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叶夹角遗传特性分析

合集下载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糯玉米作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育种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配合力作为衡量自交系遗传潜力的关键指标,对于糯玉米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四个糯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力进行测定,并分析其遗传力,以期为糯玉米的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研究选用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和D。

这四个自交系均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和优良的农艺性状。

2. 方法(1)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配组法,将四个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共得到6个杂交组合。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这6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种植,观察并记录其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计算各杂交组合的配合力。

(2)遗传力分析利用配合力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各杂交组合的遗传力进行分析。

通过比较各杂交组合的表型方差与基因型方差,评估各性状遗传力的强弱。

三、结果与分析1. 配合力测定结果经过田间种植和数据分析,得到各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数据。

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某些组合表现出较高的配合力,具有较好的育种潜力。

2. 遗传力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各杂交组合的表型方差与基因型方差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糯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性状受到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在四个自交系中,某些性状的遗传力较强,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

这些性状在育种过程中应作为重点考虑因素。

四、讨论1. 配合力与育种潜力配合力是衡量自交系遗传潜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测定各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可以评估自交系的育种潜力。

本研究所选用的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在配合力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育种过程中,应优先选择配合力较高的自交系进行杂交配组,以提高新品种的遗传潜力和综合性能。

2. 遗传力的影响因素遗传力是衡量性状遗传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发现,糯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性状受到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

主基因

主基因

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_时间:2013-03-20 16:46:28 作者:马娟,王铁固,张怀胜,陈士林论文导读::【目的(Objective)】探讨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的遗传规律,为玉米耐密性株型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方法(Method)】以7873/PH6WC的六世代P1、P2、F1、B1、B2、F2为材料,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田间分穗上、穗下调查叶夹角和叶向值,对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进行分析。

【结果(Result)】春播和夏播环境下,穗上叶夹角和穗上叶向值最适模型均为E-1模型,检测存在两对主基因,穗下叶向值在春播和夏播环境中都符合D-2模型,检测到存在1对主基因。

穗下叶夹角在春播环境中符合D-2模型,但在夏播环境中并没有检测到主基因的存在,属于多基因遗传模型即C-0模型。

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穗上叶向值、穗下叶夹角均检测到较大的主基因贡献率。

夏播环境中,穗上叶夹角F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5.6%,穗上叶向值主基因遗传率在B2和F2世代分别为88.92%,88.69%,穗下叶向值在B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2.43%。

但春播环境中,只有穗上叶向值在F2世代检测较高的主基因遗传率(90.27%),【结论(Conclution)】玉米叶夹角和叶向值存在较大的主基因遗传率,可以采用单交重组或简单回交转育的方法进行遗传改良。

论文关键词: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随着郑单958紧凑型玉米的推广,实现了利用紧凑型理想株型育种,提高产量的飞跃,玉米的耐密性也日益受到玉米育种工作者的关注。

