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5篇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 读书笔记
读莎士比亚戏剧之《李尔王》有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最喜欢也觉得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就属《李尔王》了。
《李尔王》讲的是不列颠国王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的赞美国王,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这使得李尔王陶醉在这种夸奖奉承中,醉得飘飘然,醉得不知所以,于是决定把国土分给这两个女儿。
然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而被李尔驱逐。
但东边不亮西边亮,考狄利娅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国王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住在她们的宫廷。
于是两个女儿开始虐待自己的亲生父亲李尔王,最终李尔王终于被两个女儿赶出了家门。
被两女儿赶出家门的李尔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经过这件事情,李尔王总算看清了到底谁好谁坏,他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的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两人为了埃德蒙而互相残杀,最后两人都死了,没有什么好结果。
但不幸的是,讨伐的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死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杀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10篇)
《李尔王》读后感(精选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尔王》读后感篇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本文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
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
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优秀6篇
莎士比亚戏剧《李尔王》读后感优秀6篇李尔王读后感篇一爱。
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今天起床后随手操起一本书,再次翻到《李尔王》。
剧中,爱因为没有说而异常悲惨。
而说了的,却站在了爱的反面。
最后的`结局是,爱不说好像比说更值得人们珍惜。
其实,真正的爱不需要说。
就像沉默的天空之于大地。
就像欢快的鱼儿之于大海。
就像孤独的行者之于远方。
大爱其实无声。
那天独自开车回家,唱片里的一首歌突然击中了我的泪腺。
那是韩红的《天亮了》。
我把车停在路边,没有人看见我孤单的哭泣。
人生为什么要有爱?为什么还要有分开?我突然感到有些害怕。
有好多年了,不曾掉过一滴泪。
我曾怀疑自己得了干眼症。
这么多年了,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给我说一个“爱”字听我说还开心,还不忙,还顺利只是连声说“好啊好啊好啊”一切都很自然。
爱就是自由自在,犹如呼吸。
说,或是不说,都不是问题。
关键不在于嘴唇和舌头关键在于你心里的温度只要一个眼神,就胜过那千言万语《李尔王》读后感篇二《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同时也可以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
”它告诫人们绝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国王一般,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
大女儿、二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却原来是狼心狗肺;小女儿质朴无华,却有一颗纯金般的爱心。
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尔王和三女儿的传说带语言的意味,概括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李尔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里,周围的人个个都争先恐后得向他献媚邀宠,都一步不离的环绕他的意志打转。
一切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他的是非为普天下人的是非。
无耻的奉承和献媚像一片浓重的毒雾紧紧地缠住他。
年深月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
他一刻都离不开那一片歌—功—颂—德。
读《李尔王》有感
读《李尔王》有感读《李尔王》有感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李尔王》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李尔王》有感1这些天我在世界文学名著上看到一个名叫《李尔王》故事,读《李尔王》有感作文600字。
让我来把故事说给你们听吧: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
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
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读后感《读《李尔王》有感作文600字》。
”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
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
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诚实的人。
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结束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
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读《李尔王》有感2《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不过也确实名副其实,读来使人神伤。
李尔王是声名显赫的大不列颠国王,生有三个女儿,于是他决定将国土分赐给她们,以爱为考验。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
