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_1
新课改的反思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以满足时代的需要和人民的期望。
新课改作为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已经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笔者在探讨新课改的同时也会反思,思考如何让新课改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课程内容必须贴近实际,与时俱进。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教学内容单一、陈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课改应紧密结合实际,注重更新与拓展,使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例如,大量引进新领域的知识,如心理学、计算机、生物技术等。
这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速度,同时达到现代化、科学化的教学标准。
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带来高品质的教育。
因此,新课改应强化教师的教育能力,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特别是在新课程的实施和实施初期,教师们需要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教材和教育方式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把握,以确保能够把新课改按照既定项目落地实施到课堂中。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体现教育的多元化。
新课改的设计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即:要将学习过程放入生活,并与生活相结合。
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建立学习动力,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再将学习变成兴趣所在。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方面充满热情和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加强课程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标准。
新课改的课程评价不应仅是分数或者成绩的简单累加,而是应该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内容,不同的评价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目标的要求。
新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把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作为课程的核心,强化学生和教师的互动、对话、讨论,从而更好地奉行了学籍教育的宗旨。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4
(八)1996至今 第八次课程改革
1953年8月《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5 年9月,根据四二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
自1954年秋季,初中一律不设外语科,另在初中增设 实习科,总课时减少,体现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和减轻 学生负担的精神。教学大纲以苏联为蓝本,编入大量的 苏联文学,教学方法上,凯洛夫的教育学“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成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5
1963年3月,颁发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1963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 (草案)》,在小学方面,与1957颁布的小学教学计划相 比,该计划在课程具体设置上有很大变化:语文、算术、 音乐的周课时有所增加,每年授课周数和总课时数上也分 别有所增加。此外,该计划还强调小学如具备条件可开设 外语。在中学方面:一是在初中开设外语课程;二是在高 中三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每周2—5节;三是在课时方面, 根据中学阶段必须注重语文、数学和外国语的教学的指示, 新计划适当提高了语文、数学、外语的教学要求,增加了 周课时;四是每学年上课周数略有增加。总的来看,新的 教学计划规范了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重新重视了知识学科。
我国(新中国)课 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1
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
(一)1949—1952年 第一次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我也跟随这一浪潮参与其中。
通过参与课程改革,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容易使学生陷入单一的学科世界中。
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学生将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有机会开拓自己的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例如,在语文课上,学生将不仅仅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还将涉及到新闻报道、广告传媒等现代文本,从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重视教师的教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
课堂上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其中,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数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团队合作进行问题解决,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而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
例如,在英语课上,学生将不仅仅学习语法和单词,还将积极参与英语口语训练、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将继续关注教育改革的进程,积极参与其中,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