玉米的叶夹角决定群体叶片空间分布状态的重要指标,与玉米品种的耐密植能力有直接关系,是玉米耐密株型育种的重要直观形态指标。

Duncan[1]研究认为,茎叶夹角越小,截光能力越低,群体中、下部光照越强,可以容纳更大群体,因而可进一步提高群体密度。

说明缩小叶片与主茎的夹角有利于提高与产量相关的一些性状,这也是选育紧凑型玉米提高密度促进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2]。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玉米叶夹角、叶向值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河 南 农 业 科 学 , 0 2, 1 5 : 5 1 2 1 4 ( ) 1 —9
J u n l fH e a rc lu a ce c s o r a n n Ag iu t r lS in e o
玉 米 叶 夹 角 、 向值 主 基 因 + 多基 叶 因 遗 传 模 型 分 析
st —ol r n e pl n y e di iy t e a c a tt pe br e ng. The l a n e a e fo i nt to a ue a ov he up o t e r e fa gl nd la re a i n v l b e t m s a
C一0 型 ) 模 。夏 播 环 境 中 , 上 叶 夹 角 、 向 值 、 下 叶 夹 角 均 检 测 到 较 高 的 主 基 因 贡 献 率 。 夏 播 穗 叶 穗
环 境 中, 上 叶 夹角 F 世 代 的 主基 因遗 传 率为 8 . 0 , 上 叶 向值 主基 因遗 传 率在 B 和 F 穗 。 56 穗 2 。世 代 分 别为 8 . 2 、8 6 , 下 叶向值 在 B 8 9 8 . 9 穗 世代 的主基 因遗 传率 为 8 . 3 。但 春播 环境 中, 2 4 只
材料 , 春播 和夏播 环 境 下 , 在 田间分穗 上 、 下调 查叶 夹角和 叶 向值 , 穗 对其 主基 因+ 多基 因遗 传模 型
进行 分析 。结果表 明, 春播 和 夏播 环境 下 , 上 叶 夹角 和穗 上 叶 向值 最 适模 型均 为 E一1模 型 Nhomakorabea 在 穗
存 在 2对 主基 因。穗 下叶 向值 在春 播 和夏播 环 境 中都 符 合 D一 2模 型 , 存在 1对 主基 因。穗 下叶 夹 角在春 播 环境 中符 合 D一2模 型 , 在 夏 播 环 境 中没 有 检 测 到 主 基 因, 于 多基 因遗 传 模 型 ( 但 属 即

11份糯玉米自交系穗位高配合力及遗传

11份糯玉米自交系穗位高配合力及遗传

11份糯玉米自交系穗位高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熊 婷1,2 周捷成2 麦嘉埼2 李坪遥2 刘鹏飞2 蒋 锋2 罗学梅1(1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州510520;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摘要:选用11份穗位高差异较大的糯玉米自交系,通过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方法,对糯玉米穗位高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参数的分析,结果表明:11个亲本穗位高的一般配合力(GCA )效应差异较大,在-19.98~36.56之间,大小排序为:N14-1>N11-2>N9-1>N1>N47>N75>N7-1>N8>N27-1>N51>N17;11个自交系穗位高性状的GCA 与其所组配的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 )效应之间没有直接的相关性;穗位高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为98.19%,表明该性状的遗传变异主要由遗传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

狭义遗传率为65.29%,加性效应较高,说明该性状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在育种实践中,该性状可在低世代进行选择。

关键词:糯玉米;穗位高;配合力;遗传参数玉米的穗位高是重要的农艺性状,也是影响株型的主要性状。

众多学者主要从玉米植株表型QTL 定位等方面,如王铁固等[1]、郑克志等[2]、尤诗婷 等[3]对株高和穗位高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兰进好等[4]研究表明,穗位高与玉米产量、抗倒伏性、耐密性及生态适应性密切相关。

李川等[5]研究表明,玉米穗位跟抗倒伏能力密切相关,过高容易造成玉米果穗弯曲或茎秆倒伏,从而影响玉米的机械收获效率,玉米籽粒的落穗率和破碎率大幅提高;过低则不利于光合产物的运输,同时会提高病害发生率以及加剧鼠害的发生。

穗位过高也会影响茎和根的生长,高穗位会导致茎和根承受更大的压力[6]。

育种实践中,参考配合力的高低选择优良亲本自交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中一般配合力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决定,可以稳定遗传,有利基因位点越多,一般配合力越高;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特殊配合力,是特定组合中两亲本的等位或非等位基因间相互作用的体现,不能稳定遗传,反映出特定组合间的杂种优势程度[7]。

鲜食糯玉米F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杂种优势分析

鲜食糯玉米F2籽粒营养品质遗传特点及杂种优势分析

1前言糯玉米(Waxy Corn),又称黏玉米。

它是玉米胚乳性状的一种突变体,糯玉米是由普通玉米发生了突变后经人工选育而成的类型,籽粒胚乳均为支链淀粉。

它起源于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是一种优质粮食玉米,由于其干籽粒切口似蜡质状,故有“中国蜡质种”之称。

