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材料为导向,引导学生立意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写作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面对问题的态度”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面对问题的态度”审题立意及范文题立意指导+写作素材+作文提纲+范文示例+中考作文预测+真题改编(举一反三练习)【济宁市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审题步骤与方法1.材料类型识别:本次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主要探讨了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 考查特点:•思维深度: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鼓励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态度。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审题方法:•整体把握:快速读完材料,理解核心观点。
•关键词提取:找出“问题”、“害怕”、“逃避”、“直面”、“解决”、“成长”等关键概念。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态度的后果。
•个人化思考:思考自己或他人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
二、材料分层解读审题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出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第二层次(不同态度):“有人害怕问题,逃避问题;有人则直面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去寻找问题。
”•第三层次(观点升华):“其实,问题才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三、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立意方向:强调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倡导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标题参考•《问题,成长的阶梯》•《勇者无惧,智者善解》•《面对问题,拥抱成长》五、写作素材提供及在写作中的运用指导(一)个人经历与成长故事素材示例:回忆起初一的时候,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极其复杂的几何题。
我几乎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问题,是成长的阶梯。
”于是,我决定直面挑战,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研究题目,查阅资料,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成长。
运用指导:•在开头部分引入这个故事,可以先简单描述问题的困难程度以及自己的初始反应。
•在主体段落,详细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查阅资料、求助于他人等尝试,展现解决问题的艰辛与坚持。
专题05 单元写作+中考材料作文立意指导-【同步作文课】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
◎勇敢面对困难,将会
。
单元写作实践
一、好奇,指的是对未知发生兴趣,感到新奇。有人对 宇宙的奥秘感到好奇,于是着迷地仰望星空,观察探究; 有人对“小人国”的故事感到好奇,于是反复阅读《格列 佛游记》;有人对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到好奇,于是去追寻 这变化的原因……
单元写作实践
【写作微指导】 1.材料中提供的这些关于“好奇”的论述,有的强调好奇的价值,有的审视好
病因:不会在文章中凸显观点,观点往往比较“隐蔽”。
深度指导 牛刀小试,说观点
很多家长开车接送孩子,导致学校门前的道路在上下学高峰时堵满 了车。前面的车在校门口停下来让孩子上车或者下车,后面的车就只能 排队等着,后车的人虽然在车上抱怨,但轮到自己到校门口的时候也同 样让别人等着自己。
同学们,你怎么看这个现象?说出观点。
深度指导
要适当运用“……是……;……要/应当或必须……;…… 能够或将会…… ”等句式,有助于明确地表达观点。
深度指导
……是……
常
用
句
……要/应当/必须……
式
……能够/将会……
◎诚实是做人பைடு நூலகம்基本品格。
◎青少年爱玩电子游戏是
。
◎人应当敬业、乐业。
◎人在困难面前必须
。
◎脸上常带微笑,能够让你更美丽。
阅读课本P38,同桌合作,归纳总结,时间3分钟。
深度指导 1.论点要正确。
正确即要求论点本身要符合客 观实际,立得住脚,而不是片面、 绝对甚至错误、荒谬的观点。
深度指导
2.论点要有针对性。 针对性要求论有所指,论有所用。论有所指,要求观点针对某
种现象展开,不做泛泛之论;论有所用要求观点要面向生活,深入 思考生活,而且能用思考所得指导生活
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谋篇
作文的审题立意与选材谋篇篇一:立意、选材、谋篇布局十四立意选材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理性层面理解立意及立意的重要性。
2、结合学生的习作实例做具体的分析,提高学生立意的水平。
3、在从材料中提炼中心和根据命题选配材料的练习中提高学生选材的水平。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有诗评人文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意为其言不知所云,其主题不知所往。
说话和写文章都必须有个明确的中心,生找出什么是立意?立意有什么作用?释袁枚的话。
二、学生练习1、找出课文中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的中心明确:第一篇实用文体——贺电中心称颂收电人高尚的品德,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期盼及故人之思。
第二篇散文诗中心拯救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
第三篇议论文中心打破传统,思维创新的重要性。
总之,无论哪一种文体的文章,其主题都是应该是鲜明、确定的。
突出的主题都应该是新颖深刻、富有创造性。
三、练习:分析下列文章作者写作时的立意是什么?练习册59页第一、二、三篇文章总结分析立意的几种方法:1、看题目,找题眼。
2、从文中找中心句3、分析文中关键性的抒情议论句。
四、主题与材料读112页的第三节理解:1、什么是意在笔先?2、主题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的关系?3、如何做到材料与中心相一致?? 在确定主题后,选材相当关键,方法:围绕中心发掘材料。
选材标准:能突出主题中心的为最好。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例,见课文分析。
分析113页的两节的例文和分析。
生自己分析学生习作《班门敢弄斧》找出其中的论据及论点。
? 围绕中心发掘材料。
深度开掘所选材料的理论价值、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及美学价值,找寻材料中的闪光点,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和美的享受。
阅读《爱的醒悟》和《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体会作者对材料的开掘。
五、练习练习册第6页。
如何发掘材料中的闪光点为主题服务。
完成课后练习,根据中心找材料:水的联想。
十五谴词造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遵守语言规范,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具有形象性和情感内涵。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详解
