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信的悲剧
浅议韩信之死
文化长廊浅议韩信之死姜馨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 要: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一生大起大落,充满传奇色彩。
韩信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追溯韩信的发迹经历、个人性格、人际关系的处理来探究韩信的死因。
韩信之死不仅是其个人原因,更与当时西汉加强皇权密不可分。
关键词:韩信;刘邦;皇权作者简介:姜馨(1994.11-),女,汉族,辽宁抚顺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176-03一、韩信早年经历韩信出身贫贱,早年过着食不果腹,寄人篱下的生活,《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1](卷92《淮阴侯列传》P.2609)亭长的妻子不为韩信具食时,韩信的情绪是“怒”,史书中没有记载韩信是如何辩解,抑或如何动手,而是“绝去”,离开这个可以蹭吃蹭喝的地方。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记载“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1](卷92《淮阴侯列传》P.2609)从漂母赐予韩信饭食这里可以看出,韩信十分感激漂母,而漂母的一番话讲韩信为“大丈夫”、“王孙之后”落魄至此,故而哀之。
漂母对韩信是肯定的,比南昌亭长家里更了解、更尊重韩信的人格,故而韩信的反映是“喜”,并且表达了一片感激报答之情。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
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1](卷92《淮阴侯列传》P.2610)在这里,我们看到韩信的忍辱。
韩信在渴望被人认可的同时也知人,对于瞧不起我的人,我也不多加辩解,离去就是。
淮阴侯韩信之死 功臣末路断头颅
淮阴侯韩信之死功臣末路断头颅导语: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看《史记淮阴侯列传》,总感觉那个无双士韩信死得太窝囊。
信被杀死在长乐宫的钟室的那年,他才三十三岁。
之前他已经被软禁在长安的府邸中四年,四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都是在牢骚和抱怨中度过的。
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若是活在今天,以信的青年才俊,他也许是个好的职业经理人。
自会有猎头发现他,有老板用他,有公司高薪聘请他。
按劳取酬,他有房有车有股份,天经地义,谁也眼红不得。
只可惜!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乱世,是乱世给了他施展才华,成就千古功名的机会,也是那个乱世酿成了他的个人悲剧。
只可惜他的猎头是萧何,“生死一知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丞相举荐了他,也是丞相骗他入死地。
只可惜他的老板是刘邦,项羽亡天下定,拥有虎略龙韬的信也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而蜕变为了刘老板的眼中钉。
天下是刘家的,异姓封王,就等于割走了刘家的一大块私产。
韩信出身贫贱,淮阴侯传中记述,他是布衣,一日三餐无着落,常常去亭长家蹭饭,绝对是个讨人嫌的角色,少年信有时也去河边钓鱼,估计是捕捉鱼来充饥,河边洗衣的大娘见他可怜,给他饭吃,这就是“一饭之恩”,韩信发达后,衣锦归故乡,特意找到了那个老大娘,馈赠她黄金千两。
人在落难时,哪怕是一顿饭都显得那么珍贵!许多年后,已是汉军大将的信,遇到了他人生顶峰时期的艰难选择,他拥有了北方的广大土地和齐王的称号,在他的西边,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的角力陷入胶着状态,信倒向谁,谁就有力量消灭对方。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
韩信忍辱负重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讲的是淮阴屠中有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虽然高大,喜欢带刀佩剑,但其实你胆子小得很。
如果你能死,刺我;如果不能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想了想,最终俯身从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当时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认为他既胆小又懦弱。
这个故事表现了韩信在面对羞辱和挑衅时的冷静和深思熟虑,以及他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以达成大志的胸怀和气度。
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故事,被后人引以为鉴,鼓舞人们在面对困境和羞辱时保持冷静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韩信之死
韩信之死近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释卷沉思郁郁不得结。
慨叹一代名将可怜竟死于非命的同时,对其悲剧成因也进行了思考,以下为本人管窥之见,不惴见笑。
本人认为,性格上的缺欠是韩信悲剧的主要原因。
韩信当然是将才,且是大将之才,可以说在行军打仗、攻城拔寨方面当世无人能敌,正如流传下来的俗语所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然韩信不是帅才,帅才应该懂得驭人之术,要懂得权谋,要有更高更广的眼界,显然,韩信不具备这些。
除了带兵打仗,韩信在其他方面,尤其在政治上几近似于低能儿。
从以下几件事情上可以很明白地看出这一点。
一是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后竟然还跟陈豨密谋联合反叛。
如果韩信有政治眼光的话,就应该看到,此时的汉家天下已然不是他和陈豨们所能撼动的了,而他却在错误的时间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在最没有成功可能的时候铤而走险,结果身死族灭。
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二是谋反阴谋败露以后,韩信还浑然不觉,吕后决定杀他了,骗他到宫里,也只使用了一个很低级的骗术:谎称陈豨已死,让他到宫中庆贺。
史记中没有记载韩信此时心中所想,有没有对这种说法产生怀疑,但韩信最终去了,于是,“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临死,韩信方悔悟,“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韩信临斩道出的这句话也反映出导致韩信悲剧的第二个性格因素:愚忠。
