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做引导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要做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行数年了,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更加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

《高中新课程实施解说》一书中,对语文课程的特点作了如下阐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新课程的这些特点,向语文老师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不能只做应付考试的机器,做课本和知识的灌输者,而要做学生人生的灯塔——永远不灭的蜡烛,给学生以知识和力量。

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有的教师热衷于“大讨论”,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展开大讨论。且不说设计的问题是否抓住了教材重点、是否科学合理,也不说没有层次、没有梯度地一下子抛出这么多问题,是否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单说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教师完全放手听凭学生去进行沙龙闲谈似的讨论的做法,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哪里?讨论的质量怎么保证?又何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呢?

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导”不可或缺,科学组织,艺术调控,遇“愤”则“启”,遇“悱”则“发”,这是教师的职责。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教师走上讲台,便是同学生一起“演戏”——课堂是舞台,教材是剧本,学生、教师则是演员(学生是主角)。这场戏是师生编排、教师导演且扮演相应的角色与学生共演的“戏”。教师面对学生讲课、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发表言论与演员面对观众表演一样,是把教材中所提供的“间接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艺术意境等,通过“表演”,转化成“直接的艺术形象”——课堂教学境况。这“直接的艺术形象”是师生共同用各种手段(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完美和谐、高度统一才塑造的,并直接诉诸于师生的视觉、听觉,使师生共同感知、品评、领悟。因此,语文教学活动的结果是师生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结果,是师生共同的审美意识、情感、理想与一定的物质形式相结合的艺术品。

在这里,我想起了华东师大孙楠教授的一句话:课堂是学生生命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每上完一节语文课后,他们才会这样动情地说:“语文的感觉真好——我思考,我表达,我快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