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的传播》【创新教案】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教学案例一、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
”并能简单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设计实验研究声音传播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五、教学仪器:教师准备:玻璃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手机一只,水槽一个;学生器材:沙袋,水袋,气袋,纸杯,棉线,牙签。
课前准备:学生利用纸杯、棉线和牙签制作土电话。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听说宇航员在月球上就算面对面大声地说话,对方也不能直接听到他的声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学生讨论,提出猜想。
(二)引导点拨,与学生共同探究1、活动1:钟罩里的手机(1)教师演示“钟罩里的手机”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用手机播放铃声,你能听到声音吗?再用钟罩盖住手机,你还能听到声音吗?它有没有变化?最后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你还能听到声音吗?(2)预测实验的结果。
学生预测声音会变小或消失。
(3)观察实验现象。
刚开始能清晰地听到手机铃声,用钟罩盖住手机后,听到的声音变小了;用抽气机抽走钟罩里的空气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4)讨论实验现象说明的问题。
师:玻璃钟罩里空气较多时,我们能清楚地听到声音;当钟罩里的空气越来越少的时候,我们听到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了;直到抽掉钟罩里全部的空气(不可能抽得很干净),相当于真空状态,跟月球上差不多时,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
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呢?是声音不存在了?还是只是没有传到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听不到?学生讨论、分析。
(5)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声音能通过空气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doc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2.声音的传播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
过程与技能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教学步骤:集中话题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你们是怎么看的呢?(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2.做“土电话”的活动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教案1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教学过程】一、引入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1.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中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分组实验: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动引起了水的波动。
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馈: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向四周散开去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电话,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也做个接电话的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话。
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电话”的研究要求:(1)说话同学要小声说话,以听电话的同学不能直接听到为宜。
(2)接听电话的时候,电话线要拉紧,可不能松松垮垮哦。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1)
《声音的传播》教案【教学目标】1.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里传播。
难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以什么方式传播。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
【教学准备】水槽、水、石块、纸杯、线、牙签、书本、整只铅笔。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用脚踏地板,用手敲门,提问:你听到声音了吗?2、你是怎么听到的呢?引出课题《声音的传播》,板书。
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1、问:再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现象?师:在这些声音传出后人的耳朵可以听见,什么都没有隔。
就只是空气。
小结:以上事实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的。
三、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
1、讨论:刚才认识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那声音能不能在固体或液体中传播呢?有什么证据?(学生可能举出生活中声音传播的实例,应该予以鼓励)2、提问:你们刚才说的都很好,那么怎么来证明你们的说法呢?(实验)3、谈话: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你们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好不好?(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4、汇报自行设计的实验情况,师给予适当点评,各组之间互相评价设计的方案。
5、讨论:在今天的这个实验中,你们觉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注意仪器、自身的安全等。
)6、学生实验7、汇报实验结果。
共同评价小结:以上事实说明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四、归类总结。
1、问:通过以上的研究,你认为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小结: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总结学生实验结论)2、讲解:轻敲水槽,发现水槽里面出现水纹。
(1)为什么会出现水波,水波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2)比较声波与声音传播的异同。
声波和水波一样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推荐】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2.声音的传播》教案(1).doc
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
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
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到声音是通过物质传播的。
【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3只封好口的塑料袋,袋中分别装有一样多的沙(土)、水和空气,带橡皮头的铅笔;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牙签棒。
2.演示材料: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3.电教材料:光盘——伏罂而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声音的传播
空气
声音是通过液体传播的
固体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_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学设计-声音的传播_苏教版(市五小:张玉龙)教学目标:1、利用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明白得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明白不同物质的传声成效不同。
3、能设计声音能够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认识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成效,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成效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声音的传递介质专门感爱好。
2、使学生能自觉的设计声音传递的方案。
3、认识到声音传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预备:塑料袋、沙、水、棉线、烧瓶、纸杯、塑料瓶、绿豆、“科学制作材料袋”。
一、引入新课1、关于声音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声音的传播。
