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主题与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性。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
5、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6、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7、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8、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
9、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2、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3、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4、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5、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6、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7、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8、列表比较主要人地关系理论名称、代表人物和理论要点。
9、讨论为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
10、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11、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
2、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
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1、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
2、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3、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4、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成因。
5、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6、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7、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人口、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在地球表面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与自然地理学相对应,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两大领域。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是:文化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农业地理以及政治地理。
一、文化地理文化地理主要研究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它关注不同地区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地理的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宗教、习俗、艺术等方面的地理学问题。
二、人口地理人口地理研究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主要探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构成、人口增长等方面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关系。
人口地理对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形成、发展、结构以及空间布局。
它主要探讨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内部功能分区及演化,城市群及区域发展等问题。
城市地理对于城市化进程中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四、农业地理农业地理研究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地域差异、农业区划等方面的规律。
它主要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分析。
农业地理对于农业生产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五、政治地理政治地理研究政治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它主要探讨国家领土的划分与变更,地缘政治格局,国际政治关系等问题。
政治地理对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文地理学这一综合性学科。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b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OK
化行 区政 界区 线划
的 界 线 均 为 功 能 文
21
▪3、 乡土文化区(感知文化区)
内涵 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
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 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乡土文化区是由于宣传或人类活动的原因群众感 到实际存在的文化区。
表现:(1)感情
(2)符号
22
路
线
31
世界宗教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基督教扩展扩散路线 基督教前已扩展路线
伊斯兰教扩展扩散路线 伊斯兰教迁移扩散路线
佛教扩展扩散路线 佛教迁移扩散路线
32
思考: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向周边国 家的扩散属于那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33
文化传承
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 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 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 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 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 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 发扬光大的问题。
有一种等级现象。
如:洋酒以及国产高档酒的传播。 某种新潮服装、新发型的传播。 超级市场的建立,先是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设立,逐 步传到中、小城市。
3、刺激扩散(也称激授扩散)
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因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 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 存在,得到传播。
如:德语 不列颠 英语
36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
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
代表性观点:环境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环境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
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单向因果
直链型关系。即: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人地关系中的“人”是指人类而言,包括个体的人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地”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即是要探讨人与地理环境在各自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
从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人地关系的现实表现在人类生产方面: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类生产活动必需的各种物质基础,它决定了各种生产活动的内容;自然环境以其提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程度;以其资源的空间组合特点影响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工;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对人类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人类产生活动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下降和自然资源数量减少等负面影响。
在人类生活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习惯、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均有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如北方人爱面食,南方人喜欢大米;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理特征产生影响,如人种的差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影响,如恶劣不利环境使人奋进和抗争,而舒适环境易使人安于现状3、人地关系理论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拉采尔(2)或然论和可能论:白兰士(3)适应论、协调论与和谐论:美国学者巴罗斯提出“适应论”;英国学者罗士培提出“协调”思想;20世纪60年代和谐论得以确认。
4、人地关系的实质(1)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两者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属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关系;(2)人地相互作用中,人具有主动性和积极的一面;(3)人类应有目的地去保护自然环境和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位论1、区位论的基本概念区位论产生于德国。
社会中人类进行活动,必须选择各种场所,场所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位置,多数人将区位解释为占什么样的位置。
区位活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行为,只有在最佳场所下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三类。
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一个文化区具有一个特定的文化体系,包含许多文化综合形成的文化复合体,划分文化区并确定其界限,探讨当前和历史时期的文化区,研究文化区的演进过程及其内容,其范围可包括全世界,也可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都是文化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答:(1)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类型包括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①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a.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等级扩撒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c.刺激扩散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②迁移扩散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
(2)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特点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论一、人地关系二、人地关系论一、人地关系人:一定时间、一定区域范围内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人类群体。
人地关系:人类群体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为纽带,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特点动态性多样性相对性二、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流派的总称。
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人地关系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人地关系决定论人地关系否定论(二元论、非决定论)人地关系相关论人地关系协调论(和谐论)人地关系决定论1、背景经验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理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社会背景早期自然崇拜对中世纪黑暗神权的反叛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危机论科学背景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说2、主要观点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发展分类气候决定论地貌决定论土地决定论天文决定论自然地理要素综合决定论历史渊源古希腊时代亚利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政治学》;18世纪法国的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析。
