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模块综合训练(一).docx
(整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全册.
单元综合测试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和“爱”构筑的理想王国——读《边城》沈从文先生的名作《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有一户独处的人家,住着摆渡的老船工和外孙女。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那么好,那么俊,都爱上了翠翠。
大老托人说媒,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二老动了情。
大老下船跌进了激流,二老也出走了,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风雨之夜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
边城中无处不美,山美、水美、人美。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所为。
静静的河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计数。
”作者用简简单单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桃源。
在这样美的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自然更美。
“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天真善良,淳朴活泼,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在读者面前,她是这样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忠厚善良的老祖父,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端阳龙舟,令人神往,他却忠于职守,寂寞地守着渡船。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老船工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美”。
边城中的人都那么美,慷慨好义的顺顺、热诚质朴的杨马兵……正由于这些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们,才形成了边城淳厚的民风,安静和平的空气。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五优化练习: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docx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截然不同的美郑也夫①人类用“美”来形容的对象过于宽泛,稍加深入思考就会发觉,宽得有些离谱。
人类,不仅中国人如此,其他诸多民族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如此。
人、物、景观,统统可以用“美”来形容,其实它们完全不是同一品性的东西。
一个美女可以唤起男人的渴慕。
一朵鲜花、一块宝石、日出东海、月挂中天,也可以唤起人们的某种情愫,但那是同异性的作用完全不同的情绪。
就是说,它们各自的性质不同,它们是作用于人的不同的感官系统的。
②为什么一个“美”字会和十个百个对象挂钩,用以表达不同感官上的良好评价?我的猜测是,这些感觉是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最重要的、最难忘的。
语言一产生,人类就急不可待地要用尚不充分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感受。
于是,“美”以一当十。
这种语言习惯一旦定型,就难以更改了。
在日益完善的语言中,固然逐渐增添了作为“专用钥匙”的词汇,但“美”成了几把“万能钥匙”中的一把。
③我确实以为“美”所指的人与物完全不是一回事。
它们能够走到一起,只是因为祖先用一个词汇概括它们。
它们纠缠在一起太久了,乃至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所以,即使不是一回事,也仍然有比较美人与美物的必要性。
④我以为,无论是看待人还是物,在审美上都有一个通则: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
既然是“之一”,就是说,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却是它的必要条件。
再好的东西,泛滥了,就不美了。
稀缺了,才有冲击力。
工业的本质是什么?是物品的复制。
只要有需求,任何物品都可以大量复制。
美的物品被大量复制,遂使这种物品难于保持其审美上的地位。
而美人不能复制,固可以保持其稀缺,稳定人们对人之体貌的审美。
⑤物的崇拜从来是与富贵、炫耀和时尚密切关联的。
大家都拥有此物,它就不再是富贵的象征,不可以用来炫耀了。
时尚的性质在于,一方面,它被人们追求;另一方面,不可以席卷过多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练测课后拓展作业:模块综合测试卷1 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试卷(一)(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科学技术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以来的顶峰,也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如活字印刷术方便了思想的传播,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使用于军事等,其中也包括造船业的空前发展。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和海上贸易空前繁荣,这一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成为推动造船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力量和商业力量也对造船业的兴盛产生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专制政体、科举制度、儒道哲学和思维方式等常被学界视为束缚科技发展的因素。
但如同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所言,“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式社会秩序在早期阶段是有利于应用科学发展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以许多方式帮助了应用科学,如激励发明就是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做法。
宋代造船,不论是船舶数量的剧增,还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国家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适应大规模的漕船和战船制造需要,宋代使用了船模放样技术,即将规定的船舶制成船样,发放各船场依样放大制造。
这只有在官府统一管理的高度组织化的船场系统中才能有效推行。
公元984年,乔维岳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座运河水闸;之后,宋朝在淮南运河和浙西运河逐步推行改堰为闸,大大提高了运河的通航能力。
船闸的修造和运行成本很高,而且需要严格管理的维护人员和启闭制度,靠民间力量难以完成。
另外,船坞为大中型船只维修提供了方便,而船坞造价高昂,非官府不能营办。
国家力量在造船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南宋车船就是一例。
车船以轮击水,用人踏车,进退自如,代表了当时高效先进的造船技术。
唐代李皋已将其用作战船,但南宋以前未见大规模应用。
南宋初杨幺起义军和官军都大规模建造车船,使南宋朝廷认识到车船巨大的水战优势,此后在江西建立打造和维修车船的基地,长江下游各处江防水军都配置了车船。