(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1、认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利用电教片的实验,使同学们观看、认识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用注水加热法赶走烧瓶内的空气后,可发觉声音变小,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比较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成效。
沙子、水、空气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
隔着沙子和水听声音成效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较小,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缺失,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缺失,专门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缺失,那个实验表现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成效不一样。
(课前预备好:每组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入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
并要将实验中观看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注意:把桌面整理洁净,将其中的一只塑料袋平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轻轻的贴在袋子上,手心捂住另一只耳朵,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有橡皮的一头敲桌子或摩擦桌面。
教室里要安静,交流时尽量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讨论,用哪个袋子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把沙子、水和空气按传播声音的成效从好到差进行排序。
4、通过以上实验,大伙儿明白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能传播。
声音正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耳朵中来的,这些中间物体是架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间的条件,我们把这种条件当作介质。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四年级上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苏教版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作出假设。
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明白得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明白声音是通过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的。
能够对声音是如何样传播的作出假设。
能够设计活动验证假设。
教学预备教师预备:烧瓶、小铃、水、皮管、夹子(每组一套),底面开孔的小鼓、蜡烛(每组一套),木棍、小闹钟。
学生预备:制作土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授声音利用空气传播的实验做土拓展(声音在水里也能传播吗?)通过P32图,你明白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出去的吗?声音是不是利用空气传播的呢,我们做个实验看一看(强调要注意安全,同时要等到管子里有白气冒出时再夹住管子)敲击一只底面开孔的小鼓,小孔对着一支点燃的蜡烛,观看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变化(改变蜡烛和鼓的距离或位置)我们家里都有了,有了相隔专门远,两边讲话都能听见,我们今天也来做一个。
讲解土的制法(注意:绳拉直和不拉直不没有区别,抓着杯子两侧和抓着杯子边缘有没有区别)做了刚才的实验,你认为除了空气能传播声音之外,还有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是不是像你们想像的那样,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呢,我们能够再做几个实验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吗?推测认真观看实验预备及实验过程分组做实验,得出实验结果分组实验学生动手做,两人一组,做好了试一试,看看自己的做得如何样?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所需材料激发学生研究的爱好通过实验结果,使学生了解声音是要通过空气来传播的强化空气能传播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通过实验初步意识到固体也能传播声音意识到固体也能传播声音强化固体也能传播声音的意识三、培养拓展摸索的能力,加强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4)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教学难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教学过程一、引出问题。
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1.刚刚的问题确实把大家难住了,那我们先从简单的问题开始研究,你们知道声音能在那些物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拿出一些证据来。
2.交流汇报。
(1)声音能在空气(气体)中传播。
——引导:人讲话时,嘴巴和你们的耳朵之间隔着什么?(空气)——音乐片发出声音,音乐片和耳朵之间隔着什么?(空气)——假如没有空气呢?录像实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课件)——《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这个实验中,声音只通过空气传播了吗?有没有通过其他物体传播?(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能不能传播?——实验1:耳朵紧贴桌面听笔和纸面摩擦的声音。
实验要求:①同桌两人合作,轮流听笔在纸上的摩擦声;②一人用笔在纸上轻轻地画圆圈,另一人用棉花球塞住一只耳朵后,在直接听笔在纸上的摩擦声;③然后再把耳朵紧贴在桌面上听;④实验时一定要保持安静。
——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实验2:土电话的传声。
①教师和一名学生演示;②学生操作③教师巡视指导,让学生用土电话对话时用手触碰一下棉线。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5)
装什么时候最不容易听到声音,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那个效果好?
三、合作探究,有效引导
1.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⑴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什么方向传播的?
⑵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⑶师生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2.做“土电话”并使用
⑴组织学生明确制作方法
年级
四
课题
3.2
课时
17
教师
李艳
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再整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能设计声音可以想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3.通过动手实验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准备:烧瓶、小铃、木、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
过程与方法
生进入学习境界
学生自学,圈画重点内容
明确实验步骤
学号是呢过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触桌面声音。汇报结果(说一听)
(所有物体都能传递声音,不同的物体传递声音的本领不一样······)
学生讨论并交流→指生回答(说一听)
学生交流、实验、汇报(指生汇报)
小组内互相说,背着说
生认真倾听
生制作“土电话”
教师活动
一、激活愿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情境
发现真空状态下不能传播声音
1.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方法同上)
2.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的,是这样的吗?本科我们将学习《声音的传播》
二、自学展示,捕捉生成
1.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组织学生自学书32页,提出自学要求,明确实验步骤,主义:室内安静,几下感受,敲击要轻
苏教版科学四上《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认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产生的这个声音是通过什么途径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请你们根据生活中这些常见的事实分析讨论一下。
(投影显示)
a.上课铃一响,在学校各楼层、在操场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迅速回到自己上课的地点;
②小结。通过学生的分析,引导他们总结认识:“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向着上、下、前、后、左、右各个方向。”
(2)认识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①提问: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其它物体中传播吗?