材料作文意在让学生在原材料中提炼观点,如果不作引论, 不叙原材料,不分析原材料,习作观点横空出世,就会使 人摸不着头脑。因此每篇习作的开头即要求学生在简洁的 引论部分叙、析、评三结合。叙述原材料要简洁,侧重于 为习作者提炼观点服务。分析材料是关键,须鞭辟入里, 要为提炼观点作铺垫。提炼观点是全文的灵魂,要在分析 基础上水到渠成,且语言简要明确。
分析:结果——鲤鱼、鲫鱼、米虾、空白 追溯原因——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水域狭窄 藏鱼不多
立意: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方法二:找关键词句法 材料四: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 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 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 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 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例3: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 分析:
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 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
材料作文的原材料多种多样,模式不同,要求不 同,学生应分类辨析,“对症下药”,扣题而写。 此其二。 材料可分三类:一类是材料情感意向决定了
习作的主题性质,如上文所述;一类是材料提供学生写 作的社会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所写事情的性质、范畴; 一类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质疑或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写作。
如
有一则材料说王安石在某地见“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蕊” 两句诗,认为对方写错字造成错误,于是改成“明月当空 照,黄犬卧花荫”;其实,“明月”是当地的一种鸟, “黄犬”是一种小毛虫。材料说:“王安石没有调查,结 果弄错了作者的原意”。原材料本身的情感意向是批评王 安石的,但如果作文要求中写道:“是王安石改诗错误, 还是原诗有缺点?请你谈谈看法。”这时完全可以一反原 材料的意向,批评原诗用词的冷僻和表现的晦涩。
高考作文:审读材料,思辨提升—从语法和思辨的角度看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审题立意
审读材料,思辨提升—从语法和思辨的角度看2021年全国新高考I卷作文题审题立意作文题:1917年4月,XX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
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
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有“任务”,但不是之前热议的任务驱动作文。
作文材料是有关“体育之效”的论述。
寓意不只适用于体育,在许多领域内也成立,可谓“体育其表,哲思其里”。
立意时,需要分析材料重心,再提炼转化为抽象观点,结合时代确定合适的立意。
一、语法分析,明确重心解读材料,明晰重心是审题的开始。
解读材料时,要理解每句话的大意,并进行语法分析,确定表意重心。
这是个多层复句,最大的一层以冒号为界,前后是解说关系。
冒号前指出这是XX 在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的,冒号后是具体论述,由四句构成。
这四句又构成一个句群。
“句群也叫句组,它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意思的几个句子组成。
”审读句群,就要找出或归纳出这个“中心意思”。
我们结可以合XX《论体育之研究》中的相关段落来理解这则材料。
动之属于人类而有规则之可言者曰体育。
前既言之,体育之效,则强筋骨也。
愚昔尝闻,人之官骸肌络,及时而定,不复再可改易,大抵二十五岁以后,即一成无变。
今乃知其不然。
人之身盖日日变易者:新陈代谢之作用不绝行于各部组织之间,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虽六七十之人犹有改易官骸之效,事盖有必至者。
又闻弱者难以转而为强,今亦知其非是。
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不戒于种种嗜欲,以渐戕贼其身,自谓天生好身手,得此已足,尚待锻炼?故至强者或终转为至弱。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之二元思辨性作文“立己达人”写作指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古人立身特别重视“己”“人”关系。
《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
”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畛域分明。
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请你从青年学生的角度结合对新时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字数不得少于800个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材料主要探讨的是“己”“人”关系。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主要讲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即君子学习知识是为了修身,陶冶自己的情操;小人学习知识是为了取悦他人,沽名钓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这几句论述关于“己”“人”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类:1.“己”是立身的根本,“人”是立身的施用,“己”与“人”本用相济;2.“己”虽是立身的根本,但“人”是“立己”的砥砺与验证;3.“人”虽是立身的施用,但“己”是“立人”的始点与依托。
由此,我们可针对上述“己”“人”关系进行论述。
在论述时,我们既要根据材料阐述清楚历史观点中“己”为根本也为依托,“人”为施用也为验证的关系,也要抓住“新时代”这一时代要求,思考新时代下我们应当如何把握好“己”与“人”的关系,如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新青年之间,或自己这个新青年与其他非青年之间的关系,并给出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解题】按照三元论来分析此作文材料:一、确定核心概念可以发现其核心概念是“己”和“人”,属于较为典型的二元概念作文。
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互惠共生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法则。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审题立意的关键。
“花丛中,蜂忙蝶舞;植物茎秆上,蚂蚁和蚜虫亲密合作”突出的是合作的价值与意义。
“土壤中,细菌与植物共生固氮……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展现出一切事物与合作的联系。
“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这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合作、联系紧密相联系。
所以本题的写作角度可以从这些方面思考。
参考立意:1.一切事物之间都是共同的。
2.合作共赢,创造智慧。
3.搞好合作,协同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都追求这种“标配人生”。
材料二:“90后”赵鹏菲在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到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上文都完全小学任教,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因山区缺老师,他就成为了这个山区小学的全科老师,三年服务期满后,毅然为了山区的孩子选择留下继续任教。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考写作指导】单则材料作文简易实用审题立意七招