《李尔王》读后感范文5篇《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杯具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李尔王》读后感暑假,我精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比起文学本身的东西,《李尔王》给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
首先,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它。
《李尔王》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从此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故事曲折而又悲惨,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启示和感悟。
此刻我们简单剖析下书中的人物和资料吧。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正因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善良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就应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悲惨的是最善良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如果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样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此刻,又怎样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但是,由于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周围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李尔王》心得体会五篇样文推荐
People who have never failed may not have succeeded either.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李尔王》心得体会五篇样文推荐精选《李尔王》心得体会 (一)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
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
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
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
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
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
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
《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参考《李尔王》心得体会 (二)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李尔王》读后感(8篇)
《李尔王》读后感(8篇)《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称得上是莎翁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其充分展现了人性中难以回避的丑陋,无以复加的残酷以及难以逃脱的悲哀;与此同时该剧也充分体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善良,不求回报的奉献,不离不弃的真诚以及感人至深的牺牲。
整部剧充满着对王权、对社会、对正义、对人性、对自然、乃至对神的拷问及深思。
__以过往李尔为核心,以该剧中五个与李尔相关的重大场景为划分标准,细致考察李尔在整部剧中的转变以及其所受到的教育。
作为国王的李尔是专横的独裁权力者,这主要体现在其为小女儿考狄利娅抉择夫婿中。
在考狄利娅触犯国王李尔之前,其是十分受疼爱的,李尔要分给她“比你的两个姊姊更富庶的土地”,而且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也能感受到这种偏爱,“他一向都是最爱我们妹妹的”。
但当考狄利娅并没有按李尔的意图诉说对其的爱时,李尔不但剥夺了考狄利娅的土地,更是向她的两个追求者极力贬低考狄利娅。
他直接劝勃艮第公爵“放弃他吧”,劝法兰西王“您还是丢开了这一个为天地所不容的坏人,另外去找寻佳偶吧”。
即使在法兰西王执意选择考狄利娅后,李尔仍不忘诅咒他们,“你们不要想得到我的祝福”,致使法兰西王“盛怒而去”。
国王李尔对女儿婚姻随意专断,反复无常;将心爱的女儿转瞬间称为坏人,其极致的专横可见一斑。
国王李尔不仅是专横的,更是愚昧的,极易受到蒙蔽的。
他面对高纳里尔和里根的奉承,显得极其受用,认为其所说的就是她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完全没有一点怀疑的倾向,而面对考狄利娅的无话可说则擅意决断,根本不考虑考狄利娅所说是否是真实情况。
而其在面对肯特为考狄利娅求情的死谏时,李尔根本不加思考,只是仗着君主的权威一昧地欲使肯特屈从,“闭住你的嘴巴”,最后剥夺了其官职并将其驱逐出境。
由此可见,国王李尔是一个专横、愚昧、易受人愚弄的宫廷王,他生活在由王权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中,王权将其完全封闭,令其行为、言语等都随心所欲、任意妄为,他看不到真实的世界,看不到社会的真相和真正的人性。
《李尔王》阅读体会五篇
《李尔王》阅读体会五篇《李尔王》阅读体会1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世事无常至于使悲喜在瞬间交替,而命运无常至于使乞丐与国王一夜之间换位。
恩将仇报,认敌为友,美貌黑心,丑相热肠,魔性假语,佛性真言,这就是人类的智愚善恶,这就是生物的弱肉强食,这就是宇宙的相生相克。
苍苍者天,茫茫者地,轮回之中,皆循真理。
善报者恶尽,恶报者善哉。
今世前因,后世今果。
得等于失,善同于恶。
迷于五行中,醒于三界外。
苍苍者生,茫茫者命,存亡谁握,贵贱何别,人物非异!《李尔王》阅读体会2暑假,我精读了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从中学到了很多,我觉得比起文学本身的东西,《李尔王》给我的更多是人性,理性的思考。
首先,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它。
