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78)

合集下载

14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8)

14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8)

《坚忍不拔》[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8)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5、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

惟能前知其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选自苏轼《晁错论》) [思考与练习](一) “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个复句上下句的关系是:①并列;②让步;③递进;①转折。

(二)“盖”的用法与下列各句中哪—句的用法相同:①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六国论》)②未几,敌兵果舁炮至,盖五六百人也。

(《冯婉贞》)③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④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三)“惟能前知其然”中的“然”指代什么?(四)解释“决”“徐”“得”三个词语。

(《高助》438)参考答案244题:(一)③(二)②(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四)疏通;慢慢地;能够(《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坚忍不拔》,在苏轼《晁错论》里不存在。

二(一)不构成练习(一)不构成练习,理由见丙文。

三(一)都是病句(一)都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与下列各句中哪—句的用法相同”“与下列各句中哪—句的用法相同”,误,理由见庚文。

五“然”指代什么?“惟能前知其然”中的“然”指代“溃冒冲突可畏之患”,误。

理由请见《“然”指代什么?----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49)》。

六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空中楼阁、练习题不存在、答案全误等等差错,理由不赘述。

1。

12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12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10综合444 《孟子对齐宣王》[思考与练习]10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8)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5、孟子对齐宣王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选自《孟子》)[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上标点。

(二)写出否定句宾语前置的那个句子。

(三)上文中有四个“非”,按次序分别作何解?(四)写出孟子对话中关键的一句话。

(五)“然而”应理解为:①虽然;②然而;③这样而……;④既然而……;⑤要是。

(《高助》429)参考答案235题:(一)略(二)不王之未之有也(三)怨恨;怨恨;不对的;不对的(四)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五)③(《高助》444)一、题名之误题名《孟子对齐宣王》在《孟子》中不存在。

二“之”系“者”之误参考答案“不王之未之有也”中的“之”系“者”之误。

三 (五)不构成练习题(五),不构成练习题,理由见丙文。

四 (五)是病句(五)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五“孟子对话中”?“孟子对话中”?怪。

辨析请看《“孟子对话中”---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6)》。

六“这样而……”?“‘然而’应理解为‘这样而……’”?辨析请看《“这样而……”?--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27)》。

七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空中楼阁、“235题”不存在、参考答案有误等等,不赘述。

16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3)

166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3)

王坦乎?姚坦乎?-----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6)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71、王坦直言惊益王王,帝第五子元杰也。

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独俯首。

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

”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

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选自《纲鉴易知录》)(《高助》132《高增》125《高新》104 )宋史载,赵元杰是宋太宗第五子。

在赵元杰身边不愿抬头看“假山”的名叫“坦”的人,姓什么?从短文的题目和引文括号中的“王”字看,杨氏认为他姓“王”。

其实,他姓“姚”。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著。

查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八卷本《纲鉴易知录》,杨氏的引文无误(除标题和括号以及括号里的“王”字)。

在上述引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话:左右教王称疾,帝忧甚,召乳母问状。

乳母曰:“王本无疾,徒以姚坦检束,不得自便耳。

”帝怒。

这段话,似乎还不足以断定说“但见血山,安得假山”这句话的人,是“姚坦”而不是“王坦”。

查百衲本《宋史》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有这样记载:姚坦,字明白,曹州济阴人。

开宝中,以《尚书》擢第,调补将陵尉。

历隰州推官、将作监丞、知浔州。

太平兴国三年召还,为著作佐郎、通判唐州。

……坦性木强固滞。

王尝于邸中为假山,费数百万,既成,召宾僚乐饮,置酒共观之。

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曰:“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在田舍时,见州县催租,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被体。

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非血山而何?”是时太宗亦为假山,闻而毁之。

笔者删去了二百多字,用了省略号。

省略号前面的“姚坦”就是省略号后面的“坦”。

删去了二百多字,可能影响结论的可靠性。

下面再引两段话加以佐证。

己酉,以两川盗贼,徙封益元杰为吴王,领淮南、镇江节度使。

初,考功郎中姚坦为益王府翊善,好直谏。

王尝作假山,所费甚广。

11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6)

117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6)

“‘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7)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黠鼠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②,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选自苏轼《黠鼠赋》)[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译文“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译为:①这老鼠便闭上眼装作无法脱身的样子;②这老鼠眼见将被关住而不得逃跑了;③这老鼠见到皮袋被盖住而无法脱身呀;④这老鼠眼被关闭而不能脱身呀。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译为:①这老鼠刚才还在啃咬,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②当时还在咬东西,怎么一下子就死了呢;③这老鼠刚才还在啃东西,难道闷死了;④是咬东西得老鼠,哪能一下子就死去。

