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
理 》 在 问 题 进 行 综 合 分 析 对 目前 该 课 程 存 教 学 中 , 论 如 何 为 学 生 提 供 综 合 知 识 背 讨 景 , 理 论 和 工 程 实 践 结 合 , 养 学生 的创 把 培 造 性 , 而 达 到 从 实 质 上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从 效果 。 从各院 校该 课程 的教学 效果 来看 , 一 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较难学 , 过率不高, 通
1 航 空发动机原 理 教学 改革 的实践
1 1启发 式 +研讨 式教 学 .
地 引导 学 生 主 动 地 学 习 , 师 的 讲 解 代 替 尽 量 地 引 导 学 生 主 动 地 学 习 , 师 的 讲 解 教 教 教 师 不 是 像 灌 输 式 讲 授 那 样 一 开 始就 不 了学 生 主 动 地 思 考 问 题 , 教 师 的 作 用 而 代 替 不 了 学 生 主 动 地 思 考 问 题 , 教 师 的 而 将 问题 、 析 、 论 等 和 盘 托 出 , 是 先 有 在 于 因势 利 导 , 恰 当 的时 候 启 发 、 点 、 作 用 在 于 因势 利 导 , 恰 当 的 时候 启发 、 分 结 而 在 指 在 指 所 保 留 , 学 生 思 考 和 回 答 , 师 与学 生之 引 导 。 发 式 教 学 最 根 本 的 就 是 调 动 学 生 让 教 启 间通 过 各 种 形 式 的 的 交 流 , 后 由 教 师 进 学 习的 主 动 性 和 积 极 性 。 然 行 总 结 。 用 启 发 式 讲授 , 师 必 须事 先 对 采 教 教 学 的 重 点 、 点 有 深入 分 析 理解 。 难 比如 对 2 航 空发 动机原理 》 课程建 设的思考 发 动 机 特 性 的 讲 解 时 , 体 详 细 的 讲 解 往 整 通 过 三 年 来 的 教 学 改 革 和 实 践 , 课 该 往 比较 枯 燥 且 比 较 比较 抽 象 , 生 全 面 理 程 取 得 了 比 较 明 显 的 教 学 效 果 。 学 期 本 学 上 解 较 困 难 。 果 只 给 出 特性 的 推导 方法 如 物 课 程 结 束后 , 对 全 班 l 6 同 学进 行 问卷 我 1位 理 意 义 和 实 际 作 用 , 体 的 推 导 计 算 过 程 调查 , 具 结果 显示 : 5 以 上 的 同学 对 启 发式 、 9% 点、 引导 。 启发 式 教 学 最 根 本 的 就是 调 动 学 生 学 习 的主 动性 和 积 极 性 。
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随着近年来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航空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作为为航空工业提供后备力量的职业技术学校,需要对其所设学科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航空发动机试车工艺学属于专业课程,属于承上启下的一门课程,其在教学中所占地位举足轻重。
本文论述了该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了相关教学改革的些许思考。
标签:试车工艺;教学改革;实践1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1 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该门课程主要针对于职业教育学生开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工作之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该将实践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但由于该门课程的特殊性,实践环节几乎不能实现,而教学中的内容也过于理论,没有实际操作意义,使学生产生“学的知识没有实际用途”的想法,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一方面,过于理论化的教学内容不适用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重在动手操作,过于看重对工作原理的理解,只会加重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负担,甚至产生自己“学不会,选错专业”的想法,让学生未走上工作岗位已经对工作开始“厌烦”,不利于以后的就业及发展。
1.2 教学方式单一纯理论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本就开展困难,多数情况下以灌输为主,只是把老师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学生,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引导,造成学生被动式学习,而学生不能及时发表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还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该门课程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考试,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原本作为辅助教学设备的多媒体逐渐变成了课堂的主角,课堂上只是照着多媒体的课件一直读下去,结果就造成教师总是“照本宣科”的读课件,无法与学生进行互动。
学生只是一直在听老师读课件,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乏味,老师也很累,而且教学进度过快,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1.3 可供参考资料少由于该门课程的特殊性,可供老师及学生查阅的资料少之又少,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想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提升自己都是非常困难的。
“航空发动机结构分析与设计”特色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27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验。该实验着力培养学生总体设计和自主创新能 力。小型航空发动机实验以先进的齿轮传动涡扇 航空发动机为对象,以15人左右为小组开展装拆 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先进发动机总体结构设计 的认识和理解。中型航空发动机试车实验是以涡 喷六型发动机为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演示 性实验,体现了实际型号航空发动机试车过程的 复杂性和规范性。
图1 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虚拟仿真教学实验系统
(a)发动机试车实物系统
(b)虚拟实验场景中的监控间和试车间
图2 真实与虚拟的微型涡喷发动机试车系统
项目共设计4个实验环节:发动机总体结构认 知、发动机整机结构装配、发动机试车和发动机 控制参数优化。航空发动机装配与试车虚拟仿真教 学实验步骤如图3所示,其中航空发动机的装配实 验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知发动机的总体结构。
(2)构建多层次的航空发动机实践教学体 系。引进先进航空发动机实物教具并开展与其配 套的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打造覆盖不同种 类、推力的航空发动机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 对各类航空发动机结构特点及先进航空发动机设 计理念的认知与理解。
(3)践行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航发结构课 程实践教学效果。在航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中,探索上述航空发动机结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资源、多层次航空发动机实践教学体系与现有的 课堂讲授、MOOC等教学手段的深度融合方法, 引入翻转课堂、雨课堂等教学新理念和手段,推 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持续改革,全面提 升航空发动机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效果,拓宽
《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指导书
