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八百壮士” 半数是通城人87人查实姓名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在上海苏州河的北岸,现在仍屹立着一栋弹痕斑斑的建筑,无言地述说着当年抗日将士们的英勇壮烈。
它就是四行仓库。
1937年10月26日,为了掩护国民党八十八师和其它部队向西撤退,谢晋元带领400多人(报界宣传称“八百壮士”),奉命据守四行仓库。
谢晋元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下,他们浴血奋战4昼夜,打退敌人1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也重新振奋了因淞沪会战受挫而下降的中国军民的士气。
童子军杨慧敏给将士送旗01苏州河对面当时是英美租界,四行仓库保卫战引起了中外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英美等国派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
蒋介石认为坚守闸北、坚守四行仓库最初的目标已经达到:绝大部分的中国军队已经顺利撤退,并重新部署;而这场战斗已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注意。
于是他下令谢晋元于10月31日撤出仓库。
刚接到通知时,谢晋元坚决不答应。
因为他早已立下了“殊死报国,誓于四行仓库共存亡”的誓言。
后经再三劝说,谢晋元才同意率部撤退到英租界。
但随后英租界在日军的威胁下,解除了壮士们的全部枪械,并将他们送到了租界西部的胶州路进行隔离。
02在租界内,谢晋元仍然没有放松部队操练,依旧组织大家出操、训练。
每天早上,孤军还会升国旗。
这些行为让租界守军很不自在,他们怕惹来日本人。
一天早晨,趁着孤军升旗时,英国人指使全副武装的白俄雇佣军来抢国旗,还开枪打死了四个保护国旗的战士。
当时,谢晋元给蒋介石写信,想继续抗战杀敌,得到的回复却是要忍耐。
可想而知,谢晋元他们是多么的愤懑和压抑。
但谢晋元依然每天带着手下的士兵,对着没有国旗的旗杆升旗、行礼。
1941年4月24日,谢晋元在四行孤军营操场被4名汪伪特务收买的兵痞刺死,年仅37岁。
后来4名叛徒被租界审判处死。
谢团长没有在战场上牺牲,却死在了卑鄙的叛徒手中!后来,谢团长的遗体被安葬在孤军营宿舍门前的小花园内。
国民政府追赠其为少将。
25万上海市民纷纷含泪到孤军营为谢晋元送葬。
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了几个人
八佰真实原型最后活了几个人
八佰壮士活下来很少,大概有100人左右。
即使活下来也是去往外地,几乎都没有留下姓名。
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与日军血战4昼夜后,顺利完成了任务,谢晋元接到了撤退命令,撤退到公共租界,被解除了武装。
八百壮士的来历
进驻仓库当夜,曾有英国巡逻兵隔着苏州河询问驻兵有多少人,谢晋元回答称800人。
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媒体采访时,谢晋元称有800人。
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但实际上,当时仓库内的确并没有那么多兵力,这个营由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排组成,“编制”算满也只有452人。
谢晋元之所以回答称800人,后人分析,一方面是为了壮大军威、迷惑日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孙元良承诺留下一个“团”,而一个团1000人左右,算上战斗牺牲的,剩余800人“合情合理”。
因此,对外宣称800人,也是为了“配合”师长。
“八百壮士”进入租界解除武装时,租界曾经制作了一份清单。
清单上登记了武器数量、军官数、士兵
数等信息。
清单上称,当时撤入租界的共有420人,这一数字理应是权威、可信的。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情节
八百壮士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期间。
当时,
日本侵略军已经攻陷了中国的上海市,并向上海保卫战中的南京市发起进攻。
南京市的淞沪抗战指挥部意识到,失去四行仓库将让日军攻进城市核心区域,他们决定派出八百名军人保卫四行仓库。
这个决定被称为“再起之战”。
八百壮士由来自零陵一带的湖南官兵组成,他们接到命令后立即集结在四行仓库。
他们的指挥官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老兵陈树湘。
当几千名日本士兵团团围住四行仓库时,八百壮士的士气良好。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抵抗了日军的连续进攻。
八百壮士利用四行仓库内的砖墙、铁门和火器来抵抗敌人,并频繁使用手榴弹。
在整整四天的战斗中,八百壮士没有退缩或投降的意思。
尽管日军使用了大炮、机枪和飞机进行猛烈轰炸,他们依然坚守阵地,周旋于战火之中。
最终,八百壮士的英勇抵抗塑造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奇迹。
尽管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日军攻占四行仓库,为南京市的抵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八百壮士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他们的壮举激励了整
个国家,并为后来的抗战努力树立了榜样。
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电影和纪念碑,用来纪念那些无畏的士兵和他们顽强的抗争精神。
