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韩信形象及其悲剧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的韩信形象及其悲剧价值
韩信是楚汉之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军事家,一生当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司马迁为之作传,不可能像写年表那样记述下韩信的每一次战争。但是又要把人物写活,写出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突出其才能,这就要对占有的历史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历史人物进行艺术处理,高瞻远瞩,去粗取精,从中选取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材料来。通过对史料的剪裁,塑造出其鲜明形象。在这一点上,司马迁做的极为出色。《淮阴侯列传》中通过三次战争就树立出了韩信“战必胜、攻必克”的足智多谋的战略家形象。第一次是擒魏取代战役。这是韩信投靠刘邦被拜为大将后的第一战,也是能否一举成功取得刘邦信任的关键一战。韩信在进攻战中大显身手,他的鬼神莫测的奇谋秘计也是从这次战争中最先表现出来的。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魏豹“盛兵蒲坂,塞临晋”。[1](p2042)韩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以木罂否缻渡军,袭按邑”。[1](p204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战而俘虏了魏豹,接着挥师北上,击灭代国,擒代相夏说。第二次战争是井陉之战。韩信率兵数万与赵军二十万战于井陉。韩信抓住时机迅速出击,违背常规灵活使用兵法,“背水为阵”,诈败诱敌,然后出奇兵“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两千”。[1](p2044)造成赵兵溃乱奔逃,“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终于以少胜多,“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于汦水上,禽赵王歇”。[1](p2044)这一战,充分显示了韩信善于观察掌握敌我形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卓越军事才能。还有一战就是和楚军龙且的战斗。这次战斗中,韩信又设谋定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1](p2046)等到龙且“追信渡水时”,“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皆虏楚军”。[1](p2046)正是这一战改变了楚汉战争的形势,基本上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正是通过这三次战争,韩信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形象就基本上树立起来了。而其他战争或略去不写,或一笔带过,这样不仅缩短了传记的篇幅,而且能突出重点,用尽可能少的笔墨去完成人物形象塑造,也增强了传记的故事性、可读性,为后代传记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以韩信为中心比较具体地描写某一战役,用人物来真实再现战争情景,也对我国古典军事文学作出了贡献。只要把人物传记写好了,这种也就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再现。司马迁不仅选取典型战例来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且,还通过心理描写来刻划韩信的形象。陈辽先生指

出:“传记不是小说,写的是真人真事,因此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大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史记》却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塑造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2](p52)事实确实如此,韩信作为统帅是个常胜将军,但在处理个人得失问题时,却经常发生内心斗争。《史记》在刻划韩信时,也就免不了对他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韩信青年时,有位淮阴少年当众侮辱他:“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孰视之”,思想斗争很久,觉得用不着和这淮阴少年一般见识,“俯出胯下,匍伏”。这里,《史记》仅用“孰视之”三个字,就写出了韩信当时的心理活动。因为刺死那少年,自己亦免不了一死,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无从实现。正是因为他胸怀大志,所以对无端受到的耻辱能够正确处理。司马迁用“孰视之”写出了韩信的思想斗争,也写出了自己敬佩之心。后来,韩信到刘邦那里。在记述韩信的“道亡”和被拜为大将时,司马迁这样写道:“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用一个“度”字写出了韩信逃亡前的心理活动。胸怀大志,又有过人之才,当然渴望遇到明主,得以施展才华,韩信“度”刘邦已知自己,还不委自己以重任,因此而认为刘邦不是自己渴望的伯乐,不是明主,与其待着不用,还不如另寻他路去施展抱负。所以他才“道亡”。正是这次“道亡”,他才得以被拜为大将,从此为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