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韩信形象及其悲剧价值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司马迁与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韩信(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字仲谋,沛国谯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刘邦的重要将领之一。
他在战争中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和勇气,对中国的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韩信,司马迁和司马光的评价却有所不同。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并不算高。
他对韩信的人品持负面看法,认为韩信是个“内助之臣”,即一个心志不坚定、虚伪和背叛的人。
司马迁在《史记·韩信列传》中写道:“远见则忍;忍则生贵;贵而无恭;臣而仲尼之敝帷是惑。
贵欲幸,幸则死亡之谋起;不幸,伏图之谋见也。
犹不识抗谏谗以决贳,贳生太后之阴诡,恶太后之功难,而亡身终。
臣窃为之忧。
”这段文字中,司马迁指责韩信的忍耐力过强,导致他为了追求权位而不顾忠诚和公正,最终带来了自身的灭亡。
相比之下,司马光(1019年-1086年)则对韩信的评价较为正面。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他对韩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其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方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效果持肯定态度,称他为“功高德尊”。
他认为韩信善于运用兵法和灵活的战术,使得他在战争中能够取得重大的胜利。
司马光也留下了韩信的名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句话表达了韩信对家庭的尊重和怀念之情,被后世称颂。
可以看出,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司马迁注重韩信的人品和忠诚问题,并对他的行为表示质疑和批评;而司马光则更关注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成就,并对他的战略智慧表示赞赏。
不同的观点可能源自于个人的背景和价值观差异,也反映了历史文献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韩信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将领,在军事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他的复杂性也引发了历史学家不同的评价。
不论是司马迁的批评还是司马光的赞赏,都为我们提供了对韩信人物形象的多重角度理解,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析韩信的悲剧摘要: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惊叹惋惜,论述其成因可谓是代代都有不一样的说法。
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赋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同时也有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和谋略思想的淡薄。
关键词:韩信;悲剧性;人格缺陷;人才观;‚家天下‛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性主人公,他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是饮恨而亡。
对于此悲剧的成因的探讨,自汉代以来,可谓是代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大多都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以立论于刘邦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刻薄寡恩,更多的是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叛逆的辩驳,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关注韩信本身。
我认为,韩信悲剧的构成,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方面原因,而韩信本人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同时,刘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也是酿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韩信的悲剧首先是政治悲剧韩信、张良以及萧何,是刘邦所称誉的‚三杰‛。
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韩信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闪发亮。
他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协燕、定齐,南出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出项羽,一展英雄之才。
为此,宋代陈亮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茅坤更是将韩信誉之为‚兵仙‛。
然而这位另刘邦都自叹不如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非但未能享受铸鼎的荣誉,却在大汉立国的前一夜,在既无可靠地证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吕后斩于一个本就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室,英雄之星就这样瞬间陨落了。
这一悲剧的结局,引发了历代学人的见仁见智,争论不休2000余年。
今天重新捡拾这一话题,从学术的创新角度来看价值似乎不大,然而,如果审视韩信悲剧所留给后人的思考,应该是历久弥新。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作者:刘秋月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期内容摘要:《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之一,里面的韩信也是《史记》中刻画得形象较为丰富的一个。
