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三国鼎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课堂导入: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2.教学重点:背景和主要人物的介绍;3.教学难点:剧情的分析和文学特点的讨论。
三、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其影响和价值。
2.背景介绍(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图书和其他学习资源,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黄巾起义、群雄割据和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
同时,介绍主要人物刘备、曹操和孙权的生平和政治事迹,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主要人物介绍(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介绍和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研读相关的资料和阅读原著,展示他们的分析和理解。
教师可以给予一些问题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物的特点和意义。
4.剧情分析(30分钟)5.文学特点讨论(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国鼎立》的文学特点,包括叙事手法、人物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展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6.总结和拓展(2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三国鼎立》在历史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的著作和扩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背景、剧情和主要人物,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学素养。
同时,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也培养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 三国鼎立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18.19)课三国鼎立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官渡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2、赤壁之战的背景是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3、三国鼎立是指(国名),形成的标志是4、魏蜀吴经济发展的概况:【课堂学习】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1、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四、系统总结:试用数字1、2、3、5总结本节课知识五、巩固训练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一、教学分析A.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
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
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
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A.“鱼”: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课标内容标准】B.“渔”: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C.“欲”: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
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一次重要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对于战国七雄有一定的认识。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三国时期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个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史料,制作PPT,以便于课堂展示。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于记录课堂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七雄争霸的局面是如何演变成秦统一六国的?在此基础上,提问: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时期?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三国鼎立的形势图和相关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并回答以下问题:(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是什么?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史料,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及三国时期的历史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第18课三国鼎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标准: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2 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中国王朝更替的年表、朝代时序表;列举三国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点:知道《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区别,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形势及经济发展,评价三国鼎立及曹操,感悟历史。
教学难点: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感悟历史(二)教学内容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堂教学,《三国鼎立和西晋统一》。
(三)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自主学习,思问结合,辨析感悟。
二、课堂实录(一)引入(语)师:你知道刚才我们听的曲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生:《三国演义》。
师:你知道的三国故事有哪些?(二)师生活动生:周瑜打黄盖、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师:这些故事都是历史事实吗?谁能说说《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区别?生:《三国演义》是小说,《三国志》是史书。
师:说得很好。
简介《三国志》。
陈寿本是蜀汉人,蜀汉亡后仕晋,撰魏蜀(汉)吴《三国志》六十五篇。
《三国志》叙事核实,但不免过于简略。
宋裴松之为作注和补,征引汉魏以至六朝著述一百数十种,引文首尾完具,并考订异同,足以补陈寿书的不足。
《三国志》有了裴注,在正史类中,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最好的正史。
转承:听了这么多三国故事,我们来理一理三国的历史。
问题:请罗列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统治、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重大事件。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形势》图,展示官渡之战的FLASH,阅读书本中的三则资料,请学生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生:曹操善于用人,宽容,出奇制胜……师转承:曹操在《龟虽寿》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表明官渡之战后,曹操有什么抱负?生:统一全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2(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一次深入学习。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认识三国鼎立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可能还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故事情节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历史、探索历史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情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和插图,营造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三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故事情节、相关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影响。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这一章节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等势力争霸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材通过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一时期的历史脉络。
此外,学生对于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感,正确看待历史人物,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三国鼎立》相关内容。
2.课件: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图片等。
3.视频资料:关于三国时期的影视作品片段。
4.板书设计:三国鼎立的时间线、人物关系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人物图片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讲述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教师巡回指导。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3(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三国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深入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较为感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点。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曹操、孙权、刘备等历史人物为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教学资源: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形成鼎立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教案名称: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4.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 了解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3. 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问题等引入,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以及魏、蜀、吴三国的大致情况。
2. 课堂讲授(30分钟):a. 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阐述东汉末年的政治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b. 介绍三国战争的起因和过程,解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c. 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d. 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如刘备、曹操、孙权等。
3. 深入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三国时期的政治体制有何特点?各国的统治者如何通过政治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b. 三国时期的军事力量如何发展?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战争和防御的?c. 三国时期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影响后世?4.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特点,并解释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小论文或写一篇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教学资源:1. 课件、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展示三国时期的插图或影像资料;2. 相关历史书籍、资料或网页;3. 翻译工具,以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历史术语和地名。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对于三国鼎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互相评价。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 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分裂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历史。
本课内容涉及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详细的文字描述,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其中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充满兴趣。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斗争、经济发展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理解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内在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等相关资料。
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
3.教学课件。
