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异非志高_浅析韩信的人生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历史的星空中,韩信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流星。
他集项羽之“勇”、刘邦之“忍”,张良之“谋”于一身却更见复杂。
既虚怀若谷,又矜功自傲;既情深意重,又睚眦必报。
他曾一文不名,遭世人厌弃,却一夜之间骤封大将,威名远扬。
他曾深谋远虑,为刘邦计议天下大势,却又目光短浅,不曾谋得全身之策;曾经叱咤风云、横扫千军,为汉室奠定千秋基业,最终却束手就擒,遗恨终生,被妇人斩于菜刀之下,以至于两千年来为后人唏嘘不已、争论不休。
太史公的如椽巨笔,在把众多形同水火的性格统一于一人之身,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独具魅力的韩信,展示给后人一副灿烂而短暂的传奇人生之同时,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思考呢?
1落魄三事见异志,富贵沽名失常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①开篇写韩信落魄之时三件“小事”:南昌亭长妻“晨炊薷食”、“漂母饭信”、受“胯下之辱”三事,在这三件小事中勾勒出韩信身上同时并存的矛盾性格。
亭长妻“晨炊薷食”,韩信“怒,竟绝去。
”漂母饭信,“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报母。
”受胯下之辱,韩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
《史记菁华录》在此三处分别评道:“盖久知之,至是则不得不怒耳。
”“前怒今喜,其可怜一也。
前绝去,今图报,其无憀一也”。
“一片沉毅,在‘孰视’二字,非向日为一饥饱轻喜轻怒故态矣。
须参,须参。
”②为何“不得不怒”?韩信天天在亭长家蹭饭,亭长妻肯定不止一次流露厌恶,为何等到拒绝给饭吃了才“怒,竟绝去”?貌似自尊的性格下面潜藏着什么呢?然而奇怪的是,因为“晨炊薷食”即恼羞成怒的韩信,在面对“胯下之辱”这种更严重的侮辱时,为什么没有“怒”呢?“胯下之辱”历来被津津乐道,在肯定韩信具有隐忍精神背后,笔者认为深层的原因恐怕是韩信把生命看的比尊严更重要。
在面对生死存亡和忍受“胯下之辱”的抉择时,他尽管“孰视之”,——
—思想斗争了很久,但还是“俛出胯下,蒲伏。
”——
—失去一时尊严算什么?丢掉性命可就什么也没有了!太史公通过韩信的“一怒一喜一忍”,勾勒出韩信既“轻喜轻怒”又沉毅隐忍的的双重性格。
与此遥相呼应,且看韩信封楚王之后的表现。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
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子翚:“高祖与雍齿有故怨,尝欲杀之。
后诸将欲反,用张良计,乃封雍齿。
以高帝宽仁大度,犹未能与此释然,乃知不念旧恶,亦难事也。
韩信王楚,召辱己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中尉,曰:‘此壮士也。
’观此,则信岂庸庸武夫哉?”
③认为韩信宽仁大度。
笔者认为其实不然。
如果韩信宽容大度得连无故羞辱自己的恶少都能原谅,赞其为壮士,封其为中尉,那么当初落魄时寄食南昌亭长所受的那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毕竟最艰难的时候南昌亭长收留过他,至于耿耿于怀,赐了一点金子还不忘奚落两句吗?韩信至国,千头万绪的国家大事搁置一旁,首先选择处置早年恩怨,可见心情何其急切,对早年恩怨何其念念不忘;而处理方式之一反常情,难道不是一种故意显示自己宽怀大度的沽名钓誉之举吗?太史公通过叙述韩信处理早年恩怨中这种违背常情的矛盾做法,揭示了他性格的复杂,在肯定韩信知恩图报的同时也暴露了他的睚眦必报和虚伪做作。
2叱咤风云显异能,悲因暗伏乃骄矜
从韩信拜将到垓下之战,是韩信人生的辉煌时段。
为了让韩信在数十万的士卒中脱颖而出,太史公选择了一个惊险场面。
韩信犯罪,“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適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与语,大说之。
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在惊险危急关头,无名小卒韩信以其临死不惧的“奇言壮貌”引起了刘邦手下大将滕公夏侯婴的注意,从此揭开韩信进入辉煌人生的序幕。
后经夏侯婴、萧何等一系列“重量级”人物的推荐,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在登坛拜将的光辉中一出场,那一番对楚汉战争形势的透辟分析,立时让刘邦刮目相看,“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韩信崭露头角,以其“高论”向刘邦交上第一份满意答卷。
此后,在韩信身经百战的戎马生涯中,淋漓尽致
137
138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