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最终结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中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最终结局
导语:“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上世纪30年代末,几乎每一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上世纪30年代末,几乎每一位爱国青年,都会高唱这首壮歌。
在抗战中,这首歌曲鼓舞着百万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歌曲描写了抗日战争初期,死守在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团长的英勇事迹。
殊不知,这位抗日名将最后死于汪精卫伪政权之手,其遗属的命运,更是坎坷曲折。
时过境迁,这些当年的英雄人物,如今已全部离世。
近期,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在上海家中接受了采访。
77岁的谢老和父亲一生从未谋面,“父亲”这个词让他觉得“既遥远又陌生”。
他说:“我甚至从没有觉得自己是什么英雄的后代,甚至此前很少和外界提起。
父亲去世后,谢家人就是希望能和普通人一样,过安宁的日子……”
流尽最后一滴血
1937年10月29日,日军攻占上海的第3天,市民一早出门,便看到四行仓库楼顶上飘扬着中国国旗!自从中国军队撤离后,上海浓烟翻滚的天空中,就只能看到租界的英国米字旗、美国星条旗、白俄三色旗和日占区的“膏药旗”。
1932年,参加过“一·二八”上海保卫战的谢晋元,5年后,他的部队又一次打响了“八一三”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在沦陷的上海,在数万日本陆、海、空军的围困中,谢晋元和他率领的“八百壮士”升起了上海市唯一一面国旗。
当这些房顶上挂着“膏药旗”,大腿上盖着“日本”二字的中国人,再生活常识分享。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八百壮士是指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在上海即将沦陷时奉命撤退到四排仓库,与日军激战四天四夜的英雄群体,在抗日战争中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
当800名英雄被困在单独的军营时,他被日军俘虏带走,其中一些人被送往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集中营。
2014年8月29日,八百名英雄国民革命军作为英雄群体被追杀。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袭击中国军队,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国民政府在上海投入了40多万军队,并与日军发动了“松湖战争”。
9月,闸北宝山路阵地沦陷;10月,日军冲破防线。
在闸北和江湾作战的中国军队被迫向西撤退。
著名长腿将军孙远良所在的第88师师长、524团副团长谢金元率部一营官兵,奉命坚守四线仓库,吸引日军注意,掩护主退。
据青年史学家考证,当时站在一旁的官兵只有三百多人。
他们之所以叫800,是因为考虑到了早期的伤亡情况和原有的组织体系(第一增援营700多人),也是出于“聚整数”、鼓舞士气、扩大声势的目的。
在四线仓防守的原因,是处在公开租界的边缘,没有任何掩护,相当于向全世界现场直播战争,有利扩大影响力,博取同情。
四星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座六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高大坚固。
当时,仓库的西界和北界已被日军占领,东界和南界是公开租界。
日军进攻时,怕误伤租界,不敢用重炮轰炸和飞机轰炸。
士兵们孤军奋战了四天四夜,击退了日本人的多次进攻。
其间,公共租界内的人们在河对岸摇旗呐喊,甚至渡河慰问。
各国媒体实地报道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任务完成后,无路可走的官兵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并被解除武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有特许权都落入敌人手中。
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财富兵暗杀,不幸身亡。
其余士兵由日军护送到战俘营。
在狭小的地方与日军作战的800名战士的英雄事迹迅速传遍海内外。
人们称赞他们为“八百英雄”,并特意写了一首“八百英雄歌”来歌颂他们。
父亲谢晋元和 八百壮士 的最终结局
父亲谢晋元和“八百壮士”的最终结局刘畅怀旧好声音2018-08-08来源:《环球时报》谢晋元(1905年~1941年)谢晋元,著名抗日将领,淞沪会战中以“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也激励着百万青年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抗日名将最后死于汪精卫伪政权之手,其遗属的命运,更是坎坷曲折。
在上海一所普通的民宅中,《环球人物》记者刘畅找到了谢晋元之子谢继民。
谢继民和父亲一生从未谋面,“父亲”这个词让他觉得“既遥远又陌生”。
战斗4天,孤军4年整个淞沪抗战中,谢晋元所在的闸北地区,始终是战线的轴心,他所率领的88师部队因此被日军称为“闸北可恨之敌”。
谢继民说,其实早在1937年10月25日,核心阵地即被日军突破,我军全线退守沪西时,许多人建议考虑长期抗战,有秩序退守经营了3年之久的防御阵地。
但蒋介石以国际联盟开会在即,能保持在上海的存在“可壮国际视听”,要求撤退下来的军队在毫无思想和军事准备的情况下,在沪西仓促摆开战场。