他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却处处碰壁,缺乏政治头脑,最终使自己走向了覆灭;他既能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却又卑鄙自私,目光短浅,追逐功名不惜背信弃义。
本文将分析一下太史公笔下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军事天才政治庸才《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有许多文学色彩浓厚的名篇,《淮阴侯列传》便是其中之一。
这篇列传按照历史人物一生的几个阶段,有次序、较详尽地叙写了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信军事才能、历史功勋的赞誉,同时对其悲惨的结局也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韩信是《史记》中刻画得较成功、形象较丰满的人物之一。
他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形成对比的是,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平平庸庸,他缺乏政治头脑,不察君心之险恶,最终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将结合文本详细分析一下淮阴侯韩信复杂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军事天才《淮阴侯列传》首先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虽然也刻画了不少在军事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人才,但韩信在这些人物中绝对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既不同于曹参、樊哙这些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单是像孙膑这样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
韩信既具有军事谋划才能,又具有攻城略地的实战才能,并且,他在军事领域所表现的胸襟也是广阔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知人善用;他既懂“攻城”之法,又明“攻心”之道。
可以说,韩信不仅仅是只能驰骋沙场的一介武夫,而且还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实战经验、远大志向、广阔胸怀的军事家。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去年新拍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一度成为银屏大热,我也经人推荐看了这部电视剧,并且很快喜欢上了由段奕宏饰演的韩信形象。
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本,尝试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辉煌与灭亡的原因。
读《淮阴侯列传》,韩信此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孤高自傲:“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就是说韩信少年时经常到一个亭长家蹭饭吃,亭长老婆讨厌他,变着法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气之下竟跟亭长断绝了关系。
可见韩信自尊且自负,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冷言冷语。
那么为什么韩信在少年会有这样的性格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1、韩信没落贵族的身份。
文中说韩信好带刀剑,后面又说:“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那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剑,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很可能是个没落贵族,而空有身份而无家底,空有才能却无人赏识令他性格较为极端,他不愿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2、韩信从小家贫为大多数人歧视,加上常常寄人篱下造就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而后来他“亡楚归汉”和“萧何夜下追韩信”亦由此性格导致。
虽然韩信性格孤傲,但他却能在关键时刻隐忍。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古人说:“士可杀而不可辱”。
那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也许有人说少年贫穷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忍耐,但也许苏东坡的《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更适合用在韩信身上。
韩信悲剧性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日” 。 ⑥ 韩信 封王后 , 便找 到漂母 , 赏 漂母 千金 。 前有季 步一诺
千金 , 后有 漂母 一饭 千金 , 为人 称道 。清包彬 《 淮阴侯 庙》 赞 日: “ 鸟尽 良弓势必藏 , 千秋青史 费评章 。 区 区一饭 犹图报 , 争 肯 为臣负汉 王?” 有人 为韩信 造反 一事鸣 冤 , 这就牵 扯到 亡 之妇人— — 吕雉 。 有 人评价 吕雉 , 不是帝 王 , 却胜似 帝王 。 究 其一 生 , 出身高 贵 , 下 嫁刘 邦 , 老 夫少 妻 , 恪 守 妇道 , 内外 操 持 .还曾 因刘 邦 的关 系被 狱吏调 戏 。后 刘邦 与项羽 楚汉 对
万之 众 , 战必 胜 , 攻必 取 , 吾 不如 韩信 。” 萧何说 : “ 诸将 易得 耳, 至于韩信 者 , 国士无双 。 ” 苏 轼说 : “ 抱王 霸之大 略 , 蓄英雄
“ 存亡 两妇 人 ” 。存之 妇人 固然是 漂母 , 在 寄食 乡长 家 而遭 嫌后 , 得漂 母一 饭 之恩 , “ 漂 母怜 之 , 饭信 , 一 漂竟 数 十
肩” 的韩信 。项 羽未能成就其 帝业 , 与其 自身性格 不无 关 系, “ 匹夫之 勇” 、 “ 妇人之仁 ” ①、 “ 自矜功伐 , 奋其私 智而不师 古” ②, 而韩
信 到 底 因何 而死 ?谋 反 ? 亦或 是 说 . 诬 以谋反 ?
关键词 : 谋反