《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指导书张天宏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系统控制与仿真研究室2004年12月目录1.引言 (3)2.课程设计任务单 (5)2.1 示例1 (5)2.2 示例2 (6)2.3 示例3 (7)2.4 示例4 (8)2.5 示例5 (9)3.课程设计专题指导 (10)3.1“数字电子控制器总体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10)3.2“数字电子控制器控制算法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13)3.3“数字电子控制器的实现与验证”课程设计指导 (15)3.4“串行通信接口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17)3.5 “典型功能电路模块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19)4.常用参考资料 (21)4.1“数字电子控制器总体设计”参考资料 (21)4.2 “数字电子控制器控制算法设计”参考资料 (31)4.3“数字电子控制器的实现与验证”参考资料 (40)4.4“串口通信接口设计”参考资料 (55)4.5“典型功能电路模块设计”参考资料 (64)图4.5-4 运算放大器引脚图 (68)4.6 电路设计软件Protel 99简介 (76)4.7 Multisim 2001简介 (78)4.8其他参考电路图 (80)1.引言“航空发动机控制”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包括“发动机控制元件”和“发动机控制系统”两部分内容。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南航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控制方向的专业课程设计,一直是针对某型航空柱塞泵进行相关的机械设计。
在新世纪教学改革思想的指导下,从提高教学效果、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思路,并制定了实施办法。
新的课程设计采用全新的适用于“现代航空发动机控制”的教学体系,将原先的机械设计内容变革为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学生通过综合应用发动机控制、电工电子学、自动控制、自动检测、计算机控制等课程的知识,进行一系列的工程实践。
该课程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航空发动机原理》特色教学体系研究
【 教法研 究 】
《 航空发动机原理》 特色教学体系研究
王永华 , 杨欣毅 , 沈
( 海军航 空工 程学 院
伟, 蒋科艺 , 孙
涛
飞行器 工程 系 , 山东
烟台 2 6 4 0 0 1 )
摘要 : 在总结 了多年《 航 空发动机原理》 教 学改革 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 以信 息化为牵 引, 创建一种课堂教学与 实践教 学有机结合的“ 信息 教 学、 实装教 学、 模拟教 学” 的教学模 式 , 形成课程特 色 教 学体 系, 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 力、 实践
《 航空发动机原理》 课程是我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平 台的一门必修专业课 , 是后续航空发动机领域相关专业课 的基础。学好该课程可 以给学员奠定坚实 的专业理论基 础, 对未来学员履行发动机维护 、 发动机制造质量监管等 岗位任职工作具有重要 的作用。传统的原理课程的课堂教 学 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 向, 使得课堂教学与实践 教学相脱离 , 这 种状 况 影 响 了学 员 的 学 习兴 趣 , 不 利 于 学 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我 院信息化教 学改革 , 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法 。 课程 特点 《 航空发动机原理》 是一门基础理论性 、 实践性 、 先进性 较强的专业课程 , 课程建设 以新时期海军高新航空武器装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上 民航业对机 务的庞大需求 ,本专 业招生规模增 长迅 猛, 而教师数量不足和实验室 资源不足 , 都是本课 程教
学所面 临的难题 。
因此 ,为了使得学生更好 的学习航空发 动机的相 关知识 ,认识 自己的未来和更好 的为我 国航 空发动机
事业做 出 自己的贡献 , 我结合 自己数年 的教学 经验 , 对 《 空发动机新技术》 航 课程 的教学 过程进行 了适 当的改
【 改创新 】 教
《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 课程 的教学改革研究
( 中国民航大学
但 敏 航空工程学 院 , 天津
30 0 ) 0 30
摘要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 飞行 器动 力工程专业一门十 分重要 的专业 选修课 。首先通过对教材 的编写 , 《 是 确 定课程 的内容 ; 然后通过对教 育手段 的更改 , 高学生整体学 习的兴趣 和主观能动一 ; 提 1 最后通过考核 内容 的改革 , 9 -
体来说是未知的 , 于科学界而青并非未知领域 。 对 尽管
举措 。各层次实验 的教学 内容如何安排 , 采用什 么样 的 教学组 织形式和教学 方法 ,各层次实验教学 学时如何 分配 , 层次之间知识和技能 如何衔接等 问题 , 应该说 同 行们都在积极探索 ,本文 只是作者对这 些问题的粗 浅 认识 , 希望得 到同行专家 的斧正 。
《 航空发 动机新技 术》 在我校 教学安 排 中 , 是排 在 《 航空发动机 原理》 航空发动机构造 》 和《 等专业课 程后 的一 门非常重要的选修课 。 课程的定位是“ 飞行器动力 工程 ”专业 的学生有 必要了解航空 发动机 的发展 和新
技术 。 在学 习完近代航空发动机性能发展趋势 , 要对 需 2 世 纪航空 动力新 技术有初步 的认 识 ,激发学生 对飞 1 行器动力工程专业 的热爱 ,为学生立 志献身航空 动力
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
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作者:瞿红春陈智强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2期瞿红春陈智强(中国民航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天津 300300)摘要:本文通过对飞行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科主干课《航空发动机原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大工程观”理念,重点研究如何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讨论如何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对工科教学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关键问题深入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航空发动机原理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大工程观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b)-0163-01本研究结合大工程观的理念,以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和落实2008版本科培养方案为契机,对飞行器动力工程的专业主干课程《航空发动机原理》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目前该课程教学中,讨论如何为学生提供综合知识背景,把理论和工程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从而达到从实质上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从各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一部分学生反映该课程较难学,通过率不高,对发动机的真正核心工作理论未能理解,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加上民航业对机务的庞大需求,本专业招生规模增长迅猛,而教师数量不足和实验室资源不足,都是本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难题。
1 《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1.1 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教师不是像灌输式讲授那样一开始就将问题、分析、结论等和盘托出,而是先有所保留,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的交流,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采用启发式讲授,教师必须事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有深入分析理解。
比如对发动机特性的讲解时,整体详细的讲解往往比较枯燥且比较比较抽象,学生全面理解较困难。
如果只给出特性的推导方法、物理意义和实际作用,具体的推导计算过程由学生编制相关的计算程序来解决。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收稿日期:2018-08-03作者简介:孙振生(198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发动机流场数值仿真。