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与反思孙传远一、新课程改革三次“学术争论”的回顾新课程改革以来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术争论”。
第一次争论:是否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
王教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
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针对王策三教授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有宝华研究员随即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发霉的奶酪—口<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接着,钟启泉教授又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
同时期的同类文章还有张正江的《素质教育是轻视知识的教育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和夏正江的《果真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吗——与王策三先生商榷》(《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2期)等。
钟启泉教授等的主张是:当前并非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素质教育也并非是轻视知识的教育;要将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统一起来,开展课程知识学习及课堂文化概念的重建与创新;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敢于放弃陈旧、发霉的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树立良好学风。
这次争论反映了双方知识观之分歧。
王策三教授的根本失误在于他的知识观的“偏失”与陈旧,他认为所谓知识就是书本知识,即人类认识的成果或间接经验,忽视了知识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学生)在吸收知识中的主动性和情感体验。
这一点可从王教授的“教学认知论”看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反思与前瞻
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 主体 的课程管理机制 , 增
强 了课 程 对 地 方 、 校 及 学 生 的 适 应 性 。依 照 “ 标 多 学 一
本 ” 精神 , 多 版 本 的 教 材得 以 问世 , 材 的 选择 有 了 的 众 教
更大的余地 。许多版本 的教材 ,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 的基
段。
对 基 础 教育 课 程 改 革做 阶段 性 的 回顾 与 反思 . 以期 积 累 富有 成 效 的改 革 经 验 , 寻 后续 的发 展 动 力 。 找
一
、
课程 改 革 的历 程
二 、 程 改 革 的 主要 成 效 课 此 次 改 革 是 继 素 质 教 育 提 出 后 以 课 程 为 核 心 的 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历程 、 反思与前瞻
■ 杨 晓 奇
摘 要 : 时十 年 的基 础 教 育课 程 改革 , 出了“ 维 目标 ” 拓展 了原有 的 “ 基 目标 ” 识 , 强 了 国 家 历 提 三 , 双 认 增 的课 程 管理 和教 材 建设 能 力 , 富 了基 础教 育 的课 程 结 构 , 发 了广 大教 师 的课 程 意 识 , 且 触 及 了教 师 丰 激 并
的组 织 与 实 施 等 诸 多 理 论 和 理 念 进 行 了有 效 的 澄 清 和
说 明 ,为进 一 步 推 动实 践 层 面 的变 革 奠 定 了理 论 基 础 , 从 思 想 观念 和 认 识 上 厘 清 了课 程 改 革 的精 神 实 质 和 价 值 取 向 。第 三 , 面推 广 阶段 。2 0 全 0 5年 9月 全 国 义务 教 育 阶段 小 学 、 中起 始 年 级 已全 面 进 入 新课 程 , 2 0 初 到 06 年秋 , 使用 新 课 程 的学 生 数 约 13亿 。截 至 目前 , 国所 . 全 有 小 学 和初 中学 生 已经 全部 使 用 了新 课 程 。2 1 0 0年 1 2 月 8日, 国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教 学 研 究 成 果 报 告 会 暨 全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5科技资讯科技资讯S I N &T NOLOGY I NFORM TI ON 2008NO .27SC I ENCE &TECH NO LOG Y I NFOR M A TI O N 科技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至今已有几个年头,即将进入一个全面推广的阶段。
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以图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原因1.1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人是具有尊严和生命价值的鲜活个体,是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一种生命存在。
学生首先是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存在于教育和课程的视野之中。
因此,教育中的人是一个具有尊严和价值的生命个体,而非“学校工场”中被加工改造的原料──由此,演绎而出的学生观则是: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受体,在教学中处于消极的被动接受地位。
专家学者们完成教材的编定工作之后,课程知识便以教材为工具载体,以教师为理性载体,传输给静态存在的学生。
学生是课程知识流转的最终目的,是最终端的知识接受者、容纳者。
学生对学习缺少主动参与,对课程知识缺乏积极建构,这种状况只能使学生成为暂时的知识拥有者,无法达及其学习和做人基本能力的养成。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2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面发展人是不断追求自身丰富价值及多样自我权利的生命主体,有着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权利。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的丰富价值的异化和减损。
它关注的只是人在知识获求方面智力因素水平的提升,而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智力因素与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都是个人内在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组成。
这个完整系统,如果缺少了任何组成部分的支撑都可能减少整体发展的潜力,都会抑制人对自身多样价值和权利的追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21 0 0年 第 3期
基 础教 育课程改 革十年的 回顾 与反思
赵 长 林
( 城 大 学 教 育科 学 学 院 , 东 聊 城 聊 山 225) 5 0 9
