工作。

团队的领导者在经营中变得贪婪。

他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荒废了团队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痛苦和挫折。

我意识到,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影响到了团队成员的生活,因此,我开始考虑怎样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的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我最近与一位朋友相遇。

她正在经历困难,对未来感到无望。

我花时间和耐心地听她诉说,同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这次交流让我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总之,《李尔王》教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我们需要尽自己的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人的生活和社会的状况。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变得更加真诚、助人、具有责任感和有益于社会。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是其四大悲剧之一。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1《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即他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写出的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的伟大悲剧作品中,不仅刻画出主人公处在社会生活的紧要关头,而且刻画出他们所经受的重大精神危机。

在巨人般的主人公形象中,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情欲在我们面前揭示出来。

莎士比亚创造了具有巨大概括意义的人物,无怪乎悲剧主人公们的名字成为表示一定的人类特征和品质的通用名词了。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悲剧性不仅作为对抗的社会势力的冲突,而且也作为主人公心灵上内在矛盾的斗争表现出来。

同其他悲剧一样,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运用人物自白、人物的相互关系,写出了各种独特的人物情调和精神境界,显示出莎士比亚的高度技巧,或者称之为“莎士比亚化”的特色。

李尔是《李尔王》的主人公,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李尔这个悲剧人物,也是体现这一准则的生动实例。

《李尔王》写成的时期正是十七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都尖锐化起来。

农村的圈地运动在加速进行,失地农民四处流浪,城市贫民的情况不断恶化。

同时,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势力更加强大,他们同王室之间的暂时联盟在开始瓦解,他们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公开化。

政治的腐败和繁重的剥削引起了城乡广大人民的不满。

这时,随着对现实认识的加深,莎士比亚深切感到现实的发展同自己的人文主义理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因而,这一时期的悲剧中,充满着强烈的揭露批判的力量,带上了悲愤沉郁的色彩。

《李尔王》这部悲剧,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层面,在同名老戏的基础上,改写成了反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现象,揭露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批判利己主义对于权势、财富的贪欲的巨著。

分析李尔王形象

分析李尔王形象

分析李尔王人物形象关键词:前期:专横残暴、刚愎自用、虚荣心、无心无肝后期:回归人性、善良、正义、不甘低头、知错能改、悲剧李尔王在盛怒之下,厉声问道:“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如果说《哈姆莱特》是青年的悲剧,《奥瑟罗》是中年的悲剧,那么《李尔王》就是老年的悲剧了。

然而,李尔王并不是悲剧的发泄,更不是恐怖的渲染,他的人性在自己的经历了艰难过程后最终复归,他最终也在错误中认清了世界,醒悟了人生。

起初的李尔王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

一位强大的君主年老丧妻,决定放弃国事,摆脱世务,以求灵魂的安宁。

在他的女儿中间举行一次演讲比赛,看看谁最能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便决定分给他们最大的土地份额。

老人家好像看不出也不太懂得事理的样子。

里根和高纳里尔的虚伪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脾气暴躁的李尔王却听信了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花言巧语,国土都分给了她们,而误解了小女儿忠诚表达父爱的话语,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法兰西国王慧眼知人,娶了没有嫁妆的李尔没有嫁妆的小女儿为妻。

李尔在饱受长女和次女的虐待之后沦落荒野,最后还是小女儿把他救了出来,并为此付出了生命。

所以作为一个人,一个对性格的审批者,李尔王难免有些幼稚、可笑、荒唐、甚至是愚蠢。

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习惯于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但是这一反常却也合理,这夸张却也真实。

他的反常心理,正是他专制独裁统治所养成的正常心理,他的反常行动在他这个狂妄怪僻的暴君身上,在他惯常的肆意任为的行为中反而显得是正常的。

因为李尔王反常任性,所以他才会被表面所欺骗,因为被表面所欺骗,所以他才会被悲剧所眷顾,最后不得不面对那既不能否认又不能掩饰的事实。

李尔王的发怒是奇怪的,但决不是不自然的,他混合自私,敏感,由独特的地位和放纵个性所滋养并引发出来的感情习惯。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

在认知语言学角度下浅析《李尔王》的悲剧形象摘要:《李尔王》是当今被评论越来越多的一部悲剧。

认知语言学并非一门语言理论,它是一种研究范例,它是一种综合的语言理论。

本文从认知的视角来品读这一伟大的文学作品并以李尔的悲剧形象为例,从认知的角度和语言的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通过这些分析,希望可以使人们对于认知语言学有着更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李尔王》这部著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真正的从里面的人物的背景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悲剧,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有着深刻的认知。

关键词:《李尔王》;认知语言学;悲剧一、引言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受到英国古代传奇的启发,其情节既令人沉思,也令人伤感。