《李尔王》这部作品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逐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从此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精选22篇)《李尔王》读后感篇1莎士比亚著有四大悲剧,有人认为《李尔王》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部,我也认同,《李尔王》的确写得更发人深省。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
” 《李尔王》中那么多被扭曲的人物性格正加强了此剧的悲剧性。
一位高高在上、拥有无上权力的君主,竟然被自己的女儿迫害,沦落到无家可归,街头行乞的地步,真是可悲可叹。
李尔王无疑是整个悲剧的主角。
他是一个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他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本可坐拥天下,享尽荣华富贵。
然而,一个致命的错误造就了属于他的悲剧,也暴露了人性的一大弱点,那便是——虚荣心。
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
作为一个长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来说,虚荣心更胜于常人,他听惯了赞美的话,听惯了甜言蜜语,必然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和拙于言语。
可以说,小女儿考狄利娅的诚实是对他虚荣心的极大挑战与讽刺,而长期生活在虚荣中的他正是由于不习惯小女儿的诚实,所以他才会如此恼怒,以至于把小女儿赶出家门。
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位不列颠国王却恰恰不明白这个道理。
平日里,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奉承与渲染,令这位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忘乎所以,醉得一塌糊涂,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情,对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
同样的,格罗斯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听信私生子的谗言,而不相信言辞木讷,真诚善良的长子的为人。
他和李尔王有着相似之处,同样身居高位,同样习惯于听信谗言,这便注定了他们同样的悲剧结局。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
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真诚和善良的象征。
当被父王问及有多爱父亲时,她诚实地表达出了内心的想法,由于语言表达不合父亲的心意,却被逐出家门;但当她得知父亲被姐姐抛弃时,又毅然为自己深爱的父亲讨回公道。
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际出兵讨伐两个忘恩负义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让本应有圆满结局的人物不得善终。
李尔王读后感
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读后感(一):最近,我读了莎士比亚的名作《李尔王》,读完这本书后内心感受很深,所以想把我读后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李尔王》主要讲述了:年老的老国王李尔,决定把他的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但他决定要根据女儿们语言表达对他爱的程度来分配每人所得的那一份国土。
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虚伪的二女儿里根,尽说些甜言蜜语来敲诈父王的欢心,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说:“我只爱我的父亲!”李尔听了不高兴,觉得考狄利娅并不爱他,于是就把国土分给了另外两个女儿,将小女儿流落他乡。
李尔分完国土后轮番住在两个女儿的王宫中,可谁知两个女儿得到父王分配的权益和地位后原形毕露,并狠毒地对待她们的父王,终究乃至将他赶出了王宫。
无家可归的李尔,开始想念小女儿对他的爱,但自知已无颜应对考狄利娅。
此时,考狄利娅已成为法国的王后。
得知自我的父王被姐姐们赶出王宫后,决定把父王接回自我的王宫并为父亲报仇,于是带兵出征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
邪恶克服不了正义,终究,考狄利娅胜利了。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过的谎言终会因时间验证。
撒谎的后果是残暴的,我们都要诚实待人,不能像书中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一样敲诈自我的亲人,否则将会遭到惩罚。
李尔王读后感(二):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爱好上莎士比亚的戏剧。
不是由于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由于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所以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便不被信任也仍旧真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知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伤。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出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5篇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5篇《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1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
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
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
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
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
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
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