综观全篇材料,重点和主要篇幅在后面的对比, 体育只是引出后文观点的一个比方。人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强弱只是暂时的,后天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先天客观的形势。滥用 其强者会变弱,勤于锻炼者会变强,由此蕴含的第一层意思是后天 努力可以改变先天条件,这是自立,是人定胜天的自信。“生而强 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这是不认命不服输的自尊。 “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我生来就弱, 也许这是上天在暗示我要多加锻炼(深层义为后天的努力作为)让 我变强。这是逆境中不甘沉沦、强手面前不怕失败的自强。从这三 个层面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自尊、自信、自强,是面对强者不怕挑 战、面对困境敢于破局的志气和勇气。
• 二、抓关键句法
•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兼有议论、表达观点)语句 及命题者的提示性语句,如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 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 步骤:
• 第一步阅读材料,按上述思路查找勾画关键词、句。
• 第二步以关键词语为中心话题进行联想扩展,确定立意。即“我”要写的东 西。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 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多角度入手:
: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 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 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 审题的基本原则
即审题立意时要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材料 的意旨。最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断章取义,脱离材料立意。
材料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角度可以 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读材料。(多人物、多 说法)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做到“五精五立”
新教材《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做到“五精五立”作者:景自力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09期【摘要】教师要不断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为自己的东西,要强调教材的主动性地位和主干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内涵,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这样才能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新教材的实施。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五精五立【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78-01初中《道德与法治》响应和贯彻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强化了中学的法制教育,将依法治国理念根植于中学生的教育之中,有力地促进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那么,今天的统编新教材,如何做到“五精五立”呢?一、精准理解教材特点,立足教材价值方向作为《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教材的特点,才能把握好教材的教育精髓。
其特点有突出背景,强调本质,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到学习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使教材具有“亲和力”。
教材加强不同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突出教科书的联系性;体现政治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文化内涵,反映政治学科在其它科学和文化进步中的作用。
其次,教师需要明确教材的思想定位,把握教材的价值方向和教育基调。
同样的学习内容,新教材在思想立意和价值引导上多有新的设计,比如“七下”定位于青春生命成长,关于悦纳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内容,就不局限于应对生理现象的烦恼,需要看到生命正能量的表达,教师教学要关注并放大生理变化带来的青春活力。
因此,“价值”,即强调教材应有价值引领,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二、精准体现“立德树人”,立足学生“三观”教育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
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
谈谈引导学生审题立意的几种措施——以新材料作文题为例
在线课堂新材料作文题与传统的命题作文题不同,它对学生写作思路的限制没有那么大,可以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展现其自主意识。
然而,虽然新材料作文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发挥与大胆想象的空间,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完全抛开材料,随心所欲,学生仍旧要在精准地概括材料、深度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构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坚持“审于前,行于后”的原则,以“读”懂新材料为前提,“写”好新材料作文。
下面,笔者就谈谈引导学生审题立意的几种策略。
一、引导学生概括材料的大意学生如果不具备概括材料大意的能力,就很容易在写作环节出现“跑题”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出一则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材料的大意,以此来培养其概括能力。
新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他们全面且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为写作作准备。
例如,有一段材料的大意为:公鸡在草丛里为母鸡和小鸡寻找食物时发现了一枚钻戒,它看了看就把钻戒丢掉了,心想:“我的主人如果捡到了这枚钻戒,可能会把它收藏起来,但是这个只会闪光的东西对我来说却没什么用,还不如让我捡到一粒麦子,好让我的家人填填肚子。
”从表面上看,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较多,“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
但是在仔细阅读后,学生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人物”及“人物关系”都是与主题无关的。
拿到这段材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概括材料的内容,找出材料的中心。
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找出了材料的中心,即“同一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
