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刘玲娣

合集下载

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析韩信的悲剧摘要: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惊叹惋惜,论述其成因可谓是代代都有不一样的说法。

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赋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同时也有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和谋略思想的淡薄。

关键词:韩信;悲剧性;人格缺陷;人才观;‚家天下‛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性主人公,他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是饮恨而亡。

对于此悲剧的成因的探讨,自汉代以来,可谓是代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大多都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以立论于刘邦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刻薄寡恩,更多的是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叛逆的辩驳,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关注韩信本身。

我认为,韩信悲剧的构成,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方面原因,而韩信本人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同时,刘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也是酿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韩信的悲剧首先是政治悲剧韩信、张良以及萧何,是刘邦所称誉的‚三杰‛。

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韩信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闪发亮。

他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协燕、定齐,南出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出项羽,一展英雄之才。

为此,宋代陈亮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茅坤更是将韩信誉之为‚兵仙‛。

然而这位另刘邦都自叹不如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非但未能享受铸鼎的荣誉,却在大汉立国的前一夜,在既无可靠地证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吕后斩于一个本就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室,英雄之星就这样瞬间陨落了。

这一悲剧的结局,引发了历代学人的见仁见智,争论不休2000余年。

今天重新捡拾这一话题,从学术的创新角度来看价值似乎不大,然而,如果审视韩信悲剧所留给后人的思考,应该是历久弥新。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作者:刘秋月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期内容摘要:《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之一,里面的韩信也是《史记》中刻画得形象较为丰富的一个。

他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却处处碰壁,缺乏政治头脑,最终使自己走向了覆灭;他既能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却又卑鄙自私,目光短浅,追逐功名不惜背信弃义。

本文将分析一下太史公笔下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军事天才政治庸才《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有许多文学色彩浓厚的名篇,《淮阴侯列传》便是其中之一。

这篇列传按照历史人物一生的几个阶段,有次序、较详尽地叙写了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信军事才能、历史功勋的赞誉,同时对其悲惨的结局也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韩信是《史记》中刻画得较成功、形象较丰满的人物之一。

他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形成对比的是,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平平庸庸,他缺乏政治头脑,不察君心之险恶,最终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将结合文本详细分析一下淮阴侯韩信复杂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军事天才《淮阴侯列传》首先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虽然也刻画了不少在军事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人才,但韩信在这些人物中绝对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既不同于曹参、樊哙这些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单是像孙膑这样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

韩信既具有军事谋划才能,又具有攻城略地的实战才能,并且,他在军事领域所表现的胸襟也是广阔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知人善用;他既懂“攻城”之法,又明“攻心”之道。

可以说,韩信不仅仅是只能驰骋沙场的一介武夫,而且还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实战经验、远大志向、广阔胸怀的军事家。

韩信悲剧性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韩信悲剧性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日” 。 ⑥ 韩信 封王后 , 便找 到漂母 , 赏 漂母 千金 。 前有季 步一诺
千金 , 后有 漂母 一饭 千金 , 为人 称道 。清包彬 《 淮阴侯 庙》 赞 日: “ 鸟尽 良弓势必藏 , 千秋青史 费评章 。 区 区一饭 犹图报 , 争 肯 为臣负汉 王?” 有人 为韩信 造反 一事鸣 冤 , 这就牵 扯到 亡 之妇人— — 吕雉 。 有 人评价 吕雉 , 不是帝 王 , 却胜似 帝王 。 究 其一 生 , 出身高 贵 , 下 嫁刘 邦 , 老 夫少 妻 , 恪 守 妇道 , 内外 操 持 .还曾 因刘 邦 的关 系被 狱吏调 戏 。后 刘邦 与项羽 楚汉 对
万之 众 , 战必 胜 , 攻必 取 , 吾 不如 韩信 。” 萧何说 : “ 诸将 易得 耳, 至于韩信 者 , 国士无双 。 ” 苏 轼说 : “ 抱王 霸之大 略 , 蓄英雄
“ 存亡 两妇 人 ” 。存之 妇人 固然是 漂母 , 在 寄食 乡长 家 而遭 嫌后 , 得漂 母一 饭 之恩 , “ 漂 母怜 之 , 饭信 , 一 漂竟 数 十
肩” 的韩信 。项 羽未能成就其 帝业 , 与其 自身性格 不无 关 系, “ 匹夫之 勇” 、 “ 妇人之仁 ” ①、 “ 自矜功伐 , 奋其私 智而不师 古” ②, 而韩
信 到 底 因何 而死 ?谋 反 ? 亦或 是 说 . 诬 以谋反 ?
关键词 : 谋反
诬 以谋 反 非 艺 术 性 考 虑 悲剧 性
: j ≥
) 夫教资 料
匡 峻圆圈







读《 史记 ・ 淮 阴侯 列传 》 有 感
李 乐殉
( 南京 师范大学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提 到西 汉 , 两个人不得 不提 , 一个是 力拔 山兮 气盖世 的楚 霸 王项羽 , 另一则是 “ 生平胯 下能 受辱 , 只是羞 于哙 等