诬 以谋 反 非 艺 术 性 考 虑 悲剧 性
: j ≥
) 夫教资 料
匡 峻圆圈
韩
信
悲
剧
性
浅
析
读《 史记 ・ 淮 阴侯 列传 》 有 感
李 乐殉
( 南京 师范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提 到西 汉 , 两个人不得 不提 , 一个是 力拔 山兮 气盖世 的楚 霸 王项羽 , 另一则是 “ 生平胯 下能 受辱 , 只是羞 于哙 等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不识时务的俊杰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不识时务的俊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功,不矜其能,则庶⼏哉于汉家勋可以⽐周、召、太公之徒(功劳之⼤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相⽐),后世⾎⾷矣(可以长期享受祭祀,名垂千古)。
不务出此,⽽天下已集,乃谋畔(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迁在这⼀段话中,显然有⾔外之意、弦外之⾳,那就是:你韩信要“谋叛”,就应该早⼀点动⼿。
在你⼿握重兵、形势⼗分有利的时候你不动,偏偏在兵权已失、形势对你不利的时候你才想动⼿!司马迁的这种语⽓,显然已经表达了对韩信的⽆限同情。
韩信对于汉朝的建⽴居功⾄伟,⾼祖刘邦曾对他这样评价:“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在封建社会,能够获得帝王这样的评价,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有过⼈之才⽽不能被⽤,就如同怀璧夜⾏,只能招来杀⾝之祸。
可惜,这⼀点韩信直到死时才明⽩:“狡兔死,⾛狗烹;飞鸟尽,良⼸藏;敌国破,谋⾂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以冤屈死亡结束,却以屈辱贫困开始,但贫困的韩信素有⼤志。
太史公⽇:“吾如淮阴,淮阴⼈为余⾔,韩信虽为布⾐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以葬,然乃⾏营⾼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韩信出⾝平民,性格放纵⽽不拘礼节。
未被推选为官吏,⼜⽆经商谋⽣之道,常常依靠别⼈糊⼝度⽇,许多⼈都讨厌他。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妇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韩信对她表⽰:“吾必有以重报母。
”⽼妇很⽣⽓,斥责韩信:“⼤丈夫不能⾃⾷其⼒,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难道是希图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侮辱韩信说:“虽长⼤,好带⼑剑,怯⽿。
”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良久,低下⾝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秦末乱世,是英雄⼤显⾝⼿的时候,韩信先投项⽻,不得重⽤,后⼜投奔刘邦,只得到⼀个⼩官——连敖,但很快就“坐法当斩”。
幸好在⼑砍向他脖⼦之前,他仰天⼤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这⼀叫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
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
在 这 番 议 论 中 ,韩 信 从 两 个
方 面 向汉 王 分 析 了 当 时 的 天 下 大
势。韩信首 先将刘 邦与项 羽进行
对比, 指 出项 羽“ 其 强易 弱 ” 的 事
.
实 。他 指 出 ,项 羽 徒 有 “ 匹 夫 之 勇” 、 “ 妇人之仁 ” ; 然又 “ 背 义 帝 之 约” , 致使 “ 诸侯 不平 ” ; 且 其“ 所过 无不残灭 者 , 天 下多怨 , 百 姓 不 亲 附” 。所 以 , 项 羽 的 强 大 只 是 表 面
登 台拜 将 显 示 了韩 信 的 谋 划 才 能 ,但 是 韩 信 不 单 单 是 只会 侃 侃 而谈 、 纸上谈兵 的将军 , 他 的 实 战 才 能 也 是 令 人 叹 为 观 止 的 。从 韩 信 被 刘 邦 重 用 到 最 终 汉 王 夺 取
虑、 运筹 帷幄 、 决胜庙 堂 的军事 谋 划 才 能 集 中 表 现 在 他 登 坛 拜 将 时
一
下太史公 笔下 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 象。 关键词 : 人 物形 象 军 事 天 才 政 治 庸 才
《 史 记》 被鲁 迅先 生 称 为“ 史 家 之绝 唱 , 无 韵之 离骚 ” , 它不 仅 是 一部 空前 伟 大的史 学 著作 , 而 且 还 开 创 了我 国传 记 文 学 的先 河 。《 史记 》 中 有 许 多 文 学 色 彩 浓 厚 的名 篇 , 《 淮阴侯列 传》便是其 中之一 。这 篇列传按 照历史人 物 生 的 几 个 阶段 , 有 次序 、 较详尽 地叙 写 了淮 阴侯 韩信 一生 的生 活 经历 ,字里行 间流露 出作者对韩 信 军事才能 、 历 史 功 勋 的赞 誉 , 同
的, 是很容易被 削弱 的。同时 , 他
走近西汉名将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人物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读《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献资料,来了解西汉名将韩信。
韩信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少年贫寒但胸怀大志;豁达大度、积极进取;才华过人,指挥若定;知恩图报。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缺点。
【关键词】淮阴侯韩信优秀品质动乱的时代容易造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秦汉之际,战乱四起,一时间豪杰并作。
韩信,这位“战必胜,功必取”的军事天才,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少年贫寒,遭人辱蔑,但胸怀大志韩信年少时很贫穷,常常寄食于人,处处遭人讨厌。
甚至后世有人认为“韩信是流氓”!但实际上韩信虽穷,却也有尊严、有抱负。
这可以从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小事中看出来。
韩信曾寄食下乡南昌亭长,亭长妻子讨厌韩信,等韩信来了“不为具食”。
韩信察觉后,“怒,竟绝去”!虽说不上高尚,但也不失于有点气节。