(二)“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于词性活用现象:①名作动—名作动;②名作动—名作使动;③名作使动—名作动;④名作动—动作使动。

(三)“既而复作”的“作”,与下面各句中哪个“作”意同:①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

(《狱中杂记》)②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促织》)③此疫作也。

(《狱中杂记》)④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高助》423)参考答案229题:(一)④①(二)④(三)②(《高助》444)“‘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属词性活用现象”的主语是“‘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谓语是“均属词性活用现象”。

“烛”与“出”都是词,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动词。

可以说“‘烛’与‘出’都是词,属汉字”,不是“现象”。

词“烛”与“出”,怎么会“属词性活用现象”呢?应该这样表述:“使童子烛之”与“覆而出之”中的“烛”与“出”,均活用。

40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40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10综合71 68 56 56∨“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0)杨宝福38.曾子杀猪明不欺曾子之妻……今子欺之,是⑦教子欺也。

”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注释]⑦是:这是。

(《高助》71《高增》68 《高新》56 56∨)杨振中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注释为“这是”;他在另一本书---《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以下简称《初助》)第104页上,有下面一句含夹注的话:今子(你)欺(欺骗)之,是(这是)教子欺也。

……(选自《韩非子》)他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也注释为“这是”。

可见,这是杨先生确定不易的观点,而不是由排校疏漏所造成的。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句话怎么译呢?杨振中在《新编初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第103页上是这样译的:现在你欺骗他,这分明是教儿子骗人啊!我们把其中不应有的“分明”一词删去,可以看出,他是把“是教子欺也”中的“是”翻译为“这是”。

其注释“这是”中的“这”是代词,“是”是什么词呢?请看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第434--437页上的有关文字:是shi[动]主要起肯定和联系的作用,并可以表示多种关系。

谓语的主要部分在‘是’后边。

只能用“不”否定。

1、……4、主+是+动/形/小句。

有时带有申辩口气。

a、表示等同。

后面是动词时,主语可以是多种形式;后面是形容词时,主语一般为‘这,那’。

我们的任务~守卫大桥(=守卫大桥~我们的任务)|她最喜欢的不~当运动员|这~演戏,不~真的|这~鲁莽,不~勇敢|那~大错,不~小错由此可见,杨振中注释、译文“这是”中的“是”是动词,表示“今子欺之”与“教子欺”两者意思等同。

杨振中这样注释对不对,先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350页上的“是”条:是shi①正确。

与“非”相对。

《论语•阳货》:“偃之言~也。

”陶潜《归去来兮辞》:“觉今~而昨非。

9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8)

9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8)

10综合431 有语病的陈述句2015 /7/20/11---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9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7、蹇材望其人蹇材望,蜀人,为湖州倅。

北兵之将至也,蹇毅然自誓必死。

乃作大锡牌,镌其上曰:“大宋忠臣蹇材望。

”且以银二笏凿窍,并书其上曰:“有人获吾尸者,望为埋葬,仍见祀,题云‘大宋忠臣蹇材望。

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

’”日系牌与银腰间,只伺北军临城,则自投水中,且启遍祝乡人及常所往来者。

人皆怜之。

丙子正月旦日,北军人城,蹇已莫知所之,人皆谓之溺死。

既而北装乘骑而归,则知先一日出城迎拜矣。

遂得本州同知。

(选自周密《癸辛杂识》)[思考与练习](一)选择1、“仍见祀”的“见”与下列哪句中的“见”用法相同: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于是见公输盘。

(《公输》) ④……故今具道所以,冀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2、“此银所以为埋瘗之费也”中的“所以”与下列哪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③……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原君》) 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人皆怜之”中的“怜”意为:①敬爱;②同情;③可怜;④可惜。

(三)“蹇已莫知所之”中的“之”:①指代蹇;②指代地方;③作动词“到”、“往”解;④语气助词,无义。

(四)蹇材望是这样—个人:①两面派的卖国贼;②大宋忠臣;③既有忠臣的—面,又有叛变的一面;④求虚荣的人。

(《高助》431)参考答案237题:(一)④① (二)① (三)③ (四)①(《高助》445)“(四)”是有语病的陈述句。

请看使用冒号的规则。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6年6月1日正式实施)4.7冒号4.7.1冒号的形式为":"。

11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

11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了什么成分?----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9)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30、识弓与治国[唐]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