谈论自己看法的时候,最好举一些事例。
学生讨论。
②讲述:是像有些同学说的这样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是不是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咱们再来做个实验吧。
2.学生认识声音传播的方式
(1)讲述:声音是怎样通过周围的物体向外传播的呢?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拴有小球的纸屏立在这里(桌上),我在纸屏的这面(侧)有一定节奏地用力敲敲,当鼓响时,仔细观察纸屏这一侧的小球会出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看到的现象?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
(3)讲解:当物体振动发声时,会引起周围的空气也跟着振动。发声体振动得快与慢,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得快慢与它是相应的。这样,在发声物体周围的空气,就会形成一种不断振动着的声音的波浪,这种声音的波浪叫声波。
b.玩捉迷藏时,被蒙上双眼的人总是倾听身边的动静,根据声响摸索找人;
c.我们经常没有抬头仰望天空,却能知道飞机正从头顶的上空飞过
……
学生进行讨论,老师倾听意见,需要稍加提示(如:人与发声物体间隔着什么?这说明声音是通过什么物体传播过来的?自已设身于上述例子的环境中分析,还能说明关于声音传播的什么情况?)
(在投影下演示音叉被敲击后进入水中引起水波的实验)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声源和声音的传播;•探究声音传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的传播方式。
3. 教学难点•规律的发现和概括;•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4.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模型;•学生手册。
5. 教学过程•Step 1观察实验模型–灯笼实验模型:将一只灯笼倒提起来,可以听到声音,然后把灯笼上的盖子打开,声音更响了。
–粉盒实验模型:在粉盒的一侧打一个洞发声,发现声音会从洞口向外传播。
•Step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声音的传播:声源 -> 声波 -> 传播路径 -> 接收器。
•Step 3建立模型–提供纸片和粉笔,让学生制作小纸条模型,写上声源和传播路径。
–将模型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声音传播通道,用粉笔表示出传播的路径。
•Step 4小组发言–让每个小组依次发言,介绍自己的模型和实验结果。
–教师适时表扬和总结每个小组的成果。
6.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在观察实验模型的过程中探究声音传播方式。
通过讨论和模型制作,学生们掌握了声音传播的规律,并且培养了观察和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也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声音传播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1.规划课堂内容:在课前,我仔细分析了教材,明确了课堂目标和重点难点。
这样有助于我更好地规划授课内容,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运用教学媒体:在讲解声波传播的时候,我利用了PPT演示,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呈现课堂内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我采用了观察、实验、讨论、制作模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提升了课堂互动和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科学优秀教案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荐)
提问:怎么做这个实验呢?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贴着装满水的袋子,再次听声音。
活动开始。
学生汇报结果。
提问:大家来比较一下,我们是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听到的声
音,哪一种最大?哪一种最小?
可以再次进行简单的实验,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总结。
小结: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在空气中最差。
个性化修改
引入:视频——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提问:从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地方无法传播,所以宇航员在宇宙空间
中只能依靠无线通讯设备来交流。
抛出问题:那么,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能传播吗?
学生根据问题小组讨论。
老师引Hale Waihona Puke :请拿出你们的依据。学生交流。
老师:你们现在有了自己的猜想,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了。
老师这里有一根铅笔,你们想想,可以怎么做?