当韩信势力如日中天时,手握重兵、据有齐地、刘邦和项羽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当时谋士蒯通三番五次劝说他把握机会,与刘、项三分天下,韩信想到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答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此时的韩信,听了蒯通之言也不是一点没有动摇,在听完蒯通第一次劝说之后说“吾将念之”,看没有动静,蒯通第二次又去劝说,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其实归根结低,韩信没有认清刘邦的本质。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不识时务的俊杰
司马迁眼中的韩信:不识时务的俊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功,不矜其能,则庶⼏哉于汉家勋可以⽐周、召、太公之徒(功劳之⼤可与周公、召公、姜太公相⽐),后世⾎⾷矣(可以长期享受祭祀,名垂千古)。
不务出此,⽽天下已集,乃谋畔(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司马迁在这⼀段话中,显然有⾔外之意、弦外之⾳,那就是:你韩信要“谋叛”,就应该早⼀点动⼿。
在你⼿握重兵、形势⼗分有利的时候你不动,偏偏在兵权已失、形势对你不利的时候你才想动⼿!司马迁的这种语⽓,显然已经表达了对韩信的⽆限同情。
韩信对于汉朝的建⽴居功⾄伟,⾼祖刘邦曾对他这样评价:“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在封建社会,能够获得帝王这样的评价,既是幸运,也是不幸。
有过⼈之才⽽不能被⽤,就如同怀璧夜⾏,只能招来杀⾝之祸。
可惜,这⼀点韩信直到死时才明⽩:“狡兔死,⾛狗烹;飞鸟尽,良⼸藏;敌国破,谋⾂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韩信⼀⽣以冤屈死亡结束,却以屈辱贫困开始,但贫困的韩信素有⼤志。
太史公⽇:“吾如淮阴,淮阴⼈为余⾔,韩信虽为布⾐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以葬,然乃⾏营⾼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视其母冢,良然。
”韩信出⾝平民,性格放纵⽽不拘礼节。
未被推选为官吏,⼜⽆经商谋⽣之道,常常依靠别⼈糊⼝度⽇,许多⼈都讨厌他。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妇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韩信对她表⽰:“吾必有以重报母。
”⽼妇很⽣⽓,斥责韩信:“⼤丈夫不能⾃⾷其⼒,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难道是希图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侮辱韩信说:“虽长⼤,好带⼑剑,怯⽿。
”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良久,低下⾝来,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秦末乱世,是英雄⼤显⾝⼿的时候,韩信先投项⽻,不得重⽤,后⼜投奔刘邦,只得到⼀个⼩官——连敖,但很快就“坐法当斩”。
幸好在⼑砍向他脖⼦之前,他仰天⼤叫:“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以斩壮⼠!”这⼀叫打动了监斩官夏侯婴。
对韩信的评点
对韩信的评点韩信作为西汉初年的军事家及开国功臣,一生可谓是名扬天下。
但在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的遭遇让我们不得不叹息。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说的就是这位军事家的遭遇。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
“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现在,我们就来评价一下这位旷世英才。
生平事迹韩信的一生可谓是坎坷曲折,在年轻时受到胯下之辱,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参加了起义,进而结识箫何。
留传箫何下了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在汉元年(前206年)八月的时候,拜将之后的韩信初锋芒。
并创下了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著名战役。
使齐国被灭,四国被平定。
此后,刘邦为了减小韩信的威胁,使韩信的官职由齐王降淮阴侯。
直至被吕后毒杀。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数胯下之辱、妙计灭齐。
回馈漂母韩信到楚国后,召见当年给他饭吃的漂母,赏赐她千金。
轮到下乡南昌亭长时,只赏他一百钱,并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又召见曾经侮辱自己,让他从胯裆下爬过去的少年,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项羽兵败后,他的逃亡将领钟离昧因素来与韩信关系很好,就投奔了韩信王孙一饭图[3]。
刘邦记恨钟离昧,听说他在楚国,就下令楚王逮捕他。
那时韩信初到楚国,到各县乡邑巡察进出都派军队戒严。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
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
”其实是想要袭击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刘邦将到楚国时,韩信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了钟离昧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于是韩信把此事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
透视韩信悲剧的几重原因
[关键词 ]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 I206 . 2
韩信 ;
自负 ;
愚信 ;
心态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09) 01- 0008- 03 母 #。漂母当时大 怒, 表明自己并不是为了 求得他 的回报。韩信后来被封为楚王, 到下邳 , 就找到这位 漂母赐以千金。受到韩信报答的不仅有这位漂母, 还有一位没有自始至终收留他的亭长 , 还有那位曾 经让他受到胯下之辱的少年。从这些事件我们可以 看出在韩信身上有着 ∀ 受人点水之恩 , 应该涌泉相 报 #的侠义思想。更可贵的是, 他还能做到 以德报 怨, 从这点还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很讲江湖信义并且 是有容人之量的君子。 其次 , 韩信早年就是一个志向远大、 深明大义, 熟读兵书并且非常自信的人。身为布衣时, 他的表 现就与众不同 , 早年虽然非常贫困 , 他母亲去世的时 候穷得几乎无法安葬 , 但是他四处谋求高爽宽敞的 葬地 , 使其旁边可以置万家。当韩信受胯下之辱时, 从韩信的能力来看 , 他完全有能力杀了那个少年 , 但 是他并没有惩一时之勇, 后来他解释自己没有杀那 位侮辱他的少年的原因是 ∀ 杀之无名 , 故忍而就于 此#
[ 2]
史记 !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和文学 著作, 其伟大性还在于司马迁根据具体人物的命运 进行了社会、 人生、 人性 等多层面的哲学思考。在 报任安书 !一文中, 司马迁明确阐述自己的写作目 的 : ∀ 以究天人之际 , 通古今之变 , 成一家之言。 #