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

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
的一 番精 彩 的议 论 上 。
在 这 番 议 论 中 ,韩 信 从 两 个
方 面 向汉 王 分 析 了 当 时 的 天 下 大
势。韩信首 先将刘 邦与项 羽进行
对比, 指 出项 羽“ 其 强易 弱 ” 的 事

实 。他 指 出 ,项 羽 徒 有 “ 匹 夫 之 勇” 、 “ 妇人之仁 ” ; 然又 “ 背 义 帝 之 约” , 致使 “ 诸侯 不平 ” ; 且 其“ 所过 无不残灭 者 , 天 下多怨 , 百 姓 不 亲 附” 。所 以 , 项 羽 的 强 大 只 是 表 面
登 台拜 将 显 示 了韩 信 的 谋 划 才 能 ,但 是 韩 信 不 单 单 是 只会 侃 侃 而谈 、 纸上谈兵 的将军 , 他 的 实 战 才 能 也 是 令 人 叹 为 观 止 的 。从 韩 信 被 刘 邦 重 用 到 最 终 汉 王 夺 取
虑、 运筹 帷幄 、 决胜庙 堂 的军事 谋 划 才 能 集 中 表 现 在 他 登 坛 拜 将 时

下太史公 笔下 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 象。 关键词 : 人 物形 象 军 事 天 才 政 治 庸 才
《 史 记》 被鲁 迅先 生 称 为“ 史 家 之绝 唱 , 无 韵之 离骚 ” , 它不 仅 是 一部 空前 伟 大的史 学 著作 , 而 且 还 开 创 了我 国传 记 文 学 的先 河 。《 史记 》 中 有 许 多 文 学 色 彩 浓 厚 的名 篇 , 《 淮阴侯列 传》便是其 中之一 。这 篇列传按 照历史人 物 生 的 几 个 阶段 , 有 次序 、 较详尽 地叙 写 了淮 阴侯 韩信 一生 的生 活 经历 ,字里行 间流露 出作者对韩 信 军事才能 、 历 史 功 勋 的赞 誉 , 同
的, 是很容易被 削弱 的。同时 , 他

浅谈析韩信成功和身死的原因

浅谈析韩信成功和身死的原因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陈浪40928070浅谈韩信成功和身死的原因—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摘要:在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室的丰功伟绩中,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说韩信是那开国第一功臣他也是当之无愧。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但是韩信出生低微,性格放纵不拘礼节,到底是什么成就了他,让他成为了“汉初三杰”,封侯封王,助刘邦夺得了汉室天下。

而这样一个对汉朝有着汗马功劳的开国功臣,最后却落得了“被控谋反,被吕雉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的下场。

读过《史记.淮阴侯列传》本文简要探讨韩信成功和最后被凄惨杀死的原因。

关键词:史记韩信功臣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可见,韩信虽出生平民但是从小就于总不同。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

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协助汉王刘邦率军出陈仓、定三秦,京索之战败楚军,随后分兵北伐,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是什么成就了韩信的丰功伟绩,让他名留青史?1.忍辱负重—“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为天下之不能为之事。

”韩信能忍受常人不能的侮辱,故能成就不世之功。

曾经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

”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性格决定命运--《淮阴侯列传》赏析

性格决定命运--《淮阴侯列传》赏析

性格决定命运--《淮阴侯列传》赏析缪加奇读了《淮阴侯列传》既为淮阴侯韩信在战场上纵横捭阖的表现而激动,也为他在政治上被步步逼迫而不平。

战场上所向披靡的英雄,为刘帮政权立了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被刘汉政权“夷灭宗族”,不亦悲乎?推究韩信走向毁灭的原因,我觉得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他的命运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一、上进让他追求完美还在韩信年轻的时候,他就表现得很自尊。

当亭长的老婆不想让他在她家吃饭的时候,尽管他有饿肚子的危险,他还是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亭长的家。

后来,当投靠项羽得不到重用的时候,他又毅然选择离开。

同样,在刘帮手下得不到重用,他还是选择离开。

如果不是萧何的“月下追韩信”,韩信的历史可能要改写;但,我们可以断言的是,他还是会书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这可以从他投奔到刘帮手下,得到重用后的所作所为得到证实。

你看,他有了兵权后,真是如鱼得水。

他的用兵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正如蒯通所说:“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

”这些辉煌的战功使刘邦最终得到天下,也成就了韩信的辉煌人生,让他彪炳史册。

二、善良让他错失良机韩信为刘汉天下立了汗马功劳,但,功高盖主可不是一件好事情,这时候,他的谋臣替他指出了命运:“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

”还替韩信寻找解决的办法:“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叁分天下王之?”但是,善良的韩信听不进谋臣的建议,他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夫人深亲信我,我倍[背]之不祥,虽死不易。

”如果,他听从了手下谋臣的建议而三分天下,那么,历史又将是另一个样子。

其实,我们从韩信童年的一段经历也能看出他性格中的善良的特征,当他被亭长妻子赶出来后,他得到了漂母的救助,他非常感激,说等他日后发达后要好好报答,最后,“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他真的没有食言,从中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善良的一面。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

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看法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去年新拍的电视剧《楚汉传奇》一度成为银屏大热,我也经人推荐看了这部电视剧,并且很快喜欢上了由段奕宏饰演的韩信形象。