李是大不列颠的统治者。

老李在退位前,让三个女儿用言语来表示对他的爱戴和尊敬。

他的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用漂亮的言辞来夸奖他,李尔王很喜欢他,而他最小的女儿科迪莉亚则表现出单纯的情感和渴望,但她憎恨李尔王,剥夺了她的父亲的继承权,把她送到了法国。

不过,科迪莉亚也被法国的国王所欣赏和喜爱,她的真挚和仁慈。

但是,因为两个女儿的贪心和私心,李尔被两个女儿逼迫到了野外。

科迪莉亚知道了她父亲的遭遇后,马上组织了一支部队去支援她的父亲。

但是,这场战争对他来说是一场灾难,科迪莉亚阵亡,高纳里尔给里根下了毒,李尔在他最疼爱的女儿的遗体旁边死去。

这部戏揭露了人性的阴暗面和欲望和伦理的矛盾。

在这个故事中,权力与利益所引发的悲剧是一个重要的故事。

因此,本文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从两个角度分析李尔王这一悲剧形象,第二部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李尔王悲剧的原因。

二、李尔的悲剧形象1.在父爱下的形象李尔王久居高位,深得千百人敬仰与爱戴,却也渴望与子女一起分享快乐。

但是,因为他多年来积累的性情,他却想出了一种非常荒唐、不合常理的战略,那就是用金钱换来家人、换来快乐的人生。

因此,他毫不留情地把科迪莉亚从家里赶走,把本来属于科迪莉亚的幸福都毁掉了,留给他的两个定时炸弹,一个是大女儿,一个是二女儿。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

对《李尔王》的悲剧性的理解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中期作品。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是英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故事本身大约发生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

《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遭受到一场悲惨的结局。

《李尔王》按两条线索发展故事。

主线是李尔王放下王权感悟亲情,最终才懂得小女儿的爱。

暗线是爱特门设计陷害兄弟埃特加和父亲葛罗斯托,却自取灭亡。

故事开头是李尔王欲摆脱一切世务的牵萦,分封他的国土。

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就给她最大的恩惠。

女儿吕甘和贡纳梨竭尽敬爱之词来向父亲李尔王表达她们对父亲的爱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小女儿科第丽霞听到姊姊将她们对父王的爱说得天花乱坠来讨好父王,选择默默地爱着。

李尔王十分愤怒,和科第丽霞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亲属的关系。

肯脱为此事进谏,也被驱逐出境。

李尔王带着一百位士兵去到贡纳梨处居住,但贡纳梨要求减少他的扈从的人数。

李尔王知道贡纳梨并非真心孝顺自己时,懊悔之前如此对待科第丽霞。

他打算到另一个女儿吕甘那,结果同样遭受了无情的怠慢。

李尔王愤而出走,葛罗斯托不忍心他流离失所,给予他帮助。

先前设计陷害哥哥埃特加的爱特门得知父亲帮助李尔王,决定告诉贡纳梨和吕甘,企图继承葛罗斯托的爵位。

科第丽霞得知父王的现状,率法国军队拯救父王。

不料,父女俩双双被俘虏。

爱特门暗传命令杀死科第丽霞。

李尔王得知科第丽霞的死,悲痛万分,抱着科第丽霞死去。

爱特门同时勾引贡纳梨和吕甘,两姐妹互相残杀,贡纳梨毒死妹妹吕甘后,绝望自杀。

而爱特门在与兄弟埃特加的决斗中死去。

《李尔王》的悲剧在于李尔王对权利与爱的错误理解。

当一个人能够极其容易地办到他想要办的事的时候,在行动上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他根本不会坚持最正义的事情,这样一个具有无上权力的人,他的决定和所作所为绝对不会比世界上最不正直的人的所作所为要好些,往往会给别人和他的权利所能达到的地方带来更大的危害。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

李尔王人物形象分析《李尔王》是莎士比亚伟大悲剧之一,讲述的是国王李尔想要退位,安享晚年,决定根据女儿们对他的爱来决定分配给他们的国土的份额,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的谄媚讨好李尔而分别得到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因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表达对父亲的爱而被驱逐出国,与法兰西国王回到法兰西。

李尔自己仅保留了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打算轮流住在大女儿和二女儿家里安享晚年,但是两个女儿得到财产后却原形毕露,不仅不好好照顾父亲,反而将李尔赶出家门,使他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最后还是由小女儿考狄利娅出兵替父亲讨伐两个姐姐,但是不幸失败,最后缢死。