[ 1]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被认为精当、 准确, 能 够反映出人 事的 发展规 律。但是 其在 淮 阴侯列 传 !里对 于韩信的评价, 笔者却有质 疑之处。笔者 认为韩信的不得善终, 不仅仅是因为其性格上的自 矜功劳 , 不懂谦让 , 更多的来自其 ∀ 愚信 #和内心深 处的 ∀ 奴仆心态 #。 在 淮阴侯列传 !文后, 司 马迁评价说, 如果韩 信懂得谦让的道理, 不以功劳自居 , 不恃才居傲 , 那 么他对汉家的功劳可以和周朝的太公相比。而他自 己由于内在修养的不够 , 等到大势基本定型的时候 被逼叛逆, 因此遭到夷灭三族的下场。从这段话的 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认为韩信主要是性格悲 剧 , 而笔者认为这是他 的性格和时事 的双重悲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评价韩信的人生悲剧 , 笔者 就此做三重分析。 一、韩信其人 韩信, 为何名 ∀ 信 #不得而 知, 但是他的确是一 个很讲信用的人。首先 , 这种信用首先表现在他对 于漂母的感恩与回报。当韩信身为布衣时 , 有位漂 母见到韩信饥饿的样子, 一连给了他数十天的饭食 , 当时韩 信 非常 感激 , 告诉 漂 母说 ∀ 吾 必有 以 重报
韩信是怎么死的
韩信是怎么死的韩信,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韩信是怎么死的的答案,供大家阅读!韩信是怎么死的汉十年(前197年),陈豨果然反叛。
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
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
”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7] 部署完毕,等待着陈豨的消息。
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
他的弟弟上书告变,向吕后告发了韩信准备反叛的情况。
吕后打算把韩信召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和萧何谋划,令人假说刘邦平叛归来,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
萧何命令武士把韩信捆起来,在长乐宫的钟室杀掉了。
韩信临斩时说:“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三族。
[8]刘邦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 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
” 刘邦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
” 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
蒯通被带到,刘邦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 蒯通回答说:“是。
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采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
假如那小子采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 刘邦生气地说:“煮了他。
”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刘邦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政权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
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
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
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
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
走近西汉名将韩信——《史记·淮阴侯列传》人物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研读《史记•淮阴侯列传》等文献资料,来了解西汉名将韩信。
韩信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少年贫寒但胸怀大志;豁达大度、积极进取;才华过人,指挥若定;知恩图报。
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缺点。
【关键词】淮阴侯韩信优秀品质动乱的时代容易造就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秦汉之际,战乱四起,一时间豪杰并作。
韩信,这位“战必胜,功必取”的军事天才,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少年贫寒,遭人辱蔑,但胸怀大志韩信年少时很贫穷,常常寄食于人,处处遭人讨厌。
甚至后世有人认为“韩信是流氓”!但实际上韩信虽穷,却也有尊严、有抱负。
这可以从发生在他身上的几件小事中看出来。
韩信曾寄食下乡南昌亭长,亭长妻子讨厌韩信,等韩信来了“不为具食”。
韩信察觉后,“怒,竟绝去”!虽说不上高尚,但也不失于有点气节。
漂母看韩信可怜,给他饭吃,当时穷得叮当响的韩信却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这话听起来有点大言不惭,但细想起来这其中却有韩信对自己必将富贵的自信。
韩信母亲死时,“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韩信只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在低微、贫穷之时仍然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丝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
二、豁达大度,积极进取韩信贫贱时,曾遭到过一次巨大的侮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跨下。
’于是信熟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一市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我们不免要惊诧:堂堂韩信为何能忍跨下之辱呢?原来他自有道理,多年以后,身为楚王的韩信解释道:“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可见他把自己的报负和理想寄托的很高、很远,不屑让小事芥蒂于心,妨碍自己的前程。
三、才华过人,指挥若定韩信在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以后,仗剑投奔项梁所统率的起义军。
期间,他积极的“数以策干项羽”,但结果是“羽不用”。
得不到重用的韩信,在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毅然亡楚归汉。
经萧何推荐,登坛拜将以后,韩信的才华立即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人物材料
