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讲解这是一篇叙事性作品,叙述了作者童年的一件事情,将解决个别问题的经验提升为普遍的人生经验,对学生来说有启发意义。

文章难度不大,学生自读应能解决,教师可在如下方面做出提醒:其一,要学习如何条理清晰地叙述一件事。

与《植树的牧羊人》不同,课文记叙的是一个完整的事情,主要故事情节之间是前后相承的有机整体,因而有起因,有经过,有发展,有高潮,更有结局。

为了保证叙事的主干清晰有致,且血肉丰满,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比如借助时空转换,呈现事情的不同阶段性;设置伏笔(小时候体弱的现状、杰里看起来很担心等)和悬念(渲染“我”在攀爬途中的紧张心理;爸爸很粗壮,爬不上来,那他怎么帮“我”脱险呢?),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人物处境、解决关切的心理;着重描绘了“我”初爬时和爬到岩脊上再也不敢前进时的心理,丰富了文章的表现力。

其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又是回忆自己的往事,作者对自己心理的描写真实而细腻。

这一方面体现了事情的刻骨铭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善于体察自己的内心。

文章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使得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代入式地体验文中“我”的心理,从而能产生同情共感,由此也更能领会爸爸引导“我”一步步走下来策略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其三,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

这篇文章,主体部分写一件事情———脱险的经历,是具体的;结尾部分则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普遍的人生经验。

这是由实到虚,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的写作思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模式。

许多文章和诗歌都采用这种写法,只是表现不同。

比如《春》,先描写春的实景,最后以三个比喻结尾,描写春的气质,这是由实到虚;再如《散步》,先叙事,写一家四口的散步,写中间的分歧,写分歧的解决,最后将实写的背负亲人,升华为对亲情和家庭伦理的思考。

教学建议:(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由学生参考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完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拓展延伸
生活中,常常有人遇事因胆怯而畏缩不前,就像文中 的“我”那样。你有过类似的故事吗?是怎样克服的? 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哲理,就 是成功地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
板书设计
(1-18)冒险
(19-26)脱险
“险”
从内容上
(27-29)人生感悟
从人生道路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记叙作者童年一次爬山“遇险”“脱险”的经历, 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 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化大为小,就会变难为易, 最后取得胜利。
写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之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 石架,脱离了“险”境。 第三部分(第23段):
写“我”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2.从第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得知“我”是一个什么 样的孩子?
孱弱多病,常受到母亲 “不要冒险”的训诫或“乖、 懦弱、胆怯”。
3.读第二部分,画出描写“我”的心理状态的词语。 这些词语描写出“我”当时的一种什么状态、心理?
状态
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嶙峋的胸腔里面扑扑乱 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 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心理
有被抛弃的委屈、有受嘲笑的羞辱、有不知所措的 迷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然而最强烈的是恐惧感。
4.说说“我”的脱险过程。
杰里带来了我父亲。(听见) 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安慰我。(我哭着说)
心理描写:第7、8段“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 怦怦地跳动”“然后吓坏了”等心理描写生动形象 地表现了“我”害怕、紧张的心理。
语言描写:如第20段“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 我会摔死的!”表现了“我”当时的恐惧和不自信 的心理。
3.文章是怎样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主题的?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笔记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笔记以下是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笔记:一、【词语积累】峰回路转:形容山势或路途十分曲折。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劳,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筋疲力尽:形容极度疲劳,没有一点力气。

惊慌失措:形容因为惊慌而不知道该怎么办。

猝然长逝:形容突然去世。

回味无穷:形容事后对某种事物或经历的体会和领悟越深刻。

二、【佳句赏析】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路程,而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赏析:这句话通过“不要”和“而是”两个词语的运用,强调了不要过多的看重远大的目标,而要着眼于眼前的一步,一步步踏实前行。

这种想法在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只有先做好每一步,才能逐步走向成功。

我发现了一个鹰巢,里面有两只鹰崽。

赏析:这句话语言简洁明了,通过“我发现了”和“鹰巢”两个词,生动地描述了作者的发现,并介绍了鹰崽的藏身之处。

同时也为后文写“我”吓唬弟弟是鹰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我爬到悬崖上的时候,胳膊和腿都累得想让你知道抽筋似的。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胳膊和腿的疲惫比作抽筋,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当时的劳累程度,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同时,“想让你知道抽筋似的”这句话也增加了句子的幽默感。

三、【文章主旨】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爬山经历,他因为恐惧而无法下山,最后在父亲的鼓励和引导下,通过一步步走下山的方法克服了恐惧的故事。

文章主旨是要告诉读者在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它们,而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四、【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了解主角内心的感受。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文字浅显易懂,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和学习。