宋金采石之战中车船发挥了重要的作战和慑敌作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评(教参独具))+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综合测评(教参独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法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
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会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
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
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
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
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
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练习:模块检测卷一 Word版含答案.doc
模块检测卷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葛剑雄要考虑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须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长期以来,国人认为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实,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评价,或者是就东亚汉语文化圈而言。
如果放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整体上说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产力和交通运输能力都还很落后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区之间缺少必要的人员和生活必需物资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独立发展的。
由于不存在交流和比较,也谈不上哪种先进,哪种落后。
从不同文化的群体开始相互接触以来,文化的传播一直有两种方式——自愿的和强制的。
一般来说,对物质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愿的,而对精神文化的接受则两者兼而有之。
强势文化往往会依靠武力、权力、财力、人力强制推广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语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这样的结果。
在古代中国内部,同样如此。
一方面,自认为居于“天下之中”的华夏诸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绝不会向“非我族类”、尚未开化的“蛮夷”推广,仅给那些“仰慕华风”又具备学习条件的人学习的机会。
另一方面,“蛮夷”归化以后,就必须接受中国的主流文化。
如清朝改土归流后,新设置的府、州、县内就必须办学校,兴科举,尊孔孟,以儒家学说教化百姓。
如民间信仰和宗教一旦对主流文化构成威胁,也会被坚决取缔。
时至今日,物质文化的传播已经不存在障碍。
但在大多数人已经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条件下,精神文化的传播只能以自愿接受为前提。
中国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学说再高明玄妙,中国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别指望能取代别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观念、模式。
因此,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练习:模块检测卷二 Word版含答案 (1).doc
模块检测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陶瓷之路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有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1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
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
“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
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
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
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有答案))(高二)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新人教必修5)一、基础知识 (18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提.(dī)防怂.(.sǒnɡ)恿怏怏..(xū)..(yànɡ) 气喘吁吁B.剜.(wān)肉蘸.(zhàn)酒娇嗔.(shèn) 一惊一咋.(zhā)C.讥诮.(xiào) 踹.(chuài)水蠕.(rú)动颠沛.(pèi)流离D.酒馔.(zhuàn) 角隅.(yú)埋.(mái)怨车轮辗轧.(yà)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喝彩通宵惆怅温馨没精打彩B.庇祐划拳车篷惟一蓬蓬响C.佑护览绳磨蹭吸吮窸窸窣窣D.洗漱祈祷悸动竟争战战兢兢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她太周围的事情,因此便容易被那些事物所干扰。
(2)我们党中央现在要求工农干部学习文化,因为学了文化以后,政治、军事、经济哪一门都可以学。
(3)哥白尼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绕地球转动的学说,从而在实质上粉碎了上帝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那种的宇宙观。
(4)如果有人提出这么个理论,说我们国家出修正主义的主要原因,就是姑娘们爱穿花衣裳。
所以,要铲除资产阶级思想,就要禁止姑娘们穿花衣裳,你一定觉得可笑。
A.注重着重荒唐荒谬B.着重注重荒谬荒唐C.着重注重荒唐荒谬D.注重着重荒谬荒唐4.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文明礼貌月”活动期间,各班的黑板报都办得形形色色....,煞是好看。
B.我随旅游团登上了泰山极顶,面对万顷云海,游目骋怀,真是心旷神怡....。
C.在生活中做人要正派,到处刺探他人隐私传播小道消息是极不道德的,古人不是说要目不窥园....吗?D.上周的年级足球赛上,我们班踢了三班一个4∶1心悦诚服....,不得不服。
高二语文模块测试试题(人教版必修五)