项羽一项羽,昔日的楚霸王,纵然有盖世神功也无法改变楚国破灭的事实。
乌江旁,他已被敌军层层包围,空气中飘荡着象征繁盛的楚歌,悠远婉转。
此刻,他刚毅无比的心开始脆弱起来,看到四处躺着的无数兄弟,他懊恼曾经的刚愎自用,悔恨楚国的大好局势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
怀着深深的自责,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刹那间,血染红了乌江河畔,倒映着半边天空。
残阳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缠绵。
一个巨人倒下,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几分哀愁,几分无奈。
在我看来,他是充满棱角的多边形,纵使有豪迈的气概,称霸的壮志,却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时放纵形骸,苍凉的歌颂只能让滚滚的乌江为之伴奏,又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他的锐气,他的突兀,他的彰显,让历史也惧怕三分。
“序八州而朝同列,吞二州而亡诸侯”的始皇已将天下扰得惶惶不得终日,哪又容得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三项羽欲学万人敌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
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
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
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
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
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分析: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
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话题:“人生设计”“努力的过程与结果”四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注:乌江亭在安徽和县乌江浦。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
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
史记《韩信被灭族》原文、翻译及鉴赏
史记《韩信被灭族》原文、翻译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史记《韩信被灭族》原文、翻译及鉴赏【导语】:(节自《淮阴侯列传》) 陈豨拜为钜鹿守①,辞于淮阴侯。
浅析韩信悲剧的根本原因
以不能 理解和 面对封 建帝 王 “ 家 天下 ” 事实 , 致于 “ 的 以 日夜 怨 望 , 居常鞅鞅。” 持才 自傲地“ 羞与绛 、 灌 等列 。” 懂得 低姿态 做人 , 不 与
后 , 为没有 “ 天下 ” 观念 , 因 家 的 所
韩信 的所作 所 为违背 了“ 天下 ” 家 的观念 的第 一个后 果 , “ 即 只有 君 主 对 国家 具 有 所 有 权 。 ” 品 行 低 他 劣 的 邀 功 请 赏 ,虽 然 只是 希 望 得 到 “ 土 封 王 ” 这 其 实 是 想 对 国 裂 , 家拥 有 一 定 的所 有 权 。 同时 , 又 “ 妇人 之仁 ”地 不想 背叛刘邦 , 不 想 成 为 君 主 , 就 自相 矛 盾 了 。在 这 当时 的 情 况 下 ,韩 信 如 果 想 要 对 国家 有 一 定 的 所 有 权 , 唯 一 的 方 法 就 是 抓 住 有 利 时 机 夺 取 天 下 或 鼎 足 而 立 。 既 然 韩 信 没 有 想 要 夺 取 天 下 ,那 就 不 能 对 国 家 有 所 有 权 , 就不能“ 土 封王” 也 裂 。韩 信 功 劳太 大 ,但刘 邦绝 不可能 给韩 信 封 赏 国 家 的所 有 权 吧 ,所 以为 刘 邦 所 不 容 ,以 致 于 在 项 羽 被 打 败 后 , 邦 马 上 夺 了韩 信 的 兵 权 , 刘 徙 为楚王 。而这 楚王并 不是 韩信 所 理 想 化 的 “ 土 封 王 ” 王 , 一 裂 的 是
关 键 词 :家 天 下 ” “ 的观 念 韩 信 悲 剧 根 本 原 因
韩 信是楚汉之 争中的关键人物 ,刘邦得 到天 下其 功不可没 : 他第一个 提出 了统一 天下的重大决 策 ; 帮助刘邦经 营汉 中, 平定
浅析韩信之死
浅析韩信之死摘要: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
但西汉王朝建立后不久,韩信就因谋反罪名被杀。
但是实际上,韩信没有谋反的野心和能力,也不具备谋反的条件。
韩信的人生悲剧,与汉初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紧密的联系。
刘邦诛杀韩信的真正原因是韩信的存在,对西汉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巨大威胁。
诛杀韩信也是西汉王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关键词:韩信;刘邦;谋反韩信之死,作为西汉初年与众多著名历史人物有密切关系,对西汉政治走向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来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人试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从刘邦和韩信两方面分析韩信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一、刘邦杀韩信的原因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徙韩信为楚王,从此开始了逐步削弱韩信势力并最终诛杀韩信的行动。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借口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阴谋手段逮捕韩信,贬为淮阴侯,带回长安软禁。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西汉朝廷又借口有人告发韩信谋反,以庆贺平定陈豨叛乱为名,诱骗韩信入宫,“斩之长乐钟室”。
[1] (p458)刘邦诛杀韩信的根本原因是刘韩之间矛盾的日益发展。
下面分别从刘邦和韩信两方面分析刘邦诛杀韩信的原因。
(一)铲除异姓王是刘邦的既定政策刘邦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刘氏的家天下,分封异姓王不过是权宜之计。
楚汉战争结束后,这些人对刘邦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反而越来越成为刘邦巩固统治、建立刘氏家天下的障碍,“历史已经提出了废除这种分封制的要求”。
[2] (p265)刘邦并不排斥分封制,但是他想实行的分封制是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以拱卫汉家天下。
至于异姓王,则被视为对西汉朝廷的威胁,是必须铲除的对象。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邦打败项羽后,立即就开始着手按计划一步步的铲除异姓王。
而韩信作为封地最大、兵力最强的异姓王自然是首要目标。