同时,作者通过对爬山经历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17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17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7.仿照画线部分续写一个句子。
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走一步,再走一步,化难为易,定
能战胜一切困难: ___脸__部__麻__痹__的__让__·_克__雷__蒂__安__用__超__出__常__人__的__付__出__一__步__步__将__困__难__化__解__,__破____ ___茧__成__蝶__赢__得__“__蝴__蝶__总__理__”__的__美__称__;__“__暴__走__妈__妈__”__陈__玉__蓉__用__自__己__的__双___ ___脚__一__步__步__将__困__难__化__解__,__捐__肝__救__子__感__动__亿__万__中__华__儿__女__(_或__“__魔__法__妈______ ___妈__”__J_·K__·罗__琳__用__丰__富__的__想__象__一__步__步__将__困__难__化__解__,__奉__献__给__世__界__一__个__奇____ ___异__的__魔__法__世__界__)_____。
2.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
A.训诫(告诫,教导)
小心翼.翼.(谨慎、严肃)
B.耸立(高高地直立) 瘦骨嶙.峋.(形容人刚正有骨气)
C.啜泣(抽噎) 头晕目.眩.(指眼睛昏花)
D.纳罕(惊奇,诧异) 灰心丧.气(丧失)
( 点拨:“嶙峋”在这里形当的一项是( B ) (1)在一片________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_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12.父亲节快到了,请代作者给父亲发一条手机短信,以表达对他的感 激之情。 示例:是您教会了我勇敢,是您教会了我坚强,更是您让我懂得了生活 的道理。没有您的帮助,就不会有我的今天,祝您节日快乐!
天使的另一只翅膀 包利民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第十四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材解读】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4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助读•细梳理助读资料1.文题解读“走一步,再走一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文眼”。

“走一步”是起点,“再走一步”是发展和深人,具有强调作用。

标题富有意蕴,引人入胜,引发读者思考。

2.作者简介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他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

代表作有《内在的宇宙》《可怜的动物》《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灼.人(zhuó) 寻觅.(mì) 突兀.(wù)耸.立(sǒng) 哭泣.(qì) 口吻.(wěn)滑稽.(jī) 晕眩.(xuàn) 呻吟.(yín)怦.怦(pēng) 抽噎.(yē) 参差..不齐(cēn cī)哄.然大笑(hōng) 恍惚..(huǎng hū)(dàn)子弹(jìn)严禁弹禁(tán)弹簧(jīn)忍俊不禁2.字形辨识倦(juan)厌倦梢(shāo)树梢蜷(quán)蜷缩稍(shāo)稍微崖(yá)悬崖附(fù)附和涯(yá)天涯咐(fù)吩咐慢(màn)慢慢挪(nuó)挪动漫(màn)漫长娜(nuó)婀娜3.词语释义灼:烧,烫。

突兀: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外。

耸立:高高地直立。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滑稽画:“漫画”的旧称。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安慰:使心情安适。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4.词语辨析闪烁——闪耀目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标学习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方法;品味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心理成长的过程。

导领悟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就会赢得胜利的生活哲理。

初一语文上册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

初一语文上册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原文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

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如今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

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想法。

虽然我很盼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英勇,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始终有病,而且我的心里始终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伴侣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终来到一处空地。

那座悬崖就屹立在空地的另一边。

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很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

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行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

我落在最终,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形容人瘦削。

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最终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其他的孩子渐渐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

他们准备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脆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

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注视着我。

"假如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

'有个孩子嘲讽道,"不用客气。

'杰利看来似乎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肯定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

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

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觉原来是我自己。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信心丧失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走一步 再走一步
语言分析
1.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两个“哭泣”(16段和28 段中)是否一样?
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 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 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 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 验。”
走一步, 再走一步
生字生词
灼zhuó
扒bā 趴pā
酷热kù rè
厌倦 yàn juàn 附和 fù hè
突兀 tū wù
怦怦 pēng
嘲笑cháo xiào 晕眩yūn xuàn
哭泣kū qì
呻吟 shēn yín
恍惚huǎng hū
暮色mù sè
安慰 ān wèi
凌乱líng luàn
惊讶jīng yà
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6段),作者和其他五个男孩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7-15段),中途被其他男孩抛弃,留在悬崖
上进退两难。 第三部分(15-28段),在父亲指点下走下悬崖,脱离困境 第四部分(29段),作者通过这件事得到启示:走一步,
再走一步,坚持下去,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抢答题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 费城
一共有6个小男孩。内德和杰里。
7、那座悬崖有多高?
60英尺左右(18米)
8、所有的孩子都爬到崖顶了吗?谁没到?
不是;文中的“我”
9、“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我”在悬崖上,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 小伙伴们都离“我”而去。
10、谁叫来了“我”的父亲?
杰里
11、“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指导和鼓励下顺利爬下悬崖。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全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课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全解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全解【学习指导】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

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3.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4.联系实际,感悟人生。

【基础知识精讲】一、背景材料作者简介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

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二、课文剖析1.写法精讲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课文记叙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安排的。

其中,“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一直把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牢记在我心里。

”是插叙部分。

这部分也是伏笔。

理解了这一点,对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这一类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课文开头一段中“……都想找些新花样来玩。

”给读者留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急切地期待下文。

最后一段,悬崖脱险给作者提供了经验:对一切事物,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最终直达目的。