88师受命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交到了时任88师262旅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的手上。
上级要求他们,把指挥所设在88师原司令部“四行仓库”。
其实,坚守四行仓库的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该营士兵陈德松在《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一文中写道:“以该团第一营为基干,组成加强营,仍用团番号。
全团410人左右,一个机枪连三个步兵连,一个迫击炮排。
”为迷惑敌人,在记者采访时,谢晋元假告800人。
这才有了“八百壮士”之说。
10月28日黎明,上海市商会派出一名女童子军杨惠敏携带慰劳品,渡过苏州河进入四行仓库,向孤军敬献新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
谢晋元命令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仓库大楼楼顶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
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激励着谢晋元和他的士兵。
短短4天时间,他们在四行仓库这块弹丸之地,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毙敌200多人,伤者无数,自己仅阵亡9人,伤20余人。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该片取材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讲述了史称“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
日本人在1937年8月13日发动了“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由此拉开序幕。
在淞沪会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发表了“防疫隔离演说”,称要对侵略者进行“防疫隔离”。
美国的态度给了蒋介石希望,他希望能在接下来召开的“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上,借助罗斯福之力,把日本这个“瘟疫”隔离出去。
此时,鉴于淞沪会战的形势渐渐不利于中国,蒋介石决定将主力部队逐步撤出的同时,留下一支部队继续留在闸北抗战,向居住在苏州河对岸的租界洋人特别是美国人证明,上海仍在中国人手中,以便在谈判桌上增加砝码。
执行这个命令的是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他找来了88师师长孙元良,希望他的部队能够守卫闸北。
孙元良思索后建议说,留在闸北,肯定是要牺牲的,兵力多也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与其把一个师白白牺牲掉,不如选拔一支精锐部队,守住一个点,这样既可以减少牺牲,也容易打出漂亮战役引起国际注意。
顾祝同同意了孙元良的想法。
回到部队之后,孙元良本想留下一个团,但是考虑再三,决定留下一个加强营,对外声称八百人,即“八百壮士”,但实际上只有一半,也就是四百人。
这个加强营的指挥者,便是524团副团长谢晋元。
谢晋元,广东蕉岭人,黄埔四期毕业。
孙元良在全师撤退时,找到了谢晋元,两人足足有二十分钟没有说话,因为孙元良明白,留下就有可能死亡,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看着师长,谢晋元也没多说什么,作为黄埔学生,面对眼下的局势,他不能也不会拒绝。
10月27日深夜,谢晋元率部从上海北站进驻四行仓库。
一到地方,他便立即在仓库内建筑工事,并把所有门窗全部封闭,堆满沙包麻袋,做好和日军殊死搏斗的准备。
谢晋元,就如同当年的阎典吏一样,以自己的智慧,率领“八百壮士”连挡日军多次进攻。
大部队撤退之后,四行仓库外围还有一处钢筋混凝土掩体。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抗战题材的影片《八佰》上映后,获得很多好评,这部电影是根据历史上淞沪抗战后期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故事改编的,文艺作品是根据历史适当进行创作的,所以电影作品与历史上真实的八百壮士的故事有很大的出入,这倒不必较真,给大家讲一讲历史上的八百壮士的故事吧。
七七事变爆发后全面抗战开始,日本侵略军呈现从北向南进攻的态势,中国军队在北方的防守比较薄弱,如果按南北方向进行抵抗,对中国军队就非常不利。
为了改变形势,将日军的攻势改为由东向西,则密布的水系与高山更有利于中国军队的布防,同时可争取时间掩护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学校、政府机构内迁,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国府决定在上海主动发起一场会战,不仅可以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还可以引起国际关注,希望能够借助国际力量调停中日战争,当然这都是单方面的幻想,事实证明西方列强根本就不会关心中国人民的悲苦遭遇。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国军先后投入近80万兵力,日军先后投入近30万兵力,战况异常残酷惨烈,老蒋的精锐几乎投入了一大半,但国军在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战术使用、情报侦察等各方面都与日军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是一个团投入战斗,一天时间就伤亡过半,国军最精锐的所谓“德械师”教导总队、36师、87师、88师及税警总团也几乎损失殆尽,中国空军也基本打光。