[ 摘 要 ] 以全 面 实施 素 质 教 育 为核 心 、 建 新 的 基础 教 育 课 程 体 系 为 目标 , 中 国成 立后 的 第 八 次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构 新
—
2 2 年 ) 制订 之际 , 00 》 回顾 我 们 为 什 么要 进 行 基 础
展 , 始积 累基 本 完 成 , 原 引进 外 资 的质 量 不 断 提 高 , 产 业转 移 的科 技含 量 越 来 越 高 , 劳动 力 素 质 的要 对 求 也 随之 提高 。工 业化 带来 代 国家 综合 实力 提 升 的
战 略考量 , 对科 技 创新 、 才培 养和 教 育事业 倍 加关 人 注 。1 9 年 6月《 99 中共 中央 国务 院关 于 深化 教 育 改
革命 ” 的状 态 。站在 时代 的背景 上 , 承 与延续 是 任 传
何社 会有 机 体 的存 在 本 质 , 革 与 创 新 又 是 社 会 有 改 机体 适应 社会 改 革 和发展 的必然 选择 。基 础教 育作
度 , 要站 在时 代 的背景 上 。从历 史 的角 度看 , 础 又 基
教 育 的发展 既是 一个 连 续 的结构 , 不断处 于“ 又 范式
在 知 识经 济 时代 , 国际 问的竞 争 、 国家综 合 实力
的提升 关 键在 人 才 、 本 在 教 育 。知识 创 新 关 系 着 根
[ 稿 日期 3 o 0 0 1 收 21— 4 ] [ 金 项 目]全 国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 ( 基 DAA0 0 8 : 学 课 程 的 社 会 学 研 究 。 60)科 [ 者 简 介 ] 长林 ( 9 9 ) 男 , 东 省 聊 城 人 , 城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学 院 教 授 , 育 学 博 士 后 , 士 生 导 师 , 城 大 学 研 究 生 处 处 长 , 要 研 作 赵 16一 , 山 聊 教 硕 聊 主 究 高等 教 育学 、 程 与教 学论 。 课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最新资料
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与反思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需要教育作出迅速应对,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我国着力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世纪以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继承了建国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又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既与国际课程改革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
这是建国以来理念最新、力度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新世纪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目标比以往更明确、具体、全面、系统。
课程目标包括了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形成了一个全面、具体的目标体系。
第二、在课程结构方面,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得到了初步优化。
新世纪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与调整,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
活动课程、选修课程、综合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科课程内部课时分配的调整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改变了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了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新的课程体现出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在课程内容方面,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世纪以前的课程内容以知识为中心,内容偏难,知识面偏窄,应用性较差,以学生为价值取向的人文性内容太少。
学科内容只考虑“升学”和“专家”的要求,很少考虑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素养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过多地重视知识的学习,而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重视不够。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2根据 《 . 教育部关 于开展普 通高 教 育 司 20 年 发 布 的 《 于 基 础 教 03 关 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 》 的精 神, 育课 程 实验 区教 材选用 的通 知 》 明
纵 观 5 来 的课 程 改 革 工 作 , 年 成 20 年 9 , 东 、 04 月 广 山东 、 南 、 夏4 海 宁 省 文要求 : 验区教材选 用委员会要 由 实
一
化 的格局 , 教材 的多样 化已经成 为
革 的 认 同 度 较 高 。 在 课 程 改 革 实 验 课 程 改革 的步 子 明显 减 慢 。“0 7 , 不 可 逆 转 的 趋 势 , 种 版 本 教 材各 具 20 年 各 区 , 导 的 教 育 观 念 变 了 , 师 的 职 原 则上全 国普 通高 中起始 年级 全部 特色 , 百花齐放 ”, 领 教 “ 但教材质 量的参
理念 和思路 , 1 8 %的教师认 为课 程标 全 国 普 通 高 中 起 始 年 级 全 部 进 入 新 研 人 员 组 成 ; 全 省 (自治 区 、 辖 在 直
准 所 提 出 的 理 念 完 全 能 实 现 或 经 过 课程 。可是 , 10 5 月 ,  ̄ 20 年9 参加普通 市 ) 围内 , 1 范 每个 学科的教材要选用
标 准 实 施 状 况 组 织 了 大 规 模 调 查 研 共有 8 1个 省份参加 普通 高 中新 课 不超 过四分之一 。2 0 年 , 《 -0 0 5 在 教育 究 ,接 受 调 查 的教 师 人 数 达 6 8 人 , 程实验 , 86 参加 实验 的起 始年 级学 生数 部 办 公 厅 关 于 做 好 义 务 教 育 课 程 标 涉 及 4 个 实 验 区 ,覆 盖 全 国 2 个 省 约 占全 国起 始 年级 学 生 总 数 的 2%- 准实验 教材选用工作 的通知 》 中又 2 9 5 ( 辖 市 、 自治 区 ) 在 实 验 区 , 3% ;0 6 ,拟 共 有 1- 8 省 参 加 指 出 : ( ) 育行政部 门应成 立 直 。 0 20年 5 1个 地 市 教 9 .% 的 老 师 认 为 课 程 标 准 很 好 或 普通高 中新课程实验 , 68 参加 实验 的起 教 材选用委 员会 ,负责教 材选用 工
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应 该 回 望 过 去 , 调 整 现 实 , 展 望 未 来 。
作 为 一 个 有 道 义 感 的 教 师 ,
课 改 十 年 , 正 行 走 在 爬 坡 与 拐 弯 的 节 点 上 。
不断深化
假如要远行,就得准备好行囊。
从哪深化到哪? 在哪儿?到哪去?
离开原点有多远?到达终点有多远?