整篇文章记叙顺序合理,语言周密,值得我们学习。

2.重点精讲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掌握“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等词语的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4、懂得文中作者最终体现的道理如“面对困难时,把大困难分成小困难地去解决问题”等
教学重点:联系自身体验,从文中感悟到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语言通顺地复述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刚刚升上初一,还在努力地适应初中的生活。

那么平常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预料不及的困难,比如,小学的学习很努力,成绩很好,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面对这些问题不用害怕,学习路上有困难是正常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学会如何在遇到问题时一步步地解决难题。

二、知识新授
(一)课前预习,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两个学生合作,将答案在黑板上填写于括号内。

2、教师予以纠正
3、齐读生字
训诫(xùn jiè)啜(chuò)泣纳罕(nà hǎn)瘦骨lín xún(嶙峋)头晕目xuàn(眩)小心翼翼(yì)
(二)检查预习,解释词语意思
1、请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词语的意思。

2、教师联系学生实际或课文予以解释
3、出示词语的参考意思。

训诫:
○1词语意思:告诫,教导
○2联系实际:家中长辈的训诫,是为了让我们谨记在心,做一个更好的人。

嶙峋:
○1词语意思:形容人瘦削
○2结合课文:主人公疾病缠身多年的身体导致身体十分瘦弱
眩:
○1词语意思:(眼睛)昏花
○2结合课文:主人公从崖上往下望,感到头晕眼花,揭示了内心的恐惧。

啜泣:
○1词语意思: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2结合课文:主人公因为在石架上上不去,下下不来,感到无助又害怕,所以哭了起来
纳罕:
○1词语意思:惊奇,诧异
○2结合课文:表达了他心理极度害怕,竟惊讶于是自己在流泪
小心翼翼:
○1词语意思: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的样子。

翼翼,谨慎、严肃。

○2结合课文:主人公当时心情极度忐忑,不知所措,表现出极度紧张的情绪三、初步感知
(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字音正确,分清段落,注意停顿,带有感情)
(二)自行默读后回答问题。

(简要回答即可)
1、课文讲述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五十七年前的七月;费城;和小伙伴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想找些新花样来玩
2、“我”遇到了什么事情?又是怎样解决的?
小伙伴们自顾爬下悬崖,而“我”困在崖边进退不得;最后在父亲的鼓励和教导下,一步一步爬下了悬崖。

四、复述故事
点名学生复述故事
(点明起因、经过、结果。

语言通顺即可)
五、小结
刚刚同学们简单地了解了文中的故事内容,发现了文章中蕴含的许多哲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这些人生哲理,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六、作业处理
(一)写生字。

(二)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训诫(xùn jiè)啜(chuò)泣纳罕(nàhǎn)瘦骨lín xún (嶙峋)头晕目xuàn(眩)小心翼翼(y 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字词以及初步了解文中所发生的事情,主要是讲了“我”听从小伙伴的建议去爬悬崖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挖掘出蕴涵在文中的哲理。

二、详读课文
(一)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各自默读课文,将问题答案在书中作标记
1、文中有哪些词句表现出“我”的情绪?
例: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
2、文中出现的两次“啜泣”分别在哪里?
第十四自然段、第二十二自然段
3、文中有哪些句子使你有所感悟?请在句子下面划线。

例: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三)学生回答问题答案,教师补充
三、深入阅读
(一)全班有感情齐读16~22自然段
(二)学生之间分组讨论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1.第16自然段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环境描写,暗示时间的变化,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体现出作者恐惧,无助,也表现出作者在悬崖上的时间之长
2.你如何理解父亲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那一小步?
父亲知道我没有信心迈出第一步,而一小步使我有了自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他教导“我”勇敢冷静,只要敢迈出第一步,其余的路途就不会再害怕。

3.第22自然段“我”的“啜泣”与14自然段的“啜泣”意义上有何不同?
第一个“啜泣”形象的刻画出了“我”极度恐惧害怕的心理,此时的“啜泣”是懦弱者流下的眼泪,自卑者发出的呜咽。

第二个“啜泣”既有脱险的激动、兴奋又有冒险后的自责和后怕,还有对父亲的敬佩,此时的“啜泣”是胜利者的喜悦,是成功者的心声。

4.在16~22自然段中对于父亲的行为和话语,你有什么理解?
例:父亲教导孩子把眼前的困难分解成若干个小困难,一步一步去克服,这样大困难就容易解决了。

四、通读全文
(一)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二)教师总结并板书
五、感悟哲理
(一)学生说说学习之后的感悟(言之有理即可)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去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教师总结
本文的作者通过叙述亲身攀崖的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却步,而要冷静分析困难,化解困难。

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得以解决。

我认为这个道理还适用于更多方面。

比如,我们学习,总是要从小学学起,然后再一级级往上升,课程跟着由易变难,直至大学,甚至更高等的学府。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天才,可以只读大学的课程,而不学一些比较基础的课程。

学习就像是马拉松,是急不来的。

所以,同学们要从现在开始积累知识,将来走更远的路。

五、拓展思维
课后练习题: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一)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二)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六、作业处理
(一)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阅读课文第10页
(三)完成本课的随堂练习
附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启示把大的困难分解为小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