地理学界,德国地理学家F.拉采尔(1844——1904年),《人类地理学》人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
(二)人类意志决定论(唯意志论、生产关系决定论)1、背景经验背景工业革命后开发利用自然取得重大成果社会主义取得经济、政治重大胜利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支柱国战败全世界对自然环境决定论的批判科学背景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夸大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曲解人定胜天论3、评价积极意义反对唯心主义神决定论客观上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危害束缚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自然宿命论助长种族主义发达国家的侵略扩张启示正确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影响程度社会发展由内因决定,把握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度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人类可以征服自然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3、评价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危害破坏自然环境破坏生产力否定自然地理学启示正确认识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对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程度正确评估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后果人地关系不是相互决定的因果关系人地关系否定论(二元论、非决定论)(一)自然地理学家的二元论1、背景经验背景:自然地理环境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受到批判地理学界一元论大师去世科学背景抹煞自然规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将自然地理学等同于地理学2、观点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地理学研究范围只限于自然地理环境3、评价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客观上促进自然地理学发展危害使人类开发自然失去科学指导阻碍自然地理学为社会发展服务启示理解人地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学科(二)经济地理学家的二元论1、背景经验背景:自然演化与经济发展缺乏共同的规律性社会背景前苏联对西方人文地理学的批判与否定前苏联学术研究体制科学背景自然地理学二元论的发展经济学的日益重要并迅速发展前苏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割裂2、观点研究经济问题不从区域出发,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经济问题从部门研究入手,是纯粹的经济学科空间经济研究的迅速发展客观上促进经济学与地理学的融和危害否认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丧失调整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合理性的自然基础启示理解人地空间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学科人地关系相关论(一)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1、背景经验背景社会发展不只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可能形成不同的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科学背景发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人文现象的不定性,人地关系的变动性,建立或然论的人地关系2、观点;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性,由人类能动地择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于20世纪初提出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第2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课后习题解答
第2章主题与理论1、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意义:1、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的基本主题,文化区是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2、文化区是具有相似的文化现象和特征,或具有某种特殊文化的人所占据的空间或地区,文化区是某种文化特征的分布地区。
人文地理学以文化为核心理论来统帅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学科的人文地理现象。
3、文化区是由不同类型的文化为对象来分的。
2、文化扩散有哪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
文化扩散类型: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由于扩展扩散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称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
文化扩散特征:①扩展扩散的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造纸术与呼啦圈传播速度的对比)。
②迁移扩散的特点: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
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功夫)。
③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南非边界阻止外来电视节目),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是不多的,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加拿大要求在本国出版的外国杂志须含一定量本国题材)。
④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追逐时尚的文化现象)。
3、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
(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①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和自然对文化的关系是单向的、完全由自然决定的。
“强”式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强有力的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文化的行为和文化过程。
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的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
②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把自然与人看成是双向影响。
:“式”环境关系: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二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
人文地理学派有:环境学派(拉采儿),人地相关学派(白兰士和白吕纳)区域学派(赫特纳和哈特)景观学派(施吕特尔和索尓)。
文化:是人们或民族的特定符号,规范,价值观念。
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是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区大体: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的特点: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功能文化区的特点:非自然状态下形成,存在功能边缘明显,具有执行功能的机构。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特点:既无功能区,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
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之间,文化与环境之间,各种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⑴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⑵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的作用;⑶环境条件差异性对文化有影响;⑷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主要内容第一章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研究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差距,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地关系、探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形成、发展、变化与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理学的发展阶段:一是古代地理学,以描述自然和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二是近代地理学,德国最早在1874年设置地理讲座,二战后,地理学形成了人地关系学派、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等。
三是现代地理学阶段,地理学进入“革命”时期,先后出现了计量革命、理论革命、行为革命等思潮,学术空前繁荣,学科流派纷呈,引入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较多,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
3、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并不研究人类活动所产生的人文现象的所有方面,例如人文现象的时间序列、社会关系、组织机构等。
从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特征,探讨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4、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1)社会性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
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能够协调。
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史层”研究: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
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所名。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一)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是受一种思想的支配的。
(六)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七)和谐论:一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而是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
人文地理学PPT
第四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分布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种 民族 民俗与流行文化
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
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 人口与发展
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极低的人口密 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婴儿存活率低;高 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 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 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 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 的文化产品.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人地关系理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 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 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文 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文地理学
HUMAN GEOGRAPHY
主讲: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学生使用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王 恩涌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的
工业革命与人口增长特征:高出生率和低死亡 率;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世界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
பைடு நூலகம்
二、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 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 增长率的过渡.