战役持续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英勇战斗,产生了许多悲壮的英雄事迹,但战争形势却向着不利于中国军队的方向发展,日本国内不断向上海地区增兵,11月5日,日军第10军在金山卫登陆,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军队有可能被切断退路,在这样的情况下,蒋介石只得下令撤退,11日,上海沦陷。
八百壮士守卫四行仓库的战斗就发生在上海沦陷前几天,10月26日晚上,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中校奉命率领一营坚守四行仓库,当时中国军队已经开始撤退,四行仓库已成为“孤岛”,但谢晋元副团长与官兵们毫无畏惧,像一枚钉子牢牢的扎在上海市区最后一块阵地上。
气壮山河的“八百壮士”
气壮山河的“八百壮士”作者:陈立人来源:《百姓生活》2015年第09期背景:改变中日战争战场走向的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为抗击日军进攻上海以及整个淞沪地区,而展开的战略决战,会战历时3个月。
蒋介石任统战区总司令,直接指挥作战。
会战先后投入6个集团军、75个师,号称75万兵力,实际到达战场投入战斗40万人以上。
我空军约200架飞机参战,海军40余艘舰艇投入战斗。
日本军队投入总兵力为9个师团,共约30万人,以及海军舰艇30余艘,其中,航母3艘,空军作战飞机390架。
会战以中国军队作战失利,付出重大伤亡后退出上海以及外围阵地而告终。
这是“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军队进行的第一个战略规模决战,也是中日战争由局部冲突扩大为全面战争的标志。
此役使中日军队交战的主要方向从战争初期以平津为起点,沿平汉铁路、津浦铁路由北而南展开,转为以上海为起点,沿长江航线和陇海铁路自东向西发展,从而改变了中日战争的战场走向,深刻地影响了战争进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挑起侵华战争。
之后,战火迅速蔓延。
上海扼长江出海口,是进出华东和中国腹地的战略枢纽,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都会,且毗邻当时中国首都南京,因而,成了日军下一个进攻目标。
中国政府洞悉日军的侵略野心,鉴于战争发展态势和上海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为遏止侵略,拱卫首都,中国军队加紧部署,准备迎战。
大战一触即发。
1937年8月9日傍晚,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军官大山勇夫与另一士兵,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我驻军保安队击毙。
这本是一起擦枪走火式的突发事件,日本政府却蓄意以此为导火索,挑起战端。
虹桥机场事件发生次日,中日双方开始交涉。
日方要求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队,拆除所有防御工事。
同时,日军暗中加紧调动,第3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奉命将军舰从长江口开赴上海,准备投入作战。
日军大本营命令海军第1特别陆战队从佐世保紧急启程向上海增援。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
上海八百壮士的真实故事上海八百壮士是指在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一支国军队伍。
四行仓库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的沪淞会战快要结束的时候。
当时,沪淞战役是国军为了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主动向日军发起的战争。
尽管在战争中,国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日军,可是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太大,再加上国军军队之间又没有做到协同作战,因此国军仅坚持了3个月不到的时间,便因伤亡惨重,不得不撤离战场,以保存长期作战的火种。
为了能顺利撤退,国民政府下令国军第88师留守抵抗,拖住日军,以保证其他部队顺利撤离。
同时,国民政府还希望能通过88师与日军的浴血奋战,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从而促进国际社会对日本政府进行制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会议召开在即,这也就意味着88师必须与日军周旋到大会开幕的那一天。
88师师长孙元良在接到命令后,认为88师留守顽抗,只是为了促进政治影响。
那么,与其让整个师做炮灰,不如集中兵力,据点为守,这样只需要留下一个营就可以了。
所以,在得到上级同意后,孙元良留下了一支由423人组成的加强营,而负责指挥作战的就是副团长中校谢晋元。
为了麻痹敌人,谢晋元对423位国军战士们要求,若是外人问起有多少守军,一定要说有800人之多,正是“八百壮士”的由来。
随后,谢晋元一行人经过筛选,把四行仓库作为了据点。
(保存至今的四行仓库)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靠近公共租界,同时它是闸北区最紧固最高大的建筑。
在这里作战,一方面易于防守,同时也相当于在留华外国人的家门口打仗,如此能让更多的外国人真切地看到中国人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斗志和决心。
10月27日,日军重兵出击,很快就占领了火车站等重要地点。
然而,在日军经过四行仓库的时候,他们却遭到了“八百壮士”的枪械射击。
为了攻下四行仓库,日军先是利用坦克进攻。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四行仓库的墙壁绝不是豆腐渣工程,炮弹打在墙壁上,只是溅起了一点齑粉,根本无法摧毁这栋建筑。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之战