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
《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莎士比亚李尔王读后感2《李尔王》也是威廉·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叙述了年事已高的李尔王意欲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口蜜腹剑的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赢其宠信而瓜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不愿阿谀奉承而一无所得。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300字五篇
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300字五篇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一《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和《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悲剧集》的四大悲剧,其中我感受较深的则是《麦克白》.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和他的好朋友班柯率领军队去平叛和抵御入侵者.立功而归.路途上遇到三个女巫,她们预言麦克白会当上国王,但班柯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在妻子的怂恿下杀了国王,让自己做了王.为了掩人耳目,防止别人抢自己的位置,他害死了班柯,国王的侍卫.麦克白的妻子因精神失常而自杀最后,他面对国王邓肯的儿子以及率领来的军队,落得袅首的下场.麦克白在战争后正是因为听从了女巫的语言,才会落得如此的下场,还害死自己的朋友,害死了上司以及侍卫,害死了许许多多的人.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不惜屠杀人民,让全国血流成河,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跟理查三世一样是一个暴君,这样的暴君,最后袅首也是罪有应得.麦克白的事例也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就相信别人,做一些不可以做的事情,不仅害死自己,同时也害死了别人,真是一个为了利益什么都干得出的人.不要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语言和想法迷惑了自己,要看自己的能力干活.《李尔王》.《奥赛罗》和《哈姆雷特》都是很精彩的,大家可以自己找来去阅读.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二这个暑假我在家读了莎士比亚写的悲剧集,莎士比亚确实是位伟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悲喜剧皆有,可以说他的戏剧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含义.正如文艺复兴时期其他杰出的作家.艺术家一样,他的创作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如诗人一样满怀激情的对白.如哲人一样深邃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正是其中的代表.悲剧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时代的剧作家,如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都是以悲剧扬名希腊.一部不朽的《俄底甫斯王》被后人研究了几千年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奥妙,心理学.宗教学.文学都从这部剧作中得到了启发.莎士比亚的悲剧又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高峰,他完全可以和古希腊多产的作家相媲美.这些作品就像甘泉一样不可干涸,总能让我们思考生命乃至宇宙的意义.我认为悲剧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元素,无论是哪出悲剧,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这四种基本的元素.第一,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第二,人性的缺点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悲剧.第三,对所谓命运的无可奈何.第四,悲剧人物理想人格的彻底破灭,通常以悲剧人物的死亡而告终.《麦克白斯》颇似古希腊悲剧,其中很强调命运对人嘲弄.麦克白斯原本功成名就,可是他却相信三女巫的预言,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但是麦克白斯也身败名裂.这让我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底甫斯王》以及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王》,人的举动都受到神的干涉,当然其中也体现着主人公性格的缺陷.可是《俄底甫斯王》中几乎没有表现出俄底甫斯王的人格或者是性格带来必然的毁灭,可以说俄底甫斯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必然的命运来袭却无力逃避.也许悲剧的悲就体现在人的无辜和无助上,悲剧的美表现为主人公的抗争上,虽然看起来是徒劳的.《奥塞罗》中明显的`悲剧元素就是奥塞罗性格的缺陷,只要是人总会有些嫉妒心的.可是这出戏中的悲剧并不是奥塞罗的性格作祟,也不能归罪于那个蛇蝎心肠的恶汗亚果(我甚至有点喜欢这个敢于剖析自己心理的阴谋家),在戏剧的刚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爱情注定是个悲剧.玳丝德摩娜并不了解奥塞罗,她喜欢奥塞罗的理由很简单,她喜欢他讲述那些颇具传奇性的经历,一句话她只喜欢一个浪漫的理想.当亚果的妻子告诫玳丝德摩娜当心奥塞罗的妒忌的时候,她却说〝我想他在出生地让阳光把这种气质(妒忌)都吸去了.〞而奥塞罗有点明白自己的妻子为什么喜欢自己,或者说他对自己妻子的爱本来就不放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对玳丝德摩娜又爱又恨又怕.最终,亚果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将这种虚假的.毫无信任的.不牢固的爱情炸个粉碎,而真正具有爆炸力的火药却在奥塞罗和玳丝德摩娜的身上.由此看来这出悲剧倒有些主人公咎由自取的味道,可能是这种惩罚太重了——以男女主人公的死而结束,所以才有了很强的悲剧色彩.可以看到悲剧中必然会出现痛苦和死亡,人们喜欢悲剧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是悲剧的主角,因为同悲剧一样,人的一生也要以死亡作为结局而谢幕.