本文以《史记-淮阴侯列传》为本,尝试分析韩信的性格特点及其辉煌与灭亡的原因。

读《淮阴侯列传》,韩信此人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孤高自傲:“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就是说韩信少年时经常到一个亭长家蹭饭吃,亭长老婆讨厌他,变着法子不给他饭吃,他一气之下竟跟亭长断绝了关系。

可见韩信自尊且自负,容不得别人对自己的冷言冷语。

那么为什么韩信在少年会有这样的性格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1、韩信没落贵族的身份。

文中说韩信好带刀剑,后面又说:“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那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佩戴剑,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很可能是个没落贵族,而空有身份而无家底,空有才能却无人赏识令他性格较为极端,他不愿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2、韩信从小家贫为大多数人歧视,加上常常寄人篱下造就了他强烈的自尊心。

而后来他“亡楚归汉”和“萧何夜下追韩信”亦由此性格导致。

虽然韩信性格孤傲,但他却能在关键时刻隐忍。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古人说:“士可杀而不可辱”。

那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也许有人说少年贫穷的生活让他学会了忍耐,但也许苏东坡的《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更适合用在韩信身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

”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

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

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

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

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

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

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

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

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

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

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

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

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

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

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

功高震主,军心所归。

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

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

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

然而韩信拒绝了。

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

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

拿不起,放不下——韩信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拿不起,放不下——韩信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拿不起,放不下——韩信悲剧性命运的原因韩信是古代有名的大将,被后人称之为“战神”。

他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后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结局,让后人叹息不已。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可以发现,韩信通兵法,有谋略,智慧过人,心性坚韧,能忍别人不能忍受的屈辱。

但他的性格却也有极大的缺陷,就是拿不起,放不下,犹豫不决。

在战场上,韩信很有决断力,但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他往往对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所以总是优柔寡断。

韩信一生,在关键时候,该拿起的没有拿起,该放下的没有放下。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韩信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后,先后平定赵、齐两地,打败并杀死项羽的大将龙且,威震天下,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就连一向气吞山河的楚霸王项羽也感到了害怕,他派了一个叫武涉的人去劝说韩信,想让他脱离刘邦独立,和楚汉三分天下。

韩信断然拒绝了对方的说辞,并且说:“你告诉项王,没有汉王,我就没有今天,所以我到死也不会背叛他的。

”看这番言辞,韩信对刘邦是绝对忠诚的,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慢慢分析。

武涉来劝说韩信,是为了项羽。

而另一个一心为韩信考虑的人物出场了,他就是蒯通(本来叫蒯彻,后人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讳,改为蒯通)。

蒯通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就掌握在韩信手中,就想劝韩信建立不世的功业。

他先给韩信相了一面,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

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这个蒯通会不会相术,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句话却很明显是在暗示韩信,“背”就是背叛,意思是说韩信只有背叛刘邦才会“贵不可言”。

以韩信的聪明,话里的意思他是很明白的,如果他是绝对忠于刘邦的,此时就该制止蒯通,别让他再说下去。

可是,韩信明显有点心动了,他希望蒯通把话说明白。

蒯通接着说:“秦灭以后,楚汉纷争,双方都已经很疲惫了。

此刻您拥有天下最强的军队,汉王和项王的性命其实是掌握在您的手中:您帮汉则汉胜,您帮楚则楚胜。

其实,对于您来说,最好是谁也不帮,这样就会三分天下。

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人生

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人生

绝世英杰的陨落——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

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

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

《史记〃淮阴侯列传》专门记录韩信的生平。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这样评价韩信的: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对韩信也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观其距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

夫以卢绾里闬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

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顾力不能耳。

及天下已定,则信复何恃哉!夫乘时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是故太史公论之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说起这位江苏老乡,是非常有希望跻身于太史公的本纪或世家之中的,以其功绩,如果延至共和朝,则连副统帅这样的位置都可能有份,可惜一步错步步错,最后竟死于一女人之手,还被灭了三族。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摘要:韩信作为秦汉之际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千载以来为后人争论不休,他的死于非命,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旨在结合其人生经历,从其睚眦必报,心胸狭窄、自私功利,不顾大局等多方面悲剧性格出发,探讨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韩信睚眦必报自私功利韩信,作为《史记》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之一,和项羽、李广一样,寄托着司马迁的悲剧情结,也是《史记》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韩信的悲剧,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究其根本,是由其悲剧性格所决定的。

一、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关于这点,《史记》载韩信对自己落魄时的三件“小事”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漂母在他饥饿“不能自食”的时候赠之以饭;南昌亭长先是供给他饮食,后不为亭长妻所容,韩信怒而离去,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

而韩信受封楚王之后,对漂母赐以千金,对南昌亭长赐以百钱且讥讽之,而封曾经侮辱过他的那个人为中尉,这其中有两个疑点,很是耐人寻味:一是“千金”和“百钱”之别,相传刘邦曾经将一位在自己危难之时托言家贫不肯供给自己饮食的亲戚封为“锅亏侯”,其含义显而易见;韩信的“百钱”之赠则异曲同工,相比“千金”,这与其说是报恩,倒不如说是一种侮辱。