“八百壮士”四行仓库之战作者:来源:《新传奇》2020年第34期1937年淞滬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
作为真实存在的著名抗日英烈群体,“八百壮士”的名称从何而来?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
作为真实存在的著名抗日英烈群体,“八百壮士”真相如何?本文试图透过蒋介石指示、孙元良回忆录、谢晋元书信、万连卿口述,通过将军、校尉、士兵三个不同层面,尽可能直达历史现场,来“还原”四行仓库之战。
迅速进入四行仓库,固守待命1937年10月26日,淞沪抗日战场炮火连天,闸北北郊边缘交通枢纽大场失守。
上海方面的作战指挥归属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秉承蒋介石指示,放弃上海北站至江湾间阵地,部署大军转移至苏州河南岸继续抵抗。
此时,九国公约签字国代表云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准备开会讨论中日问题。
为使中国在会议上占据有利地位,蒋介石要求嫡系精锐第88师留守闸北。
“我不同意。
如果我们死一人,敌人也死一人,甚至我们死十人,敌人死一人,我就愿意留在闸北,死守上海。
最可虑的是,我们孤立在这里,激战之后,干部伤亡了,联络隔绝了,在组织解体、粮弹不继、混乱而无指挥的状态下,被敌军任意屠杀,那才不值,更不光荣啊!”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孙元良表示恕难从命,觉得电话中无法把话说透,特派参谋主任张柏亭面报详情。
“委员长有意要贵师留在闸北作战,把一连一排一班分散,守备市区坚固建筑物及郊区大小村落,寸土必争,要敌人付出血的代价,尽量争取时间,唤起友邦同情。
”顾祝同开门见山,重申任务宗旨。
张柏亭解释说:“事实上有困难,因为本师已经先后补充了六次,目前老兵只有十分之二三,一旦分散配置,则维系力顿告消失。
”顾祝同沉默了一会儿:“那么,你们准备怎样来实践委员长的意旨呢?”张柏亭胸有成竹:“部下认为选拔一支精锐部队,至多一团左右兵力,来固守一两个据点,也就够了。
”顾祝同拍板:“时间已经不多了,那就照这么办,今晚要部署完毕,一切我会报告委员长。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八佰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役,该战役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市区进行,是中国国共两党以及上海市民和军民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斗中,有许多英勇抗战士兵以巨大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八佰部队是这场战斗中最为著名的一支队伍。
该部队由国军第88师第524团的八个连组成,总共有八佰余名官兵,在淞沪会战中担负着保卫“八佰公馆”任务。
八佰部队所在的八佰公馆是上海地标性建筑,也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政权在上海的象征之一。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八佰部队士兵们放下一切个人利益,严守岗位,英勇抵抗,坚守了四个多月,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国抗战争夺来了宝贵的时间。
八佰部队的英勇表现深深感动了整个中国国内外,他们所展现出的顽强抗战精神、忠诚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页。
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生忘死,宁死不屈”的军人信仰,成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
即使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们也没有退缩,坚守阵地,保卫住了八佰公馆,并对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除了八佰部队,还有许多其他英勇的士兵在这场战斗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
这些抗战士兵中既有国民党军队的官兵,也有共产党军队的战士,还有一些来自地下抗日组织和民间武装的人员。
他们守卫着上海这座英雄城市,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而战,他们的英勇表现对于整个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些英勇抗战士兵中,有许多人最终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他们的牺牲不仅给日本侵略者带来了巨大的杀伤力,也激励了更多的人投身到抗战事业中。
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中国的自由和独立付出了最高的代价,他们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八佰淞沪会战中的英勇抗战士兵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英雄事迹激励着每一代中国人。
他们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宝贵财富,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军人的光荣传统。
通城八佰故事的作文
通城八佰故事的作文
你们听说过通城八佰的故事吗?这可真是个热血沸腾的故事啊!