漂母看韩信可怜,给他饭吃,当时穷得叮当响的韩信却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这话听起来有点大言不惭,但细想起来这其中却有韩信对自己必将富贵的自信。
韩信母亲死时,“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只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低微、贫穷之时仍然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丝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豁达大度,积极进取韩信贫贱时,曾遭到过一次巨大的侮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
’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我们不免要惊诧:堂堂韩信为何能忍跨下之辱呢?原来他自有道理,多年以后,身为楚王的韩信解释道:“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可见他把自己的报负和理想寄托的很高、很远,不屑让小事芥蒂于心,妨碍自己的前程。
三、才华过人,指挥若定韩信在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以后,仗剑投奔项梁所统率的起义军。
期间,他积极的“数以策干项羽”,但结果是“羽不用”。
得不到重用的韩信,在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毅然亡楚归汉。
经萧何推荐,登坛拜将以后,韩信的才华立即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史记》人物探究之韩信
《史记》人物探究之韩信作者:张继云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21期在《史记》中韩信是值得研究的人物之一。
不仅仅因为像他这样优秀的军事家,指挥千军万马犹如宰小鸡,烹小鲜,令人仰慕。
更因为他历尽千辛万苦,帮刘氏打拼出一个锦绣江山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留下了千古谜团。
一、韩信的简要生平韩信生活在秦末汉初,他的主要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流浪与怀才不遇的韩信。
韩信出身平民,年轻的时候缺乏谋生的手段,过者流浪者的生活,依靠别人糊口度日。
开始在下乡亭长家吃了几个月的闲饭后,因为亭长妻子不满,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有几十天,韩信依靠洗棉衣的老母过日子。
韩信喜欢佩剑,曾经被一无赖侮辱,留下了钻胯的名声。
项梁起事后,韩信立志行伍,想在军队干一番事业,投奔了项梁。
项梁死后,归属项羽,担任执戟郎。
后来,萧何发现他是一个优秀的将才,就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刘邦一直没有起用韩信。
韩信估计汉王不会用自己,也逃走了。
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来之后,力举刘邦“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拜他为大将。
这是韩信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贫困潦倒,受人欺侮,心怀安国定邦之才略,却没有用武之地,表现平庸而无建树。
第二,拜将与全面辉煌的韩信。
拜将之后,韩信为刘邦谋划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策略。
他正确分析了项羽与刘邦的优劣,认为项羽有匹夫之勇,怀妇人之仁,违背义帝约言,残杀百姓和俘虏,失去民心,一定会由强变弱。
只要汉王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天下勇武,以天下地封功臣,以义兵从东思之士,必将最后取胜。
明确了东归的战略,坚定了刘邦的信心。
井陉战役,韩信背水一战,以数万军队打败号称20万军队的赵国,平定赵地;接着,采用广武君“先声后实”的建议,不战而屈燕国,大败项羽大将龙且攻取齐国,被封为齐王。
最后,垓下十面埋伏,彻底击败项羽,从而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
这是韩信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谋定战争方略,取得了楚汉战争的全面胜利。
关于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
尊敬的读者:在我国历史上,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两位备受尊敬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们对于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韩信,则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和成就。
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司马迁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从中解读我国古代史学家的观点和态度。
一、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1. 史家的角度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对韩信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史记·韩世家》中,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上。
他认为韩信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对抗秦朝的过程中,他所表现出的智谋和勇气都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2. 韩信的负面形象然而,司马迁对韩信并不是完全的褒奖。
在《史记》中,司马迁也对韩信的一些行为和决策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尤其是在韩信掌权后,他的和残暴行为使得他在后世留下了负面形象。
司马迁用较为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待韩信,既肯定了他的贤能,也批评了他的过失。
3. 评价的客观性从司马迁对韩信的评价可以看出,作为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具有客观性和权威性。
他既能够看到韩信的杰出之处,也能够审视他的缺点和过失。
这种客观的态度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