他们会发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现实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
概括出材料的大意,学生就能快速地抓住材料的中心,避免出现“跑题”的问题。
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构思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虽然揭示的是同一种现象,或者讨论的是同一个话题,但呈现的观点却是多维度的。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没有明显的对错之分。
教师想让学生在考试中“突出重围”,就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在审题时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所写文章的主题更深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马克思(含解析)
材料作文专练------名人篇之马克思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穆罕默德美育是一种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蔡元培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所给身份完成写作。
(1)班级计划举行“美育是一种刚需”主题演讲活动,请以发言同学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2)学校校报“美育”专栏向同学们征稿,请你用笔名“子任”写一篇文章向该专栏投稿。
要求:任选一个写作任务,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材料二: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显示,超过一半95后大学生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
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
”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毛姆说:“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教资科一中学作文立意
教资科一中学作文立意对于准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科目一的作文部分无疑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而在作文中,立意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质量和分数。
所谓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那么,如何在教资科一中学作文中准确立意呢?首先,我们要明确教资科一作文的命题特点。
这类作文通常会给出一段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进行写作。
材料的内容往往涉及教育、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话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普遍性。
例如,可能会讲述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感人故事,或者是探讨社会热点问题对教育的影响。
在面对材料时,我们要仔细阅读,理解其主旨和核心要点。
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含义。
比如,材料中提到一位教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克服困难,付出了很多努力。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这位教师行为的赞美上,而要思考这种行为所体现的教育精神和价值,以及对我们自身教育观念的启示。
接下来,要学会多角度思考。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立意。
但需要注意的是,立意要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以一个关于学生在挫折中成长的材料为例,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立意,强调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立意,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从社会环境的角度立意,思考如何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立意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
避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比如,对于一个关于素质教育的材料,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分析素质教育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或者探讨如何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样的立意就会更有深度和独特性。
此外,联系实际也是立意的关键。
我们要将材料中的观点和问题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使立意更具现实意义。
比如,在看到一个关于教育公平的材料时,可以联想到自己身边存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构建语文课程群,拓宽语文新视野
构建语文课程群,拓宽语文新视野摘要:当下语文学科越来越被重视,而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学好语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仅要有耐心还要善于领悟,教师要善思善为,学生要乐学乐习,怎样解决善和乐这两难的问题,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多次磋商和研讨,决定尝试利用多彩语文课程群来整合多方资源,拓展课堂的广度和厚度,利用多维度多层面的授课方式,带动学生立体阅读的兴趣,为学生搭建可听可看可思可悟的共享平台,进而形成读写共生的良好氛围,为“想学语文、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打造宽广的格局。
关键词:语文课程群实施规划读写共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课标像一盏明灯不仅指引方向,也像一把钥匙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大门。
在课标框架下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具有学校特点的语文课程群,既体现抬头望天又能践行脚踏实地,既拓展课程,又深入实践。
让我们用自己的时间,以自己的步调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自由遨游,丰富知识,广博见闻,享受心的抚慰,情的诉求,志的熏陶,完美人格,净化心灵。
一、多彩语文课程群实施背景(一)学科的现状:当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感到语文学起来很乏味,动力不足,兴趣不浓。
究此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一是语文学科涉及面宽,知识点散,很多开放题没有统一答案;二是课本内各单元所选文章文体不够统一,不易教也不易学,学生很难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不容易短期内产生获得感。
三是中考涉及课本内容也不多,老师只能教答题技巧及方法,只能宏观指导,不能控制微观,没有很多点对点的教学实效性。
四是没有一定的场景感官,碎片式的思维难以维系学生长久的学习热情。