话说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通城这个小地方来了一群勇敢的战士,他们只
有八个人,但却像八百头狮子一样勇猛!
这八个人可不是一般人,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身手不凡。
有的能飞檐走壁,有的能百步穿杨,还有的能一口吞下八个馒头!
他们的任务是要守住通城,不让小鬼子们踏进半步。
小鬼子们可厉害了,
他们有飞机、有大炮,还有一群像狼一样的士兵。
但是我们的八勇士毫不畏惧,他们拿着简陋的武器,跟小鬼子们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你猜怎么着?这八个人竟然把小鬼子们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他们就
像是八颗原子弹,把小鬼子们的碉堡都炸飞了!
这八个人虽然都牺牲了,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留在了通城人民的心中。
他们就像是八座丰碑,永远屹立在通城的土地上!
所以啊,朋友们,我们要向通城八佰的英雄们学习,学习他们的勇敢、坚
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像他们一样,勇往直前,
永不退缩!。
八佰观后感淞沪抗战中的英雄壮举
八佰观后感淞沪抗战中的英雄壮举八佰观后感——淞沪抗战中的英雄壮举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二战时期所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
而其中的淞沪抗战,则以八百壮士的英勇表现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观看电影《八佰》后,我深深为那些英雄壮举所打动,同时也对抗战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通过真实的事件再现,将观众带回到1937年上海淞沪抗战的战场上。
八佰壮士是中国军队的一支少数民族连队,他们被派往守卫上海的四行仓库,在日军的围攻下坚守了四天四夜。
他们决不投降,以生命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
影片以细腻而真实的场景再现,再现了士兵们的坚毅和英勇的精神,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的惨烈和残酷。
淞沪抗战的英雄壮举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象征。
面对日军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装备,八佰壮士们毅然决然地守护住了四行仓库。
他们挺身而出,不畏艰难,用生命捍卫着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他们的壮举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国内外的赞誉,也为今后的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电影中,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战火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连队长赵四小离开新婚妻子,带领士兵们勇敢站在抗战前线;到毅然决然选择留下守卫仓库的雷大山,他们的忠诚与担当让人动容。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四行仓库守住了最后一道防线,为后续的战争胜利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电影中还突出了八佰壮士和其他国家军队的团结合作。
面对共同的敌人,中国士兵与其他国家的军队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日军的攻击。
这种团结合作不仅展现了国家间的友谊,也表达了对于正义事业的坚定信仰。
只有当我们站在一起,齐心协力,才能够取得真正的胜利。
电影《八佰》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情感的作品。
每一个八佰壮士,无论是背负着家庭责任的队长,还是怀揣青春梦想的年轻战士,都展现出了人性中最真挚、最可贵的一面。
他们在敌人的枪口下,保持着人性的尊严,用无言的坚守诠释了爱国情怀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观后感深深激发了我对淞沪抗战英雄壮举的敬仰和对抗战历史的思考。
淞沪抗战“八百壮士”寻踪
淞沪抗战“八百壮士”寻踪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浴血奋战1937年秋,淞沪抗战进入了紧急关头。
10月26日晚,守卫战场防线的第88师第524团在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奉命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连夜西撤。
媒体用“八百壮士”来称颂守卫四行仓库的孤军,实际上他们只有400多人。
【总页数】1页(P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寻踪被遗失的个体命运——解读凯尔泰斯的《寻踪者》 [J], 陶奕熹
2.寻踪帅迹感受辉煌--记"帅迹寻踪"陈列布展小组采风活动 [J], 张斯媚;
3.从《八百壮士》到《八佰》:写实主义到诗化风格的转变 [J], 龙艳
4.时间"蜕变":《八百壮士》到《八佰》 [J], 董亭亭
5.浅析主旋律电影跨时代翻拍特点——以应云卫版《八百壮士》与管虎版《八佰》为例 [J], 李欣蔚;张新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
八百壮士守四行的主要内容八百壮士守四行是指1937年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的八百余名守卫军官兵在四行仓库英勇抵抗数万日军的进攻,坚守据点近5天的英勇事迹。