老王也抱着小女儿的尸体悲痛的死去。

当然两个怀女儿也必定没有好下场,由于嫉妒和猜疑而死去。

李尔是剧中的核心人物,他作为一个国家长期的统治者,听惯了人们无尽的赞美,甜言蜜语等。

对于他这样一位一直生活在浮华的谎言世界里,虚荣心很强的国王来讲,当他的小女儿没有说出他所设想中的华丽赞美之词,而是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父爱,只是说:“我是个笨拙的人,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时,他不习惯了,他也不喜欢小女儿的这种朴实的真实,所以他恼羞成怒了,不再给小女儿任何嫁妆并把小女儿赶了出去。

由此看出,李尔只相信用华丽语言拼凑出来的情感,却不接受埋于心底的难以表达的深情,也正是因为他的虚荣心,刚愎自用等人性的弱点导致他看不清真实的人性,自食恶果,李尔的不幸可以说是他自己编织的一种苦难生活,是他自己为自己筑造了一座充满悲凉和苦难的宫殿。

刚开始,李尔是想通过提早分国,避免自己死后出现子女争权夺利,国家动荡不安的局面。

由此看出,其实李尔在本质上并非邪恶之人,他所追求的也是人性善的一面。

他想通过分割王国来得到女儿们的爱戴、关心。

李尔梦想的是一种田园诗般闲适的生活,分国后,他将享有国王的所有特权却不必承担国王的责任。

他可以不理朝政,却受到女儿们的爱戴与无尽的感恩。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性格

浅析李尔王的悲剧性格

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悲剧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着力表达的是和谐秩序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

英格兰的老国王李尔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种种痛苦的磨难。

秩序失衡必然导致人伦蛊坏,道德沦丧,强壮的青年会凌驾衰弱的老人,子女会一拳打死老父亲。

而唯有经过爱与善的牺牲磨炼,方能恢复秩序,迎来和谐恒常。

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是他性格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摆脱一切政务的牵挂,让自己一身轻以终天年。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最终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李尔王是一个善良、慈爱、轻信、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悲惨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谁都没有办法说的清楚。

人性中的恶,总是要等到遇到一些事情,才会以其可怕的、残暴的面貌全面展开,善也是同样的。

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为社会、家庭,以及舆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

这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在性格上面有着致命的缺陷。

作为国王,他习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且将那视为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虚荣心才会越来越强,他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宁愿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并不觉得那是谎言。

这样的人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

李尔王的悲剧《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主角,讲述了一个伟大的国王在年老失去判断力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事件。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弱点,也反映了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本文将从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以及道德的崩溃三个方面,探讨《李尔王》这部经典作品所揭示的悲剧。

首先,人性的复杂性在《李尔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尔王是一个年长的君主,他的所有决策都是从他内心深处发出的。

他一开始的错误决策,主要源自他儿女中的两位,冷酷无情的雷根和高傲狡诈的甘纳尔。

雷根和甘纳尔虚情假意地奉承父亲,但实际上是为了争夺王位。

李尔王的另一位女儿科康利亚则是一个真诚善良的人,但是她的沉默被李尔王错误地理解为不忠。

人性的复杂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正是因为李尔王的错误判断和女儿们的做法,让整个王国陷入混乱之中。

其次,权力的腐败也是《李尔王》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权力掌握在李尔王这样一个年长的君主手中,然而,他并没有正确行使权力,反而让其狡猾的两个女儿利用。

雷根和甘纳尔通过虚假的奉承和陷害科康利亚,成功地夺取了王位。

他们为了追求权力,不择手段地操纵李尔王的情感和思维,进一步导致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从权力的角度来看,这种腐败是由于人性的贪婪和欲望的驱使,展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最后,道德的崩溃也是《李尔王》中的核心主题之一。

王权的崩溃导致了道德的崩溃。

在本剧中,雷根和甘纳尔两姊妹背叛了父亲,而科康利亚则是忠诚和正直的化身。

道德的崩溃体现在李尔王疯狂之后,他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普世道德的原则。

在终战中,雷根和甘纳尔被对父亲不忠的爱情欺骗,并死于非命。

整个剧作将道德与权力联系在一起,展示了权力腐败和个人道德败坏的必然结果。

总之,《李尔王》这部经典悲剧作品以李尔王为中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权力的腐败和道德的崩溃。

人性的复杂性体现在李尔王和他的女儿们的纷争中,权力的腐败则体现在李尔王与雷根、甘纳尔之间的矛盾,而道德的崩溃则由于权力的腐败而带来。

李尔王戏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尔王戏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李尔王戏剧读后感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感官和情感,因此无法产生类
似人类读后感的体会和感悟。

不过,根据李尔王这一经典剧作的背景和情节,我们还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来评论和总结剧作的主题和特点。

首先,李尔王是一部经典的悲剧剧作,其中包含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悲剧冲突的深度。