一、引言《航空发动机原理》是我校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航空发动机类型介绍和热力循环过程、航空发动机五大主要部件(压气机、涡轮、燃烧室、进气道、尾喷管)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航空发动机设计点和非设计点工作特性、航空发动机的控制规律和过渡工作状态等[1]。
根据本校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开设于第七学期,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员了解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主流航空发动机(涡喷、涡扇)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深刻理解发动机的工作特性和控制规律,为后续《航空发动机结构》等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维护等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培养目标还要求该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是要求学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部队的操作训练,具备分析排除发动机相关故障的能力,为部队动力系统相关的作战指挥和技术保障培养“技指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从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为适应部队武器装备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为注重学员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航空发动机原理》是建立在《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学》《传热学》等课程基础之上的一门具有理论基础深、工程实践强、知识融合多等特点的专业基础课程,对照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笔者认为目前《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航空发动机原理》是后续专业教学的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教学服务,最终目的是让学员能够掌握发动机各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为部队的任职打下基础。
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探索与分析
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探索与分析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是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其开展综合化改革是新形势下适应民航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益尝试。
主要从课程知识点、课程与行业、课程与学生、课程与老师以及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开展了综合化改革的探索,在实践中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标签:综合化;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改革;民航“大学课程综合化既是现代社会和当代科技日趋综合的反应,又是大学与社会发展日益密切的结果,更是高等教育内部发展的逻辑要求”[1]。
当前,快速发展的中国民航要求建设适应民航强国需要、支撑现代民航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为行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为改进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综合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课程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中国民航大学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是一个主要面向航空维修领域的特色专业。
成立六十多年来,一直紧密贴近民航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也体现了行业需求,其中的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就是这样的一门课程,主要讲授发动机控制系统基本部件的工作原理、控制特性,以及典型民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特点等,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控制原理,熟悉民航主力机型控制系统的工作特点。
在近年来的授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主要体现在:1.1近年来民航主力机型的控制系统已经由传统的液压机械式控制系统全面更换为全权限的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FADEC),在控制部件的工作原理、系统功能及运行模式上都体现除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大量电子技术的引入,使得发动机控制课程融合了机械、液压、电子、流体力学、传热等多学科的知识,体现了综合化的特点,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先进发动机机型,要求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快速掌握其工作特点。
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一、引言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是航空动力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涉及到航空发动机内部流动的复杂问题,对发动机性能和工作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创新能力,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二、实验教学改革方案1. 课程设置:我们从航空动力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设计了针对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的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以及研讨课程。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流场结构、风洞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内容;实验课程主要包括风洞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分析以及模拟实验等内容;研讨课程主要包括学术论文讨论、课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等内容。
通过这样的设置,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学术交流能力。
2. 实验设备和材料:为了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准备了一系列关于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的实验设备和材料,包括风洞实验设备、压力传感器、流速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工作台和实验材料等。
这些设备和材料的准备将有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实验操作。
3. 师资队伍建设: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我们邀请了一批航空动力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担任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和学术顾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研究课题,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团队合作和研讨等。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效果和成果。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风洞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采集分析方法。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航空发动机原理》是航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涉及到了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内容。