[1]糯玉米在我国主要用作鲜食,属鲜食型玉米,其食用部分是F1植株上收获的F2籽粒。

鲜食糯玉米具有食味品质优良、营养价值丰富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①煮熟后黏软富于黏(糯)性、食味清香、皮薄无渣;②淀粉消化率高,籽粒中可溶性糖、优质蛋白质组分、赖氨酸及其它多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玉米,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经常食用有助于防止血管硬化及肠道疾病的发生,是优良的保健食品。

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鲜食糯玉米在我国得到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和种植面积日益增大,产业化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0世纪90年代起,大批科研院所纷纷开展鲜食糯玉米育种工作,陆续育成一批新品种,如“苏玉(糯)1号”、“中糯1号”、“渝糯1号”、“垦粘1号”等等。

迄今,我国育成的鲜食糯玉米品种已达100多个,这些品种包括有白糯、紫糯、黑糯、黄糯、彩糯、甜糯结合型等等。

[2]一直以来,国内的糯玉米育种均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主要是利用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育种。

在大量引进各种种质资源,包括各种抗逆性基因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遗传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扩大种质资源研究的规模与深度,加强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分类新方法研究,培育新的优势类群,构建新的鲜食糯玉米杂优模式,选育出配合力更高的自交系,提高杂种优势水平。

现阶段,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们在新型糯玉米的选育工作上主要致力于两个目标:①提高糯玉米产量;②改进糯玉米的品质。

根据糯玉米生产的现有水平,短期内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幅度不会太大,因此通过遗传改良来提高糯玉米的品质无疑是今后糯玉米育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以往的鲜食型糯玉米的杂种优势研究多集中在食用品质及农艺性状上,如香味、糯性、柔嫩度、皮的薄厚、株高、穗位高、穗长、秃顶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等等[3-5],对鲜食型糯玉米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研究甚少,而且通过比较亲本与其组合F2籽粒品质性状,分析各品质性状遗传特点,用于指导杂交育种的研究未见报道。

211170532_糯玉米茎粗系数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211170532_糯玉米茎粗系数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s.
I
nbr
e
ed
i
ngpr
a
c
yc
t
i
c
e,t
h
i
st
r
a
i
tc
anbes
e
l
e
c
t
edi
nh
i
r
a
t
i
on.
ghgene
Ke
r
d
s: waxyc
o
rn;s
t
emd
i
ame
t
e
rc
oe
f
f
i
c
i
en
t;comb
i
n
i
ngab
i
l
i
t
t
i
cpa
r
ame
t
e
r
y;gene
ywo
收稿日期:
2022
05
14
要性状是茎粗。玉米茎粗可以作为衡量玉米抗倒伏能
力的指标,同时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第 43 卷
耕作与栽培
。研究玉米
[
2
3]
高产情况,对茎粗系 数 进 行 分 析 能 更 直 观 地 反 映 研 究
第1期
相对较高。
1.
3 试验设计
根据 NCI
I设计方法,配制 28 个组合(表 1),对茎
粗系数的配合力以及遗传参数进行分析。试验地共设
变异来源
平方和
均方
本研究为探索糯玉米茎粗系数在不同自交系及亲
区组
本组合之间配合力效 应 的 关 系,提 高 育 种 实 践 中 的 选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糯玉米叶夹角是一种重要的农艺性状,影响着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该性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玉米的遗传背景,并为玉米的选育和改良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进行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是指玉米叶片的夹角大小,该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基因遗传模型,另一类是少基因遗传模型。

多基因遗传模型是指糯玉米叶夹角由多对基因共同作用所决定。

根据各对基因的配对方式和效应大小,多基因遗传模型可以进一步分为加性遗传模型、上位性遗传模型和交互作用遗传模型。

在加性遗传模型中,每个基因的效应是累加的,基因数目越多,效应越大。

这种遗传模型可以用表现型=基因数量的加性效应来表示。

另一类少基因遗传模型是指糯玉米叶夹角由少量基因控制。

这种遗传模型一般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其他基因对该性状的影响较小。

这种遗传模型可以用表现型=主效基因的效应+其他基因的效应来表示。

为了确定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可以采用遗传分析方法,如分别选取不同叶夹角的糯玉米品种进行杂交,观察后代的叶夹角分布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来推断遗传模型。