(二)韩信对刘邦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但项羽被消灭后,韩信对刘邦已经失去了作用,反而成为严重的威胁。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
浅析韩信性格悲剧摘要:韩信作为秦汉之际最具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之一,千载以来为后人争论不休,他的死于非命,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旨在结合其人生经历,从其睚眦必报,心胸狭窄、自私功利,不顾大局等多方面悲剧性格出发,探讨其人生悲剧。
关键词:韩信睚眦必报自私功利韩信,作为《史记》中最为经典的悲剧人物形象之一,和项羽、李广一样,寄托着司马迁的悲剧情结,也是《史记》着力刻画的人物形象。
韩信的悲剧,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但究其根本,是由其悲剧性格所决定的。
一、睚眦必报,心胸狭窄关于这点,《史记》载韩信对自己落魄时的三件“小事”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漂母在他饥饿“不能自食”的时候赠之以饭;南昌亭长先是供给他饮食,后不为亭长妻所容,韩信怒而离去,还有就是众所周知的“胯下之辱”。
而韩信受封楚王之后,对漂母赐以千金,对南昌亭长赐以百钱且讥讽之,而封曾经侮辱过他的那个人为中尉,这其中有两个疑点,很是耐人寻味:一是“千金”和“百钱”之别,相传刘邦曾经将一位在自己危难之时托言家贫不肯供给自己饮食的亲戚封为“锅亏侯”,其含义显而易见;韩信的“百钱”之赠则异曲同工,相比“千金”,这与其说是报恩,倒不如说是一种侮辱。
何况还有那句“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看来是唯恐“百钱”之辱别人不明白,还一定要加以说明,令世人皆知其“为德不卒”,这就很有些过分了。
如果再联系后世津津乐道的“胯下之辱”来看,就令人不得不质疑其事了:毕竟南昌亭长还算是有恩于他的,能忍胯下之辱,对这种世态炎凉的寻常之事却不能忍,这又是为何?只因胯下之辱不得不忍,不忍则有官司性命之虞,然而韩信对此事的耿耿于怀却从未停止过,关于这一点会在下文提到;而比之漂母,南昌亭长夫妻的态度才是他最不能容忍的。
漂母济韩信于困厄之中,言词中却开口“大丈夫”,闭口“王孙”,处处体现出对他的人格的尊重,又施德而不望报,令韩信既感且愧。
南昌亭长本来就以“寄食”待之,显然没什么尊重可言,又断其食于后,令韩信感到这是对他人格的一种羞辱,自然难免发怒了。
韩信悲剧命运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
课例研究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主人公。
他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但最终饮恨而亡。
韩信的一生有人概括为“生死两妇人,成败是萧何。
”然而,我却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注意了外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表面上看,漂母的一饭之恩帮助韩信度过了难关,吕后的屠刀葬送了韩信的性命;萧何的三荐一追,使韩信由小吏一跃成为千古名将,也是萧何精心设计的圈套使韩信一败涂地,送了性命。
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深入实质,决定韩信命运的,当在韩信自身。
一、漂母赠食时的韩信韩信寄食亭长家而遭嫌后,在城边钓鱼,有幸遇上好心的漂母施以食物,“漂母怜之,饭信,一漂竞数十日”。
倘若,此时韩信以“男子汉,大丈夫”自居,觉得接受漂母的施舍就深感耻辱,那么韩信的境遇就将被改写。
要知道,韩信并非是喜欢钓鱼而去城边,去城边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漂母的施舍。
二、胯下之辱时的韩信当韩信面对屠中少年的侮辱,“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韩信并未因为嘲笑为“胆小鬼”而与之斗嘴;当韩信被当众侮辱,“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他也并未逞一时之能,拔剑与之相斗,而是忍气吞声地从少年的胯下爬了过去。
我们再联系韩信功成名就后找到此人时所说的话,“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倘若韩信不堪受辱,拔剑杀了那少年,那么日后的韩信也就只能亡命天涯了。
三、萧何推荐时的韩信世人往往只注意到萧何的推荐使韩信由小吏(治粟都尉)一跃成为大将军,而忽略了韩信逃跑这一事件。
倘若没有韩信的出逃,哪来萧何追韩信,哪来刘邦赏赐韩信。
况且,韩信之所以能当上大将军,也并非刘邦一时的心血来潮,也并非萧何几句委婉动听的话语就能实现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韩信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
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各方面实力远不如项羽,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急需有智之谋士,有勇之武将,而韩信恰好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良将,特别是韩信刚当上大将军时,把刘邦和项羽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方面作了精辟分析与比较,使得刘邦心悦诚服,对眼前的将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恨相见太晚。
韩信议论文
高考作文素材韩信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人物事略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
”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
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
”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
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
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
论《史记·淮阴候列传》中韩信形象作者:刘秋月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期内容摘要:《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之一,里面的韩信也是《史记》中刻画得形象较为丰富的一个。
他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但在政治上却处处碰壁,缺乏政治头脑,最终使自己走向了覆灭;他既能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却又卑鄙自私,目光短浅,追逐功名不惜背信弃义。