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

乃曰:‘皆非良材也。

’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

’朕始悟焉。

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而犹不得其理。

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思考与练习](三)将“每召见,皆赐坐与语”中省略的成分补出。

(《高助》425)参考答案230题:(三)[太宗]每召见[京官],皆赐[之]坐与[之]语(《高助》444)一还省第二分句主语“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是复句,第一分句“每召见”省主语“太宗”,主语“太宗”承前省略。

二是省“京官”吗?杨振中认为“每召见”后面省略宾语“京官”。

此说有误。

(一)“京官”应是“五品以上的京官”。

《贞观政要》写得清清楚楚,是“京官五品以上”。

京城里的官儿多得很,京城里的七品芝麻官,太宗是不会“召见”的。

(二)“京官”应是“之”。

怎么补出“省略的成分”,是有规矩的,杨振中不明白。

这个规矩是,按照古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不能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成分”。

如果《贞观政要》作者写出今天所谓的宾语的话,只可能写“之”。

杨振中自己也认为“赐”后省“之”,“与”后也省“之”。

三个宾语都是“之”,指代对象又相同。

一会儿省“京官”,一会儿省“之”,前言不搭后语,晕。

另外,“见”、“赐”、“与”和“以”后面是不是省宾语,请看张之强先生这样说:最好不要轻易的断言某句省略了宾语,出现了宾语就是有宾语,没有出现就是没有宾语。

最后指出,主语有省略与隐含两种情况,隐含主语不叫“主语省略”。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8)“逮”,无“照射”义19、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选自《西京杂记》)[注释]①逮:及。

此指照射不到。

(《高助》32页《高增》31页《高新》26页)《高助》第32页、《高增》第32页和《高新》2013年6月第3版第26页,都把“邻舍有烛而不逮”的“逮”注释为“及。

此指照射不到。

”一个“不”字惹了祸,把意思写反了。

(见《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7))怎么修改?删“不”字,就行了吗?不行。

“照射到”中的“照射”是动词,“到”也是动词。

动词“到”是由“及”而来。

而动词“照射”是天上掉下来的,“逮”,没有“照射”的意思。

一定要出现“照射”,就要在其前面加上“这里的意思是”。

可以这样表述:逮:达到。

这里的意思是“照到”。

给这个“逮”作注,只能用“及”,或“达到”,不能用短语“照射到”。

《高新》(即《高新》最新版)2013年6月第3版第26页[注释]①,如下:逮:及。

此指照射不到。

而《高新》(2015年1月第4版,2015年1月第1次印刷)第26页[注释]①,如下:逮:及。

不逮,指照射不到。

这里,没有像《高助》第32页、《高增》第32页和《高新》2013年6月第3版那么样把意思写反了。

这是为什么呢?请允许我讲下面一个故事。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1997年初第1版,其中差错多,我通过许多渠道,多次反映《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差错率万分之一,是不合格图书。

但是,或杳无音讯,或承认差错却不见改正,一年又一年。

为了救救孩子,笔者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于2014年4月把东方出版中心告到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起诉状》【附件二】共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列举了衍字、脱字、错字、拼接等差错30处。

第七条就是关于注释“逮”。

请看:高助P32页19、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

[注释]①逮:及。

此指照射不到。

16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16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

《高增》纠正《高助》标点符号差错43例---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6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xx[笔者按]2014年4月23日上午,在这一庄严的时刻,在某一庄严的场合,东方出版中心辩称:“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差错率没有超过万分之一,是合格的图书。

”《高助》作八万字计,那么,差错超过8个,就是不合格图书。

今仅以杨振中自己认为、改正的43例标点符号差错计,差错率已经超过万分之2•6。

1、又,《xx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助》5)□又,《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高增》5)说明:漏前半个引号(“)。

2、《xxxx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助》17)□《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要挪到后引号里。

3、《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助》17)□《屈原列传》:“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高增》16)说明:第一个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4、“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助》17)□“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高增》17)说明:书引后面漏圆括号。

5、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助》17)□而要学“万人敌”----对付万人的办法,即兵法。

(《高增》17)说明:“万人敌”漏后引号。

6、又,《xxxx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助》24)□又,《廉颇蔺相如列传》:“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高增》4)说明:句号应移到后引号里面。

7、“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高助》2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高增》24)说明:“安”是疑问代词,“安能辨我是雄雌”是疑问句,句末应当用问号。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

祢留中的严监生“乱晃”两个指头,奇!---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4)杨宝福杨振中(《高助》406页《高增》389页《高新》320页)写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也是这类角色。