二、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1. 对韩信的肯定与司马迁不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韩信的评价更多地集中在他的政治才能和领袖魅力上。
司马光认为韩信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领袖,在他掌权之时,国家政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社会秩序得到了良好的维护。
这种积极的评价体现了司马光对于韩信政治智慧的高度认可。
2. 强调韩信的功绩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还强调了韩信在国家建设和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认为韩信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政治智慧和勇气,他在执政期间推动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使得国家得以繁荣昌盛。
这种对韩信功绩的强调体现了司马光对于韩信的正面评价。
3. 史学家的立场从司马光对韩信的评价可以看出,作为史学家,司马光更加注重历史人物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失意的英雄 ——韩信
姓名:李婕班级:中091-5班学号:200901501533失意的英雄——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艺术成就韩信,是太史公塑造的一个特殊的悲剧英雄形象。
韩信本质上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一直追寻着一种自由无碍的境界。
他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
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
所以,在风起云涌,尔虞我诈的乱世,韩信注定了只能是一个失意客。
然而,韩信为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及为之不惜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都直接与司马迁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与契合。
而这共鸣与契合,是司马迁愤懣抗争创作心理的集中体现,也是形成《史记》中优秀传记文学作品的基点。
故而,我便从《淮阴侯列传》看《史记》的艺术成就。
在叙述艺术上,太史公总是用清晰的主线贯穿始终,注重因果关系的探索发展,破齐之战与郦食其被烹,楚王信反与钟离眛之死,挈手陈豨与淮阴侯蒙冤,这些注重因果关系的事情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兵仙”——韩信艰辛的成长过程、曲折的生活经历、卓越的军事才华、佐汉破楚的巨大功绩和令人痛惜的悲剧结局。
就是通过这些典型的事例,太史公鲜明地刻画出来韩信这样一个悲剧的英雄形象。
他的写作方法同样让人艳羡,就以“闲笔些人”而言,列传开篇便先讲述韩信“常从人寄饮,人多厌之者。
”韩信一直以来都是世俗所不能理解的失意者,在当时的世道里首先是普通大众,之后是掌权者。
多次进谏不被采纳,直至萧何夜追,才算在这茫茫人世有一个人能窥探到韩信内里的才华与报复。
闲笔实不闲,还有声名千古的“胯下之辱”看似和后文的佐汉破楚,运筹帷幄没有丝毫关系,只是这种忍辱负重的另一种男儿气也成了日后韩信能够大方光芒的资本。
同样的,也正是这性格中的优柔反复、贪小而失大也是他的致命伤。
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刘邦马上“袭夺”韩信军。
从此而后,曾叱咤风云、左右天下局势的齐王韩信在政治上才一步步后退,先是改封为楚王,后又被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困居洛阳,处于天子严密监视之下,大势已去,本该韬光养晦、了此残生之时,他又不甘寂寞,联络陈豨密谋造反。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摘要:韩信作为秦汉之际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千载以来为后人争论不休,他的死于非命,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旨在结合其人生经历,从其睚眦必报,心胸狭窄、自私功利,不顾大局等多方面悲剧性格出发,探讨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韩信睚眦必报自私功利韩信,作为《史记》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之一,和项羽、李广一样,寄托着司马迁的悲剧情结,也是《史记》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韩信的悲剧,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究其根本,是由其悲剧性格所决定的。
一、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关于这点,《史记》载韩信对自己落魄时的三件“小事”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漂母在他饥饿“不能自食”的时候赠之以饭;南昌亭长先是供给他饮食,后不为亭长妻所容,韩信怒而离去,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
而韩信受封楚王之后,对漂母赐以千金,对南昌亭长赐以百钱且讥讽之,而封曾经侮辱过他的那个人为中尉,这其中有两个疑点,很是耐人寻味:一是“千金”和“百钱”之别,相传刘邦曾经将一位在自己危难之时托言家贫不肯供给自己饮食的亲戚封为“锅亏侯”,其含义显而易见;韩信的“百钱”之赠则异曲同工,相比“千金”,这与其说是报恩,倒不如说是一种侮辱。
何况还有那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看来是唯恐“百钱”之辱别人不明白,还一定要加以说明,令世人皆知其“为德不卒”,这就很有些过分了。
如果再联系后世津津乐道的“胯下之辱”来看,就令人不得不质疑其事了:毕竟南昌亭长还算是有恩于他的,能忍胯下之辱,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寻常之事却不能忍,这又是为何?只因胯下之辱不得不忍,不忍则有官司性命之虞,然而韩信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却从未停止过,关于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而比之漂母,南昌亭长夫妻的态度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漂母济韩信于困厄之中,言词中却开口“大丈夫”,闭口“王孙”,处处体现出对他的人格的尊重,又施德而不望报,令韩信既感且愧。
