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

力的分解教案(精选7篇)力的分解教案第1篇一、课标要求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课时安排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陈述性知识: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原有知识越多就可能学得越多,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差异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了让学生高效地掌握新授知识必须在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教师引导:直接拉可以吗?一个较小的.力,能不能产生一个较大的分力作用效果呢?设计意图:通过合作学习,体验力的分解是有用的。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学生容易疏忽的几个考点分析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学生容易疏忽的几个考点分析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学生容易疏忽的几个考点分析。

一、定义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指在平面上或空间中,将两个或个以上的力按照某种规律合成或分解成一个等效的力或若干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成一个力,力的分解则是把一个力分成多个力。

其中,力的合成一般采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力的分解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或“斜向分解法”。

二、计算公式及其应用1.合成力的计算由“三角形法则”可知,当两个力分别作用在同一点的时候,这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两个力的夹角余弦值以及两个力的大小计算出来。

计算公式为:F = √(F1² + F2² + 2F1F2cosθ)其中,F为合力大小,F1、F2为原始力大小,θ为两力夹角。

求出合力大小之后,还需要计算合力作用的方向,可利用正切公式求解。

2.分解力的计算a)正交分解法:在一个平面内,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与给定的方向垂直,另一个力与给定的方向平行。

计算公式为:F1 = Fsinθ,F2 = Fcosθ其中,F为要分解的力的大小,θ为要与给定方向垂直的力的夹角。

b)斜向分解法:当力不在平面内时,需使用斜向分解法。

计算公式为:F1 = Fcosα,F2 = Fcosβ其中,α为力F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与力F的夹角,β为力F在竖直方向上的分量与力F的夹角。

三、图示分析学生容易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过程中出现图示错误的情况。

为避免这种情况,建议学生先画出力的分解图,将分解出的力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相加,最后得到合力方向与大小。

此外,在做题时要认真观察题目所给的图示,确保自己理解正确,不能随意猜测或省略重要信息。

四、注意事项1.合力的方向与原始力不同,需特别注意。

学生在计算合力的方向时,应确保正确使用正切公式,同时理解角度值的意义,如需求反正切,应判断合力方向与正半轴的相对位置。

2.注意单位换算。

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需要用到力的大小和夹角,学生在计算时应注意单位统一,例如力的大小单位可为牛、千克力等,夹角一般以角度或弧度表示。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篇1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并用力的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分力的概念,清楚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和正交分解法。

(4)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教学设计的思想:加强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观察、分析、思考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投影仪、细绳套、橡皮筋若干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班级找两名力气比较大的同学上台进行拔河比赛,再成鲜明对比地请一位个子小的女同学上台交给她一个艰巨的任务。

即要求她一个人拉动两个人。

教师指导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都被拉动了。

一名弱小女子能拉动两名大力士。

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学生满脸惊讶与好奇之中)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认真学完这节课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

二、新课展开:[复习回顾]: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这个力称为这几个力的,另几个力称为这个力的[演示实验]将钩码挂在橡皮筋的中点,将橡皮筋的两端A、B慢慢靠拢,再将A、B两端慢慢分开。

教师:观察此过程中橡皮筋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学生:橡皮筋的长度在变。

靠拢时长度变小,分开时长度慢慢变长。

教师:橡皮筋的长度变化说明橡皮筋的拉力大小,这两个橡皮筋的拉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则这两个橡皮筋的拉力叫分力,在橡皮筋慢慢靠拢和分开的过程中,这两个分力变了吗?这两个分力的合力变了吗?学生:合力相同,但分力不变。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优秀教案篇1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

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

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

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

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

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两种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两种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在力的合成的知识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的含义.2.初步掌握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方向的原则,初步掌握将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互成角度分力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力的分解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2.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如何判定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三、教学用具橡皮筋、重物、细绳等。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类比法、讲解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教师利用生活实际及录像图片提出问题,先给学生留下悬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几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知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化解难点。

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两位男同学上台表演拔河比赛,两个力气大的男同学使劲拉一根绳子,彼此都想把对方拉过来,但……,但个头较小的我在绳中间一拉,可以看到……,为什么?[录像图片]公园滑梯、大桥引桥.为什么公园滑梯倾角较大而大桥要修很长的引桥来减少倾角?(二)新课教学一个人用力F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

力F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拉力F1,F2,F中哪一个力可以叫做另两个力的合力?判断的根据是什么?如果知道F1,F2,用什么方法可以求出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往往会遇到跟上面情况相反的一类问题.[演示] 在小黑板上事先固定好两根彩色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上两根细线,请同学用一竖直向下的力把结点拉到O位置,如图所示.请学生观察此时拉力F 产生的效果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而产生同样的效果。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新人教版必修1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先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以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腕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服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化的运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学情分析:先生经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交换的方法,并经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求学习奠定基础。

