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虽有佳肴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素材冀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素材冀教版

虽有佳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

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译文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过来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不倦的钻研。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佳肴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虽有佳肴

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 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 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边。③抚节悲歌:抚 节,打着节拍。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课文节选自《学记》,是中国教育 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它对 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 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 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 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兑命( yuè ) 自强( qiǎng ) 学学半( xiào )
语文 曰:“若令月中无物,当 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 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 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 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 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 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 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 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 关系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课 文最后《兑命》中的一段话是否多余?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同步练习及答案

部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一则(虽有嘉肴)同步练习及答案

《礼记》一则01 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 弗.食(fú)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ǎng)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鱼、肉之类的熟食)(2)不知其旨.也(味美)(3)虽有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4)教然后知困.(困惑,疑难)(5)然后能自反.也(反省)(6)然后能自强也.(勉力)(7)教学相长..(互相促进)3.更好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B)A.虽/有嘉肴 B.不知其/旨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然后/能自反也(解析:不知/其旨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不学习,就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

5.写出出自选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6.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它像雨露一样,滋润着炎黄子孙的心田。

像土壤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自强精神。

在诵读《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时,同学们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有的同学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环境对一个人成功的决定作用,是“封建糟粕”,《弟子规》中也有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所以我们没必要学习这些所谓的“国学”。

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怎样说服他?示例:“国学”是当时特定社会、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必然会有一些糟粕或过时的东西,但同样有着许多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汲取中华文化精髓。

7.我去所在的班级准备举行一次以“教学相长”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下面几幅图中,你认为最适合作为投影仪的底图的是哪一幅?为什么?示例:最适合的是第③幅,该图虽无“教学相长”字样,但其内容却是师生互动,真实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主题,并且图中的人物面容亲切,气氛融洽,极具亲和力。

虽有嘉肴(修改)

虽有嘉肴(修改)

《虽有嘉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五篇课文。

这一单元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以及对美好人生的礼赞。

本文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节选部分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提出“教学相长”这一主旨,从现代教育学的观点看仍然值得重视。

全文语言精练,多用对偶句,逻辑性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学情分析】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里累积了一定的基础,但大部分同学基础薄弱,对文言文字词、特殊句式的掌握有待加强,这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情况。

与此同时,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缺少一定的逻辑性,往往在理清文章思路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在此情况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学设想】《虽有嘉肴》是一篇说理的文言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我的初步设想如下:1.夯实基础:读准字音,积累文言生字词;2.感悟“教学相长”的道理,理清文章思路,大概了解议论文的内在语言逻辑。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先贤圣哲关于“教学相长”这一哲理。

【教学重点】1.翻译全文,理解“教学相长”这一哲理。

2.理清本文的内在语言逻辑。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内在语言逻辑。

【教学过程】一、快速导入师:出示“四书五经”。

大家知道“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吗?生:知道!师:“四书”是指?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师:非常正确,那么“五经”是指?生:《诗》、《书》、《礼》、《易》、《春秋》。

师:大家都非常棒。

《诗》指《诗经》、《书》指《尚书》、《礼》指《礼记》、《易》指《易经》。

师: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礼记》的?生:《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_1

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2024年《虽有嘉肴》说课稿1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__去把握__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__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__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__的内涵。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虽有嘉肴》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3. 掌握《虽有嘉肴》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导学内容:一、作者简介《虽有嘉肴》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袁枚的作品,袁枚(1716-1797),字伯村,号东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袁枚是清代闻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精致而著称。

《虽有嘉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背景《虽有嘉肴》是袁枚的一篇散文随笔,描写了一场宴会上的场景,通过对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理解。

三、主题和中心思想《虽有嘉肴》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在宴会上,人们尽情享受美食和美酒,但作者却感到心里的空虚和孤独。

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四、基本内容和结构《虽有嘉肴》以一场宴会为背景,描写了宴会上的人物和事物。

文章通过对宴会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食和美酒的追求和享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人物和事物的描写,逐渐展现了作者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导学问题:1. 《虽有嘉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文学家?2. 《虽有嘉肴》的主题是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表现?3. 《虽有嘉肴》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作者选择以宴会为背景?4. 你对《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有什么理解?拓展阅读:1. 你还知道哪些袁枚的作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 你认为《虽有嘉肴》这篇文章对当代社会有何启迪?导学活动:1. 阅读《虽有嘉肴》,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感慨。

2. 分组讨论《虽有嘉肴》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虽有嘉肴》的看法和感受,展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思考。