●●高二语文模块测试试题卷●● 【测试范围:必修⑤】 【测试时量:120分钟】【赋分:基础100+提高50】●第Ⅰ卷(选择题)●●一、基础题(3分×6=18分)0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赍.(j ī)发 吃饭防噎.(y ē) 氽.(t ǔn )水 锣鼓喧阗.(ti án ) B 、埋.(m ái )怨 心惮.(d àn )远役 讥诮.(xi āo) 日光翳翳.(y ì) C 、提.(d ī)防 宇文懿.(y ì)范 央浼.(m ěi ) 剜.(w ān )肉补疮 D 、撮.(cu ō)合 彤.(t óng )云密布 坍.(t ān )缩 锱铢..(z īzh ū)必较 0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喝彩 孤癖 捉狭鬼 哀声叹气B 、消谴 锁呐 笑咪咪 兴高彩烈C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朝菌不知晦朔 蟪蛄不知春秋D 、北海虽赊 扶摇可接 东榆已逝 桑隅非晚0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归去来兮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棹——浆,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浆划〗B 、《滕王阁序》:“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屈——使动用法,“使……屈身”“使……遭受委屈”〗C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事实与所说所料相符〗D 、《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安慰〗0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
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____”;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付梓”“杀青”。
②《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那些____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____。
2017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
人教版必修5模块测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就是()A提防(dīfang)憎恶(zèng wù)迤逦(yǐlǐ)薄(báo)云模样(mó)B埋怨(mái yuan)应与(yìng hè)勒索(lèsuǒ)吁(xū)气窸窣(xīsū)C分量(fèn liàng)差(chāi)使莞(wǎn)尔濒临绝境(bīn)D打量(dǎliang)数(shù)见不鲜反省(xǐng)胡诌(zōu)眉眼颦(pín)蹙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就是()A 面黄饥瘦精减机构皓月发人深省望风披靡、盘桓B 如法炮制稳操胜卷命途多舛头昏脑胀人才辈出C 名人题词买椟还珠云销雨霁眉青目秀长年累月D复习提纲相辅相成东隅已逝人情世故灼灼其华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就是()①近日,临沂联通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吉祥号码”预存话费销售活动在消费者中引起一片:预存话费就是不就是变相收取选号费?预存话费就是否剥夺了普通消费者的择号权?②在洛杉矶的一些中国藏族民众均认为,美国人对中国西藏及当地的藏族人存在着误解与.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逐渐改变美国人对藏族人的瞧法.③李老师退休以后,每天遛遛鸟,打打拳,写写字, 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源,尽享林泉之乐。
A质疑成见否则B置疑成见不然C置疑偏见否则D质疑偏见不然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就是( )A、国务院认为现在中国煤炭开采出现许多重大人员伤亡事故无不就是与有关企业盲目追求生产效益有关系。
B、在经贸方面,不管浙江与国外的经贸关系将因浙江民营业企业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瞧到两者之间的贸易摩擦与纠纷渐增多。
C、最近浙江省出台了保护全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条例,这将加大对全省历史文化资源研究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力度,以提高浙江历史文化名城在全国的知名度.D、报社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将近有80%以上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方面的问题。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05周滕王阁序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滕王阁序(测试时间:40分钟,总分:60分)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翼轸.(zhěn) 襜.帷(chān) 鹤汀.(tīnɡ) 睇眄.(miǎn) 捧袂.(mèi)B.瓯.越(ōu) 潦.水(liǎo) 东隅.(yú)簪.笏(zhān) 桑梓.(zǐ)C.台隍.(huán) 舸.舰(ɡě) 凫渚.(zhǔ) 帝阍.(hūn) 叨.陪(tāo)D.懿.范(yì) 彭蠡.(nǐ) 盛筵.(yán) 多舛.(chuǎn) 遄.飞(chuán)【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阮籍猖狂..书生.. B.勃,三尺微命,一介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D.俨骖騑于上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
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
B项,古今义都是“一个”的意思。
C项,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D项,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A.时维.九月维:句中语气词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的C.披.绣闼,俯雕甍披:披着D.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凌:超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C项,“披”意为“打开”。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穷且.益坚且.焉置土石B.盛筵难再,兰亭已矣.甚矣.,汝之不惠C.奉宣室以.何年处涸辙以.犹欢D.控蛮荆而.引瓯越襟三江而.带五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连词,然而;连词,况且。
B 项,语气词,陈述语气;语气词,感叹语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单元综合习题(第一单元)+Word版含答案.doc
单元综合测评(第一单元)(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________了足足十五年!②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________的对象。
③他凭他那种唉声叹气,他那种垂头丧气,和他那苍白小脸上的眼镜,________了我们,我们只好让步……A.辖制嘲笑制服B.管制嘲笑降服C.辖制取笑降服D.管制取笑制服【解析】辖制:管束,控制。
管制:强制性的管理,对犯罪分子施行强制管束。
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含嘲讽之义。
取笑:开玩笑,讥笑,比“嘲笑”程度轻。
制服:用强力使之驯服。
降服:使……屈服。
【答案】 C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②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③西昌是攀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也是攀西资源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不可理喻....,这里开发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④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扼腕;“最美教师”“最美农妇”等舍身救人的事迹,则感人至深,荡气回肠....。