可以运用分子标记技术,如连锁分析和关联分析,来确定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

通过构建遗传图谱,分析糯玉米种质资源中SNP或SSR的位点与叶夹角的相关性,可以揭示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规律。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主要有多基因遗传模型和少基因遗传模型,其中多基因遗传模型包括加性遗传模型、上位性遗传模型和交互作用遗传模型。

通过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可以进一步明确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为糯玉米的选育和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夹角、叶向值、叶长、叶宽、株高、穗位高、茎节间距、 雄穗大小等[8-15]。其中,叶夹角是衡量玉米植株紧 凑程度和耐密株型育种的重要形态指标,与受光姿 态和群体透光率密切相关,直接影响植株的光合能 力,进而影响玉米产量[16-17]。根据叶夹角的差异可 以把玉米株型分为紧凑型、中间型和平展型。多项 研究结果表明,紧凑型玉米杂交种能够最大限度地 提高种植 密 度,进 而 增 加 玉 米 单 位 面 积 的 群 体 产 量[18-20]。紧凑型品种由于叶夹角小,叶层间的间隙 得到提高,穗上叶截光能力低,增加了群体通透性, 利于群体叶片间捕获光能和 CO2 的合理分布,增强 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提高植株净光合速率和 群体生产力,品种耐密性增强,进而提高产量 。 [21-22] 叶夹角的遗传研究是进行株型改良的前提,它是一 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国内外关于叶夹角遗传研究多 集中在穗上叶夹角的经典遗传学及 QTL定位方面, 对穗下叶夹角或遗传模型研究较少;而且多项研究 结果表明,叶夹角的遗传特点因研究材料和环境的 差异而使结果不甚一致[23-41]。因此,对玉米叶夹角 的遗传规律仍须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拟采用主基 因 +多基因 6个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糯玉米穗上第 一叶叶夹角和穗下第一叶叶夹角进行遗传模型分 析,试图探 讨 糯 玉 米 叶 夹 角 的 遗 传 规 律,旨 在 为 糯 玉米叶夹角的基因定位和株型育种改良提供参考 依据。
收稿日期:2019-01-29 基金项目:江苏省农业重大新品种创制项目(编号:PZCZ201711);江
苏省农业三新工 程 (编 号:SXGC[2017]097);江 苏 省 连 云 港 市 财 政专项(编号:QNJJ1807、QNJJ1707);江 苏 省 连 云 港 市 “521工 程 ” 科研项目(编号:LYG52105-2018019);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 培养资金。 作者简介:王 军(1982—),男,安徽怀宁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 事玉米遗传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Tel:(0518)83081707;E-mail: 58980883@qq.com。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糯玉米叶夹角是指糯玉米叶片与茎的夹角。

它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对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显著的影响。

研究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有助于深入了解其遗传规律,进而为糯玉米的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角度入手,探讨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分析。

一、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规律1. 单基因控制定律早在20世纪初,农学家就已经发现,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规律符合单基因控制的模式。

通过杂交实验,发现该性状呈现出典型的分离现象,即在自交后代中,叶夹角的表型比例为3:1。

这表明,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2. 基因互作影响定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规律并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控制的模式。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现了多个基因参与了糯玉米叶夹角的形成,这些基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作关系。

某些基因对叶夹角的形成起促进作用,而另一些基因则会抑制叶夹角的形成。

这种基因互作的影响定律为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除了基因因素,环境因素也对糯玉米叶夹角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气温、光照、水分等因素都会对叶夹角的大小产生一定的影响。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是影响叶夹角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表明,糯玉米叶夹角的形成是一个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复杂过程。