但是悲剧并不是悲观,我们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短暂的悲剧中却表达了一种不妥协的永恒的精神.因此,明知理想遥不可及我们还是执着追求,明知人无完人但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明知命运无常可是一点也不畏惧,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生命存在的目标.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三在寒假的闲暇中,我总忘不了去读一本名著.去细细的品位,理解.其实说读《莎士比亚悲喜剧》并不准确,我读的仅仅是悲剧部分,或许这与我的性格有些联系吧.悲剧部分分为二部,我想介绍的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部——《罗密欧与茱丽叶》.对此大家可能经常耳闻,并大概知道是一部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可却不知道其中的波折,与命运的不公.罗密欧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而茱丽叶生在另一个贵族家庭.罗密欧英俊潇洒,茱丽叶美丽动人.然而他们所在的家庭却有着深厚的世仇.在一次舞会上,罗密欧看见了茱丽叶,并且一见钟情在简短的攀谈中,茱丽叶也对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产生了好感.后来在罗密欧热烈追逐下,茱丽叶放下了家族的世仇,与罗密欧相爱并结婚.然而再一次不期而遇中,茱丽叶的表哥与罗密欧的朋友撞见,并准备决斗,罗密欧因为茱丽叶的关系阻止了两人的决斗,没想到茱丽叶的表哥暗中偷袭刺中罗密欧朋友的要害最终致死,罗密欧因为好友的死而愤怒冲去与其决斗结果胜出并将其杀死.后来在法庭的审判中,罗密欧被驱逐出境.祸不单行,有一位伯爵向茱丽叶提亲,朱丽叶的父亲擅自答应了.茱丽叶没办法,只好向教堂见证她与罗密欧结婚的神父求助.神父给了她一种可以在_小时内让人处于假死状态.神父让朱丽叶在结婚前晚服下药让家人以为她死了,将其下葬.神父去通知罗密欧将你从墓地挖出并将你接走.事情如期进行着——茱丽叶服药,家人将其下葬,然而神父还没赶到通知罗密欧,罗密欧就接到茱丽叶死亡的消息.罗密欧跑到茱丽叶的墓地,看到〝死去〞的茱丽叶悲愤欲绝服下毒药死在茱丽叶身边,神父还是来晚了一步.茱丽叶也在这是醒来,得知计划失败且无力回天就用小刀将自己刺死.后来两族人都赶来了,听神父道出原委,知道是世仇害的这一切,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然而在这一刻两族人将多年的世仇化解了…… 【篇五: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我在图书馆借了这样一本书,我知道了惨剧是若何发生的,就是如许发生的.他们来源于民气中最悲伤地题材.可以说是运气,由于运气奉告了麦克白他后来的运气,以及最悲惨的终局.也可以说是昏庸.就像是李尔王,喜好听攀龙趋凤的话,到末了使自己和小女儿落了个悲惨的终局.本书其中有最着名的四部悲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里面讲述了许许多多悲惨的故事催人泪下.《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大部份是与于莎士比亚的晚期早期创作喜剧的轻松和浪漫情调已经退去这时的他已对现实生活的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都在他的悲剧中有相当尖锐深刻的反映.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恋情,却云云的憎恨和鬼使神差.为了恋情,又为了自己的利益,一错再错,末了殒命.罗密欧和朱丽叶用了自己的殒命,来换取了原先为夙敌的两年夜世家的息争.他们为了恋情,一个人装死,而另外一个喝了鸩酒,倒在装死人的身旁,而醒来以后的装死人,看见了已经死去的爱人,拔出匕首,也自尽了.他们的恋情在实际世界上收场了,然后他们的殒命,使两边的家族成了好朋友.看上去,他们是惨剧了,但是能在这世上同生同死,也是异常幸福的,毕竟他们在天堂可以过无比美好的生活了.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四本书讲述了一个叫麦克白的将军因听信了巫婆的预言而刺杀了邓肯国王,从而登上了王位.但他为了自己的野心,竟谋害了许多大臣,但国家去一天天衰退了下来.远在它国懂得马尔康为了自己的故国,击溃了麦克白,拯救了国家.我认为文中的麦克白真心狠手辣,他仅为了那么一丁点利益,就舍弃了未来的大利益,这一切,全败在他的贪欲上面.而马尔康却不听麦克白的甜言蜜语,来到了英国,并博得了人民的信任,自己在那里了有了强大的军队,许多麦克白的军队也加谋了他的队伍中,最终获得了和平.本书深切的揭示了这时的莎士比亚已对现实生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当时政局的动荡不安,社会矛盾的激化等,都在他的悲剧中相当尖锐.深刻的反映.我认为书中表现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不贪图眼前的利益,要掌握未来的美好才行;还要消除人民之间的矛盾,才会使祖国安宁.每个人在受到某种利益的诱惑时,定会不经意的被吸引,但你只要冷静的想一想就能知道现在的这些利益是好是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如果深入研究麦可白的心里,他也并非是一个狼心狗肺的人,或许多了些野心,但仍〝希望用真直的手法来达成崇高企图〞的人.为此,他才在杀邓肯时心里感到心惊和害怕,才会在杀班戈后,因在宴会上出现鬼魂而语无伦次.所以,我们相信麦克白的内心,仍有善良的一面,只是随着地位的显赫,权力愈大,想得到的愈多,当然,其所作为更是天理不容了!令人感慨的是,等到事后猛醒,后悔万分时,一切已成定居,已无法重来!而,最后.麦克白是失败的.痛苦的.是绝望的.他虽爬到了高位,但又失去了许多.在麦克白获得马尔康与迈克特夫已率兵逼进欲讨伐〝暴君〞这消息时,他曾说〝我生命已日渐枯萎,像一朵凋零的黄叶;凡是老年人应享有的曾荣.爱敬,服从和朋友被我自己所剥夺.只有诅咒和一些违心的假话.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五悲剧,听起来是一个多么令人伤感的名词,自古以来很多人用自己的笔写出了一部部悲剧集,它们都反映着写作者对社会和现实的态度.《莎士比亚悲剧集》就是那个时期,他为我们展示出的当时社会的风貌,让人读了不得不为书中的人物叹息,悲哀.爵士麦克白本来是一个正直的人,当他胜仗回来,女巫预言他将成为国王,但以后的一代代国王却是他朋友班柯的后代.他将这些话放在心上,起了贪念,与妻子密谋残害了国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并狠下毒手,将自己的朋友杀害,他的意志已被欲望摧垮,但他的良心还存在,他总是被恶梦缠身,老是出现幻象,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他的妻子因受到良心的遣责而死去,他依然想最后一搏,却死在了先王的儿子(储君)的手中,这就让我们在悲剧中看到人不要太过贪心,以平常心去对待生活,要不然只能自食其果.