⑤巴西地处湿热之地,西班牙和意大利队的后勤人员竭尽全力....想办法尽量让球队少些折腾,以便为他们休息创造有利条件。
⑥正是像张老师这样的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满.城风雨...,润物无声,才有今天人才辈出的盛世。
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⑤⑥D.②⑤⑥【解析】①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本句用其本义是正确的。
②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③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2018最新试题资料-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5
c
新人教版高中语必修五模块综合测试卷(含解析)
(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坎坷/窠臼嗔怪/缜密供稿/供应
B.怠慢/逮捕誊写/家眷扁舟/扁平
c.侥幸/矫健脸颊/要挟驻扎/扎实
D.骁勇/肖像针砭/贬谪果脯/胸脯
解析D项,xiā/xià,biān/biǎn,fǔ/pú;A项,ě/ē,chēn/zhěn,gōng;B项,dài,téng/uàn,piān/biǎn;c项,iǎ,iá/xié,zhā。
答案D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安部第123号令规定“闯黄灯”也要被罚款扣分。
此新规一出台便引起轩然大波。
这条新规实施前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涉及的问题在闭门造车中被掩盖,争议和置疑都被推到了实施之后,使得此法规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黄灯”对我们的改革也有着深刻的隐喻,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如何划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这一次的争论是很生动的一。
A.轩然大波 B.闭门造车
c.置疑 D.进退维谷
解析c项,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此处应该用“质疑”。
质疑提出疑问。
A项,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
B项,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D项,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综合检测_word版含解析
综合检测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我们所说的姓氏,包含了“姓”和“氏”两个概念。
姓,代表了氏族血统,最早来源于氏族的图腾。
氏族在交往中通过展示氏族图腾的徽记来表明其身份,区别不同的氏族和方位,氏族徽记就是姓的最早雏形。
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是私有制社会的特种产物,表示功勋和地位。
一般认为中国人是先有姓,后有氏。
事实上,姓和氏一直混合使用,其关系也在互相转变。
在夏朝之前,氏为大氏族、部落、国家、氏族联盟的称呼,这时姓是氏的分支。
比如: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氏的后代姓风,是中国第一个姓。
夏朝时,氏的本意发生了变化,氏可以代表姓族中重要的分支。
周武王灭商后,重新确立了姓、氏的关系: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
由于分封制分出的诸侯都有自己的氏,而姓不变,导致先秦时保留下来的姓仅仅在三十个左右,而保留下来的氏却有近千个。
到秦并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政权,姓、氏也混而为一,汉朝以后姓和氏也就不再进行严格区分了。
考察一个地区姓氏数量的多少以及分布的集中程度如何,可以用同姓率这个量来表示。
一个地区的同姓率就是在这个地区随机抽取两个人,他们具有相同姓氏的概率,这个值的大小能大致反映一个地区姓氏多样性的状况。
如果一个地区姓氏数量多,且分布不集中,则同姓率低,说明姓氏的多样性好。
分析结果显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同姓率最低的地区。
这是因为在南北宋时期,特别是在南宋,由于蒙古人入侵,人们向南迁移,以躲避战争,逃至长江受到阻隔,而长江流域又很适合人类生活,便定居下来,与原有的居民混居在一起;同时,长江以南的人也经常会往北方迁移,最终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比较混杂,姓氏的多样性比较好。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测评):模块综合测评
2017-2018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测评):模块综合测评模块综合测评本试题分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为何汉字是方块字?这个问题固然没有明确的考据,但从先人察看世界的方式中即可窥见一斑。
《淮南子》说:“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 在先人心目中,“天圆地方”,地是方形的,并且在这四方形地的终点,还有撑着的柱子。
从甲骨文能够看出,汉字基本上是方形。
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色已经完好成形了。
今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达成了一次飞腾,表此刻字形上,就是从从前的圆润瘦长变为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
这类方方正正的写法,表现了中国先人所追求的客观美——庄重、庄重、均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固然此后有了“龙飞凤舞” 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旧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
最早的金文,马上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行矩步,在当时写字是件极其隆重严肃的事。
到了周代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姓,但距离周近来的秦国,其正体字仍旧是规正的篆体字。
秦国灭六国,成立秦代以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
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以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协助性书体,即此后的隶书,到汉代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渐代替篆书成为正体字。
今后,在魏晋南北朝期间,楷书流行,成为官方认同的正体字,向来流传到现在。
2017-2018 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测评):模块综合测评固然书写方式不一样,但对均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却向来没变。
唐代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材,开了各样考试科目,书法就是此中一科。
但是,不论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样”,文字与书写并重。