他临死前在昏暗的灯光下,怎么也咽不下最后一口气,伸出两个指头乱晃。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不愧为大手笔,让临死时严监生的两头指头一动不动地僵硬地定格在空中,那么执着,活现了吝啬鬼的内心世界。

两个指头“乱晃”,“一屋子的人”会看花眼的,看不清楚严监生要交代几件事。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告诉我们,弥留中的严监生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不要说频率高、幅度大的“乱晃”,连“晃”也“晃”不动了。

严监生临死前伸出两个指头的细节描写很吸引人,笔者不但反复诵读,还在课堂里模仿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一动不动,僵硬地定格在空中,最后无力地垂下来,引得学生哈哈大笑。

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指头“乱晃”一说,奇!《儒林外史》第五、六回有关文字如下: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

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

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

那手只是指著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只因这一句话,有分教:‘争田夺产,又从骨肉起戈矛;继嗣延宗,齐向官司进词讼。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

6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8)

68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8)

离奇的“毁坏的”----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8)杨宝福95、晏子论“社鼠”齐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

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⑥其涂。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⑥败:毁坏的。

又,《促织》:“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高新》141)笔者在《此“败”非彼“败”-----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7)》一文指出,《高助》和《高增》都把“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中的“败”解为“毁坏”,误。

《高新》作了如下修改:[注释]⑥败:毁坏的。

又,《促织》:“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高新》141毁坏的/141毁坏的)《高新》这样修改,比《高助》和《高增》错的更可怕。

一、“灌之则恐败其凃”中的“败其凃”是动宾关系,把“败”改注为“毁坏的”,大错。

“毁坏的”是的字短语,其功能与名词相当。

“敗“(毁坏)可以带宾语“其涂”,“敗“(毁坏的)不可以带宾语“其涂”,因为“毁坏的”是的字短语,其功能与名词相当,不能带宾语“其涂”。

而“毁坏的其涂”,不成中国话。

二、“败堵”中的“敗”是形容词,“堵”是名词。

“败堵”是偏正短语,修饰关系,今译“败堵”为“破败的(破旧的)墙”,其中的“的”是根据偏正短语“败堵”翻译的。

把“败”改注为“毁坏的”,那么,“败堵”就要翻译为“破败的的(破旧的的)墙”。

这不成中国话。

越改越错,错的竟如此离奇,笔者真不知道杨振中怎么啦,东方出版中心的大编们怎么啦,参加增订的王过庆、王真、杨彦、郁美君、余菲、张伯申、王万友、王一鸣、刘菊兰、刘菊珍等先生怎么啦。

11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2)

112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2)

“汾阳王郭子仪”不是全句的主语----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12)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27、郭子仪轶事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

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

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

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

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选自《因话录》)[思考与练习](一)选择正确的理解“对宾僚吁叹者数四”这句话的主语是:①都虞候;②南阳夫人;③乳母;④汾阳王郭子仪;⑤郭子仪诸子。

“某之诸子”中的“某”:①郭子仪自称;②指代乳母;③指代郭子仪诸子。

(二)理解词语“抵禁”是指:①抵达禁区;②通过禁区;③触犯禁令;④前来探望。

“徐”解释为:①齐;②慢慢地;③惊讶;④疑惑。

(《高助》421)参考答案227题;(一)④①(二) ②③(《高助》444)杨振中认为,“对宾僚吁叹者数四”这句话是的主语是“汾阳王郭子仪”。

此说,谬误。

我们把“汾阳王郭子仪”放到“对宾僚吁叹者数四”前面,就成了下面一句话:汾阳王郭子仪对宾僚吁叹者数四。

这句话中的“汾阳王郭子仪”不是这句话的主语。

“汾阳王郭子仪”与动词性的偏正短语“对宾僚吁叹”组成主谓短语。

“汾阳王郭子仪”与“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偏正短语“对宾僚吁叹”的主语是“王”(汾阳王郭子仪),赵璘把它省略了。

在“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前面补出“王”(汾阳王郭子仪),只能补出“对宾僚吁叹”的主语,“王”是“王对宾僚吁叹”中的的主语,不是全句的主语。

“汾阳王郭子仪汾阳王郭子仪……”是怪胎如上面所说,在“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前面补出的“王”(汾阳王郭子仪),是赵璘省略的偏正短语“对宾僚吁叹”的主语,不是全句的主语。

照杨振中所说,补出全句的主语的话,出现一个怪胎:汾阳王郭子仪||(汾阳王郭子仪)对宾僚吁叹者数四。

句意是:汾阳王郭子仪汾阳王郭子仪对幕宾和僚属叹息的情况有多次。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