(二)拥有的资源:我校语文教研组人数多实力强,其中高级教师31人,一级教师23人。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届高考语文写作指导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以思辨之活水,滋立意之新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学习目标1 明确感受思辨性思维的内涵,并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学习方式,理解、归纳总结逆向出常的思辨思维的角度和方法。
2 运用总结的思辨思维的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理解和储备,提出独创、新颖的思辨性的见解。
3 通过当场立意和片段写作学生作文立意的新颖性,语言表达准确性,思想深刻性。
学习重点:运用探究得出的常见思辨思维的方法立出最佳立意,提升作文立意的新颖性、深刻怀、独创性和思辨性学习难点: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表达、论证自己的观点,追求表达的深刻性、生动性教学过程:趣导之普通电影,千篇一律地从“活着"的角度诠释“活着”;而最近荣获第35届最佳导演奖的《人生大事》却从“死"的角度思考“生”的意义。
通过两种电影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大事》获奖的原因,并引入这节课的主题——思辨性思维在审题立意,尤其是立意上的优势。
二、慎思之1、出示合作探究的三个任务①第1小组归纳探究任务1 古诗文中的思辨角度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也。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老子》11章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归纳思辨的角度:②第2、3小组归纳探究任务2 成语中的思辨角度成语本义思辨见解思辨的角度不容置喙越俎代庖有志者,事竟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精益求精归纳思辨的角度:③第3小组归纳探究任务3作文材料中的思辨角度(201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探微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探微作者:潘瑾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0年第4期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潘瑾任务驱动型作文提供具体的材料,需要从材料中提取观点、立意,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有很强的理解能力。
教师在指导时要从其写作步骤入手,设计科学的作文教学模式,指导学生掌握各个写作环节的要点,使其写作出高质量的作文,提升高中作文的教学质量。
一、审题立意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审题立意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决定着写作方向、内容的正确性。
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思维出现偏差,会写出偏离材料主题的作文,导致获得较低的作文分数。
所以,教师要加强审题立意的指导,以对比性的教学方法开展审题立意教学,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材料的观点和写作内容,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夯实基础。
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审题立意的不同,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相互联系的阅读材料,材料一为圆明园兽首铜像被英法联军掠夺流失海外,如今法国拍卖行不顾及中国政府与人民的强烈反对,依旧拍卖,掀起强烈的世界舆论。
材料二为一位中国商人以高价拍到圆明园兽首铜像,拒绝付款,造成流拍,舆论再次一片哗然。
有人认为其是民族英雄,有人认为其破坏了市场规则,问你对其行为的看法。
以上两则材料,均以“圆明园兽首铜像拍卖”新闻材料为主题,学生往往无法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导致作文立意出现偏差。
教师要以对比分析的方法阐述两者的区别。
材料一要求学生针对这一新闻事件,自选角度,提取观点,在写作中可以脱离阅读材料。
而材料二侧重对商人行为的看法,写作中不可脱离材料去分析原因、论述理由,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审题立意的重要性,不可仓促写作,大意失荆州,掉入跑题、偏题的写作泥潭。
二、落实论据确立正确的立意后,需要借助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观点,即发挥联想能力,落实作文写作的论据。
由于学生缺少写作素材,不具备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导致论据缺少说服力,降低了作文的思辨性。
所以,教师要发散学生的思维,从多个层次寻找论据,提升作文的说服力。
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40:“活力与合力”“定力活力魅力”-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热点素材必备
2024届高考作文备考:“活力与合力”“定力·活力·魅力”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发展,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蕴含着无穷的活力;“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同德,形成合力,便无坚不摧。
打造优秀的团队,建设强盛的国家,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离不开对“活力”和“合力”的思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先分说“活力”和“合力”各自的价值,然后总说团队、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都离不开对二者的思考、运用。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出自清代赵翼《论诗五绝》中第一首,意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地生长,向前发展,大自然的天然鬼斧和人类巧妙的神工下的制品每天都涌现出来,层出不穷”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出自《周易•系辞上》,意思是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构思本篇作文,我们应深入理解并深刻把握活力与合力的内涵和作用在材料中,所谓活力,指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是朝气蓬勃的新生量表现出来的无畏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有活力的个体,能自我突破、自我超越、快速成长;有活力的集体,能给组织里面的每个个体提供施展能力的机会,能激发每个个体的潜力,从而让集体日渐强大所谓合力,指的是一个集体有向心力、凝聚力,能够把集体中所有个体的力量汇聚到共同的目标上,让大家既各展其能,又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任务而努力奋斗形成合力的集体,能获取一加一大于二的强大力量在写作过程中,要在辨析清楚活力、合力各自的内涵和作用的前提下,把它们统一到如何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集体上来也就是,应该围绕着如何既激发活力,又形成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强大的集体“活力”“合力”“集体”是我们本次写作的关键词写作时,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角度来构思一是,要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只有所有的个体都被充分激活,整个集体才能更富生命力,不然,再团结的集体,也只是一具庞大的僵尸二是,有了活力还不能各自为战,应该把个体、局部的活力统一到集体的共同目标中去,形成合力,不然只会是一盘散沙三是,如果集体中的每一个体都富有活力,所有个体又形成合力,那么这个集体就是有活力的集体,就会无坚不摧,欣欣向荣四是,不能因激发活力而让组织涣散,不能因强调合力而抑制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材料为导向,引导学生立意