南昌亭长本来就以“寄食”待之,显然没什么尊重可言,又断其食于后,令韩信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羞辱,自然难免发怒了。
韩信的人物形象分析
先说⼀副对联,“⽣死⼀知⼰,存亡两妇⼈”。
据说这是韩信的墓志铭。
这副对联真是绝妙呀,⼯整不说,主要是精炼地概括了韩信的⼀⽣。
“⽣死⼀知已”,指的是萧何,萧何⽉下追韩信,这个故事⼤家应该是⽐较熟悉的,京剧中就有这本戏。
还有⼀个成语,⼤家也⽐较熟悉,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败也萧何,指的是最后,是萧何出⾯将韩信骗出来,被吕后杀掉的。
“存亡两妇⼈”,指的是漂母和吕后。
漂母是指,韩信早年在故乡未发迹时,混到了吃不上饭,河边上⼀个漂絮的⽼妇⼈看他可怜,将⾃⼰带来的饭舍给了韩信吃,韩信对此感激不尽。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后,遍访漂母不得,在当年漂母漂絮的河边沉千⾦,以报答当⽇的赐饭之恩。
所谓,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注:㈠《史记·淮阴侯列传》说是找到了漂母;㈡汉代时的⾦不是我们今天的黄⾦,⽽是指铜。
不过,我倒是更愿意相信韩信没有找到漂母的说法,故此处仍采⽤⾃⼰的观点。
)吕后,就是汉⾼祖的皇后。
她和萧何联⼿,骗杀韩信于长乐宫的悬钟室。
我想更多地从性格的⽅⾯来分析韩信这个⼈物,以期为⼤家提供⼀些可值得借鉴的⼈⽣经验。
韩信性格上的优点有如下的⼏⽅⾯,正是这些优点,使得韩信能够起⾝于平民,最后取后封侯的功业。
第⼀点,志愿⾼⼤。
可以从两个⽅⾯来说明这⼀点。
其⼀,《史记·淮阴侯列传》末尾的“太史公⽈”说,“我到淮阴去,淮阴的地⽅的⼈对我说,韩信还是平民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穷得没有钱来办丧葬的事,然⽽他却各处去寻求⼜⾼⼜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旁边可以安顿得下⼀万家。
我去参观他母亲的坟地,果真像⼈们所说的。
”也就是说,穷困时的他就想到了⽇后⼀定会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光宗耀祖后的表现之⼀,肯定会⼤修祖坟的;其⼆,韩信的胯下之辱。
这个故事⼤家也是熟知的,即⼀个地痞对韩信说,我看你⼀天到晚腰⾥佩着剑,但你⾻⼦⾥却胆⼩如⿏!韩信,你要不怕死,⽤你的剑刺死我;不然的话,从我的裤裆⾥钻过去!结果,韩信盯着那⼩⼦半天,《史记》记载,“于是信孰视之”,低下头慢慢爬了过去。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课例研究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主人公。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但最终饮恨而亡。
韩信的一生有人概括为“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表面上看,漂母的一饭之恩帮助韩信度过了难关,吕后的屠刀葬送了韩信的性命;萧何的三荐一追,使韩信由小吏一跃成为千古名将,也是萧何精心设计的圈套使韩信一败涂地,送了性命。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实质,决定韩信命运的,当在韩信自身。
一、漂母赠食时的韩信韩信寄食亭长家而遭嫌后,在城边钓鱼,有幸遇上好心的漂母施以食物,“漂母怜之,饭信,一漂竞数十日”。
倘若,此时韩信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居,觉得接受漂母的施舍就深感耻辱,那么韩信的境遇就将被改写。
要知道,韩信并非是喜欢钓鱼而去城边,去城边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漂母的施舍。
二、胯下之辱时的韩信当韩信面对屠中少年的侮辱,“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韩信并未因为嘲笑为“胆小鬼”而与之斗嘴;当韩信被当众侮辱,“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他也并未逞一时之能,拔剑与之相斗,而是忍气吞声地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
我们再联系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此人时所说的话,“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倘若韩信不堪受辱,拔剑杀了那少年,那么日后的韩信也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三、萧何推荐时的韩信世人往往只注意到萧何的推荐使韩信由小吏(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而忽略了韩信逃跑这一事件。
倘若没有韩信的出逃,哪来萧何追韩信,哪来刘邦赏赐韩信。
况且,韩信之所以能当上大将军,也并非刘邦一时的心血来潮,也并非萧何几句委婉动听的话语就能实现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韩信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各方面实力远不如项羽,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急需有智之谋士,有勇之武将,而韩信恰好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特别是韩信刚当上大将军时,把刘邦和项羽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作了精辟分析与比较,使得刘邦心悦诚服,对眼前的将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恨相见太晚。
浅论韩信的悲剧
浅论韩信的悲剧摘要: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的一生低落过辉煌过但就韩信的人生结局而言他是不幸的。
韩信的悲剧千百年来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每个人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然而,当我们站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韩信的悲剧,我们可以发现造成韩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在客观的时代背景下注定了韩信的一生是以悲剧结尾,另一方面从韩信本身的主观因素出发他的悲剧性也是无法避免的。