何况还有那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看来是唯恐“百钱”之辱别人不明白,还一定要加以说明,令世人皆知其“为德不卒”,这就很有些过分了。

如果再联系后世津津乐道的“胯下之辱”来看,就令人不得不质疑其事了:毕竟南昌亭长还算是有恩于他的,能忍胯下之辱,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寻常之事却不能忍,这又是为何?只因胯下之辱不得不忍,不忍则有官司性命之虞,然而韩信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却从未停止过,关于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而比之漂母,南昌亭长夫妻的态度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漂母济韩信于困厄之中,言词中却开口“大丈夫”,闭口“王孙”,处处体现出对他的人格的尊重,又施德而不望报,令韩信既感且愧。

南昌亭长本来就以“寄食”待之,显然没什么尊重可言,又断其食于后,令韩信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羞辱,自然难免发怒了。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课例研究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主人公。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但最终饮恨而亡。

韩信的一生有人概括为“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表面上看,漂母的一饭之恩帮助韩信度过了难关,吕后的屠刀葬送了韩信的性命;萧何的三荐一追,使韩信由小吏一跃成为千古名将,也是萧何精心设计的圈套使韩信一败涂地,送了性命。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实质,决定韩信命运的,当在韩信自身。

一、漂母赠食时的韩信韩信寄食亭长家而遭嫌后,在城边钓鱼,有幸遇上好心的漂母施以食物,“漂母怜之,饭信,一漂竞数十日”。

倘若,此时韩信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居,觉得接受漂母的施舍就深感耻辱,那么韩信的境遇就将被改写。

要知道,韩信并非是喜欢钓鱼而去城边,去城边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漂母的施舍。

二、胯下之辱时的韩信当韩信面对屠中少年的侮辱,“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韩信并未因为嘲笑为“胆小鬼”而与之斗嘴;当韩信被当众侮辱,“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他也并未逞一时之能,拔剑与之相斗,而是忍气吞声地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

我们再联系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此人时所说的话,“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倘若韩信不堪受辱,拔剑杀了那少年,那么日后的韩信也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三、萧何推荐时的韩信世人往往只注意到萧何的推荐使韩信由小吏(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而忽略了韩信逃跑这一事件。

倘若没有韩信的出逃,哪来萧何追韩信,哪来刘邦赏赐韩信。

况且,韩信之所以能当上大将军,也并非刘邦一时的心血来潮,也并非萧何几句委婉动听的话语就能实现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韩信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各方面实力远不如项羽,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急需有智之谋士,有勇之武将,而韩信恰好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特别是韩信刚当上大将军时,把刘邦和项羽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作了精辟分析与比较,使得刘邦心悦诚服,对眼前的将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恨相见太晚。

浅论韩信的悲剧

浅论韩信的悲剧

浅论韩信的悲剧摘要: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的一生低落过辉煌过但就韩信的人生结局而言他是不幸的。

韩信的悲剧千百年来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每个人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

然而,当我们站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韩信的悲剧,我们可以发现造成韩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在客观的时代背景下注定了韩信的一生是以悲剧结尾,另一方面从韩信本身的主观因素出发他的悲剧性也是无法避免的。

关键词:韩信悲剧客观主观时代性格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把韩信定位成一位悲剧主人公。

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楚汉之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为刘邦建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饮恨而亡。

纵观汉初“三杰”的其他两位,我们可以发现韩信悲剧的一些主观因素。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于韩信的悲剧成因是这样总结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1]自汉代以来对于韩信悲剧性的探讨就不在少数人们大多数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而忽视了韩信本人内在性格所带来的悲剧性。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主观与客观来分析韩信的悲剧,客观即使时代因素而主观着重于探析韩信的性格。

韩信悲剧之客观因素政治悲剧在封建并且等级森严的古代中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所以在帮刘邦打下江山之后,刘邦为了稳固他的江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而才能出众的韩信就不可避免成为打压对象。

不同于萧何与张良的采取的“以退为进”,韩信似乎没有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

韩信之悲,不在于智匮,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贪欲掩盖下的政治嗅觉失灵。

比如由齐王徙为楚王时,已经显示出刘邦的不信任;而“谋反”之说更是刘邦为扼制韩信而造的假象,但此时政治昏聩的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对外军事征讨取胜后对内的政治清剿,因而韩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毫无思绪可言,为了自保韩信居然以献出朋友钟离昧取信于刘邦,这样的韩信轻易的放弃了自己最后一个重量级筹码,成为懵懂政治的牺牲品。

淮阴侯列传分析

淮阴侯列传分析

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读《淮阴侯列传》敌国破,谋臣亡——良将悲剧汉语言文学高敬宜00859006读过《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感慨颇多,为韩信最后的悲惨下场而扼腕叹息。

真是印证了一句古话: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仔细分析韩信落得悲剧的原因,得到如下观点。