5文字3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笔者于2014年提交给长宁区人民给法院的起诉状【附件二】第一条如下:1.xxxx天下xx二岁而孤,……,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与《四库全书》对照比较,发现《高助》引文错误多多。

[笔者按]《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1月出第4版,即《高新》第4版,其第1则短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的文字与《高助》、《高增》一模一样,继续害子害孙。

请问:杨振中和国家级的东方出版中心为什么要这样做?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2文字3第1则短文,文字差错何其多1、xxxx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朱熹、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高助》《高增》《高新》第3页)开头三个字“范仲淹”,原为“公”,系杨氏擅改。

理由见《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5)-----“公”,岂能改为“范仲淹”?》)。

这里,辨析引书文字错误惊人之多。

请看《四库全书》和《传世藏书》有关文字(省略号为笔者所加)。

公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起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为文章论说必本于仁义(欧公撰神道碑)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饘粥不充日昃始食同舌生或馈珍皆拒不受(遗事)公以进士解褐为广德军司理日抱具狱与太守争是非守或怒临之公不为屈归必记其往复论编之语于屏上比去至字无所容贫止一马鬻马徒步而归(汪藻撰祠堂记)晏公留守南京公遭母忧晏公请掌府学公常宿学中训督成学生夜课……公少有大节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碑)(《四库全书》448册79页)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并序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高中文言文助读(增订本)杨振中

高中文言文助读(增订本)杨振中

202 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

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氺。

苍天补,四极正,淫氺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选自《淮南子·览冥》203、刑天争神奇肱之国在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

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选自《山海经》204、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山海经》共十八篇,作者不详,大约是晚周的书,秦、汉人的增补。

内容主要记述古代民间传说的地理知识,每写完一山一水,多记其中许多怪异的草木鸟兽虫鱼以及部族、祭祀、巫医等,内含不少神话和传说。

205、宋定伯捉鬼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

问曰,“谁?”鬼曰:“鬼也。

”鬼曰:“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

”鬼言:“我亦欲至宛市。

”遂行数里。

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也。

“”定伯曰:“大善。

”鬼便先担定伯数里。

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

”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

如是再三。

定伯复言:“我新死,不知鬼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

”于是共行。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无声音。

定伯自渡,漕漼作声。

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

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唾之,化为一羊,便卖之。

恐其变化,唾之。

得钱千五百,乃去。

于是,王崇言:“定伯捉鬼,得钱千五百文。

”选自曹丕《列异传》206、鬼避姜三莽景城有姜三莽者,勇而戆。

15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0)

150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0)

《伶人智谏》[思考与练习]8差错----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0)上海财经大学附中杨宝福246、伶人智谏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

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

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

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

诸伶共唱和之。

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选自《新五代史》) [思考与练习](一)给上段文字加标点。

(二)中牟县令所以能免于一死,其原因是:①县令“当马切谏”感动了庄宗;②敬新磨叱责了县令;③敬新磨用反语批评了庄宗;④诸伶的请求。

(三)解释词语:稼穑。

(四)从上文中找出—个词性活用的词。

(《高助》438)参考答案245题:(—)略。

(二)③(三)耕种与收获(四)饥,形容词作使动词用。

(《高助》445)一题名之误题名《伶人智谏》,在《新五代史》里不存在。

二(二)不构成练习(二)不构成练习,理由见丙文。

三(二)是病句(二)是病句,理由见丁文。

四“饥”是形容词吗?杨振中说,“饥,形容词作使动词用”。

“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的“饥”是形容词吗?否也。

辨析请看《“饥”是形容词吗?---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150)》。

五“246题”是空中楼阁“246题”是空中楼阁,理由见辛文。

六“246题”不存在“243题”不存在,理由见壬文。

七参考答案,全误参考答案,全误,理由见葵文。

参考答案“耕种与收获”的后面漏句号。

6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9)

69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9)

“天下大勇者”中衍“有”
----杨振中《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错误百出误人子弟(69)
杨宝福
[阐发与应用]
2、忍辱。

……。

宋朝的苏轼在《留侯论》中有一段“古之所谓豪杰”的论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高助》96《高增》92《高新》75 )
“天下大勇者”中衍“有”。

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003年6月第9次印刷,第1332页)有关句子如下: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天下大勇者”,苏轼《留侯论》原为“天下有大勇者”。

“天下有大勇者”中的“天下”与“有大勇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天下大勇者”中的“天下”与“大勇者”没有任何关系。

杨振中擅自改动苏轼作品,胆子可大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