因为文字书法的好坏关系到个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特别重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习题:模块综合检测(一) Word版含答案 (1).doc
模块综合检测(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去的邮驿陈芳烈在我国,邮驿通信从有确凿文字记载的商朝算起,至今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了。
邮驿是古代官府为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机构,它有三大特点:一是官办、官用、官管;二是以通信为主体,融通信、交通、馆舍于一体;三是采用人力或人力与物力相结合的接力传递方式。
历代王朝都很看重邮驿,称其为“国脉”。
唐代的官办邮驿遍设于交通线上。
一般是30里一站,既办通信,又为驿夫和旅客提供食宿。
公元630年前后,共有驿夫18 000多名,专事传送公文和军情。
唐代诗人王维的《陇西行》中所写到的邮驿颇为传神:“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关山飞雪,一片迷茫,不见烽烟,烽火联系中断了,而军情火急,唯靠驿夫加紧催马传送军书。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
在繁荣的汉唐时期,那里“十里一亭,五里一邮”,有序地排列在丝路沿线。
驿道上传送着各种公文、书信。
其中,还有角上插有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之“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
1987年在敦煌发现的悬泉置便是一个著名的古代邮驿。
在那里存有数万片简牍,其中大部分都是传递过程中的书信。
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
在那价值连城的敦煌遗书中,书信占有一定比例,内容涉及当时敦煌社会的各个层面。
当年邮驿之盛、丝绸之路之繁华,在这些被尘封的信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迢迢驿路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以及因战乱而给国家和黎民造成的灾难。
在敦煌遗书中,有一封《为肃州刺史刘臣壁答南蕃书》,提供了吐蕃全面攻占河西前的诸多信息,引证和补充了历史。
古代的驿道,大都是为官府服务的,民间的书信往来十分艰难。
唐代杜甫有“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的诗句,表明了民间通信不畅的现实情况。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模块综合训练 (一)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训练(一)(一)古代诗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
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
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诗以异族占领的土地——“河湟”为题目,十分醒目,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B.元载与晁错的主张和遭遇颇为相似,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征服,永为汉臣。
E.“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解析:C项,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E项,应该是正面写出了百姓的浩然正气。
答案:CE(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综合模拟训练题+Word版缺答案
高二语文综合模拟训练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蔚为大观,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现今这个网络时代,网络语言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新兴语言形式,网络热词如“任性”“点赞”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这些词也成为近期全国“两会”上的高频词。
在适应和满足网络交际需要的同时,具有戏谑、嘲讽、娱乐性质的网络语言充分展现了语言游戏功能的魅力,也给语言研究者开辟了新的研究空间。
网络语言包括网络语境下的各种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等,包括网络热词、网络言论、网络技术专业用语和网络文化词语等。
当下,网络语言对社会的呈现与干预越来越显著,对社会的关切度日趋凸显。
网络语言作为认识和理解社会文化的另一面镜子,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网络语言相关研究成果涵盖了从网络词语到网络语言运用的方方面面,较好地揭示了建立在汉语言基础上的网络语言的传播过程;研究观念从常用常新的语言描写,到顺应论、模因论,不断与时俱进。
网络语言的研究方法涉及语言学本体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语义学、语用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
目前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语言系统内主要集中在网络语言中词语的构词理据及特点、语义色彩及风格、修辞效果、语体风格等;语言系统外则涉及社会文化、社会伦理、舆论传播、传媒影响、思维认知等方面。
网络媒体的“公共话语空间”的特性和功能为“任性”的网络语言提供了创造和传播的平台,在其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常常引起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等专家的共同关注,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成因和特点,甚至预测其走向,这无疑对跨学科研究的深入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理论上说,网络语言将研究视角指向网络社会的人,弥补了现有社会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在网络时代的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 2018 年高二语文必修 5 全套练习含答案模合 (一)
(一)古代歌
1.下面首唐,完成(1)~(2)。
河湟①
杜牧
元②相公曾借箸,宗皇帝亦留神。
旋衣冠就市③,忽弓④不西巡。
牧羊戎服,白丹心尽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天下人。
【注】①河湟,吐蕃占的河西、右之地。
宗曾意收复
河,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
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外患,主
平藩割据,抵御外族入侵;②元(唐代宗宰相 ),西北防多
方筹措,后因事令自;③晁于削藩提出很多好的建,景
帝听信言了他;④《水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
存焉。
”
(1)下列首的析,不恰当的两是()
A .本以异族占的土地——“河湟” 目,十分醒目,起
到罩全篇的作用。
B.元与晁的主和遭遇相似,人叙其事,表达他
的推重和惋惜之情。
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借指宗之死,流露出人
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