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全面系统地介绍航空发动机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探讨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一、理论教学的重要性理论教学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
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理论教学主要包括航空发动机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等内容。
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理解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的意义,为后续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理论教学要求教师要对课程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讨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航空发动机作为航空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它的实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操作、实物展示、模拟操作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践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为日后的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航空工程中,研究和开发新型的航空发动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究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究作者:王永华张赟孙涛王琳来源:《现代职业教育》2021年第03期[摘要] 航空发动机原理是飞行学员进行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基于智慧树平台,围绕课程实施方案制订、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管理、学习情况监督等方面对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
结果表明,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在课堂的高效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翻转课堂;评价;实践;智慧树[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3-0158-02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是飞行学员进行飞行技术与飞行安全学习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包括航空发动机基础知识、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工作系统和工作特性四部分知识内容。
学员在掌握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及使用特性的同时,侧重于引导运用基本原理分析航空发动机典型故障,在教、学、用中将基本工作原理与飞行特情预防及故障处置措施有机结合,实现了学以致用[1-2]。
一、基于智慧树平台的教学设计应用与实施课程实施过程中,线上教学活动在智慧树平台和知到手机App上开展。
上课前一周教员将教学内容的微课视频上传至智慧树平台,同时通过微信群向班级发送学习通知,学员每周完成的任务包括:(1)在智慧树平台上完成相关教学资源视频的自学习任务;(2)参与教员在智慧树平台上的讨论话题;(3)完成当次课程的问题和作业;(4)在每次课程学习结束后,根据自身学习感受撰写学习笔记或提出疑问。
线上教学活动教员的任务包括:(1)总结课堂内容串讲每节课重点内容;(2)根据学员问题讨论情况进行集中答疑;(3)根据学员作业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线下教学活动主要指在学员返校后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装的教学内容。
为保证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在第四次和第十次课程的线上学习中设计了15分钟的阶段性在线测验以反馈和量化学员的学习效果,为学员的形成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航空发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航空发动机是航空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技术装备之一,对于航空运输、国防军工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航空发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着发动机性能的提升和航空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从航空发动机的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
航空发动机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气动理论、燃烧动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在气动理论方面,研究人员通过数值模拟、实验观测等手段来研究气流在发动机内部的流动规律,以及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燃烧动力学的研究则涉及到燃烧过程的机理和燃料的燃烧性能等方面,通过模拟燃烧反应来提高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和燃烧稳定性。
流体力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流体在发动机内的流动状态,研究气体的流动速度、压力分布等因素,以提高发动机的气流效应。
航空发动机的实践研究主要体现在发动机的设计、制造和测试上。
设计方面,研究人员根据理论研究的成果,结合实际需求,进行发动机的设计优化。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燃料的选择、气动结构的设计、燃烧室的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以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
制造方面,实践研究人员会考虑材料的选择、加工工艺的优化等问题,以确保发动机的质量和工艺性能。
测试方面,实践研究人员会通过实际测试来验证发动机的性能和可靠性,包括静力测试、动力测试、振动测试等。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了指导和依据,而实践研究则通过反馈给理论研究提供了实际数据和问题,从而使理论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航空发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航空领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理论研究探索和发现新的技术和原理,从而推动航空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的提升。
其次,实践研究可以通过实际测试和验证,为发动机的设计和制造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最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结合可以促进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创新,推动航空领域的发展。