根据经典遗传学理论,糯玉米叶夹角的遗传模型可以简化为单基因控制的模型,即假设该性状受到一个显性基因(A)和一个隐性基因(a)的控制。

在这种模型下,如果父本纯合子(AA)与母本纯合子(aa)杂交,其后代全为异型子,表现为叶夹角正常。

如果自交后代则表现为3:1的分离比,其中1/4为纯合子,其叶夹角异常;其余3/4为异型子,其叶夹角正常。

这一模型的遗传规律简单明了,符合早期对糯玉米叶夹角遗传规律的理解。

3. 基因与环境交互模型由于糯玉米叶夹角的形成受到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研究其遗传模型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该性状的遗传规律。

87份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87份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围是 1~4 个,多态性信息含量 PIC 平均为 0.
Ki
nsh
i
8% ,聚 类
32,MAF 值在 0.
44~0.
94 之 间,
p 系 数 为 0 的 自 交 系 占 59.
分析可初步将 87 份糯玉米群体划为 4 个类群,其中最大的以 N8 为代表的 69 个 自 交 系 为 Ⅰ 群,
N37 为 代 表 的 10 个 自
技术对玉米遗传多样性进行过研究,
SSR 和 SNP 分子
标记方法的划群结果 均 与 系 谱 来 源 基 本 一 致,且 适 用
于糯玉米自交系的遗 传 多 样 性 分 析,同 时 结 合 自 交 系
的田间表型性状划,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数据,
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育种效率 [11-13]。本研究通过分子
态性试验。利用 Powe
rMa
rke
rV3.
25 软件分析,结果
表明,
40 对 核 心 引 物 SSR 标 记 共 检 测 到 等 位 基 因 变
异数 89 个,检 测 的 每 对 引 物 等 位 基 因 变 异 平 均 为
2.
23 个,变异的范围是 1~4 个,多 态 性 信 息 含 量 PIC
平均为 0.
狭窄和种质资源匮乏,迫 切 需 要 拓 宽 和 创 造 新 的 种 质
资源
。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选育更多优质高
[
2]
产稳产糯玉米新品种,就 需 要 利 用 现 代 生 物 技 术 对 糯
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深 入 的 研 究,从 分 子 水 平 了 解 他 们
的亲缘关系,为新 品 种 选 育 提 供 参 考。 玉 米 是 杂 种 优

糯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参数分析

糯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参数分析

分析( 表 3) :各组合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叶
考察方法
株高
使用 DPS 7.05 软件,选择[ 专业统计] - [ 遗传交配
成熟期测量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高度( cm)
成熟期 测 量 自 地 面 至 第 一 果 穗 着 生 节 位 高 度
( cm)
成熟期利用游标卡尺测定地上气生根位置茎的直
径( cm)
1 材料与方法
本研 究 以 9 个 糯 玉 米 自 交 系 为 材 料, 采 用
收稿日期:2020- 06- 02
基金项目: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 LGN20C020001)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扶持学科。
作者简介:陈坚剑( 1983─) ,男,江西玉山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鲜食玉米遗传与育种工作。 ∗通信作者:郭国锦。
should be in early generation. However, a relatively low narrow heritability was observed for stem diameter and the number of leav⁃
es on panicle. It was suggested that selection for these traits should be delayed to a relatively high generation.
性状 的 配 合 力, 用 随 机 模 型 分 析 各 性 状 的 遗 传
1.2 试验材料
粗、穗长叶片数、穗叶长、穗叶宽、雄穗分枝数共 7
效应。
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针对草地贪叶蛾危害,加强
根据自交 系 及 其 所 配 组 合 综 合 表 现, 选 择 骨

玉米叶夹角基因

玉米叶夹角基因

玉米叶夹角基因一、玉米叶夹角基因的概念玉米叶夹角基因是指控制玉米叶片与茎之间夹角的基因。

叶夹角越大,玉米叶片的光照面积就越大,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产量。

因此,玉米叶夹角基因的研究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玉米叶夹角基因的功能玉米叶夹角基因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影响叶夹角大小和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叶夹角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叶片的光照面积,从而影响着光合作用的效率。