这是一段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历史,也是中国军民抵抗外敌侵略的重要篇章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段历史。
淞沪会战全称“第三次淞沪会战”,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全面入侵行动中的重要一战。
1937年秋,日军以“粉碎抗战一切!”为号召,进攻中国上海。
他们的目标是迅速攻占淞沪两市,从而突破中国军队的抵抗,并向华东沿海地区进军。
四行仓库位于淞沪交界地区,长约50米,宽39米。
这座仓库四周都有高墙环绕,只有两个进出口,是极其重要的据点之一。
1937年秋,国民党上海防线防守的最前线是四行仓库,防御任务落在中国军队的第88师37团。
1937年8月13日,日军从外国租界区域扣发子弹,直接向四行仓库猛烈进攻。
在强敌的进攻下,中国守军始终咬牙坚守。
日军屡次发动激烈攻势,但都未能攻破四行仓库的防线。
稍微放松了一刻,中国守军立刻组织反击,将进犯者推出去,这种情况使日军倍感压力。
由于日军对四行仓库的毫无作战经验,以及中国守军勇猛善战的坚定抵抗,使他们对攻打仓库增添了很多的惊恐和动摇。
同时,中国军队的后方也出动急行军进援,为四行仓库提供了物资和人力的保障。
然而,日军不甘失败,他们集结了大量兵力,在8月14日晨突然发起了新一轮猛烈进攻。
中国守军筑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坚决进行了阻击战,歼敌一百余人。
日军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但都被中国守军所击退,其损失惨重。
中国守军缺乏武器装备,尽管如此,他们用低矮的战壕和鲜血筑就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英勇抵抗史。
八百壮士坚守在四行仓库的大门前,面对重伤倒地的战友和厚重的烟雾,没有后退、逃跑的迹象。
日军的进攻一波又一波,像潮水般向他们冲来,但他们将每一波进攻都坚决地击退。
8月22日,日军的攻势再次进一步加强,他们使用了大量的步兵和装甲车,四行仓库几乎处于火海中。
抗日英雄人物素材——谢晋元
抗日英雄人物素材——谢晋元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国军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三月亡华”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淞沪会战”。
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抗战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血肉磨坊”。
由于中国部队战志高昂,见死不退,着实出乎日军意料之外。
仅此一役,就已经打破了日本“三月亡华”的迷梦。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
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国军退出上海战场。
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
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
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
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国军,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
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淞沪会战“八百壮士”半数是通城人87人查实姓
名
导语: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而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则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参战的中国士兵史称“八百壮士”。
“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而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则是淞沪会战的最后一战,参战的中国士兵史称“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其实只有400多人,其中一半是通城籍。
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多年走访查询,但目前查实姓名的只有87人。
”5月30日,湖北省通城县档案局股长冯立群说。
通城籍壮士200人以上
据原咸宁师专(现湖北科技学院)历史系教授丁一考证:1937年9月,通城县保安大队一、三中队200余人被整编入湖北保安五团。
当年10月,湖北保安五团奉命开赴淞沪前线,整建制补充伤亡惨重的88师524团,通城的两个中队编入一营,成为震惊中外的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八百壮士”的中坚。
赤壁籍壮士田际钿曾回忆说:“我们湖北赤壁籍的战士不少,我知道的就有22人,临县的通城更多,有200多人。
”目前健在的成都籍壮士杨根奎也曾回忆说通城人为220人。
据此,冯立群判定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壮士”中通城籍在200人以上。
“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00多人。
通城籍壮士樊城曾回忆说:“至于‘八百壮士’,实际上没有八百人。
因为当时有记者来访问,问我们有多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