总之,航空发动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过程。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作者:张赟,蒋科艺,沈伟,王永华,王琳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24期张赟,蒋科艺,沈伟,王永华,王琳(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飞行器工程系,山东烟台264001)摘要:针对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飞行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环节等方面,探索了航空发动机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表明,课程更加符合飞行学员作为装备使用者的培养目标,加强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教学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9-02资助项目:泰山学者建设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作者简介:张赟(1983-),男(汉族),江西吉安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健康状态监控;蒋科艺(1977-),男(汉族),湖南宁乡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优化设计及性能评估;沈伟(1975-),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流场计算仿真及性能评估;王永华(1975-),女(汉族),山东海阳人,博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性能分析及寿命可靠性评估;王琳(1980-),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海军航空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测试、控制及故障诊断。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是我院飞行学员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现役航空发动机装备为牵引,教学内容涵盖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多个方面,突出发动机理论知识与使用实际的结合,提高了飞行学员对航空发动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后续飞行阶段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本文结合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培养飞机飞行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在对培养飞行学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培养优秀的飞行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浅析面向飞行学员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浅析面向飞行学员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摘要:通过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设计、教学对象和教学方法五个方面的对比,分析了面向飞行学员与面向工程学员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的差异,提出了面向飞行学员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原理;飞行学员;教学改革一、引言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是飞行学员必修的航空理论课程之一,其主要任务是使学员掌握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基础知识、主要结构和原理,并在毕业后的机型改装和飞行训练中形成快速适应和熟练操纵装备不同发动机的各型飞机的能力,为空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军事飞行人才。
在目前的飞行学员培养体系中,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员反映在校学员不愿学,用人单位反映毕业学员航理知识不扎实,飞行员反映改装时发动机原理课听不懂等。
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与工程学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差异通过前面列举的这些现象,可以对应得出三个推论:其一,教员传授知识这一过程与学员的期望不相符;其二,毕业学员的航理基础水平低于用人单位的期望;其三,改装时所学习的航空发动机原理知识与飞行员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匹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教员的角度来考虑。
以前这支教员队伍培养出的工程学员曾经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何现在培养出的飞行学员不能再续辉煌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飞行学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与工程学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认识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的差异在工程学员的课程体系中,航空发动机原理是一门单独的专业课程,其设置目的是培养学员维修和管理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并具有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献身国防的奉献精神,为航空兵训练和作战提供有力装备保障。
而在飞行学员的课程体系中,航空发动机原理属于航空理论课程,可与飞机系统合为一门课程,也可单独设置。
其开设目的是针对飞行学员职业岗位的需求,为其从事飞行与指挥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与式教学法在《航空发动机构造与系统》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微知库的运用
参与式教学法在《航空发动机构造与系统》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微知库的运用摘要:《航空发动机构造与系统》是发动机维修技术专业一本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多而枯燥,传统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低,教学气氛不够活跃。
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微知库为平台,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鼓励学生转换身份、转换观念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参与式教学法;航空发动机构造与系统;微知库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Introduction to Aeroengine structure and system: Based on the Use of the micro-Knowledge base(changsha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 hunan 410124) Abstract:《Aeroengine structure and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course in engine maintenance technology. The course content is boring, an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effect is not ideal, students have low participa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the teaching atmosphere is not active enough. Using the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micro-knowledge library as the platform,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change their identities and convert ideas into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from the three stage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learnin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创造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到飞机的飞行安全和效率。