小组讨论。
结合大家讨论的结果,适时总结。
实验活动:用笔轻敲桌面,耳朵紧贴桌面听声音。
实验注意:1.实验过程中大家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干扰实验结果。
2.用铅笔轻敲,否则声音会从空气中传到耳中。
实验开始,学生注意仔细听。
汇报、交流。
老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可
课 题
声音的传播
课 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知道声音可以在不同介质中传播
3.设计实验了解声音被阻断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1)
声音的传播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对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作出预测,并设计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养成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2、科学知识: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且传播效果不一样;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小组协调能力。
教学重点: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声音能够在液体中传播。
教学过程一、声音可以在介质中传播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物体振动)。
教师敲音叉师:敲一下音叉,因为它振动,所以才发出声音,那这个音叉发出的声音又是通过什么传入你们的耳朵呢?生:空气师:哦,也就是说,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如果教室里没有空气呢,你们能听到声音吗?生:能(不能)师:有的人说能,有的人说不能,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放视频)师:从这个视频,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生:声音无法在真空中传播(结论)师:刚才我们知道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在固体和液体中呢,声音也可以传播吗?生:可以(不可以)师:认为可以的同学请举手,认为不可以的同学请举手,在科学上,对于不确定的结论,我们一般都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师演示水中的发声手机教师指导学生耳朵贴在桌面听敲桌子的声音(提示手指要堵住另一只耳朵)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可以在气体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效果师:老师现在产生了一个疑问,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哪个传播的效果比较好?生猜测师:还是那句话,对于不确定的结论,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师:实验是这样的,一只手用笔敲桌面,另一只手堵住耳朵,剩下的那个耳朵贴在塑料袋上,塑料袋里分别装有沙子、水和空气,然后比较三种情况下,哪一个听到的声音效果比较好,每个组员都尝试一下,然后综合你们组的观点,得出结论,最后填写实验报告。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声音的传播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声音的传播苏教版声音的传播学情分析: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碰到物体时,它们会使物体振动。
学生通过前期探究了解了声音的一些特性,但是声音是怎样到达我们耳朵的呢?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声音会变化吗?这些是学生疑惑的地方。
`````````教学目标:1.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拟。
4.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教学重点: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1.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比拟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
教学准备:气球、铃铛、薯片罐、纸杯、棉线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抛气球1〕学生互动抛气球2〕迅速扎破气球,再抛再扎破气球,再抛;再扎破,再抛T: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有什么变化?S:铃铛的声音越来越大。
:你能画一画刚刚的气球与铃铛的装置图吗?〔请学生上台〕T:声音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S:四面八方。
二、振动物体与声波T: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呢?想不想看看。
T:声音传播的过程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观测到,但是可以借助一些仪器或是媒体帮助我们感知。
1.演示实验: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情况。
T:你观察到了什么?S:水面有波纹。
T:水面的波纹是怎样产生的?S:音叉振动,引起水面波动。
小结:其实,声音就是以类似这样“波〞的形式传播的。
2.学生实验:用两个纸杯作为话筒和听筒,一根长约5米的棉线作为线,做一个土。
拉直线,一名同学在线的一端对着话筒小声说话,另外一名同学在线的另一端用听筒接听,然后再彼此交换听和说。
`````````T:你们能彼此听到对方的声音吗?S:能。
T:声音是怎样从土的一端传到另一端的?S:声音从学生A口中传出,经棉线传到学生B耳中。
小结:也就是说,声音可以通过棉线,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的传播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
声音的传播(原创)设计理念:通过对“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探究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和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认识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媒介,培养学生实验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想象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追求新知、独立思维、重视实践的意识,通过实践来探究自然现象,养成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的情感。
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教育理念。
教学重难点:理解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各种物体中都能传播。
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教具:土电话、漏斗、胶管、钥匙、水槽、石头、铃、多媒体课件学生学具:线、纸杯、勺子﹑筷子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探究活动:声音传播需要媒质:1、出示小铃并摇动它,让学生能观察到铃锤在动,请他们听听铃声。
2、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看法?(在空气中能传播声音)3、学生自由讨论。
(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容易被人们忽视,学生回答不到点上也不要紧)4、老师演示著名的“真空铃”实验取下橡皮塞,向烧瓶中倒少许水,给烧瓶加热,使烧瓶中水沸腾,大量水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
冷却一会儿,待烧瓶中水蒸气大部分凝结,瓶中气体稀薄时再摇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
比较两次铃铛响声的强弱,可以明显地感到气体稀薄时响声弱。
由此可推得,真空不传声。
5. 提问:你们听到铃声了吗?为什么会听不到小铃的声音?对于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推测?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引出“真空”的初步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里传播。
