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附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页,共 28页
Baidu Nhomakorabea
实、社会与人生等融为一体,在超越时空、消泯自我中获得对事物整体性的感悟, 这是汉赋丽美形成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邱孝军《秦汉时期的审美意识》,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使其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体现了秦汉先 民对生活的热爱。 B.汉代雕塑出现了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说明其表现日常生活内容的雕 塑作品越来越多。 C.汉代长袖折腰舞和鱼龙漫衍舞都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姿完美合一,均有眩目惊 心的美感。 D.汉赋作者都是言语侍从,他们的视觉感知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B.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多种艺术形式的分析,揭示了秦汉时期“以丽为美”的审美意 识特点。 C.文章引用萧何的话,证明了汉代统治者对“壮丽”的重视。 D.文章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说明了汉赋也“以丽为美”的特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缪篆”的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是秦汉先民追求“以丽为美”的结果。 B.“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观众是以“丽”为标准来评价舞蹈的。 C.在秦汉,“以丽为美”的审美理念深入人心,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天人合一”的思 想。 D.由于汉代统治阶层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汉代音乐由之前的雅胜于俗逐渐发展 成为俗胜于雅。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家看全球国宝,足不出户云游世界各地博物馆,在技术的助力下享受云端视觉 盛宴,真是太棒了!”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发起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 近日举行,16 个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在线介绍馆藏特色珍品,累计吸引约 2 亿中 外观众在线“走进”文化宝库。受疫情影响,云上展览、在线直播等成为博物馆与 公众交流的新方式。 作为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的倡议方,中国国家博物馆采用 8K 拍摄、
2021 年四川省内江市高中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36.0 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以丽为美”是秦汉审美意识的核心,体现了秦汉时期(尤其是两汉时期)人们“乐 享生活”的热情。这种“以丽为美”的审美意识,蕴藏在秦汉时期的书法、雕刻、 舞蹈、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中。 秦汉时期的书法艺术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篆刻典正和谐,“缪篆”增省笔画而加 之鱼、鸟、虫、龙等形象的笔画,将作为生活用具的印章装饰美化,方寸之地讲究 自然雕饰,尽显富丽堂皇与典雅古奥之美。 现今遗存的秦汉雕塑,其表现对象则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多方面呈现了当时人们的 生活内容,具有鲜明的生活化、世俗化气息。秦兵马俑依据现实军容而作,其力量 美和秩序美体现出秦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兵马俑上色考究,色彩繁 复,其颜料达 13 种之多,可谓色彩绚丽。在汉代,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均通过雕 塑呈现出来,表现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作品越来越多,这说明秦汉雕塑(尤其是汉 代雕塑)出现了一个生活化、世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向。而秦汉瓦当作为宫殿屋 顶的基本建筑材料,以实用性为基础,辅以刻绘和文字,也追求象征意蕴和装饰美。 秦汉艺术这种表现日常生活之美的特点,更直观、形象地体现在舞蹈和音乐艺术中。 汉代宴会乐舞以长袖折腰舞为主体,其舞姿流动多变,要求丽人、丽服、丽容与丽 姿完美合一,司马相如形容其为“丽靡烂漫”,可见其美丽的程度。舞蹈结束后, “观者称丽,莫不怡悦”,说明了舞蹈对观众的怡情作用。汉代公众乐舞以鱼龙漫 衍舞为代表。这种舞蹈与杂耍、幻术、音乐等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同时演出,趋 丽尚奇,制造出眩目惊心的美感。汉代音乐创作注重时代的生活背景,使音乐表达 的思想情感更加真切。汉代是世俗音乐兴起的时期,雅俗相融、俗胜于雅,更适合 表达主体多样的情况。汉代统治者多出身草莽,喜好世俗音乐。由于统治阶层的爱 好,世俗音乐逐渐取代了先前雅乐的位置,成为这一时期音乐体系的主体。 汉赋亦以丽为美。以视觉感知为核心,是汉赋丽美产生的直接原因。汉赋作者多为 言语侍从,对所遇宴饮盛会加以记录和描绘,用得最多的感官知觉便是视觉。所以, 汉赋的丽美体现的多为统治阶层日常生活的奢侈享受。萧何说:“天子以四海为家, 非壮丽无以重威。”对汉代统治者来讲,丽是关系到统治根基的大事,只有将一切 都壮丽化,方能显示天子威仪。汉代人对日常生活丽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在 这种审美趣味的统合下,在天人合一思想的促进下,赋家将神话与历史、想象与现
第 2页,共 28页
制作,大屏呈现文物细节,通过 AR、动画,全程 5G 直播带给观众沉浸体验。中 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直播中为全球观众讲述陶鹰鼎、伏羲女娲像立幅、针灸 铜人等馆藏珍品。“希望通过网络平台向世界展示博物馆的文化魅力,让全球观众 在线感受文化赋予的力量。”中国国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此次活动为 “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贏提供新的思路,并推动博物馆资源的创 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利用。 近年来,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建设中,各种新媒体和虚拟现实手段齐上阵,直播已 成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这件气势非凡的铜鼎,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 之宝铸客大鼎,它的体积在全国所有出土的大鼎中是较大的。”安徽省博物馆日前 使用一款 AR 魔镜进行直播。山西博物院则推出文物数字化展览“壁画的平行世界 --狄仁杰带你探北朝”,以“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独特风格,带领观众开 启北朝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之旅。“科技对公众体验的改变是翻天覆地 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教研室余开亮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科技在博物馆 中的运用,可以给公众带来高清、立体、互动、虚拟等诸多新型体验。 (摘编自李雪钦《博物馆“网上秀”趣味多》)材料二: 日前,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敦煌文物的保护目前已经从 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他介绍,在石窟内,工作人员应用科技手段,对温度、 湿度、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实施了全面监控。一旦数值超标,工作人员可从电脑系 统看见相应红灯亮起。旅游管理人员会及时暂停该窟的开放,让它“休息”。 避免“健康”文物因环境变化“生病”,也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成和 他的团队近 10 年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他们参与研发的“恒湿洁净高气密展柜系 统”,让蒲松龄纪念馆的纸质文物“住”进了配有气体净化装置和控湿装置等的高 气密沿墙展柜,避免了因空气湿度和颗粒物浓度波动造成的纸质文物老化,也让馆 藏文物在展示的同时依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摘编自刘喆《科技助力文物保护,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材料三: 今年是紫禁城建城 600 周年。这座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年),建成于永乐十 八年(1420 年)的恢弘宫殿,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 更是中华礼乐文明及其悠久历史的物质载体。故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主要体现于 此。不过,面对 600 岁的故宫,更值得我们思考的,可能是最近 6 年来故宫所发生 的变化。 关心文化热点的人或许记得, 2013 年故宫第一次面向公众征集文化产品创意,举 办了以“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从那时开始,“奉旨旅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