《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作为航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进行航空发动机的原理、结构、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系统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以期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操作的引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业发展。
通过对《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有望为提升航空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1.2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航空发动机原理》是航空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涉及到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和工作过程等内容。
通过运用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结合案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教学效果,并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高素质航空工程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2. 正文2.1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简述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论,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
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是航空发动机工程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性能优化和安全可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冲击动力学实验教学在航空发动机工程专业的教学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对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一、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分析目前,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实验教学在航空发动机工程专业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于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的理解和掌握有所欠缺。
实验设备和实验项目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不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针对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改革理念和目标。
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注重开放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追求与时俱进,引入最新的实验设备和技术,让学生能够及时接触到最新的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技术。
1.设计多样化的实验项目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兴趣,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验项目的多样性。
既包括基础的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实验项目,又布置了一些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实验项目,如应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进行冲击动力学分析、设计并制作新型冲击动力学装置等。
通过这些实验项目的设计,学生将有机会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冲击动力学的原理和应用,掌握实验技术和操作方法。
2.开展实验创新设计比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组织了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实验创新设计比赛。
比赛内容涵盖航空发动机冲击动力学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进行自主设计和制作,然后进行现场展示和竞赛评比。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航空发动机原理》是航空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探讨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中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一、理论“理论”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重要途径。
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我们将重点讲解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对航空发动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还结合相关案例和实例,讲解航空发动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实践三、创新“创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航空发动机原理》课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
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鼓励他们参与到相关科研和创新项目中。
我们还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和创造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采用“理论-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对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践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通过创新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提出更多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会受益良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为了培养高素质的飞行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验环节等方面,探索了航空发动机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实践表明,课程更加符合飞行学员作为装备使用者的培养目标,加强了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4-0139-02 《航空发动机学》课程是我院飞行学员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以现役航空发动机装备为牵引,教学内容涵盖航空发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多个方面,突出发动机理论知识与使用实际的结合,提高了飞行学员对航空发动机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后续飞行阶段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本文结合飞行学员这一教学对象的特点,以培养飞机飞行人才为目标,准确定位本课程在对培养飞行学员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为培养优秀的飞行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课程紧密围绕现役航空发动机装备开展教学,目标是使学员掌握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工作特性等,为将来的飞行生涯奠定坚实的知识及能力基础。