关键词:韩信悲剧客观主观时代性格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把韩信定位成一位悲剧主人公。
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楚汉之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为刘邦建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饮恨而亡。
纵观汉初“三杰”的其他两位,我们可以发现韩信悲剧的一些主观因素。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于韩信的悲剧成因是这样总结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1]自汉代以来对于韩信悲剧性的探讨就不在少数人们大多数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而忽视了韩信本人内在性格所带来的悲剧性。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主观与客观来分析韩信的悲剧,客观即使时代因素而主观着重于探析韩信的性格。
韩信悲剧之客观因素政治悲剧在封建并且等级森严的古代中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在帮刘邦打下江山之后,刘邦为了稳固他的江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而才能出众的韩信就不可避免成为打压对象。
不同于萧何与张良的采取的“以退为进”,韩信似乎没有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
韩信之悲,不在于智匮,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贪欲掩盖下的政治嗅觉失灵。
比如由齐王徙为楚王时,已经显示出刘邦的不信任;而“谋反”之说更是刘邦为扼制韩信而造的假象,但此时政治昏聩的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对外军事征讨取胜后对内的政治清剿,因而韩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毫无思绪可言,为了自保韩信居然以献出朋友钟离昧取信于刘邦,这样的韩信轻易的放弃了自己最后一个重量级筹码,成为懵懂政治的牺牲品。
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
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史记人物杂评韩信散文,希望有所帮助!实事求是地说,韩信这个人无论在性格上,还是在能力上都是有致命缺陷的,他能忍小辱却不能忍大辱,擅领兵却不擅带兵,善于谋兵事却不善于谋政事,以至于身败名裂。
长久以来,人们都把韩信能忍胯下之辱这个故事当成容忍的范例,经常讲给身边的人听。
世人认为,能忍方能成大事。
一直到今天,忍辱负重这个成语都是作为褒义词来用的。
其实,这个词用在韩信的身上,恰恰具有讽刺的意味。
《淮阴侯列传》中记载了韩信曾经两次受辱,一是他经常到别人家里“蹭饭”,后来人家不愿意继续让他“白吃饭”了,于是巧妙地拒绝了他。
这在韩信看来,很是接受不了。
第二次,就是流传甚广的所谓“胯下辱”。
我之所以说这种忍辱对于韩信有讽刺意味,也是基于此。
作为韩信来说,既然如此能忍辱,何至于在弃楚归汉后,又不满自身官职小而逃跑呢?他这一跑,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
然而,这个佳话属于萧何,绝不属于韩信。
按说,以他的聪明才智,以及对刘邦阵营的了解,不至于采取这种方式。
有人说,韩信之所以逃跑,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想离开刘汉阵营。
对这个说法,我不以为然,当时的形势,韩信如果既不选择项羽,也不选择刘邦,那么他还能选择谁?不可否认,韩信是帅才,他所说的刘邦善于将将,自己善于将兵,有自谦的成分,在不过分贬低自己才能的同时,又拍了刘邦的“马屁”。
应当说,韩信担任刘邦的大将军之后,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用兵的经典战例。
韩信用兵之灵活多变,战术运用之巧妙,不仅刘邦手下没有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甚至自战国白起之后,直至西汉王朝败亡,几百年间都没有可以比拟的。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由于性格上的原因,作为大将军甚至还担任过相国的韩信,却是在刘汉阵营中几乎没有朋友,以至于随着天下逐步平定,刘邦渐渐对他起了防备之心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替他说话,没有一个人再提起他的功劳,殊为可悲。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韩信,一个有着不凡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风起云涌的浮沉。
他是一个有着动荡人生的人格悲剧代表,其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理解历史的角度。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慧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从小展露出来。
他常常和村里的孩子们模拟战争,设计进攻布置防御,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他在战场上也非常勇猛,多次立下战功,被评为将军。
但由于韩信年轻,雄心勃勃,他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行为而惹人不满。
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意味着,他的个性和才华并不完美。
韩信仕宦之初,曾经任齐王的谋臣。
可他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却有了在私下和齐王私通的行为。
这导致了他别人看待他的眼光不太一样。
虽然他有才华,可他的人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再加上韩信多次受到讹诈欺骗,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他在和朋友共进晚餐时,被朋友欺骗,借三百金后,却抵押了韩信的皮袍。
韩信之后虽一番努力,但无法找回这三百金。
他无法挽回这件事情,让他心情非常沉重。
由此看来,韩信是一个心性过于柔弱的人。
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幸遭遇,韩信仍然被皇帝所看重,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他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他晚年之时,他却有了另一个人格悲剧的转折点。