总结点评: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虽有嘉肴》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掌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人教版七上语文虽有嘉肴

人教版七上语文虽有嘉肴

拓展延伸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 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 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 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 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 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 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 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
名句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 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 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 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 发诱导、因材施教……
课堂反思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是没 掌握的?
字词归纳
1.通假字 《兑命》曰
2.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 B.不能知其旨也 C.教然后知困 D.教学相长也
兑, 通“说”, 指的是殷商 时的贤相傅说。
古义: 即使。今义: 虽然。 古义: 甘美。 今义: 意义。 古义: 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古义: 促进。今义: 增长。
3.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 名词作形容词, 甘美。
B.不知其善也 形容词作名词, 好, 好处。
4.一词多义
学学半 学
学学半
读准字音
嘉肴( yá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è ) 学学半( xiào) 教学相长(zhǎng)
自由诵读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通过对比手法,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

课文首先运用了设喻对比的手法,从人们日常的饮食经验出发,引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的结论,然后进一步设喻,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结论出发,水到渠成地引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议论文的文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对一些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分析议论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翻译、课堂练习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虽有嘉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实词或虚词,分析其在课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观点。

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

第22课《虽有嘉肴》说课稿

《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选自《礼记》二则中的《虽有嘉肴》。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文通过类比“虽有嘉肴,弗食”与“虽有至道,弗学”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教与学的关系”,阐明了“教学相长”蕴含的深刻道理。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疏通文意,但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的能力还有不足,尤其是对本文论证思路与论证方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并结合八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基本学情,我将本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如:“虽”、“食”、“困”、“至道”等实词与“其”“也”等虚词。

2、掌握文言句式如:“故曰:教学相长也。

”的判断句与“其此之谓乎”的宾语前置句等。

3、了解《礼记》的文学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法,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教与学”的关系。

2、通过讨论法了解本文“类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事说理的技巧并体会其妙处以及品味本文逻辑严密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理解“教学相长”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学习要重视实践即实践出真知的正确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如下:)1、“教与学”关系脉络的梳理。

2、本文“类比论证”等论事说理的技巧的学习并体会其妙处。

(二)教学难点(根据八年级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解读的能力不足的基本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相长”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与实践出真知的正确观念的树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虽有嘉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 《虽有嘉肴》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虽有嘉肴》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阅读下面古诗词,并完成习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1)虽.有佳肴(2)不知其旨.也(3)学.学半(4)不知其善.也2.下列加点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B.虽有嘉肴.C.教然后知困.D.教学相长.3.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③《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答案:1.(1)即使(2)甘美(3)教(4)好处2.B(A.旨:味美,C.困:不通,D.长:促进)3. ①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

②知道自己不足,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试题2: 阅读下面古诗词,并完成习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解释加点字词。

(1)虽. 有嘉肴(2)不知其善. 也(3)然后能自强.也(4)教学相长.也2.句子翻译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故曰:教学相长也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1)即使(2)好、妙(3)自我勉励(4)增长2. ①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3.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试题3: 阅读下面古诗词,并完成习题。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初中语文中考 文言文阅读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二
拓展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展二
第13篇 虽有嘉肴
【参考译文】 【乙】近来不知道怎么读书?我想用高尚的道德修养、礼义标准来抵挡荣
华富贵的吸引,这样就能长久地排除干扰了。古人说过:“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 进攻,(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以斩杀敌将。”(读书和打仗一样,)要怀有征 战疆场建立功勋的心思,读书才会体察其中的深意;放下书本去游玩休息的时候 ,书中的意思还在心里回旋,这样时间长了,就能了解到古人用心的地方。像这 样在一两本书上用心琢磨、体会,(并有所感悟,)那么其余的书,读起来也会势 如破竹,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古人曾经用种杨树作比喻。杨树是天下最容易 成活的树木,倒着插种能够成活,横着插种也能够成活。然而一个人种杨树,一 个人拔杨树,纵使已有千日的成绩,也会前功尽弃。这是最好的比喻。 (若读书也这样不注意巩固成果,)即使到了垂暮之年,也终究不能增长知识、提 高水平。子予你认为我说的这些话对吗?
然而
语段对比拓 2.子予以为何如
展二
认为
课内同义迁移 然则何时而乐耶
自以为不如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一
阅读对比探究 1.甲、乙两文都谈论了读书学习,甲文阐述
的道理,乙文则强调了
的道理。
2.结合甲、乙两文,请就如何自主学习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语段对比拓 展二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展一
语段对比拓 词义迁移通关
展一
加色词释义
语段对比拓 展二
1.然后能博喻 2.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3.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课内同义迁移
拓展
第13篇 虽有嘉肴
语段对比拓 词义迁移通关