合理的叶夹角可以使得光能更好地被充分利用,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产量。

三、玉米叶夹角基因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玉米叶夹角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的观察和分析,发现了一些与叶夹角相关的基因。

通过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手段,科学家们对这些基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基因在玉米叶夹角形成中的作用机制。

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人员也成功地改变了玉米叶夹角基因的表达,从而使得玉米叶夹角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玉米叶夹角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四、玉米叶夹角基因的应用前景随着对玉米叶夹角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在玉米产量提高方面的应用前景也越来越看好。

首先,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玉米叶夹角基因进行改良,可以培育出叶夹角更大的玉米品种,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

其次,深入理解玉米叶夹角基因的调控机制,有望为培育更加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抗逆玉米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另外,利用玉米叶夹角基因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其他作物的产量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玉米叶夹角基因作为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玉米叶夹角基因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培育高产优质的作物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相信随着玉米叶夹角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为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重点。

而自交系作为糯玉米育种的基础材料,其配合力的测定及遗传力分析对于提高育种效率和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四个糯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糯玉米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选用了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和D。

这些自交系具有不同的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适合用于配合力测定和遗传力分析。

2. 方法(1)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配子分析法,将四个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得到组合杂交种。

通过田间种植、观察和测定各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2)遗传力分析利用配合力测定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对各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估算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配合力测定结果通过田间种植和观察,我们得到了各组合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结果显示,不同组合之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组合AC和BD的配合力较高,具有较好的育种潜力。

2. 遗传力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我们得到了各性状的遗传力估算值。

结果显示,各性状的遗传力存在差异,其中产量性状的遗传力较高,表明产量性状受基因型影响较大。

同时,我们还发现某些农艺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需要综合考虑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在配合力测定方面,我们采用了杂交配子分析法,通过两两杂交得到组合杂交种,再通过田间种植和观察来评估各组合的配合力。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估自交系的配合力,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在遗传力分析方面,我们采用了方差分析法和遗传力估算方法,对各性状的遗传力进行了估算和分析。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性状的遗传规律,为育种工作提供指导。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组合之间的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各自交系的遗传背景和农艺性状有关。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

《四个糯玉米自交系配合力的测定及其遗传力分析》一、引言糯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品质和产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和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而自交系是糯玉米育种中常用的材料,其配合力是衡量自交系在杂交后代中表现优劣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以四个糯玉米自交系为研究对象,对其配合力进行测定,并对其遗传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糯玉米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本实验选用四个糯玉米自交系,分别为A、B、C、D。

这四个自交系均具有优良的遗传性状和较高的产量潜力,是糯玉米育种中常用的材料。

2.2 方法2.2.1 配合力测定采用杂交法测定四个自交系的配合力。

首先,将四个自交系进行两两杂交,得到多个杂交组合。

然后,对每个杂交组合进行田间种植,观察其生长状况和产量表现。

最后,根据杂交后代的产量数据和其他性状表现,计算出各自交系的配合力。

2.2.2 遗传力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对配合力进行遗传力分析。

根据遗传学原理,配合力的变异可归因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杂交后代的表型变异和基因型变异,可以计算出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

三、结果与分析3.1 配合力测定结果经过杂交法和田间种植实验,我们得到了各个杂交组合的产量数据和其他性状表现。

通过统计分析,我们计算出了四个自交系A、B、C、D的配合力。

结果表明,这四个自交系均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其中自交系A和C的配合力最为突出。

3.2 遗传力分析结果通过方差分析法,我们分析了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

结果表明,各自交系配合力的遗传力均较高,说明其配合力的变异主要受基因型控制。

其中,自交系A和C的遗传力较高,表明这两个自交系在糯玉米育种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四、讨论通过本文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四个糯玉米自交系A、B、C、D均具有较高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是糯玉米育种中重要的材料。