我们不一定知道正确的道路是什么, 但却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新课程的核心
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 展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 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实现学生 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评价方式 管理方式
民主、开放、科学 平等、对话、协商
课程改革的现状
——存在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学校以升学率为主 课程以考试科目为主 教学以讲练为主 考试以背记为主 评价以分数为主
一、第八次课程改革相关背景与反思
2000年12月23日,李岚清同志在中南海专门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汇 报,全面肯定了教育部的改革方案; 2001年6月1日,教育部党组审议并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义 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方案》和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1年7月召开工作会,确定全国28个省、直辖市的41个区县为第一批国家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实验区,印发了《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全面部 署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结构的创新 ——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的突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
1我国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我国(新中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一、建国以来课程改革历程(一)1949—1952年第一次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收回了教育主权,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前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次改革自上而下,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具体过程如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通过了《普通中学(各科)课程标准(草案)》和中学规程,提出目前普通中学的教学计划必须全国统一,课程科目和每科教学内容必须定出统一的标准。
同年10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重新规定了中小学的学制,规定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取消初高两级分段制,中学修业年限为六年,分初高两级,各三年。
根据学制的要求,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小学和中学暂行规程,尽管取消了分段,但课程设置上分段痕迹明显,自然、历史、地理课程4、5年级开设。
(我们教育见习、实习,小学低年级、高年级阶段特点差异明显),小学语文课时47.3﹪,数学24﹪,没有思想品德课。
中学,课程安排上,1950年8月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初中化学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高中呢?化学、物理,高二三年级,高一空缺。
到52年暂行规程时,初中物理化学安排在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均开设,但取消音乐美术课。
这一时期的课改呈现的特点是:强调中央集权,全国统一,致使课程结构单一,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注意根据中小学培养目标来考虑学科设置;课程内容方面,注意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模仿前苏联的痕迹明显,某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实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心得范文
在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塑造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而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因此,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当务之急。
在学习过程中,我了解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课程改革需
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和
个性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认识到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紧跟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
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需求。
同时,要注重教育的公
平性和包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优质的教育,实现个人的梦想和价值。
总的来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
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才能使教育更加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
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我能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到实际行动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2024年,我国基础教育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我有幸参与其中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基础教育的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建立了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天赋进行个性化的发展规划。
同时,学校也开设了兴趣课程,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所发展,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其次,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加高,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各种培训和研讨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学校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来。
通过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家校合作。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校积极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建立了家校联系的机制。