本文将分析一下太史公笔下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军事天才政治庸才《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是一部空前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还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史记》中有许多文学色彩浓厚的名篇,《淮阴侯列传》便是其中之一。
这篇列传按照历史人物一生的几个阶段,有次序、较详尽地叙写了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韩信军事才能、历史功勋的赞誉,同时对其悲惨的结局也表达了无限的惋惜和同情。
韩信是《史记》中刻画得较成功、形象较丰满的人物之一。
他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形成对比的是,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平平庸庸,他缺乏政治头脑,不察君心之险恶,最终酿成了自己人生的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笔者将结合文本详细分析一下淮阴侯韩信复杂而又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军事天才《淮阴侯列传》首先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虽然也刻画了不少在军事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人才,但韩信在这些人物中绝对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
他既不同于曹参、樊哙这些攻城野战的猛士,也不单单是像孙膑这样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
韩信既具有军事谋划才能,又具有攻城略地的实战才能,并且,他在军事领域所表现的胸襟也是广阔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知人善用;他既懂“攻城”之法,又明“攻心”之道。
可以说,韩信不仅仅是只能驰骋沙场的一介武夫,而且还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实战经验、远大志向、广阔胸怀的军事家。
经典名人作文素材七:韩信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韩信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元年,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人物经历(1)漂母之恩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
”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2)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3)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作文素材:韩信7(4)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5)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
”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
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
”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6)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
浅谈韩信的人格悲剧韩信,一个有着不凡军事才能的历史人物,但他的人生却充满了风起云涌的浮沉。
他是一个有着动荡人生的人格悲剧代表,其人生经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性、理解历史的角度。
韩信自幼家境贫寒,但他聪慧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从小展露出来。
他常常和村里的孩子们模拟战争,设计进攻布置防御,所以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不凡的智慧和领导才能。
他在战场上也非常勇猛,多次立下战功,被评为将军。
但由于韩信年轻,雄心勃勃,他常常因为自以为是的行为而惹人不满。
他不顾周围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给自己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这也意味着,他的个性和才华并不完美。
韩信仕宦之初,曾经任齐王的谋臣。
可他在尽职尽责的同时,却有了在私下和齐王私通的行为。
这导致了他别人看待他的眼光不太一样。
虽然他有才华,可他的人格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
再加上韩信多次受到讹诈欺骗,也为自己带来了不少困难。
有一次,他在和朋友共进晚餐时,被朋友欺骗,借三百金后,却抵押了韩信的皮袍。
韩信之后虽一番努力,但无法找回这三百金。
他无法挽回这件事情,让他心情非常沉重。
由此看来,韩信是一个心性过于柔弱的人。
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幸遭遇,韩信仍然被皇帝所看重,任命他为大将军,可以说他达到了巅峰。
然而,在他晚年之时,他却有了另一个人格悲剧的转折点。
他的野心太大,想要谋取皇位,出现了反叛情况,最终他未得志而死。
人们对韩信的评价不一。
有些人赞誉他的才华,提到他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但也有很多人批评他的人品和野心。
不管怎样,他的人生经历都是一个人格悲剧的例子。
他在才华和内心的丰富度上都拥有某种优势,但并不是一位完美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和角色缺陷,这也提示着我们要看到一个人的综合形象。
总之,韩信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
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足迹,他的人生经历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用的人生教训。
它告诉我们,天赋卓越并不能代表着人格完美,我们要在判断一个人时看到人的优点和缺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并更好地理解历史。
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胯下之辱是指韩信小的时候,被一群群流氓欺辱,还让他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中国的万里长城就是在这个朝代初具规模的。
但因为父子两代皇帝的暴政,秦朝的统治仅有15年。
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出现了许多英雄人物,韩信就是其中一位有名的军事统帅。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
”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
”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