其中,自交系A和C的配合力和遗传力最为突出,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

这些结论为糯玉米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鲜食糯玉米苞叶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鲜食糯玉米苞叶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鲜食糯玉米苞叶相关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吕桂华;陈坚剑;徐秀红;郭国锦【摘要】以10个鲜食糯玉米自交系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苞叶主要性状和杂交种F1的苞叶配合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苞叶厚度、最外苞叶长(宽)、最长苞叶长(宽)、最内苞叶长(宽)、苞叶张数、苞叶鲜重、苞叶干重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都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特殊配合力除最长苞叶宽外,也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的特殊配合力之间无必然联系.苞叶张数、最长苞叶长、鲜苞叶重和干苞叶重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控制;苞叶厚度、最外苞叶长(宽)、最长苞叶宽、最内苞叶长(宽)遗传上除加性效应外,尚有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存在.【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5(027)007【总页数】5页(P1122-1126)【关键词】苞叶;糯玉米;遗传力;双列杂交【作者】吕桂华;陈坚剑;徐秀红;郭国锦【作者单位】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322100;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322100;贵州大学农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浙江东阳32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3鲜食糯玉米作为一种粮蔬兼用的特色乳熟期食用玉米,具有良好的鲜食风味和包装加工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糯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6.7万hm2,总产值达350千万美金,其中整穗包装占70%。

鲜食糯玉米正发展为一项新兴种植产业,市场容量也在不断扩大。

长三角地区作为糯玉米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四成以上。

玉米的变态叶—苞叶是玉米果穗外部的包被部分,含有不同类型光合组织,具有较高的光合产物转化效率[1]。

苞叶的长短、松紧程度是鲜食玉米商品品质的重要指标,在鲜穗的贮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苞叶过短,果穗露尖,多雨天气易造成烂粒、烂穗,易引发病虫害的侵入[2]。

霍仕平等[3-4]对普通玉米苞叶的部分性状遗传性和相互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苞叶的几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效应的控制,苞叶层数与苞叶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苞叶总长、苞叶总宽、苞叶总面积、苞叶干重相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观察

玉米糯性与非糯性观察

实验二玉米糯性与非糯性杂种一代的花粉粒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

二、实验原理(预备知识)✓孟德尔分离定律告诉我们,杂合体形成配子时,控制相对性状的每对基因相互分开,形成两种数目相同的配子,即一对基因在杂合状态中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形成配子时,按原样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配子分离比为1:1,子二代个体基因型分离比是1:2:1,表型分离比是3:1。

✓通常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只在个体发育的某个阶段方可显示,而不在配子时期表现,如,豌豆花色性状要在开花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玉米的糯性(wxwx)与非糯性(WxWx )则在花粉粒中,即在形成配子时,就得到表现,可以看到分离。

玉米中非糯性品种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碘成蓝黑色,糯性品种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成棕红色,经碘染色后,可明确地区分两种花粉粒。

糯性玉米与非糯性玉米杂交,其F1由于wx和Wx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分离,所以产生的花粉粒经碘染色后,一半表现为蓝黑色,一半为棕红色,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部为棕红色,非糯性纯合体的花粉遇碘全为蓝黑色。

三、实验材料糯性、非糯性、糯性—非糯性杂交种的玉米雄穗。

四、器材药品显微镜、镊子、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稀碘液。

五、实验步骤1.在玉米花粉成熟时,雄穗顶部已稍开始传粉时采集雄穗,立即投入乙醇:冰醋酸=3:1的固定液中3-24小时。

2.95%酒精洗两次,再移入70%酒精中保存备用。

3.实验时,从玉米雄穗上用镊子取出花药,置于干净载玻片上。

4.用镊子或解剖针把花药压破,使花粉粒散出。

5.滴一滴碘液,盖上盖玻片。

6.低倍镜下观察花粉粒颜色,根据花粉粒颜色,对杂种的糯性与非糯性两种花粉进行统计,计数10个视野,记录结果。

7. 卡方检验是一种用途很广的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

它属于非参数检验的范畴,主要是比较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率( 构成比)以及两个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其根本思想就是在于比较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或拟合优度问题。