首先,我认为是他在本质上非常单纯,一直追寻着一种自由的境界。

他洞察世事,因为厚重而明净单纯。

但同时韩信又是幼稚的,看不透政治上的阴谋权奸。

韩信少时与人群格格不入,表面上的懦弱其实更彰显出天性中的自信。

之后,刘邦给韩信提供的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战争中,韩信展现了全部的激情与活力,达到了精神上最自由的高度。

他单纯地享受着这种自由,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刘邦早就认定的谋反者。

面对一次次莫须有的打击与陷害,韩信为了保全自由步步退让,最后事实上已经失落了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失势后造反,其实也正说明了他当初那种英才武略已被消磨殆尽。

其次,最根本的原因,是韩信性格上的缺陷。

其一,愚忠。

当时,韩信攻下齐之后,项羽和刘邦打得难解难分,双方处于相持阶段。

齐人谋士蒯通出奇策,建议他“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可是,韩信没有听进去,错失良机。

到后来,项羽败落之后,刘邦就夺了齐地和他的军队,迁韩信为楚王,之后将之调到京城,号为”淮阴侯“,到这时,实际上兵权和地盘就全归刘邦了。

然而,就是在那样已经失势的情况下,韩信却心有不甘,不识时务地和比人一起造反,计将不成,反为吕后设计所杀。

其二,警惕性低。

刘邦得天下后,将韩信由齐王平调为楚王,对韩信来说便是一个危险信号,一场不发一箭不张一弩的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可是韩信对此时的危险毫无查觉。

到了楚国,居然还“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韩信的心里还沉浸在衣锦还乡的幸福中,没有嗅到即将来临的危险。

其三,不善把握政治斗争。

韩信因钟离昧受罚,并且知道了自己危险境地,心中怨恨刘邦,但又无可奈何。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韩信,一个有着不凡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风起云涌的浮沉。

他是一个有着动荡人生的人格悲剧代表,其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理解历史的角度。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慧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从小展露出来。

他常常和村里的孩子们模拟战争,设计进攻布置防御,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他在战场上也非常勇猛,多次立下战功,被评为将军。

但由于韩信年轻,雄心勃勃,他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行为而惹人不满。

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意味着,他的个性和才华并不完美。

韩信仕宦之初,曾经任齐王的谋臣。

可他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却有了在私下和齐王私通的行为。

这导致了他别人看待他的眼光不太一样。

虽然他有才华,可他的人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再加上韩信多次受到讹诈欺骗,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他在和朋友共进晚餐时,被朋友欺骗,借三百金后,却抵押了韩信的皮袍。

韩信之后虽一番努力,但无法找回这三百金。

他无法挽回这件事情,让他心情非常沉重。

由此看来,韩信是一个心性过于柔弱的人。

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幸遭遇,韩信仍然被皇帝所看重,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他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他晚年之时,他却有了另一个人格悲剧的转折点。

他的野心太大,想要谋取皇位,出现了反叛情况,最终他未得志而死。

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不一。

有些人赞誉他的才华,提到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但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的人品和野心。

不管怎样,他的人生经历都是一个人格悲剧的例子。

他在才华和内心的丰富度上都拥有某种优势,但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角色缺陷,这也提示着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综合形象。

总之,韩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人生教训。

它告诉我们,天赋卓越并不能代表着人格完美,我们要在判断一个人时看到人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并更好地理解历史。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Never underestimate your power to change yourself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1今天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对韩信的悲剧结果有些感想。

韩信确实是有雄才大略,在萧何的推荐下得到了刘邦的重用,被拜为大将军。

之后,在群雄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大背景下,韩信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成就了刘邦的霸业,自己也成为一代豪杰,千古留名。

但韩信最大的问题是优柔寡断,没有争雄天下的决心,而甘愿寄刘邦的篱下;但同时又不知谦卑退守,而是居功自傲,贪心不足。

韩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认为刘邦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

另一方面内心又极度不平衡,认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结果是刘邦坐了皇帝,对于刘邦给与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应当,而且与其功劳相比远远不够。

因此时常牢骚满腹,对刘邦充满怨言,常常与部属同僚炫耀自己的功绩,抱怨刘邦的不公。

这引起了刘邦的极大不安,感到韩信对其江山社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最终不得不灭了韩氏三族。

其实韩信有机会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成就自己的霸业。

当时他本人也有自立为王的想法,但囿于刘邦的知遇之恩,优柔寡断,没有在最恰当的.时机揭竿而起,反而受不住刘邦的物质诱惑而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从而把刘邦推上了皇帝宝座。

刘邦登基后,韩信内心又极度不平衡,完全没有意识到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已经完全改变了。

而是幼稚地认为刘邦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刘邦应该对其感激涕零才对。

因此居功自傲,经常在下属和同僚面前表现出对刘邦的轻视,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对于刘邦的所有赏赐都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且远远不够,认为刘邦没有论功行赏,对自己不公。