但本节课触及到力的分解的多解性和怎样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对先生来说是一个弱项,在这里应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先生在力的合成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知道力的分解恪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使先生初步掌握根据具体的物理情境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强化“等效代替”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先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成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先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消费理论的认识与勇气。

(2)联系理论,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先生的求知愿望,培养先生研讨周围事物的习气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难点:力的分解中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方向。

五、教法学法: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古代高中先生的年龄、心思特点等,采用自主学习、成绩导学、合作探求、分组讨论及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

使先生自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表现了先生的主体地位,让先生在动手探求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指点:①引导先生质疑。

质疑在不好理解处,质疑在不好分析处,质疑在不好掌握处。

②提供思想策略。

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的分解获奖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

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

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

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二、说教法与学法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

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力的分解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教案二:动手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以及实验意义。

2.通过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内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的理解。

2.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3.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难点1.实验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

2.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计算方法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概念和应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力板、测力计、拉力计、线、钩子等。

(2)实验操作:①.在力板上放置两个相同的物体,分别用测力计测量它们所受的重力,得到它们的大小和方向。

②.用拉力计沿两个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施加一个力,测量出它的大小和方向,记录下来。

③.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并记录下来。

(3)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可以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并应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3.总结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总结并展示实验中的探究结果及计算方法。

六、教学评价通过实验探究和数学计算,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和应用方法,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七、教学展望探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规律和应用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力的分解2

高中物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力的分解2
力的分解
山东省济南第七中学 王琳
港珠澳大桥
力 的分 解
一、力的分解
分力F1、F2
力的合成
合力F
力的分解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力 的分 解
二、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守 平行四边形定则
F F1
F
F2

一个力可以分解出无数组分力
力 的分 解
例1:如图所示,斜面上的物体重力为G,斜面倾角为 θ,重力的作用效果为 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和使物体紧压斜面, 将重力按作用效果分解,求两分力大小。
G
力 的分 解
G1
θθ
G2
G
G1 G sin
G2 G cos
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θ
θ
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上海南浦大桥,其桥面高达46米,主桥全长846 米,引桥总长7500米,你知道为什么高大的桥要 造很长的引桥吗?
力 的分 解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步骤:
F1=Fcosθ F2=Fsinθ
F2
F
θ
F1
力 的分 解
练习1:如图所示,轻杆的一端A用铰链与竖直墙壁连接, 它的另一端B用绳子连接至墙的C点,使轻杆保持水平,绳 与轻杆的夹角为30°.在B端悬挂重10N的物体,物体对绳 子向下的拉力产生了什么作用效果?请你利用桌上的实验 器材体验一下,并求出轻杆和绳子 谢!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做平行四边形。 3、根据几何知识求出两个分力大小。
力 的分 解
例2: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F
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将力F按作用效 果分解,求两分力大小。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力的分解课时学段学科高中教材版本人教版作者物理组学校通河一中一、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2.通过实验理解、体验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4.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5.会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力的分解三、学情分析从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的知识,能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用理论去解释具体现象和认识新事物。

四、教学方法建议使用教具或电子白板等信息化环境。

五、教学过程一、力的分解活动探究: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方向.用斜向上的力F拉物块,观察电子秤的示数变化.说明:(1)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测力计示数变小,并且物体要向右运动.(2)电子秤的读数减小,表示力F的一个分力竖直向上;物块水平滑动,表示力F的一个分力水平向右.(3)根据作用效果画平行四边形分解力F.思考讨论下列几种情况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并根据效果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1)放在水平支持面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2)靠在竖直墙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3)猜测放在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拓展延伸:高大的桥为什么需要很长的引桥?1.在对力进行分解时,可以根据来确定分力的方向.2.分解力的一般步骤:(1);(2);(3);(4).二、矢量相加的法则1.位移的运算:如图所示,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是x AB,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x BC.画出人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x AC.2.速度的运算:一发炮弹以速度v沿与水平方向成θ角发射,该速度的水平分速度v x=;竖直分速度v y=.3.三角形定则的推演过程: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的性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用更简单的力的三角形定则来代替.4.矢量与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的运算法则不同,矢量相加遵从;标量求和按照.。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摘要: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怎样分解呢?2、为什么这么分解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可以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教师活动:对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价,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经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精品源自英语科★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教学设计2力的分解

教学设计2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分解与分力的意义。

(2)理解力的分解应根据力产生的效果分、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

(3)能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函数求分力及讨论分力大小变化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实际意义,即化复杂问题为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力分解概念理解及应用2、教学难点:力分解概念理解及应用三、学习与探究:一.力的分解:刀是否锋利是看它的刀刃,它的截面是一个夹角很小的锐角三角形,为什么夹角越小,越能切开物体呢?学了这一节就知道了。