李尔王是一个仁厚善良的老国王,有三个女儿,分国土时,因为小女儿真诚说实话而迁怒了国王,一无所有.两个姐姐用自己的甜言蜜语哄骗了年迈的国王,并在得到国土之后,将自己的父亲抛弃.经过种.种挫折与磨难,老国王与小女儿死在狱中,他也明白了虽然说的话他不喜欢听,但出自真心,两个大女儿用甜言蜜语只能是一种欺骗.阴险的大女儿也最终受到惩罚,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但善良的人们却永远长眠于天堂,他们虽然死去,却依然为人们纪念.因为他们的正义与善良始终在指导着人们.它告诉了我们做人不仅要明辨是非,作为儿女更应懂得孝,但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我们要相信真理.哈姆雷特是以为王子,他有一个善良正直的父亲,有一个美丽温柔的母亲,但他丑恶的叔父却杀死了他的父亲,强娶了他的母亲,哈姆雷特为了给父亲报仇,不得不装疯,后来,叔父怀疑,想除掉他,把他逼到英格兰,想借此杀死他,并设计圈套,致他于死地,善良单纯的哈姆勒特上当了,死在毒箭之下,在他升入天堂的那一刻,他用最后的力气杀死了他的叔父,最后闭上了他的眼睛,哈姆雷了为父报仇,不顾自己的性命,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父亲的安息和国家的安宁,人民的稳定,他虽然死了,却被人们牢记.悲剧让我们惋惜,让人心悸,但悲剧也是一种美,在种.种悲欢离合之中,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真善美,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种悲伤之中更应坚强的信念,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者悲剧中的人物,但我们依然感到是如此勇敢,因为我们能够发现悲剧中自己的影子,并且不断的去体验那悲剧中带给我们的启示与警告,让悲剧成为一种没,我们也许会更加懂得去如何面对它,勇敢地去扮演属于自己的悲剧角色.莎士比亚悲剧集读后感500字五篇。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
李尔王读后感(优秀10篇)《李尔王》读后感篇一李尔已经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充分认识到里根和高纳里尔是心口不一的人,感知到威权的伟大的影子(讽刺),看到得势的狗、可恶的教吏、放贷的人,看到那些斥责罪恶的同时在干着他们所斥责的,看到了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无处不在。
“罪恶镀了金,公道的坚强的枪刺戳在上面也会折断;把它用破烂的布条裹起来,一根侏儒的稻草就可以戳破它。
”多么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话,将罪恶的本质剖析地淋漓透彻。
如果将罪恶得到了权威金钱的支持,那么它将是不可抵御的,然而如果罪恶无依无靠,它将无所施展;所以“没有一个人是犯罪的”,罪恶源自权威的作祟……李尔告诉葛罗斯特虽然命运是悲苦的、值得痛苦的,然而我们要忍耐。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充斥着无尽的苦楚。
在这个大舞台上演绎的人们全是些傻瓜,这虽然令人禁不住放声大哭,然而我们是清醒的,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本质的,所以面对这命运、人性的荒谬应该忍耐,因为只有忍耐才能帮助我们穿过这无尽的痛苦。
只要忍不住哭泣,便会沦落到无尽的痛苦中,最后成为在舞台上的傻瓜。
李尔看到了真实的世界,看到了社会、人性的本质,他自己却仍然在痛苦中自我挣扎,他在清醒与疯癫中反复。
正是因为他看透了人性的丑陋,看到了表面后的真相,所以被这种痛苦的真相所折磨。
他感叹“我是天生下来被命运愚弄的”。
此时折磨李尔的不再是迷茫的痛苦,而是看清社会、自然、人性后被其丑陋、疯狂而折磨、因那躲不过的悲哀而悲苦。
当结尾考狄利娅死去时,对李尔来说这象征着这世界跟人性的最后一点善也被吞没了,他跟这个世界最后的牵连也被斩断了,他再也无法承受世间的折磨和痛苦。
“要是她还有活命,那么我的一切悲哀都可以消释了。
”而考狄利娅是永不回来了,等待李尔的也只有在无尽的痛苦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李尔终于走出了自我世界,看清了真实世界的本质时,他看到的却是不尽的悲哀,人性躲不过的悲哀,而他自己也因为难以承受这悲哀而发疯、走向生命的尽头。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五篇
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五篇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知道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下面是推荐的李尔王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大家借鉴。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讨厌这个国王,唯独小女儿爱国王。
一天,国王把三个女儿叫到自己身边,对她们说:“我的女儿啊,我今天要知道谁最爱我,我就分领土给她。
”大女儿和二女儿听了,特别想得到领土。
大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将永远爱您,我爱您爱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国王听了,认为是真的,就把一大块领土分给了大女儿。
二女儿对国王说:“父王,我要是没了您,我每天睡觉都睡不好。
”国王听了,信以为真,又将一大块领土分给了二女儿。
到小女儿了,小女儿知道姐姐们是花言巧语,即使对父王说了,父王又怎么会相信呢?小女儿没有说好听的话给父王听,国王就认为小女儿不爱自己,所以没分给她领土,又把小女儿赶出去。
国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为了争夺王位,把老国王赶了出去,老国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甜言蜜语都是假的!小女儿才是真心的爱我,是一个老实的人。
老国去找小女儿,觉得自己都很难面对她。
国王要收回自己的国家,小女儿带着自己的军队,和父王一起向两个姐姐发起了征讨,战斗进展了三天三夜,两个姐姐对处斩了,可是小女儿也在战斗中负伤,永远的离开了。
老国王伤心极了,也去世了。
恩恩怨怨完毕了,这个国家又安宁了下来。
读了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做坏事,不能贪心,要不然会受到惩罚的;也不能光听好听的话,而不去认真思考,要看清事情的本质。
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回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读后感(4篇)
