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数学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和平县阳明二中赵漫风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摒弃主宰一切家长制、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走出封闭、单一化的课堂,提倡开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心境下合作交流学习,主动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笔者认为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问题让学生提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坚持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性学习。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指出:“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说,不论是研究活动还是学习活动,都必须学会提出有现实意义和有创见的问题。若只学会解决他人提出的问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因此,数学课堂学习,教师始终要坚持将提出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问题现象,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探索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问题解决,主动地获
取知识。为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情境和机会,同时,给学生留下问题的空间进行深入探索。课前,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创设有真实性、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如:某老师在备课时,有一题只写了“甲、乙两人检修一条煤气管道,甲单独完成要10小时,乙单独完成要15小时”,由于一位家长找他了解子女在校情况,而未把题目命完。请问你们能否把这个老师的问题补充完整呢?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或独立思考,或讨论、合作交流,学生间互相质问后,竞相提出了问题:①两人合作,需几小时?②两人合作1小时后,再由甲单独做,还需几小时完成?③两人合作2小时后,再由乙单独做,还需几小时完成?④甲先做1小时,再合作,还需几小时完成?⑤乙先做2小时,再合作,还需几小时完成?等。这样学生互相问,互相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丰富学生提问的角度,补充“完成后共报酬200元”,请问你们能提出新问题吗?留下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课后思考。总之,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课后鼓励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真正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主动权。
二、安排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内容,规律让学生探索发现。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我们不能无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多从学生角度出发,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明确提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新课标严格要求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交流、猜测、探索并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要坚决摒弃“注入式”和“结论式”的教学方法,应最大
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机会。特别是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学习,由于它们是如何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如何构想的,对学生来说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为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再现它们产生与发展的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去探究发现规律,让学生体验这些规律是如何发现,怎样获取的,达到思有源,思有方向,思有顺序,思有所获的境地。又如数与代数的内容中充满了表达各种数学规律的模型,如代数式、方程、函数、不等式等。为此,要创设探索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而发现规律。例: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先让学生思考,从上述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归纳、提出猜想的过程,找到规律,鼓励学生推测:1+3+…+101=?根据实际情况,将其推广到一般情形,让学生推出:1+3+5+…+(2n-1)=?象这样,创设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寻找规律,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又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三、灵活运用问题意识,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情景,疑难让学生研讨解决。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这样一个意识:想方设法创造一些条件和情景,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者,觉悟之机也”。用疑激疑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而且更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共同研讨来自主解疑。课堂上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合
作者”,应善于引导学生看似无疑处,通过分析思考,做到浅处深问、正面反问、无中生有、大胆质疑问疑。较易问题让学生自行释疑,较难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研讨,共同释疑。如学习“分式”概念后,有人问:x
xy 可以化简为y ,它还是分式吗? 1
1
1++x x y
的分子与分母都不是整式,它还是分式吗?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来个故意不会,而让学生参与交流、研讨来解决疑难。这样让学生通过遇难解难,能深刻地掌握知识,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思维过程让学生展现。
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两个方面。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效率也会事半功倍。现代的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但是学生通常只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极少关注获得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并从中总结经验,深化知识。他们分析思考问题的思路,经常出现思维混乱、偏差,主观成分多、可行性弱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反思思维过程,倒摄结论而形成思路。尽可能让学生讲思路,通过讲来展现其思维过程,暴露其思维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点拔,指出错误原因并加以纠正。这样就可以澄清学生模糊的意识,有效地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如:“怎样根据一块圆弧形零件的残片,配制回原零件?”,“求平均数”,“增长率问题”,“分式通分和约分”等具体问题的解决策略。让学生讲出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