糯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糯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虽然,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 但是, 关于糯玉米 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 对糯玉米种质资 源的聚类分析主要集中在其遗传多样性。随着生 物技术的快速发展, 糯玉米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已突破了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标记方法的局 限, 进入了分子生物学研究阶段。目前, 分子标记 技术(RFLP、RAPD、SSR、SNP 等)因其多态性高、 稳定性好、操作简单等特点, 已被广泛应用于糯玉 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刘丽君等[4]利用 93 对 SSR 标记研究了 55 份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 基 于 UPGMA 方法供试自交系分为 4 类, 划分结果基 本符合品系的来源情况, 发现江苏沿江地区糯玉 米种质资源主要由通系 5 群、衡白 522 群以及突 变 体 材 料 组 成 。 吴 斌 等 [5] 利 用 SSR 标 记 基 于 UPGMA 方法将 36 份西双版纳的小糯玉米地方品 种聚为 6 个类群, 地方品种独立成群。Zheng 等[6] 利用 SSR 标记基于 UPGMA 方法将 165 份糯玉米 材料聚类为 3 个类群。目前, 基于 UPGMA 方法对 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多, 但是, 对基 于模型的糯玉米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还未见报 道。本研究基于 SSR 标记对目前在育种中使用的 87 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 结构分析, 确定了糯玉米种质间的遗传背景差异, 为糯玉米优良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模式构建提供 了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87 份糯玉米自交系(N1~N87)和 4 份糯玉米杂交
种(N88~N91)分别于 2016 年春、2016 年秋和 2017
年春种植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附
表 1), 行长 4.0 m, 行距 0.6 m, 株距 0.25 m, 田间管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糯玉米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徐占宏;赵虹;党拥华;王铁成
【期刊名称】《玉米科学》
【年(卷),期】1998(6)3
【摘要】本文按照Grifing4模式,分析11个糯玉米品种9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

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品种间和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

法特6、平山、拉法3三个品种是优良的糯玉米高产育种的基础材料。

糯玉米的遗传参数大小的趋势多半与普通玉米相近,但也有截然相反的。

【总页数】4页(P21-24)
【关键词】糯玉米;配合力;遗传参数
【作者】徐占宏;赵虹;党拥华;王铁成
【作者单位】吉林省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3
【相关文献】
1.9个糯玉米自.交系主要品质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参数分析 [J], 陆虎华;程玉静;胡加如;薛林;陈国清;石明亮;黄小兰;孙权星;彭长俊;陈小晖
2.几个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J], 翟广谦;郭耀东;郑联寿;韩永明;董立红
3.黑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J],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童
川拉;纪荣昌
4.黑糯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配合力和遗传参数分析 [J], 林建新;陈山虎;卢和顶;童川拉;纪荣昌;
5.糯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效应及遗传参数分析 [J], 陈坚剑;李向楠;吕桂华;吴振兴;郭国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鲜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鲜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鲜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的开题
报告
1.研究背景:
糯玉米是我国传统的优良粮食作物之一,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食物。

在糯玉米品种中,鲜食型糯玉米更是备受喜爱。

鲜食型糯玉米又称蔬食型糯玉米,是指由不同种的优良糯玉米杂交而来,以其甜、嫩、味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糯玉米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解析鲜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为鲜食型糯玉米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促进鲜食型糯玉米的新品种选育和优质生产。

3.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采用遗传分析、分子标记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多种手段,对鲜食型糯玉米甜度、嫩度、质地、颜色等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具体内容如下:
(1)甜度和嫩度的遗传分析
采用回交、F_2等代系的分离和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鲜食型糯玉米甜度和嫩度的遗传规律和主要遗传因素。

(2)质地的近红外光谱分析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鲜食型糯玉米不同部位的质地进行分析,探究质地性状的遗传规律。

(3)颜色的遗传分析
采用遗传分析、比色法等方法,对鲜食型糯玉米颜色的遗传规律和主要遗传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4.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鲜食型糯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重要的基础和数据支撑,促进我国鲜食型糯玉米的生产和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同时,通过对鲜食型糯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糯玉米育种学的了解,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水平和科技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