高考作文在命题方式上近年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任务型写作开始出现在高考作文上。
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导向,让考生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进行创作,重点对学生从阅读思维能力和写作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
学生必须读懂材料并按照作文的要求进行立意,这对我们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作为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上下功夫,以材料为向导,引导学生立意。
一、转变观念,放开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面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紧紧跟上这一步伐。
在教与学的方面都要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大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让他们能够充满信心并大胆地探索未知的领域。
例如:在教学《拿来主义》时,首先,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首创的精神进行自主探索,教师提供几个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或观点:1.拿来主义涉及到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2.它有怎样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
3.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其次,探究过程中遇到不能确定的问题可以通过书本或网络获取信息,还可以进行协作学习。
第三,教师应分层指导,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针对材料的内容形
成自己的观点,得出创新性的理解。
毕竟每个学生生活的家庭和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每一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特长领域。
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能够自我协调,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使思路更加开阔。
这样的阅读方式对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以及习作的语言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读懂材料,多维度比较中进行立意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除了已经具有的解决问题能力以外,还包括可能达到的智力水平。
他们会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从多维度进行比较,提升自己的审题立意能力,毕竟学生的分析能力决定了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和立意的高度。
例如:以201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分析,材料列举了几个推荐人选:大李、老王、小刘。
三个人都算得上时代的楷模,都有精彩的人生,但认真阅读材料就会发现,一个“更”字其实已经将写作的任务划定了范围,必须在进行比较和审视之后才能进行立意。
一、如果从“大李”的角度出发,在审题立意是应抓“矢志创新”;二、如果从“老王”的角度来考虑,应抓住“爱岗敬业”这一观点进行立意;三、如果从“小刘”的角度来辨析,就应抓住“乐活人生”这一观点进行立意。
但无论选择谁,都必须写出“更有风采”的独特之处,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在多维度的比较中阐明自己的观点,获得不一样的立意。
由此可见,平时的语文教学对知识进行整理和重新构建对立意是
多么重要。
三、认真审题,弄清楚材料的驱动导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身就是对知识进行不断构建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并不被动,而是有选择的感知和加工,最后进行重组。
因此对于作文的材料的分析就必须变得严肃而认真,特别是近年来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的扑面而来,更加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审题,弄清楚材料的驱动导向。
例如:2015年的高考命题中“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一样的立意:第一、如果单从违规的角度来分析,就没有什么新意;第二、可以抓住“女儿”和“父亲”这一特殊关系,从伦理道德方面来思考:究竟女儿是“大义灭亲”还是推动了法制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明确了驱动的导向,理清材料所涉及的范围,为即将进行的立意做准备。
很明显,后者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让探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弄清了材料的驱动导向后立意就不会偏离主题,审题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观点明确了,思路清晰了,更不会落入俗套。
四、透彻分析,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
对文本的分析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文本大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写作方法不尽相同,论证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多种论证的方法,为
作文表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新动向表明,对材料的认真分析是审题立意的关键,在组织材料进行实际写作阶段,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论证又显得尤为重要了。
例如:对于任务型写作来说,在任务的驱动下必须从多维度比较中进行说理和论证。
审题立意之后可以抓住关键词,在提出论点之后再提出几个分论点就会显得思路清晰,还可以从正反面进行论证,用事实说话就会显得深刻而不空泛。
举例要精当,更要紧紧围绕论点,透彻分析。
在可供选择的材料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观点都有它提出的理由和存在的道理,貌似都很成立,关键就看你如何选择材料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让听者或读者有一个信服的理由。
因此,在透彻分析材料进行立意之后,多种方法的论证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紧跟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要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作文表达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得感悟,产生灵感,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中,能够以材料为导向,选择好立意的角度,完成任务型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