李尔王读后感(4篇)李尔王读后感1口中出蜜,心必剑——《李尔王》读后感《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奇,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吕甘、二女儿贡纳莉,却把老实率直和善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科第丽霞驱除到国外。
科第丽霞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存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预备轮番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受,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终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哀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这个糊涂虚伪的老国王,由于自己的虚荣之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和善天真的小女儿科第丽霞,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活该、是自食其果,话又说回来,人到老年患病到如此的待遇应当说是他一生中最苦的果子了,更惨的是最和善的女儿又死在了自己的前头。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是一个平常人,是和我们一样的平常人,假如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听别人的劝言和真话的时候又怎么能够在自己的王位上做到如今,又怎么能够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如此呢?可是,由于他平常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之中,四周都是争先恐后向他邀功献媚之人,全部的人或事都围围着他转动,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以他的是非为是非。
年月深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了他生活中必不行少的必需品,每一刻都离不开歌功颂德。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此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时他沉迷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武,而是为了当时被他驱除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由于这种种的遭受他懂得了最珍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可是,正值两个女儿都向他献媚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偏偏小女儿科第丽霞没有摇尾乞怜似的向他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
最新李尔王读后感范文600字五篇
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悲剧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的爱德蒙因此才向@england@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对比控制变量而已。
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
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性格乖戾。
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
他的性情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P516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
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5篇《李尔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国王李尔王退位后,被大女儿和二女儿赶到荒郊野外,成为法兰西皇后的三女儿率军救父,却被杀死,李尔王伤心地死在她身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希望能帮到各位。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1《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
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
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
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
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
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
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
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2我曾经听过一个和《李尔王》有几分相像的童话,其中的国王也有两个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一个直率的小女儿。
当小女儿拒绝奉承父亲而被驱逐时,从她脸颊上流下的眼泪变为了晶莹剔透的钻石。
最后国王意识到自己的错,顺着钻石铺成的路找回小女儿,童话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在《李尔王》中,科迪利娅的眼泪是轻小的水滴。
只有在肯特和读者的眼里它才和钻石一样价值连城,因为那是亲情和真理的象征。
《李尔王》以悲剧结束的原因在我看来有以下两个。
首先,权力实在是非常诱人的东西。
莎士比亚添加了一条情节线索说明这一点:同是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爱德蒙的地位就比爱德加低。
尽管大家都明白私生子不能选择是不是当个合法的孩子,他们还是对私生子抱有偏见。
机敏狡猾的爱德蒙因此才向@england@开始了自己争夺地位的战斗。
亲情在这条线索中不那么重要,只是为了在两兄弟之间作对比控制变量而已。
在爱德蒙接近胜利时他是多么风光,掌权者信任他,看清他诡计的父亲死去了,被他陷害的兄长沦落成流浪汉,只差一点他就能借着戈纳瑞和里甘登上国王的宝座。
爱德蒙以不正当的方式挑战了命运,终究被正义和道德——即爱德加代表的精神吞噬了心志发了疯。