6、师:那么声音究竟能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一下吧!(设计意图:空气传声是声音传播的最普遍形式,学生已有一定经验,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在空气中感受认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及传播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传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有关声音传播的途径,本课在学生已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
第一,认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用注水加热法赶走烧瓶内的空气后,可发觉声音变小,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第二,隔着沙子、水和空气倾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比较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效果。
沙子、水、空气分别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
实验中可发现隔着空气、水和沙子都可以听到声音,说明物质可传播声音。
其中,隔着沙子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隔着空气听到的声音比较小,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气体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这个实验表现出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传播效果不一样。
教师可在课前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材料:在三只塑料袋中分别装入沙子、水和空气,封好口待用。
上课时,要求学生能按照教材的建议执行好实验方案,并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在纸上。
第三,制作土电话。
土电话的声音是通过空气——棉线——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的耳朵中的。
实验中要拉直棉线,拉直的棉线能很好的传递振动,松垮垮的棉线会抑制振动,减弱并最终吸收振波,使振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
改变“电话线”的方向,再进行实验,可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可向不同的方向传播。
第四,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的声音传播故事。
我国古代在城市的攻防战中,防守者为了及早发现敌人在什么地方挖地道,采用了“伏罂而听”的方法(在《墨子·备穴篇》中有记载),制作一个大腹小口的坛子——罂,派一个听觉灵敏的人去听从地下传来的挖掘声,以确定方位。
挖掘声通过土壤和岩石这些固体物质向四面八方传播,传到罂后引起罂壁的振动,又引起罂内空气的振动,于是空气的振动把声音传到了人的耳朵,与上一个活动一同反映出声音可向各个方向传播。
最后的拓展活动——使矿泉水瓶中豆粒的声音变小或消失。
办法是:在瓶外使用吸声材料松松地包裹或在里面装上满满的水或有孔的柔软材料使振动不能发生等等,这隐含着不同结构的材料对声音的反射效果差异。
学情分析
介质是声音传播的条件,这是本节教学的中心。
对此,学生在生活中会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而对于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学生可能就知之甚少,所以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和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效果的差异是本课的关键。
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并应用于生活。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4.能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探究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评价任务
1.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2.会自制土电话。
教学准备
烧瓶、小铃、水、酒精灯、胶塞、弯玻璃管、乳胶管、皮管夹,一只听诊器、一只水盆、两根塑料棒,两只一次性纸杯或自制纸筒、一段棉线、两根牙签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发现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1.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火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你有什么发现?
2.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提问: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2.教师讲活动步骤。
学生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
3.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装什么时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5.教师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四、做“土电话”并使用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五、拓展
1.提问:你能用你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伏罂而听”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吗?
2.让学生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3.共同检测消声效果,评比。
4.学生介绍成功的方法并说明原理。
教学反思
在让学生做声音传播实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实验方法要灵活多样,教材中提供的形式是有限的,教学中不必给学生讲固定的方法,只需要将液体、固体等材料交给他们,还可以干脆带他们到室外去,然后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试一试,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教师也可以多设计一些实验,在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去帮助他们。
二是实验材料的准备要丰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是以木板、水代替固体和液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的。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想办法提供尽可能多的各类材料供学生在实验中使用,以便使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某类物体中传播而不只是在某种物体中传播。
总之,在本段教学里,提供
的材料要丰富,并且把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玩”,不能做一个实验,讲一个结论,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不利的。
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都不是最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玩“土电话”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因此,在类似制作一类的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制作过程中做蕴藏的各种教育因素,不失时机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基于上述认识,这部分的教学建议如下: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
课前的准备应看作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一个前提。
好的课前准备要注意服务于课堂,为课堂教学的充分展开创造机会,而不应把着眼点放在弄清某一知识上。
所以,本课的课前准备不必要学生去了解如何制作“土电话”,或干脆制作一个成品“土电话”,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足够广泛的制作材料,保证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