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 语言教学的求真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解读语言教学的求真之旅
近段时间,听了不少语言老师的课。老师们的课都不乏精彩之处,但也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遗憾中较突出的方面。现就文本解读这方面的几个问题,将个人的粗浅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文本解读重要吗
‚文本‛这一概念产生于西方的文艺美学,它的出现源于对读者的被动地位的不满。传统的阅读观念认为读者理解作品主要是避免误解,这样,‚读者完全牌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文本‛理念则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式的结构,读者对此做出的每一种解释都是文本存在的一个构成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究其实质就是‚理解课文‛或‚吃透教材‛,是对文本(教材、学材)的细究与深读。但它比传统的‚吃透教材‛更多元,更开放,更深刻。
《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过程,就是深刻理解、深切感情、深入体味、不断习得的过程,工由此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从这个意义上说,解读文本无疑成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及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曾有人问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您的巧妙和课堂教学设计是怎样想出来的?‛于老师说:‚我是把80%的精力用在钻研教
材上。有时走着坐着都在想教材。凡是课文涉及到的知识,我都尽量查清楚。有的教师还没读两遍课文就考虑教学方法,这样浅尝辄止不行。‛
中国小学语文新生代特级教师领军人物窦桂梅尤其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她任清华附小副校长,要求每一位语言教师都要好好地解读文本。她所在的学校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基本功的考核,主要是解读教材和处理教材的功夫的考核。她对文本的解读,立足于主题教学这一专题,从文字层面、文学层面、哲学层面加以解读。
二、文本解读要解读些什么
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即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我们平时所说的‚扣字扣词,品词析句,从字里行间体会交意,理解词句含意‛就是如此。这体现出语文味,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
‚道‛即文本的思想内容,也即文章写了什么,要表达什么观点,或歌颂什么,或鞭挞什么,或抒发什么,或表现什么......读文后的感情与体验,体现了语言的人文性。
‚质‛即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和表达规律,在‚文‛与‚道‛之间起介质作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章是怎么写的。
我们平时谈得最多的,主要是‚文‛与‚道‛,而对‚质‛涉及甚少,挖掘不够。解读文本,既要品词析句,理解思想内容,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以什么方式表达内容的。记叙
文与说明文的表达方式不同,六年级毕业质量调查总是离不开这两种文体)。
三、当前语言教学中文本解读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1.肢解文本,支离破碎。这一现象随着课改的深入,在逐渐减少。主要是因陈旧的教学理念,平推式的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将完整的文本拆得面目全非,寡淡无味。
2.浅尝辄止,解读不深。这主要体现在解读文本不到位,仅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不深入细读体味。如一位教师执教《荔枝》一课时,只是引导学生体会浅显的‚母亲对儿孙的爱‛,而忽视儿子对母亲的爱与感激、怀念之情。在引导学生体味‚母亲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这几句时,老师只是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喜欢荔枝,爱吃荔枝,这是浅层次的,其实,还应让学生解读到‚母亲因感受到儿子对她的孝心而十分欣慰。‛因为荔枝是儿子花大价钱专门为母亲买的。
3.脱离文本,喧宾夺主。这在有些课上表现得特别过分,将大量的所谓相关的课外知识引进来,东拼西凑,美其名曰‚整体资源‛。一位老师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时,通过多媒体花不少时间演示海里的动物、植物以及海岛的风光;之后让学生谈自己见过的海边的风景,又介绍海岛鸟多的科学知识等,侵占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课文内容的解读。
4.曲解误读,背离愿意。一位教师在执教《少年闰土》时,觉得仅仅让学生理解闰土是一个知识丰富、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还不够,想有所‚突破与深挖‛,文体化地认识闰土。于是,老师启发学生:闰土难道就没有什么不如‚我‛的地方吗?于是,学生就按老师的要求找呀找,有的找到了闰土刚到‚我‛家时非常害羞,说明他有胆小的时候;有的找到了闰土‚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见过的东西‛,说明他也像‚井底之蛙‛。老师便顺势而导:你们想给闰土什么建议呢?学生说开了:要让闰土也到城里去;要让闰土去读书......这与作者、编者的意图是完全相悖的。
5.任由发挥,莫衷一是。这一点在当前表现得尤为突出。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我们有些教师片面理解‚多元反应‛与‚独特体验‛,认为学生的理解越离奇越好,这也对,那也对,有的理解出现偏差,甚至在价值取向方面有问题,老师也不臵可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绝对不可能出现一个‚白毛女‛。多元解读并不是随意曲解,也还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登山》一文写列宁为看日出而两次走险路,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列宁自觉磨练自己意志的品质。在读完这篇课文后,老师让学生谈体会。有的学生说,列宁不听别人的劝告是不对的;有的说列宁太冒险、太冲动了;还有的说我以后要像列宁一样去绝壁攀登......这些感悟,显然与文体内容的价值取向相悖,
但老师也不加引导。我认为这是老师‚失职‛的表现。
《荷花》中有‚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那画家是谁?学生说:是作者叶圣陶先生;是很会画画的画家;是荷花自己,是大自然。老师莫衷一是,都说对,这就很难让学生求得真义了。
四、教师如何解读文本
能否解读好文本,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文本解读既要靠教师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更要靠教师自身深厚的人文功底与文学素养。现在的名师都是出自实力派。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应是一位好的读者,善于读书,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
如何解读?窦桂梅老师强调:反复读,反复读。
我认为,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作为语文教师,要做到‚三走近‛:
1.走近作者解读文本。就是要真切地谦躬地与作者对话,吃透文本内容。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扣住课题解读: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倾注着作者的价值取向或诉说重点。如《圆明园的毁灭》扣住‚毁灭‛;《梅花魂》扣住‚魂‛。
抓住文眼解读:文眼往往是带有人生意义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找准文眼,对解读全文就好比抓住了‚纲‛,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