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处境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
被征服,永为汉臣。
E.“虽”和“尽”两个虚词用得极妙,一抑一扬,侧面写出了
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
解析:C 项,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
所以对于主张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E项,应该是正面写出了百姓的浩然正气。
答案: CE
(2)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抓住富贵闲人陶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细节,
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
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①
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
两人重见,杜甫已51 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不仅点明分别的时间之长,更表明两人源于童年时代的
友情之深。
B.该诗前四句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体现了时间
的层次性。
C.诗人之所以嫌恶桃花和柳絮,是因为它们分别比云锦鲜艳,
比棉花白净。
D.作者气恼剑南春色的“无赖”,因为它加重了诗人在别筵上
的离愁别感。
E.该诗先抒情后写景,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情景表
达的套路相同。
解析:C 项,诗人是用乐景来反衬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 E 项,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写景后抒情,与本诗先抒情后写景不
同。
答案: CE
(2)请结合诗歌前两联,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首句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
(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 );②第二句写出了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
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③第三、
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即离筵饯别之时,使相见的欢娱立即转
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乍逢又别,后会无期 )。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①
王炎②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
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
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
踏青时,懒追随。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
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①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丰收。
周代用甲日,
汉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②王炎:生于宋
绍兴八年 (1138),到癸酉宁宗嘉定六年(1213),此时他七十五岁。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愉悦
情怀。
B.“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一句采用设问的方式,抒发自己
内心孤独寂寞的情怀。
C.“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
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
D.“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一句动静结合,既写
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
E.词的下阕结尾处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人
痴,全篇因之而活跃飞动。
解析: A 项,“愉悦情怀”错,应该是寂寞情怀; D 项,“动静
结合”错,应该是以动衬静,“既写出庭院的静谧,又写出燕子双飞的美妙”错,应该是衬托寂寞无聊的心绪。
答案: AD
(2)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词中所写景物。
解答本题应抓住“老大”“ 独处”“ 怯寒”“ 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等有效信息。
答案: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蔌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题溧阳三塔寺
张孝祥①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
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
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却屡遭排挤。
词中的“湖”即江苏溧阳的三塔湖,湖边有寒光亭。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问讯湖边春色”写作者重游三塔湖如遇故人,故而问候湖
边的春色,表达出词人主动前来探望的殷切心情。
B.“重来又是三年”写出两次游湖相距的时间,表达了故地重
游的感慨,而且暗示其间经历了人生的多少波折变幻。
C.“东风吹我过湖船”写东风浩荡,吹着“我”的小船,表现
了东风的强劲。
表达了超脱尘网、得其所哉的无限快意。
D.“杨柳丝丝拂面”写湖边的柳条被风吹动,拂过脸庞,似乎
满含深情,正是注情于物的拟人写法,创造出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E.“此心到处悠然”是说自己无论到哪儿总是悠闲安适,表达
了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游山玩水,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解析: C 项,东风“浩荡”“强劲”错,“东风”句,表现的是春风的轻柔、友好; E 项,“词人已经习惯于这种恬淡的生活”错,此句表达的是词人无力改变世事,只能随遇而安,自寻解脱的无奈。
答案: CE
(2)请从画面描写的角度,对“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两句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把
这两句词所描绘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其次点明手法以及这
种手法的艺术效果;最后阐明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这两句词描绘了一幅湖水一碧万顷,天水相连,沙鸥自由
飞翔其间的辽阔深远而又充满蓬勃生气的画面。
词人运用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的手法,使画面生动,意境悠远,与作者“悠然”的情感自然相融。
暗寓着词人对世路尘俗的鄙弃憎恶,对返归自然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