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目录(河北大学版-冀大版)

初一上学期语文课本目录(河北大学版-冀大版)

当你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单元1、中国古代神话三则(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2、牛郎织女(叶圣陶)3、皇帝的新装(【丹麦】安徒生)4、大雁与鸭子(严文井)写作实践完整叙述写好故事拓展链接童话世界的新成员——哈利波特诗词诵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第二单元5、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6、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7、忆儿时(丰子恺)8、童稚记趣(沈复)写作实践留在记忆里的童年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诗词诵读归园田居(陶渊明)滁州西涧(韦应物)第三单元9、合欢树(史铁生)10、父亲的谜语(刘蕊)11、礼物(【美国】欧亨利)12、虽有嘉肴(《礼记》)写作实践家,有许多温暖的感觉拓展链接一幅多彩的时代画卷——走近高尔基和他的《童年》诗词诵读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夜雨寄北(李商隐)第四单元13、济南的冬天(老舍)14、春(朱自清)15、秋颂(罗兰)16、古诗三首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游山西村(陆游)次北固山下(王湾)写作实践关爱家园诗词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左迁蓝关示侄孙湘(韩愈)第五单元17、我爱这土地(艾青)18、悬崖边的树(曾卓)19、根(牛汉)20、木兰诗写作实践妙笔书我少年情拓展链接星光依旧灿烂——怀念冰心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争当故事大王诗词诵读村行(王禹偁)登飞来峰(王安石)第六单元21、论读书(【英国】培根)22、我的“长生果”(叶文玲)23、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24、《论语》十二章写作实践我和书的故事诗词诵读秋词(刘禹锡)泊秦淮(杜牧)附录一词的分类简表附录二学好楷书打好书写基础附录三学会使用常用工具书。

初中语文文言文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礼记《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

“嘉肴”,美味的鱼肉。

“嘉”美好。

“肴”,做熟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

“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

“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说课的内容为: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过程设计三个部分。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使用的这套语文教材,注重联系生活,扎实、灵活、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多样性和阶段性,初一年级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

《虽有嘉肴》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选排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一课时,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背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说学生和学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课所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观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很大的困难。

为此,教学本课我将进行如下学法指导:"朗读"法贯穿读,品析语言法,小组讨论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复习导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学生在欣赏了作品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别人又是怎样写的呢?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在新课进行过程中,学生会随时把自己的文章与课文进行比照,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作用时间比较长,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的感性认识阶段,它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

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习得语感,积累感性材料。

其具体步骤是:第一步初读课文,进入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精选6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精选6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1《虽有嘉肴》这篇课文选自十三经之一的礼记,主要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法,将嘉肴和至道进行类比,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接着探讨教与学的关系,只有学习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的可能。

教人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反过来才能不断地钻研、提高,得出了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这样一个道理。

学习的确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实事求是,一点儿也不能马虎,道理明白了,就要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来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

所以,上这一课时,我对翻译课文这个环节做了尝试,要求学生给同桌翻译,当一回老师。

之后再结合课文内容谈体会,效果较好。

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2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

接着讲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

而教授别人第1页共5页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

由此,我想到了教学活动。

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

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七年级语文上册《虽有嘉肴》教学反思篇3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有佳肴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教学重点:重点字词意思、整文翻译、句子赏析
教学方法:朗读法、交流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预习反馈
1.交流课前预习第1题,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检查、矫正课前预习第2题,正确认读字音。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仿照示例,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重点字词会解释。

示例: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2.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节奏鲜明。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解决字词问题。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佳肴虽:佳:肴: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旨: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至道: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都然后知困是故:困: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自强:
(6)故曰:教学相长也长:
(7)其此之谓也其:此之谓也:
明确:(1)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2)食:吃;旨:味美;(3)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因此,所以;困:不通,理解不了。

(5)反:反省;自强:自我勉励。

(6)长:促进。

(7)其: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之谓也”是一种固定句式,通常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6.口头翻译全文,师生一起矫正。

参考译文:(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合作研讨,把握内容
1.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明确:教学相长。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

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写起?
明确: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佳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四、拓展延伸,启迪智慧
3.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请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略。

课后学习
4.背诵课文。

5.完成课后练习。

附原文和译文
虽有佳肴
虽.有佳肴,弗食
..,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
(以《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为基础,结合课本课下注释稍作修改,使译文尽量与课本一致。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