他的野心太大,想要谋取皇位,出现了反叛情况,最终他未得志而死。
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不一。
有些人赞誉他的才华,提到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但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的人品和野心。
不管怎样,他的人生经历都是一个人格悲剧的例子。
他在才华和内心的丰富度上都拥有某种优势,但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角色缺陷,这也提示着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综合形象。
总之,韩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人生教训。
它告诉我们,天赋卓越并不能代表着人格完美,我们要在判断一个人时看到人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并更好地理解历史。
史记韩信研究报告
史记韩信研究报告1. 引言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他生于公元前231年,卒于公元前196年,是西汉初年的一位重要将领。
韩信的军事才能和智略一度令人惊叹,但他的晚年和结局却充满了谜团。
本报告将从韩信的生平经历、其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各种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探讨关于韩信这一历史人物的意义和价值。
2. 韩信的生平经历2.1 出身和早年经历韩信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低级官员。
据《史记》记载,他从小聪明机智,善于观察和思考。
他在年轻时就读过一些经典文献,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2.2 加入刘邦军队公元前209年,韩信加入了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随后成为刘邦的部将。
他在刘邦的大军中很快崭露头角,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术策略使得农民起义军一路胜利。
他的智谋和忠诚为他赢得了刘邦的信任。
3. 韩信在战争中的表现3.1 农民起义战争韩信在农民起义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
他熟练运用兵法,善于设计奇袭之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战役胜利。
他经常采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术,以微小的力量击败了更强大的敌人。
这使得刘邦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壮大,并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统治。
3.2 咸阳之战咸阳之战是韩信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咸阳是秦朝的都城,也是秦朝统治者的陵墓所在地。
韩信率军攻占咸阳,从而对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3.3 韩信谋反然而,韩信却在一次意外中被刘邦怀疑谋反,并被软禁在乌江。
关于韩信为什么会被怀疑以及实际情况如何,历史上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
4. 韩信的评价和争议4.1 正面评价有人认为韩信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将军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智谋使得他在战斗中几乎是无敌的。
他的战略眼光和勇敢果断的决策经常令人叹为观止。
4.2 负面评价然而,也有一些人对韩信持负面评价。
他们认为韩信冷酷无情,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背叛了他的盟友。
这些观点对于韩信的历史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 评价和结论韩信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一位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以韩信为中心比较具体地描写某一战役,用人物来真实再现战争情景,也对我国古典军事文学作出了贡献。只要把人物传记写好了,这种也就得到了真实、生动的再现。司马迁不仅选取典型战例来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而且,还通过心理描写来刻划韩信的形象。陈辽先生指出:“传记不是小说,写的是真人真事,因此不可能像小说那样大段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史记》却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以此塑造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2](p52)事实确实如此,韩信作为统帅是个常胜将军,但在处理个人得失问题时,却经常发生内心斗争。《史记》在刻划韩信时,也就免不了对他进行心理活动的描写。韩信青年时,有位淮阴少年当众侮辱他:“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孰视之”,思想斗争很久,觉得用不着和这淮阴少年一般见识,“俯出胯下,匍伏”。这里,《史记》仅用“孰视之”三个字,就写出了韩信当时的心理活动。因为刺死那少年,自己亦免不了一死,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无从实现。正是因为他胸怀大志,所以对无端受到的耻辱能够正确处理。司马迁用“孰视之”写出了韩信的思想斗争,也写出了自己敬佩之心。后来,韩信到刘邦那里。在记述韩信的“道亡”和被拜为大将时,司马迁这样写道:“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用一个“度”字写出了韩信逃亡前的心理活动。胸怀大志,又有过人之才,当然渴望遇到明主,得以施展才华,韩信“度”刘邦已知自己,还不委自己以重任,因此而认为刘邦不是自己渴望的伯乐,不是明主,与其待着不用,还不如另寻他路去施展抱负。所以他才“道亡”。正是这次“道亡”,他才得以被拜为大将,从此为汉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