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 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第二章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摘要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思考题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章首先详尽地介绍了Tery 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Human mosaic一书阐述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具体包括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在充分认识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介绍了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和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人文地理学
(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四)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
(三)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人类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①南方古猿阶段,生存时代距今约300万~200万/150万年,目前主 要发现在非洲。具有适应直立行走的体制结构的特点,平均脑量接近 500ml,能打制简单的砾石工具。 ②直立人阶段,生存时代距今约200万/150万~40/30万年,亚、非、 欧三洲都有发现。平均身高160cm,脑量早期约800ml、晚期为 1200ml,能制作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用火,还可能已有人类的 有声语言。 ③早期智人阶段,距今30/20万~5万年,体质上更接近现代人,脑 量进一步增加,能制作不同形式的标准化石器,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④晚期智人阶段,大约从5万年开始,逐渐发展为现代世界上的各人 种。文化上已有雕刻绘画艺术,并出现装饰品。
亚黄河流域的中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
度、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美洲的印第安古文明中心 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迁移扩
散(relocation diffusion)
(一)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内涵 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
(三)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脱离动物界独立发展,有两个
主要特征。一个是人开始直立行走,脑量增加,使人的体质方面发生
人文地理学主题有哪些
人文地理学主题有哪些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环境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它关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和被人类社会所影响,以及人类社会如何适应和改变地理环境。
这篇文章将介绍人文地理学的一些主题。
一、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趋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探讨城市中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以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迁移和流动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主题。
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涉及国际边界的跨越、城乡之间的迁徙、环境变化引发的人口流动等。
人文地理学家关注人口流动的原因、模式和影响,研究人类迁徙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和资源管理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管理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人文地理学家关注土地使用的合理性、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探讨土地利用政策和资源管理措施的效果。
四、文化地理与身份认同文化地理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如何与地方联系在一起,以及地方如何塑造和影响文化。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和社群的文化差异,探索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形成机制。
文化地理也涉及人们对地方的认同感和地方的象征意义。
五、政治地理与边界问题政治地理研究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政治组织与行政区划,以及政治过程和权力关系对地理空间的塑造。
人文地理学家关注边界划分和争议、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边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和影响。
总结:人文地理学包含众多的研究主题,其中城市化与城市发展、人口迁移与流动、土地利用与资源管理、文化地理与身份认同,以及政治地理与边界问题是其中的重要主题。
这些研究主题帮助我们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为解决当今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主题较为广泛,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几个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包括城市化、迁移与流动、经济地理、文化地理和社会空间。
城市化是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并带来了许多地理现象和社会问题。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化过程,探索城市中特有的地理特征、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社会生活的变迁。
他们关注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的功能和结构、城市的社会划分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迁移与流动是另一个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主题。
人类的迁移和流动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现象,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人口流动变得愈发频繁和复杂化。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包括农民工迁徙、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流动、国际移民和难民等。
他们关注迁移的原因、迁移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迁移与流动对社会地理结构和社会变迁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包括产业空间布局、区域经济发展和全球化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等。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和演化,并关注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文化地理学是另一个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他们关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迁,以及文化认同和文化地理边界等。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题还包括旅游和地域认同等。
社会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研究主题。
社会空间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场所和空间组织。
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不同社会群体在城市和乡村中的空间分布和使用,关注社会空间的不平等和权力结构。