虽然戈纳瑞和里甘对于权力的渴望没有那样夸张地落在文字上,她们的一言一行配合爱德蒙的地位战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和欲望交织构成的无底洞。
其次,李尔没有反省自己的意识,而是空口指责儿女的可恨。
李尔的性格乖戾。
他将诅咒滥加于任何不按照他的意愿行事的人;他变化无常,有时喜欢听甜言蜜语,有时又喜欢弄臣带有讽刺意味的儿歌。
他的性情除了表现在自己身上以外,还充分地从女儿们身上显露。
哪一个女儿没有遗传任何父亲的特征?大女儿和二女儿的贪婪无情;小女儿的善良宽容,不正是李尔的不同侧面吗?P516弄人的比喻“蜗牛背着一个屋子是因为可以把它的头缩在里面;它不会把屋子送给它的女儿,害得它的触角没地方安顿。
”用“屋子”暗示国土和权力,用“触角”暗示这一家人脾气霸道的地方。
坏脾气在宫廷里有阿谀奉承的大臣帮忙掩饰,蜕下这层虚伪的表皮李尔才得到了报应。
悲剧就在于李尔依然没有明白:做父亲的没有树立好榜样是不应该的。
作为一部戏剧,客观的描述让读者能从自己的角度理解故事。
《李尔王》的悲情不是让泪水湿润读者的眼睛,而是让思考充斥读者的大脑。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3自从学过威尼斯商人以后,我就开始喜爱上莎士比亚的戏剧。
不是正因别的,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是很风趣的,即使是在被翻译成中文以后。
虽然读起来可能在某些地方会觉得有些可笑、有些夸张,但那却是在影射我们的生活,这其实最真实的。
再来说莎翁“四大杯具”之一的《李尔王》“当我们生下地来的时候,我们正因来到了这个全是些傻瓜的广大的舞台之上,因此禁不住放声大哭”我想这句话是很能揭示主旨的,什么是傻瓜,是那些心口如一而遭来不公待遇的人吗?是那些即使不被信任也依旧忠诚的人吗?莎士比亚告诉我们:当然不是。
恰恰相反,那些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抛弃真情的人么,不惜工于心计的人么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悲哀。
如果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越情感而去统领这个世界的话,那必须是冰冷黑暗的。
武断却不是傻瓜的李尔王——书的前一部分,写考狄利亚是三姐妹中最爱李尔的,却正因她没有虚假而华丽的词藻而遭到父亲的摒弃。
我很气愤,觉得李尔终究会遭到报应的。
果然,他最终被只爱财富的“好女儿”折磨得发狂了。
有一点点解气的同时,我却开始并不憎恶李尔了。
正因当他流浪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开始意识到考狄利亚的真挚和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的卑劣时,我已经感受到了他心灵的柔软,尤其在他决定与考狄利亚同死时。
他不是一个真正的傻瓜,至少他是渴望爱的,至少在临死之前他回归了最纯真的人性。
与李尔比较他的两个大女儿,就卑劣的多了——虽然同样是难逃命运的惩罚,但她们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里没有亲情,也没有感情,只有相互利用、相互伤害,去追求自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利益。
我想这样的人是白走一遭的。
当然书中还有一群从始至终都象征着正义与完美的人们,这就包括世界上最善良的人——考狄利亚对于考狄利亚,我只能用完美来形容了,不知道是正因她真的没有缺点,还是李尔王中丑陋的人太多了。
但相比昏庸的父亲,狠毒而虚伪的两个姐姐,考狄利亚是善良、诚实、懂得真爱、盛气凌人的。
虽然她的戏份很少,但必须是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
她是正因善良而拥有气质的,这样的气质是容不得半点虚伪的。
好人该有好报,我本以为她能够高贵地生活在法兰西国王身边,但很遗憾,这样一个女孩最终还是正因为父亲打抱不平而被害死了,难道善良也有错吗?也许这是杯具中注定的吧——把完美的毁灭掉。
我想,李尔王中的一些事情如果真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我是不能理解的,但也许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只是我还没有看到过它的黑暗。
我不知道当自己走出校园以后会应对着怎样的世界,我都期望远离谄媚和虚伪,坚守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纯真,不去做正因欲|望而失去理智的“傻瓜”。
或许现实生活是残酷的,做到这很难,但不经历谁又知道善于恶,伪与善的标准呢?向真诚的考狄利亚致敬!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4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
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
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
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
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
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
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
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看《李尔王》莎士比亚悲剧观后感笔记5《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所著的‘四大悲剧’之一,而我便被这名号所吸引,看看这是否是噱头。
而事实证明莎士比亚的博学多识乃我一生所追赶不上,读完这本书,我能感到胸腔中那颗还未成熟的心灵受到了怎样的剧烈的撞击!《李尔王》所给予人们的不仅仅是她那丰富而令人伤感的情节(请允许我用‘她’来形容),她所展现给人们的知识如实体现出莎士比亚是怎样一种遥不可及的存在。
我深深所喜爱的,便是《李尔王》中的科第丽尔。
她不失为一位天女,用那颗善良而包含真诚的心去待她那虚荣心极强的父亲李尔。
当她因为不会像她那两个巧舌如簧的姐姐那样说假话来恭维李尔王而被驱逐出国时,我感到深深的愤怒。
科第丽尔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表达她对她父亲的喜爱,但她所说的话却着实令人感动掉泪。
李尔年老体衰,不分是非,再加上他那嫉妒的虚荣心使他做出了那么愚蠢的错误,使我对为这样的王上付出忠心乃至生命的肯脱感到深深不值。
可看到后面,李尔因先前的错事而被那两个恶毒的女人那样对待时,我却也为他所感到悲伤——落败的凤凰不如鸡,这一句老话果真不假。
而在李尔深造不幸,露宿在风雨之下时,他那深深爱着他的女儿科第丽尔却不计前嫌、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这种精神令人无不为之感动,无不被她的善良所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