在力的合成中可以用一个力F来等效代替两个力F1和F2,那么反过来也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来等效代替一个力F。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物体受到某一个力的作用,而这个力往往同时产生几个效果,这时为了研究方便,常把这个力用几个力等效替代,这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已知力的分力称为力的分解。

它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仍可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解决。

二.怎样分解力:以已知力为对角线可以画出无数个平行四边形,即可用无数对力来等效替代同一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有无数解,但是分解的目的是为了简化问题,任意分解往往达不到简化问题的目的,所以常根据具体问题给出两个分力的某些条件。

活动1:一物体用几根细绳悬挂如图,OC绳对O点的拉力起了两个效果,使MO、NO绳子均发生形变,你觉得怎么研究比较好?三.精讲与精练:例1:物体放在斜面上,其重力起什么效果?如何分解?教学说明:1.将物体放在硬纸板上显示物体所受的重力起了两个效果,一是使物体产生下滑趋势,二是使物体紧压斜面,所以按如图分解,G1、G2分别起了这两个效果。

2.G1、G2是G的分力,所以施力物体仍是地球,它们是为简化问题而用来等效替代G的,并不是什么新的力。

3.按右图分解行吗?4.不提正交分解的名称,也不取x、y轴。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

力的分解物理教学设计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品源自英语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过程与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进行新课、力的分解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

观察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一个效果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效果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可以。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力的分解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的分解教案1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感知10的分解组成,掌握10的9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和互相交换的规律。

3、发展幼儿观察力、分析力,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重点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学习并记录10的9种分法。

三、活动难点总结归纳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

四、活动准备1、10以内数的分解和教学光盘。

2、若干小矮人图片和小房子。

3、数字卡片若干。

五、活动过程(一)、问答形式复习以前学过的数的组成和分解。

如: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二)、学习10 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座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有小客人要到森林里作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提问:1〉来了几位小矮人?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幼儿动手操作,把10张小矮人卡片摆一摆,记一记来思考10的多种分法,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方法。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力的分解教案2设计背景学习完《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这天有位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我知道了5的分解与组成,可是我们马上就六岁了,你能告诉我们6的分解与组成吗?”,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

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二)一、设计思路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本节课从知识内容和学生学情来看有两大突出特点,即:知识不难,难在应用;学生困惑,惑在实际。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了教师引领→学生暴露思维难点→创设情境→分层探究→突破难点的设计思路,从三个情景中概括出三个基本物理模型,并展开学习,最后在还原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的问题。

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效果的客观存在性,得到按效果分解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二、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静力学中力的处理方法,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本节课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五节《力的分解》。

教科书是通过例题来说明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和需要来分解的。

实际上,学生接受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教学过程设计中特别强调用实验来引领学生,让学生观察和体感“力的实际效果”。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的对象是高一普通班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学习能力也很有限。

而力的分解及力的合成,是高中物理学习遇到的又一个重点难点,是今后矢量分析的基础,我充分地认识到这节课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这节课的难度,以学生的认识水平为起点,由感性到理性通过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三个物理模型,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总结出物理模型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按效果分解”来分解力,放手让学生做、学生讲,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结果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力的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i)理解“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 )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很多。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生活实例模型化”的思想方法;
(2 )使学生体验运用规范作图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组织探讨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体会到在相互交流和合作
中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感受物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培植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实际问题中,力的分解方法,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解分力。

难点: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
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
则。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
叫做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行定
则.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
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 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
样分解?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实际需要去分解力: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力的分解概念,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初步掌握“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3、力的分解方法 实例
一: 拉力产生的效果:
使耙克服泥土的 阻
力前进,同时把耙 向上
提,使它不会插 得太
深。

即: F 可分解 为F i
和F 2
F i =F cos 0
F 2=F sin 0
(1)在力的分解中合力真实存在,两个分力是虚拟的,不存在,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只 分析物体实际受到的力;
(2 )一个已知力和和它的各个分力是同性质的力,且产生于同一物体;
(
3)受力分析时,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复画入,避免多画力 实例二:
重力的产生的效果:使物体沿斜面下滑;并物
体紧压斜面。

G=Gsin 0
G 2=Gcos 0 思考:
1 、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为多少?
2、G 2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吗?
4.分解的步骤:
(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 )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
(3) 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
(4) 据数学知识求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画两个分力的方向)
实例三 实例四
轻強三的架
(3 )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以大很多。

四、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5节力的分解
1、什么是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3、力的分解方法
六、教后记:力的分解实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