他们还研究社会空间的变迁与重塑,以及社会空间对个体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旨在探索人类的社会和文化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又如何受到人类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非常广泛,涵盖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城市与乡村、文化与景观、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些主题,以及这些主题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意义。
一、城市与乡村城市与乡村是人文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对城市的发展和变迁产生深远影响。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文化与景观等方面,揭示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扩张对乡村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市与乡村的互动也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和文化的交融,使得城乡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研究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机制,也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二、文化与景观文化与景观是人文地理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总和,而景观则是地理环境的表现形式。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影响,揭示了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的人类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而文化又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利用与塑造。
由此可见,文化与景观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综合体系。
研究文化与景观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也为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
三、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人文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地理信息采集、存储、管理与分析功能的软件系统,它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进行了有效整合与描述。
人文地理学家通过研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探讨了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促进作用及其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人类行为和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学者们通过研究人类的文化习惯、经济活动和政治制度等因素,深入探究人类以及人类文化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针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探讨了不同文化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形成、变迁和扩散的原因和过程。
比如:文化的遗产、宗教、语言、建筑与艺术等。
2.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演变、城市化进程,以及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等。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城市规划、人口分布、城市犯罪、城市灾害等方面。
3.生产空间与经济地理学:生产空间和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探讨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经济结构演变等各个方面。
比如,农村与工业发展、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4.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强调政治系统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政治地理现象和过程,比如国界、领土争端、政治组织结构、选举分析等。
5.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是研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专业学科,涉及到的话题包括种族与民族问题、社会类别、社会运动、人类环境关系等。
6.旅游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是科学探讨旅游主题、旅游地区及旅游资源的学科。
在研究旅游业的同时,会研究周边环境和文化场所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7.健康地理学:健康地理学是指探讨人类健康和疾病在不同地域和文化环境下的分布、局部、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的学科。
例如,研究人类疾病流行、空气污染等。
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学不断在探讨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文化、利益、政治、社会等各种要素通过各种空间架构相互交错”。
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深化对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推动我们探求如何改善人类环境并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提要: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章首先详尽地介绍了Tery 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 Human mosaic 一书阐述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具体包括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在充分认识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介绍了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和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 1 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以文化为其核心理论来统率人文地理学的各分支的人文地理现象。
所以,几乎在所有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列为核心理论,放在重要地位。
Tery 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 Human mosaic一书中用文化这个核心理论贯穿到各个章节,对每一个人文地理现象都从空间、时间、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方面进行系统论述。
实际上是从各人文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出发,通过扩散的时间过程使时空相结合,以其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与其他人文现象的整合情况来分析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最后以现存的文化景观来说明上述过程与关系的形象表现。
这反映文化理论深入到人文地理所研究的各有关方面,形成严密的分析框架,因此,该书被认为是一本理论性相当高,层次分明的著作。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
下面介绍该书的分析框架。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地理学是从空间角度研究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的。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地理学家注意观察各种地理现象与研究这些现象,一般是从研究其空间分布开始的。
文化区大体可以分出三类,即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和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
(一)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确定形式文化区,首先要确定试图研究的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