4.学习任务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呈现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以及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节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地图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重点和难点,需要学生掌握三国鼎立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对于三国故事感兴趣,但对于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2.难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的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时期的典型事件,深入了解时代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
2.图片、地图、故事等辅助材料。
3.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春秋战国、秦朝等,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三国鼎立吗?它是什么时代的故事?”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
通过生动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展示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等。
教材通过插图、文字和表格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三国鼎立的形成和具体事件可能掌握不够全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一定认识,但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政权分布和主要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3.三国时期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观看视频:播放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视频资料:与三国鼎立相关的视频资料。
3.PPT:制作教学课件,包括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著名人物和事件等内容。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政权分布和重要事件,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优秀5篇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优秀5篇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以多败于少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区别文艺与史实,将文艺作品中的情节与历史事实对比,提高分辨历史真实性与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夸张等艺术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的主要标准是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特点今天先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
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
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
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
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三国鼎立》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风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三国鼎立这一历史时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背景可能掌握不全面。
学生对于历史故事感兴趣,但可能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把握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以及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
2.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深入分析历史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规律。
4.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发现历史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资料:准备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和相关的历史资料。
2.课件和教具:制作课件和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教学场地和设备:准备适当的教学场地和设备,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国鼎立的插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因,让学生对三国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教案标题:三国鼎立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并学习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2. 理解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3.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2. 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历史意识培养。
四、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投影或手绘地图展示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图,并引导学生简单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教师简要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情况,包括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争夺中央政权;蜀汉、魏国和吴国三足鼎立等。
3. 学生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思考,比如三国鼎立对中国统一大业的影响、对政治制度和军事战略的影响、对文化艺术的影响等。
4. 学生发言和总结学生代表各小组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三国鼎立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延伸学生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文化。
七、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三国鼎立的读后感,包括对三国时期的理解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八、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发言,了解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评估他们对三国鼎立的理解和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九、教学效果评估1. 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2. 学生的读后感作业。
十、教学资源准备1. 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图;2.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资料;3. 投影仪或幻灯片;4. 学生讨论和发言的纸张;5. 学生读后感作业纸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争霸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三国演义》作为古典名著,广为流传,学生对三国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文学作品,对历史事实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既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对诸侯争霸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掌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区分开来。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三国鼎立的形成。
2.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内容的课件。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案:编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争霸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势力的争霸过程,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背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了解三国鼎立的形势图(教材105页);了解三国鼎立后的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学习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法指导: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官渡之战的背景是
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2、赤壁之战的背景是
双方是时间结果意义。
3、三国鼎立是指(国名),形成的标志是
4、魏蜀吴经济发展的概况:
【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并完成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作用。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①归纳所学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②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三、拓展延伸:①曹操统一北方的有力因素有哪些?
②赤壁之战孙刘胜曹操败的原因有那些?有何启示?
四、系统总结:
试用数字1、2、3、5总结本节课知识
五、巩固训练
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2.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 )
A.昆阳之战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3.下列事件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作者有关的是
( )
①三顾茅庐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独尊儒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
④
4.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他回答的题目是:请
说出三国鼎立局面最后形成是在()
A.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结束
B.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
C.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
D.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建立吴
5.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背受骂名
6.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当时的台湾被称作()
A.台湾 B.夷洲 C.琉球 D.柴桑
7、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
(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六、当堂反思: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晋的建立、灭亡以及淝水之战的有关知识点;
2、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以及原因。
学习重点:淝水之战;开发的原因。
学习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三国归晋:(1)魏灭蜀:控制魏国大权,灭掉弱蜀。
(2)西晋代魏:年,夺魏位建西晋,定都。
(3)西晋统一:年,西晋灭,结束了分裂局面。
2.西晋灭亡原因:①统治腐朽。
②第二代皇帝无力治理国家。
③内部混战,耗竭。
④、、、、等少数民族内迁并起兵反晋
(2)灭亡:年,内迁的人灭亡西晋。
3. (1)东晋建立:年,皇族建立东晋,定都。
(2)前秦建立及统一黄河流域:世纪后期,族人苻坚建立前秦政权,并统一了
4.淝水之战的时间:年。
地点:。
(3)双方:征集八十多万兵力的与仅有8万人的。
(4)结果:以少胜多,大败。
5、南朝的建立及更替:年,大将自立为帝,国号
“”,结束了的统治。
此后,南方经
历了个王朝,总称“”。
6、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原因:
(1) 优越。
(2)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比较安定。
(4) 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2.表现:(1)修建许多,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2)稻田里开始使用,和也得到推广。
(3) 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 (1)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影响。
(2)为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课堂学习】
一、自主学习:
1、两晋各自的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灭亡时间。
2、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
3、五胡的含义。
巩固训练:
1、西晋灭亡后,曾统一黄河流域的是
A、刘裕
B、苻坚
C、王猛
D、司马炎
2、历史上汉人常把少数民族称为“夷人”或“胡人”。
灭亡西晋的一支“胡人”是
A、氐
B、羌
C、鲜卑
D、匈奴
3、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苻坚轻敌
B、军心不齐
C、骄傲自大
D、指挥不当
4、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
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间的战争
B、东晋政权实力强盛,因此大败前秦。
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
5、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6、东汉末年以后一直到两晋,大量的北方人南迁到江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长期战乱
B、北方人口太多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北方自然环境恶化
7、三国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很多地区还很落后,而到南朝时江南已是“地广野丰”“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发展?
(2)结合原因,谈谈对今天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