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校也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家校合作,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最后,基础教育的改革应注重评价和考试的改革。
传统的教育评价和考试往往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过分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4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科学化,除了传统的笔试考试,还增加了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
( 恢复发展时期 ( 98年 一18 ) 一) 17 95年
相继 出版 了五年制、 六年制小学教材从 18 94年开始 出版供 应。8 1 5年全部 出齐。在中学教 材方面 , 照《 日制 五年 9 按 全 制中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的要求 , 民教育 出 人 版 社对 17 9 8年编写的十年 制 中学 教材进行 了较大的 修订 或改编 , 同时新 编了新 开设课 程的教材 ,92年开始 在全 18 国供应 。另一方面 , 根据《 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全 试行草 案》 的要求 , 人民教育 出版社还编写了六年制重点 中 学 的课本 ( 中的课 程设 置 、 时与五年 制中学的初 中相 初 课 同, 用一套 教材 ) 9 3年 , 。18 教育 部决 定适 当调 整 高 中数 学、 物理 、 化学等学科的教学内容 , 实行两种 教学要求 , 并颁 布了这 些学科 的教学纲要 。 总体来看 , 改革开放 以来几年的课 程建设 , 我国基础 为 教育的改革 和发展奠定了 良好 的基 础。
景下 , 实事求是地 研究 、 评析 当代 中国的基 础教 育课 程改 革, 探索课程改革 的经验教训及其背后 的深层原 因 , 它不仅 仅是认识历史 的需要 , 更对 当前 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 改革 的
顺利推进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
一
案 。18 95年 6月 , 教育部发 出《 关于印发调整初 中数学 、 物 理、 化学 、 外语 四科 教学 要求 意见 的通 知》, 整 了初 中数 调 学、 物理 、 化学 、 外语等 4科 的教学要求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问者(提问题的人)
组织者(教学过程、活动)
导者(指导学生学习、生活、 成长)
(一)热点问题 1、课堂教学改革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有课程意识 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并非一问到底 课堂教学并非越活越好 课堂教学并非表扬越多越好
小组学习并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三要素:共同目标、责任分工、小组加工 小组学习三会:会听、会问、会组织
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让70%的人掌握70%的内容
3、关于教师自身的重建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教师形象与角色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
学者(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传统教育下教师是:
思者(有思想、善于思考)
听者(善于听取、捕捉信息)
教者(从事教育的人) 述者(传授知识的人)
调度者(教学进程调度) 捕捉者(教学信息) 判断者(信息处理)
教为中心
教育的三个转变
教为主 重教
学为中心 学为主 重学
漫画《教育的作用》带来的启示
入学时
毕业时
叶澜教授观点:
教育除去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应有鲜明的 生命性
◆人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 ◆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
为了人的生命质量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体现外在价值(知识、技能) 提升内在价值(提升生命价值) 实现根本价值:为学习者一生幸福做准备;
——教师观
传统教师观
传道授业解惑 (教书育人)
单一职能
现代教师观
真理的代言人; 教学艺术的创造者; 知识的批判者; 教学成效的反思者; 人才素质的建构者;
多种角色身份
——学生观 过去
新课改:回顾与反思——新世纪课程变革:亲历者的视角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Pe k i ng Un i v e r s i t y Edu c a t i o n Re v i e w
Vo 1 .1 1, No . 4
0c t o be r 2 01 3
专 题 研 究
新课 改 : 回顾 与反 思
新课 改 是 新 中 国建立 以来 规模 最 大、 持 续 时 间最 长 的基 础教 育 改革 项 目,
对 我 国教 育影 响 深远 。 1 9 9 8年 教 育部 在 《 面向 2 1世 纪教 育振 兴 行 动 计 划》中
明确提 出 : “ 实施 ‘ 跨 世 纪素 质教 育 工 程 ’ , 整 体 推进 素质 教 育 , 全 面提 高 国 民 素
的一 个重要 方 面 , 即教 育技 术 的运 用与认 识进 行 了批判 性 分析 。 这 组 文 章 虽 然 没有 对 新课 改 的 方方 面面进 行 评 估 和 分析 , 但 涉及 了政 策、
制度、 观念 、 文 化乃 至教 育技 术 、 教 育伦理 等 重要 方 面。这 些 文章 对 于我 们 客观
殊 的 国度 , 如 何进行 既具 有 前 瞻性 又 符 合 本 国 国情 的 课程 变 革 , 世 界 上 没有 现 成 答案 。新课 程 自酝酿 到全 面实 施 已经有 1 0多 年 的 历史 , 如何 记 录和评 论 发 生 在我 国新世 纪初 的这场 基础 教育课 程 改革 ?这是个 问题 。 作 为 亲历 者 , 笔 者认 为 : 世 纪 之 交 的课 程 改 革 是 新 中 国 历 史 上 发 生 在 教 育 领 域 的一 场伟 大 的 思想 解 放运 动 , 这 场 改 革 的意 义 之 重 大 、 影 响之 深 远 , 也 许 2 0年 、 3 O年后 才 能 给 出答 案 ; 这 场 改革 远 未 完结 , 新 课 程 的 文化 追 求 需 要 几 代 人 的努 力 , 让 每一 位 少 年儿 童 健康 、 快乐、 有尊严 、 有个性地成长 , 是 中国 政 府 对未 成 年人 的终 结 关 怀 , 它是实现 中国梦的基础与前提 ; 对 课 程 改 革 进 程 的不 断 回顾 与反 思 不 仅 是 必 要 的 , 而且应 该制度化 , 因 为 面 对 未 成 年 人 的 课 程 改革 只 能成 功 不 能失 败 , 成 功 的 中 国课 程 变 革 对 世 界 将 是 一 个 了不 起 的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问题的回顾与反思(一)
准 适应 普及 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
过努力都能够达 到,体现国家对公 民素质的基本
要求,着眼于培养 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标 准在 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
求的前提下 ,有一定的层 次性和选 择性,并开设
轮课程 改革 的同步进行l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也 以基础 教育课程 改革为核心 内容 ,实施 “ 一德三 新 ( 师德 、 新理念 、新课标、新教材 ) 为主题的
一
‘ 教育部关于深 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