这种不平衡的心理不断地恶性膨胀,行为言语越来越不检点,完全不顾刘邦作为一个皇帝的脸面和内心感受,把刘邦逼进了不得不杀了他的角落里。

对此韩信居然没有任何清醒的认识,而再次落入刘邦的圈套,没用一兵一卒就把韩信擒拿回长安。

韩信悲剧之再认识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

韩信悲剧之再认识_读_史记_淮阴侯列传_

然而, 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永远是扬弃分裂, 要求统一, 这 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韩信企求藩王 割据而自安, 反映出他政治上的木然和书生气十足, 这尤其 “振长策于宇 是一种幻想。 稍稍回头就不难发现, 秦始皇当年 内” , 吞并六国建立大秦, 正是由于顺应了历史归于统一的发 展要求。 韩信所处同样是诸侯纷争之时, 统一亦为历史之必 然。 因此, 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观念不为时代所容。
%( ’ “ 审毫厘之小 , 即保住齐王之位而已。 正所谓 终不夺我齐 ” ” 计, 遗天下之大数 。 或曰, 这种以爵禄之得为快的思想, 在当
时士人中普遍存在, 非但前代的苏秦、 张仪、 李斯等如此, 张 “天下游士离其亲戚, 良就曾对刘邦说: 弃坟墓, 去故旧, 从陛
%( ’ ” 英布、 彭越等也无不如此。 下游者, 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H$ I “ 一谋一画, ( 《 黄氏日钞 》 ) 里之外 ” , 无不系汉安危得失 ” 的
H$ I 《 史记・淮阴侯列传 》 韩信是司马迁 中的悲剧主人公,
他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 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 山, 但最终饮恨而亡。 对此悲剧成因的探讨, 自汉代以降, 可 谓代不乏人, 但从社会政治角度分析者居多: 或立论于刘邦 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 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 刻薄 寡恩, 更多的是对韩信谋反与否的辩驳, 很少有人关注韩信 自身。 笔者认为, 韩信悲剧的构成, 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 方面, 而韩信自身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 “ 家天下 ” 同时, 刘邦 的封建专制制度、 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 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 也为酿成这一悲剧起了重要作用。 本 文拟就此试陈管见, 并力求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与 使用, 提供一种思考。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米英
【期刊名称】《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年(卷),期】2017(000)014
【摘要】摘要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是世人对其一生的概括。

笔者认为,这一看法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影响,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造成韩信悲剧命运的最根本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

本文试从韩信的人生经历来探讨其悲剧命运的必然。

【总页数】1页(P200-200)
【作者】米英
【作者单位】四川省罗江中学校,6185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1
【相关文献】
1.韩信悲剧性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J], 李乐珣
2.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J], 刘玲娣
3.韩信悲剧之再认识--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J], 刘玲娣;孙建虎
4.韩信形象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J], 郑庆民
5.韩信研究——读《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 [J], 叶宪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韩信“精神”

韩信“精神”

也谈“韩信精神”——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军事家。

韩信的一生命运多舛,既波澜壮阔,也悲壮惨烈,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今天,人们在探索韩信,研究韩信,想从韩信的一生中汲取出一种精神。

然而,仁者见仁,各有阐述,但有一点却多有相同,就是多以韩信少年时遭遇的“胯下之辱”为由,引证“忍辱负重”之可贵。

让人误觉韩信日后之传奇功绩,皆由当初胯下之肇始。

诚以为胯下之辱乃韩信当时的无奈,是对人格的侮辱,是不为人类倡导的陋习劣俗。

同时,韩信当时仅是一个十六七岁、混沌未开的少年,并不懂何为“重”,亦无“重”可为。

因此,韩信此“忍”不为精神。

那么,韩信身上到底有哪几点精神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仅作探讨:一、天下为先,展示自己,追求理想。

韩信的人生是一个幼年甜蜜、少年苦难、青年扬名、中年蒙冤的过程。

据有关专家推论,韩信应该是韩国王室的后裔,少年时代,到十二、三岁之前,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优越的生活。

韩信率兵统将、兵法之基础知识,应该在这一阶段有所获得。

但是,到了秦统一之时,随着韩国的战败和灭亡,韩信流离失所,寄人篱下,讨饭度日,进入人生的苦难时期,这时的韩信饱尝了人间冷暖。

但正是这种反差极大的生活经历,让韩信追随着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后,表现出天下为先,展示自己,追求理想的信念和举动。

起初,韩信投军后,并没有获得这种机会。

仅是普通一兵,“居戏下,无所知名。

”等到“项梁败(亡),(韩信)又属项羽,羽以(韩信)为郎中。

”郎中是始于战国的一个官名,秦汉沿置。

它的职责是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但是韩信仍不以位低而自卑,“数(次)以策(略)干项羽,(但项)羽(并)不(采)用。

”白话文就是多次以良策、自己的高见献策给项羽,但楚霸王终未采纳。

这应该是项羽人生的转折点。

于是,在“汉王之入蜀”之后的某年间,“(韩)信亡楚归汉,”即逃亡出楚军的阵营,到了刘邦这边,但仍“未得知名”,仅仅任了一个名为“连敖”的掌管兵事的下级军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第17卷 第4期阴山学刊YINSHAN ACADE MIC J OURNALJuly.2004Vol.17 No.4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刘玲娣(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韩信之死令千古叹惋,探究其死因可谓代不乏人。

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都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