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
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其实韩信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他看到当时社会正处于改朝换代之际,于是专心研究兵法,练习武艺,相信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
公元前209年,全国各地反对秦朝统治的农民起义爆发了,韩信加入其中一支实力较强的军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韩信的悲剧摘要:淮阴侯韩信的悲剧令千古惊叹惋惜,论述其成因可谓是代代都有不一样的说法。
然而,当我们对这一悲剧重新赋予以认识时发现,构成韩信悲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封建制度的残酷和封建统治者人才观的狭隘,同时也有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和谋略思想的淡薄。
关键词:韩信;悲剧性;人格缺陷;人才观;‚家天下‛韩信是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悲剧性主人公,他是楚汉之争中的关键人物,以独步千古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创立西汉政权打下半壁江山,然而最终却是饮恨而亡。
对于此悲剧的成因的探讨,自汉代以来,可谓是代代都不乏其人,但是大多都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或是以立论于刘邦为维护封建统治诛杀异己,或归罪于刘邦的妒贤嫉能、刻薄寡恩,更多的是对韩信是否真的谋反叛逆的辩驳,很少有人真正的去关注韩信本身。
我认为,韩信悲剧的构成,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是一方面原因,而韩信本人人格深处所潜在的悲剧要素亦不能忽视,同时,刘邦的封建专制制度、用人路线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人才观的狭隘,也是酿成这一悲剧的重要原因。
一、韩信的悲剧首先是政治悲剧韩信、张良以及萧何,是刘邦所称誉的‚三杰‛。
在楚汉争霸的天空中,韩信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闪闪发亮。
他为了感谢刘邦的知遇之恩,他为刘邦纵论天下大势,运筹帷幄三秦以定天下的奇谋,继而举兵出关,北破魏、代,东出井陉,取赵、协燕、定齐,南出楚军20万,杀楚名将龙且,最后麾军垓下,戬出项羽,一展英雄之才。
为此,宋代陈亮称‚信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
‛明代茅坤更是将韩信誉之为‚兵仙‛。
然而这位另刘邦都自叹不如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天才,非但未能享受铸鼎的荣誉,却在大汉立国的前一夜,在既无可靠地证据,也没有经过任何的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被吕后斩于一个本就不该行刑的地方——长乐钟室,英雄之星就这样瞬间陨落了。
这一悲剧的结局,引发了历代学人的见仁见智,争论不休2000余年。
今天重新捡拾这一话题,从学术的创新角度来看价值似乎不大,然而,如果审视韩信悲剧所留给后人的思考,应该是历久弥新。
不少论者认为韩信的悲剧缘于其功高盖主,其实,与他相比并的萧何、张良同样是功名显赫。
但是,与韩信不同的是,萧何、张良能够以政治家的眼光和理性的头脑,透视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
所以,萧何没有沉醉于‚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的贡献,而张良也忘却自己‚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谋一划,无不系汉安危得失‛(《黄氏日钞》)的功劳。
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刘邦周旋。
例如,同样面对爵禄封赏和刘邦的猜疑,沉稳练达的、善于委曲求全的萧何能够巧妙应对:或令子孙昆弟充军,或以私财佐军,或购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都使刘邦‚大悦‛,而非是‚大怒骂‛。
而足智多谋、善于权变自保的张良则是在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先是‚称疾‛,深入简出;继而是作态要‚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淡出功名场。
清末林伯桐说:‚汉高祖一生狭侮,又多猜疑,......唯遇留侯至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
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顾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油’,其进退绰绰有余于功名爵禄之外者矣。
‛(《史记蠡测》)尽管此评语有过誉之嫌,然而,张良适时以黄老之道跳出名利场,的确为韩信所不及。
相比之下,韩信之悲,不在于智匮,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贪欲掩盖下的政治嗅觉失灵。
比如由齐王徙为楚王时,已经显示出刘邦的不信任,‚谋反‛之说,更是刘邦为扼制韩信而造的幻影,形式一触即发。
此时,政治昏聩的韩信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对外军事征讨取胜后对内的政治清剿,因而显得茫然不知所措,居然以献出朋友钟离昧取信于刘邦,轻易的放弃了自己最后一个重量级筹码,成为懵懂政治的牺牲品。
政治理想落后是构成韩信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人的政治理想和志向并不是一个概念,但不同的政治理想却制约着人的志向。
试以刘邦、项羽、韩信三人比较:若论勇武,项羽居首;论智勇双全,韩信为冠,都胜刘邦一筹,而最终结果却是截然不同。
为什么呢?这不能不归功于刘邦政治理想的进步。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从黎民百姓到国家都饱受战乱之苦,期盼安定,结束战乱而归于统一,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刘邦顺应了这一要求,并将此与他‚欲有天下‛的政治理想相统一,所以能够做到不重一爵一地的得失,始终以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左右大局,驾驭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局面。
项羽则以‚裂地封侯‛为理想,他统六国之师,以万夫不当之勇推翻暴秦后,‚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自封个‚霸王‛足矣,根本没有取秦王而代之继而统一天下的大志。
因此,在刘邦已经成为劲敌的生死抉择之际,鸿门释敌,自掘坟墓。
这个军事上的巨人,由于政治观念的落后,导致在政治角逐中却渺如侏儒,一任刘邦集团耍弄,终至自刎乌江。
韩信亦然,他东挡西杀,攻城略地的终极目标,就是求得爵禄封赏:‚必欲称王,以异于列侯,......不过欲自尊而。
‛自身居住在强大的齐国,而且手握壮大的军队,实力威慑天下,足够与楚汉分庭抗礼之际,是他人生的巅峰阶段。