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 ( 教基. 2 1]  ̄E00 3号)明确指 - 出: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总结经验 、 完善制度、突破难 点、深入推进 的新阶段。 ”在深 入推进我州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之际,我们深刻
反思我国的课程改革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和报告及各省、地区关于课改的文件则属于 辅
助课改文本 国家课程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与教 。 学管理 的规 范,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 、 教学、 评估和考试 命题 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 的基础 ,体现 了国家 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
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 国家主导的
收稿 日 期:2 1 一O —2 02 3 5
作者简介:刘 臣 (9 5 ) 15 一 ,男,吉林敦化人, 廷边州教 育学院副院长 ,教授,主要研 究方向:
基础教育 理论 与实践
-3 ・ 5
延边教育 学院学报
2 1 篮 02
行 政模 式推动并得 以传达 和落 实的。 从本 次课程 改革的支持系统分析看 ,教育部 恢复重 建 了 。 育 部基础 教 育课 程教 材发 展中 教 心 ,组建 了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专 家组 ,并先 后在全 国设立 了 1 8个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 中心 ; 各 级政府都 比较重视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来推动教 师 资格 制度 、职 务聘任制度、教学奖励制度 以及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一、背景新课程改革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学校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通过对教育内容、方法、形式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对教育教学进行的一次全面革新。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启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二、新课程改革的回顾1. 特点和意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知识为基础,注重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以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在于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教育公平和人类发展。
2. 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针对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以及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
在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实施方面,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编写完成,并于同年开始实施。
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进方面,多个省市成功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试点,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指导方案。
3. 改革的成效和问题通过新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推进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以评价为导向的改革。
在教育教学领域,学科间的“小交叉”、“大交叉”、“超大交叉”得以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教育公平方面,新课程改革加强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和倾斜,促进了教育公平。
但是,新课程改革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课程内容的繁琐、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教师培训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三、新课程改革的反思1. 扎实基础、减轻负担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膨胀”的问题。
2024年课程改革个人总结
2024年课程改革个人总结2024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因为在这一年,我国进行了一场彻底的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涵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段,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学生,我亲身经历了这次改革,并且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总结。
首先,课程改革前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与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
而在2024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和调整。
新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了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当代文学的魅力。
在数学课程中,加入了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题中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建模的能力。
这样的调整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和有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工作环境。
其次,在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教师通常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而学生则被动接受。
而在2024年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变得更加多样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在文科课程中,学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课堂任务。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2024年的课程改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次改革,这一问题得到了改善。
新的课程设置了综合素养教育的课程和评价体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生不仅仅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