其实,韩信悲剧的构成,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个方面,但这是外在因素,最直接的原因当在韩信自身,在其自身所蕴含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韩信;悲剧意蕴;人格缺陷;《史记·淮有候列传》中图分类号:K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4)04-0085-04 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1](P2609)中的悲剧主人公。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汉家天下效尽犬马之劳,而最终却被吕后骗斩于长乐钟室,这一悲惨结局,为历代学术界所普遍关注。

所论大致集中在:封建统治者忌刻功臣;刘邦“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2](P104),故而除异立同,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更多的则是对韩信谋反与否的辩驳。

对此,本人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和新的看法。

因为,纵观中国古代的帝王史,并非杀戮功臣的血腥史,“狡兔死,良狗烹”也不是封建统治者维护政权的唯一举措,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都不曾以功臣的血染红江山。

因此,韩信悲剧当有其更深层的成因,把一切皆归罪于刘邦及其封建社会,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缺乏公允。

为此,本文拟通过对韩信悲剧成因及其人格特点的探究,来揭示其人格的悲剧意蕴。

一、韩信悲剧缘由韩信于群雄逐鹿中原的历史背景中登上政治舞台。

他先是杖剑从项氏,因“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而背楚向汉,经萧何力荐,除大将军职。

遂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定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

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智取赵、协燕、定齐,南击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除项羽,成为汉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与萧何、张良同被刘邦誉为“三杰”。

然而,立国后,韩信不但未能享受到作为“人杰”的荣耀,反而境况日下,汉六年(前201年)十二月降王为侯,十一年(前196年)春被夷三族。

对此,后代学者多归咎于刘邦的忌刻功臣,但值得注意的是,“三杰”中唯有韩信罹难,其他“二杰”不仅善终,而且恩及子孙。

其他文臣武将诸如陈平、曹参等一百三十余人,也同样得以全身。

因此,所谓刘邦忌刻功臣说,值得商榷。

萧何是刘邦灭项后,论功行封名列第一者。

自刘邦起事之日,就“腹心既委”、“独膺内寄”,曾被刘邦喻为“发踪指示”的“功人”,而那些攻城野战之将不过是追杀兽兔的“功狗”。

如果刘邦唯功臣是忌,萧何当是第一个被诛者,但事实并非如此。

或曰,萧何亦曾在汉十一年韩信反、汉十二年英布反时,遭刘邦猜疑。

刘邦的确曾以慰问为名,派人探查萧何行迹。

但“疑”并非“忌刻”,否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况且萧何手中并无兵卒之患,刘邦欲除之可以说易如反掌。

有的论者以张良后来的“欲从赤松子游”为依据,用以说明刘邦忌刻之深。

细作推究,似也有可85收稿日期:2003-09-17作者简介:刘玲娣(1956-),女,河北保定人,河北保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DOI:10.13388/ ki.ysaj.2004.04.015探讨之处。

张良的“欲从赤松子游”云者,不过是“辟”了几天谷,吕后一招,就又出来做谋士了。

如果他是因为害怕忌刻而欲游仙,吕后忌刻功臣比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迁曾明确指出:“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1](《吕太后本纪》P396),这些张良不可能不知道。

但是,他为吕后效力一直到死。

笔者认为,《史记》如此安排,不过是“好奇”的司马迁有意增加人物的神奇色彩,“成其虚诞飘忽之文而已”,以便与开头的黄石公授《太公兵法》相照应,并非基于刘邦的忌刻。

由此看来,具“一旦之功”的曹参和具“万世之功”的萧何以及同为人杰的张良皆因功全身,忌刻功臣恐怕不是主要原因。

那么,是缘于刘邦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杀异立同,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此说恐怕也需要分析。

刘邦立汉初有异姓王七人,其中两韩信、英布、臧荼、张耳等为楚汉战争期间所立。

观七王行迹,除张耳至子失国、吴芮传国五世,无反叛记录;梁王彭越反迹不明外,余者或主动或被动,都有反叛行迹,所谓“汉虽取天下,天下不得安”。

先是原项羽所立的临江王共首发难叛汉,同年七月,燕王臧荼叛,秋天,楚降将,已接受刘邦封侯的利几叛,第二年,又闻楚王信叛……刘邦对此惊惧不已。

尽管学界一直谴责刘邦诛除异姓王的恶行,事实上,刘邦比谁都更了解这些异姓王,他们大多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甚至唯利是图,无所顾忌,刘邦得天下正是利用了他们这一特点,但守天下这却成为他最大的心患。

就韩信而言,刘邦一直是既欣赏又不放心:欣赏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1](《高祖本纪》P381)的才干,不放心他唯爵禄是得的贪欲。

而考察韩信的所为,也的确有让刘邦不放心处:楚汉相争中,平赵,他为张耳请赵王,中井曰:“信之请立赵王,是自为封王之地也。

”定齐后,又自请假王,刘邦迫于当时形势勉强答应。

前203年秋天,刘、项划鸿沟为界,刘邦趁项羽引军东归的懈怠之机,追杀项羽至阳夏,约韩信、彭越共击之,但二人皆未至,致使刘邦固陵失利,延误了灭项的时机。

刘邦只得封赏二人,才得以会兵垓下。

凡此种种,如何让刘邦对韩信放心?清吴敏树云:“汉高艹俎醢韩彭,千古痛恨。

平情论之,高帝非天资刻毒人也。

当刘项急争时,二子不免隐情观望。

此其取死之由。

”[3](《书萧相国世家》论者往往根据司马迁文中有:“高祖已从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便认定杀韩信是刘邦与吕后的“预谋”,这是有违史传本意的。