武涉、蒯通曾先后为他分析政治、军事形势,劝其趁机自立,以发展壮大自己,但是都被韩信拒绝。
有论者说,韩信为三足而立,维护了统一,显示出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未免有拔高韩信思想之嫌。
其实,韩信此时所虑者,并非分裂与统一与否的问题,唯在于‚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即保住齐王之位而已。
正所谓‚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
或曰,这种以爵禄之得为快的思想,在当时士人中普遍存在,非但前代的苏秦、张仪、李斯等如此,张良就曾对刘邦说:‚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徙欲日夜望咫尺之地。
‛英布、彭越等也无不如此。
然而,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永远是扬弃分裂,要求统一,这是不依据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韩信企求藩王割据而自安,反映出他政治上的木然和书生气十足的特性,这尤其是一种幻想。
稍稍回头就不难发现,秦始皇当年‚振长策于宇内‛,吞并六国从而建立大秦,正是顺应了历史归于统一的发展要求。
韩信同样是出于诸侯纷争之时,统一亦会成为历史之必然。
因此,韩韩信裂土封王的政治观念不为时代所容。
二、韩信悲剧的本质是社会悲剧李泽厚说:‚在司马迁的思想中,我们看到了儒道两家思想精华的一种很为理想的结合。
‛儒家‚舍我其谁‛积极入世的意识和道家所追求的精神逍遥在司马迁身上得到完美结合,在韩信的身上也同样寄托着这种人格理想。
韩信智勇双全的杰出才能、志在必取的人生态度,和讲信义、知恩图报的品行,深为司马迁所赞赏。
因此,传记以主要篇幅大书韩信的战功卓著以及对刘邦的赤胆忠心。
但是与此同时,儒家的‚反功利‛的思想和立名于天下而不居功求利的道德追求,令司马迁又痛惜韩信的矜才自傲,不能学道谦让、淡泊名利以自保。
然而,当我们站在2000年后的今天,对韩信的悲剧性人格予以现代观照时,并不难发现,司马迁对韩信的‚盖棺定论‛,未免有失偏颇。
首先,学道谦让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群豪之争,无不是为了各自的既得利益。
韩信‚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的才干和实力,使得他既成为刘项之争的重要筹码,同时也成为了刘邦得到天下之后的心头大患。
就刘邦而言,他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基本上能做到的任贤授能,顺应历史的进步,但是在治理天下时,则没有摆脱掉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共存的弊端:唯权是重,唯我独尊,构建‚家天下‛的模式。
而政权一旦成为‚家‛的私有物时,排他已成为必然,他的嘱子侄、立‚白马誓‛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就意味着如此处境之下,功臣宿将势必将要面临危机,欲‚全身‛可为难也。
韩信智夺天下、勇冠三军的才能,在帮助刘邦创立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所赏识;但是,到了守天下的时候,却为刘邦所惧怕以致嫉恨。
为英雄方真正识英雄,刘邦最了解韩信,也明白韩信的喜怒对他意味着什么。
所以,闻到臧荼、利几、共驩、彭越等几个人的反叛,他都表现的从容镇定,唯有韩信,仅仅是一点空穴来风,便立即聚谋臣商议对策:先以伪游云梦诈捕归洛阳,再降王为侯,限制使用。
很明显,韩信的功名与才略,在刘邦为首的封建‚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眼中,无疑是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不除掉他的话就会寝食难安啊。
因此,韩信的悲剧可谓是避无可避啊,不在于司马迁所遗憾的未能‚学道谦让‛,而在于难以为政治野心无限膨胀与知贤之心无限缩小的封建统治者所容。
由此可观之,同样是被排斥于‚家天下‛之外者不唯韩信,张良的功成身隐,萧何的买田、贱贳货以自污,陈平的颓废自牋,虽然自己的身家性命是得到了安全保证,但是却付出了人性倍受压抑、人格严重扭曲以至于人生价值失落的惨重代价,原本鲜活的生命,已然抽象为几个空洞的生命符号,其结局之悲惨与韩信相比较而言,事实上没有什么区别,他们同样是悲剧人物,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身‛者,只是悲剧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所以,从人生价值的层面来考察,所谓‚全身‛并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身家性命的存在,令人遗憾的是,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不可避免的尔虞我诈,旺往往使这些受害者同时又加害于其他人,对于韩信而言,诸如张良、陈平等人的‚附耳‛、‚蹑足‛,萧何的为虎作伥等等,都使其不可避免的陷入困境。
所以说,韩信的悲剧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社会悲剧。
其次,封建统治者狭隘的人才观,也是韩信‚全身‛的主要障碍之一。
从现代人才学的角度来看,韩信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理所当然的要加以保护和培育。
然而,封建统治者‚家天下‛的专制统治,‚太平不用旧将‛的用人制度以及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选材标准,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尊重和使用人才,他们只不过是降人才作为实现个人政治目的的工具,等到目的一旦得到实现,江山既定,功臣所扮演的‚功狗‛的角色也已经完成,被烹就成了必然结果,武将彭越、英布、韩信、卢绾等如此,文将萧何、张良、陈平等亦然,刘邦甚至是连自己的女婿张敖、连襟樊哙也没有豁免,而不惟‚触逆鳞,犯龙颜‛者,这是历代人才悲剧之源。
因此,韩信悲剧说到底还是封建社会使然。
只要不把从王权政治出发审视人才的视觉角度转变为由人出发审视整个社会,人才‚立身‛的价值取向就会永远的以单元而非多元形式存在,人才的‚全身‛也就永远存在危机,这是一个必然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真正的尊重人才合理的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让人才发挥自己最大的创造才能为整个社会服务,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统治者永恒的研究课题之一。
三,人格缺憾是韩信悲剧的关键纵观韩信一生,他的人格结构往往给人呈现出多面而且复杂的特点: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如千斤谢漂母,也有睚眦必报的狭仄,如羞辱下乡南昌亭长;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同样也有居功自傲、甚而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
其一,他过分热衷于追求功名。
‚爵禄‛是韩信的奋斗目标,也是动力。
早在投汉之初,他便向刘邦坦言背楚的原因,在于项羽‚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封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