总的来说,2024年的课程改革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改革,我不仅学到了更加实用和有用的知识,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变革70年回顾与反思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变革70年回顾与反思①殷世东1,2(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2.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固原75600)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是一个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基础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基础教育课程的行动准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变革与调整驱动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在探索中国治理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短期的冒进,但很快回归正轨,规范与指引着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治理。
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变革历程看,经历了改造继承与盲目借鉴、自主探索与跃进变革、中国特色与科学借鉴、中国治理与中国表达等四个阶段。
课程政策必须立足国情,基于学生本位,遵循教育规律,立德树人,指向人的素养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在制定课程政策的过程中主体应具有广泛性,执行过程中政策必须转化为制度,实施三级管理,做到与时俱进,时时评价,才能确保政策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素质教育;立德树人;三级管理;中国表达;中国治理中图分类号:G40-0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20)04-0074-08DOI :10.16697/j.1674-5485.2020.04.011收稿日期:2019-11-19①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BHA180156)。
作者简介:殷世东,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宁夏师范学院特聘教授。
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变革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基点,以基础教育课程的利益与权利的合理分配为出发点,调节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内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规范与指导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以实现基础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我国基础教育新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程改革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从程典范的重构、程理念的创新、程体制的发展、程文化的再生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新程改革进行回顾,并从合理基础、教师教育、教学评价、新程自身等方面进行反思,提出其发展的走向,以图能更好地开展基础教育程改革。
关键词:基础教育;新程改革;回顾;反思 Abstrat:Theneurriuluref 再rfbasie 刺 duatinin 整 hinaisess 制entialla 许 indfrefr 购fthevalu 犀 es.Therit 蛰 erreviest 滑 herefrfr 络theren 谷strutin 黎 furriulu 筑 exaples, 谁 theinnvat 钟 infurri 信uluideas 祈 andthedeve 屹 lpentf 仇 urriulus 裴 ste,ther 遥egenerati 儒nfurriu 犁 luulture 拘 ,andalsre 项 fletsther 祷 efrfrr 豫 atinalbas 伊es,teaher 赢 eduatin, 桐 teahingev 辽aluatinan 簿dtheneur 志riuluits 础elf.Thisi 匈llbebenefi 洗 ialfrbet 阵 terdevelp 财 entfthen 洱 eurriul 隙urefr. 冈 erds: 抱 basiedua 隶 tin;neu 苟 rriulure 酿fr;revie 连 ;reflet 丧《基础教育程改革拍纲要(试行)》颁布以咱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新瓜程改革至今已有三年映多,即将进入一个全面促推广的阶段。
1/ 18鉴于此,猿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阶段壬的工作进行一个全面的酥回顾与反思。
本文从绅程典范的重构、程理掏念的创新、程体制的磨发展、程文化的再生谣等几个方面对基础教育凤新程改革进行了回顾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肿基础教育新程改革实溶践面临的问题与走向,藩以图对基础教育程改知革有所启示。
一、氦基础教育新程改革是卡一场深刻的价值变革傣美国程专家麦克尼县尔(D.Ne 捌 il)指出,如果从在程变革的复杂性来看,置程改革通常有五种类洪型。
一是替代,即蝗一种要素可能被另一种郴现成的要素所替代。
比骨如,用新的教科书代替痞旧的教科书。
二是交佩替,即当变革被引进燕到现行的材料中,并有璃希望成为选修科目而容澡易被采纳时,交替就产延生了。
这种方式常常表噶现为在现行程内容和衍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辩一些新的内容,对其进妊行充实、改进等。
三是呛紊乱,这种变革是忧破坏性的,对程改革厢往往起反作用。
四是纱重建性变革,这种变淆革导致对体系本身的修塌改,即程改革不仅仅孵是程内容、结构的改阵造,而是要更新程体幼系,形成新的教学观,乙因为程与教学的改革愈是分不开的。
五是价熟值观变革,它强调磁程改革归根到底是一种旭价值变革,是与程有弊关的人的价值思想观念鞋的变革。
---------------------------------------------------------------最新资料推荐------------------------------------------------------ [1] 笔皱者认为,我国的基础教桶育新程改革在本质上尤就是一种价值变革。
我痕们不仅对程在结构、拄内容等方方面面进行了儡改革,如综合实践活动样程的开设、程内容潍的整合(如艺术、科学质的设置)等等,而且渝最为关键的是对人们所柄持有的一些价值观念进姨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如络对学校,不再认为学校务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读而是把学校视为是程嗜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漂的中心、程发展的中芋心;对程,认为程索不只是文本程更桨是体验程,是超童文本的程形式;对教男材,认为教材是范例,锻是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旨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洋学会生存的范例,是不蒲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瞎、完善自我的范例等等鸯。
因此,我们说基础教匠育新程改革是一场深耀刻的价值变革。
也正是押这场变革,促进了我国虹基础教育新程改革的诞创新与发展。
二、基础指教育新程改革的理论揩创新与发展在价值铰变革的引领下,我国的郝基础教育新程改革在痪程典范、程理念、羊程体制、程文化等积方面都有所创新与发展刚。