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特点的典型词汇的语音做标准,然后做一定数量的样本调查。
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点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象的特征。
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
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距离越远,其语言的典型性变化就越大,越减弱。
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它语言的人。
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这样,在形式文化区中出现三个层次。
一是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这里,相对来说,就是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可称之为外围区。
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
这个地区实际上是一种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
所以,确定该文化区的边界的确切性就十分困难,勉强确定往往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当然,有的形式文化区,如果在其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着过渡带现象。
例如,就以语言文化现象为例,在挪威与瑞典之间有维堪的纳维亚山脉,山地不利于两边的往来,居住在山上的人反而与各自山坡下平原地区居民交往密切。
结果,造成山地两边的语言的截然不同,彼此不存在语言过渡带。
另一种,则是人为原因,例如两个民族之间存在国界,彼此因政治立场不仅不相往来而且亦各不允许对方民族存在。
这样,亦使两种语言之间难以存在过渡带。
上述是以单独的文化为对象而划分的文化区。
另外,也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按彼此相关的一些文化现象为依据来划分文化区。
例如,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的。
这些因素划出各因素的文化区并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线时就会有取舍。
根据以上的阐述,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这种文化区是该文化现象在自然状态下,不受外部的某种作用而形成的。
(二)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
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一个学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例如国家的首都、城市的市政府都是该国家、城市范围内的政治功能中心。
一个农场的场部就是经济上经营和管理这个农场的中心。
这种中心是实现其功能作用的中心,使该区内部因这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起来。
这种文化区的功能中心位置是明确的,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
功能文化区的边界并没有一个交错的过渡带,而是由明确该功能中心的范围所划定的确切界线。
因此,功能文化区就是以其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以及中心的功能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具有显著差异。
但是,有一些文化现象有具体的中心,亦有一定的功能范围,但却形成不了一个完整的功能区。
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报纸,特别是著名的报纸,往往在各大城市或全国发行。
该报在其中心编辑,通过信息传递,分散在好几个地方印刷,然后由各分发点递送到订户手中。
在该报的影响范围内,同时也存在其他报纸的影响,它们不同程度的相互重叠。
这样,即使把该报的功能中心及其影响范围确定下来,但却很难画出完整的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方面的差异,两者是不相同的。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
例如,日本语只在日本用,因此,日本作为国家的政治功能文化区与作为语言的形式文化区就是完全一致的。
(三)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例如,在美国的东南部,即得克萨斯州以东,俄亥俄河以南的地区。
这里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与文化的地区。
在该地区,一些企业的电话号码印在电话号码簿上,其前面却有“Dixie”(迪克西)字样,还有的出现在汽车牌照上。
这种现象大体与当年美国南方联盟的范围相一致。
据说,在1860年以前,新奥尔良市民银行发行的10元纸币背面印有迪克西(dix,法语“10”)字样,原指路易斯安那,后指美国南部各州。
“迪克西”又是一只南方流行歌曲的名称。
1861年美南方联盟总统举行就职典礼时,以此歌曲为“国歌”,其后南军作战时以此歌曲为进行曲。
虽然南方联盟已过去一百多年,但“迪克西”仍在人们思想上留有深刻印象,这是电话号码本上、企业的前面与汽车牌照上出现很多“迪克西”符号的原因。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这种存在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的民俗中。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因此,只有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也就是说,文化的空间现象的研究应与时间过程相结合。
关于文化的空间扩散,瑞典著名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朗对文化的扩散过程做过深入研究,并为其理论和分类打下良好基础。
文化扩散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一)扩展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扩展扩散中各种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是不同的,有的速度慢,有的很快。
例如,我国在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在民间生产的麻纸基础上,生产出更好的植物纤维纸。
唐时,造纸方法传到了阿拉伯。
到二十世纪时才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也就是说,造纸术从中国传到西欧花了近千年时间。
相比之下,英国1830年出现的铁路,不到一百年就传到中国,二战后出现的电视,不到半个世纪已在中国城乡普及。
可见,现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各种信息传播速度与过去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美国一位人文地理学家泽伦斯基(F.Zelinsky)曾对美呼拉圈的传播速度之快做了生动描述。
在1958年8月一天,他从加州的圣·摩尼卡开车前往底特律,每天平均开车走644 kin(400英里)。
沿途,他看到几乎每个杂货铺的橱窗中都匆忙地把刚从加州送货卡车上卸下的呼拉圈放进去。
这种呼拉圈热,泽伦斯基也只是在一周前的全美电视节目中才知道的。
由于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接触扩散,亦可称传染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和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
1. 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例如电视机的传播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电视机未出现之前,人们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收音机。
收音机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画面,看不到人物,也看不到山水风光。
可是,电视机却不同,它使声音与人物、画面相结合。
特别是转播电影、戏曲、舞蹈等各种娱乐节目,介绍各地的旅游景观,新闻报导中的人物、灾害、战争等,电视逼真的形象使观众能受到感染,了解到更多知识。
因此,人类不管性别、年龄或文化水平高低,都热衷于购买电视,所以,电视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速度都相当快。
这也是该类型扩散的一个重要特点。
2. 等级扩散它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例如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说普通汉语的情况,在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在乡村中,政府部门的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使用汉语,农民中则很少使用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