如果说彭越被杀吕后曾告知刘邦,属夫妇共为(至少刘邦是知情者),韩信被诛却是吕后与萧何所为,不能记在刘邦的账上。

对此,司马迁曾语含讥讽地指出:“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至于英布被杀,纯属贲赫的诬陷所致,而韩王信、卢绾的落职丢命,则是由于各自行为的不慎见疑在先,而后又惧怕刘邦责备从而风声鹤唳,终于反叛被诛,属于心理素质太差,不能一味归之于刘邦的除异迫害。

此外,如果说刘邦早怀诛异立同之心,那末,汉五年八月臧荼反叛平息后,刘邦已江山大定,完全可以封刘姓子弟为燕王,何必封卢绾而多此封废之举?至于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笔者认为,叛与不叛,都只是其命运变化的外在条件,不是他悲剧形成的根据。

其悲剧的直接成因,首先应取决于其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意蕴。

二、韩信人格的悲剧性特点人格心理学理论认为:“人格(Personality)是对人的总的描述、本质的描述,它既能代表这个人,又解释和说明这个人的行为。

”[4](P67)韩信的人格特点,即由司马迁对其生平事迹的描述呈现出来。

在司马迁笔下,韩信的人格结构呈现多面而复杂的特点:他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如千金谢漂母、感戴汉王恩等;也有睚眦必报的狭仄,如羞辱下乡南昌亭长。

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甚而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

这种英雄才与市井志的二律背反,是他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

(一)裂土分藩,政治理想落后。

人的政治理想与志向不是一个概念,但不同的政治理想却制约着人的志向。

试以刘邦、项羽、韩信三人比较:项羽勇武居首;韩信智勇双全为冠;都胜刘邦一筹。

而最终结果却迥异。

何哉?刘邦政治理想的进步至关重要。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黎民、国家都饱受战乱创伤,结束战乱归于一统,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刘邦顺应了这一要求。

他志在“欲有天下”,因而不重一爵一地的得失。

项羽则以“裂地封侯”为理想,他统六国之师,以万夫不当之勇推翻暴秦后,“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自封个“霸王”足矣。

因此,在刘邦已成劲敌的生死抉择之际,鸿门释敌,自掘坟墓。

这个军事上的巨人,由于政治观念落后,在政治角逐中却渺如侏儒,一任刘邦集团耍弄,终至乌江自刎。

韩信亦然。

他东挡西杀,攻城略地的终极目的,就是求得爵禄封赏:“必欲称王,以异于列侯,……不过欲自尊86耳”[5](P26)。

身居强齐,广有甲兵,威慑天下,实力足与楚汉分庭抗礼之际,是他人生的巅峰,但此时他所关注的,不过是保住侯王之位而已。

正所谓“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或曰,这种以爵禄之得为快的思想,在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非但前代的苏秦、张仪、李斯等如此,张良就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1](《留侯世家》)然而,扬弃分裂、要求统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观念不为时代所容。

(二)贪欲自私,利令智昏。

“爵禄功名”是韩信的奋斗目标,也是动力。

早在投汉之初,他便向刘邦坦言背楚的原因,在于项羽“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元刂敝,忍不能与。

”并向刘邦变相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1](P2612)的要求。

对此,王夫之曾批评说:“韩信数项羽之失曰: `有功当封爵者,印元刂敝,忍不能与。

'由斯言也,信之所以徒任为将而不与闻天下之略,且以不保其终者,胥在是矣。

……云梦之俘,未央之斩,伏于请王齐之日,而几动于登坛之数语。

”[6](P10~11)这个分析是中肯的。

韩信归汉之后,为刘邦战胜项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在他的功劳簿上,功名与利禄紧密相连:平赵,先为张耳请赵王;定齐,直接要假王。

而齐国的平定,是在郦食其说降之后,他为邀功背信袭之而得。

其行为之残忍,与项羽诈坑秦降卒20万并无区别。

难怪李贽斥责他“无人气,宜被戮。

”[7]《武臣传·大将·韩信》他在刘、项固陵之战中的讨价还价,更是俗如市井。

对此,司马光曾精辟地分析道:“臣以为高祖用诈谋禽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

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夫乘时以邀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士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难哉!”[8](P390~391)至于为了乞求楚王位的苟安,不惜献出朋友钟离目未的头颅,更暴露出其人格的贪婪与鄙俗。

因此,南宋叶适说他“市井之度不改”,明代李贽批评他“识见如此,至自谋全不济,何也?利令智昏,贪令人愚也。

”[7](P794)清代吴敏树也认为:“患生于多欲。

信之败,诚以此尔。

”[3](《淮阴侯论》)都从理性的高度昭示出其悲剧结局之必然。

(三)居功自傲,恃才轻人。

韩信悲剧性人格的另一特征表现为恃才傲物,目中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