飞行学员将来的岗位任职与理工科学员是不一样的,理工科学员将来从事的飞机发动机的地面维护排故工作,而飞行学员并不是装备的维护者,而是装备的未来使用者,他们将来承担的是飞机的驾驶任务,所以飞行学员对本课程知识的需求与理工科学员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一些与维护排故相关的复杂原理的讲解或复杂公式的推导,而应该站在飞行学员是装备未来使用者的角度开展教学,尽可能的联系或贴近飞行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
1.增加预备知识。
空气动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等课程知识是本课程的先导知识,为本课程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员回忆这两门课程知识,并帮助他们学会利用所学知识来理解和分析航空发动机工作原理,养成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比较重要或关键的知识点应进行详细讲解,带着学员一起回顾。
2.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中,始终围绕课程目标,对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学员既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又提高学员的能力和素质[1]。
本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航空发动机的概述和发展,使学员了解到发动机对飞行性能和飞行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第二部分为发动机核心部件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是本课程的核心和重点,必须讲深、讲透,确保学员熟练掌握。
第三部分密切结合飞机的使用特点,使学员能够运用所学的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和原理知识解释发动机使用中的现象,掌握出现航空发动机特情时的预防和处置方法。
3.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航空发动机装备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如果教学内容只停留在旧装备的知识层面上,会造成培养的飞
行学员与未来新装备脱节。
因此,原有的教学内容的旧装备知识不再适应本课程对飞行学员培养的需求,应及时补充能够反映新型发动机装备的前沿知识和技术,让学员掌握最新、最先进的发动机发展动态,这样将来学员接触到新型装备的话就不会感到陌生,对学员将来的岗位任职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1.采用类比启发式教学方法。
飞行学员的理论基础普遍偏弱,应尽量避免用大篇幅的数学公式推导来讲解发动机工作原理,过于依赖公式推导来分析问题不仅不利于飞行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还容易让他们丧失学习兴趣。
其实飞行学员并不缺乏理解力,关键是需要教员采取合理的方法去引导和启发学员的思维[2]。
采用类比法对学员进行启发,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悉的例子对比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航空发动机原理进行类比分析。
毕竟自然界中很多事物的原理都是相通的,采用类比法教学有利于帮助学员做到触类旁通,加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例如:在讲解航空发动机为什么需要对空气先进行增压,再利用燃烧室对空气加热这个问题时,可以以煤球炉为例,虽然煤球炉温度很高,但炉子里的气压不高,使得煤球炉依然无法对外界做功。
同样的道理,如果发动机不先对空气进行增压,而直接在燃烧室对空气加热的话,空气也是无法对外做功的,发动机自然就产生不了推力。
再如:在讲解压气机增压原理时,可以拿压气机与学员熟悉的电风扇进行类比,指出两者结构很相似,并且都是靠叶片转动来工作,再进一步解释为什么电风扇只能起吹风作用,而压气机不仅能吹风,还可以实现对气体的增压。
通过采用这些熟悉的事物或案例来进行形象的类比分析,既可以很好的启发学员思维,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2.采用系统分析法教学。
航空发动机是将燃料化学能转换为推进功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系统,主要由进气道、压气机、主燃烧室、涡轮、加力燃烧室和喷管等六大部件组成。
在授课中采用系统论的思想分析基本内容,在讲述部件时除了本身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外,必须从全系统的优化来认识,使每个部件能保证系统整体上能量转换的高效率和系统正常工作。
同时要强调各个部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使飞行学员明白发动机部件为何如此设计,其工作性能如何,对发动机整体性能有哪些影响,使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加深飞行学员对发动机部件工作原理的掌握。
3.采用主线法教学。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面比较广,包含了航空发动机的方方面面,既有发动机原理,又有发动机结构,还涉及到发动机控制及工作特性等,造成知识点很多且知识体系比较松散,不利于飞行学员的消化理解。
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员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本课程的内容,对授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为每次课梳理出一条主线。
通过这条主线将课本上分散的知识有机的融合贯穿起来,并提炼出知识点,然后沿着这条主线去开展教学,能够加强飞行学员对本次课整个知识点体系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发动机燃烧室工作原理这堂课时,提出该次课的主线为燃烧室的工作环境很恶劣,实现稳定燃烧面临燃烧室气流速度太大、油少气多不利于燃烧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接下来就围绕着这一主线分析燃烧室采用怎样的部件结构和原理来分别解决上述两大问题,从而实现稳定燃烧。
沿着这条主线去授课比单纯的逐一讲解燃烧室每个部件工作原理更容易让学员吸收,而且不容易遗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实验实践环节的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通常采用道具、图片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但由于航空发动机的结构原理很复杂,这种简易的辅助手段难以满足教学要求,不利于学员对
实验过程的理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以“211工程”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增加了发动机训练模拟器、压气机特性实验台等教学实验实操设备,从而提高了飞行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3]。
发动机训练模拟器能够为飞行学员提供一个操纵航空发动机装备的实操训练平台。
在这个与实际装备一样的模拟器里,飞行学员可以通过操作油门手柄完成发动机的地面起动、加减速、接通加力等工作过程,以及典型的发动机故障处理训练,切身感受到不同发动机工作状态下温度、转速、压力等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
该模拟器使飞行学员能够更好地熟悉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工作特性及故障处理,为将来的飞行职业奠定良好的实际操作基础,同时能够激发飞行学员对未来飞行的渴望。
考虑到本课程中发动机的压气机喘振故障机理是飞行学员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压气机喘振故障是飞行学员在未来飞行中经常遭遇的飞行特情。
利用压气机特性实验台针对飞行学员开展压气机喘振实验,让学员自己动手进行喘振故障的设置、实验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完成从观察压气机喘振现象到分析喘振原因的一体化实践,从而加深飞行学员对压气机喘振原因和机理的理解,为今后飞行中更好地预防或处置压气机喘振这一飞行特情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瞿红春,陈智强.民航院校《航空发动机原理》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63-164.
[2]李爽.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启发式教育的创新[J].煤炭高等教育,2005,(2):114-116.
[3]王永华,李本威,蒋科艺,等.自主研究式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