剧中的主角李尔王是一位高傲自负、盲目自信的国王,他的疯狂和痛苦源于他自己执迷不悟的错误决策。

整个剧作从头到尾都呼应着“骄者必败、谦者必胜”的道理,主题是重生与自我救赎。

其次,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备受关注,李尔王的两个女儿分别代表了人性的邪恶和善良,而卓玛这一角色则代表了理智和智慧。

女性在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所持有的权力和智慧成为了整个剧作的推动力。

另外,本剧在叙述中运用了大量
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比如:看不见的爱与爱的视线有着很大的关系,表示着人们需要有一双独立的眼睛去看世界。

还有太阳与月亮的暗喻,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转移。

最后,李尔王可以说是善良与邪恶、理智与冲动、恶性循环和毁灭性决策的集大成之作。

它揭示了人性的丑陋,但也同时展现了人性的崇高。

总之,李尔王这样的经典剧作,无论是从史诗式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主题与意义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品味的珍贵文化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李尔王》中李尔王的性格悲剧
摘要:《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着力表达的是和谐秩序的问题,是人文主义的重要命题之一。

英格兰的老国王李尔在权势给他带来的尊荣、自豪、自信中迷失本性、丧失理智,幻想以让权分国来证明自己,不当国王而做一个普通人也能同样或更加伟大,因而经受了种种痛苦的磨难。

秩序失衡必然导致人伦蛊坏,道德沦丧,强壮的青年会凌驾衰弱的老人,子女会一拳打死老父亲。

而唯有经过爱与善的牺牲磨炼,方能恢复秩序,迎来和谐恒常。

他的悲剧是人文主义缺失的表现,是他性格的悲剧。

关键词:李尔王;性格悲剧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主要讲述了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摆脱一切政务的牵挂,让自己一身轻以终天年。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

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

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

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

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最终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来看的话,李尔王是一个善良、慈爱、轻信、刚愎自用的人,他的悲惨命运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人的性格是很复杂的,谁都没有办法说
的清楚。

人性中的恶,总是要等到遇到一些事情,才会以其可怕的、残暴的面貌全面展开,善也是同样的。

而在表面,每个人都为社会、家庭,以及舆论这些表面上的东西所掩盖,李尔王便是这样的人。

这位受人爱戴的国王,在性格上面有着致命的缺陷。

作为国王,他习惯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喜欢听赞美的话,并且将那视为真实,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虚荣心才会越来越强,他只想听到甜言蜜语,宁愿活在谎言的世界里,当然,他并不觉得那是谎言。

这样的人必然不习惯于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讽刺,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人必然不习惯于这种诚实,也不喜欢这种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才会把小女儿赶出家门,一味地感情用事造成了他所有的不幸。

我觉得李尔王这个形象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现代的意义和启发。

《李尔王》表达出来的是人性的悲剧。

在权力地位面前,亲情变得那么的微不足道。

李尔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剧中是反面人物,她们为了权力地位可以口蜜腹剑,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立刻翻脸不认人。

剧中有一个角色:“弄人”,他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却比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的语言浅白、滑稽却充满了讽刺的意味,一针见血。

例如他向李尔说的一段话:“听着,老伯伯,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少放款,多借债;走路不如骑马快,三言之中信一言;多掷色子少下注;莫饮酒,麽嫖妓;闭门不管他家事,会打算的占便宜,不会打算的叹口气。

”轻松的说笑中把李尔的性情和现在的境况都揭露出来了。

“弄人”在剧里是不值一提的角色,但是他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言行直接跟李尔那两个表里不一,前倨后恭的女儿形成强烈的反差,充满了讽刺意味。

在李尔王身上,两个不同的主题——国家和个人的独立自主权以及普通人的尊严——交汇在了一起。

李尔王是文学中一系列无名小卒的代表人物,这些
小人物终日为生计奔忙,而莎士比亚却让这样的人物有机会来评论那些有权有势之辈的所作所为。

这个故事虽是在遥远的古国,可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

自古以来都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有几个人能做到以平和之心看待别人的言行。

我们都喜欢甜言蜜语的人,喜欢夸赞之语,之所以能那么多的人喜欢拍马屁,曲意逢迎,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别人被奉承。

到最后却正是这些害了我们,这不正是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谋家的谴责吗?
在现实生活中,现象和本质、外表和内容往往都有很大的差别,我们不能因为现象和外表而失去理智成为下一个李尔王,“金光闪烁的并不全是黄金。

”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

参考文献:
[1]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矫福军.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
[3]孟宪强.中国莎学简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吾文泉.《李尔王》中的“自然”[J].外国文学研究,1996总74期.
[5]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欧美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