(一)程典范的重障构进入 21 世纪以宝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雇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斜,教育只有着眼未来,犹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御能适应这一新形势。
3/ 18对信此,基础教育新程改防革就特别强调,程既洒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厦与情意的整合,还执要实现儿童的认知发展幽和情意发展与文化发展柄的整合,基础教育新志程改革必须超越现行的坯学科程典范,实炸现程典范的重构。
1 惕 .基础教育新程改革怯,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湖基础教育新程改革锰,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险、程结构的改革、仰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誊材改革、评价体系的改壕革等等,是一场由程体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斤教育的全面改革。
它不源只是程内容的调整,呛而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兆的变革。
具体说来,有汐这样几点:一是新程舟规定了未来国民素质的战目标要求,体现了培养封高素质人才、为新世纪噎的发展积极准备的素质窿教育观念。
二是确立了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斡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恒三位一体的程目标,罩体现了育人为本,促进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遁态度和谐发展的素质教唯育观念。
三是突破学科省中心,基于四基选倪择程知识,体现了面珍向全体,切实关心每一泣个学生,为学生终身发惭展奠定基础的素质教育娱理念。
四是建立学生在帖程中的主体地位,设证置综合实践活动程,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鸳、合作学习。
---------------------------------------------------------------最新资料推荐------------------------------------------------------ 这改变了牟传统学校只重视学业韶智力,而对其他诸如匡社会智力、实际慌生活智力、自我认拿识智力等生存智力帖均有所忽视的现象,肃强调对学生进行多元智勋力教育的素质教育观念诬。
五是推崇档案袋评梳价真实评价等质原性评价手段,体现了多脱方面评价学生的素质教罕育观念。
六是调整现行医程政策,实行国家、铭地方、学校三级程管颁理,合理设置程门类泰和时比例,程结构筹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泥,从分科走向综合,体象现了给基础教育注入生困命活力需要提供良好政湛策空间的素质教育观念茫。
[2] 2.寻找程狙改革的平衡器:以学生海发展为本基础教育殷程改革如果坚持学虎科本位,忽视儿童身舜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以燥及各个学科相互配合的遥整体效应,这样就不利孔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蜒础教育新程改革就深钧刻分析了以往存在的弊酗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献:改变程过于注重知掣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表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拄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稚潜能开发作为核心。
这驮一重要的转变体现了以蕾学生发展为本的程理览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终溃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5/ 18紊尤其是程目标对过程址、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唱值观的强调,突出以学煮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四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帘(二)程理念的创新讳基础教育新程改刊革离不开程理念的创帛新。
如果没有程理念腰的创新,程改革就只姥能局限于技术层面而缺堰乏文化创新的动力。
正龋是这些理念的创新,推乙动了程研究,为基础仿教育新程改革注入了姓一股新鲜的血液,唤起候了程改革的生机和活举力。
1.创新的学涛校观。
学校是学习型组贸织,是培养人的机构,请而不是官僚机构,不是背公司,不是监狱,不是捷附属品。
随着新程改范革的展开,过去的官僚号本位、国家本位等僵化吏的管理体制正在被打破蝎,学校正在成为教育改绽革的中心。
这意味着教忌育改革将走向每一个教宵师自己的生活舞台,走糟向学生的学习空间,强钦调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韩价值观和规范,以便使野学校更具活力,更有效险率。
学校应该成为联系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舔前沿阵地,成为校本澡程开发的主体,加强与职社区、科研机构等的联屋系,通过合作交流、反屯思和探索,形成合作团柜队,拓展对学校教育与绒学校程的认知,充分迄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程氓资源,实---------------------------------------------------------------最新资料推荐------------------------------------------------------ 现学校的特色树化发展之路。
2. 镊创新的程观。
传统教岗育中,程知识多是文凳本的,这种文本的程双知识主要有这样几个特霉点:组织上的线性和顺许序性;单向性,程知乡识早已安排好,教师只耀是按部就班地按照统一针进程进行讲授;程知剐识是围绕一个主题或侧张面来进行论述和描写的劣。
而新的程观则强调汹程知识要尽量体现超垫文本的特点。
程不只碴是文本程更是沛体验程。
程的内拢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迂是对所有人都相同,在襟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附一个教师、学生在对犀程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睬,总要融入个人独特的险生活经验,形成不同的铡意义生长域,从而对腻程作出某些生产性或创选造性的改变。
程成为竣一种动态的、生成的浮生态系统。
在这一过副程中,学生、教师、檀程之间是互动的、交流欲对话的,他们通过反思兆人类的生存状态、个体知生活方式来理解程、锚创造程。
3.创措新的教材观。
基础教育奥新程改革坚持教材颐是范例的观点,认为皋教材要由控制和规范逐砍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择服务,成为学生学会认慌知、学会做事、学会共俗同生活、学会生存的范刻例,7/ 18成为不断获取知识磋、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窘的范例。
教材不是学生铡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超内容,而是引导学生利闹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簿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馒发展,引起学生认知分待析,理解文化,反思、辣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绅,是案例或范例,强调小教材是学生发展的中粥介,是师生进行对话阔的话题,是进行交战往的桥梁。
另外,我们源认为,教师其实就是一丝种最好的教材,他的学笑识、人品深深地影响着路学生,教育着学生。
猿 4.创新的教学观。
轰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视释为是知识传递的过程,睁教学被窄化为知识积累凿和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